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块链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块链,这个听起来有点艰涩的名词,简单地说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持续生长的数据库。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用于维持信息共享来源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 of computers),是支持比特币流通、交易的基础技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node)便是一个用户,通过保存一个完整的交易历史数据库的副本,参与并维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通过加密(encryptlon)确保安全――所有交易会以加密形式登陆,包括时间、日期、参与者等。交易一旦入账,不可被删除、撤销或修改。
“区块链这一颠覆性的技术作为当下多种热门概念的交集,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深刻地影响金融业在内的多个行业。”德勤中国华东区主管合伙人曾顺福说,“对区块链的积极应对或是被动接受,也将导致各行业内部的重新洗牌。”
如今,这项基于比特币而生的技术,正在金融、医疗、车辆信息、食品供应链等场景化的领域体现自身的应用可能。
改变
区块链对于金融业的意义在于将重望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从而带来应用的改变。它所构建的信任生态系统可以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境下所生存,而在这样一个网络之中每个人能够将货币资产(实体或虚拟)精确地进行价值和信用转移。
此前,巴克莱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大通等42家全球顶级银行已加入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着手为区块链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2015年12月30日,纳斯达克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也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去中心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比特币区块链的上线,被视作价值互联网正式诞生的元年。
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化是近年来两者融合的主题。然而一个金融公司是否互联网化并不是靠是否做电商或者使用社交媒体而决定的。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肖风认为,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利用价值互联网的工具来改善内生的很多业务流程,改善附着在金融体系上的应用场景,将其互联网化,从而将自己变成互联网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是传统金融公司借势转型为互联网公司的最佳利器。利用区块链改造传统金融机构核心的生产系统,同时把整个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这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比特币上线以来已经运行了7年,这个试验系统在传统金融行业之外运行,没有出现宕机,而且运行在这个网络上的所有比特币账户也没有被黑客破解过。这使得欧美主流金融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区块链实验室,也设立风投基金投资区块链的创业公司。这意味着区块链这项技术,具有用来改变传统金融机构基础架构的巨大潜力。据Magister Advisor分析,2017年,银行在区块链开发的经费将超过10亿美元――是所有企业软件板块发展速度最快的。
肖风觉得,“互联网金融的终局是点对点、端对端、P2P的金融服务”。不过,他也指出,“迄今为止,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其成熟度相当于1995~1998年之间的互联网技术。那时我们也不认为互联网能够像现在这样改变我们的世界。”
落地
“与美国、爱尔兰的黑客马拉松相比,中国的开发者更为关注应用场景,这说明中国开发者的创新更为‘接地气’。”德勤亚太区投资管理行业领导合伙人秦谊如此总结中国区块链黑客马拉松。
基于区块链的“货物链”(CargoChain)在比赛拔得头筹,它能够让国际贸易更为环保和省时;二等奖的项目“智慧财产”(Smart Property);三等奖的项目BitMEDI,基于区块链保存医疗记录以及食物链、随机数生成器、信用记录分享系统等,都体现了区块链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不过,黑客马拉松仅是一个开始,一项技术从演示到真正的商业化、产品化仍需很长的过程。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德勤也保持着对这项新兴技术的高度关注,其全球加密电子货币从属于德勤全球数字化团队(Deloltte Digital),团队人数超过100人,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提高现有服务以及探索建立在区块链上的解决方案,并与多家全球顶级工程技术类高校和全球区块链不同类型的开发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主要让参与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通过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系统全部信息交流数据,并且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链接下一个数据库块。
区块链是一种类似于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统称,并不是某种特定技术,能够通过很多编程语言和架构来实现区块链技术。实现区块链的方式种类也有很多,目前常见的包括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POS(ProofofStake,权益证明),DPOS(DelegateProofofStake,股份授权证明机制)等。
区块链的概念首次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中提出,可以把比特币看成区块链的首个在金融支付领域中的应用。
二、区块链的特征及其意义
根据区块链定义,可以总结区块链有如下这四个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
去中心化:整个网络没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任意节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且任意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会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
去信任:参与整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是无须互相信任的,整个系统的运作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数据内容也是公开的。
集体维护: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的,而这些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
可靠数据库:整个系统将通过分数据库的形式,让每个参与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也无法影响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内容。
(一)为系统数据提供可靠架构
在区块链的结构中没有中心化组织的架构,每个节点都仅仅是系统的一部分,且每个节点的权利相等,网络黑客摧毁或篡改部分节点的信息,对整体系统及数据没有影响,而且节点越多越安全。
(二)为资产交换提供智能载体
区块链具有可编程性的特性,并辅以一系列的辅助方法,可以确保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交易安全可信。例如,工作量证明机制,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拥有超过全网51%的算力;智能合约机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约定条件一旦达成,网络自动执行合约;互联网透明机制,账号全网公开而户名隐匿,且交易不可逆转;互联网共识机制,通过各节点共识确保交易的正确性等。
(三)为互联网金融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互信的前提下,交易各方通过纯数学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且信任关系建立的成本极低,并使弱信任关系通过算法建立强信任连接,从而促成价值交换的活动,甚至是金融交换活动。
(四)是一体化金融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通过公共账本可以实现包括客户身份识别、资产登记、资产交易、支付结算等应用,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记录、传递、存储、分析及应用各类数据信息,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
三、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可能的应用方式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技术,也是一种基于多笔不同资产上附着的现金流进行管理的资产管理手段。与贷款、债券、股权等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资产证券化产品呈现出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操作环节多,数据传递链条长,数据及现金流传递分配过程繁复,信用触发性条款设置保障安全性等特异性产品特征。从资产的转售交割、现金流打包-分割-重组-分配到证券登记结算流通,都依赖于中介机构的信用,后期的现金流管理以及相应信用机制的触发也让产品后期管理需要非常多的人工投入。依赖人工处理的交易信息经过多道中介的传递,使得信息出错率高,且效率低下。在一个中介权威机构中,通过中心化的数据传输系统收集并保存各种信息,然后集中向社会公布的传输模式同样使数据传输效率低,成本高。而区块链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无疑可以深入应用到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环节:
(一)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
第一个潜在用途就是提高金融债权资产转让效率,解决流动性需求与资产转让时效不匹配的问题。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出售是一个非常繁琐、耗时的过程,结算需要长达几周的时间。区块链技术则是解决其中一些核心问题的关键。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绕过中间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从按日结算,缩短到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结算效率。
(二)现金流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管理也是较为复杂的结构。多个资产的现金流分为本金现金流和利息现金流流向特殊目的机构设在监管机构的不同账户,现金流进入账户后根据约定条件投向指定特征的资产,并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条件由特殊目的机构控制人支付到对应证券的由证券托管结算机构控制的各证券独立账户,再由托管结算机构支付给不同的投资人。这一过程中,同一个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可能被拆分到不同的证券账户中,不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也可能兑付给同一个证券持有人,也可能某一笔资产的本金现金流和另一笔资产的利息现金流包括它们的利息在经过管理人重组之后,拆分给不同证券的持有人。上述几种情形是最基本的现金流支付情况,涉及信用触发和信用保障条款后,现金流分配将更为复杂。在结构上,不同证券设计了不同的现金流支付频率和信用触发机制,也由不同的内外部信用保障机制,如多余现金流抵扣和外部现金储备账户的回拨、流动性支持等。此外,还有发生违约事件后,大规模的现金流支付分配顺序改变。
