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浏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全域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随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道路敞亮了,环境美化了,游客增多了。要增添我市旅游的魅力和活力,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应把乡愁文化植根于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一、充分认识乡愁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乡愁文化富有独特内涵
旅游要靠文化来支撑。乡愁因乡土而生,根植于人的内心,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人的家园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文化认同的情感投射,是现代人追寻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乡愁文化既传统又时尚,既有传承性又有现代性,发展全域旅游,正应着力挖掘其独特内涵,提升文化价值。
(二)乡愁文化触发出游动机
旅游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项综合性审美活动。乡愁文化以山川河流、建筑民居、田园风物、方言俚语、节庆祭祀、民俗风情等形式表现出来。旅游者对乡愁文化的渴求,是追求品质生活的深层需要,逐渐成为人们一种新的出游动机,成为激发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驱动力。
(三)乡愁文化契合旅游开发
乡愁既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既有民族的,也有地域的。蕴藏在城镇乡村的乡愁文化资源,运用于近年来打造的永安镇华山屋场、梅田湖稻雕景观、桃树湾刘家大屋,游客如织。近期修复的淮川石板街,引起一时轰动,充分说明人们向往乡愁文化的心理。如果把乡愁文化融入全域旅游,进行保护与开发,必将成为我市旅游的重要组合要素。
二、准确把握乡愁文化的开发重点
(一)保护乡村风貌
乡愁,是山脚下的蜿蜒小路,是山坡上的层层梯田,是村边的弯弯小河,是村中一座有故事的老屋……美丽乡村是安放乡愁的最佳场所。但是一些乡村已经不像乡村。建议适当保护乡村传统的建筑风格,坚守耕作传统,留住一部分农业文明,展示传统工具,保留乡村家具,让浏阳的稻田、花海、菜园、瓜棚、作坊、民居融入到全域旅游之中。
(二)传承乡风民俗
l村古老、质朴、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是乡愁情愫最好的酵母。建议按照民俗活动民间办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民间民俗活动,有计划地恢复和培育优秀民间礼仪,培育乡风民俗应用的文化空间,鼓励和恢复良善的民俗和信仰,强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可观赏性,改造升级为旅游项目。
(三)发展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是烙印乡愁的文化符号,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体现。建议做好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还原和培育传统节日里丰富的民间文艺内容,用民间文艺打造各具特色的戏曲小镇、稻雕公园、墙绘村庄、龙狮之乡、楹联屋场、菊石小镇,用民间文艺传递美丽乡愁,讲述浏阳故事,丰富旅游内容。
(四)保留古老地名
古老的地名,散发着泥土芳香,给游子以无尽情思,给游客以无限向往。浏阳是民政部认定的千年古县,有着丰富的地名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区划调整和城镇建设,部分被合并的村庄随意取名,一些老地名也随之废除或是消亡。建议保留老地名,制止生造地名,挖掘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
三、着力打造乡愁文化的旅游载体
(一)打造乡愁旅游产品
乡愁文化必须通过外显的载体才可以被游客感知。要依托幸福屋场、农家乐、农业公园、乡村客栈等,深度开发“美丽乡愁”的吸引物,促进提质升级,打上鲜明的乡愁烙印。传统街道、民居、社区也是留住乡愁、引发乡愁的空间和载体,建议认定并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挖掘利用好能引发乡愁的物质资源及其精神内涵,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和特征,打造一批整体风貌协调、地域特色彰显的乡愁文化名街名镇名村。
(二)设计乡愁旅游活动
乡愁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产品要通过活动的组织才能让游客体验。要以“访千年古县 觅美丽乡愁”为主题,精心设计访源头、拜祖宗、游小镇、吃蒸菜、赏菊石、听乡戏、感乡情、看烟花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浏阳找到梦中的故乡,得到情感的享受。恢复、包装传统庙会,打造节会活动平台。借力花炮文化节、杜鹃花节等活动,加强策划,有效融入乡愁文化体验活动。以乡愁为吸引要素,“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发挥节会带动地方发展的作用。
(三)开发乡愁旅游特产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一、大赛情况
第三届全市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分为专利授权类、发明创造类、创意设计类和对策建议类四个类别,凡是年龄不超过40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创意成果的青年均可报名参赛。参赛作品应为近两年来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应用前景的发明、实用新型、创意设计或是围绕市委重大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有一定价值、可实际应用或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合理化建议等。
大赛通知下发后,受到了全市广大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创新创意作品488件,其中专利授权类117件,发明创造类120件,创意设计类179件和对策建议类72件。全市广大青年围绕市委“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及“三八六”环保行动等中心工作,招商与转调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其中,涉及滨海开发的有3件,旅游产业发展的有3件,医疗卫生事业的6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2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4件,这些作品点子新颖,针对性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有一定价值、可实际应用或有借鉴意义的合理化建议。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确定《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调研报告及建议》、《潍河开发浅谈》、《关于“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实现我市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构建寿光文化创意园》、《以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管理》和《小学英语“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等6件作品获对策建议类金点子奖。现将这些作品作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启迪。
二、主要内容
