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的特点

第1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随着社会及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1]。由于尿毒症本身疾病的影响和经济、治疗因素及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原因,老年透析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制定出适当的护理对策,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我院成立血透中心13年来,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曾先后治疗和护理老年透析患者100余位,在历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患者的满意度始终维持在98%以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护理心得,下面就浅谈老年透析患者的几个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1焦虑、恐惧心理

此心理问题多出现在老年透析患者患病初期,刚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且焦虑恐惧反应较其他年龄段透析病人更为强烈。一方面恐惧透析治疗带来的痛苦,如: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疼痛及透析过程的并发症,另一方面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种终身治疗,血透费用较为昂贵,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要花掉,而且会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详细地讲解疾病知识,告诉患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透析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与并发症是可以减低到最低程度的,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内瘘穿刺水平,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告诉患者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新农合的普及,血液透析相关费用虽然昂贵,但绝大部分的费用医保是可以报销的,患者只要出一小部分费用,以消除患者来自于经济方面的焦虑感。

2颓废、孤独心理

对于退休不久的人来说,几十年一直忙碌而有规律的生活工作,一旦退休停止工作,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对突然改变的生活规律极不适应,感到孤独无援[3]。特别是突然查出患有“尿毒症”这不是癌症又胜是癌症的疾病,他们会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一下子接受不了事实。

护理对策:建立与病友情感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介绍几位透析年数较长、生活质量又高的患者给他(她)认识,促进同病相怜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病人角色强化,自私心理强

患者始终认为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配偶及子女整天围着他(她)转,很少为家人着想,稍有不如意就表示不满,甚至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处处计较医务人员的言语和态度。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患者,耐心、细致地去护理他们。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生活情况,深入浅出地告知患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只要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他们完全可以回归社会,不要始终给自己戴上“病人”的帽子。因为通过每周三次的规律透析,他们在生理机能上和正常老年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和正常老年人一样,帮助子女去接送孩子上、下学,照样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如:下棋、读书、跳舞等。

4悲观、厌世心理

部分老年透析患者在得了“尿毒症”之后,觉得自己在肉体上承受较多痛苦,还要在经济与精力上拖累子女、老伴。特别是家庭遇到重大事故时就一蹶不振,甚至企图自杀。

护理对策:此时护士要打开老年透析患者的心理之门,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当好听众,使患者的痛苦有渠道释放,并教会患者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积极地面对现实,激发患者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护士积极地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家庭成员有效沟通,除了物质支持外,患者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同时护士利用“肾友俱乐部”的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帮助肾友间建立联系,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5不合群,被害妄想心理

由于尿毒症脑病的因素或患者个性性格特征的原因,有部分老年透析患者平时很少与他人交流,在他人交谈时,会坚定地认为别人在议论他(她),甚至对工作人员的正常治疗操作都不信任,存在戒备心理,病态地判断工作人员会加害于他(她),以女性患者较为多见。

护理对策:糖果效应,用心护理。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想要走进她的内心较为不易,但只要用心去做,心诚所致,金石为开。首先,为患者提供更为先进的血液滤过、血液灌流技术,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给予药物等治疗。护理人员要认识到患者这是一种病态的状态,运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护理患者,切忌不要因为患者的乱猜疑去躲避患者,不然她会认为你对她不够关心又在心中猜疑。在取得她的一点信任后,她往往会给护士诸如糖果之类的小恩惠,此时护士不要太见外,收下即可,数日后,在患者需要时可以向患者提供糖果、饼干食品,这样患者会认为你和她的关系好,消除了戒备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此方法用于医患关系中是否合适还需探讨,但在临床工作中,用“糖果效应”的方法护理此类患者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血透护士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注重身心统一的原则,制定出适当的护理对策,同时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128-133.

[2] 何蕴芬,杨小梅,陈锐等.入院老年病人心理需求量化评价与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6(1):94-96.

[3] 唐翔,张茂君.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4369-4370.

