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教育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比较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或者是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股权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必然带来合并企业及被合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涵义及特点
目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国际会计界对这两种方法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CAS No.20)保留了两种方法并存的格局。但企业合并不能任意选择这两种方法,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一)购买法的涵义及特点
国际上不同的权威会计组织对购买法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来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APB在其1970年发表的Opinion No.16中指出购买法是“核算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收购公司按照收购成本记录收购的资产减负债。收购成本与被收购公司的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减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记录。收购公司的报告收益包括被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的经营业务,以收购公司的成本为基础。”
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购买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即将企业合并视为一桩买卖,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因此应采用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即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量来衡量。合并后,经济资源流出方获得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被合并方则丧失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购买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实施合并的企业,应按其成本进行核算,其成本为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交易发生日购买方为了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其他资产和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加上其他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
2、如果被合并企业丧失法人地位,购买企业收到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入账,合并成本超过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如果是控股合并,则需要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合并商誉。
3、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以后被合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因此企业合并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会增加,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得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
(二)权益结合法的涵义及特点
权益结合法又称联营法、股权合并法。IASC的定义为:“参与合并的股东联合控制它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而且,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是购买者。”APB在其Opinion No.16中也指出:这种联合(指权益法)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企业获得另一个企业的控股权,但实质上是两个企业股东权益的结合;联合企业集团内难以分辨谁是取得者、谁是被取得者;联合前后的管理方针、人事安排都没有实质上的变动。也就是说,这是两个企业股东权益的对等联合,不存在购买交易。由于是股权联合,而非购买交易,因而不存在新的会计基础,所以合并报表只是参与联合的公司账面价值的合并,没有资产增值,也不会产生商誉。如果合并前公司间存在交易,也应当追溯调整、重新表述,似乎参与联合的公司起初就是一个企业。
该方法认为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当一家企业完全以其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企业的几乎全部的普通股时,其实质不是购买交易,而是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它们全部的或实际上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经济资源的联合,合并企业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为购买方。权益集合法不认为参与合并的一方购买了另一方,合并各方没有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无所谓购买价格,因而也就不存在新的计价基础,还是用账面的历史成本来反映,也不应当确认商誉。
权益结合法的特点如下:
1、不论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中;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合并后的企业。
2、所发生的与股权联合有关的支出均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3、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仍按账面价值反映,而不应反映为公允价值,也不确认商誉。
4、已登记入账的发行股本的金额加上现金或其他资产形式支付的额外价款,与账面登记的购买股本的金额之间存在差额,应调整股东权益。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分析比较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对合并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的不同的处理方法,各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有其存在的经济业务基础,就其某一项合并业务来说,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应保持互斥关系,不可以任意选用。其理论基础和会计处理均存在重大差异。
(一)理论分析的比较
从国际会计准则对购买法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看作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行为,这种交易与企业在市场上购买资产并无差异,即使采用股票交换形式,也是为了“购买”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公允价值是购买法的计价基础。权益结合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用自己的普通股与对方几乎全部股份交换的行为,股票交换不是为了“购买”,而是股东之间为实现联合而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并未发生企业之间经济资源的流动,因此会计核算应保持原有的记录,即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权益结合法主要适用于股权互换的合并行为。
(二)会计假设的比较
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虽然不一定改变目标的法律主体,但它已被主并企业所控制,如资产的使用、经营活动等,并且主并企业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即发生了经济资源的流出。另外,通过合并使被并公司的资产收益能力和价值发生变化。这些都表明,被并公司的持续经营也受到很大影响。
而权益结合法认为,当通过交换股票实现合并时,对被并公司的经济资源未产生任何影响,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各自资产仍保持不变,且继续从事以前的经营活动,故不影响各自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也就不应该改变它的计价基础。
(三)会计处理过程的比较
1、合并过程中会计处理中是否产生新的计价基础。计价基础即对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按其账面价值入账还是按其公允价值入账。产生不同的计价基础是由于其所依据的会计假设不同:购买法认为被并公司的持续经营受到影响,该假设已经不适用了,所以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估价,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权益结合法认为被并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仍然存在,所有者没有变化,持续经营的假设仍然适用,因此不改变计价基础,按原始的账面价值入账。
2、确认购买成本和商誉不同。购买法下,将合并视为一项如同购买普通资产一样的购买交易,因此,合并方必须确定购买成本作为支付购买价款的依据,并据此确认反映企业合并的交换价值。购买成本与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后企业的商誉;权益结合法下,企业合并被视为一种股权的联合,而不发生购买交易,自然无购买成本可言,因此对投资没有反映。同时因为无购买成本,故权益结合法下不存在商誉的确认。
3、合并前收益及留存收益的处理。在购买法下,被并企业在合并之前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作为合并企业购买成本的一部分,而不纳入合并企业的权益及留存收益。在权益结合法下,对于被并企业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不分合并前后均反映在合并后企业的报表中。