因此,在现金流管理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至少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产生重要作用:
一是能缩减银行等机构服务成本。上述资产和现金流的管理、划付、分配等业务涉及的系统维护与后台工作,往往由不同机构、机构内不同部门、部门内不同岗位的人工操作,面临长流程、多环节。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为简化并自动化这些手工服务流程提供了可能,如实现自动记账功能以及自动审计功能。德勤审计师目前已经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动审计服务平台Rubix,通过与SAP和Oracle等各种财务报告系统对接,实现包括贸易合作关系管理、实时审计功能、土地登记功能等应用。
二是利用智能合约的功能,实现现金流的自动划拨以及资产循环投资购买等后续产品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对信用触发机制条款的调动。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功能,可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各种不同的交易条件。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给数字货币施加限制条件,为改变目前依赖大量人工完成现金流分配、划拨以及实现各种交易结构设计的信用条件提供了可能。资金的归集和分配将完全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公开透明,效率将显著提高。
(三)改善增信环节转移的高成本
由于通常对应了多笔资产(可能是上千笔),每笔资产对应着不同的外部担保,因此在实践中资产证券化目前没有真正实现担保随同金融债权资产的转让,只是通过法律条款约定了保留完善担保的权利,在真正出现需要履行担保的情况时再转移担保。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这一条款实际上是由发起银行通过自身信用提供了隐性担保的,但是也对发起银行造成了隐性义务和偿付压力。尤其是保证担保和信用保险的情形下,担保人(或者是贷款承保人)往往是发起银行的合作机构,但不是新的特殊目的机构的合作机构,可以通过履约主体变更进行违约代偿责任履行的抗辩。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点对点的增信保障平台,降低增信转移的成本,以信用保险为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建立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一旦单一主体发生符合特定条件的违约事件,其他参与这一平台的保险参与者将直接缴纳费用给被违约主体。
(四)证券交易与再融资
互联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制造和传输,但始终不能解决价值转移和信用转移。所谓的价值转移是指,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能够认可和确认的方式,将某一部分价值精确地从某一个地址转移到另一个地址,而且必须确保当价值转移后,原来的地址减少了被转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转移的价值(即避免出现“双花”)。信用转移是价值转移的必然结果,表示价值的转移获得所有参与方的认可,且其结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纵,取得了系统内的公信力。这一价值可以是货币资产,也可以是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等实体资产或者虚拟资产。
在目前的互联网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金融体系,包括许多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但本质还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来解决。即通过某个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为背书,将所有的价值转移计算放在一个中心服务器(集群)中,尽管所有的计算也是由程序自动完成,但是却必须信任这个中心化的人或者机构。事实上通过中心化的信用背书来解决,也只能将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机构、地区或者国家的范围之内,所以价值转移的核心问题是跨国信用共识。
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价值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传递,为金融互联网搭建提供了基础,其中证券交易市场是区块链存在发展机遇的领域。传统证券交易中,证券所有人发出交易指令后,指令需要依次经过证券经纪人、资产托管人、中央银行和中央登记机构这四大机构的协调,才能完成交易。这样的模式造就了强势中介,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同一共识原则区块链技术系统下的证券可以点对点交易,买方和卖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直接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结算和清算。不再需要中央化的登记结算机构,也不再受到交易时间的限制。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在交易上也采用传统证券交易模式,通过区块链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可使更广泛的参与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自由完成交易,且可实现24小时不中断运作。对于认可这一“区块”价值的机构,可以接受“区块链”代表的证券持有人再融资,不用担心对应证券资产的转移和“双花”,因为每一笔交易都公开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证券化资产的管理
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人会议举办的程序较债权代表和股东代表复杂,一是涉及的权益结构复杂,二是证券资产类型复杂,某一资产的违约可能需要涉及不同投资人会议提出表决意见,成本过高。这就涉及通过资产管理人执行投票,由于涉及可能的利益冲突,需要对管理人资格谨慎地约束和条件授权。投票流程是资产管理人向人发出投票指令,指令随后被传递给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将指令传递给托管人,托管人请求公证人根据对管理人的授权对投票指令进行公证,然后向登记方申请并完成登记,最后投票信息汇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非标准化的流程,投票信息存在被不正确传递或丢失的风险。
而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投票可以透明简化,直接公开在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投票应用系统里,结果供委托人查询。
此外,另一个证券化资产管理方向――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获取和管理,在未来可能通过区块链技术搭载的物联网设备实现也许是一个更为长远的设想。根据IBM的设想,区块链技术搭载的物联网管理体系下每个设备都得能自我管理,设备彼此相连,形成分布式云网络,只要设备还存在,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大幅延长,运行维护成本显著降低。而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下发生的物流及现金流可以成为高度分散性资产现金流的证明,从而为证券化交易创造信用依据,不再依赖商业信用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巴克莱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大通在内的9家全球顶级银行已加入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着手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而纳斯达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去中心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区块链技术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大规模广泛开展实际应用。
(一)高耗能问题
数字货币经济学中也存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安全”这三个要求。区块链是否在节约中心化成本问题的同时又过度使用了电子能耗成本呢?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其系统的整体性。
(二)数据库存储空间问题
区块链数据库记录了从创建开始发生的每一笔交易,因此每一个想参与进来的节点都必须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一份从创世块开始延续至今的数据包。如果每一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那区块链数据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就可能成为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问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没有真正处理过全世界所有人都共同参与进来的大规模交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区块链系统中的节点总数规模仍然很小。一旦将区块链技术推广到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区块链记录数据的抗压能力就无法得到保证。
(四)安全性问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是基于非对称密码学的原理,但随着数学研究和量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非对称加密的算法能否被破解呢?也许在未来,基于数学原理基础上的算法安全性会变得越来越脆弱,那时的区块链技术就失去了信任这一最根本的基石。对于这个问题,市场中目前正在整合更强的加密原理。
随着区块链技术优势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被投入到相关技术的研究中,相信区块链技术的上述缺陷得到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词:金融科技;国库;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一、引言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渗透融合,强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国库信息化建设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库业务领域的过程,是“数字央行”建设和国库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符合人民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从2014年开始,以“国家金库工程”①建设为核心,国库信息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随着金融科技催生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加速发展,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和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网上申请等新业务不断开展,国库信息系统建设日益与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不相适应,与国家金库的地位不相适应。鉴于此,大量文献对国库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探索性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国库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山成英(2018)梳理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对金融科技的支持措施和监管创新,认为应加强人才储备,营造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友好环境。