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气象灾害的预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的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象灾害的预防

第1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气象灾害;危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244.7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9年颁布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给出了明晰的指引。为了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服务,针对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高温热浪、雷电灾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 ”、“狭管效应”等气象灾害。

(一)城市内涝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证实,城市及其下风方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而高层建筑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剧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积硬化直接导致城市降雨时渗透性不好,阻碍了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增大了地面径流,也加重了出现城市内涝的机会。城市区域性内涝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车熄火。交通堵塞,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大的暴雨对城市安全产生威胁,会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暴雨导致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

(二)雷电灾害

城市在长高,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电子器件也在不断增多,电脑网络、程控交换机系统及家用电器一天天增多。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应用。致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逐年上升。而这些电子产品抗干扰能力弱,特别经不起感应雷击。据气象专家介绍,造成雷电灾害的原因有多种,而城市新建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加是导致雷电活动不断加剧的原因。

雷电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发生在城市。建筑物内的现代化通信、计算机等抗扰能力较弱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普及是雷电灾害频繁的客观原因。还有不少高层建筑物的防护设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大量通信网络等设备未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雷电灾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电子设备被损毁。

(三)雾灾

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干岛效应”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城市的高楼又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发风向、风速的变化或风的生、消。形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加剧了雾灾。雾天能见度极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还影响微波及卫星通讯,使其信号锐减,噪音增大。同时雾天空气污染加重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

对于城市大雾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是:采取针对措施,大雾预警、预报。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在专业交通气象服务中增加高速公路的全程实况监测。为交通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实况服务。通信部门根据气象部门大雾预警、预报提供的建议和提示,提前对线路的重点设备、设施检查或检修,做好预防工作。

(四)“狭管效应”带来的灾害

“狭管效应”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谓“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狭管效应”在城市特殊环境下会“放大”气象灾害。如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产生的“狭管效应”,会使局地六七级风速时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以上。“狭管效应”其威力大小,和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由于高层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气流动产生城市建筑间的“狭管效应”,会加重城市某些地区的大风危害,吹毁设施、火灾增多、致人伤亡、汽车被砸等事件。

(五)“热岛效应”带来的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物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温度57℃时,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达到63℃),且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随着城市绿地的减少,水泥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温现象越来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二、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根据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将气象灾害管理纳入政府城市灾害管理体系之中。加强建设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加强了城市灾害多发区的交通和市政道路干线、内涝易发区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能力。

(二)加强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意识;对易遭雷击的单位,严格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工程验收,建立建筑工程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消雹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城市降温节能、改善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及暴雨、雨雪冰冻等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与政府部门合作,以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作为重点,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料信息资源,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公益性气象预报信息的传播工作。将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发挥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审核和把关作用。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参谋作用。

(五)结合现有气象资料、卫星遥感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下垫面状况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同时采用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机理和演变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重视天气预报,做好防御工作。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脆弱,城市环境、资源和灾害问题突出。面对快速持续的城市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严重问题,需要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义无反顾地履行着它的职能,诊断城市气象灾害病症,排查城市气象风险,力求让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精。

参考文献:

1李明;刘良明;;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张旭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第2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关键字]滑坡灾害 预报原理 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U216.41+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08-2

近年来,人们为进行经济建设盲目的大量开垦农田、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质滑坡灾害频发,准确的预报滑坡灾害并做好灾害前的应急准备成为减小滑坡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滑坡灾害预报至今也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难题,中外许多著名气象学家地质学家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来提前预报滑坡灾害的预报,做好灾前准备工作,目前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1气象类滑坡灾害的概述