(一)《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调研报告及建议》一文以“潍县萝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查阅文件、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消费者普遍对潍县萝卜的期待值较高,91%的消费者认为潍县萝卜应明显优于一般萝卜,仅有9%的消费者认为潍县萝卜和一般萝卜一样。而如今市场上,潍县萝卜出现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信誉度一度下滑,影响了销售量及价格,甚至出现了论堆卖的现象。调查队对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导致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种植户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及统一化管理,为提高产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大量 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萝卜品质不佳。二是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出现以次充好、提高价格牟取暴利等现象,造成潍县萝卜信誉度降低。三是政府部门缺乏专门机构管理,缺少有影响力的管控政策。如今无专门职能部门对潍县萝卜进行管理,政策以巩固萝卜市场为主,未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产业深加工链条尚未形成,潍县萝卜不易长期保鲜、不便大量携带、包装不够精美等问题,限制了品牌的发展。
为提高潍县萝卜信誉度,调查组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种植户要积极响应政府引导,深入落实科学化标准化种植,勿盲目添加化学肥料,切实保证萝卜质量。二是萝卜协会等组织要制定鼓励性规则,吸引零散萝卜种植户加入并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联合企业进行统一收购,规范营销体系。三是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部门指导并监管潍县萝卜的产销过程,加大对销售点潍县萝卜的质量监控;要加强监管,鼓励并保护好潍县萝卜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打造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贮藏及深加工产业链,优化商品流通环节;要精心组织产品展览与宣传,积极策划“萝卜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二)《潍河开发浅谈》指出城市河流水系承担着防洪排涝、保护生态平衡、调节微气候、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项功能,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河流综合开发,需从水系功能定位、规划治理原则、规划治理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目前,潍河流域除了局部河段治理工程外,尚缺乏对整个河网水系的综合治理,许多河段的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节点景观差等现状,不能满足我市城市发展定位的需求,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潍河需要进行河流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构建生态、人文、和谐的健康水系,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美化滨水景观环境,打造旅游休闲场所,达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从而保障城市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关于“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实现我市乡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业提出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在基础条件优越地区着重加速旅游业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生活设施和民居形式,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自然风貌。三是注重特色,根据我市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相融合,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五是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护现有乡村旅游资源。
(四)《构建寿光文化创意园》一文指出寿光应着力构建以潍坊科技学院寿光市软件园、林海生态休闲创意产业区、蔬菜高科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弥河自然风光旅游区中心的“一园四区”文化创意园发展规划,形成一园四区、统一规划、错位发展的格局。以高科技蔬菜示范园聚集区为龙头,形成南北互动,合理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应坚持以优势门类突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方向,优先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演艺、蔬菜种植展销、蔬菜品种研发、节庆会展和工业设计六大重点领域,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为契机,坚持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向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迈进,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
(五)《以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管理》一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制约项目并网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员队伍、业务流程、工作环境及材料报送4方面问题。通过专题研究、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排查,发现单位咨询时间长,重复咨询次数多,路途耗时长,审查方案环节缺乏相关考核,审核批复不及时等问题为影响业务办理效率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原因通过制定完善的咨询流程,扩大服务层级,改进审核方式等方面对影响业务办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完善。措施实施后,光伏项目由受理到并网时间缩短了60天,优化了并网流程,简化了并网手续,提高了服务效率,促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良好作用。
(六)《小学英语“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是一套崭新的小学英语快乐学习教学模式。把一堂课设计成“Game”,在这个比赛中学生要分五步,逐级过关,即由教师指导、学生当小老师主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任务型五步教学模式,循着”sport”导学提纲,让学生在sing (唱)、read(读)、play(演)、organize(玩)、test(做)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快乐完成任务。五步教学法通过建立竞争、激励式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已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现代科教论坛》、《中国科教育人杂志》发表。
一、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供给现状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是一座现代的新兴中等城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廊坊服务京津的近郊型经济结构。京津均为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客源多,人员流动大,为廊坊发展京津近郊乡村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7家,三星级农家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院30家,发展势头凶猛。主要休闲项目有:蔬果采摘、吃农家饭、农庄文化体验等,主要运营模式有永清的“农户+公司”模式、大厂的“生态园+乡村酒店”模式、“农业园+蔬菜种植”模式等。廊坊拥有田园景观、农耕文化、非遗民俗等多种乡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现有农业生态园近70家,规模效应逐渐显现,见下表1。
