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暴力;成因;防治对策
前不久,“中国留美学生绑架凌虐同学案” 震惊中外,该案的判决结果更令不少国人讶异,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3名嫌犯翟芸瑶、章鑫磊和杨玉菡的律师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3人将分别被判刑13年、6年和10年,刑满后将被被驱逐出美国。这一案例也再次引发关于国内校园暴力处罚方式的热议。
近年来,国内“校园内聚众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曝出,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校园暴力发生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对个人、对家庭、对学校都造成严重的伤害。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家长的疏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造成的。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校园暴力的形成。本文就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学生个人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因为成绩较差而自身存在一种自卑感,他们不愿意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交往,长期的自卑感会使学生产生内向的性格,造成敏感多疑的心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理想信念。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够。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却存在就业的压力。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完善,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就业率,提前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岗位,缺少对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疏于引导。学校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打击了成绩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造成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的阴影。学生校园生活的单调,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暴力、冷战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对学生过度的溺爱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不能很好的处理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学生学校生活的不关心,缺乏正常的家庭互动交流。单亲或离异家庭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养成。
(四)社会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很大。随着社会风气的日渐浮躁,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对金钱权利的重视以及道德观念的意识浅薄,造成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做事风格的养成。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对学生来说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学生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学习方式,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学生情绪的极端化和暴力化。目前,我国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性也是校园暴力的形成因素之一。
二、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与同学教师的沟通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正确处理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面对不合法的事情,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坚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最后加强学生对暴力行为的应对措施。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加强对学生应对暴力事件的方法,根据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学生可采取不予理睬、报告老师、报警等办法,不能进行相应的反抗或消极对待助长暴力行为。
(二)学校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安全思想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次加强校园制度的管理。校园安全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积极对校园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开展校园制度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最后建设文明校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古往今来的人生哲学,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学习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家庭方面
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希望。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身修养。家长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避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耐心的进行指导和教育,不应“一棒打死”,也不能“溺爱有加”。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加强孩子的情商的培养意识,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提高孩子的人格素养。
(四)社会方面
国家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法律对校园暴力的威慑性,有效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程度,特别是家长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法律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威慑性,可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学习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制止学校暴力事件的形成。
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针对职业学校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学校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网络成瘾 危害性 成因 对策
一、前言
自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因特网的序幕以来,因特网很快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1997年中国网民仅63万人,到1998年底就达到了210万,1999年又迅速上升到890万,2000年则为2650万,2001年为3370万;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1亿人,位于世界第2位,其中,从年龄来看,总体网民中31.8%都在18-24岁间,可见学生网民占重要地位[1]。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困惑,由于青少年成长与网络息息相关,加上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导致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内地网络青少年占青少年总数的绝大部分,人数超过1100万。
那么何为会网络成瘾呢?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依我国国情,可修改为10项指标:“(1)过去7天内平均每天上网大于4小时;(2)不上网时仍想网络内容;(3)不能上网时感到无聊和焦虑;(4)希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5)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8)向家长、老师和同学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家长冲突;(10)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符合其中至少5项指标的定为上瘾。”[2]