4、合并费用的处理。对于在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在购买法下,直接费用增加购买成本,间接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而在权益结合法下,不管是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一律计入期间费用。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比较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购买法根据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报表,提供了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便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使决策的相关性大大提高。权益结合法按资产和负债的原始成本反映,与公允价值比较,明显缺乏决策相关性。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市场不完善、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切计算时,权益结合法贯彻持续经营的假设,使用历史成本反映合并后的主体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在购买法下,由于使用公允价值,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诸如商誉的准备账户,给人为的调节利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另外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使当期和未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减弱。
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两个或几个信息之间关系的特征。对于购买法所编制的合并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在科学的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下,合并信息与按市价取得资产和产生负债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是一致的,这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但同时新的计价基础使得它与合并前的会计数据的比较变得困难。权益结合法则由于未改变计价基础而有利于会计报表前后期的比较,但对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则显得困难。
4、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购买法下由于公允价值和购买成本的确定及分摊均需花费较高的代价,所以购买法的信息成本较高。权益结合法不使用公允价值,只需要确定必要的股权交换比例并按账面价值记录净资产,因此报告主体的成本较低。
(五)经济影响的比较
由于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因而对合并企业引起的经济后果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购买法按照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予以合并,这样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实际上是投资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被并企业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和。权益结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账面价值反映。一般情况下,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要高于其账面价值,因此,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资产往往要高于权益结合法。在购买法下,无论是用支付现金的方式还是用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取得被并企业的股权,合并后的股东权益即为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而且,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能并入。而在权益结合法下,购受企业在记录合并业务时,并不按被并企业的股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数记账,而是按换出股票的面值和股票溢价发行收入记账,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通常直接加到购受企业的留存收益。这可能引起合并后股东权益的变动,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包括在实施合并的企业中,可用来发放股利。
2、从合并利润表的角度看。对合并当年利润的影响结果不同。在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将被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纳入合并企业的利润表,而购买法仅仅将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纳入利润表,因而只要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而被并企业又有收益,权益结合法处理所得的收益总是大于购买法。由于合并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并企业合并时整个年度所实现的利润,而不问实际的合并日是哪一天,因此,合并企业能在增加利润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权益结合法不仅对合并当年能够产生迅速增加利益的效应,还能使合并企业未来期间受益。其原因在于:购买法下,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合并资产的公允市价常常大于账面价值,则有较高的折旧基础和商誉的出现,其折旧费用和商誉的摊销就会增大,从而减少合并后公司的利润。如果采用权益结合法,按照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将导致较高的收益。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而不是按其收购成本计价,会形成秘密准备,较低的折旧,无须摊销商誉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合并后企业如果按公允价值出售账面上低估的资产,会取得一笔即时的收益,达到迅速增加利润的结果。
从上述分析可知,权益结合法对实施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有利影响,它避免了较高的资产折旧基础和商誉的出现,避免了因资产价值重估所引致的每股收益的稀释,合并后各期的收益相比购买法下的收益要高,给报表阅读者以企业效益增长的感觉。
3、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看。在权益结合法下,因为其没有现金支付,故合并后的现金流量表是合并各方的现金流量表的汇总,合并前的现金流量表需追溯重编,以实现可比。购买法下,与合并有关的现金流量的净额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所获净资产的公允市价作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合并中采用的支付作为筹资活动所采用的现金流量。购买法下,还可能歪曲反映合并当年以及以后各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例如存货在取得时不是通过经营活动,然而在销售时所取得的价款却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样就虚增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果存货流转较快,则歪曲程度会减少些,因为购买新存货的现金支出会抵销销售原有存货的现金流量。因此在财务分析时,应考虑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虚增的影响。
4、从股东的角度看。Stephen R.Moehrle对合并会计报表方法的选择对股东支付目标公司股票溢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他选择了从1995年11月到1998年6月采用权益结合法的39家公司,并以同期采用购买法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作者使用了合并宣告前1日和合并宣告前5日的数据,并分别计算了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公司的购买溢价。除了数据调查之外,作者还与这些公司的CFO进行了面谈。结果如下:总的来说,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公司需要比采用购买法的公司支付更多的并购溢价。也就是说,权益结合法下,目标公司股东的股票价格更高。对同样一笔交易,采用权益结合法使收购公司的股东付出更高的代价,这对收购公司的股东显然是不利的。
5、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Benjiman C.Ayers认为合并会计方法的不同选择将会对企业财务比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尽管影响程度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实证研究指出,如果将商誉按17年摊销,同时取消权益结合法,公司只能采用购买法进行合并会计处理,则权益报酬率将下降13%(金融行业)到65%(旅馆和服务行业);对每股收益而言,下降的幅度也将高达8%(金融行业)到42%(食品、纺织和化学工业)。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同样有巨幅下降,金属采矿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其下降幅度超过30%,而金融业只有6%的下降幅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权益结合法提供的信息在决策有用性上不如购买法。因为在权益结合法下,可能由于合并前的资产负债没有得到确认,导致合并后的利润高估,从而缺乏相关性。购买法则记录了被购买方资产的公允价值,使之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更具有预测价值。其次,权益结合法不是按照交易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此有悖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对合并后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建议
综上所述,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各有利弊。采用两种方法时,很难区分两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在使用中必须保持互斥关系,在符合权益结合法时,就不允许使用购买法,反之亦然,以避免企业任意选择而破坏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另外,IASB 在IFRS No.3中指出,权益结合法仅限于为权益对价的企业合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陈天西.高级会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肖小凤.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的概念与依据[J].湖北财政与会计,2000(10).