曹协和(2010)总结了OECD国家国库电子化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统一规划我国国库信息化系统,强化电子化系统管理。二是研究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技术运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白双玉、李阳婷等(2020)运用金融科技技术,重新设计国库业务流程,细化业务要点,在国库信息化智慧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国库数据治理体系。马天龙(2017)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国库业务应用的可行性,探索性构建了区块链在国库业务中的应用场景。本文则在回顾前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国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国库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但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国库信息化建设在理念、技术、手段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一)库款安全的优先级考虑导致国库过度把控风险和追求业务细节,信息化建设理念相对保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财政,对人行国库而言,库款安全是经理国库业务的第一要义。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国库在业务系统管理方面强调安全第一,将“业务系统安全、资金安全”作为国库基础业务不可动摇的两条底线。为降低国库业务操作风险,业务人员谨小慎微,加之人员数量有限,客观上导致了国库对风险的过度把控及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也牺牲了部分国库精力。在国库有限的精力下,为更好的守住国库业务的“两条底线”,减少创新带来的风险,国库对于移动支付、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所持态度相对谨慎和保守。(二)业务系统更新迭代缓慢,国库信息化建设难以缓解不断增加的业务压力。“3T”系统②是国库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自2014年起全面运行。随着个人社会保险费缴库、小微企业退税、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工作开展,国库业务量剧增,而“3T”系统更新缓慢,难以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一是业务系统集约化程度较低。从整体上看,“3T”系统与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在非税收网、电子化退更免、电子对账、海关联网等方面的相互联网程度不够,国库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合作部门间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二是业务系统承载能力不足。TIPS系统经过二代升级后,处理业务量仍存在上线,制约国库工作效率。如TBS系统退库成功回执导入TIPS系统每次不可超过20包,严重影响系统处理效率。三是业务系统应急保障能力欠全。二代TIPS、TCBS系统的灾备建设尚不完善,不能做到快速切换,两者都曾发生过全国性的业务中断。TBS系统作为TCBS系统的应急备用系统,仅能处理应急拨款和集中支付清算业务,且业务操作时所必须的Ukey证书与win10系统不兼容,加之单机版运行,TBS系统运维风险较大。(三)业务处理手段与金融科技结合过少,国库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对进一步打破国库与业务合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提出了新要求,但国库业务处理手段与金融科技结合过少,受制于技术壁垒,国库难以满足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强调运用新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突出的表现是要求不断提高信息的开放流通、交换共享程度。而近年来,国库业务处理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但国库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结合甚微,各类业务操作仍依赖人工且环节过多,尤其是国库信息保存、账务核对等数据及信息处理更是近乎完全由人工操作,数据开放流通的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水平低,缺少实时、便捷、高效共享信息的技术条件,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满足金融科技催生的信息高效共享要求。
三、国库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科技浪潮的SWOT分析
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是科技,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国库信息化建设。以下立足国库视角,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国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一)优势(S)。一是系统管理经验丰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5年来,熟知外部环境对国库服务的各项要求,在系统开发、外包、运维、升级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充分了解国库不同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关联、信息传递等原理,积累了大量可行的系统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二是业务系统及程序储备充足。在人民银行国库局鼓励各地基于实际业务开发实用性系统的氛围下,各地为减轻国库业务处理压力,提高国库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外包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系统或小程序,如黑龙江省分库开发了退税小程序,湖南省分库开发了国库管理辅助系统。目前,除了全国通用的“3T”系统外,各地一线工作者捕捉国库业务痛点开发的新系统极大地填补了系统短板或不同系统间的关联漏洞,为科技赋能国库提供了大量底层逻辑参考和实际案例。(二)劣势(W)。一是新技术运用能力不足。国库经过多年发展,在业务处理、安全认证、安全处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而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且出于新技术的监管和风险考虑,对新技术运用抱以谨慎和怀疑态度,反应迟缓被动,在新技术运用上远远不足。二是会科技、懂业务的人才储备不够。长期以来国库业务系统运维由科技部门及第三方公司负责,国库人员主要精力集中在业务处理及监管服务、数据分析上。加上基层国库人员较少,难以消化业务量逐年增加带来的压力,对科技与业务之间的结合思考较少,人才储备不够。(三)机会(O)。一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目前,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拓展形势较好,国库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间的业务联系紧密,可通过后期学习探索大数据在国库信息化建设上的应用。国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国库系统积淀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考虑财税库银相关业务合作部门的历史数据,还可将多个与业务相关的因素加入国库监督模型中。例如,将企业的纳税情况纳入大数据风控模型中,从而更加细致准确的判断后期的纳税情况,能够有效预测国库现金流,提高财政收支监测的准确度。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分散数据的计算能力,对国库各类数据与监管指标的运用进行深度分析,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监管,将丰富风险监测的内容和手段,全面把握国库资金运行风险的整体情况和预测库存发展趋势。二是基于区块链的对账系统设计与应用日渐突破。大量政府部门和企业探索运用区块链提高对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如2018年迪拜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对账和结算系统,2020年意大利银行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对账,国库可以通过外包、学习等方式将这些技术或理念运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中。(四)威胁(T)。一是业务模式的冲击。金融科技的运用,会极大降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对人力资源的消耗,转而对人员在新技术运用、模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冲击国库现有业务模式。传统国库大量精力用于处理日常业务、核对账表、监督业务等,业务模式呈现出“以核算业务为基础的”特点。金融科技提高核算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后,核算业务的风险将从“集中于人”转移到“集中于自动化系统”,客观上风险管理工作量和难度下降,国库业务模式也将从注重核算业务转为注重国库数据分析。二是国库监督角色的转变。过去国库通过手工方式监督预算收支,监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促使每一笔业务都有一个不可纂改的时间戳,国库对预算收支的监督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监督,国库传统的监督职能将被弱化,转而对科技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如人工智能利用云计算技术计算分散数据,运用监管指标分析业务合规性,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监督,国库人员不再手动监督业务,转而需要掌握人工智能运用、计算模型、监督原理等操控人工智能必需的知识,监督角色转变较大。
四、金融科技为国库信息化建设赋能的对策及建议
(一)主动适应金融科技浪潮,更新国库核算理念。站在服务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全面更新国库核算理念,主动学习、适应金融科技浪潮。同时,对国库核算理念的更新理解不能停留在系统更新迭代上,要认识到金融科技不仅是科技赋能,还是金融和科技深度渗透融合后带来的国库业务模式的彻底变革,主动适应各类新技术对国库业务在硬件设备、业务流程、监督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变化,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库对账中的运用。立足在国库一线业务工作中搜集的系统需求,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对现有“3T”系统进行重新定位、设计、优化,畅通系统间的信息传递,前瞻性地做好“国家金库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开发使用国库对账管理系统,实现国库与征收机关、银行等通过系统自动核对对账信息,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库对账中的运用。(三)着眼未来国库发展需求,储备会科技懂业务的国库人才。结合现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着眼未来国库人才要求,前瞻性地做好国库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技能培训,激励并组织精通国库业务者不断学习与账务智能化处理、数据分析模型等相关的新技术,使业务能手掌握新技术原理。同时,不断补充懂科技的新生力量,并做好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培养储备一批熟悉技术、精通业务的国库专业人才队伍,并通过人机耦合模式反哺金融科技与国库信息化建设结合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库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山成英.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青海金融,2018(10):23-27.
