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地震带来的灾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带来的灾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带来的灾害

第1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且地形构造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是个岛国,人口密度大,且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高。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说,如果发生强震,面临诸多的不利因素,日本这个国家将会有极大的损失。但是由于他们对地震的研究与重视,具有相当丰富的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使得“地震之国”面临强震却比一般国家的人员伤亡等都要少,该国在地震防范与减灾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地震的前兆与预报

虽然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识和预测的。日本该国在地震可预测性之一灾害前兆的预测和预报这一方面就为地震的防范树立了新概念。该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和健全了相对完善的地震监测与预报网,多次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震的减灾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震前的应急预案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本身国土上多火山地震,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威胁,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结合本国地形构造复杂、人口密度大、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的国情实际,制定出了许多较为完善且合理的应急预案。一但发生地震,有关部门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根据地震监测数据,政府可以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做出及时且较准确的救灾措施,有效的减轻地震所带来的损失。

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日本本国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一般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来对本国国民进行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日本国民在面临地震时,一般都会保持相对的冷静,懂得应急措施,清楚防灾紧急通道,在灾中自救和互救意识比较强。在日常时候,日本国民有防震的准备,家庭或公司通常都备有地震应急包等应急设施。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得日本国民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有效的降低了人身的易损程度,有效的降低了人员伤亡。

建设防震减灾工程

日本具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使得日本在建设防震减灾工程这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该国的房屋建设一般由相关部门严格的检测与规划、地理专业的地质堪测、建材的抗震合格性三大部分组成。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建造,有效的提高了日本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对地震灾情起到明显的“缩小”作用。

第2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地震信息;视觉化设计;信息图表

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45-01

人类社会仍然处于一个地震灾难频繁的时代,例如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2011日本特大地震等。在我国,努力减轻地震给人民造成的损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对地震信息进行视觉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地震信息设计包括地震灾害、地震分布情况、震前宏观异常及识别、科学避震四个方面,分别从各个方面阐释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地震信息设计的现状及意义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 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对地震信息进行视觉研究,用图表、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对地震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有视觉组织的信息图表设计,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地传播地震信息。

目前,地震信息的表达方式大多以单纯的文本形式和地理统计图表方式为主。传统的地理统计图表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而言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而文本形式在信息传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大脑天生为图形而生,它对信息图表的理解方式不同于文字,视觉资料会促使我们对信息产生快速思考,提高解读能力。地震信息设计可以通过视觉语言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更有效地去理解地震概念,了解地震知识。

二、地震信息设计的完成过程

信息设计要求设计师有很强的整理、分析、组织资料的能力,而且首先强调“简约”。可以把收集得相关地震信息资料归为以下四类:(1)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且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地震灾害包括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2)从地震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所以不同地区的地震危险度也不同。(3)地震发生前,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地质性异常变化。我们研究震前宏观异常时间分布的序列特征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是能够作为判断真假异常的一条重要的宏观标志。比如我们在发现序列在后的动物异常,而序列在前的动物反而无异常时,一般可以认定此异常与地震无关。(4)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以上这四个方面解释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值得每个人去了解。所以将这些信息以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很有必要。

三、优秀信息设计的界定

(1)优秀的信息设计能提供新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信息图表的作用是通过视觉语言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概念、思想和数据。通常,视觉资料会促使我们对信息产生独特的思考,我们能够感知到新的关系,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形成不同的解读。(2)优秀的信息设计具有良好的视觉组织。有效信息图表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由视觉结构体现出的组织性。当信息被梳理后分块成段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就变得容易了。根据认知研究,我们只能同时记住四到五种感知单元。信息细分后,正好切合我们先天的认知结构。(3)优秀的信息设计具有多层次的信息表达。初看时,你想给读者以大的图形轮廓。最初的一瞥,如果能立刻使人了解概貌就很好,之后读者才能对下一个层次进行分析,这又涉及对细节的审视与互动。(4)优秀的信息设计具有精确的比例。在许多图表、略图和分析地图上,各类要素代表了数量,因此准确的尺度和比例很重要。(5)优秀的信息设计具有良好的视觉设计。信息是美的。一张富有美感的信息图表能够通过对颜色、对比、平衡、运动、空白的良好运用反映出这种美。

四、结语

信息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去理解和思考信息。它包含了大量不同类别的视觉资料,通过图表、可视化数据和科学的解释,使信息图表具备多途径交流的能力。地震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也使对地震信息进行视觉化设计具有必要。地震信息设计可以通过视觉语言为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更有效地去理解地震概念,了解地震知识,努力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第3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在与其他自然现象比较起来,地震是人类长久以来,最感到害怕的天然灾害之一,其原因除了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会对於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外,又目前的科技发展,也无法准确地预测什麼时候,什麼地点,会发生多大的地震更是令人防不胜防.

地球每年平均发生12000次以上的有感地震,其中大概有100多次是规模较大的强震,如果这些强震是发生在人口稠密的陆地上,将会直接为人类带来大量的伤亡,如果是发生在海底,虽然其威胁性较小,但有时伴随著海啸,同样会造成许多的伤亡.

回顾上一世纪几个发生在世界各地较为著名的大地震,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60年智利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以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及本世纪2004年印尼大地震都曾经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物毁损以及海啸灾害.