二、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供给数量较多,质量不高,整体处于低水平运作中
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高质量、多元化,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多以各类生态园、观光园为主,多数生态园未摆脱观光、采摘的固有模式,项目设计雷同,产品品种单一,创新不足;其次,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如分布于廊坊各县市的桃园、梨园、枣园等景点,不成体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外,虽然有部分生态园加入亲子游,但对亲子游项目产品的深度开发不足,仅加入摇椅、蹦床等活动设施,对农业生态知识普及、农业原生态绘画、农耕活动深度体验等内容的产品数量较少,有待深度挖潜。
(二)产品的休闲性不强,住宿设施不健全,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交通的便利使旅游者的驻留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当旅游产品没有足够吸引力、住宿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游客多选择一日游。一日游对旅游接待地而言,不能获得游客长时间逗留而产生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也就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率。廊坊一方面享有地处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但也面临游客当天往返而造成的低收益。因此,加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化设计,为京津和当地市民提供特色化民宿、为企业提供高标准乡村会所等,吸引和留住旅游者,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整体效益的关键。
(三)现有旅游交通类型单一,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沿途服务有待提升
随着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交通必将成为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重要手段,例如旅游交通观景、欣赏交通、多元化交通工具等。廊坊地处京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目前,廊坊虽有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但真正能用于和满足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交通设施形式较少。比如,廊坊就缺少绿道、游步道等,多数骑行爱好者不得不得和汽车同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几率;且交通绿道、慢行系统、沿途景观、沿线服务产品供给匮乏,使旅游交通仅发挥了交通功能,旅游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四)主题景观不突出,缺乏核心产品,农耕体验项目潜力不足
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多以生态园为主,主题化、特色化、具有真正视觉冲击效果的地景景观缺乏,除香河万亩荷塘渐成气候外,其他地景景观规模尚小、特色不明显;其次,从廊坊市区及各县市看,现有乡村休闲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主题性不强,缺乏叫得响的核心产品,对京津市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第三,廊坊地处平原,其平原农耕文化是其特色,但现有农耕体验项目仅仅是农事劳作体验或租种农田,对农耕知识和文化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的开发不足,产品品质不高。
(五)农村乡土特产特色不明显,代表性不强,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农村乡土特产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等特点,是乡村休闲旅游者出游的必购之物。发展乡土特产购物,既可就地取材增加村民收入,又能满足旅游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廊坊各县市拥有多种乡土特产,如安次金丝小枣、安次区鸭广梨,三河豆腐丝、蒋福山水蜜桃,永清甜瓜、永清胡记烧鸡,大城里坦薛家窝头、大城金丝小枣、大城鸭梨等,但多数乡土特产各县市均有分布,且特色不明显,加之产品包装简易、销售渠道单一、宣传不到位,使这些乡土特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
(六)民俗节庆活动宣传不到位,产品文化性开发不足,知名度不高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要想吸引旅游者,仅依靠大尺度地景景观带给旅游者视觉冲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依靠触动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文化感动,引发其共鸣。廊坊尽管没有名山大川,但却拥有二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廊坊乡村休闲旅游深入发展的文化基础。但从目前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廊坊本地人对廊坊非遗了解很少,因此口碑宣传更少;其次廊坊现有民俗节庆活动种类多样,如胜芳元宵灯会、安次第什里风筝节等,但知名度高、参与性强的民俗节庆活动不多;第三,由于缺乏深度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产品供给创新模式与策略建议
当前我国旅游需求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而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线上线下旅行服务、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交通等供给要素与旅游需求不相匹配,各要素组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从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看,亦存在产品体系、产业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与旅游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亟待从供给端入手,了解产品供给现状、发现问题、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供给水平与效率。
(一)产品创新模式
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创新模式以旅游系统六要素为基础,从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提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既关注各要素的自身发展,又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产品创新模式见图1。
(二)策略建议
根据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创新模式,提出六大策略建议:
1、发展生态绿色健康农产品,延伸绿色产品加工链条。针对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首先要加大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种植,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的监管、监控,建立全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让京津旅游者吃上放心农产品;其次,针对廊坊桃树、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的特点,延伸产品加工链条,将果实进行酿酒、饮料制作等深加工,实现产品附加值增值,;第三,注重产品种植、加工过程进行旅游包装,将旅游与修学结合起来,使旅游者亲自体验果树种植、修剪、采摘、果实酿酒等全过程,以此吸引旅游者消费。