气象类滑坡灾害指的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冰雹圈和外部人类共同作用的,通过降风降温降水等气象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类地质气象灾害,滑坡灾害常常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常常会淹没村庄、毁坏房屋、摧毁农田森林、阻碍道路交通、压塌压断桥梁、破坏铁路、阻碍江河等等,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每年因为滑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元,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例如,2013年3月30号发生在的一起滑坡灾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位于我国西南省份,地势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29日起,连续几天暴雨冲刷使得地表土质松散,岩层结构发生变化,位于中国黄金集团华泰龙公司甲玛矿区内的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普朗沟泽日山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并引发泥石流,造成83名工人被埋,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财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起滑坡灾害的发生并没有提前预警,没有转移和安排当地工作人员和居民迁移,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我们必须加以检测预防做好灾前迁移准备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灾害预报准确并做好灾前准备工作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发生在1985年6月12日的震惊中外的新滩滑坡灾害就是一个很好地成功范例,由于专家的准确预报,当地群众撤离的比较及时,新滩镇的1371名居民无一伤亡,将损失减小到了最小。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加强滑坡灾害预报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2滑坡灾害的成因

由气象类滑坡灾害的定义分析可知,滑坡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斜坡系统、大气系统方面、水分系统方面、生态系统等若干方面,涉及地质领域的较多涉及气象类领域的较少,我们着重从斜坡系统、大气系统方面、水分系统方面、生态系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滑坡类灾害形成的原因。

斜坡系统方面的原因也是滑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地表的岩石土壤沿着斜面向下运动转移,从而形成滑坡灾害。滑坡系统结构呈现的是一个三角形,当斜边缩短严重倾斜时,就极易引发滑坡灾害,所以在考虑滑坡灾害原理时我们要考虑滑坡结构这一个因素,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出易出现滑坡灾害的倾斜角度,加强监测,积极进行预报。

大气系统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大风、冰雹和降雪等方面作用的缘故,风力侵蚀使得斜坡系统发生改变,大面积降雪会对斜坡产生重力加载作用,冰雹会使斜坡层的植被遭到破坏。

水分系统大气降水、水汽运动、地下水、地表径流、土壤水等方面,大气降水有时候是影响滑坡灾害的主要方面,若干滑坡灾害事故的发生都是降水导致的,在研究预报滑坡灾害原理时候我们要着重研究降水这一个方面,另外,水汽和土壤水会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等,地表经流会冲刷侵蚀地下土壤,使地下土壤悬空,毁坏斜坡系统。

生态系统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人们盲目的开荒种植,毁坏森林导致地表植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蓄水能力减弱,斜坡面上的土壤抗雨水冲刷能力减弱,当暴雨来临时,斜坡上因为没有植被巩固地表岩石土壤,在雨水的冲刷下地表的岩石土壤沿着斜坡向下滑移形成滑坡灾害,所以我们在研究滑坡灾害的预报原理和方法时还要考虑认真考虑外部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另外,兴修铁路公路和水电工程也产生大量斜坡面,加剧了还破灾害的发生。

3滑坡灾害的预报原理和方法

滑坡灾害的预报原理是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临界值的考虑,当某项影响因素达到临界值时,我们就要提前做好滑坡灾害前准备,尽量减小灾害的损失。滑坡灾害没有发生以前各个地区的生态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是非常小的,真正变化明显的是降水的变化,所以对滑坡灾害的短期预警机制主要是对降水的检测,我们要着重从降水这一方面进行预报。另外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滑坡的结构系统,滑坡系统结构呈现的是一个三角形,当斜边缩短严重倾斜时,就极易引发滑坡灾害,此外也受其他地质灾害因素的影响,例如地震是引发滑坡体结构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汶川8.0级大地震后引发的滑坡灾害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汶川地震由于震级太高加之在山区的缘故,使得很多滑坡系统的构造都发生了改变,极易引发滑坡灾害。在考虑滑坡灾害的预报原理时降水临界值和滑坡结构的角度都要考虑,当两个因素都达到危险值时就要提高警惕,分析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做好灾前的准备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国家经济不受损失。