台湾地区在历史上也发生了许多具有灾害性的地震,例如1906年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1941年新埔地震,1951年花东纵谷地震,1964年白河地震,1986年花莲地震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1999年集集大地震,而这麼多大地震的一再发生,显示我们所居住的台湾,是属於一个地震发生非常频繁的一个地方,因此我们在平常就应该具备有地震的常识,并对地震灾害的防护有所了解,才可在大地震发生时,减少伤亡与损失.

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地震发生的原因很多,举凡火山爆发,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陨石撞击地面以及断层错动等均可能引发地震,而在这麼多的成因里,以断层错动所引发的地震最多,也最主要,全世界几乎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皆属於此类成因,而断层错动则主要是因为地球的板块运动所造成.

根据板块运动学说,地球的外部是由一块一块湿冷而且坚硬的块体所构成,这些块体平均厚度约一百公里,此即我们所谓的板块;在它们的底下存在著炽热的岩浆,厚度约200公里,由於岩浆具有流动的特性,所以这些板块"浮″在上面时会缓慢的移动,同时在板块的边缘上,因为它们相互的运动发生碰撞,造成断层的错动,产生地震.

全球是由7个大板块所构成,有海洋板块,也有大陆板块,中间夹杂一些比较小的板块,约十余个;根据板块学说,地震通常发生於板块碰撞的边缘上,并呈带状分布,我们称为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3个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中洋脊地震带,另外,有少数破坏性极强的地震,并不发生在上述的3个地震带上,而是发生在大陆板块内部,例如1976年中国大陆河北省唐山大地震.

我们居住的台湾刚好位於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交接的地方,属於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地震发生频率非常的频繁.台湾地震分布可分为3区:(一)东部地震带:北起宜兰东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经过花莲,新港至台东,并可一直延伸到吕宋岛;此带北端自宜兰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连,南端几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此带呈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湾岛相平行,宽130公里,特徵为地震次数多,通常震源较西部者为深.(二)东北部地震带:此带自琉球群岛向西南延伸,经花莲,宜兰至兰阳溪上游附近,震源深度由浅层到300公里左右.台湾平均每年约发生15000次以上的地震,其中多数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则每年约有200次.(三)西部地震带:自台北南方经台中,嘉义而至台南.宽约80公里,大致与台湾岛轴平行.地震发生频率较低,且均属极浅层地震(深度约在10公里左右),往往造成地面剧烈错动,因之地震灾害较大,而且,余震亦可能较多.

地震发生时的灾害

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可怕的,它产生灾害主要是基於以下六种原因:

(1)地形变动:此变动包括山崩和地滑现象.在较陡峭的区域,地震震动会导致表土滑动,悬崖崩落以及引发其他块体急速的向下滑落.

(2)断层:当断层使地面破裂时,建

筑物,道路以及任何横跨或座落在断层上的建物与地形都会被断层错开.

(3)土壤液化:土质疏松且含水饱和之地表土层,可能因为地面重复的剧烈摇晃发生土壤液化的现象,土壤发生液化后会造成建筑物,道路及桥梁桥墩的破坏.

(4)地面振动:地面振动是因为地震波经过时所造成的,它可以使建筑物受到损害或完全摧毁;建筑物适当的设计可以预防损害,但是当非常强的地震发生时,即使最好的建筑物都可能遭受损害.

(5)火灾:地面振动使火炉,瓦斯炉移位,使瓦斯管断裂,使电线松动走火以致於引起火灾,而地振动同时切断水管,使得没水可以灭火.

(6)海啸:当大地震发生在海底时,

有时会造成海底地形变动,形成

海啸.当海啸接近海岸时,受到

海岸及海底地形的影响,波浪急

速增高,造成沿岸地区港口严重

的破坏及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震的专有名词

为能更深入的了解地震,我们首先应该对一些地震的专有名词有所认识:

震央与震源:地震错动的起始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称为震央.

浅源地震与深层地震:地震震源深度在~30公里者称为极浅层地震;在31~70公里者称为浅层地震;在71~300公里者称为中层地震;在301~700公里之间者称为深层地震.

(3)有感地震,无感地震,前震,余震:凡地震所造成之地表震动,为人体所能感觉到的称为有感地震;若人体无感觉则为无感地震.在主要地震发生之前,有时先发生若干次小地震,谓之前震.在主要地震之后,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继发生,谓之余震.

(4)规模,震度:规模是用以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乃依其所释放的能量大小而定,而以一无单位的实数表示.震度表示地震时,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震动的激烈程度,或物体因受震动所遭受的破坏程度而言.现今地震仪已能详细描述地震的加速度值,所以震度亦可以加速度值来划分.震度级以正的整数表示之.

地震的观测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藉由地震记录的处理,可以对发生的地震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地震发生的位置,时间,深度,大小等.我们从记录上读取地震波的到达时间,然后根据不同地点的地震记录上之时间,便可以推算震源位置与发震时间.

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盘振动是藉由地震仪来观测,地震仪的种类主要可分为短周期地震仪,长周期地震仪,强震仪以及宽频地震仪四种,这几种仪器记录地震讯号的方式不同,用途也各有不同.

回顾台湾地区的地震观测史,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机械式观测:1897年12月,台北地区设置Gray-Milne地震仪,正式开启了台湾地区地震的仪器观测,在接下来数十年间,陆续在气象局各地的测候所,装设了相同类型及大森式的地震仪,并於1928年开始引进威赫式地震仪.