[2]曹协和.国库电子化的国际趋势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0(10):76-79.
[3]白双玉,李阳婷,杨金玉,尹国君,沈秘.金融科技助力国库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时代金融,2020(07):57-60.
[4]马天龙.区块链技术及国库应用场景———基于国家金库工程建设的考量[J].地方财政研究,2017(12):26-32.
【关键词】去中心化 虚拟货币 比较分析 演进 莱特币 PPC XPM
一、去中心化虚拟货币
去中心化虚拟货币诞生在2008年,其中的代表性货币是比特币。它的发行是通过一个彼此连接的比特币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完成的。通过工作量证明算法自动调整向网络中释放比特币。参与网络的每个节点可以使用自己的CPU处理能力进行运算并获取比特币[3]。每一个比特币的获取都将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背后的密码规则保证了它的真实完整和唯一。每一笔比特币交易都会被广播到比特币网络中,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会对这笔交易进行散列算法的验证,验证通过后将被记入到区块中然后进一步在网络中传播,这种基于P2P和全网参与计算认证的方式导致没有任何政府和机构可以实现对其流通的控制,它的流通只受算法控制。
二、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种类
在比特币诞生以后,一批基于同样去中心化思想的虚拟货币借助于互联网开源社区的帮助下纷纷涌现。它们在算法各有特点,并实现了一定的优化。[5]
(一)莱特币(Litecoin)
Litecoin(LTC)是目前除比特币以外市场价值最高,交易最活跃的一种虚拟货币。不同于比特币使用的SHA256挖矿算法,LTC采用Scrypt算法。这种算法有较快的块生成时间,并能更快确认真伪,比特币的交易验证的时间平均在10分钟以上,大多数交易网站验证需要1个小时。而LTC交易确认平均为2.5分钟。另外Ltc的总数量也是BTC的四倍,总数为8400万枚。此外,在比特币挖矿软件技术已经从CPU到GPU到现在正式进入FPGA(现场可编程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时代。而相对于比特币,LTC的算法则仍然非常适合GPU挖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矿工的现有挖矿设备的投资。[6]
(二)PPCoin(PPC)
PPCoin(PPC)由Sunny King于2012年8月19日,其在货币生成上采用了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和股权证明(proof-of-stake)的混合模式,并引入币龄的概念。
(三)工作量证明算法SHA256
SHA256是一种从输入得到输出非常容易,但从输出反推出输入极其困难的函数。反推输入的方法除了穷举所有可能输入之外,别无他法。比特币货币生成采用的就是基于SHA256的工作量证明算法,交易数据外加一个随机数(nonce),然后在其前面附加大量的“0”,以此作为区块信息发送出去,接受者的验证可以迅速使用nonce得到函数散列值。然而对于攻击者而言如果想反推出这个nonce则近乎不可能。
(四)51%算力攻击
去中心化货币发行依赖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确认信息。如果参与的网络节点有限,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控制了网络中多数节点(比如51%)的运算力,使受控网络生成块的速度超过网络剩余部分的总和,就可以生成一个块链接分叉,并使其长度超过主环链,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将开始把新的分叉视作合法块链接(尽管衍生51%攻击成功可能性是一个随机漫步理论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就可以自行对区块信息进行确认,从而可以篡改交易记录实现多重支付或将别人的货币据为己有。除了货币发行初期易遭受51%算力攻击外,当货币生成算法的难度因子提高过大,导致运算成本增加过度和大量“矿工”退出,只有少数矿工控制着绝大多数比特币的挖掘运算,这种情况下51%算力攻击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为此,Sunny King提出了下文详述的股权证明算法。
(五)股权证明(proof-of-stake)
与工作量证明算法不同,股权证明并不要求持有人进行大量运算来证明自己,而是要求持有人明确表达自己对一定量货币的拥有权。对于PPC来说,当一个新的股权证明区块被挖掘出来后,矿工需要构建一笔股权交易,将一部分货币外加一点(算法预设好的)奖励货币发送给自己。随后SHA256算法开始工作,根据上述交易信息,一些特定的固定数据,以及币龄作为输入被用于散列运算。运算的难度因子与货币年龄成反比例关系。即决定因素是他已经拥有的货币数量,和进行股权交易后的时长。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拥有了1%的货币或者说股权(stake),那么你最多可以挖掘的新增货币的上限也为1%。这种算法不通过提高运算复杂度来控制货币生成数量,而是通过股权交易这种经济行为来实现这种控制。
(六)币龄(coin age)
在PPCoin中,币龄被定义为交易输入大小和它交易存在时间的乘积,作为生成新的PPCoin区块算法的输入。币龄越大,输出PPcoin概率越大,直到找到有效的区块时则复位为零。[7] [8]
总结来看PPC因为使用了股权证明算法,与Bitcoin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改进:
*以股权证明鼓励人们持有货币而非用于投机;
*获取股权所需的成本远大于获取运算力的成本,有效减少了51%攻击的可能性;
*股权证明算法不以提高工作量证明难度为基础,减少了运算所需能源的消耗。
*PPC不预设货币生成上限,理论上可以供应无限多的货币(尽管当前设置了20亿的上限但理论上可以改变),这有助解决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此外股权证明算法设计为每年提高1%的货币供应量且可调整,这将是非常温和和良性的通胀率。
(七)素数币(PrimeCoin)
素数币是一种建立在比特币架构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它运用一种独特的“科学计算证明”机制取代比特币的“散列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计算去发掘由大量质数组成的质数链,质数币被作为矿工在挖矿过程中发现质数的奖励。素数币并非将工作量证明完全去掉,而是试图让工作量证明变得更有意义。它没有使用SHA256计算,但是要求矿工们寻找长的由素数构成的“Cunningham链”和双向双链(Bi-twin chains)。同样是通过能源密集型的计算挖矿,但素数币试图给现实世界带来实用的价值,而不是电力算力的无谓消耗。比如素数币被用于“Folding@home”项目,该项目由斯坦福大学教授Vijay Pande开发,借助于素数币发掘的运算来分析蛋白质自我折叠问题,这个项目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治疗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多种癌症。[9] [10]
此外还有一些较典型的虚拟货币,比如Freicoin在算法中引入囤积税概念,以抑制人们持有货币,鼓励交易与流通。而Namecoin的特点在于除了本身是一种货币外,还可以被赋予其他功能,如注册域名。Ripple是一种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Ripple网络自动进行汇率换算,用户可以用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从而实现所有货币的全网流通。[11]此外还有很多基于类似算法的虚拟货币,比如Devcoin(DVC)、Terracoin(TRC)、Ixcoin(IXC)、NovaCoin(NVC)等等。甚至我国也有了基于类似算法的国产虚拟货币比如CHNcoin(CNC)。
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总结比较
下表为各种典型虚拟货币特点比较汇总[13]:
四、演进趋势分析
目前的虚拟货币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各种创新和改进层出不穷,对其演进趋势总结如下:
第一,基于去中心化和P2P的原则仍是根本基础,无论算法和应用如何改进创新,这一基础原则不会改变。
第二,发行和认证算法逐渐摒弃工作量证明算法,衍生出Scrypts算法、质数算法和股权证明算法等,其实质是对工作量证明算法的低效率和算力浪费的改进。这也会是将来虚拟货币算法改进的必然趋势。工作量证明算法将会被更具实际意义和更具效率的算法所取代。
第三,货币发行上限将不再固定。预设发行上限曾经是比特币用以消除通胀的核心手段,但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将诱使人们持币坐等升值的投机心理。许多货币提高了发行上限以增加货币供应,但并非最终解决之道。而像PPC那样容忍一定程度的可控的良性通胀,同时发行上限甚至发行速度和难度因子可由算法参数化调整,以鼓励流通和增加持币成本,这种实现方式比较适应实际经济规律,必将是未来的方向。
