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范文

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

第1篇: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范文

塑料海洋

我们对塑料制品疯狂消费,而对塑料垃圾置之不管,意味着这种数量庞大的人造物质早已在地球上留下了肮脏的痕迹。如今,每年近3亿吨的塑料产量中,有大概三分之一会在使用后被立刻扔掉。大部分的废弃塑料会在垃圾填埋场被焚烧,且很可能会有残留;而剩余部分多数最终会流进大海。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科学家简・扎拉斯维奇这样说:“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已足够把整个地球都包裹起来。”这听起来让人窒息。

流入海洋中的塑料有些会被冲上海岸,有些会被野生动物吃掉,但绝大多数还是会继续留在海洋中,并在那里碎成小片。我们不知道海洋中到底有多少塑料垃圾;不知道这些塑料对海洋生命的健康有什么潜在影响;也不清楚这些塑料以及它们对海洋的影响需要多久才会彻底消失。

1997年,美国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从美国夏威夷横穿太平洋到加利福尼亚州去时,发现一片巨大的漂浮着垃圾的海洋区域――这块海域现在被称为“超级太平洋垃圾带”。不久后其他海域也发现了同样的垃圾集中带,由此,海洋垃圾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太平洋超级垃圾带

这些海洋垃圾带是由海洋表面的洋流和涡流制造的:就像搅拌咖啡时,泡沫会聚集在中央一样,任何被这些水流抓住的东西都会被拽到漩涡中央。它们在赤道两侧的海岸间循环游荡。在北半球是顺时针,在南半球则是逆时针。在印度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中有5个规模最大的海洋垃圾集中带。今年,摩尔称在太平洋环流中发现了一块区域,那里聚集了大量的垃圾,多到“人可以在上面行走”。

现在海洋垃圾问题有多严重呢?“放眼全球,海洋里的垃圾中70%都是塑料制品”,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理查德・汤普森说。五环流研究所的马库斯・埃里克森领导了一个国际团队,他们通过海洋研究船后的拦网截下海面垃圾并进行清点。这些垃圾大多数是水桶、瓶子、塑料袋,一次性包装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之类的塑料废品。研究团队在6年时间里收集了24次数据,其中发现塑料垃圾密度最高的区域,大约每平方千米海面就有10千克塑料――相当于约800个塑料饮料瓶。由此他们估计目前共有5.25万亿片、总重超过26万吨的塑料垃圾正漂浮在海面上。

这种情况将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根据塑料工业协会的数据,塑料产量从1950年代的平均150万吨升高到了2013年的2.99亿吨。而循环利用的部分比例又很低,大多数这些材料在使用后就被直接抛弃了。例如在2012年,美国产生的3200万吨塑料废料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

而让人惊讶的是,埃里克森团队收集的数据显示,洋流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并没有随着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教育协会的海洋学家卡拉・拉文德劳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梳理出近几十年来在北亚特兰蒂斯海和加勒比海的航行数据发现,尽管被直接抛弃的塑料数量大大增加,但全球海洋垃圾总数相当恒定。那么,那些塑料都到哪里去了呢?

塑料比我们想象的要分解得快,答案可能是:阳光和海浪将塑料垃圾打磨成细小的碎片。消失的塑料也许已经变成细小微粒悬浮在水中,大型拖网是无法抓住这些碎粒的。根据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量估算,海洋中的细小塑料碎片或许有上百万吨。

2014年7月,西班牙加的斯大学的安德烈斯科萨尔和一组国际海洋科学家一起,计算出了在海洋中漂浮着的塑料总数在0.7万~3.5万吨之间。埃里克森的团队也估算出,小于5毫米宽的塑料碎片应该有3.55万吨。但这两个数值似乎都偏低,百万吨的这些碎片在水中应该会被发现才对。

“漏网之鱼”

目前,科学家已经意识到,可能由于拖网的网格较大,较小颗粒会直接穿网而过。因此,数据收集过程中会漏掉很大一部分细小的塑料残片。

埃里克森还表示,除了细小塑料颗粒被漏掉,还有一些塑料制品可能被冰封在冰层里而未能统计。2014年7月,他的团队发现了在北冰洋海冰中,每一平方米就包含234个塑料颗粒。这比严重污染的海流还要高出几个数量级。他认为,当海水变成冰时,会携带并集中小的碎塑料片,因此海冰相比海水会累积更多的碎塑料片。北冰洋海冰面积缩至最低点时,仅有500万~600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推断其中塑料的储备量是相当大的。如果冰层融化了,这些物质会被重新释放入海。一些塑料碎片比水重,会下沉,而其他的则会变成浮游植物的殖民地或与其他塑料碎片聚集在一起,像飘落的雪花般坠向海床,海流则有助于推动这项进程。