第2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习困难;问题解决

当前,学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问题、学习困难、“感觉统合失调”、注意缺陷等,其中学习困难尤为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类学生约占学龄阶段的学生的10%―20%,学困生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学困生的心理分类

(一)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常担心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又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

(二)惰性心理。人人皆有惰性,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学校班额大,教师难以管理到位,如果家长放任自流,学生失去自我约束能力经常偷懒,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三)对抗心理。学生都有表现欲望,他们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因此常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这样的方式往往又不被老师和同学理解,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并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而一味责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抗拒学习与交流,从而导致学习落后。

(四)孤独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甚至离异,缺乏父母的温暖关爱,因而无心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加之学校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关心,更感到自己孤独无依。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内向孤僻、冷漠、不合群。

(五)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发育滞后,评选各类优秀先进学生无人提名,很多教育活动、竞赛选拔不到,因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落入学困生行列。

二、学困生的心理成因

(一)学习动机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学生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恳求”下才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很茫然。

(二)学习策略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生学习策略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三)学习情绪问题。学习情绪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焦虑。有些学生由于过分担心成绩不理想,或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随着考试临近,常出现紧张不安、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学习或考试等现象,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下一轮学习。二是抑郁。其主要表现有: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学习、缺乏自信、自尊心减弱、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这种情绪常常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形成阻力。在现实中,造成学生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紧张、生理异常现象等。

三、从情感入手,提升学困生的心智

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首先投入情感,主动关心孩子、理解孩子,逐步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与依赖是学困生辅导的关键一步。“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愿意接近了,愿意聆听了,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了。

(一)重塑学困生的自信。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不想成功的孩子。”学困生有焦虑心理,说明他们也想成功。此时,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理解,更渴望帮助。教师应把握住这种心态,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通过关键事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发扬自卑心理中的“闪光点”,坚定学困生的信念。实践证明,学困生也有闪光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冷落学生,应把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带出来,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老师的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更加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教师要把他们与优秀生同样对待,平时要跟他们多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向老师诉说,从而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然后告诉他们,其实你们与优秀生一样,在老师眼里都是优秀的学生。教师平时还要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逐渐摆脱自卑这一无形的枷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三)挖掘对抗心理中的“相熔点”,解除学困生的戒备。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人格侮辱甚至体罚,因此他们内心恐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使他们产生“我就是不听你的”的逆反心理,为此,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形象,做到把微笑带给他们,把欣赏挂在嘴边,和全班同学一起形成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与关怀,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和老师的真诚与关心。

总之,学困生问题既是一个关系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大问题,需要经过我们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我相信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也让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第3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在随着转变,患者不仅需要躯体的护理,更重要的是追求心理护理。而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病程也相应比较长,有部分患者由于心理障碍性疾病直接影响其健康[1]。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1 临床资料

2008年5~10月我科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45~83岁。脑梗死130例,脑出血20例。平均住院18.5 d,入院时神志均清醒。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根据患者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可分为四型:焦虑、急躁型,抑郁、孤独型,乐观型和依赖型。

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

2.1 焦虑、急躁型:此型患者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的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这时我们应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询问患者的要求,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项目,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对待患者态度要亲切、体贴、诚恳,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要征求患者的意见,通过交流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语言安慰,对于失语患者出现的焦虑,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护士要主动,并且要细心、耐心,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帮助他们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定时进行练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读报,树立信心,消除焦虑,抑制紧张的心理。

2.2 抑郁、孤独型:此型患者大多数为女性,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出现喜怒无常,还有部分患者家属忽视血栓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要,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与孤独。有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医护人员只有认识到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首先要树立患者的自信心。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对于内心抑郁的患者,感情不能控制时,不要一味劝解,而是守在患者床边采取倾听、患者,决不能奚落、挖苦损伤她们的自尊心,也不要冷淡或故意疏远,我们要多和她们谈心,了解她们在想什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关心体贴患者,增加她们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交待病情的时候,口径要一致,用适当的语言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由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另外要重视家属的作用,在患者情绪不稳时,有家属的陪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可使患者得到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乐观型:此型患者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分两种,一种是患者能认识到自身的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情就会得到好转和控制[2]。另一种是盲目的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给预后带来影响,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有的老年人性子比较急,趁护士不注意私自把输液的速度调的很快,还在沾沾自喜比别人先输完,其实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的恢复是有影响的。还有的老年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争强好胜,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壮,没有病,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独自上厕所,走路不让人扶,坚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等,这样做往往会引起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骨折等。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还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患者和家属讲明,引起重视,改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依赖型:此型的患者大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上,处于康复期的最多。在康复期,患者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患者依赖家人和护士过多,缺乏独立性,有的老年患者则小病大养,不愿意出院,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别人帮助,护士要与患者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把恢复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说明,取得家属的配合,让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制定的目标要是患者易达到为宜,发挥患者主动性,在进行中不要催促,让其有充足的时间,患者看到成绩能增加锻炼的自信心,有护士陪伴、指导、鼓励,可增加安全感,消除顾虑,争取生活自理。锻炼的次数应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要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心理压力的程度,使患者淡化患者角色,恢复到正常、独立的心态。