2、强化乡村民宿的北方特色,提升乡村会所的服务功能。开发具有北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与中高端乡村会所,满足京津市民及企业需求,将成为廊坊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但是,乡村民宿开发要突出北方农家环境特色,如成串的玉米、磨面的磨盘、长长的火炕、宽敞的庭院、个性化的剪纸等,将北方乡村民俗融入乡村民宿,突出文化个性;乡村会所以服务京津企业年会、研讨会及员工休闲度假为主,注重安全卫生、康体健身等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整体服务功能。
3、规划京津廊慢行系统,发展完善沿途服务。借鉴贵州赤水到仁怀168KM自行车道、游步道的建设经验,规划建设贯穿京、津、廊三地的慢行系统,完善沿途绿带、绿楔、水系建设,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为京津廊市民休闲骑行、徒步提供条件,还可以借鉴法国、德国公共自行车道建设经验,在沿途设置游客休息站,提供休息、用餐、维修等便民服务,既能满足骑行、徒步者需求,又能为沿途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更好地满足京津旅游者的需要。
4、建设大尺度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平原农耕文化体验。首先,对部分小的生态园进行规划整合,每个县市区规划一到两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园,不同生态园之间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使之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其次,构建大尺度地景景观,要注重规模效应和深度开发。例如,对旧州镇百年梨园、葛渔城千亩桃园、文安县森林湿地、永定河故道观光等自然生态景观统一规划,进行功能整合,如桃园的文化功能、湿地的教育功能等;第三,深度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如对农耕知识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加深农耕体验,延长停留时间,吸引旅游消费。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陕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1.1 陕南乡村旅游的现状
陕南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及商洛地区。其乡村旅游工作起步较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的阶段。在管理方面,目前各地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最后,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1.2 陕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基本上是简单地利用现在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低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现象,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而且由于没有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
1.2.2 产品开发层次低,文化含量不够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特色不突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大多数乡村旅游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例如吃农家饭、观赏、采摘,缺乏差异,雷同且长期不变,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挖掘不够。
1.2.3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
陕南许多地区都具有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通或通而不畅,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成为陕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1.2.4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服务素质低
目前,陕南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正规的培训而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2.发展陕南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
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将传统乡村旅游细分为8类,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2 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
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如商洛可以把鼓花、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汉中的锣鼓、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有枪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安康的紫阳民歌、赛龙舟、舞狮子、玩船等,把三市各自最具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入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参与其中,提高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3 做精“陕南茶文化游”和“药材摇篮”
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建茶园农家乐,培训专门人员,带游客进茶园参观,为游客讲解陕南茶叶的特色,教游客如何采茶,品茶,参观茶叶的制作,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游客自己采茶,制茶,购买自己制作的茶叶,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叶的知识和制作过程,而且买的开心和放心。同时为陕南的茶叶做了宣传。
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2.4 完善基础设施
目前应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简历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使交通方便畅通,通往景区的道路要重点打造,景区的卫生间既要符合乡村环境又要干净卫生,景区要有垃圾筒,休息场所要安全卫生,要有指定的停车场,健全配套设施。其次,客房卫生、厨房卫生和厕所卫生条件要按行业标准,经营者要改变观念,只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游客
2.5 强化人才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使乡村旅游有序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素质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知识的培训。是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
乡村旅游要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赵蕾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
[2]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10,5
[3]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J].生态经济,2009,10.