网连化观测:1940年在新港及大武完成威赫式地震仪的安装后,地震观测网才涵盖台湾全部地区,因而开启台湾地区利用地震观测网观测地震.

现代化观测:1972年至1973年,中研院设立的台湾地区遥测地震观测网完成建置后,台湾地区地震观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此遥测地震观测网总共设置了25个测站,并於以后20年间,主要肩负起了台湾地区地震资料搜集的工作.1986年花莲大地震后,中央气象局积极执行加强地震观测网计画,此计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为扩建地震观测网并加强其功能,另一为建立都会区强地动观测网;经过几年来计画持续的执行,在扩建地震监测网方面,将测站数由原有的19个测站增加至75个,大幅度的提升地震监测的能力,在建立都会区强地动观测网部分,总共设立了688个自由场强震站及61座的结构物强震仪,而其所搜集的强震资料,是工程界耐震设计规范非常重要的参数.

地震速报:中央气象局选取了台湾地区数十个人口较为稠密的强震站,构成一个以强震仪为主的地震速报系统,此系统目前已安装完成了101个测站,由於系统中采用了自动定位的技术,因此可有效减少作业处理的时间,一般而言,此系统可於地震发生后一分钟得到地震相关的结果,大大提高相关单位救灾反应速度.

地震的防护

由於目前科技的发展,还没有办法预测大地震什麼时候会发生,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时候,就应该确实的做好各种防震的准备,以预防在大地震来的时候,可以很正确的做好逃生的动作,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正确的地震防护主要可分为平时的准备,地震时的逃生以及地震后的检查,其主要重点如下:

(1)地震前的准备

家中应准备好地震紧急包,并放在随手可拿到的地方.

知道瓦斯,自来水及电源安全阀如何开关.

家中高悬的物品应安全固定,橱柜门闩宜紧锁.

重物不要置於高架上,固定笨重家具.

事先找好家中安全避难处.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应经常在课堂宣导防震常识,并教导学生避难事宜行防震演习.

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经常检验防火和消防设备.

规划有关紧急计画,并分别告知紧急情况时各人的任务以及应采取的行动.

(2)地震时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瓦斯,自来水开关.

打开出入的门,随手抓个垫子等保护头部,尽速躲在坚固家具,桌子下,或靠建筑物的中央或内侧墙站立.

切勿靠近窗户,以防玻璃震破.

切记!不要慌张地往室外跑.

站立於空旷处或骑楼下,不要慌张地冲进室内.

注意头顶上方可能有如招牌,盆景等掉落.

远离兴建中的建筑物,电线杆,围墙,未经固定的贩卖机等.

若在陆桥上或地下道,应镇静迅速地离开.

行驶中的车辆,勿紧急刹车,应减低车速,靠边停放,人躲进附近骑楼下.

若行驶於高速公路或高架桥上,应小心迅速驶离.

若在郊外,远离崖边,河边,海边,找空旷的地方避难.

避於桌旁,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切忌慌乱跑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如在操场,远离建筑物.

如在行驶中之校车,留在座位上等待车辆停妥.

注意天花板上的物品(如灯具)掉落下来

办公室躲在办公桌或坚固的家具下或靠支柱站立,远离窗户.

公共场所中,应小心选择出口,避免人群推挤.

切忌急著跑出户外,请勿使用电梯.

(3)地震后

察看周围的人是否受伤,如有必要,予以急救.

检查家中水,电,瓦斯管线有无损害,如发现瓦斯管有损,轻轻将门,窗打开,立即离开并向有关权责单位报告.

打开收音机,收听紧急情况指示及灾情报导.

检查房屋结构受损情况,尽速离开受损建筑物,疏散时请使用楼梯.

尽可能穿著皮鞋,皮靴,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伤.

保持救灾道路通畅,徒步避难.

听从紧急计画人员的指示疏散.

远离海滩,港口以防海啸之侵袭.

地震灾区,除非特准,请勿进入,并应严防歹徒趁机掠夺.

注意余震之发生.

防震守则

保持镇静勿慌张

切断电源关瓦斯

身在高楼勿近窗

坚固家具好避处

检查住所保性命

危楼勿近先离开

公共场所要注意

争先恐后最危险

震后电梯勿搭乘

上下楼梯要小心

听从老师避桌下

顺序离室到空地

室外行走避来车

慎防坠物和电线

行车勿慌减车速

注意四方靠边停

收听广播防余震

自助救人勿围观

防震演习要确实

时时防震最安全

预防海啸之平日防护措施

预防海啸在平日就要未雨绸缪,做好下列防护措施:

在海边修筑防波堤,建设防水闸门,种植防潮林,以阻断海水或减低海水进入村落时的冲击.

在港湾和城市街道的交接处建构较高的防波堤防,并利用可以滑动的闸门来封锁道路,避免海水进入.

易造成污染的物品应集中放置於水泥围墙之建筑中,并在围墙各处设置小的进水口及出水口,当海水进入内部时,可以缓和内外的水压差,避免因水压过大而使围墙崩毁.

直接面海之处,可以建筑由钢筋混凝土做成之大楼或仓库,当海啸打上岸时,可以做为降低海啸侵入的屏障.

