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1篇: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 家庭价值观 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XU S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dividual family values,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the western family value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lping people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family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0 引言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融合体,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实体存在不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自上世纪伊始,国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并进一步将文化价值观具体到文化价值取向层面。目前在所有文化价值取向模式中, Condon&Yousef(1975)提出的模式最为全面。Condon & Yousef 两位学者从六个领域审视文化价值,即自我,家庭,社会,人性,自然以及超自然。

家庭,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缩影,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研究体系的核心,它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ondon&Yousef模式将家庭领域分为关系取向,权威性,角色行为,移动性四个维度,本文基于此,从Condon and Yousef 模式家庭领域出发,对中美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促进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

1 个人家庭观念

1.1 中国的个人家庭观念

中国社会重家庭生活,其构造以家庭为本位,借以消融个人和团体的对立,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往往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社会的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庭是个体完成使命的载体,如同光环普照其中的每个成员。当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家庭利益,而事实上个人常常是和家庭合二为一的,两者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谚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这一点,如:

If the family lives in harmony, all affairs will prosper.

家和万事兴。

Domestic scandals should not be publicized.

家丑不可外扬。

Five generations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五世同堂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家庭作为个体获得自身归属感,社会认同感的来源,仍然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2 西方的个人家庭观念

西方信奉自我中心,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靠宗教维系个体,凝聚社会,从而确立自身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因而西方社会被称为“个体本位”社会。个体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家庭仅作为一种独立制度安排,即居住单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往往占居首位,家庭则隐没于个人发展需求之后,居于较低的位置。因此,西方家庭观念十分淡薄,社会行为不需要遵循任何家庭伦理,无需为家庭条条框框所束缚,所有一切均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转移。

1.3 中西方个人家庭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中西方个体家庭观念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而中国家庭是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加之重农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因此家庭必然深受群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同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文化发源于便于海运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并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文化是个体本位的温床。同时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家庭、教会和国家都是为个人而存在的。

2 家庭成员关系

2.1 中国家庭成员关系

2.1.1 夫妻关系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男权社会,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因此,在夫妻关系中,丈夫的权威往往要大于妻子。这种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在亲属内部称谓中,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我们却称为外祖父、外祖母。一个“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广为熟知的俗语背后也依稀可见其中的玄机,如:

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a fool or a crook.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The husband sings, the wife accompanies.

夫唱妇随。

A man ‘marries’ a woman. / A woman ‘is being married to’ a man.

“娶”妻,“嫁”夫。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家庭中的伴侣关系正趋于平等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中的地位有了突破性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当前我国某些地区仍然残留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2.1.2 父母与子女关系

中国家庭里,多数家长都扮演着控制子女命运的角色,很少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潜意识中往往认为孩子必须依附于大人,受大人保护,显然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一点从亲属称谓中也可以看出,如称呼自己父母时多用 “爸爸、妈妈”,而断然不会直呼其名。

当前父母子女关系日趋民主化、和谐化。父母不再全权干涉子女的生活,开始适度地给予孩子独立处事和思考的空间,学会放手。但是在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般仍由家长定夺。

2.2 西方家庭成员关系

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义里,夫妻关系先于其他家庭关系。因此,婚姻关系比父母、子女、他人的关系更为重要,同时夫妻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个性自由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对于家庭事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同时子女成年之后无论成家与否一般都要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人们习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关系融洽。

总体来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家庭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家庭在对待家庭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种文化观念各有特色。以家庭为本位的东方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维系长久的婚姻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但是以家长决定为主导的特点使得年轻人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家庭,造成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啃老”现象。而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性的西方家庭,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发展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但是其对个体发展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家庭伦理的破坏和亲情关系的淡薄,使年轻人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 家庭教育

3.1 中国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着眼于孩子未来有个好前程。教育目的看重结果,功利性较强。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是自身价值的延续。基于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家长自孩子出生起,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创造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除了在生活上的过度关心外,中国家长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而忽视孩子在自主能力、创造力、社会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中国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教育片面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弊端。