二、网瘾的危害性分析
1.身体上的危害
由于长期上网,眼睛极度疲劳,加上受激烈的电脑游戏刺激,缺少应有的体育运动,严重危害眼睛和心脏,特别是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为了节省时间,一日三餐就靠快速面充饥,导致猝死的悲剧发生。
2.心理上的危害
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玩暴力电脑游戏或看,严重扭曲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另一方面上网需要钱,而自己的零花钱远远满足不了上网的需求,导致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犯罪行为发生。
3.学业及人际关系上的危害
长期上网,不仅荒废学业,而且由于缺少与同学的接触沟通,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导致性格内向、偏激。
三、网瘾成因分析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构成形式、和睦情况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权利控制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与青少年越轨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监督,容易与父母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相比之下,有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却很少能得到父母妥当的管教,父母的管教不是过严就是过松”[3]。
从家庭的构成形式及和睦情况来分析,以下两类孩子比较容易网络沉迷:第一种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缺少母爱或父爱,从而性格相对比较孤僻、敏感,原本就不擅长与人交往,进入大学后,陌生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特别容易在网络中寻找精神上的依托,特别容易迷上网络交际;第二种是父母不和睦的家庭,由于小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吵闹中,在家里找不到安全感、温馨感,甚至由于父母之间的家庭暴力行为导致他也有暴力倾向,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深知暴力在现实生活中是违法的,但心灵深处的郁闷及暴力冲动又无法克服,于是就在网络中发泄自己。
从家长对子女管教方式来分析:管教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引发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是前两种类型”[4]。大学生虽然大部分远离家庭,出外求学,但不同的家庭管理模式还是对学生的网络沉迷产生一定的影响。专制型的家长往往独断专行,不允许孩子有跟其相左的观点,不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在学业、情感、交际方面出现困难,希望从家长那得到一点安慰和帮助时,专制型的家长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骂他们没本事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家对他们来说也不是避风港,从而容易沉迷于网恋;放任型的家长对孩子则溺爱,把孩子当皇帝,要啥给啥,说啥是啥,缺少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监督和引导,等到发现孩子已经沉迷网络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2.学校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式,在人的一生中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因此它对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与学校的不当教育也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沉迷网络从学校的层面上来说主要是:(1)初高中教师思想的误导。初高中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念书,常把大学描绘得像人间天堂:在那里成绩是六十分万岁,一般是早上有课下午没课,晚上也不用晚自修,你想干嘛就干嘛,没有人会说你;你可以天天跳舞、唱歌、看电影、谈恋爱、玩游戏等。殊不知大学四年才是真正学技能的时候,关系到以后一辈子的饭碗问题,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远远比高考大,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一种心理落差。(2)大学的老师,特别是任课老师,大多数认为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认为学生大都已经成人了,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大都只教书,却不育人,甚至还认为教导学生,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工作那是辅导员的任务,不关他们的事。而辅导员由于没给学生上课,一个人要带两百多号学生,加之部分学生本身对辅导员就有排斥的心态,总认为辅导员就是约束学生的,因此与学生的感情相对不密切,导致学生有困惑也不会跟老师探讨,而是通过电脑来排除内心的空虚。
3.社会的影响
其一,当前的社会是个功利性的社会,是个社会公德滑坡的社会,为了钱,人们什么事都敢做。按国家规定,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教育学习,在学校周围两百米范围内不得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但为了钱,各种各样的黑吧到处都是;同时,为了吸引学生上网,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及黄色影片在电脑上随处可下,各种关于电脑游戏的广告到处都是,如“今天你上网了吗”成了同学间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及显耀自己的一种途径。
其二,是朋辈群体的影响。差异交往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与他们的其他行为一样,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由于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具有群体性的特点,青少年个体容易结成小群体,个体容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这种群体影响力甚至超过社会规范的影响力”[5]。出于朋辈群体的引诱或出于与朋辈群体的攀比,大学生容易跟随所谓的潮流而沉迷网络。
四、辅导员的对策分析
1.辅导员应该了解各种电脑游戏
除了部分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外,部分教师对电脑游戏了解不多,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上网玩游戏是不求上进、堕落的表现,因此一旦知道哪个学生上网就大声指责批评他,要求他必须无条件地远离电脑,这不但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辅导员在思想上必须认识到网络上瘾也是一种病,仅仅靠指责批评是不起作用的,应该在对各种网络游戏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甚至可以找时间跟学生一起上网玩游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对自己的排斥心理,从而通过与学生探讨网络游戏而引导学生合理地上网及玩电脑游戏。这样对学生的教育就不会陷入无的放矢的境地,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实质,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逐步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
2.善于转移学生的兴趣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同烟瘾、毒瘾一样,都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和强化的结果,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心理障碍的行为异常。从理论上说,要戒除网瘾,就必须阻断上网操作(刺激物)和网络(强化物)之间的联系。而从实践中看,采用适当方法改变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帮助他们摆脱网瘾的束缚具有实际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学会人际交往,养成沟通习惯,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网络问题的大讨论等,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网络功能的认识,自觉抵制诱惑,远离网瘾;健全各级学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要及时发现有网瘾倾向的未成年人,及早干预,跟踪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3.省略nic.省略.
