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探索;质量提高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用新课改的理念打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关键词:激发兴趣;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28-01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向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呢?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初中学生的特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既注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一、巧设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能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就能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首先,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导入法。方法可采用歌曲、故事、小品表演、情景等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学生就会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七年级上册《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疑问,同学们的兴趣就被变更起来,为了弄清答案,他们积极地学习本节内容,懂得要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挫而不折,不断前进,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效果非常好。
其次,教师可用最精练的语言,设计最恰当的导语,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好的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引用幽默故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达到以乐激趣,以趣激学的目的。这节课学生始终都非常投入,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二、创设情境,情趣交融,以境激趣
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之中,即通过熟悉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案例、提出问题、借助媒体体验实践等多种形式,巧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八年级下册的《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一课中讲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时,我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杀死麻雀并有赏,因为麻雀祸害庄稼,于是百姓争相捕雀。不久麻雀捉光了,而各地的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讲第四课《交往讲艺术》一节中的“学会表达”的内容时,我通过让学生表演小品、即兴演讲的方式,使他们学会如何表达,如何与别人交往。通过学生的体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小学生处于思想教育启蒙阶段,小学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标改革推行以来,冲击了传统的小学基础教育,小学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小学基础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分析
要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关键。
1.新课改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贯穿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始终。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我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地表述了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2.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设计的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更易于小学生理解。
3.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对小学基础教育而言,通过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的表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对小学教师而言,应结合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制作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评价改革,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评价方式还客观存在。为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从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基础教育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2\]李瑞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隋娟.浅谈小学课堂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培养\[J\].商业文化,2010,(10).
科技的进步需要知识的发展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谁能更多的掌握知识把控人才,谁就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的发展再教育,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主要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宗旨。一名学生的培养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课堂教育实现。新课改就是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的方法,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参与者,和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育的改革的主体。教学理念的转变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1 新课改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英语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时代的发展对英语教学也相应的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新课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新课改的标准和新教材都适应时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英语教学的过程,细微分解英语学习中注意的学习要点。这一改革也给高职英语教与学带来新的考验。
1.1 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从整体上讲新课改下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可以借助词典翻译英文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灵活熟练的运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并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应注重学生口语在实际涉外活动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把学习英语语言技巧和口语应用作为主攻方面。
1.2 因人而异的教学要求
基于目前高职,高专,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高低不同之分,高职英语教学分成两级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级指导学习,从不同的英语知识水平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级是标准要求,水平高的学生要符合“级”的要求,入学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要符合“级”的要求。学生在符合实际情况的指导教学方法下,经过学习一段时间后达到“级”的要求。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视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 高职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中角色的转变
老式的英语教学方法,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一成不变的机械式英语教学程序,沉闷的课堂使学生被束缚,无法开拓学生的思维,不能及时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转变师生角色极为重要。
2.1 由教学的纯组织者转变为课堂情景气氛的创造者、参与者
要想学好高职英语这门学科,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变换角度,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积极着力于提高课堂气氛,更多的开展课堂英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时既要覆盖将要学习的知识又要复习原有的知识,将知识穿插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给学生以足够的学习空间,而老师则渐渐的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
2.2 由单纯的教学者变成科研者、学习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教师教学中的科研能力尤为重要。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和教学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研究的能力。教师要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去看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经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也要做到时常反思。将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
3 引导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转变学习方式
英语学习当中情绪是否高涨对英语的学习十分重要,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因为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理解接受言语累知识的指导,使学生更有激情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知识。情感因素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短期效果,还关系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积极调动掌控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
