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挑战新媒体时代,当我们切身融入其中时,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老人与海的故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在海上一无所获地漂泊了84天后,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这条巨大无比的大马林很难制服。当老人制服大马林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当老人驾着小船终于回到陆地上的时候,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海明威要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只有这样才能在惊涛骇浪中捕到大鱼。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是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士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新媒体时代来势汹汹,我们也许不久就会倒下,然而正如老人与海的故事一样,从大鱼到鱼骨,不是一种失去,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波澜壮阔的人生过程,也是从应有尽有的有形财富,最终走向应无尽无的无形财富的人生境界。
接受变革,融入变革,做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是每一个纸媒掌舵者面对宏阔现实的不二选择。选择了大海,就选择了惊涛骇浪;选择了挑战,就选择了铮铮铁骨。“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战争年代也好,和平建设时期也罢,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弄潮儿,新媒体时代更需要这样的勇于探索者。
勇立潮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是目标和方向,是每一个纸媒掌舵者人生设计和向上向前的动力,诗人流沙河在诗里写到:“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如果说完美地融入新媒体是美好未来的理想,那么现在新媒体出现带来的挑战只会让我们更加倔强地寻求再发展之道。如何融入,如何变革?不是蛮干,不是迎合,而是有策略地前进。
挑战新媒体时代,需要有科学发展的眼光,这眼光是洞察的智慧,是协调的能力,是创新的思维,是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这种挑战中去经历风雨的实践与锤炼。
一.NGN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
1.NGN的基本特性
NGN的功能和特点在Y.NGN–Overview草案中已经做了一个综述,该草案给出了NGN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描述了NGN的能力和预计达到的目标,并重点描述了NGN的研究领域。草案主要对的形态和特征进行了描述。
NGN的基本特征包括:基于分组技术传输;在承载层面、会话∕呼叫、应用∕业务之间实现控制功能的分离;业务提供和传送层面分离,基于开放接口提供业务;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实时、流媒体、非实时、多媒体等);宽带能力,具有端到端的服务质量;通过开放接口实现和传统网络的互通;具有移动性,用户可以无限制地接入不同的业务提供商;多样化的标识机制;对于用户来说,同样的业务具有统一的业务特征;在固网乂移动网络之间实现融合;上层业务功能与低层传输技术独立,支持多种接入技术;适应各种调整要求,例如紧急通信、安全、隐私保护等。
2.NGN通用参考模型
NGN的基本原则和参考模型在Y.NGN–GRM草案中已经做出了描述,该草案是在Y.100、Y.110和X200等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将NGN垂直划分为业务层和传输层。业务层包括各种会话型和非会话型业务,如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传输层用于通信实体间的信息传输,实现对NGN业务的支持。同时,该建议草案又将业务层和传输层水平划分为用户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在NGN的参考模型中还提出了广播与电信的融合、多媒体业务支持、用户和终端的标识与定位、应急通信、与非NGN互通、安全以及QoS方面的基本要求。
3.NGN的功能要求及其体系框架
Y.NGN–FRM草案提出了NGN的功能框架模型,内容涉及的参考模型、功能实体定义和功能参考点定义等多个方面。该建议草案以Y.NGN–FRM提出的参考模型为基础,细化定义了NGN业务层和传送层的一些功能实体,并将这些功能实体与用户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相对应,如业务层的控制平面中有接入控制、定位、与分组互通、与PSTN/ISDN互通和媒体资源控制等功能实体;业务层管理平面中有、网络及网元管理、业务管理等功能实体;传送层的管理平面中有代琿、网络及网元管理等功能实体。该建议草案还对业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
4.可管理的NGN网络
Y.NGN–MAN草案的名字改为Customer Manageable IP Network,主要关注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可管理IP网的业务定义、业务需求、参考模型和功能要求。可管理IP网的业务是向用户提供网络资源控制和管理。可管理IP网应具有用户分组及业务分集、信息接入控制和安全、移动控制和管理、带宽分配和SLA协商、端到端QoS配置和优先权配置等多种能力。
5.融合的NGN
Y.NGN–CONV草案初步分析了NGN和Pre–NGN的网络,并计划分析多种融合示例,如接入部分融合、核心部分融合、终端部分融合、移动性部分融合、业务部分融合和内容部分融和;并对应NGN的业务和传输分离的特点,将其分为业务和网络两个管理域。此建议草案还处于一个初期研究阶段。
二.NGN业务要求和移动性方面的研究
1.NGN的业务要求
Y.NGN–SRQ建议草案提出了NGN 的业务总体技术要求和网络要求的框架,内容涉及的通用要求NGN的业务要求(包括对数据平面、VPN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要求)和的网络要求(包括对数据平面、操作维护QoS、流量管理、安全和认证、移动性、互通、计费、网络演进、控制平面等的要求)。
2.NGN的移动性管理
Y.NGN–MOB草案描述了NGN中的移动性管理要求及其体系结构,将的移动性分为网间移动、网内移动和接入网内移动3种情况,并从通用、用户和网络3个方面提出了对移动性管理的要求,提出了NGN移动性管理的功能体系结构。
三.FGNGN在体系结构方面的进展
在FGNGN成立后,JRG–NGN的相关工作转入到FGNGN中来进行,其中总体框架结构将是NGN研究的重点和起点。在本次会议上,厂商和运营商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思,如朗讯公司提出的“软”路由器概念。随着数据网纟各逐步模块化和标准化,1P网络也在协议和特性上逐渐复杂化,进而影响了网络的可扩展性。“软”路由器将路由器的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分离,实现了两者之间的退耦,从而允许各自演进和扩展。