关键词:鲅鱼圈区;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调研目的:掌握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找出遇到的新问题,为我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鲅鱼圈区旅游业现状
鲅鱼圈区地处辽宁渤海湾畔,是辽宁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度假胜地。区内山、海、林、泉等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展现母爱文化的望儿山风景人文旅游资源;“亚洲袖珍标本园”之称的熊岳植物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上帝庙等资源。鲅鱼圈区物产丰富,有熊岳的苹果、李子、葡萄等名牌产品,还有“渔果之乡”―盛产海蜇、对虾、螃蟹等海洋产品,。鲅鱼圈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位条件较好,各镇、处的旅游资源数量不等,以熊岳镇最为集中。其中以海滨、温泉旅游产品和城市风光、生态走廊为主;同时辅以母爱、滑雪旅游产品乡村风光为辅。
二、鲅鱼圈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组合效应。目前,鲅鱼圈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同区内海滨温泉资源、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规划等组合效益不明显。乡村、沟域、温泉三项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缺少大企业集团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带动的难度比较大。
(二)旅游开发规模还需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表现为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且规模偏小偏分散,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接待能力、接待层次都很大提高空间,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互补性、共生性差,深度不够。
(三)旅游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个体经营户自身投入小,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卫生设施、环境等档次偏低,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有很大差距。
三、鲅鱼圈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围绕海滨观光、温泉度假、海鲜美食,延伸乡村旅游链
围绕区内已有的三条旅游带深入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西部海上观光旅游带、中部休闲观光旅游带、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带。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为原则。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海滨旅游深度融合。要加大对农户的扶持投入力度,激发他们创新、创乡村旅游热情。要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从政策上推动区内三镇―熊岳镇、红旗镇、芦屯镇乡村旅游发展,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拓展思路、科学规划,做大做强特色沟域经济
“沟域经济”是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即发挥山区优势,走出一条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道路,为农民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为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鲅鱼圈区的山、海、林、泉自然资源,为发展乡村和沟域旅游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比如营口何家沟旅游区位于红旗镇何家沟村,是区东部特色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目前,已形成以滑雪、户外运动为主的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该景区总体规划为三大版块,总投资30亿元,除了已建成的滑雪场,户外运动外,域内兴建国防教育基地,包括国防教育展馆、兵器展馆、军事训练营等。鲅鱼圈区立足何家沟沟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加快营口双凤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沙河文化旅游长廊、营口石家沟画家村等沟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1]。同时注重挖掘沟内何家沟商周文化遗址的文化基点,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度假村;以红旗镇深厚的满族文化为依托,融合清代建筑元素、特色满族餐饮,打造集建筑、景观、祭祀、风土人情等要素的满族风情小镇。开发芦屯市井式小镇,辽南戏(辽剧)发源地,辽南皮影戏创作、舞台、服装、道具制作,塑料园区包装业、印刷业。
(三)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推进庭院经济,壮大观光农业
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尽快形成龙头村寨,筑牢农家乐产业群,提升知名度。像熊岳镇、红旗镇素有“辽南水果之乡”的美誉,借营口市乡村旅游采摘节之势,在熊岳镇、红旗镇、卢屯镇等村寨中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和裸地桃、李子、草莓、葡萄、苹果、梨等种植和采摘。通过几个节庆活动,把鲅鱼圈乡村旅游资源点串成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发展乡村旅游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大乡村旅游,通过山庄度假村、山海农家院把我们鲅鱼圈区整个乡村旅游工作带动起来。
(四)突出文化产业园的引领作用
以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为抓手,延续鲅鱼圈区已有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母爱的内涵,构建以“母爱?感恩”为主题的大型体验园区,打造东北亚母爱胜地与感恩文化名城,以此宣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拓展乡村旅游。望儿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内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以母爱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纽带,串起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引导、开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品牌、产品路线,进一步丰富鲅鱼圈区的乡村旅游。
(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乡村旅游协会作用
要推进鲅鱼圈区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下大力抓好旅游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从业和管理人员培训。政府应从财力上给予支持,拔出专款来扶持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实习。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学习导游讲解知识、服务礼仪、烹饪技术、民族风情表演、工艺品制作开发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通过培训提升管理理念,让农民变老板,农区变景点,村民变导游。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协会“策划师、领路人、联络员”的作用,为乡村旅游抱团发展提供了平台。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运作水平。