最近,埃里克森的队伍又发现了其他塑料正在累积的区域:大量密度比海水高的塑料碎片像雪花般下坠并最终沉积在海床。在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印度洋的7次深海考察中采集的12块沉积物岩心以及4块珊瑚标本显示:这里的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密度比浅海多出了4倍以上――每平方米包含约80万个的塑料碎片。 拖网打捞起来的塑料碎片和小螃蟹。

不过,人们并不知道海洋中微小碎片的具体密度,因为还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计算任何小于3毫米的东西。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球化学家特雷西・明瑟发现了一个解决办法:用一种特殊的激光扫描显微镜扫描海水,可以分辨出 2~20毫米大小的塑料碎片。如果这项技术成熟,科学家就可以测量并估算出海洋中悬浮塑料碎片的数量,而这些“漏网之鱼”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许是最大的。我们知道,海洋生物像海鸟、海龟、鲸鱼等都会误食塑料垃圾,更可能因此窒息或胃部堵塞挨饿而死。而对于更小的海洋生物来说,影响则会更加复杂。

“塑料行星”

不过,对于某些微生物来讲,塑料相当于酒店的自助餐桌。海洋中任何一个可附着的表面都能变成微生物的温床,就如像石油钻塔或者沉船这类东西会变成生命的绿洲一样,其他一些物种同样也可以从漂浮的碎片中获益。 “殖民”于塑料瓶上的贝类。

“超级太平洋垃圾带” 漂浮的塑料上,生活着大量海黾(一种水黾)和非常繁盛的各类细菌,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美国海洋教育协会的艾瑞・克塞特勒将这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起名为“塑料行星”。 克塞特勒整理了一份“塑料行星殖民者名单”,他对其中一种名叫弧菌的细菌十分关注。这种细菌非常擅长殖民于物体表面且同时具有致病性。

致病性弧菌寄生在鱼类肠道中,靠消耗营养、盐分,破坏血细胞来收集铁元素为生。一旦经鱼排泄,它们能将自己附在塑料上,并重新繁殖,等待着感染另一条误把浮游物当家的鱼。

目前,已经出现了人们在海上钓鱼时被钩破手后感染弧菌并难以治疗的例子。此外,病毒也在“塑料行星殖民者”名单中占有众多席位。“我们可以从太平洋收集来的数据中看到众多病毒的特征存在”,克塞特勒说,“水中生活的病毒密度远高于细胞生物,我觉得有必要告诉队友,接触海中塑料时要提高警惕,工作完成后要洗干净手。”

不仅如此,塑料垃圾生态中的细菌和病毒还会通过进入鸟类、鱼类及海龟等大型动物进入食物链并可能传播到其他区域,破坏那里现有的生态。就拿弧菌来说,它具有生物发光性,可以在水中制造出一种特殊的蓝绿色光。在夜晚,海面上的塑料在黑暗中发着光。事实是,这些有害细菌通过发光使它们附着的塑料碎片看上去像是食物,以此吸引动物进食以帮助自身的传播,这样的方式着实恶劣。

而塑料微粒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毒害源:这些碎片能减少动物对食物的吸收效率,且它们可能会释放如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A一类的添加剂(它们能影响动物荷尔蒙),导致动物体质下降。同时,塑料还表现得像化学海绵般吸收有机污染物(例如多氯联苯)以及农药(例如DDT),然后释放给误食它们的动物。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环境毒理学家莉斯・贝思认为,人类也会受到这些影响。人们食用的贝类就携带着大量的塑料微粒。她的实验数据显示商业种植的贻贝体内约每3克组织中就含1颗微粒,牡蛎含的要更多一些。虽然你得吃下很多此类海产品才会中毒,但长期的影响很难估算。