在FGNGN会议上,包括朗讯、英国电信在内的成员提出将3GPP和3GPP2提出的IP 多媒体子系统(IMS)作为NGN核心网中的会话管理候选方式。IMS是针对移动环境设计的,目前已经完成了UMTS和cdma2000环境下的设计,而NGN要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必须要制定新的规范,从而使IMS的实现以及业务提供与用户接入方式相互独立。目前IMS是FGNGN研究工作的重要起点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函数单调性教学;多媒体设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55-02
迁安市第二中学是省级示范高中,有优越的多媒体设备,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有强烈求知欲,具备一定分析观察等能力。但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方面,发展却不均衡。新课标提倡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呈现的课程内容,多媒体可以构建多元联系、灵活可变、蕴涵数学内容、有交互性的学习平台,与数学教学的创新融合,能够实现魅力数学课堂。
1 融合意义
1.1 知识动态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创新融合,有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图形惟妙惟肖,有助于函数单调性知识获取保持,有助于在形数结合中感知数学内在美,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中感知数学严谨美。
1.2 学法兴趣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的创新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兴趣,有助于拓展学生探究式学习空间,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协作式学习达成,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1.3 教法新颖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的创新融合,有助于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有助于唤发学生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有助于制定教学方案筹谋设计,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1.4 资源共享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的创新融合,有助于促成师生与生生互动思维启迪,有助于总结经验交流成果,有助于师生情绪、交流和目标达成和谐统一,有助于学习资源师生快乐成长共享。
2 融合时机
2.1 准确作图时
学生对函数单调性难以感性领悟,课前设计好的Flash课件演示作图,画龙点睛,探究函数单调性动态变化规律,落实课堂动态高效。
2.2 多元联系时
从形上判断函数单调性,从数上理解单调性概念,借助信息技术多元联系的学习平台,将变化过程通过图形、数据、图象、运动等方式一起呈现,加深学生对数学实质领悟。
2.3 互动实践时
小组互动交流讨论,归纳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类比出减函数定义,借助投影、Flash课件展示探究结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能力。
3 融合方式
3.1 学习内容的融合
高一数学开始触及抽象函数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从常量数学思想过渡到变量数学,用运动、变化、发展、统一的观点进行学习,学生初高中容易衔接不好,上课易存在思维障碍,跟不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数学兴趣。
在函数的单调性新授课教学时,笔者以课本教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归纳探究形成概念、定义应用知识迁移、归纳小结知识整合、课后反思回顾感悟”五环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投放重点知识、思想方法、温馨提示,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突出重点,以教师为导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设计好的Flash课件,让学生体验认知结构升华发现过程,巧妙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图像直观性,感受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用任意x1和x2大小关系来判断f(x1)和f(x2)大小关系,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整体性质,使学生理解并给出单调性定义,深化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研究函数问题的方法,体验如何用局部点的任意性推演到函数的整体单调性的方法。同时,用Flash课件演示例题解答过程,教会学生清晰思维、严谨推理,规范书写表达,实现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和良好思维习惯养成。
3.2 学习方式的融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时,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将多媒体巧妙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重基础,抓落实,提能力,构建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在函数的单调性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先认真分析考纲、考试说明和近五年有关省市高考题,结合学情考情,以低起点小台阶高落点,采用“问题导入、知识索引、典例点拨、方法重组、思想展联”五环节教学法:
课前设置好学案,用投影展示学生出现的问题,针对疑问导入新课;解疑中索引出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概念,用Flash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学生独立思考,互动梳理单调性相关知识,用Flash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一题多解方法,点拨解题的通性通法;变式例题,目标检测,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法(定义法、图像法、导数法等基本方法);小组长将讨论结果归纳总结,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会用函数单调性解决相关问题,形成函数单调性知识网络,构建函数思想、数形结合、转化思想方法体系,用Flash课件快捷呈现知识网络结构图,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出线索,展示联系,强调重点与难点,使复习课紧凑有序,简捷明了。