滑坡类灾害的预报方法种类很多,我们主要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首先是内因分析法,该种方法时对滑坡灾害发生的内部原理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方法,只考虑地质方面的因素忽略大气系统、生物系统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大量的地质调查和力学实验,建立相关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模拟滑坡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计算潜在滑坡体的稳定性,并实验得出滑坡灾害的预报系统,预报滑坡灾害的发生。其次是实时监测法,该种方法是安排人员密切关注滑坡系统的变化并对降水情况监测分析,当滑坡结构发生改变降水量达到危险值时,进行预报,实时监测法准确率非常高,但是浪费的人力物力较多。第三种方法时外因分析法,这种方法较前两种方法相比预报准确率较低,是用的比较少的一种方法。

4小结

滑坡灾害对我国影响范围太广造成损失太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积极预防和治理。滑坡灾害的预报原理主要是对降水临界值和滑坡结构的检测和控制,当两个因素都达到危险值时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分析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做好灾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控制,防患于未然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系数,例如排截水、坡面防护、卸荷减载等工程进行引水防治滑坡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国家经济不受到损失。

参考文献

[1]姜海泉,黎族贤,李细生,罗慧妮.论气象类滑坡灾害的预报原理和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9(10).

[2]易静,徐永进,杨世琪,刘灿.区县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3(03).

第3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向气象部门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要的气象探测信息和有关水情、风暴潮、灾情等监测信息。各级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洋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要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国务院办公厅

第4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 预警系统 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92-2

1引言

目前我国对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越来越重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短信预警平台与日俱增,大型短信群发平台基本覆盖省级气象局,地市有少数气象局拥有中型短信群发平台,这些平台具有用户广,发送速率快等特点,但对特定区域,比如乡镇、村一级不具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即无法实现预警的精细化。众所周知,气象预警的范围与预报的难度成反比,范围越小,预警预报的难度越大。小范围的区域性预报和突发性的气象状况预报是世界公认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对公众预报预警的区域,基本上以县级行政区域以上为单位。我市气象预警预报实行的是全市范围内的统一,而我市地形复杂,各种灾害性的天气南北差异、地域性差异十分显著。对于上述这些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匀的天气,按照全市统一预警信号势必造成空报或漏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随着多普勒雷达的普及应用,在短时临近预报方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实现突发性灾害的精细化预报已经可以实现,因此研究一套精细化预警信息群发系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够实现精细化预警是一件得民心、有实效的大好事,同时也是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使精细化预警的“精确度”和“时效性”拥有了技术能力上的可能性,正是点点滴滴从传播到接收等诸多环节的“链接”与“覆盖”,精细化预警的社会网络和执行效率才“无障碍”实现了上通下达。为此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系统开发主要包括自助地理信息系统、预警信息系统用户数据库、短信息群发系统和统一的软件平台四部分。

2技术方法

2.1自助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要开展精细化区域预警,必须有一幅准确的背景地图,并且能够获取地图中的任意地理经纬度信息,为此,以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地图的生成采用Line方法,即将地图分成若干段线条,用Line方法逐一绘制输出,因为我们常用的地理信息为经纬度坐标,而在软件设计时首先获得的是屏幕坐标,本例中以缇为单位,地图数据格式按照第一行为数据说明信息,其中第一个数据为经纬度数据的组数,下例中4表示下一行中有4对经纬度数据,也就是4个坐标点数据,第二行为经纬度数据对,萍乡地图数据格式如下:

4 207 274 1 65535

113.850 28.000 113.860 28.010 113.860 28.010 113.860 28.000

2 211 274 1 65535

113.920 28.000 113.860 28.000

……

所以当读取地图文件数据时,读取的是经纬度数据,但地图绘制输出时使用的是屏幕坐标,因此地图绘制时需要注意坐标的转换,绘制代码如下:

For i = 1 To number_point-1

Picture1.Line ((EX(i)-113.5)*9700,(28.01-EY(i))*9700)-((EX(i+1)-113.5)*9700,(28.01-EY(i+1))*9700),&H0&