永恒印迹

那么,长远来讲,我们丢弃的塑料最终会怎样呢?来自遥远的夏威夷小岛卡米洛海岸的一块石头也许带来了答案。在这里,徒步旅行者们用营火燃烧塑料,融化的塑料与沙子结合,成为“塑料砾岩”。这种沙子和人工材料的复合体,全部粘在一起,是一种被融化后又冷却变硬的塑料。然而,这些塑料岩石发现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可以想象,类似的“塑料世”沉积物可能埋藏在岩浆流过的海滩上。他们从新型岩石上收集了上百个碎片认为,塑料可能最会变成深嵌在地质中的痕迹。

埃里克森也同意这种说法。一颗浮游生物化石留下了一个非常小但有清晰细节的有机聚合物的壳。他说:“我们知道它们进入岩层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脱掉氢、氮和氧,留下碳膜,或者被铁硫化物或者碳酸盐包裹,因此在地层中留下化石印痕。同样地,随着气温升高,当聚合物被破坏,融化的塑料碎片会开始变黑,最终释放出很少量的油和气,留下易碎的碳残渣。在那基础上,毫无疑问的是,塑料饮水瓶或者CD肯定会变成化石保留下来,虽然并不完全是它们原本的样子,但也足以被辨识出来。”

“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乙烯化合物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以至于保留下凹槽的细节”, 埃里克森说,“为什么不呢?蠕虫化石在500万年之久的布尔吉斯页岩中保留了下来,且依然有着很好看的纹理以至于能通过折射而产生色彩。这些凹槽的间隔都小于1毫米,考虑到黑胶唱片上的凹槽大概有其20倍宽,它就有可能在被给与正确的条件时,幸存下来。那也将意味着声音能够被石化,是封锁在地理唱片中的永恒音乐。这样看来,塑料可以留下不止一种类型的石头来让未来的地理学家发现。 海洋学家发现一块“塑料砾岩”

全球垃圾场

很多海洋塑料垃圾集中在人口密集的海岸线,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中也漂浮了不少,然而更多的塑料垃圾则下落不明。

北极:海冰会将垃圾碎片集中到冰层里。

海床:深海塑料沉积物的密度也许比浅海沉积物的密度高10倍以上。

亚速尔群岛:海洋清理项目正在测试从大海移出塑料垃圾的技术。

罗马尼亚:多瑙河平均每年将1500吨塑料垃圾带入黑海。

夏威夷:在海滩上发现了塑料砾岩。

渔业:塑料碎片导致污染物积聚,并通过鱼类进入食物链。

无处不在的微粒

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塑料数量巨大。这些废料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洗衣服时掉下的合成纤维。还有一些微粒,是用在很多化妆品中的微小的塑料球体。污水处理厂无法过滤掉它们,所以它们都流到了河里,最终汇入海洋。

第2篇: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范文

全球垃圾的增长,正在快速埋葬着人类。世界最大的城市垃圾堆――纽约Fresh Kills垃圾场堆放了60年,高耸入云,达到海拔505英尺,高出自由女神像近一半。垃圾堆放已从陆地发展到海洋。早在1997年人们就发现,从加利福尼亚,经夏威夷,延伸至日本的900多公里的水域,两个巨大的垃圾集中地――号称“太平洋垃圾大板块”,横跨北太平洋,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垃圾场,面积超过欧洲大陆的三分之一。其中,80%为塑料垃圾,据美国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估计,约有1亿多吨塑胶垃圾。

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据相关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而中国就占到了其中的近1.6亿吨,垃圾年增长率已超过10%。中国现有700多亿吨垃圾包围着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占地5亿多平方米,面积相当于九个多北京主城区(按二环以内计),并且仍在以每年占地约3000多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着。全国几乎所有城镇均陷入垃圾重围之中,形成了“垃圾包围人群”之态势,大中城镇呈现无处可埋之紧迫感。

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多有大气、水和土壤的三重污染。填埋的垃圾经分解时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硫化氢、甲基汞等污染物。例如,混合垃圾中的废旧温度计、莹光灯、电池、电器和老式乳胶涂料等许多物品中大都含有汞,属于神经毒物。它在细菌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甲基汞,毒性更大。有些垃圾填埋场是将产生的气体烧掉,但多数是把这些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上述这些含汞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后,会持续不断地挥发到空气中。

垃圾填埋场在雨水的淋沥作用下,还会逐渐渗入地基层,进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化肥农药类有机物、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属类等。其中,有些难降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致使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出现汞、镉、铬、铅等重金属超标。