为突破难点,在学习方式融合中,课前预设学生熟悉的教学和学习情景,课间还穿插让学生运行画函数图象的程序,动手操作画函数图象方法步骤引入概念,对照分析定义,概括出证明方法及步骤:“取量定大小,作差定符号,判断得结论。”体验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激发用电脑如何画出函数图象的好奇心,演示和剖析函数的单调性实质,感受到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和思想,巧妙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3.3 教学方式的融合
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疑激趣,化静为动,增大课容量,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化静为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宽松、和蔼的学习氛围,架设起思维的桥梁,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课前,笔者先在电脑上拷贝课前设计好的Flash课件,投影仪展台调试好,以备课上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上动静结合,节约空间时间,强化学生感知,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观察对象,精讲讲练,培养发展思维和想象能力。课后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各种思路和方法,并能选出最佳方案;学会用运动变化观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体会到数学的简捷美、和谐美。
4 融合说明
以“知识、思想、方法、能力”四大体系为重点,以研究考试说明、把握高考方向、落实高考为切入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把握运用时机,让学生在多彩信息世界里构建体系,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4.1 内容适合
多媒体教学并非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必须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选用,所学内容应该难度适宜,有挑战性、探索性,并且以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观察为主。
4.2 重点突出
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插入过多动画或视频文件,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重点不突出,关键抓不住,难点没突破。
4.3 恰到好处
课前周密思考,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而现场演示条件不足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不能成为播音员和解说员,注意该用时才用,掌控好课堂教学,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互动与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4(9):32-36.
论文关键词:软交换,h.248协议,MGC,MGW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倍受业界关注。软交换的核心思想是呼叫与承载分离、业务与控制分离,就是将传统交换机的媒体流承载、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等功能分散到不同的网络构件中。传统的网关既要支持媒体变换又要支持媒体控制和信令,功能过于复杂,对于IP电话系统的大规模部署有很大的制约。于是人们提出了网关分离的思想,即把原来集媒体和信令转换功能的网关分离为媒体网关和信令网关,两者通过媒体网关控制器联系,结构见图1。
图1. 网关分离功能模型
其中MGW(Media Gateway)负责媒体格式的转换及PSTN和IP两侧通路的连接;SGW(SignallingGateway)负责信令的底层转换,即从TDM 电路传送转变为IP网络中的传送方式,从应用层的角度看,SGW 对于信令仍是透明的;MGC(Media Gate—way Controller),又称SoftSwitch或Call Agent,负责根据收到的信令控制MG 的连接建立和释放。MGC对信令消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进行应用层的互通变换。不同类型的网关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端。
1 H.248协议概述
1.1 连接模型
H.248协议的连接模型由关联域(Context)和终端(Termination)组成,终端指媒体网关上发起或终结一个或多个媒体流的逻辑实体,关联域用来描述终端之间的连通关系,只有存在于同一关联域的终端之间才可通信。
1.2协议消息
H.248协议定义了8 个命令,分别为:(1)仅由MGC端发起的命令:Add为MGC指示MG 向指定的关联域中加入终端;Subtract为MGC指示MG从关联域中去除终端;Move为MGG指示MG把终端从一个关联域移到另一个关联域;Modify为MGC指示MG修改终端的属性、事件或信号等;AuditValue为MGC请求MG返回终端的属性、事件、信号和统计特性的当前值;AuditCapabilities为MGC请求MG返回反映网关处理能力的终端的属性、事件、信号和统计特性的所有可能值。(2)仅由MG端发起的命令有:Notify为MG向MGC报告其检测或发生的事件。(3)MGC端和MG端都可发起的命令有:ServiceChange为MG 向MGC通知终端将要退出服务或恢复正常的服务,MGC也可用此命令向MG指示相关终端退出服务或恢复正常的服务。用于对协议连接模型中的逻辑实体(关联和终端)进行操作和管理,命令提供了实现对关联和终端进行完全控制的机制。
1.3 事务和消息
每个事务(transaction)赋予一个事务标识,用以关联事务请求和事务响应。事务分别为事务请求、事务进展和事务响应。事务请求由事务发送者调用,用于发送命令;事务进展由事务接收者调用,表示事务还在处理中;事务响应由事务接收者调用,用于回送命令执行结果。一个或多个事务级联组合后形成消息(message)。消息有一个头部,其中包含消息发送者的标识。消息中包含的各个事务独立处理,没有顺序规定。
1.4 协议编码和传输
H.248协议消息可以采用ASN.1和文本两种方式进行编码。在IP网络上,传输层可使用TCP或UDP协议,推荐使用UDP协议传送。由于UDP是无连接的协议,所以H.248协议采用了定时重发机制,保证了消息的正确传送。
2. H.248协议的实现
2.1解码模块的总体设计方案
H.248协议解码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整个解码软件分为:消息预解码模块、事务预解码模块和动作解码模块。
消息预解码:判断消息长度是否合法,如果是,执行下一步,否则退出对消息头解码对事务类型及事务ID解码,搜索事务字符串,将事务字符串分发给相应的事务预解码单元。
事务预解码:对动作的上下文ID解码搜索动作字符串并将动作字符串分发给相应的动作解码单元。
动作解码:对动作字符串解码,生成h.248的内部消息。完成对h.248消息的解码。
因此在对h.248消息解码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参数是:
Message_Id: (Domain Address/domain name/Device/name). a string of chars
Transaction_Id: 32bit int.