可在距离海岸较远之高处设置避难所,规划逃生道路,以利民众前往避难,且逃生道路应尽可能远离海啸可能溯溪而上的河川.

规划市区中较为坚固的高楼做为海啸发生时的避难场所.

应在人潮密集处设置看板,说明逃生路径及避难方法.

在沿岸地区设置广播系统,藉以海啸预警消息,并指示民众疏散方向及避难方式.

沿岸地区的居民应定期实施避难演习训练,使防灾知识得以传播,并将防灾知识纳入义务教育之教材.

教育一般大众有关海啸的基本常识,如在海边感觉地震或发现海水突然暴退,皆应迅速向内陆高处移动.

海啸来袭时的紧急应变措施

经过南亚大海啸的惨痛教训之后,民众应记取下列海啸来袭时的应变措施:

海啸发生时,民众应依循演习训练之步骤迅速疏散至安全场所.

留意预警消息,做好海啸来临之应变措施.

在沿海地区发生地震时,要有海啸可能来袭的忧患意识,应尽速到较高处避难,注意海啸消息.

在偏远地区的港湾工作者或钓客,因与他人联络不易,所以必须随身携带救命器具和携带型收音机.

在港外作业中的船只收到海啸警报时,应视海啸到达时间长短尽速到外海避难;若时间很短,民众应迅速远离港口到高处避难.

被海啸追赶而无法脱逃时,最好设法抓住任何固定物(钢筋等),缓和海啸通过之冲击,若来不及逃到高处,则往建筑物最上层或屋顶移动.如果海啸波已至,应尽速寻找并爬上漂流物.

海啸波浪常是多次的侵袭,可能持续数小时,未获知海啸解除警报前,不可松懈戒备,勿心存侥幸为了抢救财物而丧失生命.

海啸会留下大量残留物,包括砂石,破屋,尸体等应即早清除避免二次伤害.

海啸后应尽快找到完好建筑栖身,并与逃过劫难的幸存者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

1935年新竹-台中烈震

地球内部构造

全世界板块分布

地面振动造成高架道路倒塌

地震造成严重火灾

地震引起海啸

Gray-Miline地震仪

家中事先准备物品

平时应加强防震演习

地震时家中应变措施

寻找空旷地方避难

地震后应变措施

台湾地震带

断层造成河面抬升

第4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地震灾害;建筑物;破坏形式;思考

1、引言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所造成的灾害其中最直接的是造成房屋建筑物倒塌、损坏和丧失使用功能,无数生命葬身废墟,生活物资被埋地下,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甚至带来社会安全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历次地震震害调查分析表明,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因为房屋建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据统计,我国最近发生的两大地震中,“5.12”汶川大地震造成650万间房屋倒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玉树地震也造成玉树州半数以上房屋倒塌。如何提高房屋建筑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尽量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应当直面的课题。本文试对地震对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形式进行分析,相应提出了在房屋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中提高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2、地震作用下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分析

2.1 地震特性。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底层,房屋建筑物附属在最外的地壳上。地震破坏是地震波引起地面的强烈震动造成地面房屋建筑物等的崩塌并由此带来的损害。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称P波,是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每秒约6千米,最先到达震中,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性不强;横波又称s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每秒约4千米,第二个到达震中,使地面前后、左右摆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纵波和横波在地面相遇产生的混合波,传播速度每秒约3千米,波长和振幅较大,是造成房屋建筑物的主要破坏因素。

2.2 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房屋建筑物都有其一定的刚度,以抵抗外力作用引起的形变。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通过基础传给房屋建筑物,引起房屋建筑物本身的振动。通常的房屋建筑物都是按静力设计的,很少考虑动力影响。当振动强度超过房屋建筑物自身的形变能力时,就会造成破坏。

2.3 地震对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形式。

2.3.1 地基基础影响的破坏。房屋建筑物所在的地基土质、下卧岩层的结构与深度、基础的类型和深度以及地表地形特征,都对房屋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有影响。当加速度较小时或地质坚实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会先达到屈服点,岩石、土层将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地基失效造成的破坏和强烈地震引起的振动导致基底土质液化引起房屋建筑物的下沉、倾斜和滑坡造成的破坏,在历次地震灾害中并不少见。

2.3.2 纵波(竖向地震力)导致的破坏。纵波使房屋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若房屋建筑物的竖向稳定性不是太好,而地震力较大时,会使底层柱子和墙体瞬间增加很大的动荷载,叠加上部的自重,当超出底层柱子和墙体的承载能力,底层墙柱会垮掉从而导致破坏。

2.3.3 横波(横向地震力)导致的破坏。横波是房屋建筑物损坏水平摇摆,破坏力很大。它相当于给房屋建筑物施加水平方向来回反复的作用力,大小和引起的变形超出底部墙体和柱子的极限时,就会使整幢房屋建筑物倾斜或倾倒从而导致破坏。

2.3.4 旋转地震力导致的破坏。各种原因引起的旋转地震力,导致房屋建筑物围绕水平轴或竖向轴扭转,这种扭转力对房屋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因为房屋建筑物一般抗扭能力较差,很容易扭坏。

竖向地震力、横向地震力和旋转地震力在离震中较近的范围内,往往会交织作用,给房屋建筑物以毁灭性的破坏。

2.4 常见结构类型房屋建筑物震害表现。

2.4.1 砖木结构。指砖或砌体墙体承重的房屋建筑物,通常为一层,破坏主要在墙体,产生斜向或交叉裂缝,特别是窗间墙、房屋尽端和转角部位破坏较大,墙体一旦破坏,房屋建筑物就会倒塌。