[2]宋桂德等.天津市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4,VOL16,(2).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第3版:393.
【关键词】校园暴力;起因;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初始信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表象。”正如巴黎专题会议所述,部分案件的严重后果不仅反映出社会问题,也暴露法律的缺失与法制理念的落后。本文从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探究校园暴力泛滥的多方成因,并着重分析法律规制的疑难之处,提出积极可行策略,旨在为呈现焦灼之态的校园暴力之解决献言献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一)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造成校内人员精神、肉体伤害或学校、师生财产损失的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的几个争议点:1、“校园暴力”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认定不应以发生的地点为标准,而应注重行为人的“身份”,即“校园”一词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非空间状态,只要一类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为学生或教师,都可纳入校园暴力范围;2、校园暴力强调行为的“暴力”性,此处的“暴力”既指身体力量的使用,也指身体力量威胁下的精神、言语攻击。“暴力”的后果不一定必须达到法律介入的程度,只要在实际上形成了力量的对比、强弱的区分即为此处的“暴力”。同时,“暴力”行为在主观上有伤害的意图,偶尔、偶然、过失的伤害行为,我们也不将其列为校园暴力的范畴。
(二)校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分析
国家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校园暴力的外在表现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校园暴力犯罪一直趋向于力量压制,通过物理手段实施。其深层原因是“暴力文化”的蔓延。
在日本,日本是校园暴力后果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其严重的后果不来自身体攻击,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线索漫长而受害者深陷其中。
在中国,校园暴力十分“年轻”,2000年至今是其高发期,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中国的校园暴力呈现出身体攻击、侵犯隐私与网络暴力融合的状况,殴打和虐待最为常见,其基本模式是多对一。“云秀暴力事件”“江西南昌女生被狂扇耳光事件”为其典型代表。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行为,其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施暴者道德认知低下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认知”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年龄与智力),仅在最后的自治阶段,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在前两个阶段中,个体遵守规则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和对权威的尊重。这个理论合理解释了施暴者的“低龄化”与“差生特征”,道德认知尚不成熟者,如果缺乏引导与约束,容易因为追求自我而满足伤害他人。
(二)学校、家庭教育失误
首先,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性质认识错误。在中国,校方、家长普遍把暴力行为视为可以用钱打发的小事,从未将其与犯罪挂钩。如“云秀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徐婷婷的父亲竟觉得女儿被打是可以私下解决的小事。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畸形,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最后,不良家庭氛围树立了错误示范。
(三)社会变迁导致“失范”、“社会紧张”
处于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便是这样的典型,脱贫的欲望、文化的断层、新思潮的涌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匮乏使得社会兴起追求财富的狂潮。同时财富不均等让社会关系日益“紧张”,下咏准兜娜宋薹ㄍü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便谋求新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校园暴力就是“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
三、关于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
1.细化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等,与体系完善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没有针对性的规定,通常只是将校园暴力作为校园安全的子概念,强调校园器械的使用、警务人员的编排等,篇幅均很少。
2.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此处的“重”强调的是态度、观念上的重视。首先,可以改良我国现有的轻、重伤评定标准,给每一个受害者还原伤害的机会。其次,可以适当降低责任年龄。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加以警示,以保证短期的治安;对犯罪未成年人过度宽恕,短期看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的未来,但长远看,却纵容了更多的犯罪者,催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3.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倾斜保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案件审判结果难以保证公平。审判是体现法律价值、法律威严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执行法律,不受外力干扰,尤为重要。
(二)调动学校、家长等多重力量
学校与家庭,是与校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最直接的触发点,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迫在眉睫。
1.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氛围
联系上文所述的“道德认知理论”可知,看似空洞的道德、法律宣传在长期上将对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将迎刃而解,校园暴力也能从根本上得到缓和。
2.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平台
借鉴美日做法,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里建立举报中心、建立校园暴力曝光信息平台,提供相关渠道十分必要。
3.在学生手册等文件中编入详细的应对措施
将具体、细致的处理措施明文记入学生手册,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仅能严肃各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也能提升校方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校园应急措施规则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15C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芸(1996.5-),女,浙江东阳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牧.《新犯罪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现象 形成原因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学生把上网视为生活中不可少的活动。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游戏、聊天等。大学生玩网络游戏已成为一种风气,有些人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这种过度沉迷网络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危害。所以。大学生网瘾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识别网瘾