Transcaction_type: Enum values (Request, Reply, Pending, ResponseAck)
Context_Id:32bit. NULL=0, CHOOSE=0xfffffffe, ALL=0xffffffff
Termination_Id: a string of chars.
Command_Id:Enum values {Add, Modify, Subtract, Move, AuditValue,
AuditCap, Notify, ServiceChg)
…
2.2基本类的定义
模块化的设计思想,H.248协议的解码功能实现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外仅提供相应的解码接口函数。在该方案中我们主要定义以下几个基本类:H248Mesg,H248Transaction ,H248Context ,H248Command。
class H248Mesg
{
protected:
Uint8 *pData;
Uint32 dataLen;
//Message ID
Istring msgId
Uint32 megacoVersion;
//Message Encode Type
Uint8encodeType;
//Reconstruction Info
ReconstructNode *reconNode;
//H248 transactionList.
Tlist transactioinList;
//SU syntax error indicator
Ibool suSyntaxErrFlag;
virtual void parse(Ibool digitflag) = 0;
…
}
*pData为数据指针,dataLength是协议数据单元在内存中的长度,我们根据这两个变量确定一个h.248协议数据在内存中的确切位置.以及MegID,版本号等。
对于text模式我们将定义: H248TextMsg,H248TextTransaction,H248TextContext,H248TextCommand。他们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h.248类图
3 消息解码的应用
通过解码模块的应用可以将消息解码的信息提供给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组合形成呼叫合成如图3所示,CDR等管理信息。
图3 呼叫合成
4 结束语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16-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行业也发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为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加入,导致了信息处理、传播等技术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融合新闻的现象。在本文中,会针对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以及融合新闻的传播进行简单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关定义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都是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论述,一般存在两种说法,即广义说和狭义说。从广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媒介进行融合,并且将相关的运行要素也一并进行融合。从狭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彼此结合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无论是广义中的概念还是狭义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合作,彼此渗透的特点,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指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间的运行机制,信息生产理念等相关的规定也要进行相应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现出的特点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内容呈多媒体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广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相互融合,为信息的生产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内容就呈现了新的姿态,在对信息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呈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造。然后,经过上一条的简单分析,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媒介融合后无论是生产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利用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这就说明媒介融合后呈现出了技术化的特点。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的特点。因为各种媒介进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结果肯定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所以说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的具有系统性。
2融合新闻的相关内容
2.1融合新闻的概念
融合新闻与媒介一样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者定义,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对于融合新闻,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职业的工作者,他们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针对新闻的搜集,生成,传播等程序进行操作的结果。
2.2融合新闻具有的特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相关工作都是利用多种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观众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相关的设定。综上所述,融合新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融合新闻是一份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产品;其次,因为多种媒介的参与,所以融合新闻会进行全介质的传播;最后,因为个人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点。
3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
3.1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效应
在融合新闻内容方面的传播效应具有两个:一是,长尾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领域比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为新闻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二是,叠加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内容由于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导致融合新闻所传播出的新闻内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点,绝对是大于各个媒介独自产出的效果的简单的相加。
3.2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相关传播效应
首先,面对着多种媒介的传播,融合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就变得各式各样,由于新闻都是由某个窗口弹出来的,所以说融合新闻报道方式具有“窗口效应”。其次,因为媒介融合后,新闻的内容也将是相互参考的内容所以,只要某一个媒介生产出某个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将会得到相应的相关内容,根据物理现象中的水波能产生共振的特点,所以就将融合新闻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纹效应”。