__县__镇,因辖区__村300亩秧田生产的大米晚熟、色亮、味香,被誉为“__之乡”,2012年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镇和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镇政府所在地__社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邀请西安园林设计专家先后4次到__社区调研、走访、修改审定“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方案,县委书记__亲自深入__调研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问题,县政府副县长李萍曾带领20余个县职能部门领导到__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共推__“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到过__的人都一致称赞“__变美了,__发展太快了,__将成为全县休闲养生的福地”。现以__为例,就__“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要超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镇村建设、城市给排污管道铺设、传统古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的党委政府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广泛调研,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邀请专家亲临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修订。就__“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而言,西安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家4次修改审定才定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建设性、合理性、前瞻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会巧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镇一个部门的能力就能搞好的。就__来说,镇党委政府善于与联镇部门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善于运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搞建设;善于鼓励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反哺建设家乡,对此我建议:一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善于做“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工作,要能放下脸面,低下身子,善于沟通,勤于汇报,主动向联镇及职能部门讲清楚贫困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人家觉得项目落户于你镇你村(社区)是合理的。要树立唯拉到投资、要到项目是“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的理念。能积极协调处理建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让投资企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诚意。二是集中捆绑扶贫、__避灾移民搬迁、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尽可能的让建设项目落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区),做好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三是充分发挥联镇联村部门、村(社区)三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当地乡贤对“美丽乡村”的促进作用,通过他们的人脉资源,同情贫困伸援手,感恩社会反哺家乡建设等途径,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微信分享”、“__”手机客户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评选“__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就__“美丽乡村”在设计上突出__特色,注重“__之乡”、“__”、“夫妻树”等人文传说的挖掘与__古庙宇建筑、__老屋民居保护性开发,能突显__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项目可行性论证充分,有长青缘现代农业项目支撑,降低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__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人文传说精彩,地方物产品种多,产业支撑相对合理,在“美丽乡村” 建设因地制宜方面我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挖掘太极文化,历史传说等文化地理的文化底蕴,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采取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地重视还原回复,恢复未来本来面目。二是集中开发__、__、__平定千亩荷塘,__小区,__农业园区,____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独具__特色的稻米、油菜、荷花、狮头柑、拐枣、樱桃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三是开发太极城夜景、__古镇、小河名镇等特色镇建设,让__“美丽乡村”建设“明珠生辉”、“光彩四射”。四是在后续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地域特色,充分调研,广泛论证,进行市场风险预测评估,宜种则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注重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农产品的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19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地方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 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
(一)旅游专项资金
2003年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旅游局印发《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主要用于:山区旅游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补助、旅游宣传促销、全省旅游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重点项目策划补助、全省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培训、“黄金周”假日旅游和局屑事业单位的工资等支出、全省国际旅行社旅游创汇奖励(2009年又出台27号文件《福建省入闽旅游和对台旅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鼓励旅行社提高组织入闽、入境旅游的热情,做大福建省客源市场,提高旅游收入)、其它有关经费。从2012年起,福建省财政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预计到2015年达到3亿元。
(二)金融支持