网瘾的心理学定义为: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冲动失控的上网行为,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大学生有相对较强的理智感,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所以大学生网瘾者的表现不如中小学生般肆无忌惮,他们在网上驰骋,损害的是自己的时间、金钱、健康和学业,较少用暴力对抗社会和他人。可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栋梁之材,网瘾大学生这样浪费生命和资源的所作所为就更令教师和家长疼惜。为拯救他们,我们要细心观察,及时识别有网瘾倾向的大学生。一般而言,我们要特别关注有以下表现的学生:
迷恋“星际”、“魔幻”等网络,而且近乎疯狂,表现兴奋、焦虑、抑郁等。
留恋网络。只要一睁眼就开机,觉得洗脸吃饭都是耽误时间,总挂在网上;一有空就往电脑桌前钻,甚至逃课上网。抄袭甚至不做作业;经常整夜待在网吧,一学期有多门课不及格。
逃避现实,现实中遇到学习压力或人际关系等问题,习惯于在网上找心理平衡,逐渐疏远了与集体、同学、朋友的交往,不愿意再与他们交往,行动上逃避,行为上觉得不自在,甚至厌恶与外界交往,自我封闭。不再主动关心网络以外的事务,不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只想尽快躲到网络中去。觉得只有网络才是安全的“家”。
生活与学习过分依赖电脑。不愿意动笔写字,打字很快但写字很差,许多常用字不会写;手指关节、颈椎、腰椎等隐隐作痛。
不惜用饭钱来支付上网费、购买游戏卡,借同学钱不能按期还,同学都躲着他,但依然不知悔改。有的人甚至发展到偷窃或盗用别人帐号上网的地方。
上网成为习惯,一天不上网就有失落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时依依不舍,离网后头昏脑胀、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综合以上网瘾表现,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过分迷恋,对现实趋于冷淡,明知不好,但不能自拔。
二、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上网的初衷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的信息,适当放松心情,但网络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大学生大多在以下几方面易于成瘾:一是网络交友;二是网上看小说,因为成本低,而且比较方便:三是网络游戏:四是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原因。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包围了学校,这些网吧不仅不劝阻学生彻夜上网,反而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加以怂恿。如我校南门外一网吧甚至推出其会员上通宵网只需4元,会员一次充值100元赠50元等所谓优惠。
2 学校原因。较多地强调考试成绩和竞争,较少关注学生心理需要,而满足学生自尊的活动未能照顾到每个个体。当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升级,在网络聊天中获得安慰时,他们便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逐渐上瘾。另外,许多学生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友平台,特别是内向羞涩的学生更趋向于网上交友,因为在那里可以匿名交友,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感。
3 家庭原因。与父母关系不融洽,受父母管束较多,而受家长的独立、坚毅品格影响少,从而形成了既依赖父母又逆反父母的心理,于是到网上寻找理解、友情甚至爱情。
4 学生性格缺陷。内向、自卑、耐挫力差的学生陷入网瘾的原因多是对现实不满,选择到虚拟世界里寻求慰籍。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有的学生坦陈:“在网上,没有人问我考几分。”“游戏中我可以统帅千军万马,攻城拔寨,让大家对我俯首称臣。”“网上我有很多朋友关心我,欣赏我。”
5 学生自制力不足。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人的宝贵品质,刚接触网络的人们普遍兴趣十足,而初步了解之后,多数人只是把它当作工具或适当的消遣用品,网瘾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自制力不足的表现。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可一旦脱离了家长和学校的监管,再加上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状态,面对信息量大、图像丰富的网络、有挑战性的游戏、“理解人”的网聊,便会“一见钟情”,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挚友的帮助,这些大学生就会被网络淹没。
6 学生补偿心理影响。通过网上聊天或游戏。可以暂时忘却大学学习与就业的紧张与压力,甚至得到陌生人的理解、夸奖;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游戏不断升级、不断获得积分,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变得无敌,极大地满足了人的占有欲和成就感。而他们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生活的不顺利,学习的困难,立刻让他们的信心变得脆弱,于是他们只能去网上寻求虚拟的成功。如此循环下去,最终导致网络游戏的成功,现实生活的失败。
7 学生其它心理影响。大学生成为网瘾者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契机,或者是恋爱失败,自己苦闷的情绪无从发泄;或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委屈的心理无处倾诉:或者是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没有了以前考大学时的冲劲和明确的生活目的,对大学生活感到无趣、空虚,害怕进入紧张艰苦的学习状态,这时就易于迷上网络游戏。
8 网络本身独特的吸引力。平等的地位,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的人际交往,以及交往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等等,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为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对策
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已成为一种社会性公害。所以,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
1 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同时加大执行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有效措施,目前各高校都有一些规章制度,但还比较笼统。有的制度完善,但是执行的力度不够。这些宽松的制度环境不能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所以,为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学校要有相应的校纪加以防范。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禁止通宵上网,遵守网络公共道德规范,严格自律,杜绝不健康的上网方式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事实证明,一些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转变,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完全出于一种对内部动机的趋使。要真正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由于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往往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一要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要想学习上获得成功,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加强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掌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网络成瘾的学生除了对网络游戏感兴趣外,对电脑知识也非常感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学校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参与网站的建设,比如:学校主页设计大赛,校园论坛最佳版主评选,利用学校机房电脑进行专业电子课程设计等主题活动,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被校园有益的活动所吸引,沉迷网络的病症也就不治自愈了。