4促进融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策略
由于各个媒介都会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想将融合新闻的内容进行完美地生产,就要进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个媒介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就是要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成利用全媒体进行生产的模式。其次,融合新闻相关的内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进行。
5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各个媒介就在时代背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进行了相互融合,同时又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推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产物,为了能够保证融合新闻的健康发展,对融合新闻进行详细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关键词】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最重大,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也是内容最为丰富、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在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天地。因此,学习信息知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我国香港与台湾则为“资讯”……作为科学术语的“信息”最早出现有哈特莱(R.V.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现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罗列如下:
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着重于从信息的接受教师为看信息的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的定义。
2.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外称”。这一定义是从客观对象与认识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的,这是基于控制论知识背景对信息下的定义。
3.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4.物理学家认为信息就是负熵。“熵“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混乱程度,而信息是系统组织性与有序性的量度。
5.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6.哲学家则把住处概念抽象地概括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7.美国住处管理专家霍顿(F.W.Hor-
ton)认为,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如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信息,我们则更倾向于霍顿的观点。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应该是:信息(information)意味着数据(data)已经被构造成为对人类有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和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得理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群,具体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
二、发展历程
信息自古有之,它的产生与发展大约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由于人类有了语言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阶段,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公元前21世纪产生象形文字。继而向表音和表意方向发展。印尉术的发明使文字的作用扩大,使文字信息超越时空限制得以,并且难以损耗。
第三阶段,电讯的发明。1844年莫尔斯研制第一台电报机,并且用于长途通信成功。继之,贝尔发明电话机,马克尼、波波夫等人发明无线电,现今又有微波通信、激光通信、电报、广播、电视、传真和卫星通信相继同世,使信息开发利用趋向全球化、多样化、综合化。
第四阶段,电脑的发明。2O世纪4O年代电脑同世。5O年代末,第一代电子管电脑应用于军事科研过程的信息处理;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体管电脑向民用企业转移,6O年代末,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接厦而至。至此,人类奔向信息时代的序幕业已揭开。
第五阶段,前四个阶段都只有局部意义,影响也有限。6O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用于军事目的计算机网络。9O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扩大。只在这一阶段,才把电信、电话、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连接起来(多媒体传输)。目前为止,几乎每个国家都与国际互联网有联接:从电子邮件到互联网的全部功能。信息技术在这一阶段的飞速发展开始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信息技术的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呈现阶段新的趋势,酝酿着重大的技术突破: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概括起来,从信息技术总体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如下主要趋势:
1.数字化
信息一旦具有数字形式就更容易加工处理、存贮、传递和使用,有模拟电子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数字技术有如下优点:一是抗干扰和再生能力强。二是数字信息传输速率高。三是数字信息能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这样在存贮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记录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也可以传输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传送出更多的内容。四是数字信息容易进行加密处理,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这一点对于通信来说尤其重要。五是数字信息便于加工处理。六是数字化是实现多媒体的关键。七是数字化能使通信系统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并且能降低硬件设备的成本。八是数字信息易于使处理设备通用化、标准化、集成化,从而提高信息得理的速度和质量。
2.综合化
所谓信息技术的综合,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各种信息业务的综合和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各种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综合,如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综合。就通信技术而言,无论传输、交换,还是通信处理的功能都采用数字技术,以实现网络技术一体化。
3.网络化
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依赖于发达的通信系统,通信线路的数字化、网络化是近年来一直进行的工作。
4.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智能分为生物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智能的典型代表有智能网络、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智能计算机、智能终端。