3.2 西方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崇尚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把他们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凡事都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与中国家庭相比,西方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自由发展,其家庭教育目的看重过程,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3.3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官本位”的成功观以及重读书的家教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思想中。同时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都无形中在人们身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锁,逐渐形成“好成绩=好工作=高收入=优生活”的片面思维观念。

而西方社会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崇尚个性全面充分发展,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西方家长多倡导培养孩子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品格健全的社会人。同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西方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分健全,不存在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4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产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磨擦,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应发扬传统中国家庭优秀传统的精髓,如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观念思想,反思本土文化的弊端,加强中西方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第2篇: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家庭治疗;社会工作;家庭问题;研究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家庭在结构、功能、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变迁、家庭变迁为家庭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正规化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离婚率的升高、家庭冲突的增多、青少年问题的凸显等促使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家庭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家庭治疗的功效。家庭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渗透到了成人精神分裂症、心身症状、障碍、成瘾、抑郁、焦虑、婚姻压力、亲子冲突等许多领域,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已由一种鲜为人知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问。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模式,是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着重的焦点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与家庭、与家庭其他成员互动的结果,个人的问题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可能与家庭系统有关。所以家庭治疗的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已在中国内地被广泛应用和传播。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是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在中国,结构家庭治疗以香港大学的李惟容博士为代表,她是米纽庆(Minuchin)唯一的华人弟子,也是著名的结构家庭治疗师。李惟容博士一直致力于结构家庭治疗的研究,香港家庭研究所也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得以成立。香港家庭研究培养了包括家庭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专业人员,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治疗课程,这也为结构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至于萨提亚家庭治疗近年来在中国内地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学者对萨提亚(V.Satir)原著的翻译,如易春丽、叶冬梅合译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2006);章晓云等翻译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实录》(2006);聂晶翻译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2007)等。另一方面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在北京、广州设立了萨提亚中心,大力发展和推广萨提亚模式,这也使得萨提亚家庭治疗很快在中国内地得到广泛认可。还有众多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一、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

利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家庭治疗”的搜索结果①进行文献研究得出,中国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多在临床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对搜索结果内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得出,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经典家庭治疗方法的介绍研究

家庭治疗模式的出现产生的重大影响被视为继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势力”。它带给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以崭新的视角,把关注的焦点由案主本人转向家庭。

国内一些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术角度从整体上对家庭治疗进行了介绍,以汪新建、韩丽丽、马希权为例。汪新建(2004)从关系的探究和调整的角度,对西方家庭治疗产生的学术背景、基本框架和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1]汪新建对家庭治疗的介绍偏重于心理治疗,而韩丽丽(2005)则基于社会工作的立场,从社会变迁引发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家庭问题的解决来介绍家庭治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四个流派:萨提亚(Virginia Stair) 的家庭沟通治疗、敏努钦(Salvador Minuchin)的结构治疗、哈雷(Jay Haley)的策略治疗、鲍卓勉伊-纳吉(Ivan Boszormenyi -Nagi)的脉络治疗。[2]而马希权和赵旭东(2010)更偏重于从精神病学方面对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个整体介绍。[3]还有一些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理论综述和研究综述,为以后的研究者理清了思路并提供借鉴。如郑满利(2003)的《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4]姚建忠(2010)的《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5]于春红、郑洁欢(2011)的《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等。[6]

在具体理论流派的介绍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这三个经典家庭治疗流派。1988年,由于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系统家庭治疗模式最早介绍到中国内地。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理念、具体操作技术和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又深入的研究。如,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关于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7]杨昆和汤宇等人的《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8]《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9]《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10]还有杨眉的《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11]张明廉、袁国桢等人从临床应用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系统家庭治疗疗效研究,[12]还有刘爱英、罗锦秀等人对儿童癔症进行系统式家庭治疗等。[13]