3 小结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不但要有广博的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也要在工作中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第4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

心血管疾病即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 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相似的病因、治疗和护理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60岁以上老年人首位致残致死的原因, 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在人口总死亡人数中约占40%, 每年全国死于此病者达400万人[1]。目前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且关于疾病治疗后护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风险, 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尽量规避风险因素[2, 3], 同时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用药及病情护理和饮食护理, 使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1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资料,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 观察组男46例, 女34例, 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70.0±2.8)岁;对照组男49例, 女31例, 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70.0±2.8)岁。两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利用调查问卷以及和患者进行积极沟通的方式记录患者的心理情况, 同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将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防范, 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和饮食问题, 进而减少护理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 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58例(72.50%);比较满意21例(26.25%);不满意1例(1.25%), 总满意率为98.75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54例(67.5%);比较满意20例(25.0%);不满意6例(7.5%), 总满意率为92.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 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防范, 这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的早期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接触病患最多的护理人员在面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时, 不仅要熟悉老年心血管病的特点, 更应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出发, 以便对其精神方面做好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等知识,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愈率, 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3. 1 一般护理 病房内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情舒畅, 防止患者失眠、焦虑和急躁等情绪的加深,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安静舒适也是老年人在休息时必不可少的环境。护理人员尽量保证病房的安静, 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病房内要保持清洁、安静和适宜患者修养的温湿度。适宜的温度一般为18~20℃, 湿度50%~60%;用消毒液进行每天2次的地面消毒;室内每天要保证2次(每次30 min)通风, 但要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3. 2 心理护理 长期的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和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 更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4]。随着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下降, 加上病程长, 其自理能力变得更差, 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特别发病时心脏部位疼痛, 呼吸困难使得一些老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 这时老人又怕给亲人带来负担麻烦, 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失眠等现象, 导致有的患者对临床治疗产生抵触, 甚至会产生厌世绝望的极端情绪[5, 6]。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愈和恢复, 甚至会使病情复发,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对患者的这些不良心理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让患者充满信心, 以热情的接待、文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让老年患者舒心。对患者不满的倾诉、健忘和嗦要给予谅解, 对患者的要求要尽量满足。还要有针对性的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 讲述同病种治愈病例, 同时向患者介绍在住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疾病发作时的急救和自救法, 使患者充分了解与自己的疾病相关医学知识, 避免各种诱因, 消除患者焦虑、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3. 3 用药及病情针对性护理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特点或身体状况突然产生身体不舒服或者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和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气急等症状。并进一步观察这些情况的性质、持续时间等, 出现严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情况, 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 常用剂量, 副作用, 注意事项。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在心绞痛发作时, 即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以松弛小血管平滑肌, 使外周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少, 如发生晕厥, 可采用头低脚高卧位, 按摩四肢, 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以缓解症状, 还要每隔1~2 h测1次血压,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服用降压药物, 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并注意监测血压。应用抗凝药物时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淤斑、鼻衄、血尿等出血征兆。利尿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长期应用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因此, 要仔细观察尿量及是否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使药物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3. 4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的食物, 少吃煎炸类食物。指导患者要少食多餐, 严禁暴饮暴食, 晚餐要适量, 多吃营养丰富的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食物。有些老人因为身体行动不便省去上厕所的麻烦而少饮水, 这样容易使血液黏稠度提高, 导致病情复发, 因此要注意老年人的饮水, 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量饮水。老年人的牙齿稀疏, 咀嚼不容易, 消化功能减弱, 应尽量吃易咀嚼、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叮嘱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时不宜过于用力, 对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对吸烟嗜酒的患者进行劝诫, 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 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中总满意率98.75%较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92.50%高,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庞明.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流行现状. 广西医学, 2007, 29(1): 139-140.