3.1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尊重和鼓励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小窍门,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很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也高低不同,同时很多学生有着不同的自尊心。老师用科学的方法和和蔼的态度去关心和鼓舞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在意,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也使得学生可以更自信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可以让学生带着热情去学习,积极的参加到学习当中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学生真正转变成课堂的主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每位学生能否自主的学习事关教学的成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自由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利用英语这门学科进行交流和工作。以完成某些项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手段。基于前人对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定义的理解、概括和总结,文章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组织、调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习题的选择、解析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琴.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解题而忽略了概念,有时候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仅限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导致学生审题不清,或者应用不当,或者只是迁移能力不强,解题能力不高,遇到新的题型或者出现新知识时束手无策,陷入复习题型求全、知识点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概念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者即使注重理解,也只是机械地生搬例子,很少注重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解题,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比如说在讲解映射时,很多老师只是用书上的图表来解释,很多同学好像理解了,但在以后应用时却又把握不准,无从下手。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理解概念的本质。在上课之前,教师往往会认真备课,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这种备课只是建立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之上的,学生对于老师的例子是否能够很好理解并接受,还很难说。如果这时能够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与书本上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数学概念,效果会好很多。基于此,我认为,要想加强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备课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时,老师带了一口袋糖果给学生,并提出谁回答对第一个问题将得到一颗糖,回答对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两颗糖,后一个回答对问题的学生得到糖果的颗数将是前一个学生的两倍。学生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纷纷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体会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的概念最好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相近。
数学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编排大部分呈螺旋式,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概念的学习是有很大好处的。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即可。如在讲单调递增函数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在初中时就讲了一次函数y=x,y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抽象化,就得到了递增函数的定义。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是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因此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三、在讲授新的数学概念时,让学生多举例子,多用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让语言幽默风趣。
例如,有位女老师在怀孕期间刚好上到了“概率”中的“随机事件”一节。有个同学马上说:“老师,您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这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位老师当场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学生一方面觉得非常有趣,另一方面觉得概率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还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加以巩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高中生学业繁重,如果不及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复习,难免出现遗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有相似的相近的概念出现时,要多加以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巩固。在解题过程中,也要借机复习。在我看来,大多题目的条件都明显的是利用与定义相近的表述来给出,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先复习定义,然后读题目,并把定义和题目翻译成同一种数学语言,然后加以比较,这样不仅复习定义,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
五、重视数学定义的教学,还要重视三种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改理念;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教学中一门核心课程。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不容乐观,教学方法比较陈旧、高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不高及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比较低。新课改对高中化学课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比如应大力提高高中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提倡以化学探究为主的多种教学及学习方式等要求。近年来,笔者对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1.激发探究兴趣,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化学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跟高中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假如高中化学课程学习内容是基于外界力量去硬性规定高中生必须强记,则难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顺应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新要求,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中不断调动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优化当前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现状呢?高中化学教师则应主动出击,引导高中生主动融入高中化学教学探究实践活动中,激发出高中生勤于动手、乐于动手的热情。如果高中生在化学探究具体操作中获得成功则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从而让高中生获得成功带来的快乐。
比如,在传授金属化学性质的时候,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引导高中生对初中阶段已经掌握的金属进行回顾,然后归纳自己熟悉的金属的物理性质。由于高中生对学过的物理性质比较熟悉,则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热情比较高。接着,高中化学教师就可以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上所提出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设计活动。笔者就针对金属与盐溶液这个化学性质,提出了如下探究实验:把一根铁丝放在CuSO4溶液中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那么请进一步思考下为何不可以运用铁桶来装CuSO4溶液呢?这样一来,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就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了,突出了以高中生为主体这个地位了。
2.引导高中生注重课外化学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高中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将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高中生依据自身的学习爱好与学习兴趣,建立“改进化学实验小组”与“趣味化学学习小组”,加强课外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高中化学教师要高中生提供课外化学实验所需要的各类仪器、各类设备等,为他们顺利实施课外探究实验提供保障,搭建高中生自主创新、主动探究的平台。
在化学实验的改进方面,教师可以针对高中生对实验所存在的误区,引导其进行改进实验。比如,有的高中生对“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一定的误区,在实际实验操作中一些高中生害怕危险,不太愿意去做这个实验。笔者这样启发高中生改进这个实验:在漏斗内壁上贴几个石蕊试纸,并且用清水湿润,然后将漏斗罩在盛有浓硫酸的培养皿上,用细毛细管吸足水,从漏斗颈插入漏斗并接近培养皿中的浓硫酸,马上会观察到浓硫酸液面上的沸腾起来了,溅起的酸雾液飞溅到石蕊试纸上,马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变化过程,湿润的石蕊试纸上出现了红色的斑点,高中生感叹要不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浓硫酸是很容易溅到自己皮肤上面,带来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进而启发高中生在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
在趣味化学学习方面,高中化学教师要注重提高高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好奇心,让高中生在快乐体验中获得化学学习的乐趣。比如我,笔者就引导高中生做了一个关于“梦幻绘画”的趣味化学实验。具体方法是,先截取一张大滤纸,分别用淀粉――碘化钾溶液与酚酞溶液在上面画出一个牡丹图案,所画出的牡丹分成红色、黄色、蓝色与紫色等4种颜色,其叶子画出绿色,接着点缀几只可爱的紫色的小蜜蜂、几个浅绿色的草丛与火红的太阳,晾晒干以后备用。在进行趣味化学实验时,运用清水喷雾把已做过画的滤纸给予喷湿,接着将画移至与画大小相等的铁板上,把2个金属电极夹住铁板的两边,然后将电源给予接通。不一会儿,高中生欢呼雀跃起来,原来在本来一无所有的白色滤纸上跃入眼帘的是一幅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牡丹图,此时高中生感叹、惊奇,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高中生去探讨电解质的电解原理。这样高中生不仅顺利掌握了电解质反应的方程式,也提高了自己学习趣味化学的兴趣。
3.改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授课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此,有必要改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授课模式。笔者的做法是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某些章节实际,尝试让高中生扮演教师角色,而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从而引导高中生主动学习、钻研教材。比如,在讲授“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指定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笔者发现,这位学生接受“授课”任务以后,就主动去学习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翻阅相关参考书精心“备课”。针对教学难点及疑点,此学生专门向笔者进行了请教,经过笔者的点拨,这位学生自主总结出了这个章节知识点的背景知识,还结合化学教材提出了如下一道思考题:在一个密闭容器中,CO和H2O混合加热到850 ℃,达到下列平衡:CO(g)+H2OCO2(g)+H2(g),其中K=1.0,若反应开始时CO和H2O的浓度分别为0.20 mol/L与1.00 mol/L,则CO转变为CO2的转化率为:A.5%;B.80%;C.83%;D.91%。这堂课下来,这位学生不仅认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还学会如何表达化学知识,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狠下功夫,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数学 教学理念 应用探讨