Next i

代码中113.5表示萍乡的最小的经度,28.01表示萍乡最大的纬度,是地图坐标的原点,数组EX(i)为读取地图文件中的经度数据,EY(i)为读取地图文件中的纬度数据,常数9700是可变的坐标转换系数,因为经纬度差值为很小的数,而地图的输出值为屏幕坐标,如直接将经纬度值作为屏幕坐标,输出的地图很小,必须放大后才能将绘制的地图适合屏幕大小,取坐标转换系数9700,当然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定,输出效果图略。相反要知道地图中任意位置的经纬度信息,则必须将屏幕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坐标,设纬度为Y,经度为X,starty为任意拾取屏幕纵坐标,startx为任意拾取的屏幕横坐标,计算方法为:

Y=28.01-(starty)/9700

X=113.5+(startx)/9700

这样从经纬度坐标到地图的屏幕坐标和屏幕坐标到经纬度坐标实现了相互输出,形成了隐含在计算公式中的“自助”地理信息系统,这里所指的地理信息仅限于地图的经纬度信息,不包括地形高度等地理信息。

2.2预警区域选定的功能设计

生成背景地图后,要实现对区域的预警就必须设计对任意区域的选定功能,建立绘图区,首先通过鼠标拾取屏幕坐标,经计算后转换为经纬度坐标,当然计算时应当注意坐标转换系数的一致性,生成地图时为9700,在转换成经纬度坐标时相应要除以9700,这样才能保证自助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在鼠标的单击事件中将点击坐标处的经纬度保存为边界数据文件,将其记为TMP.TXT,再采用画线的方法,将连续点进行绘图输出,并最终完成区域的选定。

2.3用户地理信息库设计

为了实现对选定区域烟花生产用户的统计,首先要构建带经纬度信息的用户库,数据库的字段设计主要有经度、纬度、手机号、姓名、县名、乡镇名、村名、厂名,其中经度、纬度、手机号三个字段为必须字段,在选定区域的号码筛选中要用到,其他字段主要是为了后台维护。

3区域用户的提取

3.1点与闭合区域位置关系的客观判定

关于点与闭合区域位置关系的判定问题,四川省气象局钟晓平老师曾做了点与闭合曲线所围区域关系的客观判定方法研究[1],本文主要采用多边型夹角法来实现对选定区域用户的提取,首先需要判断用户是否在闭合区域内,因为选定封闭区域前面已经做了边界处理,存储了边界文件,用户库也具备了地理坐标信息数据,因此,每一个用户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坐标点,封闭区域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变形,如果用户坐标点在多边形内,则其为选定用户,反之则不是要挑选的用户。为了判别点与闭合多边形的位置关系,我们采用夹角法建立数学判别模型,设点A0为任意点,如果A0在多边形内,分别与各顶点A1、A2、……An相连构成夹角α1、α2、……αn,设β=α1+α2+……+αn,因为从点A0到闭合多边形上各顶点的连线必然扫过一个圆周角,所以β=Σαi=360°,如图1(a)所示,当然当点A0在多边形的边上时仍然满足这一条件;如果A0在多边形外,则β=Σαi≠360°,如图1(b)所示,注意闭合多边形的起点同时也是它的终点,应该参与两次计算。

3.2夹角的计算

在数学中夹角的定义为两条直线L1,L2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为了区别这些角,我们把这两对对顶角中较小的一对角的其中一个,叫做L1与L2的夹角。夹角大于等于零度小于等于90度。所以我们在此所称的夹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夹角,是以任意已知点到顶点依次连线所构成的角,其取值范围可以是钝角也可以是锐角,因此在求算过程中要分以下几种情况。设已知点坐标为A0(X,Y),另外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X(1),Y(1))、A2(X(2),Y(2)),直线A0A1与横轴的夹角为α1,直线A0A2与横轴的夹角为α2,两直线夹角为β。

当X(1)=X时,即如果直线两个端点的横坐标是一样的,它与横坐标的夹角就是90度,此时,α1=90

当X(1)≠X时

α1=180×arctg ((Y(1)-Y)/(X(1)-X))/3.14,算出直线的斜率[2],并转换为角度,此时如果α1

第二条直线的处理方法同第一条直线:

如果X(2)=X,则α2=90,

当X(2)≠X时,

α2=180×arctg((Y(2)-Y)/(X(2)-X))/3.14

如果α2

分两种情况计算两直线的夹角:

如果Y>Y(1),并且Y

否则,两直线的夹角β=|(α2-α1)|

3.3选定区域用户的提取

从上面用户数据库的建立可见,烟花生产用户数据库为全市的接收特定用户,而有了点与闭合区域位置关系的客观判定方法后,选定区域用户的提取就变得简单易行,基本思路是:以用户数据库为基础,依次读取用户记录,每当读取一条用户记录后,再进行子循环,将其与边界文件的每个顶点相连,计算夹角之和,如果等于360°,则选定为待发预警用户,否则排除在外,以此类推便可完成对选定区域的用户提取。对于多个选定区域,则将边界文件在不同区域的数据段加入区分识别码即可。

4精细化区域预警的实现

预警气象短信息的群发一般通过数据库来实现,只是构建数据库的方式不尽相同,在此采用Access数据库,建立名为Telcode.mdb数据库文件,并在数据库中构建短信发送任务表,表名为T_SendTask,表中分别设有DestNumber字段,用来记录发送号码,Content字段记录发送内容,SendPriority字段标记发送优先级,取值为1-32,越大优先级越高,MsgType字段区别信息类别,比如普通信息为0,SendFlag字段用来记录短信息的发送状态,0为待发信息,1为正在发送,2为发送成功,短信发送主要通过AT指令进行。

5小结

综上所述,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辅助系统的构建主要分为三步:

(1)开发设计地理坐标系统和地图自动生成模块,以数学方法构建地理坐标与屏幕坐标进行转换的数学公式,在软件运行过程中跟随鼠标实时计算并输出经纬度信息,且与背景地图实现无缝叠加,形成了“自助”地理信息系统。

(2)通过编程实现在背景地图上进行点画线功能,从而可以以画线的方式进行任意预警区域的选定。

(3)依托数据库编程技术建立带经纬度信息的烟花生产用户数据库,采用多边形夹角法建立手机用户是否在选定区域的客观判定方法,当通过画线选定预警区域后,系统将对手机号码进行甄别,并帅选出需要接收预警信号的用户群体,而不在区域内的用户则被排除在服务之外,从而实现精细化区域预警。

参考文献

第5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江西省德安县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就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下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所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1]德安县地处江西省北部,地势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全县主要地貌类型是溶蚀峰丛洼地低山丘陵地形、侵蚀构造的低山地形、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地形、构造剥蚀龙岗地形、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

据县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县内历年来共发生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点59个,其中滑坡点19个(含1个河岸滑坡点),崩塌点5个(含2个河岸崩塌点),泥石流点1个,地面塌陷点34个(其中4个采空塌陷),灾害点密度0.07个/平方公里。历年来因地质灾害共造成1人受伤,损毁房屋28间、农田162.15亩,破坏公路、河岸、渠道等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达322.75万元。德安县地质灾害危害潜在程度亦较大,县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个,其中危害等级较大的1个,一般级别的34个,受威胁的人口110人,威胁房150间、农田115.05亩,潜在经济损失总额327.25万元。因此,研究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德安县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1、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据县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该县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季节性明显。在月份上,地质灾害高发月份为5~7月份,共有地质灾害点53个,占统计数的89%。其中6月份最为高发,共有地质灾害点36个,占统计数61%。而降水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月,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密切,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充分条件;大气降雨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速度和时间。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建房修路等切坡增多,地质灾害具加剧趋势。

2、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德安县崩滑流地域分布总体上较均匀,以县境北部和西南部相对较集中,这不仅和降雨量分布相关,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分布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地貌上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岩性上看,主要为变质岩和碳酸盐岩类区,残坡积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碎石土,厚度较小,建房修路等切坡较多,因而崩滑流灾害较发育。从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县内滑坡多,崩塌及泥石流较少,泥石流分布于县内西北部低山区。