4 创造大学生健康、和谐的人际沟通环境。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除了学习、生活之外,平时还要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单纯的状态。但是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渐密切,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渗入到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功利心态有增长的趋势。有些大学生不能面对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使得“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实思想,容易产生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当这种不良心理产生时,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使他们最终迷上了网络。因此,辅导员要多和学生接触、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交朋友,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另外,还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加和同伴的交往和接触,提高交往能力,而且可以锻炼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5 适当的心理咨询和生理治疗。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对于网络成瘾比较严重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还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类疾病。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网络成瘾防治中心,如总医院成立了首家专门的网络成瘾病房,在那里网络成瘾者可以得到正规的心理治疗,医院通过心理和药物治疗已为不少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戒瘾。所以,我们不要把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单纯地当作一种心理问题,而要通过有效的药物和心理配合治疗来达到戒瘾的目的。
网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一种社会性公害,所以家庭、高校、社会要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积极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从机制、管理、健康网络的建设上着手,最重要的是使他们把对网络的热情运用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海燕.网络成瘾研究综述.大学时代杂志.2006.04.
[2]周之泉.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成因及对策.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3]吴杰,王岩等.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因分析及矫治方法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4.08.
摘要:网络现在已然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诚然,网络给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了方便,但是却又有不少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这样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障碍,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本文将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思考并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健康
一、 网络时代:
1.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1世纪是个网络的新世纪,网络如今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地影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全世界各种信息,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交易,极大方便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网络的出现,是人类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
2.网络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学习更加方便快捷,极大提高的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了生产力,相应也推动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否认,当今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但这些负面效应却也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比如,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他人而弱化伦理道德规范。交往方式上:虚拟化、隐秘性使人际关系慢慢疏远和淡化。消费方式上,个性化、奢侈性而主体性被无限削弱。同样,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生力军,而又处于时代的最前沿,对新生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理,导致迷恋网络进而被网上不良信息诱导导致违法犯罪的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1.校园里的网络文化:
相当今,“网络文化”已然成为了大学校园里的最新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调查,目前来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力、心态、道德等几个方面。“网络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都不同于之前的所有文化,并且网络文化还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效应。网络生活中的糟粕文化对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网络犯罪。所以有一些学者专家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继活字印刷、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的发明之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
2.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