5.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的处理、传输、显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大众传媒日益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多媒体化的主要表现是计算机的多媒体化、通信业务的多媒体化以及各种多媒体应用的诞生和普及。
6.集成化
高新技术的效益来自创新,对于信息技术来说,进行创新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物理上、技术上的突破带来创新,新技术取代陈旧的技术,如半导体取代真空管,光缆取代电缆;二是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带来创新,它通过电路、系统、网络以及软件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带来综合性能和效益的大幅度改善。
7.并行化
并行化主要针对住处处理而言。并行化包括并行化的计算机、并行化的信息网络结构、并行化的信息数据传输模式、并行化的住处网络访问模式、并行化的住处存贮组织结构等。并行处理和并行计算是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前沿技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个渗透力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群,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吴柏林编著.信息技术及其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关键词:
NGN即下一代网络,它是从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网络中逐渐迈向以分组交换为主,它承载了原有PSTN网络的所有业务,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到IP网络中以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强了许多新老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NGN是基于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在NGN的通信系统中,控制是通过协商解决的,相应的就须有协议。在其体系结构中,软交换作为控制中心,正是通过支持MGCP、H.248/MEGACO、SIP、SCTP等多种协议实现的。其周边设备如中继媒体网关(TG)、信令网关(SG)、接入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AD)等都是使用以上几种协议。下面对几个主要协议做个分析:
1. H.248/MEGACO
H.248和MEGACO协议均称为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应用在媒体网关和H.248/MEGACO与软交换设备之间。两个协议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H.248是由ITU提出来的,而MEGACO是由IEFT提出来的,且是双方共同推荐的协议。它们引入了Termination(终端)和Context(关联)两个抽象概念。在Termination(终端)中,封装了媒体流的参数、MODEM和承载能力参数,而Context(关联)则表明了在一些Termination(终端)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H.248/MEGACO通过Add、Modify、Subtract、Move、audit value、audit capabilities、notify、service change8个命令完成对Termination(终端)和Context(关联)之间的操作,从而完成了呼叫的建立和释放。其典型呼叫过程如下:
主叫摘机,mg检测到后通过notify命令将事件(off-hook)报告给mgc;
mgc通过add命令让mg将主叫端口加入一个context,并向主叫送拨号音;
用户拨号,mg将收到的号码通过notify命令报告给mgc;
mgc分析被叫号码,找出被叫端口,命令mg将被叫端口加入一个context;
mgc命令mg向主叫送回铃音,向被叫送振铃音;
被叫摘机,mgc命令mg连接主被叫;
主/被叫挂机,mgc命令mg释放主被叫连接,将主/被叫端口放空context。
2.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MGCP是由IETF的MEGACO工作组较早定义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MGCP主要用于从功能的角度定义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MGCP终端之间的行为,软交换通过此协议控制媒体网关/MGCP终端上的媒体/控制流的连接、建立和释放。它的实现比较简单,没有H.248那样对包和属性的详细定义,事件交互的机制也比较简单。因此,MGCP具有实现简单等特点,但其互通性和支持业务的能力受到限制。
3.SIP
SIP协议是一种基于UDP/IP技术的应用层协议。在RFC2543协议文本上仅对SIP作了应用层的描述,规定了SIP协议可以承载在UDP/IP上,对具体的底层实现技术完全不必理睬。SIP是完全基于文本的明文协议,一切的控制包无须专门的、昂贵的解码仪表即能人工肉眼看懂。SIP协议非常简单,仅有6条命令(INVITE-发起呼叫、ACK-响应应答、BYE-终止呼叫、CANCEL-取消呼叫、OPTION-能力询问、REGISTER-用户登记),返回代码和HTTP协议基本一样。SIP最大的特点是仅需利用已定义的消息头字段,对其进行简单必要的扩充就能很方便地支持各项新业务和智能业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扩充性。
其基本请求消息结构如下所示:
INVITE sip:pgn@example.Se SIP/2.0
Via:SIP/20/UDP science.fiction.Com
From:Fingal
To:Patrik
Call-ID:1234567890@science.fiction.Com
CSeq:1 INVITE
Subject:lunch at La Empenada?
Content-Type: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V=0
0=ffl 53655765 23536837 IN IP4 123.4.5.6
S=Chorizo
C=IN IP4 science.fiction.Com
【关键字】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思考建议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以及评价,而怎样系统化的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就成了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把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进行实践,而教育技术学的很多成果又融合了教学设计的思想,自从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把教育设计理念引入到教育过程以后,教学设计马上就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什么?它研究的对象和概念又包涵了哪些?罗伯特·加涅在自己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1988)中提到:"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从加涅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通过资源和程序的整合来进行学习的优化。有的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里尔,1996)。从梅里尔教授提出的观点上我们可以知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施教者还要考虑学习者学习后进行的跟踪活动,观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所应用的学习环境和经验。
2.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部分:教学设计的起源,形成,发展。(1)教学设计的起源教学设计的重要根源是教育心理学和系统工程学。上世纪50年代,很多科学家倾向利用科学的方法融入到社会学科中,其中有大批的教育心理学家尝试利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中包括加涅,梅里尔,布里格斯等,他们把教学过程看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且试图开发一系列创新,其中包括对目标的分析,工具的开发和过程的评价。(2)教学设计的形成进过将近十年的孕育,教学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加涅等科学家对教学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3)教学设计的发展教学设计的正式发展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很多教育机构为了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它们都大量的引用教学设计里面的理论,很多大学教学计划也开始把教学设计列为重要课程。