地面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与西北部沿线,共有地面塌陷点27个,占地面塌陷调查点总数的79.4%。受地形地貌、构造和岩土体类型及含水岩组分布影响较大。多分布于山间洼地,其展布多受北东向构造控制;从岩类上看,地面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其中多为岩溶发育的型灰岩区,岩溶地下水位埋藏浅,水位波动大,地表水下渗使潜蚀作用加强,因而地面塌陷发育。县内地面塌陷以岩溶塌陷为主,采空塌陷较少,采空塌陷分布于矿山范围内的低山地区。

二、气象预警方法研究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分析德安县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发现,在35个隐患点中,危害程度为较大级的1个,一般级别的34个。均不同程度受到降雨的影响。因此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也就抓住了地质灾害预警的关键。

1、气象预警的思路和方法

德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思路是:第一,在对德安县已发生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并且通过对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编制出该县地质灾害区划图。第二,根据德安县地质灾害区划图,考虑到德安县地形条件、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等,结合预警区的划分原则,确定德安县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第三,根据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发现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限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因此,利用1日、2日、4日、7日、10日和15日等过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2]第四,根据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可以对地质灾害预警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报。

2、德安县地质灾害区划

在对该县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因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编制出该县地质灾害区划图。

3、德安县预警区的划分

预警对象为降雨诱发的区域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等。根据德安县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德安县35个隐患点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德安县地质灾害发生具有分带性的特点,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可将德安县地质灾害划分为两个高易发区和两个较易发区(见图1),同时考虑到德安县地形条件、气候特点、降雨和人类活动,结合预警区的划分原则,可以将德安县统一划分为1个预警区,采用德安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利用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资料,做出气象预警判据图,重点对划分出的 4个易发区进行预警。[3]

4、确定气象预警判据图

滑坡和崩塌的发生,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2项参数中,均存在着临界值,当一次降雨的过程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达到或超过其临界值时,地质灾害即成群出现。对德安县的历史地质灾害事件与降雨过程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建立预警区地质灾害事件与临界过程降雨量关系图,确定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暴发时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即上限值与下限值,作为预警判据。根据该县气象数据,确定出德安县地质灾害发生时降雨量上、下限拟合曲线(图2)。

根据上述预警判据图的结果,当接到德安县气象部门次日的降雨量预报数据以后,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就可以根据对所划分出的4个重点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预警预报,提醒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4]

三、结论

德安县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灾害为主。要通过对本县历史上地质灾害多发年的降雨因素及地形地貌因素分析,建立德安县地质灾害区划图,根据德安县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资料,建立德安县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判据体系,对当地政府和人民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周玉才,雷万荣等.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12)67-70.

[2]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4)35-8.

[3] 张晨辉,罗碧瑜等.梅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08(1)19-21.

[4] 陈练武,邱勇.陕西省合阳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气象预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3)119-121.

第6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54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各类频发的气象灾害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全球温度连续升高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大大提高,台风、雷电、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大雪、沙尘暴、高温、热带气旋、低温冷冻等各类极端的天气频频发生。同时,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泥石流、火灾、山洪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就非常有必要了。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是通过对各类气象状况进行观测记录,然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进而预测各项气象灾害的发生概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手机短信、12121电话、电子屏幕等向公众各类气象灾害,进而能对各类气象灾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用以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在实际的预报预警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预报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确保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顺利开展,是每个气象预报预警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的主要问题

1.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不完善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对于提前预知各种气象灾害,进而做好各项应对准备,从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实现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对气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量非常巨大,在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想要完成这项工作异常艰难。由于预报预警系统的不完善,在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产生不小的偏差,造成气象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同时,由于某些气象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较落后、各类应急准备进行的不充分、进行应急工作时反应较慢,造成了相关的气象预报预警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情况与资料,再加上预报预警系统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气象灾害的预测结果。