目前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无非就是两方面,一是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强烈,二是爱慕虚荣,贪图钱财。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少,与社会上的人交流不多,再加上好奇心重,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设置的网络骗局,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所吸引从而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导致违法犯罪。而大学生通常是二十多岁年龄阶层的人群,可以说是年轻气盛,虚荣心强,表现欲望强,为了不劳而获,或者是单纯为了取乐,很容易做出一些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就比如,有很多大学生制造计算机网络病毒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社会,或是想扰乱社会,不合法的侵入、盗取他人的账号或者虚拟的财物,大多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实力,满足虚荣心,却不是以单纯的窃取财物为目的。他们这样做甚至只是想要向其他人表现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水平。所以,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强烈是当代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的很大诱因。再者,有一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经济实力和家庭状况才能让自己在同学、异性或者是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得到证明,他们之间会进行盲目的攀比。而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创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又在少数,他们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因此,这样因为生贪图钱财,不惜铤而走险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就时有发生。另外,内心挫败,寻求刺激和宣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意识上的淡化或者人格发展不健全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3.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杜绝大学生网络犯罪。诚然,网络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有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网络文化也给校园以及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正确对待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减少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像某些人所归因的教育失败、世风颓废那么严重,它只是网络时展过程中的必经过程。作为学校应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应该正视时代的挑战,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竞赛上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摒弃不道德、不文明的上网行为;家庭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明确网络的意义和作用,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温暖,同高校一同督促学生健康文明上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大学生广泛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行政和法律、技术等手段正本清源,凸现网络的有利的价值,强化社会管理者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以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保障作用。各大高校应该也有必要适当的引导大学生建立他们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的对待网络时代下现实中人与人间的交往方式。外界的引导和监督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欲望来展开,教育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才是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努力,也不能单纯通过监管网络运营、治理网吧的手段,更不能仅仅进行心理疏导和道德教育,应该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个必要因素的力量,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还有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看待问题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才能全面预防并进而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给大学生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参考资料:
[1] 施今.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引导[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于波.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7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
青少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主力军,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重点对象。就现状而言,青少年犯罪事态越发严重,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前进脚步,它的出现不容忽略。青少年犯罪不仅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威胁,还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治安安全,因此全面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行动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综述
介于青少年犯罪状况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引起了各大媒体,学术界的争相讨论,以下就是笔者根据调查总结所得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四个特点:①青少年出现犯罪行为的年龄偏小;②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多样性;③青少年犯罪以团伙形式实施犯罪行为;④引起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具有复杂性特征。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随着青少年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身心也在发生着变化,在青春期阶段,其内心已形成自身的认知。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约束,而更崇尚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在观念上,自我意识强烈,过分强调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并不过多考虑观念的正确性;在决策上,青少年已经形成自身行为观念,若老师父母强加思想,就会引起青少年思想叛逆,更甚者直接用一些过激行为来表明其不满,这种叛逆看则并非大事,实则却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为青少年家庭不和睦或者是因家庭不和造成的成员残缺,二是因为家庭条件优渥过分溺爱孩子或者学习上施加高压。