3、徐峰.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辽宁经济,2007(1).
4、丁友刚.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问题、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04(3).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设计
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带有浓厚的中国特彩,这种中国式烙印是指企业采用家长式的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进行了限制,如今,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立地式”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此种“由内到外”的“立地式”研究是建立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管理通过对真实企业实践和现象不断的提炼和总结进而形成新理论的一套研究方法,下文就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真实的以及具有明显变动特征的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事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聚焦驱动阶段的比较,来总结具有我国特色创新色彩的企业管理驱动因素。
1.研究样本选择。
作为扎根分析的样本一定要选择一些真实情景描述的管理案例,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可信度,而且样本聚焦信息丰富的管理案例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对样本进行深度分析并且挖掘构建新的理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用现代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式来确保企业获得新的发展。企业管理不仅包括企业文化、形象塑造与维护,还包括如何帮扶企业进行对策的改进,良好的企业管理创新可以推动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面就是几家针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典型性以及明显变动性的企业案例,这些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案例覆盖了各个行业,并且成立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
案例一:太钢的产业链延伸之路:钢铁、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战略。从钢铁产品系列化布局到不锈钢,研发与制造的专一化战略转型历程。案例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物流、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信息化。决策和引入IRIS-2系统,实现集装箱信息化管理的历程。案例三:成长期企业重组战略的抉择——特变电工:电器、大型、80年代后期、民营、战略。企业兼并重组的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四:谭木匠——我善治木:日用品、中小型、90年代初期、民营、营销。从商场、直营到特许加盟的渠道变革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五:HC公司的战略选择:供水、中小型、00年代初期、国有、组织结构。二次创业过程中组织变革的决策历程。案例六:朱新礼出售汇源果汁:食品、大型、90年代初期、民营、金融创新。企业的融资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七:从PPG到VANCL网络服装销售的商业模式演进:服装、中小型、2000年后期、民营、商业。PPG到VANCL对网络销售商业模式的探索历程。案例八:中国农业银行FMIS系统开发:金融、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信息化。开发和上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历程。案例九: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的运作管理提升:电信、大型、2000年中期、国有、供应链。供应链变革动机的产生历程。案例十:河北大午赛团:首创中国“家族企业立宪制”:农业、大型、改革开放前、民营、治理模式。形成及实施“家族企业立宪制”治理模式的历程。
2.分析方法选择。
扎根理论分析范式包括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主轴编码(axial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coding)以及故事线分析(storylineanalysis),这不同的分析范式在识别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驱动因素的同时还能够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驱动因素进行整合。
开放式编码:企业的创新管理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初始概念由逐字逐句的编码形成进而修订合成新概念。
主轴编码:通过对各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对形成的现象进行更精确的解释。
选择性编码:通过对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结果的整合与识别进行理论的构建。
故事线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编码的还原来验证案例的可信度。
(二)扎根分析
1.图表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的因素也大为不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主要驱动因素数据的总结,见表2。
2.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
(1)资源约束。资源约束严重抑制了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并不是农业企业以及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在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原材料的紧缺或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企业整体利润率出现下滑的危机,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实施兼并重组战略。
(2)战略。战略因素与资源约束因素对于农业和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来说都不是特性驱动因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将自身的管理创新放在战略的高度上来进行展开,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企业只有明确了自身的战略思路,才能通过对企业的清晰定位发展专一化并且有针对性的战略。战略因素之所以不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发展是因为受到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限制,同时农业政策的种种制约也使得管理创新的驱动难以形成。
(3)管理问题。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最主要特性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管理问题,不同企业采取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我国国有服务企业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顺应我国的市场需求。管理问题对于我国国有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来讲管理创新的驱动机理都存在粗放式管理问题,先拿驱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举例,大多企业均都只面向组织外部的管理进行创新,而对企业内部生产、组织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创新的忽略都使得企业出现了组织文化缺乏协同的状况发生。另外,由于我国非国有经济出现时期较晚,因此,非国有企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管理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使得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举措实施更加到位。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
1.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
据科学研究证实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以及市场需求都属于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表3就对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作用机理的解释。综上所述,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都是由组织资源能力作为基础,市场竞争作为动力,行业发展起到起到推动作用,组织社会资本是企业创新管理的资本,市场需求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导向。
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企业家。与西方企业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企业并没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才使得企业家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进而造成了“家长式管理的”企业特性。西方企业鼓动自上而下的全员创新使得企业员工才是驱动管理创新的重要关键资源。
(2)企业发展特征。企业只有按照正常的变化规律并且遵循生命生长现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并且有着自己的立足之地。与我国企业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企业早已摆脱企业发展时局限性带来的困扰,因此较为成熟和完善。
(3)战略。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只有正确的制定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4)政策。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企业管理创新要合理的对企业管理进行规划,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种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构建可以将企业置于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当中,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开放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先进紧随时代潮流的企业管理机制才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5)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阶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领导战略决策的正误对于企业有很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标和企业的根本利益。