[2] 徐小雅, 王永生, 王效惠, 等.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 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四川医学, 2012, 33(5):906-908.

[3] 叶华妹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3) : 171-172.

[4] 孙萍.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临床军医杂志, 2004, 32(4) :91-92.

[5] 姜凤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5): 5.

第5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 自信 学习 目标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困生的一般表现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差,同时思想道德品质的分化也在同步发展。有的学生抽烟、赌博、乱花钱,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对学校、教师和班集体的感情淡薄;有的同学还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违纪甚至犯罪行为开始发生。这一学习群体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转化帮教工作愈加艰巨。由于转化效果周期长、见效慢、难度大,已经成为制约提高学校质量的难点。通过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理论研究,笔者想探讨一下学困生转化的一些方法、特点和规律。

一、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由于学困生学业成绩不佳,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得不到称赞和表扬,过多地承受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冷漠,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自卑心理严重。

2、学习上自我封闭。由于自卑感的存在,与同学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与同学缺乏讨论,更羞于向老师请教。这样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状态不稳定。由于这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过程完全凭自己的情绪来支配。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有趣的问题,学习就劲头十足;而一旦遇到难点,就兴趣大减,学习情绪低落。

4、逆反心理。在长期的不被重视的环境中,遇到不被认可或理解时,容易出现对立情绪,经常会选择以与众不同的语言或行动引起别人的注意。

二、转化对策

1、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充分运用表扬艺术,并创造表现机会,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优点进行表扬,哪怕是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也要进行适时适度的表扬。 表扬时要中肯、适度,要有分析地表扬,要具体,让学生清楚表扬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表扬;而且要注意时间、场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表扬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等。表扬的关键是要纵向地历史地拿学生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提倡横向地跟别的学生比。另外,表扬要及时。

2. 树立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困生制定各自的追求目标,挖掘内在潜力,包括各自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特长爱好等,设立切合实际情况的多项短期目标,先易后难,分阶段鼓励他们实现近期目标。一旦他们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即使只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者在公开场合适当地给予表扬,让他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成就感和鼓励成为激发良好学习动机的最佳催化剂。

3、指导学习方法,使学困生学会学习

方法是一件事情顺利完成的前提,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无法把学习搞好的。有些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与方法。对这样的学生,首先我们要帮助他们来反思自己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我们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比如组织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并组织学困生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开展课外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

4、加强家校联系,共同管理学生

学困生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时间和金钱上控制不好。有的家长对学生在学校和放学回家做什么一无所知,给学生贪玩好耍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情况,齐抓共管。同时,教师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情况、性格特征并结合其表现与家长探讨,有利于对该生转化对策的制定、开展、反馈等。

5.加强纪律教育

仅凭学校的德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在对学生关心爱护赞美的同时,需要加强纪律、法制教育及其惩治措施作为保证。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是核心,而纪律教育是思想教育有良好效果的保证。

第6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点;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02-02

1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惊慌恐惧 患者多由于突发的意外因素刺激,使病情急剧变化而人院抢救治疗,其中多数人对自己病情的发展、预后及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科学知识,常会出现莫名的心慌、惊慌或恐惧。

1.2焦虑急躁 重症心血管病患者由于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刺激,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引发焦急多虑和烦躁不安。同时由于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常会对一些需要反复进行的护理措施感到厌烦和缺乏信心,不愿进行积极主动的配合,甚至会以生硬、粗暴的态度对待护理人员。

1.3孤独压抑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被安置在有心电监护功能的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放置于患者的身旁,为救治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也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患者常常会由于身上安放了心电监护装置而感到不适;会因为进人这种特殊的、与外界“隔绝”的病房而推测自己的病情十分严重;会因为亲属、朋友的陪护和探视受到严格限制而感到孤独、忧郁、不安,产生消极压抑的负面心理,此时如果再遭遇其他患者的逝去,更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心理刺激。

1.4依赖性增强 重症心血管疾病本身引起的心脏功能严重障碍,使得患者生活常不能自理,对许多事情都表现得力不从心,心理上明显地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强。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像稚童一样,处处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缺少战胜疾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恰恰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部分老年患者甚至认为离开医院等救治场所便无法生存,产生对治疗的过度依赖。