首先,在家庭不健全的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性格相对较为孤立,冷漠,自卑。原因在于家庭不健全,缺乏某一方的关爱,导致亲戚及同学的歧视嘲笑,基于这些原因,青少年不敢与外界过分交涉,这样一来,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及形成非常不利,家庭学校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关怀,是影响青少年犯罪机率的关键。
其次,在家庭条件优渥的环境中,青少年就如温室花朵,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只是让其学习而不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如此不仅阻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青少年还会由于学习高压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青少年犯罪道路。
(3)学校因素。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行为因素的关键。现如今众多学校对此并没有认识,过分追求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培养,这也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关键因素。在学校,青少年学习有好坏之分,一些教师教学中,对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过分关注,对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态度上形成强烈反差,此行为会造成一些自尊心极强的青少年出现愤恨心理。此时的青少年人格还尚未健全,教师这一行为无非是雪上加霜,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犯罪机率。
(4)社会因素。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应用渗透到青少年当中,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现在网络内容鱼目混杂,各种黄色暴力信息更是层出不穷,造成部分青少年不慎浏览,被其所影响,致使一些没有自制力的青少年形成极端的心理,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另外,在现今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盛行,一些辨别力不高的青少年极易被这些观念所影响,若再加上社会管理制度松懈,不能给予及时性引导,青少年思想很容易出现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迷惑了青少年的心智,使其看不清现实,过分追求娱乐,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拜金享乐主义思想的盛行都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四大关键因素。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容易被外界各方面不良因素所诱惑,学校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注重培养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及培养,育人是育才的前提,做好人格上的引导,学术上方能有所成就。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三者之间应相互配合,为健全青少年心理而努力,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它的成长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少或杜绝青少年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鲍晶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2013,2(3):71-73
[2]潘蓉.论心理欲求与偏差行为――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心理矫治[J].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2,6(5):3-5
[3]侯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2,8(6):265-268
[4]郭翔.中国大陆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对策田.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5(12):72-74
公安科技论坛
(1)浅谈社会司法鉴定乱象的成因及对策 彭颖 金洪年 张锐
(5)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刘君
(7)香港dna数据库概况及广东省dna数据库建设思考 陈红英 李海燕 唐振亚 袁自闯
刑事科学技术
(10)法医物证学实验课实战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张璐
(13)利用his变换进行多光谱图像融合研究 冯泊 董飞江 刘文文
(16)92式机动车号牌检验鉴定方法的研究 黄勇军 温锦锋 关芳芳 谢维军 李素真
(19)钝性心脏损伤致死案件的法医学分析 袁自闯 林亦腾 廖信彪
(20)滑倒致颅脑损伤的有限元仿真研究 陈兴武 李杰 张雨 张美超
(22)多用途潜在痕迹物证专业显现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张伟方 梁彦林 虞静 张? 任丙振 乔维
(26)激光打印墨粉种类鉴别的光学检验法 李彪 潘炅 冯明帅
(28)低模板量dna的分型及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窦雪丽 陈红英
(31)暴力行为与精神病态的相关性研究 施建松 吕颖 张诚 韩臣柏
(34)复杂案情签名检验的分析 刘航宇 罗缅
(36)断线钳与油压钳剪切痕迹的异同研究 王天英
信息科学技术
(39)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危机预警模型 毛莉 杜威 朱丽娜 吴琪
交通管理科学
(41)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事故中的运用 张辉 余加友
安全技术防范
(44)剩余电流探测器现场检测实践与研究探讨 吴保柱 罗宏 张健 谭启峰 余志浩
(46)消防机械防排烟系统的作用测试中常见问题 杨乃锋
经验交流
(48)提取现场物证迅速侦破案件分析 彭志斌 侯丽文
(50)36例腐败尸体的法医学检验及探讨 张建刚 符德平
(53)性犯罪中45份擦拭物dna检验的应用分析 张丽萍 赵文杰
(55)造作鼓膜穿孔伤鉴定分析 陈楚边 张凯
(56)利用抛尸现场运动血迹成功侦破杀人案分析 江友德
(58)杀女骗保案例分析 王正军 蓝文东 晏祥杰
(59)钝器杀人后伪装交通事故的检验与分析 孙淑玲 畅守鹏
(61)利用dna数据库串并破获系列盗窃、抢劫、案分析 谢欢凤 林添春 叶国英 吴海环
(63)部分地区频发抢劫金铺案件的思考 杨武杰
(65)全波段ccd系统在紫外摄影中的应用
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俊辉 袁野
(68)非法买卖人体器官案件的特点分析 成明 洪柳熹
(70)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猝死原因分析 余彦耿 侯一丁 廖信彪 孔德晖 成建定
(72)毒鼠强中毒死亡一例 李传洲 张志国
无
关键词:“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机制;网络极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4001705