2.4.2 砖混结构多层。指黏土砖、砌体通过砂浆砌筑成承重墙和各种混凝土楼板组成,不超过6层。由于墙体材料为脆性,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低,当地震产生的主拉应变超过相应极限应变式,就产生斜裂缝,反复作用时,就形成交叉裂缝,在横墙上中部产生水平剪切裂缝,在纵墙产生窗间墙交叉裂缝;当横墙间距过大或楼板刚度不足,在横向水平力作用下,纵墙产生过大的水平面变形,导致墙体的抗弯强度不足在纵墙窗口上截面处产生水平裂缝;在房屋四角和部分凸出阳角的墙面因扭转作用影响和墙角刚度相对较大、应力集中原因产生的纵横两个方向的V形斜裂缝;楼梯间由于横墙间距较小,所以水平刚度较大,分担的水平地震剪力较大,但楼梯间不像别的房间有墙体和楼板组成的盒子结构,本身空间刚度较小,因此楼梯间墙体容易破坏;纵横墙体交接处由于不能保证连接质量,也容易遭到破坏;楼板和屋盖处以及房屋附属物,特别时突出烟囱、女儿墙在地震中容易产生破坏。

2.4.3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类房屋建筑物当结构布置不当,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对称时,地震中会产生显著的扭转破坏;存在明显的层间薄弱层,如转换层,在地震作用下,会形成应力集中,率先屈服产生破坏;梁、柱往往因设计、施工原因在柱顶、梁端、梁柱节点处最先产生破坏;填充墙体由于抗剪能力和变形能力不足,缺少有效拉结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容易产生斜裂缝破坏;强震作用下,剪力墙破坏最先产生在开洞的剪力墙上,表现为连系梁和墙肢底层,这是因为洞口应力集中,连系梁端部对外力敏感,当抗剪不足会产生剪切破坏。

3、思考意见

3.1 新建房屋建筑物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开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灾害区域,要科学设计房屋建筑物体型,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强工程监督,严把材料和工程质量关,提高房屋建筑物抗震能力。

3.2 房屋建筑物在使用中要加强日常使用管理。在装饰装修中,不能随意打掉隔墙和承重墙,不能随意在墙体上开门凿洞和窗改门,破坏墙体和房屋建筑物的整体性、强度和抗震能力,不能随意增加使用荷载。对较早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由于当时抗震设防标准较低,可以委托相应资质单位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提高抗震能力。

4、结语

人定胜天,虽然地震灾害不可避免,但只要通过我们的努力,科学研究房屋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相关因素,时刻提高抗震意识,地震带来的损失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朱伯龙,张琨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第5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抗震措施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员的伤亡和经济财产都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震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而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与破坏是造成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这成为减小和避免地震造成灾害的主要手段。

1 破坏的原理

地震是怎么样对建筑结构进行破坏的呢?简单的说,地震使建筑结构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这种地震引起的惯性力叫做地震力。地震力是由地震对平和垂直波组成的。地震时,建筑物结构除了受到自重、人和物品垂直静力作用外,还受到地震水平波和垂直波的作用。水平波传播带动墙体水平晃动,建筑物很容易倒塌,所以建筑结构的破坏主要的是水平波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建筑物不怕上下晃动,最怕来回的晃动。但是,在震中区,垂直波的作用也不能忽略,因为强烈的上下跳动,把建筑物各部分震动的松裂,如果再受到水平震动,建筑物就很容易破坏。在地震作用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除了和地震强雷程度有关外,同时还和建筑物的重量以及重量的分布有关。建筑物重量越大,他受到的破坏约严重。同样,建

2抗震能力的影响因素

2.1建筑结构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的好坏是其抗震能力强弱的主要部分。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以防止建筑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设计中为了避免或减小地震所产生的扭转效应,还要确保结构平面布置时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相重合。此外,为了减小地震带来的鞭梢效应的影响,建筑立面应尽量避免头重脚轻。

2.2建筑结构场地的选择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有很多种情况,建筑工程场地选择不当也会造成的很大的破坏作用,比如地震时由于河岸滑坡、地层陷落、山崖崩塌、断层错动、等地面严重变形所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场地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要详细勘察地形、地质。

2.2建筑结构的原材料

在建筑结构中的墙体、隔断、框架、围护墙、楼板及屋面构件中,我们往往采用能显著改善抗震性能的轻质材料,诸如硅酸盐砌块、、瓦楞铁空心塑料板材、多孔砖、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等。 因为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与建筑结构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在相关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建筑结构质量越大,地震产生的破坏作用越大,反之,则震害越小。

2.3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建筑结构抗震受施工的影响极其深远。施工的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给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带来很大的影响与作用。

3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提高的措施

3.1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措施

3.1.1总体设计理念

建筑物体形简单、规则、平面对称、抗侧向力的体系刚度与承载能力变化连续以及质量变化相对均匀的抗震一般效果相对好点,所以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良好的抗震能力,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选用此类设计方案。