二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1从定义角度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中包括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等。目前学术界普遍对教育技术认同的定义是由美国学者西尔斯和里齐提出的,它也被称为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从AECT'94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研究主要是五个方面,而这其中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础。从宏观上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征及其规律性,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应用,因此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一个核心理论,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理论角度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教育资源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的。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分为四种:系统理论和方法理论;基于媒体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其中系统理论和方法理论又必须融合了其它三个理论。所以系统理论和方法理论属于教育技术的关键理论,而教学设计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系统方法的引入。所以系统方法论是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设计的共同理论基础。
3从实践角度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分广义和狭义上的,广义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总结自身探索,发现和创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实践经验的物化和智能形态;狭义的教育技术仅仅是指教育活动借助于独立教育之外,可以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手段的技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教育技术学在实践方面侧重的不但有对这些技术的利用,还侧重的是这些技术的开发。而教学设计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是对教育技术学中的教学媒体进行的选择和利用。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
做为一个教学设计者应该明白的是在教育领域中,技术是作为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技术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技术的合适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它却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学习质量的提高关键还是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而学生的自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周遭环境所决定的,考虑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以后的跟踪活动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所以学习者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关键的还是教学设计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激发学习者兴趣,正确的使用教学媒体,课后进行巩固训练,最后进行教学评价,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不管是教育技术还是教学设计都不能过分的依赖于技术,更应该把学习者,学习情境和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Powerpoint;计算机;课件;技巧;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7.4
随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项目的大力建设与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整合逐步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轻松突破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快速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高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笔者做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术,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灵活地进行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应用,生成有趣、高效、人文、互动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收获着语文教学质量成功的喜悦。在Powerpoint课件学习、开发、应用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浅显经验,以初中语文教师的视角非专业性地谈论一下Powerpoint课件发制作开发技巧。
1 Powerpoint课件优势显著,是语文课件制作软件的首选
Powerpoint是初中语文课件开发的重要软件平台,也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广的课件制作软件。相对比其它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swishmax等,Powerpoint是最简单易学、并且功能强大的课件制作软件,大部分老师对它情有独钟,可快捷地制作出内容丰富、交互功能强的语文教学课件,并且好用、适用、够用,灵活地满足日常教学应用,是语文课件制作软件的首选。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老师来说,Powerpoint简单易学,制作修改周期短,灵活性高,兼容性好,共享性强。
(2)在Windows操作环境下,Powerpoint功能强大,可整合各种流行的媒体素材,可在演示文稿的幻灯片中地插入艺术字、表格、图片、图表、声音、视频、对象等多媒体语文课件资源,很容易“拼凑”一个优秀幻灯片课件。
(3)Powerpoint交互功能强大,可结合VBA和触发器、超链接、动作设置等选项设置,完全可以设计出互动性强悍的语文课件作品。
(4)Powerpoint母版、版式灵活多变,拓展性强,可快捷应用网络优秀的免费PPT模版,实现不同风格的语文课件作品。
(5)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功能有效弥补了静态课件元素的不足,可呈现丰富多彩的动态课件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自定义动画是Powerpoint特色功能,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实现所谓的“动画”,这也是一些初级课件制作者的最爱,有很多Powerpoint课件特效就是巧妙应用自定义动画功能实现的。
(6)Powerpoint课件完全满足辅助教学应用,是首选的第一个语文课件开发工具软件。如果在掌握Powerpoint课件的基础上,再计划提高课件制作技术,建议学习矢量动画课件制作软件flash,这可以有效弥补Powerpoint自身动画功能薄弱这一功能。
2 应用Powerpoint功能,流程式完成课件制作开发