第四,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未来货币”,理应承担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适应利率形成、保持汇率稳定、促进贸易发展和商品流通、保证货币供给弹性等。这需要进一步的算法改进和理论创新。目前Ripple正在研究的全网汇率形成和货币兑换技术即属于这方面的尝试。
第五,市场占有率和人们的信心对哪种货币将成为未来主导货币也将起重要作用。
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是人类第一次从技术角度实现的流通支付工具,它的创生和每一步发展都将对未来的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北京晚报.《疯狂比特币未来能买房子》.2013.5.
[2]中国企业家网.《比特币的社会实验:活在未来》.2013.5.
[3]Satoshi Nakamoto.《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10.
[4]洪署宁.《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支付创新》.2011(10).
[5]巴比特() Daniel (翻译:比特人潇湘夜雨).《米塞斯圈:山寨币的症结所在》.2013.8.
[6].cn.知耿《密码学货币一览》.2013.5.
[7]Bitcoin Magazine VITALIK BUTERIN 《What Proof of Stake Is And Why It Matters》,2013.8.
[8]Geek Park.《防贬值抑通胀低能耗-PPCoin能超越Bitcoin 吗?》2013.4.
[9]Make Tech Easier Miguel Leiva-Gomez《4 Popular Bitcoin Alternatives and How They Compare to Bitcoin》2013.7.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Bitcoin Isn't the Only Cryptocurrency in Town》2013.4.
[11]虎嗅网.悟网不欢.《Ripple,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幽灵》2013.4.
2007年8月,几个人工智能专家告诉IBM高级副总裁约翰・凯利(John Kelly III),他们要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可与人互动的人工智能系统。九年之后,这个系统成了IBM第四次转型的核心。
这个人工智能认知系统,就是今天声名大噪的Watson。命名为“Watson”,意在纪念IBM(NYSE: IBM)创始人Thomas J. Watson。
2011年Watson初次亮相,就打败了美国问答游戏电视节目《危险边缘》的连胜纪录保持者和最高奖金得主。这是IBM历史上继“深蓝”计算机在1997年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后,又一次成功挑战人类。赛后,IBM将Watson提升到公司级战略地位。
2014年,IBM专门组建了Watson部门,迄今已经在这个部门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目前该部门拥有约1万名员工。
今年初,IBM董事长兼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宣布IBM正式进入这家公司历史上的第四次转型。转型目标是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Watson是IBM此次征途的核心推手。
2011年IBM百年之际,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曾撰文总结IBM历史上的三次重大转型,分别是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从大型机制造到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从计算到服务。
罗睿兰称,“未来五年,我们所作的每一个决策,无论个人,或是专业机构,都将受到Watson的协助。”
第三咨询机构Forrester首席分析师戴鲲告诉《财经》记者,Watson是IBM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产品,也是加速其相关软硬件及云服务在各行业采用、延续其收入增长与利润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如果一切顺利,IBM这家百年老店将再次上演大象跳舞式的转型。 商业化加速
10月底的Watson世界大会期间,IBM宣布了两个重要合作。一是将与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合作,Watson将为其新版车机系统OnStar提供技术支持;此外,IBM还将与全球教育机构培生合作,Watson可以为其学生提供自然语言下的学习指导。
通用和培生都是所在领域内的标志性用户,和它们达成合作,意味着Watson的商业化再下一城。此前数年,Watson仅在医疗等领域比较著名。今年,随着金融、零售、时尚、教育等多个行业标志性样本的出现,Watson的商业化版图正在悄然扩张。
罗睿兰曾乐观预测,到2017年底,全球将有10亿人使用到Watson的相关应用或服务。
外界亦看好Watson带给IBM的营收提升力。IBM目前并不单独披露Watson的财务数据,但证券研究机构瑞士银行估计,2016年,Watson将产生5亿美元的营收,并在未来几年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将创下60亿美元的营收,而在2022年,数字更是上涨至170亿美元。
事实上,Watson带给IBM的收益将不仅限于Watson系统自身的收入,还包括Watson助推下的包括云服务业务、咨询服务在内的多个业务板块。
结合罗睿兰对全球认知技术的测算,认知技术市场目前有32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这个数字在过去四年增长了16倍。智能决策的市场份额,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2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从2007年研发,经过十年布局,IBM终于要收获Watson了。
物联网是另一个商业增长实例。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正在利用Watson物联网平台改造其供应链、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仅在三季度,Watson物联网平台的新客户数量就增长了一倍。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不断完善Watson的能力,IBM才能够说服客户转向IBM的云平台,与其竞争对手构建起真正的差异化,开拓更多市场。
医疗健康是Watson目前最强的领域。IBM Watson团队超过一半为医疗团队。从最早帕金森专项治疗,到利用医学影像 “狙击”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Watson的计算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使得医疗行业最有可能先被颠覆。
不断吸收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并学习是Watson成为全球医疗健康第一人工智能系统的秘诀所在。
2015年以来,IBM为了“喂饱”
Watson,宣布了多宗有关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收购案,比如一家是可以查看5000万份美国患者病例的分析公司Explorys,另一家是提供云计算软件,可以把各种类型的健康数据进行处理,为医生提供数据方面分析的Phytel。此外,这份收购名单上还包括医疗数据公司Truven、医疗影像与临床系统提供商Merge Healthcare。这些公司拥有大量医疗数据,比如账单记录、病历、X射线和MRI(磁共振成像)图像等。
收购这些公司花费了IBM超过40亿美元,这相当于IBM 2016年单季度净利润的两倍。
IBM意图很明显――加强Watson在健康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
此次Watson宣布进军更多垂直领域,给了投资者和市场无限想象力,它所隐含的挑战也正在于此。
Gartner分析师Tom Austin评论称,IBM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宏大,但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以及昂贵的成本。 补齐短板
Watson解决方案与以往软件套装的模式不同,IBM将各种功能打包成API(应用程序编辑接口),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调取。
Glenn Finch表示,“这就好像是乐高玩具,中间有很多的环节,能够组合在一起。”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后,IBM可以支持40个不同的行业,数百个子行业的需求。
作为平台,Watson必须不断补充两个核心资源――基础数据和垂直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