3.1.2场地挑选

在建筑物场地的挑选过程中,要做好勘测工作,充分考虑周围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状况。要尽量避免生态脆弱、地震活动断层和易发生山体滑坡、洪涝灾害、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地方,选择有利于建筑抗震的场地。因为建筑物的选址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外部因素,他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极大影响。为确保安全,同时应该避开或采取控制用地的方式。

3.1.3局部加强措施

通过对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原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地震的破坏主要是地震水平和垂直破作用的。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水平波,垂直波使得建筑物上下震动,导致建筑物骨架与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遭受破坏的薄弱环节,当地震横波传递至地面并作用于建筑结构时,这些薄弱环节随即遭到破坏,导致建筑结构立时坍塌。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确保主体结构与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截面形式合理,传力途径明确。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设计时从理念上和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建筑主体与其它构件之间的连接、框架结构与后砌墙之间的连接等认真研究,进行合理设计。在这方面无论设计还是施工都没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能给地震造成的危害降到最小,尽量的给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范围。

2.2应用新的抗震技术

在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研究中,要从实践出发,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大胆探索抗震新理念、新技术,这是我们战胜地震灾害的最可行、最有效的新途径。

消能技术,即将建筑结构的一些非承重部分设计成消能杆件,或者在建筑结构的某部位安装消能装置以消耗或削减建筑震动能量。在建筑结构的地基和基础之间加防震胶垫来减缓地震力的冲击的柔性隔震新技术。传统的我们采用刚性抗震的思想理念,此种理念以加大建筑结构的面积为出发点,这种抗震理念,效果甚微,而柔性抗震理念,即以选用柔性材料进行隔震、消能为出发点的新理念、新技术,却能大大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基于柔性抗震新理念,研究配置新型建筑物抗震材料。

2.3选择良好的抗震材料

抗震材料选择的不同,抗震能力也就随之有很大的出入。在建筑结构中应尽量选用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钢结构、轻型复合材料及木质结构等建筑用材料,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来达到防火、保暖等各种目的。

2.4严格把好质量关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处了设计等因素外,施工质量也是保证抗震能力的很主要因素。良好的施工质量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各项性能包括抗震性能。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严格规范施工标准,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关工程监理单位必须整体把握施工质量,同时要注意细节,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建筑结构和质量符合抗震要求

结束语

人类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人们可以努力把其带来是损失降到最小。这就给我们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出挑战。只有可行性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才能切实的对地震的妨害起到作用。我们要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提高这点出发,才能真正实际有效的把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1] 刘伯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王平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J] 甘肃科技纵横2005

[3] 卢振富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 [J] 福建建设科技2002

第6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关键词地震 不可抗力 免责事由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81-01

大地震带来的悲痛和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但是在悲痛之后我们要理智的分析灾害,并且要学会从法律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调整地震带来的各种民事法律后果。

民法理论界对不可抗力问题的研究似嫌过少,有关不可抗力的诸多理论问题仍值得探讨。本文拟对不可抗力的范围、证明与附随义务进行讨论,以求完善不可抗力的相关理论。

一、不可抗力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或事件。《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这是立法上对不可抗力所做的界定。“不能预见”是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一般人对某种事件的发生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是指当事人已尽最大努力和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措施,仍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克服该事件带来的损害后果。

二、不可抗力的范围

按照通常理解和各大法学理论,不可抗力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独立于人们意志以外发生的事件,它是人类的预见力和防范力在合乎情理的条件下所不能及的,或至少是防止或避免不了的” 。自然灾害是我国立法和学术界认同的最典型的不可抗力现象,具体包括地震、海啸、台风、海浪、洪水、风暴、沙尘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但需注意,一些轻微的、并未给当事人的义务履行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不构成不可抗力。

(二)社会异常事件

社会异常事件是社会中团体政治行为引致的事件,如战争、武装冲突、罢工、劳动力缺乏等,这些事件对发动者或制造者而言是能预见与避免的,而对当事人而言则是既不能预见也不能避免与克服的。有学者指出,“战争、武装冲突可以一般地作为社会原因的不可抗力,而罢工、劳动力缺乏只能有条件地作为社会原因的不可抗力,因为后二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预见的”故实践中我国涉外公司往往不能同意将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加以约定,然从国际惯例来看,罢工作为不可抗力已是不存争议的约定俗成。

(三)关于政府行为应否作为不可抗力

在不可抗力的范围中,颇具争议的是政府行为是否构成不可抗力。英美合同法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并非全部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与不能克服,因而不符合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但是,由于政府行为的频繁性与强制性,而大部分的政府行为对当事人而言又的确具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与不能克服的特性,使得某些情形下政府行为极深地影响着合同关系和当事人的权利,而当事人主观上并无过错因素,所以法律应考虑设置一定的免责制度,以平衡各方利益。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不是不可抗力制度,而是情势变更制度。

三、不可抗力的证明与附随义务

根据《合同法》第118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究竟由哪一机关来对不可抗力进行鉴定并出具证明?个人认为,法律应规定不可抗力证明的法定出证机关与出证程序来确保不可抗力的证明效力。根据不可抗力的种类不同,出证机关也有不同,如对于自然灾害,出证机关可以是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地的气象部门、地震管理部门以及专司防灾救灾职能的部门(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由于这些部门专司其职,对某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等数据能相对准确掌握,所以最有权威性,最有出证资格。