国内学者对结构家庭治疗的系统介绍,赵芳(2006)[14]的研究最为全面。她从结构家庭治疗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港台以及中国内地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对结构家庭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阻抗进行思考,探讨结构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之间达到“契合”。还有祝菡(2007)[15]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思考点, 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现实运用做了比较深刻的应用评价。而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兴起,除了一些学者对萨提亚专著的翻译和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在中国内地的成立外,还得益于一些学者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关注。杨明娟(2008)[16]对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人性认同模型以及沟通姿态、转化历程、家庭重塑、角色舞会等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作了简要介绍。王琪、杨帆(2008)[17]则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局限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评析。在实际应用中,吴燕霞(2007)[18]使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进行应用性探索;陈海芹(2008)[19]通过团体辅导实验证明了萨提亚治疗模式对初中生亲子冲突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2、关于家庭治疗最新进展的研究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家庭治疗受到后现代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与挑战,在经历发展的黄金期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敏感的把握到这种变化趋势。如茆正洪、赵旭东(2010)对西方家庭治疗的五个新趋向的总结,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影响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治疗模式、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及叙事治疗、女性主义的影响及性别敏感性治疗、多元文化主义及文化敏感性治疗、整合的趋势。[20]对家庭治疗新趋向研究的学者还有汪新建、吕小康、赵芳、李洪涛等。汪新建、吕小康(2007)[21]认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原本流派林立的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取向。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整合性理论的构建,二是技巧层次上的整合,三是对促成疗效的共同因素的综合。赵芳(2010)[22]也认为整合是当代家庭治疗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整合的同时更加强调治疗过程的系统化与综合性,并致力于对特定情境下特定家庭问题的研究,以响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事实。

在家庭治疗的整合性的主导潮流下,国内学者也看到了女性主义也对家庭治疗提出了质疑。李洪涛(2000)[23]意识到传统大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长此以来对女性的不平等期待造成的当前女性的矛盾处境。他倡议应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纳入家庭治疗过程,警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范与限制,以治疗促进两性的平等与发展。汪新建(2005)[24]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家庭治疗理论模式和方法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概括为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强调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家庭;二是反对谴责母亲;三是主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问题;四是正视家庭暴力。

另外,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叙事治疗(尤娜,2005)[25]和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申雯,2007)[26]等家庭治疗的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和介绍。

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给中国内地的家庭治疗带来了崭新视角,也为家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

3、关于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

在家庭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从应用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精神卫生、心理咨询、教育、社会工作领域。范围较广且有代表性的的实证调查主要在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如赵旭东、许秀峰等人(2000)对90例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实施系统家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家庭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治疗后在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家庭动力学均有积极变化,证实了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与家庭认知、情感模式及交往行为的改变相关。[27]杨昆等人(1999)在1994年4月至1998 年2月,共对73个18岁以下有不同诊断的索引病人的家庭进行了系统家庭治疗,认为系统家庭治疗技术适用于中国青少年儿童家庭,可逐渐推广、应用。[28]朱臻雯(2003)选择青少年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家庭三角关系,设计三角问卷,把被试青少年分为控制组,情绪问题组和行为组,得出结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家庭三角关系中表现没有显著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卷入家庭三角关系没有影响;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较之没有问题的青少年更多涉入家庭三角关系中,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在三角关系中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29]

而家庭治疗在社会工作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大都是个案介绍。孔芳(2012)把家庭治疗的理念带入家庭教育中。她在西方家庭治疗理论中,依据家庭发展阶段论观点,关注儿童发展的各阶段主要任务,发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儿童与家庭的逐渐分离,这与传统中国人家庭成员之间过度追求依恋的现象有极大的区别;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家庭各次系统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形成各种三角关系,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能更好地保证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30]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在社会工作领域引入家庭治疗的研究还很少,现存的一些研究主要涉及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如张微(2007)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31]卓彩琴、招锦华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2008);[32]朱孔芳的《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2010);[33]刘学兰、李丽珍等人的《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2011);[34]刘新莉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2011)等。[35]

由以上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家庭治疗在中国国内虽有发展,但发展缓慢,缺乏理性而有效的实践模式的构建,案例分析报告过于简单,缺乏长期追踪调查和深入研究。