下文列举了一些企业管理公式。
式中It代表第t计息周期的利息额;P代表本金;i单为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式中i为计息周期复利利率;Ft-1表示第(t-1)期末复利本利和。
注:(F/P,i,n)表示在已知P、i和n的情况下求解F的值。
(四)结语
[摘 要]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位置和方向”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内容设置、内容呈现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年级安排、内容广度和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人教版教材 位置和方向 内容设置 内容呈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16
一、内容设置
“位置和方向”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知识,是课程标准教材中新增加的一部分内容。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小学两个学段都安排了“位置和方向”相关内容的教学(如下表),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可见,“位置和方向”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发展、个人成长密切相关。
1.年级安排
由上表可知,两个版本的教材在两个学段都对“位置与方向”的内容学习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但安排的年级、学期却不尽相同。人教版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上学期,苏教版教材则将这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二年级下学期、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下学期。从年级结构上来看,人教版教材只是在每个学段的中间一个年级末安排“位置和方向”相关内容的学习,阶段性和逻辑性较为清晰,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在一、二年级的三个学期较为集中地设置了“位置和方向”的相关内容,三、四年级却完全忽略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从安排结构、内容衔接上看似乎有些不妥。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具有逻辑性、顺序性、前后衔接性,符合先易后难的逻辑顺序,因为前一阶段的学习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内容对前一阶段的内容具有巩固作用,相互承接。这样安排,做到逻辑上清晰、内容上有序、学习上有效。
2.内容广度
内容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的广泛程度,通常是以所含知识点的多少来衡量的。两个版本的教材均涉及了“上下、左右、前后”“第几组第几个”“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路线图”“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数对”以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九大方面的内容,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对这些内容的设置要比人教版教材稍加丰富。如苏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下册单独介绍了“行与列”的相关内容,“行与列”的内容是“第几排第几个”这一知识点的升华,这样安排既巩固发展了“第几排第几个”的相关知识,又使相类似的概念更为清晰。苏教版教材相对人教版教材还有一个较大的特色,即综合实践活动,分别在二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下学期设置了“在校园里测定方向”“实际测量”两次实践活动。“位置和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数学性较低,生活性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充分地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是必要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
二、内容呈现
内容呈现主要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内容呈现的多少以及内容呈现的方式三个方面。内容呈现的顺序必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呈现多少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力;呈现方式上,自然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1.内容呈现的顺序
(1)单元顺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对“位置和方向”这一内容都是安排在每一册的起始单元,苏教版教材则大多是设置在每一册的中间单元,只有在一年级上册与五年级下册分别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一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册教材的第几单元,或许对学习这部分内容没有多大影响,但从教材编写的有序性、内容编排的合理性等角度出发,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位置和方向”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考虑到学生刚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可能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不妨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起始单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用途及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比一节课的教学采用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一样,在教材中的单元安排“位置和方向”内容,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知识顺序。
不只在单元顺序上,在具体内容的呈现顺序上,两个版本教材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人教版教材先安排学生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与“描述路线图”,后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而苏教版教材恰恰相反,先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再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关于“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学习,苏教版教材分别安排在二年级上下两个学期,人教版教材则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编排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必然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力。人教版教材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两个内容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因为学生刚掌握了“东、南、西、北”的内容,就立即呈现新的概念“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线路图的描述”,大量知识的一次呈现,不仅不易于学生的及时消化,而且容易让学生混淆概念,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果将其分为两部分,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习概念、运用知识,会更加踏实有效。
2.内容呈现的方式
如何组织教材内容,以什么样形式呈现内容,不仅会影响教材本身的特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指数学知识结构的外部表征,包括情境创设、表达形式、内容表述的思维形式等。情境创设大致可分为生活情境、实践操作、科学实验三种类型,并且后者相对于前两者需要更高的理解水平;表达形式可分为图表、图文结合、文字符号三种。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虽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思维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因此,相对直观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会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表述的思维形式,主要表现为关于概念、命题、规则等内容的表达是以直观操作的形象思维为主,还是以归纳或演绎的抽象思维为主。从宏观上看,两个版本教材中“位置和方向”的内容在情境创设、表达形式、思维形式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虽然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大体相同,但细比较之下发现,人教版教材的图片呈现更丰富,直观图片的利用率更高。以“东、南、西、北”这部分内容为例,苏教版教材主要运用“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一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人教版教材在呈现“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一事实后,利用“学生在学校所面对的不同方向”这幅图来进行教学。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更为鲜明生动,便于学生随时进行实践学习,使他们理解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三、思考与建议
1.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相关教学内容的年级安排,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机制成熟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即皮亚杰所说的“成熟”。同时,结合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材安排的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帮助掌握所学,不能操之过急。两个版本的教材在这方面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考虑,但也有部分相同内容在不同年级或不同学期中呈现。对于同样的内容,到底适合在哪个年级或学期呈现给学生,可以对使用两个版本教材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统一在一个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年级或学期中进行,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结合知识本身的具体特性