1.5猜疑心加重 在重症监护室中治疗的患者,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床旁放置的仪器,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常会想当然地猜测自己的病情严重,并对病情的发展过度担心。

1.6自尊心增强 一些患者在患病前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具有多种家庭角色,人院进人新的人际群体后,常常会希望保持自己在原有人际结构中的地位,感到自己理应受到周围人群和家庭成员的尊重。

2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心血管疾病常常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凡是可以引起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的心理刺激,都可成为诱发

和加重的因素。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对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 1树立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言行举止中要体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处处表现出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护理操作要规范熟练,处理问题要果断镇静,观察患者要细致人微,服务过程要热情周到,要用微笑和真诚打动、温暖患者,要通过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患者的信任。

2.2做好床前护理教育工作 一是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教育、启发、劝导患者正视现实,让患者清楚自身的情绪、心理、信心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消除悲哀、沮丧等不良情绪和对自身疾病的忧虑、恐惧心理,增强配合治疗、护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二是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意见,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护理,让患者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什么不该做。三是要鼓励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良好心态,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对病情的危害,知道乐观心态对康复的益处,指导患者主动控制、调节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努力使患者的情绪保持轻松愉快,心态稳定,自信乐观。

2.3及时做好说服开导工作 患者人院后要多与其沟通,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存在心理问题者要及时疏导。

2.4避免负面刺激和影响 重症心血管患者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猜疑心加重,会造成心理上的过度敏感。医护人员和亲属面对患者时不要愁眉苦脸,不要惊慌或紧张,切忌当患者的面窃窃私语,以防增加患者的思想压力。

2.5要善于忍让和克制 了解患者心理失衡后的急躁和抗治心理后,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必须忍让和克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禁止与患者发生冲突。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应在耐心劝说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制止,千万不可训斥、责骂、嘲讽,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护理工作中可采用的方式有:( 1)避其锋芒,引导宣泄。(2)寻求帮助。(3)换人服务。

第7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数学教学;策略

在平常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时表现异常兴奋;有时又精神不振;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些状况基本源自于他们的心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常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而只有掌握高中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更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那么高中生,他们的心理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1.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的急速发展

伴随着高中学生在生理上的成长,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思维能力也能够逐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中得到了加强,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于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青春偶像,在行动上,也会模仿电影明星、歌星的打扮,和各种交流方式.

2.平等的情感交流的需要

当一个高中学生在渐渐脱离初中学生那种需要依赖的状态后,他们需要一个能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和老师平等的交流情感、倾吐心声.

4.善变的主观意识

高中生他们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面对挫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科学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乐观接受新生事物,就我的教育实践,我想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策略来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一个高中生没有理想,缺乏学习的动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那么,即使他的智力再好,任何成功也将和他无缘.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导向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容推卸的责任.

我们的数学教学本来就充满了各种的乐趣,因此要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这一点并不是很难,只要认真设计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行.

二、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我们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 不应仅仅把开放题作为一种习题形式, 而应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反映了数学教学观的转变, 这主要反映在开放性问题,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数学教学的思维性、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性,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

三、师生交流互动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其实交流和互动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有经常进行信息的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共同完善.

很多老师都会喜欢聪明、活泼、的学生,但是,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这一部分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语,性情孤僻,无论干什么事总是显得那么唯唯诺诺,自卑感很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绝不可以忽视这部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丑小鸭”.教师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

不少学生数学成绩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意志薄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优生与后进生的最大区别通常不是天资,而是意志和毅力,卓有成就的人往往是跌倒后比别人多爬起来一次的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正如波利亚所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意志是在不断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锻炼出来的.

四、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能确立一定的成就感.

在每一节的数学课中一定要学会经常地用些赞美的词汇送给他们,不要吝啬.例如,在习题课上,一次性把题全部给出,让学生做下去.大多数学生看到那么多题目,从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情绪,甚至根本没有信心做下去,但是如果把练习题分作几个层次,逐步加大难度而依次出示,这样后进生就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动力,产生再取得成功的成功欲,他们就会愉快地自觉地独立完成下去,尽管难度逐步加大,由于及时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愿意尝试下去.学生的进步,往往源自于老师的赞美.

五、陶冶情操促进发展

有魅力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人格上的魅力,其次是要具备学识上的魅力.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高中学生他们需要教师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他们.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喜欢学习.