1.2 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中,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确保各类灾害信息的迅速传播,从而提高信息工作的效率,给人们赢得更多的气象灾害应对准备时间。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在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中,将“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各个部门之间要充分的做好灾害信息的共享工作。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进行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工作,对实际的真实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告知。造成组织预防工作的相关单位无法对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也就造成了预防工作不到位,起不到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的能力。同时,由于沟通不顺畅,造成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延后,失去了灾害信息的时效性,延误了灾害预防的最好时机,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无法组织有效的预防工作,也就无法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1.3 社会的自我救助能力较低

遇到气象灾害时,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例如,2014年7月18日的热带风暴“威马逊”在广东省湛江市登陆,广东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超强台风“威马逊”防御工作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全省各级政府、驻粤部队、各有关单位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做好防御工作。通过提前的安排部署以及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创造了17级台风正面登陆零死亡的奇迹,有效降低了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但是与政府强大的组织预防能力相比,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弱。当前,我国的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仍旧是“政府强,社会弱”的局面,政府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气象灾害预防纵向网络,但是缺乏民间社会自左而右的横向网络,因此无法形成更加有效的气象灾害预防网络。由于社会缺少必要的组织资源,对于政府预防工作无法覆盖到的地方,社会预防工作虽能展开,但是预防工作无法全面的进行,也就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的改进措施

2.1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7条规定:“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地区的各项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从而提高其预报预警的精确度。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一个包含气象部门、海洋部门、科研机构等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中心,通过综合各个部门的优势对各类灾害天气进行分析研究以及预测检测,从而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准确性,为做好各类预防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进而将预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美,从而减少各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在预报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

2.2 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

应结合当地部门的实际情况以及气象灾害发生的特征,在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保障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迅速的扩散,确保各个部门能够按照气象灾害预防要求迅速的采取措施。通过强化沟通,能够将信息在各个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实时的共享,进而减小信息扩散传播所用的时间,增加对气象灾害进行预防的准备时间,从而可以将预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做到位,还能将各个部门的预防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起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即达到“1+1>2”的效果,将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做的更加全面,从而实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减小灾害损失的目的。

2.3 建立社会预防灾害体系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政府该全面进行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相关知识、气象灾害知识、防灾救灾措施以及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加强气象科普场馆或者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通过条例规定,促进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各个组织等按照当地政府的实际要求,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气象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学习和应急演练,进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气象灾害预防能力,从而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 结语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协调组织,还要社会的补充力量。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预防工作做的不到位,在灾害来临时起不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本文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从事气象灾害预防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启示,从而将预防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正洪.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05):68-71.

[2]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资源与环境,2014(01):349-354.

第7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 农业气象灾害;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民生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1a比1a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粮食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并且连续五年占据着榜首之位。但是,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也是越来越严重,风雨失调的状况也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

1 河南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析

河南省的气象灾害很多,主要的影响河南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其中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河南省的地形相对复杂,盆地、山地等地形很多都有分布,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平原,东部是丘陵和山地。河南省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理论上讲河南水源充足,但是实际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增加,河南省近几年的干旱天气也在加剧。干旱是河南发生频率高的气象灾害,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蒸发量大,境内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旱不断发生。干旱对河南的影响很大,每年都会让河南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1.2 洪涝气象灾害的分析

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形、土壤等都有关系,河南的降水量年季变化大,空间和时间上分配有时候过于集中,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较大,降水后容易聚集,再加上排水系统部完善,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农作物,还可以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近几年也在逐渐增多,对河南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1.3 冰雹气象灾害的分析

冰雹作为1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破坏力强大。在河南,冰雹主要发生在3~8月份,是我国多冰雹的地区之一。冰雹发生时一般会伴随着大风和暴雨,1场剧烈的冰雹过程,会对农业、工业、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河南,一些地区受山地等影响,冰雹灾害频发。为了应对冰雹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人们也在一些方面加强了准备和预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2 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危害程度