无论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前后顺序,还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或多或少都对学生学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位置和方向”的单元设置,在两个版本教材中的悬殊是较大的。苏教版教材将“位置和方向”单元大多设置在中间阶段,主要是考虑到相关知识生活化的特性,若是将其设置在靠前的单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内容的年级安排,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更加符合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
3.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外籍教师;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西方教育;流动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在教育领域,外籍教师在学校师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是社会上的外语培训机构或是公立私立的大学、高中,外籍教师担任着多门课程的教学。外籍教师的加入已经体现出了许多优势,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推动力。但是,经笔者调查,大多中等职业学校却很少聘请外教。首先,因为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中职学校更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授以及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公共课程的关注度不够。其次,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学校认为没有必要花重金去聘请外教。其实,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有一技之长是基础。而英语能力更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英语能力强当然会给自己找工作时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而且在许多一、二线城市,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更偏向于双语幼儿园,有的家长甚至在学前就给孩子找了外籍教师做家教。大多数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外教来帮助孩子学习英语。所以,无论是什么学校,都应该认识到外籍教师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地道英语的平台。外教对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外教能带来新鲜感,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外教的加入和互动,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在十多年的英语学习中接触到的英语老师都是中国人。有的学生甚至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外国人。所以,当外教来到课堂中,带着他们学习英语时,学生内心的抵触心理就会消失,而且也不会怀疑外国人的英语能力。基础差的学生就会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再是一件难事了。
2.外教能够帮助学生学到纯正英语,学习西方文化。
和中国的英语教师相比,外籍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他们的发音地道纯正,表达流畅,而且有着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这也是家长和学生喜欢外籍教师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高标准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外籍教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外籍教师就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外教那里,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最纯正的语言,更可以全面学习并了解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样,对英语这门语言就有了更全面的学习,潜在提高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3.相外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中国的教育一直提倡重视素质教育。英语的素质教育就体现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听说是英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外籍教师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就表现出了中国英语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外教可以为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教学,进行地道的文化传播,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在这种全英文的语言氛围里,学生们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就迫使学生必须张嘴说英语。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4.外教带来了西方的教育模式。
中西方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除了教师个人的喜好因素以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如课程特点、社会环境、文化习俗、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中国教育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在西方的教育课堂里,除了教师的讲授外,更多的是课堂讨论、小组学习、案例分析、辩论等形式,而中国的课堂教学除了一些实验课和实践课,大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外籍教师的课堂将会是典型的西式教育。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突出学生是主要参与者,而不是中国传统课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外籍教师更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以很大的自主空间,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外教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而进行提问,外教都会给予鼓励,这充分体现了西式的"自由教育"的理念。
外籍教师的引进会给学校的教学带来许多益处,但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外教的引进。事物有利也会有弊。
首先,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当对外籍教师有一些课程限制,并非所有的英语课程都能够由外教来授课,比如综合英语。此类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比如各种语法知识点。这些知识如果由外教讲解的话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有些难度了。用英文讲解学生可能会一知半解,理解的不透彻,或者有疑问的适合也不敢或者不会表达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中国教师就能够更好的进行讲解及编写相应的练习。在学生遇到疑问的时候也能够用中文容易的表达自己的问题。那么外籍教师适合的课程有哪些呢?除了听力及口语课程外,还有一门课程可以由外教来讲授----英文电影欣赏课。这个课程在中职学校基本都没有开设,但在大学的英语系比较普遍。电影欣赏课以影片为课堂具体内容,在欣赏影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并练习听力。围绕影片的主题思想、情节冲突及文化内涵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从而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门课程由外教来引导学生的课程是有很大优势的。外教能够更加具体详细的讲述影片的文化背景,解释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让学生通过影片不仅能够学到实用的单词句子和流行的俚语,更加深了他们对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更全面的把握英语这门语言。
其次,外教的流动性会对学生的连续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固定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好处。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了如指掌,对不同的学生各有一套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外教的流动性相对于中国教师过于频繁,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缺乏连续性等问题。此外,频繁的换外教对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能够的消极影响。所以,学校在选择外教时一旦聘请就应该尽可能的签订长期合同。但是外籍教师切不可随意聘请,不设门槛限制。现如今,外教的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外国人来中国之前未曾取得教师类的相关资质,这样学校对他们的教学水平甚至个人素质都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所以在聘请外教时,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从正规渠道引进外籍教师,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利的保障。
总之,外籍教师的引进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外教的加入就是给学校加分,在招生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同时,学生在外教的课堂中自由成长,在英语的世界里能够快乐学习。外教对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起着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书芳.透视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J].琼州大学学报.2006.8.
[2]闫建华.刘建刚.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张彦.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特点与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08期.