有不少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地下水已经不能饮用。如北京上风上水的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和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因其地理位置原因,使影响面更大。阿苏卫村村民使用的地下水抽测表明,其亚硝酸盐氮超标10多倍,细菌总数超标数十倍到数百倍。位于北京永定河畔丰台区北天堂的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场之前地下水属于优质,而在垃圾场周围约12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早在2000年污染物就超标,不能饮用。

当垃圾渗滤液进入土壤后,增加了土壤中的毒性成分,会逐渐导致土壤盐碱化、毒化和废毁,逐渐无法耕种。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附近村民曾发现,在几年前被垃圾污染后的土地上生长的麦子,竟然是粉红色的。

垃圾场周围树木中的重金属含量都比较高,而垃圾场附近土壤里大量的重金属元素会明显影响作物的代谢过程,且使农作物含有土壤中的污染物,最终进入食物链中去。 风险叠加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1年对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污染物,均未达到国家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北京市大型垃圾填埋场普遍发生渗漏污染。

实践表明,城市垃圾填埋渗漏很难避免,即使是后期建造的“卫生垃圾填埋场”――有阻止垃圾渗滤液泄漏的人工防渗膜,以及渗滤液处理或预处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维护、最终封场关闭符合卫生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地,也同样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其原因是混合填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中,包含着多种随时间变化的酸碱性成分、重金属成分、强亲和性成分,它们对防渗层中的粘土、膨润土类的腐蚀导致穿透。增加使用一些高密度聚乙烯类制品,也会被这种渗滤液加快老化断裂过程。即使这些防渗材料能保持较长时间不降解,但其内部结构会逐渐改变,致使其防渗性能降低。同时,它们在其上部强大而不均匀沉降的重力作用、频繁地壳活动和持续地应力作用下,也会逐渐发生蠕变、破损。

生活在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民众,大大增加了健康风险。国内外大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民众,发病率普遍较高。英国科学家对9565个垃圾填埋场附近(2公里内)出生的820万个婴儿调查后发现,患先天缺陷、脊柱裂的婴儿明显增多。在每年出生的1万多个患先天缺陷的婴儿中,有3420个体重过轻或偏轻、脊柱裂的婴儿与垃圾填埋场有关。尤其是在这些污染物中的苯类多环芳烃等高分子有毒有机物,能影响蛋白质存在,抑制体内细胞的正常分裂,即影响到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一座使用多年的垃圾填埋场,其下风下水方向大多都会出现发病率明显增高的人群。加拿大科学家研究表明,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气体是空气和雨中汞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那些被汞污染最多的较老的垃圾填埋场,排放的含汞气体和雨水更多。现场调查表明,垃圾填埋场附近的人群,患肿瘤类病和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

填埋场另一个显著的风险是,许多城市均发生过垃圾填埋场气体爆炸事故,直接危及生命。如1994年2月,重庆一座垃圾场发生严重沼气爆炸事故,强大的气浪掀起的垃圾,将9名工人埋没,当场死亡4人;同年8月,湖南岳阳一座约2万立方米的垃圾堆突然爆炸,上万吨的垃圾被抛向空中,摧毁了垃圾场附近的一座水泵和两道污水堤;1995年9月、10月、12月北京昌平县(现昌平区)接连三次发生垃圾场沼气爆炸事故,重伤2人;深圳坪山垃圾填埋场,甚至经常会发生沼气爆炸,其中2004年10月18日晚上伴随着巨大爆炸声垃圾场变成了火海,以致出动40多人、20多辆消防车都没能将大火扑灭。

垃圾场自燃爆炸的原因是,填埋时间长久的垃圾填埋场,地下会产生一定量的沼气,通过地下各种缝隙向地面扩散和蔓延,达到燃点时就形成不同形式的火花,从地面的小型荧火,到大型的爆炸不等,时有发生。2012年末,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在公众密切监督和管理部门小心翼翼看护下,也突然发生了一次爆炸,巨响震惊了周围百姓,震碎了附近房屋的门窗。因此,垃圾填埋场内涌动的沼气亦是一个需要科学处理的关键环节。 谨慎对策

围绕垃圾处理方法,学界已经激烈争论了12个年头。传统的简单化垃圾管理,把防渗层当成永不会渗漏;把垃圾封场当作污染结束。当垃圾填埋到一定量时就封场,进行绿化,使其成为漂亮的花园。然而,封场只是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层、种植些植物而已,其下面的污染物总量并无任何减少,降雨照样会透过土层,向下渗漏。只不过向大气中扩散臭气速度暂时略有减缓而已。而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丝毫得不到缓解。故所谓“封场”只是用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而已。