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Powerpoint的各种功能,熟练各种素材应用技巧,了解Powerpoint的各种开发、应用模式,严格按着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完成Powerpoint课件设计、开发、测试、应用、分享流程。
以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为例:
(1)分析《皇帝的新装》课件辅助教学目标。所设计的Powerpoint课件要根据人教版教材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初步确定Powerpoint课件框架和技术表现方法、技术实现难度,形成设计草案。
(2)撰写《皇帝的新装》课件脚本。这个Powerpoint课件脚本设计没有统一格式,只是笔者按着Powerpoint幻灯片页数顺序写的一个具体内容列表和实现细节,只要是表述出Powerpoint课件的设计蓝图,必要时画出Powerpoint课件相关框架图,可细化到课件某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
(3)整理《皇帝的新装》课件相关媒体素材。本节《皇帝的新装》Powerpoint课件,需要一些图片、欣赏视频和朗读视频,还有相关文字材料等,前期的音视频媒体素材收集、整理、分类、加工处理是一项繁杂工作,有时,图片素材也要加工处理,多网上下载的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4)整合Powerpoint功能设计《皇帝的新装》课件。根据Powerpoint课件框架,结合课件脚本设计的引导,充分整合Powerpoint各种功能,融合各种媒体素材,灵活设计出符合最终目标的多媒体《皇帝的新装》课件,这个环节是最考验教师Powerpoint功力时期,如果操作能力强,开发周期少效果好,否则就是头脑想法美好,鼠标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5)反复测试Powerpoint《皇帝的新装》课件。Powerpoint课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音视频播放、插入flash、VBA编程、超链接等,所以一定经过严格的测试修改,才能交付使用。尤其是换台“纯净”的电脑进行测试,按设计脚本和功能目标进行查错、纠错,并实时试运行检验,记录修改细节。另外,还要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实践中,验证这个课件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应用的最优化。
(6)成品《皇帝的新装》课件“打包”。Powerpoint课件终于制作完成,根据不同应用环境,进行生成“打包”,生成一个安全稳定使用的独立课件。当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Powerpoint课件操作技巧,备课的同时,还要备课件内容、备课件操作。
(7)《皇帝的新装》课件分享、共享。制作好的Powerpoint课件由于修改便利,使得其拓展性、开放性、应用率大大高于其它课件作品。可上传学校内部的课件资源平台与其它语文老师共享,也可上传百度文库之类的网络资源云平台,只有本着分享的精神提供自己的课件资源,才能收获更多的免费Powerpoint课件资源。
3 掌握Powerpoint课件设计框架,提高课件设计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可在Powerpoint课件设计前,利用WORD软件的组织结构图功能画出一个课件框架结构草图,以此为参考规划整体Powerpoint幻灯片页的关系、链接层次和交互层次,这样,就可以有效进行幻灯片多页面管理和链接跳转,高效地完成Powerpoint课件开发,提高设计效率。
Powerpoint就是所谓的幻灯片,以页为单位,把一节课所要呈现信息展示出来,主要以一种线性结构为主,一页页的课件内容进行鼠标点击控制播放。这其中个别的素材有不同展示效果和控制选项,以及通过幻灯片自定义动画选项和切换效果等丰富Powerpoint课件展示效果。
严格地规范Powerpoint设计框架,可包括:片头、片尾、封面、导航结构、内容页、控制按钮组等框架结构。
例如,在设计初中语文《乡愁》课件时,总共设计了50多张幻灯片页面。根据教学需利用自定义动画设计了一个简单片头,直接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呈现封面:精美的背景上显示教材的版本信息、课程标题、相关动态教程内容、单位作者信息等。可通过封面了解《乡愁》课件内容和课程的概要信息。这时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带入学生进入淡淡乡愁的意境,为教学打下良好铺垫。为更好辅助教学,相对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页设计了合理、条理的导航结构,按着导入、新授、小结等教学流程把幻灯片内容页分成六部分:一是猜想乡愁、二是走近乡愁、三是倾听乡愁、四是品味乡愁、五是感悟乡愁、六是回顾乡愁。每一部分都通过超链接联结,可灵活地控制跳转和返回。具体的每一页内容都结合呈现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不同类型素材,处理好颜色、位置、控制、搭配、深度叠加等问题,让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现出来,摒弃无用信息,不炫耀技术,真正辅助教学,为本节课《乡愁》教学目标服务。最后一页幻灯片,只显示了再见字样,当然也可在Powerpoint课件播放结束时,表达谢意,或显示版权信息,或显示一段有意义的话语,或直接显示课件结束字样。
4 灵活各种素材处理软件,为Powerpoint课件增添色彩
Powerpoint只是一个整合加工厂,可高效融合各种相关语文素材资源,但这些素材的加工、处理还需要配套的第三方软件完成。例如,PPT图片工具箱里有个透明工具,但效果有限,想要生成一个背景完全透明的图片素材无能为力,这时只能求助photoshop等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来实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灵活掌握各种素材处理,为Powerpoint课件增添色彩。
4.1 要养成百度搜索、资源下载、灵活利用的能力。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语文课件素材可免费共享,但如何从网海中查询、下载、并应用,这是个技术难题,犹如“大海捞针”,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网络资源搜索下载能力,让海量的免费共享资源为我所用。
4.2 音视频处理软件,如绘声绘影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这是PPT课件最需要掌握的课件制作基本功。不论语文教师学习什么样的课件制作软件,这都是必须要掌握基本技能,不可马虎、懈怠。
4.3 Powerpoint动画功能有限,仅实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转场效果,如需要二维或三维动画,就需通过flash或3D MAX等软件来实现。二维和三维动画是一门很复杂的动画软件,但初级入门基础知识很容易掌握,通过短期学习完全可以制作出所需要的课件素材。
4.4 多积累、掌握一些功能单一实用性强大的小工具软件,例如,各种多媒体素材转换软件:格式工厂;可实现屏幕缩放、自由板演的小软件:ZOOM IT;下载FLV视频软件:维棠、硕鼠;flash课件转换、解析、资源提取软件:闪客硕思;学科类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有多掌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软件,才能提高Powerpoint课件制作效率,事半功倍。
经过多年Powerpoint课件制作开发实践,笔者逐渐认识到:只有提高课件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不局限于Powerpoint功能本身,才能为Powerpoint课件增添色彩,设计开发出创新性强、功能性强、推广性强的优秀课件作品。
综上所述,课件制作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一项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做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紧随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步伐,通过不断应用探索,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学习提高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术,成长为一名Powerpoint课件高手的同时,努力提升信息融合效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萍.浅谈PPT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成功(教育),2012(01).
[2]刘跃军.PowerPoint课件制作与优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
[3]王茜.浅淡PPT课件制作技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