IBM正在加大这一投资。IBM已陆续收购了基础天气数据提供商The Weather Company、医疗与健康数据公司Truven Health Analytics、金融服务合规性方案提供商Promontory Financial Group等12家公司,投入收购资金超过5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用于收购资金仅为821万美元。
分析师们认为,IBM会继续对能够产生数据的领域投入重金,并且这是一个长期行为。
对基础数据的收购,正在帮助Watson提升分析数据的能力。Watson正在为一家面包店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制定合理的生产策略,同时为一家化妆品公司分析下一季口红的流行色,甚至为一家巧克力公司创造新的口味。
对行业解决方案商的收购,则帮助IBM逐步完善Watson行业分析的能力。如对Promontory的收购,IBM希望其能为Watson增加金融监管的专业知识。用新的方法帮助金融业客户达到合规要求。
收购之外,合作也是一种路径。IBM通过与Twitter合作,可以获得社交网络的数据,用于Watson的大数据分析,就是典型的例子。
社交网络的数据正成为云计算厂商追逐的热点,尤其是那些过去与互联网联系不那么密切的IT厂商。
2016年,微软以262亿美元巨资收购职场社交网络LinkedIn;甲骨文携手腾讯落地中国市场,看中的也是后者在社交网络上的布局。
甲骨文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告诉《财经》记者,“腾讯有成熟的互联网经验,对PaaS和SaaS的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
针对中国市场,IBM也正在寻求社交网络的合作伙伴,腾讯和新浪微博是其两个重要选项。
不仅如此,IBM还通过研发拓展Watson的能力。
10月26日,IBM宣布一系列新的产品策略和市场方案。一方面,利用Watson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能力,丰富了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移动化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在市场营销、商务、供应链和人力资源等垂直领域推出Watosn认知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与近期IBM推出的金融、法规和教育等方案,构成了一系列可商业化的产品阵列。
在认知技术的帮助下,传统产业的流程得以改造。IBM称,一家大型制药公司通过应用“认知预测与计划”引擎,可以快速甄别新的机遇和风险,从而作出投资决策。其预测准确性从80%提升至99%,产生超过1亿美元的增量利润。
IBM甚至决定将Watson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未来不仅将向Watson引入更多的开发人员、大学、企业参与,扩展认知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在恰当的时机建设针对不同行业的专有平台,从上到下打通数据。
补足短板后,Watson已经形成的群聚效应会更加明显。到2017年底,Watson应用覆盖人数将达到10亿,这令Watson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改变行业成为可能。
Watson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最高水平的代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似乎无限。
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认为,人工智能的一大挑战是从分析学习人类逻辑思考能力上升到情感等更加不具备逻辑性的维度,这也是Watson新的挑战和机会所在。 转型利器
Watson平台孕育十年之久, 2016年1月,罗睿兰在消费电子展上宣布,IBM将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在这个转型目标中,Watson是核心主角。
Watson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主要玩家。但是,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60%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将在四个公司的平台上运行,它们是亚马逊、谷歌、微软和IBM。
与亚马逊、谷歌和微软不同,这三大巨头的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处于增值地位,而Watson则处于IBM的主流地位。
罗睿兰表示,未来企业将因具有认知能力而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IBM意识到,Watson自身的强大并不足以完成转型。IBM需要Watson来推动增长。该公司的营收已连续18个季度出现下降。
从具体业务板块来看,Watson、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新型业务正在增长,但这个进程还不够快,无法完全弥补其在传统硬件、软件和服务上的萎缩。
IBM的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代表新兴业务的认知解决方案部门营收同比增长5%,但作为传统业务的硬件系统部门却同比下滑21%。
IBM决策层对这样的过渡阶段似乎已有预期。为了保证转型效率,罗睿兰一面出售低利润和亏损的业务,一面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投入。IBM近年来卖出了80亿美元的业务,同时收购了50多家公司。
不过,某大型国际IT公司副总裁认为,IBM将Watson放在战略核心并非创新战略理念,他向《财经》记者表示,“以大数据为主体的分析已经成为产业标配,无论是AI(人工智能)还是BI(商业智能)。单独提出来更像是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
但一位前IBM中国区高层评价,这些有计划、有价值的收购,对IBM彻底转型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十分有益,难点是这些投资也拖累了IBM的短期业绩,局面几年后才能扭转。
IBM需要在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传统业务及能够带来未来的认知商业中做平衡。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向《财经》记者表示,IBM既要保障传统的客户和市场,也要向云计算和认知技术投资。担心说得不够明白,他又打了个比方:“既要赚到面包和黄油,又要盯着地平线方向在发生什么,那是我们的未来。”
但眼下,陈黎明亦强调,认知计算(Watson)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它带给IBM的是一连串战略上的联动效应。
在组织和业务架构上,Watson团队和IBM其他团队已经融合作战。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徐习明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面对一个企业客户,IBM要确保能够提供一个完善的、整套解决方案,这需由各个业务单元共同组成――包括前端的咨询服务、提供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大数据、云以及安全等部门协同完成。
从产品体系来说,Watson不再是单独销售的产品,而是作为一种API,开发者可以从云平台上获取其功能。
戴鲲表示,云平台弹性伸缩的广泛服务能力和大规模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必要保证,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分析等技术的人工智能,提升各行业产生客户的产业观察、体验和运营决策。
Watson的发展正在反哺IBM云业务。2014年,IBM基于开源项目Cloud Foundry推出了PaaS云平台Bluemix。Watson作为特色云服务之一,与物联网、区块链等集成进入Bluemix平台,这些成为了IBM混合云服务的核心。
IBM近两年针对混合云的部署,重新设计和开发了集成服务器、存储和软件等传统关键业务,并针对混合云的环境设计了多种版本的服务。
Bluemix分为本地、专属和公众三个版本,分别用于企业防火墙后、公共数据中心的独立机柜,以及公有云平台不同环境。
与此同时,一些第三方SaaS(软件即服务)应用生态基于此生根发芽。一家名为“Wayblazer”的初创企业正借助Watson为其客户精准定制旅行计划;日本软银集团研发的机器人Pepper的大脑就是Watson;教育机构芝麻街使用Watson对学生的学习材料进行个性化甄选……
可以说,IBM现在正全力把Watson云平台与其他企业级生态互联互通。罗睿兰强调,在Watson的生态圈里,IBM只是其中一员。
IBM决策层还在持续探索Watson和IBM其他业务融合的可能性。数月前的一个内部会议上,罗睿兰问IBM区块链首席技术官:“Watson和区块链是否可以融合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商业应用?”