[4]王虹.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分析[J].考试周刊.2007年35期.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 角色定位; 控制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商学院始创,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的管理类课程中都普遍采用。成功的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作为教学管理者,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课堂教学更多的精力,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提高自身素质。而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涉及的专业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不同的专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和课时要求略有不同,但案例教学是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开展的财务管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管理类课程相比,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有其特殊性。
(一)财务会计准则不断变化
会计制度、准则变化较快是我国财务会计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如1992年分行业会计制度的颁布,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财会制度的出台,1997-2001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尤其是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推出。这些新的准则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规范财务会计制度和提升行业操作标准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变化的要求。同样,对于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来说,每一次财会准则的变化都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二)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源于西方的财务实践活动,我国教授的财务管理课程多是以西方的财务管理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的内容、职能、环境等各个层次进行课程安排。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财务管理实践也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发达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我国可能存在不适用性。例如,资本结构理论中解释企业的融资行为,认为企业融资的先后顺序是先债权后股权,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正好相反。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差异性,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又了解中西方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异同。
(三)案例设计和难易程度的把握
财务管理类案例,一方面需要翔实的企业资料作背景;另一方面需要详细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因为财务管理除了理论还有大量的模型和预测与统计方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些特点,财务管理的案例设计和难易程度的把握相当重要。文字性和叙述性的材料与统计数据、报表等数字性的材料应作平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专业应作调整,这些都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毫无疑问,不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性的案例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实施和控制,是掌握全局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组织者-选择合适的案例
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应选取适合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案例。比如,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不管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学习财务分析都是很重要的,但难易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案例的时候,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即使是同一个案例,也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或提供详尽程度不同的资料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
对于财务管理案例来说,合适的案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效性。有的案例可以用很多年,有的案例只能用几年,有的案例只在当时可以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就有现金流贴现法、收益法、EVA等多种。在过去一个特定的时期内非常经典的案例放到现在可能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教师所选的财务管理案例要能够适应现实的环境。
(二)引导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旁观者,更不可一言不发。案例资料应尽可能早地发到学生手中,对于每一次的案例教学过程,案例分析的时间、要求、要解决的问题等各方面最好让学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财务管理氛围且投入其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讨论、思考、争辩,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分析案例中的种种问题和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
(三)促进者-总结与考核
总结或者点评是每一个案例结束之后,教师都必须要做的工作。总结学生案例讨论的情况,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使用的理论知识是否恰当充分等;点评案例,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点评,也可以再提出几种新的方案给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肯定学生所做的努力,注意给学生留出继续思索的空间。
对于学生而言,科学的考核手段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从事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多年,不同的案例教学设计所采取的考核手段不同。比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专门安排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即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独立计算学分和成绩的课程,学生完成案例的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例很高,通常是70%,这其中又要综合学生的前期准备、课堂发言情况、讨论热烈程度、分析问题是否深入、引用理论是否恰当等各方面;而对于一般管理类学生,如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只是财务管理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时不多,案例教学的成绩仅仅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来计算。当然,成绩的高低同样是要综合上述各个方面进行评定的。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控制
笔者曾经讲授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等多门本科课程。每门课程都有案例教学的环节,以笔者的经验来看,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控制至关重要。
(一)控制全局
在学生提出棘手的问题导致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当讨论过于激烈导致讨论偏离一方时,教师要控制住局面,将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控制局面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教师提高了业务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具有引导、主持、控制等综合能力。
(二)争取全员参与
根据笔者观察,案例讨论和发言环节,很多小组都是一两个人主要参与,其他人只是做听众。这与案例教学设计的初衷是不符的。案例教学一般以组为单位进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另外,有些同学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发言,即使是在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也不善于在课堂上表达,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尽量避免出现仅仅几个少数同学发言其他人旁听的局面。可以采取分解任务的办法,如让每个小组不同的成员讲解自己的工作,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或者采取提问的方式,设定一系列的问题要求每位成员回答不同的问题。总之,尽量让每位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争取全体学生都是参与者。
(三)丰富案例讨论方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布置案例材料-课前准备-课上讨论-教师点评。笔者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做适当改变。比如,笔者曾经在国际财务管理课程中采用了辩论的方式,就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进行讨论,学生们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又如,在讲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时候,笔者曾经让学生模拟企业的管理者,就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在进行案例教学改革的时候,教师要始终掌控全局,把握讨论方向,随机应变,争取全体学生的参与。
四、总结
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因其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每一个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实践,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36-37.
[2] 董文琪.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评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6):76-78.
[3] 陈榕.教师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财会月刊,2007,(1):88-89.