从大量实践中已经看到,填埋法污染环境一直存在,直至封场后30年-50年,才可能逐渐出现减缓趋势。故传统的简单化管理方式亦有误区。

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尝试改用了焚烧法处理垃圾,似乎能满足“减量”“杀菌”的愿望。然而多年实践表明,国际公认一级致癌物二英的风险始终没有解决。焚烧大国日本成了世界上二英浓度最高的国家,各国一时关停焚烧成风。虽然巧妙地采取了“关小、建大”,尽力控制排气浓度,把二英拦截到飞灰中去,理想状态能达到欧盟标准。

利用先进设备,达到垃圾在焚烧炉内,保持850摄氏度炉温停留2秒以上,能够减少99.9%的二英排放,但没有在源头杜绝含氯产品入炉,还是无法根本杜决这一问题。很多所谓“先进”的项目,就是把烟囱的拦截口处拦截的很好,让排到空气中的二英含量很低,但是拦截到哪里了?到飞灰里了,90%多的二英存在飞灰里,而飞灰怎么处理?制砖或者铺马路,实际上都是危险的。国内绝大多数的飞灰都填埋了,这种方式还是没有解决污染问题,污染物还是到土壤里了,下雨就渗入地下水。

飞灰和灰渣的处理难度和昂贵性,也成为污染的大漏洞,其结果就是加重了土壤污染,通过农作物,二英极易进入食物链。如近期德国出现的大批二英毒鸡蛋,就震惊了整个欧洲市场,被迫关闭了4700家农场。

第3篇: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3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3.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对策

3.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4世纪中叶,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为阻止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疫病传人本国,对要求人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了进港前一律在锚地停滞、隔离40d的防范措施,后来逐渐运用到阻止动植物外来种传播方面,出现了动植物检疫.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3.2.1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第4篇:解决海洋垃圾的方法范文

不仅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把握环境政治,还可以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把握环境政治。国内环境政治主要探讨一国范围内的环境政治问题,也包括该国地方层次的环境问题,如按照国别探讨每个国家的环境政治或各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政治,甚至国家范围内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政治;国际环境政治主要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实践。哈雷尔和金斯伯勒认为国际环境政治主要研究:“国家间协商国际环境协议的过程;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规则和机制;实施这些规则的国际机构;全球环境动议背后的不同政治力量。”由于学科的细化,在国外的环境政治学教学中,除了开设环境政治学课程之外,还有国际环境政治学或全球环境政治学。安德诺娃认为全球环境政治是一个各种行为体(国际组织、民族国家、次国家行为体、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竞争、合作、论争的领域;这些行为体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组织能力追求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利益。国际环境政治的凸显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全局性有关,同时又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相呼应。虽然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有各自的学术边界,但也有密切的联系。

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的关系

1从环境问题的产生看国内、国际环境政治的关系

工业化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这种代价也呈现出跨国性。一国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类是故意转移污染成本或代价的行为;另一类是非故意的行为。随着国际分工的扩大及跨国交往的增加,国际投资和贸易也成为转移污染的渠道。如:欧盟国家意识到工业发展所承载的环境压力,纷纷提高国内工业的环境标准,迫使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制造”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和进行贸易时也要考虑环境成本。这类通过贸易转移的环境代价是间接的,而直接的废弃物贸易则令人震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如英国把废旧纸张运往中国,日本将废旧电脑等电子产品运往中印等国,这类有意识地转移环境成本、污染环境的行为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此外,有一类环境污染是非故意的行为,但在客观上造成国内环境问题国际化。国内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有时会造成跨国污染。20世纪70年代,美国酸雨漂到加拿大,每年给加拿大造成数十亿加元损失,经过数十年谈判,美加达成治理协议。近些年,印尼为了发展生物能源,烧掉大片森林,造成印尼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东南亚阴霾天气增多。跨国水污染指的是一国由于和其他国家拥有共同的河流、湖泊等,在本国发生水污染后,波及下游国家,引发或加剧国家间关系的紧张。如:莱茵河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1986年11月瑞士巴塞尔市一化工厂失火,近30t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和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流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150km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0km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莱茵河因此“死亡”20年。