按照罗睿兰的计划,IBM2018年超过40%的收入将来自业务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社交网络设计和移动技术的公司市场。
这一目标正在被快速接近。IBM今年10月公布的2016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IBM第三财季营收为192.26亿美元,净利润为28.53亿美元,虽然同比依然下滑,但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4%。此前,IBM已经连续七个财季业绩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原因在于云业务增长强劲。
接下来,IBM和罗睿兰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停止已经超过18个季度的营收下滑。
中国的一位大型云平台服务商创始人向《财经》记者评价,IBM并不会因为眼前的低迷而衰落。
原因有二:其一,IBM是一家矩阵式的公司,是集体自由的。它跟微软完全不同,微软的老板太牛了,而IBM是一家没有老板的公司,这种公司很难死;其二,IBM的组织架构令整个公司的研发体系非常强大,研发和产品能力强大,公司CEO的职责更倾向于销售和市场。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有效地将金融服务标准化、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触及了以往无法或难以覆盖的长尾人群,包括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群体等。技术驱动带来的金融普惠,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三以“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们就“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以及“现金贷是否有助于缓解财务困境引发的负面影响”八个主题发表讲话。
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我国依然面临着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的共性难题。这些难题,成为实现全面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破解。
李东荣首先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解决“普”的难题;二是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三是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的难题;四是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随后,李东荣也提到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其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需要引起普惠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这些挑战分别是风险治理、数字鸿沟、基础设施、监管适应性,对监管体制方面,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前述分析,李东荣认为应该研究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一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二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三是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基A设施体系;五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李东荣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国家行业自律组织,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实践和风险治理,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努力实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美好愿景。
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要有边界。他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应回归金融的本质,但是不忘普惠初心。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普惠金融有别于政府扶贫,它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贫金融,它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金融,就必须履行金融的内涵;第二,它的经营必须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就如何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方面,焦瑾璞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第三,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第五,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焦瑾璞指出,监管体制错配和法律体系滞后,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他建议应当:一是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二是对金融机构采取行为监管;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四是发展监管科技,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中证监测总经理赵立新就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做好证券期货监管发表了看法。
赵立新首先提到了金融科技运用的上三个场景:智能投顾,基于大数据的指数产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务以及基于监管科技的风控合规系统。金融科技为这些场景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纪律性、更广阔的服务面,相关技术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发现价值,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仅能够克服人类在交易操作上的缺陷,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后,赵立新也指出,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导致的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赵立新介绍了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探索智能监管和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他建议:一是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监管业务条件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二是进一步整合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金矿,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的再造;三是构建资本市场运行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政策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
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表示,想普惠金融走得更远、更稳,信息安全仍然是基石。她就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用户身份精准识别和认证的问题。她表示,核实用户的真实身份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有条件下,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认证体系是实现线上业务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有效手段。
第二,关于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具体表现为如何保证参与方相关权力与缺失有效的线上证据保全机制两个方面。她认为可以从电子签名与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数字证书、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无纸化解决方案和合同签署的时后保全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管理应该是多维度的,除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外,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导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统检测是必须的,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地发现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安全风险。她建议尽可能大范围地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
季小杰总结,在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同时,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CFCA愿意为普惠金融保驾护航,让金融真正地触达普惠。
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
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经济学中,企业成本有一个划分维度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成本结构的不同,使得经济实体所能服务的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如果金融机构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那么只能去服务高收入人群和高价值的大公司。反之,则相对没有边际的限制,可以快速复制,覆盖更多群体。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症结在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变动成本:一是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通过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二是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三是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
陈生强还介绍了京东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及其如何为金融机构提供助力。一是在批量@客方面,京东金融基于京东数亿用户的基础以及电商交易场景,2014年推出了业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切入了传统金融不便触的弱信用人群或较低收入群体;二是在风控方面,依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风控。智能风控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几乎就不再产生变动成本;三是流程运营方面,以农村金融的养殖贷为例,帮助养殖户建立了一套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提高了整个贷前、贷中、贷后的流程效率,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陈生强认为,未来的金融服务要形成一个“O+O”的模式,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放眼全球,传统金融拥抱新兴科技,利用科技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正在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首席执行官董w就强金融监管周期之下的金融科技以及凡普金科积累的一些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发表了演讲。
董w表示,中国的金融科技目前是在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上,这个和在过去几年整个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更严格的监管正在发生,在新形势下有利于帮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他基于两个主要判断:一是金融科技创新,使得可以把钱推到个人和小微企业去;二是金融行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机构就需要通过技术让变动成本的幅度和整个服务的门槛降低来寻求生存空间。
在凡普金科的实践方面,董w介绍,该平台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类似理财的撮合服务,满足用户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凡普金科的云图系统整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使得其在风险的管理和精准获客上面获得一些优势。能通过大规模应用技术使其盈利性可持续化。