面对新课改,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须肩负起教育使命,积极贯彻落实数学教学新理念的指导思想,用于体现在数学教学任务中且注重成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能发展[1]。以下是笔者本人就对教学新思路在课改中具体运用提出的几点参考意见,请给予赐教。
一、借助数学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改中着重强调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那些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填鸭式方式,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等新方法在课改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正确激励、引导和帮助,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特别是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可借助情景的创设达到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目标培养。比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中的成员分别划出一个60°的角,然后将三个角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这样从实践转化成理论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很轻松的明白到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和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推理, 从而在轻松中掌握到了数学知识技能,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基础上,每位学生在小组中有自己明确责任分工,发挥了个人特长,学生间在相互帮助中的共同学习也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以往心里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学习压力。老师再抓住合作学习中小组间的竞争,汇报学习成果,积极发表见解,对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其他成员作补充说明等课后及时的评价与总结,这样在无形中锻炼了同学们的归纳、表述能力,同学间在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间友谊也发挥出集体智慧,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二、通过创新数学学习手段,充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课改标准中,强调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提倡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而发展个性创新式的学习,首先得数学教师要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吃透教材内容,掌握其精髓实质。而后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地伸展空间,引导思维能力朝向想象力、挑战心、好奇心等方向发展充分展示出自我。在这一具体运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多角度、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客观因素,在保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下,以全新的思路重新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定位,通过变革课堂教学结构过程创新学习手段,调整重“优秀生”、 远“学困生”的惯性做法。特别是正确对待学生错误或失败的问题,改变过去对学生错误轻者罚重写多遍,加大练习,重者罚站立思过,写检讨书等等的惩罚手段,导致学生叫苦,老师作急,类似现象继续在后重演,师生关系也趋于紧张的结果。要换一种思维,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找准教学契机点,纳入教学内容中,结合现实实践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错误产生的根本点在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错误产生后果的严重性。例如:解这样一道应用题:货船从甲地驶向乙地用了2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3小时,其中已知水流速度是3千米/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让学生弄清顺水、逆水行船和水流速度,教师可结合骑自行车上学时,在顺风中骑车轻松,逆风骑车困难的亲身体验,告诉学生这就是风速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白到为什么要做错这道应用题,原来是没有分清楚什么是顺水逆水行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做事勤动脑子善于发现的细心、认真、负责的个性。
三、挖掘数学显隐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本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只有细心挖掘学生的生活周围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针对新课程下,老师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挖掘数学教学课程中显性与隐性的学习资源,去联系更多的生活实际,通过开设课堂内外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更好的建立起对抽象数学理论的形象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好的掌握与巩固数学知识。比如说,老师借助在教学任务中,通过旁引数学发展的历史,名著成就、方法等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成果。比如对“圆”的发明人祖冲之父子刻苦学习的讲解,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但能学圆周率的知识,而且激发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2],也激励学生自主的去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勤奋钻研,努力奋斗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转换教学理念,学会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定学生喜闻乐见形式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学会数学,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新课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当前,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之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对教学中出现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转变教学理念
1.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我国传统生物教学往往比较模式化、固定化,教师备课、讲课大都依据教学大纲或者教案进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新课改下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空间性以及引导性,教师在授课时要留有一定的思维拓展空间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营造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对教学结果以及教学过程同样重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收和消化之外,也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或者是经验去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努力创造和发现外延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或者对书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下,提倡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依据课堂教学的探究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助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其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积极引领和指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以及自我归纳总结并构建知识网,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增强互动性,调动积极性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引领者、指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实践以及自主创新,通过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改革
1.重视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在进行课前指导时,教师不仅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还要兼顾书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此外,在设计导读练习时,一定要将课外的难点以及重点体现出来,同时确保练习的内容要合理、规范。
2.体现教学主题
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教学主题,并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接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3.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我国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新颖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单调,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以及形象性,努力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建议
1.因材施教
学生在以往的教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也在逐渐加大。所以要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缩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人文内涵。
2.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往我国的生物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缺乏改变以及新颖性。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最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借鉴和吸收他人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梅.培养学生的生物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J].新课程
(教师),2010,(06).
[2]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