《合同法》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即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第11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此二条规定确定了发生不可抗力时当事人的附随义务,体现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一方面,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另一方,这样既便于准确界定责任界限,又有利于对方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因其对情况不知而继续履行己方义务所导致的不必要损失。反之因未履行这一通知义务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要求免责。另一方面,对方也要依诚实信用原则积极作为,如将易变质货物及时降价销售、积极寻找替代品等,以防止损失扩大,否则因其不作为而导致的损失无权要求对方赔偿。

四、确立完善不可抗力制度的意义

不可抗力制度的设计是人类在尊重客观实际的情况下,运用法律手段合理分配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公共理性的体现。在法律上,确立不可抗力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无过错当事人的利益,维护过错原则作为民事责任制度中基本归责原则的实现,体现民法的意思自治和公平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从事交易时,充分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后合理地解决风险损失的分担问题,从而达到合理规避风险、鼓励交易的目的。

通过近几年的大地震,促使我们对不可抗力的研究更加关注,在法律没有规定的其他方面,地震也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例如:在民事主体、亲属法和继承法方面,会引讼时效、监护、收养、继承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都要根据民法的基本规则,确定具体的调整规则,以调整地震所带来的各种民事法律后果,保障社会的正常民事秩序,加速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利明,郭明瑞,吴汉东.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4-475页.

[2]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第7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在这次四川雅安地震中,很多人员的伤亡是因为建筑物倒塌引起的,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小编以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北美等国的防震建筑为例,分析这些和我们同处在地震带上的国家和地区是怎样有效防御地震灾害的。

台北101大楼

我国台湾省的台北101大楼高508米,是目前世界第三高楼,位于台北市信义区,由建筑师李祖原设计,保持了中国建筑多项世界纪录。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在台北盆地的范围内,又有3条小断层,因此台北101大楼的建筑设计必定要能防止强震的破坏。

另外,台湾每年夏天都会受来自太平洋上的台风影响,防震和防风是台北101大楼两大需要克服的问题。为了评估地震对台北101大楼所产生的影响,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大小不同的模型来仿真地震发生时大楼可能发生的情形。

为了增加大楼的弹性,以避免强震所带来的破坏,台北101大楼的中心是由一个8根钢筋的巨柱所组成。但是,即使有良好的弹性,也让大楼在面临微风冲击时产生摇晃的问题。抵销风力所产生摇晃的主要设计是阻尼器,而大楼外形的锯齿状,经由风洞测试,能减少30%~40%由风所产生的摇晃。

调质阻尼器

为了应对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大楼内设置了调谐质块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又称调质阻尼器),是在88~92楼挂置一个重达660吨的巨大钢球,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动幅度。据台北101大楼告示牌所言,这也是全世界唯一开放游客观赏的巨型阻尼器,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阻尼器。

另外,台北101大楼采用新式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在大楼的4个外侧分别各有2支巨柱,共8支巨柱,每支截面长3米、宽2.4米,自地下5楼贯通至地上90楼,柱内灌入高密度混凝土,外以钢板包覆。

日本清水建设研究院里的风洞试验综合楼

半浮动结构系统

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抗震系统,它是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消耗地震波的能量和力量。建筑的下半部会被浸没在一个类似巨大的储水箱的水中,这样使得建筑的整体重量,一方面会被水的浮力所支持,另一方面,会被若干个层状弹性橡胶支座所支撑。由于层状弹性橡胶支座所支撑的结构重量远小于正常状态,因此可以实现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抗震效果。

这个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水天然的浮力和黏稠度,来实现抵抗地震的目的。浮力可以延长建筑物的震动周期,而水的黏稠度可以吸收更多地震波的能量,而且水作为极好的隔绝材料,保护了建筑主体,能有效地抑制地震波对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核心悬挂独立系统

这是为了抵御地震影响,又能保证空间和功能灵活使用的一种抗震技术。建筑中央部分设置混凝土核心筒,功能房间与核心筒相对独立。通过安放在核心筒顶部的巨型桁架,吊挂下部的功能房间, 巨型桁架通过地震波隔离弹性装置,可以灵活移动,在地震波到来时通过阻尼震动抵抗地震影响。

特点:(1)功能空间脱离地面,与地面接触部分仅有核心筒。核心筒的面积仅有占地面积的1/10, 这样可以在地面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休闲空间。 (2)最大程度的空间灵活使用。巨型桁架的吊装构造,使得功能空间可以不再需要梁柱构造,令空间运用更加灵活。 (3)极好的地震安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体量,通过调整顶端地震波隔离弹性装置的数量和位置,达到极好的抗震效果,满足最大程度的建筑安全性。

北美民居

位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都是森林广阔、木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因此,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房屋建筑中,有大批优质木材可供使用。

纵观美国和加拿大民居,大部分家庭都是3~4层的木制别墅户型。他们在木结构的墙体外面,用很薄的黏土砖或者规整的石块、瓦楞板进行护砌。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木墙免受风雨的侵袭并抗震。绝大多数木房子的屋面采用多层仿瓦片及双层油毡。这种油毡不仅重量很轻,防水效果好,对地基和墙体的压力相对较小,提高了房屋的稳定性,并且造价低,可使用10年以上。

第8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临清市先锋中学初一、六班 秦继龙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情牵十几亿人的视线,抗震救灾中,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些身影我们难以忘记——