最后,董w指出了金融科技领域需要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专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续创新,才能提供可持续性的低门槛、补充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层面上的更多创新,促使行业里面各主体(无论是第三方的机构,还是龙头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技术、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以蚂蚁金服的实践举例,并从五个方面来讲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趋势,探讨金融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金融体系的两大问题:难普难惠和脱实向虚。
这一场景并不像你想的那么未来主义。事实上,Gartner称之为“设备网”的东西就是物联网的合理演化。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身边,并且一直在,无处不在而又不易察觉——环境智能。我们会做些真正不一样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得不一样。今天的过程和问题只是很多很多可能的情况中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当所有事都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时。我们也需要想出和技术交互的新方式,以及支撑它的基础设施。不再是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或在触屏上点点画画,我们会被不同的界面围绕,能够自动地、几乎附带地获取输入。这会是我们所认为的“计算”方式的基本范式转变,可能不管我们将计算当成什么都会如此。
非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not-things)
根本在于能够对周边环境和身处其内的人做出回应的数字基础设施,不管是否意味着无处不在的交流、无处不在的娱乐或者无处不在的商业机会。这种基础设施会无缝拼接,而不是和离散的物体进行交互,人们会简单地通过有意识的声音和姿势与周边环境进行交互——或者像是呼吸与体温一类的信号就会触发环境予以回应。
一旦这样的基础设施到位,创新的可能就会爆发。摩尔定律的力量现在被麦特卡夫定律给放大了,麦特卡夫定律指得是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所有这些互联网连接的“物品”——传感器、设备、致动器、无人机、汽车、产品等等——都会自发的反应,以一种尚无法想象的方式看见、分析和组合来创造价值。单独的“物品”本身会融于周边互联和回应的背景环境中。
路途是明显的
想想近几年我们看到的突破性趋势吧:
传感器和致动器,包括可植入的和可穿戴的,能使我们在更多地方从更多物体上捕获更多数据和印象,并会影响周边环境。
无处不在的计算和超链接,将会指数级地增加人们和设备之间以及设备本身之间的数据流。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会使我们在微观层面建造更多更复杂的设备。
人工智能,基于过去的表现和需求结果,该领域的算法会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做出决策。
视觉界面,能够参与并控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
区块链技术,能使所有种类的数字交易安全、可验,并有潜力自动化。
由于这些新兴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精巧,它们会逐渐有重叠部分,比如无人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就已经模糊了。这种融合,使每一种技术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也使环境智能不仅值得一试,而且不可避免。
这条路上的早期路标
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环境智能领域。越来越复杂的传感器、系统架构和软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巧妙的方式聚集、存储、控制、分析更大量的数据。
家庭自动化正在加速,允许人们给灯、空调、音响视频、安全系统、应用和其他复杂设备编程,并使之能够或多或少的独立运行。无人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从人们无法获取的途径收集、总结数据并进行导航。整个地区,像是巴萨罗那和新加坡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该倡议已经正在进行,来自动化某些服务管控,比如停车、垃圾收集和交通灯管制。
我们的家庭、汽车和社区可能还没有完全自管控,但能够设置参数,使得重要系统能够或多或少的自行操作。最终,这些系统会在模式匹配上变得足够精通,能够互相进行学习。也就是那时,我们将到达指数增长曲线的拐点。
我们会去向哪?
专家预测,到了2022年时,世界上会有1万亿的联网传感器,而再过20年,这一数字会达到45万亿。有了这些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所有数据源,系统能够在几乎所有事上做出快速精确的决定。能够在最简单的提示下就按照提示行动,或者在没有提示时就不做出举动。
环境智能能够通过动态路由和标牌为司机和行人改变城市交通。能够基于实时情况管理大型交通,达到优化效率的目的。也能够控制环境条件并减少潜在的过热点,为政府服务预测需求并确保这些服务能够得到有效发挥,监测时机使供应链更加高效,并能够自动运用于实际。
衣物中的纳米技术能够将环境数据发送给你的智能手机,或者用你走路产生的电力给衣物充电。但当任何玻璃表面,从浴室镜子到厨房窗户,都能成为你确认日程、答复邮件、观看视频或做任何我们现在在手机或平板上做的事的交互界面时,干嘛还要带手机呢?就此而言,当环境链接使我们能够不用设备的就远距离和别人进行通话,干嘛还要带手机呢?
如何到达彼岸?
在技术趋势2015中,德勤顾问列出了环境计算需要的四大能力:
整合世界范围内不同制造商采用专利数据和技术制造的不同类型的设备之间的信息流。
执行实物和底层事件的分析与管理来监测信号预测影响。
将这些信号和实物组织起来完成复杂事件或端到端的商务过程。
保护并监测整个系统的设备、链接和信息交互。
这些技术挑战令人气馁,但终将实现。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概述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人才。职业院校通过设置专业以及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来实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到底需要掌握哪些职业技能以及如何衡量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风貌,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共识[1]。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通行的评价方式之一[2]。
2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理由
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的设置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竞赛内容囊括了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的课程体系有利于相关专业课程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职业技能竞赛多由行业领先的企业参与实施,借此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项目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将来就业能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将职业技能竞赛贯穿于课程体系当中,有利于持续强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里,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也有利于院校选拔培养优秀学生为学校赢得荣誉,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
3当前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十几年来,技能大赛引领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无论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还是从职教理念、产教融合等方面,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简单生硬的情况,不能科学合理、有层次的将技能点和项目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或是在专业建设中仅仅围绕单一的某项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教学改革,忽视当然社会对人才培养复合多能的需求;缺乏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利用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评,不能很好的培育竞赛竞争、优学优能的学习氛围;在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学生身上,违背了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大批技能人才的初衷;在专业课程计划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导致院校竞赛准备不充分,难以取得好成绩等等。
4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当前世界科技水平发展十分迅猛,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技术方向层出不穷,而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软件技术。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作为社会需求的“晴雨表”,相应在其赛项设置中也有体现,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每一个赛项通常在现实中对应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软件技术专业之中,促进教学改革,避免过去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认为在构建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当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以赛项为导向,以知识能力要求为基准,按照赛项的“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辅助课程”四个层次分阶段规划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教授赛项所需的先导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主要是教授赛项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践课程是要是训练赛项的项目综合实践技能,辅助课程则是赛项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知识的补充。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训课程有严格的先后逻辑关系,而辅助课程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例如: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规程要求可以设定基础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技能课程为《Android程序设计》、实践课程为《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实训》、辅助课程为《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基础》等(2)合理的将多个赛项内容一同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一专多能;“软件测试”也是国赛的一个常规赛项,其考察的内容既有软件测试自有知识点,又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关联。通过合理优化和设置,可以一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从事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工作的能力,而且具备从事软件测试岗位工作的能力。(3)合理安排各门课程授课实施计划,规划“课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备赛机制,使之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相互衔接;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每年省赛在下半年底举行,而国赛在次年的上半年年中举行。如果选拔大三学生参加省赛获得国赛资格,则会出现由于大三学生毕业实习无法代表学校参加国赛的尴尬局面。因此,赛项的相关课程原则上应该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完成,通过省赛选拔出的大二学生在下学期正好备战国赛。另外,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一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借鉴和转化国赛成果和经验,利用参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惠及全体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有利于他们参加“社赛”(即走向社会,就业于相应的工作岗位)。(4)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对应的各级竞赛,推行以赛代考的学习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专业课程必须能对应校赛、省赛、国赛之一的赛项,其他专业课程则可以设置单项课程比赛。组织多层次多级别竞赛的目的是营造一个积极竞争的氛围,让同学们在你追我赶,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好专业知识。以赛代考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用竞赛来替代考试(适用于“课赛”);二是在课程考试后的下一学期组织竞赛,成绩优秀者可以折算分数替换考试成绩(适用于“校赛、省赛、国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实现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建议,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