2006年10月17日,《望新闻周刊》刊出了媒体记者钟玉明、郭奔胜关于“我国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调查报告,其中对“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新现象进行了披露和初步探讨。之后,多家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学术理论界也围绕“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概念、特征、成因、防范与化解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学理分析及理论探讨。然而,理论研究的勃兴并没有遏制“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蔓延势头。近年来,“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较之以往反倒更加突出和频繁,甚至形成一种所谓“涟漪效应”。“贵州瓮安事件”、“陕西府谷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深圳袭警事件”、“甘肃会宁事件”、“江西南康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福建南平医闹事件”、“四川威远事件”、“云南昆明事件”、“利川冉建新死亡事件”、“广州增城事件”、“潮州古巷事件”等“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此起彼伏,影响越来越大。为此,在反思我们的社会发展政策是否有效实现了社会公平之外,也还需要深入反思一下,我们应对危机的对策措施是不是顺应了形势的变化。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已然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意愿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网络表达的兴起,为解决长时间以来底层人士话语权相对缺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为一般民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充分的公共话语空间,使互联网成为民意涌流的巨大管道,成为网民介入现实政治的利器,相应地,民众的网络表达也成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常态。但是,民众诉求的网络表达在畅通民意、推动民主的同时也显现出令人忧虑的另一面。人们在网络表达过程中,针砭时弊蔚然成风,释放怨气成为主流,“反权威”、“去精英”成为时尚。向政府拍砖、尖锐批评政府的言论容易得到掌声、人气和跟帖,而理性分析、客观指出解决问题难度的观点或者帖子极易招致谩骂、攻击甚至“人肉”。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包括相当多的公共知识分子就会以“公正的旁观者”自居,以犀利的语言和煽动性的标题自诩自己对“正义”的维护。网上与网下的“联动效应”、虚拟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人们通过微博、论坛、QQ、MSN等社会化媒体传播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使保守的更加保守,激进的更加激进,进而形成更加极端的观点,点燃和催化着人们的情绪,大大加剧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规模、烈度和深度。这种社会矛盾和社会情绪的酝酿发酵新形式,是我们研究“无直接利益冲突”过程中需着力关注的。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机理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感觉到自己是显在或潜在的被权力迫害者,在发生某一具体矛盾冲突事件时,借机表达、发泄不满情绪而出现的大规模群体性冲突事件。相对于一般的利益冲突,“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其特殊性:其一,“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者与具体的个案事件无关,但这一具体的个案事件往往会诱导、激发其长期积压的非理性心理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其二,“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往往是不确定性的主体,但冲突的指向往往又具有确定性,即矛头往往指向“三公部门”。
2012年2月21日傍晚,郑州某学校的2010级学生李杰与几名同学下课后回到宿舍,几人商量打麻将,把租来的麻将摆上桌却发现少了一张。李杰从室友口中了解到,室友张某曾独自待在宿舍。随即,李杰电话询问张某。“我没有拿麻将牌!”张某在电话中明确表示,自己没拿麻将牌。几分钟后,张某回到宿舍。两人发生口角争斗,张某用一把铅笔刀刺在李杰的上腹部和左胸处。虽经医院几个小时的抢救,李杰最终还是身亡。据了解,惨剧的发生,在该校学生中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学生由青春期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学校、家长及社会要加大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教育,避免他们在处理某些问题时的偏激行为。
逾六成犯罪因“一时冲动”。河南女子监狱有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到同学家玩,同学说要出门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请她帮着照看一下8岁的弟弟。等同学买东西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弟弟竟被这个女孩掐死了,而起因仅仅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执。一些90后未成年人在处理眼前发生的现实矛盾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往往用极端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现实中一些小的问题或矛盾,在人格或能力上有缺陷,常常在情绪失控后采用极端手段。
在2010年的抽样调查中,受访未成年犯在填写“犯罪时主要想法”时,选择“一时冲动”和“不知道是犯罪”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5.38%和46.68%;选择“知道是犯罪但难以控制当时情绪”和“虽然是犯罪但觉得不大可能被发现”的人数比例也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7%和16.94%。
一、冲动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重复性犯错,错误的升级问题
中小学生之间的打架现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时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学生要诚实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引导。
(二)同学之间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碰到学生为包庇同伴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除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外,特别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结交异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当然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
(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其他亲族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少家庭的关爱,应该是问题少年走上歧途的最初原因。
(四)网络不良信息诱发犯罪
抽样调查显示,未成年罪犯中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的人占60%以上,许多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的不良影响有关。对未成年罪犯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网聊、网络游戏、欣赏网络电影这3项选择均在70%以上。出于寻求感官刺激,未成年犯在网上能够接触到有严重暴力倾向的武打娱乐节目。
二、解决办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有机地融于各种教育之中。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
很多犯错误的学生都是在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差生”往往具有双差,成绩差,表现差,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等,如果将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那么他们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犯一些错误了,并且通过学习,使他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
(三)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