第8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点;体育教学

2006年“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被提出,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特别是小学生把体育课作为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等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何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对应的体育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和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磨炼意志。

(一)模仿性是最主要特征。前人以“我是小英雄”这节课作为练习对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这项体育活动主要练习学生的跑、抛接,练习次数一共设置为重复8次,这项运动被公认为需要有较强模仿能力,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中发现两方面的规律,一方面,从总体上看,六个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在四次练习之后就达到较熟练的程度,表明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模仿能力也随之增强。

(二)自信、好奇心强烈。“假设其他人和你比赛,你觉得你可以获胜?”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在对考核的要求做出标准之后,即使某些学生不能完成,但是仍然相信自己可以,没有放弃,这些结果表现反映出小学生的自信心强。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要问“为什么”,似乎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对方在骗他,表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这与小学生的知识面和世界观有直接关系。

(三)兴趣起主导作用。小学生喜欢的运动主要有“三只小猪”“学做消防员”“钻山洞”“球趣”等体育活动,但是每一项活动的爱好者数量不一,有的学生甚至只喜欢其中的某一项,有的则爱好多项,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都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当告诉他们其他活动更好玩时,他们不为之所动,仍然对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不知疲倦,对于其他的活动则不愿意参加或者表现出很低的兴趣,表明了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是兴趣,兴趣起着主导作用。

二、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利用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这与思维具有形象性有关,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和姿态。但是在具体的观察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于活动中突出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并且能够模仿的较好,但是对于一些微小的动作要领却容易忽视,不注意其连贯性和延续性,同时对于表情和神态容易忽略。

(二)利用兴趣的主导作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亦不为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情感的交流。如一节40min的跳绳体育课,在前8min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师生问好迅速排队、队列迅速整体和数鸭子边唱边跳活跃气氛并且活动筋骨;接下来的22min,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跳绳方式,讨论如何能跳的又快又好,自我和团队评价;接下来的5min,玩“找朋友”游戏,达到放松缓和气氛的效果;最后5min,模仿“蒲公英”,在身体和精神上达到放松,最后排队总结,师生告别[2],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锻炼磨炼学生的意志。

(三)利用成功体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小学生比较有自信,喜欢竞赛类的体育活动,虽然对比赛结果不是非常重视,但是在竞赛过程中失败会对其产生一种挫败感,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利用成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显得颇具艺术。如在体育活动中的跑步比赛,尽量多组织接力比赛,弱化个人竞争欲,强化团队的概念,尽量让每一队都有获胜的机会;在一对一或者直接的竞赛中,如果不能达标,也多鼓励勉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和感觉。

(四)利用爱好兴趣不稳定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众多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爱好和兴趣表现出不稳定性,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积极并且有吸引力的课堂环境,将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学生注意力本身不集中,如果课堂按部就班,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进来,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翁,如积极设计好“三只小猪”“学做消防员”“钻山洞”“快乐圈”“欢乐中国年”“我是小英雄”等体育游戏活动,让学生以主导的地位参与体育教学。

三、结语

前人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教师,兴趣起主导作用,兴趣广,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多动但缺乏自控能力。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实际效果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运用多学科、多角度、多技术、多形式的思路,从大尺度、中小尺度、甚至微观尺度入手,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学习态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b)-0145-02

医学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科学。医学生是医学生命的主宰,90后医学生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但由于学习任务重,职业前途迷茫等,心理压力相对大,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大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另外,学习态度与社会环境、校园风气等的变化密切相关,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大学生能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本研究对不同专业90后医学生学习态度的心理特点、性别差异、年级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态度方面的一些行为和特征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使90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1 90后医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心理特征分析