2009年95号文件《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根据文件精神,福建省加大对十大重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资助。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继续支持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福州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推动武夷山、安溪等茶文化旅游区建设。2011年8月《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调整旅游业授信管理制度、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拓宽旅游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适合旅游业的特色金融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切实改善景区支付环境、努力营造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19条意见。在实际运作上,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福建省旅游局等单位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渔)家乐等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启动农家乐经营贷款业务,通过提升农家乐金融服务层次,推动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
(三)财政贴息
为了提高投资者投资热情,减少投资者投资负担,福建省制定财政贴息政策,2010年6月印发的《福建省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贴息资金扶持范围为: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旅游项目、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以上自然或文化遗产地、国家级以上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优秀旅游县及主要旅游目的地规划内需要建设的各类企业投资的在建旅游配套建设项目。省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2 000万元,对全省规模较大的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扶持政策。
(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2011年12月福建省财政厅及福建省旅游局印发了《福建省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省级评定的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奖励、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平善、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及资源保护、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及市场营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其它开支。2012福建省共安排了800万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建设。
二、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一)倾向于项目扶持
2003年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旅游局关于印发《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主要用于山区旅游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补助等。2006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旅游业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意见”,确定武夷山双世遗、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及惠女风情、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个省重点在建旅游项目和六个重点预备项目。在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上,武夷山投入3亿多元,鼓浪屿旅游区投入2.28亿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项目投入3 200万元,昙石山文化旅游区投入300多万元,上杭古田会址旅游区投入1 000多万元,闽江口船政文化旅游区投入5 700多万元,闽都文化的代表三坊七巷拟投入30亿[1]。2009年95号文件《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根据文件,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二)倾向于设施建设扶持
从前述的财政支持政策来看,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建设。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项目也主要以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建设为主(见表2)[2]。
(三)倾向于物质文化旅游产业扶持
一直以来,福建省旅游财政支持倾向物质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如前述2012年规划文化旅游项目中,几乎全部为物质文化旅游项目,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福建省重点支持十大文化产业,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是少有的有关创意文化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扶持。
三、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研究
(一)财政支持环节的建议
1.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比自然旅游资源更脆弱,文化旅游资源的易损性和易消逝性决定了需要花更多财政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力保护。建议拨专款对已开发、开发中与尚未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别分层次的保护工作。2.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前,体验旅游正在兴起。手工制作、曲艺欣赏、小吃品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验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心要从物质文化转向非物质文化,由物质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人文化的文化体验建设。而非物质文化建设及文化体验建设在资金要求上更难量度,这就要求制定可量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如戏曲表演观众达到多少人数,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3.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的营销福建省有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有的已经闻名海内外,如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惠安女风情,有的正声名雀起,如福建土楼,三坊七巷,然而尚有许多不为旅游者所认知,如泉州浔浦女等,因此福建省还要增加营销投入,对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宣传推广。4.文化旅游环境的营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的营造都要有资金投入。以人文环境而言,现在国内外民俗消失、风情变味、民俗表演舞台化、模式化等导致的人文环境失真情况十分普遍,而保真的原生态人文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须投入资金保护文化旅游环境,如资金鼓励社区居民穿传统服装、保护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等。
(二)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