2.1 干旱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身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来说,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近几年频繁光顾河南的干旱天气,河南省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是最为严重的,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但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导致春季降水减少,致使播的种子发芽迟缓、生长缓慢,幼芽阶段便由于缺水影响后期生长;春季缺水,导致经过了1个冬天的小麦复苏缓慢,也有大片干枯导致死亡。近几年的干旱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河南省粮食产量降低30%。抵御干旱是近几年河南省面临的1个严重课题。

2.2 洪涝和冰雹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同样,对于农作物来说,过量的水也是致命的。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洪涝便意味着减产。河南省处于平原地区,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大量农作物死亡。近几年,疏通河道,修缮排水设施亦是重中之重。

冰雹,又1种影响粮食产量的外在因素。局域性强,危害性大是这种河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一般来说,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限于砸伤农作物,严重的冰雹则会砸死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相对来说,冰雹没有干旱和洪涝影响的范围大,但是,冰雹所过之处,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点也不比干旱和洪涝带来的后果弱。

3 政府提高管理机制和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

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增强责任心,真正的负责。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关键在于预报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灾前的积极预报工作,加强各个部门的密切联系。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群众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广泛的增强抗灾的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比如为了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可以多种一些树木,加大一些灌溉技术的发展。洪涝的预防过程中,可以实行深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灾害过后,应该迅速进行排水工作,疏通沟渠。

4 总结

河南省的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也随之多样,预防气象灾害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尤其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各种农作物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科研工作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王友贺,许蓬蓬,师丽魁.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生态学杂志, 2006(09).

[2]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第8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

的发展方向,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趋利避害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靠法制、创新科技,统一、分级负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重在基层”的原则,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防灾减灾责任,多种形式增加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播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快捷、应对高效,最大程度扩大预警信息公众受益面,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

(三)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序衔接,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四)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市、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迅速播发主管部门的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地、本行业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建设,建成我市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全市各乡镇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辉县市、卫辉市加密布设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自动雨量站,站点平均间距缩短到5公里。强化我市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监测设施。交通运输、水利、通信、电力、林业、旅游等部门与气象部门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等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市至少建设1套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各县(市、区)根据需要配备移动气象服务设备。市气象局建设高性能计算机和海量存储设备,实现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快速收集、处理及共享。

(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建设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对暴雨、雷电、强对流天气等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报预警。气象、水文、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合作,建设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多发、易发地质灾害地带加强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火点监测,及时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

(七)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全市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范围,开展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市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象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充分利用当地主流媒体,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面、快速、及时地插播工作,完善预警信息传播功能,即时播发公共应急预警信息,推广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要,及时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

(九)加快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传播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建设,在学校、社区、车站、旅游景点、工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

(十)完善预警信息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及流程,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市通信管理局和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与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协调各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各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落实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责任。

(十一)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信息程序,拓展预警信息功能,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平台。各级突发事件信息组织要加强对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根据授权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应对防范,形成全社会共同预防突发事件的有利氛围。

(十二)建立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渠道。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科学、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提高预警信息时效和公众覆盖率。对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减少审批环节,确保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插播,实现实时播报。电视台插播时,应在屏幕上悬挂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图标。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向灾害预警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免费快速全网发送。

(十三)建立面向基层的预警信息传递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县级政府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指定专人作为兼职气象信息员,并将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以及乡村种养大户发展成为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延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健全传递工作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进行必要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四、加强防灾应对工作

(十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气象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通信管理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报当地驻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沟通预警联动情况,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十五)组织做好防灾避险工作。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工作。

五、强化支持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督促落实部门职责,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传播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七)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市、县(市、区)政府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相关工程项目建设。

(十八)推进科普宣教。各级政府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气象科普基地、科普园地、主题公园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提高公众自救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和基层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有效办法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预警信息系统的意识。

第9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三)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的;

(四)其他、的行为。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雪)、连阴雨、干旱、台风、龙卷风、大风、寒潮、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结(积)冰、大雾等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