再如:2010年10月,匈牙利铝厂的废物池决口,约有100万m3有毒废物泥浆冲出,威胁多瑙河下游6个国家。又如:乌拉圭河流经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2005年,乌拉圭在该河兴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纸浆厂,影响附近的空气、水质等,一度造成乌阿关系紧张。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国际根源。

2从环境问题的治理看国内、国际环境政治之间的关系

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既存在和环境有关的国内公共物品,也存在和环境有关的国际公共物品或全球公共物品。国内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看似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实际上也离不开国际视野,即在必要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国内环境;此外,如果一国的环境问题外溢,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还需要加强双边或多边合作。在全球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方面,地球上的每个行为体,特别是每个国家都负有责任。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在这些问题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成为一个最典型的,需要各国政治家、科技人员等共同商讨方案的大事,因为过去围绕其他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一般交给科技人员制定技术标准就可以解决,但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公共性更加明显,气候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大气不具有排他性,任何国家都可以拥有大气,但又不受任何其他人和任何其他国家的约束,即使其他国家采取了积极改变气候急剧变化的措施,某些国家仍然可以搭便车,可以共享改善的气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国际社会建立一种机制,既约束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的国家,也用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国家为大气这样的公共物品的维护作出贡献。因此,目前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展开的外交谈判在较大程度上动员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可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内国际互动及尽可能多的国家参与国际合作。

3从环境意识的传播看国内、国际环境政治的关系

环境意识包括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办法的认知,环境治理理念的传播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环境治理理念可以从一个国家到达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形成的意识再去影响另一个国家;同时也可以由一个国家直接影响另一个国家,中间不经过国际社会的意识的影响。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公害事件及《寂静的春天》等著作的出版,使20世纪中叶掀起第一次国际性的环保运动。地球日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将环境治理理念扩散到世界范围的例子。美国参议员尼尔森和哈佛大学学生海斯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在其影响下,1970年的4月22日,美国有2000多万人在街头、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宣传环保理念,其影响超出美国,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此外,国际社会一般把1972年作为国际环境治理的起点,因为这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当时的世界环境问题及全球环境保护战略等进行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即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此后联合国每年都会根据当年的环境热点问题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可见,国际环境意识起源于英、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反思,最后形成大多数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认同的意识,这种意识又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据统计,在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之前,全世界仅有10个国家设立环保局,到1982年有110个国家设立了环保局。

现在,双边或多边环境条约数量之多、涉及国家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环境治理理念的国际传播。虽然我国自古重视天人关系,但是我国环境意识的成长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国际环境大会,学习国际环境法的精神,并将环境治理的理念内化到我国的环境政策与法规中。另一方面,我国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环境治理理念,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及环境问题的突出,我国必然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理念的传播和塑造。

4国内环境问题与国际干涉的关系

由于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会提高,其中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以水资源为例,似乎更多的是冲突,如: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围绕着约旦河的水资源分配问题产生的冲突;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围绕幼发拉底河产生的冲突;印度和孟加拉国围绕着恒河产生的冲突。除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之外,还有使水资源免受污染的问题以及水生物的生态多样性保护问题,上游水利、水电设施对下游的影响问题,这些也是容易引起国家间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积极的合作可以化解冲突,但是近些年来,一些环境问题被扩大化,甚至和其他国家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例如:外国在宣扬“中国”时,又增加了“中国水”。中国的国际河流众多,在东北部有松花江等,在西北部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在西南部有澜沧江(湄公河)等。这意味着我国在进行国际河流的合作时,要避免使问题复杂化,比如避免把双边问题多边化,或者把水问题和其他问题挂钩,加大解决水问题的难度。水问题只是众多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有学者担心环境问题会成为一些棘手的国际政治问题的借口。

因为无论从环境的外溢效应还是环境的治理途径来看,由环境引发摩擦或冲突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在西方国家经历了5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理之后,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则由于技术落后和国际产业布局的调整或者污染跨国转移等因素,继续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可能会因为新一轮的国际环境治理而紧张。如果摩擦或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个别国家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可能会引起干涉。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国际环境法学家认为环境权是国家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资源享有永久的权利,有权根据本国情况决定自己的环境政策和战略,自主地开发和利用本国的资源;任何国家不得借口环境保护而干涉别国的内政;各国不论大小,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不能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国家决定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