在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中,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陈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语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其中,人文素养的内容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二、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本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当老师在思想上对德育渗透有了高度的重视,才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学生们的品德的教育。与其他许多学科的老师相比高中英语老师有着更多的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老师不仅仅只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紧抓教材促德育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仅仅需要联系教材,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于英语课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高中英语教材的渴望内容中有着许多的思想教育内容,从起始阶段的文明礼貌、尊师爱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题材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口教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航天技术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包括了各行各业。作为老师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探索课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寻找出如何表现这些思想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必修四第一单元“Womenofachievement”,里面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女性。她们走向成功的过程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在如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的“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让同学们了解到作为一个伟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又例如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向同学们展现出了面对巨额财富时人性的百态。这些都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除此外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的对德育有帮助的题材,教师们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德育题材。
(二)在课文阅读中蕴含德育
将思想教育蕴藏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着许多具有德育功能的课文,例如必修一第五单元的“NelsonMandela”,第四单元的“WildlifeProtection”。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的Earthquakes的课文“TheNighttheEarthDidn’tSleep”中,课文主要对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震后的相关情形进行了描述,让学生们对于唐山大地震这一世纪性的灾难有了全面的认识,但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于地震的认识,笔者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TheBigOne:TheGreatLosAngelesEarthquake”。通过看电影让学生们对于地震会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将学生们带入地震哪种震撼的场景中去,然后在通过学习课文,对文中讲到的灾后救援的困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课文对于灾后的救援工作的描述,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优秀品质很重要。在进行教学时笔者让同学们去仔细的阅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们面对地震后的坚强、团结一致的告诉品德。笔者在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这样提问:“Whathappenedaftertheearthquake?”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例如,“ThearmysentmanysoldierstoTangshantohelptherescueworkers。”“Thearmyorganizedteamstodigoutthosewhosweretrappedandtoburythedead。”等。通过看电影学生们已经可以知道灾后的救援和重建会十分的困难,这时在给学生放一组现代唐山的图片,让学生们去细细体会我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文章中出现过“Allhopewaslost.”的句子,通过看电影后学生会真切的感觉到那种环境中人们的确已经“lostallhope”。但通过对灾后的救援的教学,学生们更能体会到“Don’tloseheartevenintheworstsituation.”(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希望)这一重要的品德。
(三)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
将英语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的内容进行结合从而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参与,例如角色扮演、makingadialogue(自编对话)、speech(发表演说)、小组辩论等形式。例如在对必修二第二单元“TheOlympicGames”进行教学时,可以联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课后让学生自行分组制作“迎奥运”的手抄报,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对于奥运的期待,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去了解奥运精神,这样就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再例如上面教学必修一第四单元的Earthquakes中的“TheNighttheEarthDidn’tSleep”时,学生们也许会因为对地震的不够了解而感受不到文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因此,笔者让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们将所得到的资料整理成英语,然后让学生们用英语谈谈心中的感受。对于这种就发生我们身边的事,学生们所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更能感受到我们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德育也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例如进行角色扮演,笔者在教学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之前让同学们自己先去熟悉课文,然后自行分组扮演“TheMillionPoundBankNote”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到课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也能有更深的体会。
(四)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讲授,更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笔者讲授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journal”时,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后,组织了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方式,并讨论如果是他们自己去湄公河旅游会采用何种方式,并讨论各种旅游方式的利与弊,同时引导学生们他们在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同时在通过对媒体放一组湄公河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们切实的体会我国的大好河山。然后在放一组我国现代对于环境的污染的各种图片。通过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与旅游的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国际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的反思,加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例如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对于朋友的定义也会各有不同,于是在教学完“Friendship”后,笔者与同学们举办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讨论朋友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力与同学们在思想上接近,让同学们觉得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已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电影、音乐、短片和各种网络资源。例如笔者在进行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教学时,为学生播放《百万英镑》这一部电影,让学生们从电影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通过与课文的结合学生们会对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教学时,笔者播放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同时播放相关的电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Whichkindoffriendisafriendindeed”(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正的朋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们会对平时生活中的朋友进行思考,最后学生们对“朋友”给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在特殊的音乐背景下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多的触动。
商务教学英语培训是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复合应用人才的大项目。视听说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面体验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在新形式发展变化下产生的。它不仅弥补了传统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缺点,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输入的效率,还能激活其语言的输出,尊重其认知与情感因素等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促进我国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视听说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与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对外商务交往,职场就业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已不再强调高校学生的单纯语言水平而是愈加重视学生商务环境下或职业情境中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学院和大学教学中非常好,尤其对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成为国内英语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随着大学英语专业扩大招生以及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英语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时压缩严重、大班级教学的增加以及高校英语专业片面追求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过级率,使得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变相采取“填鸭式”教学,致使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熟知语法、词汇以及英文语言材料等,但难以通过商务口语沟通,因而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学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头沟通和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视听说对比教学研究的现实依据
1.当前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利与弊