在目前的环境中,医学生的对于学习的态度受到经济、教育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的多重因素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2006年的教育费用中子女教育费占家庭总消费的第一位[1]。而医学生的学费相对更高,学年更长,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更重,尤其是对于出生于农村的孩子来讲。由于家庭负担过重,农村人的观念就是上学是改变他们生存状态的唯一出路,因此背着整个家庭的期望,他们努力的学习,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这些期望和担忧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学者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健康情况进行研究发现[2]大约有17% 的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在这些大学生中,有54.4%的大学生因为患有精神疾病不得不退学,在这些精神疾病中有28.75%的学生是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最后,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经济大潮时刻在冲击并改变着医学生的经济意识状态,赚钱不仅是一种养生的态度,也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大学生做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做家教、促销发传单等,所有这些行为从侧面上反映出了90后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对人生的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就业升学率的升高,医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多,另外加上医学生对于工作的要求相对较高导致难于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目前的“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一方面满足了医学生对自由择业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总是担心“我够优秀吗?我能找到工作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医学生出现了毕业后就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在2008年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已经在各个行业就业排名中降至10名以下,就业率在59%以下,是历年来就业率最低的一次[3]。另外医学生对自己职业地点及薪水等的要求过高,根据全中国医学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在大城市择业,能够在大医院就职,例如若毕业生生源地为省会城市,那么毕业后100%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而生源地是地级市或者县级的学生也约有48.17%希望在省会城市工作,希望到农村或者乡镇工作的学生几乎为0;对于在农村出生的学生而言,调查结果显示有54.2%希望在省会城市工作,42.6%的学生希望到地(市)县就业,而自愿选择回农村就业的只有3.2%[4]。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就业的压力问题,80%以上的毕业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从而导致了医学生失去了学习奋斗的目标,表现为厌学、学习是一种负担等。

最后,在医学生虽然每年都在扩增,但却存在着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结构相对不合理等的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另外医疗费用上涨,医保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不够等原因,再加上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等,医疗纠纷的增多使医闹成为了一种职业,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力攻击医务人员的事件。这些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使医学生对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对理想,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另外据统计75%的医师认为其合法权益未得到有力的保护,有50%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较差,执业压力不断增加,不利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最终将对患者健康不利[6]。

2 解决90后医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医学生学习态度心理问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指引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当前各种暴力行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影响着90后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国家教育的重点项目,在教育中要强调医学生的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动力去学习;理想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有了理想,才能有学习的兴趣,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即使有经济浪潮的冲击,也不会使他们在经济的浪潮中失去自我,对未来丧失希望。有研究认为从广义上来讲,人们对于行为结果的因果感知觉最终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如果每个医学生都能够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标准和尺度,那么学习态度相应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指导、训练、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一竿衡量自己的称,教育广大学生成功时,多做“伺伴合作”和能力归因,以增加责任感和动机水平。失败时,多做“努力不够”的归因,从而保持信心,进一步提高努力程度,避免消极的把失败完全归于“没有能力”一类相对稳定的因素,造成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

其次,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进而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率,为医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学习方法。另外可以通过奖罚制度使医学生了解到付出可能会有收获,不努力永远没有收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50.2%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监考的管理,有 62%的医学生认为对于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应该好好奖励,而有46%的学生认为如果学习成绩差跟不上进程,可以实行淘汰制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各种形式奖励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以及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促进广大同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严明的处罚淘汰制,使学生感到适当的失败之威胁也是调动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7-8]。

再次,高校教师的授课能力及教学水平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发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呈正相关。本研究也表明教学幽默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使医学生的学习愿望明显提高。所以,尽快完善和更新教学设备,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学生的热切期望,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交流、合作的课堂气氛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通过心理咨询,排解学生的困扰,医学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科学,需要的记忆理解的知识较多,因此学习任务繁重,另外情感受挫、就业压力及经济压力也是造成医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做好心理咨询,排除医学生心理困扰,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能力影响人的态度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有41.3%的医学生认为,正确有益的思想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90后医学生是一代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青年,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学习中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大多是由于对遇到的具体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掌握规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举办讲座和讨论、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思想方面、提高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愉快的投入学习。

3 讨论

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90后医学生学习成绩降低,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改善能够有效地降低医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诱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成绩,理想的学习成果又能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这一良性循环的形成,可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高校教师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志,张慧.高校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及就业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2):102-105.

[2] 彭瑾,张科,黄显刚.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探微[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1(6):135-140.

[3] 陈晨,朱俊勇,许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29-132.

[4] 吕世军,马博.对新时期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 药学教育,2007,23(3):7-9.

[5] 吴玉东.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48-949.

[6] 田武汉,李虹.浅析双轨鉴定并存对医患纠纷和医疗环境的影响[J]. 现代医院,2010,10(2):5-7.

[7] 冯运平.医学生学习态度的心理特点及对策[J]. 中国校医,1994,8(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