亲临一线的总理。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您的身影,震后才几个小时,您就已经奔赴灾区。在都江堰被埋的小学废墟旁,您嘶哑地向废墟的孩子喊话,那悲惨的情景让您泪流满面。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您又继续冒雨攀上瓦砾堆,一不小心,残亘的瓦砾划破了您的手臂,您重重地摔倒在地,鲜血一滴一滴从您的手臂流下……随行的医务人员将您轻轻扶起,要给您包扎伤口,您将他们推开了,您坚定地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的自然灾害!”。难以忘怀这个花甲老人的身影,在他身上肩负的是人民的重托,大国的责任。

我们的子弟兵。危机时刻,都会有子弟兵迎难而上,“官兵徒步前行”牵动人心,我们的战士们,请你们快一点抵达灾区。这一份急切中,又有着多少的温情和期待。子弟兵一线救灾,让我们看到坚忍不拔的前行,看到与死神之间进行的不屈较量。

广大的医护人员。5月12日是护士节,然而地震给这个本来应该温暖的节日带来了颤抖,白衣天使们恪尽职守,抢救伤员,是在用危难面前的救死扶伤来捍卫自己的职业操守。

生命的色彩,在地震中不仅仅有“天使白”和“橄榄绿”还能看到——

自发投入救援的乡亲。当房屋倒塌时,当孩子被压在倒塌的教学楼下,乡亲们自发投入了救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复杂动机,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想的只有两个字“救人”,朴素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献血的大学生和群众。“也许,我献的血只能救一个人”,中国那句老话“患难见真情”似乎总能应验并能深切的让人感到温暖和隽永。新闻联播中那一张张青春和无私的面孔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献出爱心的每一个人,各个战线上奋战的每一个人……正是这样的众志成城,才让我们在与死神的较量中,跑赢时间。

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8、0级和40075人遇难,残酷的数字背后是地震带来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和伤害。

也许我们只能把这场地震理解为国家的一场伤痛,地中心释放出的令人恐惧的力量,但它唤起的是团结奋进,是众志成城,是爱心无限,是饱含深情,是互相温暖,是无所畏惧。

也许我们的目光不能为每一个在场抗灾战役中做出贡献的人停留,但是历史已经在悄然书写,2008年5月的中国,不仅仅有地震的痛,更有温暖的重。

地震会摧毁一些东西,但是它必将过去,也必将重塑。而抗灾中,这些最可爱的人,将会“是划过我们皮肤的一阵战栗,是闪过我们内心的一些忧伤,是落在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刻痕”,让人难以忘记。

第9篇: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

如读者们所知,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地震灾害。这之后,日本多个地区相继发生了余震,至今很多日本人仍在不安中度日。我真心向那些遭遇灾害的人们致以慰问,也为在灾难中丧生的人们祈祷,希望他们来世幸福。

读者们可能都知道,这次地震及地震带来的海啸灾害,使部分相机和相机部件的生产被迫停止。但是,受地震灾害影响的,不单单是东北地区生产相机的工厂而已,包括我们摄影家在内的许多从事广告方面工作的人,也因这次大灾难开始担心能否继续工作了。

由于此次灾害使许多大型工厂和电力公司相继受难,所以即便是地震已过去两个月之久,各种物品的生产依旧停滞不前。就算广告制作出来了,没有商品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且,灾害之前预备发售的很多商品也因此而延期发售。地震之后,对像电车内的交通广告类的需求骤减。而且,造纸厂和生产墨水的工厂也多数被毁,杂志的出版也变得困难万分,灾后休刊的也不在少数。而从时尚杂志上外国模特儿的减少也可以大致窥探出地震对广告产业的不良影响。

从这诸多现象来看,日本整体对照片的需求在显著减少。东京虽说没怎么受到地震本身的破坏,但我同样对未来的前景表示无比担忧。我猜想如今丢了工作的摄影家应该不在少数吧,甚至有的相片冲洗店都已停止冲印照片了。现在只希望一切都能尽快恢复到灾前的状况。

作品集Mr.Sweden

这期介绍的作品,全部是在瑞典留学时拍摄的。1970年前后我在瑞典呆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甚至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都没有能冲洗彩色照片的地方,我只好委托冲洗店将照片送到国外有冲洗彩色照片机器的冲洗店。因此,自主制作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用120黑白胶片或135黑白胶片拍摄的。

虽说现在我专门拍摄广告照片,但在留学期间,我主要拍摄人物照。当时拍照片的时候,没有意识说要不要让模特穿衣服,而只是想要表现朋友的个性而已。结果,不仅拍了很多女人照还拍了很多男人的照。从数量上来看,拍摄的姿势和身体线条柔和又优美的女性照居多。

我对拍照的看法在留学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瑞典,一年中几乎6个月都是阳光明媚的。四五月份时,很多人都享受在院子里做日光浴。因为这景象在日本根本没见过,最初看到的时候还有点不知所措,但不久后自己也和朋友一起在夏天去湖或海里裸泳了,而自己对于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这期照片的模特儿是我一个叫TONY的瑞典朋友。他和我在同一所大学里接受教师资格培训,又在同一个宿舍生活,经常见面。虽然瑞典人经常给人一种很冷漠的印象,但TONY却是个特别爱打趣的人。我将这次的作品集命名为《Mr.Sweden》,以TONY为模特儿的这一系列作品展示了“人类身体变化的趣味和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