脱离具体语境的孤立式教学很难使学生获得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更难使他们掌握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由此可见,听说是不能分割的,听说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理念促使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与实践”的情况。大学英语教师只关注如何教,忽视了对学习者的研究。学生作为知识对象和听众。教师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标准口语及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机械的口语练习,即使练习,仅限于机械重复,机械学习简单句子的练习。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还没有摆脱语法的框架模式,学习者可以理解结构,准确对句子进行分析和表达,但是很难准确的交流思想,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尤为明显。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口语等各门技能课程各自为站,互不干涉。如大学英语听力课程要求学生听的基础上完成听力测试,英语口语课只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而学习者不是以表达语义和语用为基石的,而是操练重点语法知识为目的的,不注重实际应用。特定的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在一起,语言的用法特征和它的应用环境直接相关。教师在对学生教课的过程中脱离具体的语境,使得学生很难灵活应用语言。听说是相辅相成的,听说相结合的教学是大势所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听和说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习惯差异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带有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从感官角度来看,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体验学习模式和动手操作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偏好学习者的需求,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所以,视听结合的商业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能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需要,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视、听、说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官同时接受刺激,看与听及感悟同时进行,进而对感知的信息内容进行全方位消化,提高听力和口语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训练的目的。显然,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视、听、说”一体化教学方法,恰当的通过各种形式的视觉和听觉材料的大量“输入”和“输出”,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立体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也为学习者创造出一个摆脱母语羁绊的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内化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口头商务英语的交际能力。
3.学习者不同情感因素的需要
在当前条件下,可供给学习者学习商务英语的语言环境十分有限,甚至说缺乏也不为过,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想在口语方面得到提升,那么就需要学习者主动地、积极地针对课堂练习进行参与。同时,教学者为了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在口语教学中,主动将视、听、说相结合,进而有效的解决学习者面对匮乏的环境所引起的焦虑、缺乏自信心等负面影响。根据调查可以将学习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务英语专业或者相关方向的学习者,另一类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前者的学生中能够在口语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的比例仅不到15%,余下的学生中,有心参与但是由于能力所限无法融入其中者将近30%的比例。后者的情况更是差得很远,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比例只有10%,有心参与受能力限制的超过30%,而根本无心参与学习的比例达到了20%。之所以有如此悬殊的比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焦虑情绪。实际上在外语学习中,这种消极的情绪很普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产生、不同于普通焦虑的焦虑。这种特殊的焦虑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评价自己外语交际能力时,往往给自己的评价不是很高,尤其在外语听说方面更为普遍。根据Krashen的研究可以看出,焦虑会阻碍二语习得的发生。所以如果能够解决学习者这种特殊的焦虑,那么学习者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商务英语的口语练习了。在视听说课上,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下,辅以高科技诸如图文或视频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将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真实环境模拟出来,必将使学生们情绪收到良性的刺激,从而达到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另外,音像也会给学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学习体验,与真实环境不同的是那份视听带来的快乐,会使焦虑情绪下降。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学习也将事半功倍。经此种种,学生在学习方面特殊的焦虑情绪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缓解,逐渐融入商务英语口语练习中,逐步解决“开口难”这一重大难题。
三、商务英语视听说同口语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探讨
1.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体验参与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二语习得规律,可以知道教师并不能直接将口语交际能力教给学生,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者的帮助,借助相应的学习资源逐渐培养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原则”放在“教学原则”之前,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明确训练目标的训练任务,并且课堂活动方式应丰富多彩。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者交流的积极性。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课堂上教师将授课内容设计成电视访谈,上课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同时结合课本以及收集的知识,针对有关中西方对饮食方式和文化内涵等话题,并按照各自的角色接受模拟的电视采访。由于这样的商务英语口语活动很贴近实际,所以要求学生间要有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最真切的体现商务英语口语的原则:真实交际。这样,学习者通过“在做中学”,在体验当中提高商务英语口语能力。
2.建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多元化视听材料为指导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由二语习得规律可知,学习者在口语练习中最大的动力就是兴趣。所以,语言教师在安排视听教学内容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教学的趣味和灵活。在传统的视听说课堂中,基本都是将一些经典的老电影作为授课讲义,这就造成语境缺乏一种真实感,由于取材基本没有变化,所以题材常常过于单一。单调的题材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即使是再好的题材讨论多遍也会令人失去兴趣。题材、体裁的多样化才是保证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选材时,教师应尽量在多个领域进行衡量,使授课内容蓝本有内涵、有深度、有广度,尽可能的使学生觉得有所学有所得,满足国家建设中的针对多方面人才的培养方针,为培养国际化进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三位一体的视听说教学法提倡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并不断结合实际开发新型的课程软件,使视听说教学情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空间不断得到拓展。课件的结构安排不应是直线型,不可强迫学生跟着课件走,而应发挥其交互性的优势,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课件应具有真实性、适用性及趣味性,能够满足学生基本语音、语调的练习,同时也能提供综合的情境练习。这种最大限度的将现代化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将商务语言灵活化,通过改善学习者的体验有效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将课堂的中心转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3.基于媒体,最大化挖掘传统意义的口语内容,建立自主性参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技术得到飞跃性的发展,这种巨大的变革丰富了口语教学的资源,使他们充分利用经贸、视频英语资源。因此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情景的展示,让他们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够切身体会到在什么场合应该使用相应的口语进行交际。这种教学方式在满足学习者对真实语境的需要,也会渐渐提高学生在真实商务语境中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随着多媒体的使用,学生接触商务英语材料也逐渐增多,进而表达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所以,学习者不仅能够通过多媒体环境得到大量的语言输入,也能获得惯例化语言模块即预设语块,在口语表达时可快速提取,从而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程度,还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加强对文化意识的理解,更加有效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多数是靠语言学教材,但目前国内许多商务英语口语教材过于陈旧或者形式过于单一,趣味性差。可以说,当前商务口语教材相对缺乏,对真正想要提高商务英语口语的学生帮助甚微。传统意义的口语教材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视听说对比教学的出现得到了大量语言学习者的追捧,网络中大量的视频图像,音频材料,让学习者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下学习,有效地扩展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口语教材,并能加快学习者接受新信息。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最新商务英语口语教材,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外体验参与商务英语口语交际活动,并且引导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商务环境或模拟英语学习环境中的具体活动,亲身去进行商务英语的交流和沟通。
四、结语
商务英语口语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对视、听、说进行对比是英语口语教学中一种全面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视听说课结合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多媒体教室和视觉语言实验室的结合,打破了教室的限制,打破了书和磁带直接对人的活动影响,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和言表把抽象的语言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很容易引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堂气氛的活跃,不仅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效率,也可以激活其语言的输出,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减轻他们的焦虑。视听说对比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在我国整体外语口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上做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吴娜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商务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红霞,王锐俊.外语学习焦虑及其缓解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60-63.
[2]王海啸.体验式外语学习的教学原则--从理论到实践[J].中国外语,2010(1):53-60.
[3]王洪渊.语言学习风格研究和大学英语教师、教材与教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5):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