4、关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疗在中国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文化阻抗和“水土不服”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李颜苗和梁(2005)[36]通过对中西不同的家庭文化观的比较,探讨家庭心理治疗在国内应用的特色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内学者提出建议:家庭心理治疗涉及到诸如文化、历史等范畴,国内学者在应用其方法时不要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心理治疗。梁志秀、孙丹等人(2006)[37]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中指出,中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注重权威、强调等级,重视亲子关系等,为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而家庭治疗则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思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家庭治疗中国化的真正出路。姚丽(2010)[38]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的阻碍,使得国内社工在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工作中面临三个本土化问题:介入、取得信任和改变家庭互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研究还有陈红莉(2006)[39]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刘志红、阮曾媛琪(2008)[40]的《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等。

社工在具体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不应拘泥于某一流派,应博采众长,顺应时代潮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针对中国家庭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探索出本土化的家庭治疗服务模式。

二、对国内家庭治疗的评析和展望

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十分成熟,这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西方家庭治疗产生于二战后家庭问题丛生的条件相似,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展也是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需要。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把目光转向家庭治疗,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整体来说,在社会工作领域,国内对家庭治疗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技术的“引进”阶段,具体的应用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第一,在理论研究中,对家庭治疗缺少系统梳理,对家庭治疗的优缺点的批判性研究不够,在家庭治疗与中国家庭之间、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对本土化家庭治疗模式的构建几乎是一片空白;第二,很多实证研究只是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简单干预,而缺少对具体的治疗过程的详细的阐释和深入追踪研究。家庭治疗是一种整合性极高的方法,而家庭社会工作更是囊括了社会工作中的众多群体,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家庭、个体不同需要,选取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致力于恢复个人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改善家庭功能,达致最好的服务效果。

家庭治疗作为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将案主的问题置于更宏观的系统―家庭等群体之中来分析,这种方法不仅为解决个体问题提供了帮助,避免造成对案主的指责,同时也为解决与个体相关的组织系统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家庭治疗这一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各个系统之中,如学校、企业、机构、小团体等,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推动家庭治疗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检索时间:2012-6-1;检索关键词为“家庭治疗”或“家庭心理治疗”或“萨提亚模式”;检索范围是从1983年到2012年,在全部数据、全部期刊中,匹配度为精确,查询范围为全部目录,搜索结果共有1226条;选择查询目录为医药卫生,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时,搜索结果为共有记录999条;选择查询目录为教育和社会科学综合,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时,搜索结果为263条.

【参考文献】

[1]汪新建.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马希权,赵旭东.家庭治疗及相关的家庭研究概述[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

[4]郑满利.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

[5]姚建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6]于春红,郑洁欢.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5-6).

[7]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中有关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

[8]杨昆等.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9(2).

[9]杨昆,赵旭东等.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 1999(3).

[10]杨昆等.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

[11]杨眉.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4).

[12]张明廉,袁国桢.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8).

[13]刘爱英等.系统式家庭治疗儿童癔症一例[J].校园心理,2009(3).

[14]赵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3-4).

[16]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8(1).

[17]王琪,杨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8).

[18]吴燕霞.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陈海芹.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干预初中生亲子冲突研究[D].山西大学,2008.

[20]茆正洪,赵旭东.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趋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9).

[21]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2]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3]李洪涛.家庭治疗中的社会性别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2).

[24]汪新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的冲击和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5]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索,2005(3).

[26]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7]赵旭东等.系统家庭治疗前后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动力学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2).

[28]杨昆,赵旭东等.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 1999(3).

[29]朱臻雯.家庭治疗在中国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0]孔芳.家庭教育新理念―从西方家庭治疗理论谈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1]张微.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

[32]卓彩琴,招锦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33]朱孔芳.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工作社工方法,2010(1).

[34]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5]刘新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2).

[36]李颜苗,梁.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文化观与家庭心理治疗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

[37]梁志秀等.关于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8]姚丽.家庭治疗的本土化[J].社会福利,2010(4).

第3篇: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跨文化意识教学等问题,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关键词】英语教学

渗透

跨文化

意识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可以和拥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另一语言人群进行交流。不同的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词汇构成、语法规则、文化特性等,甚至体现了该语言人群的价值体系。最明显的一例,当西方人听到赞扬,他们的反应很自然的会是:“Thank you. That`s so kind of you to say so.”而中国人听到赞扬,我们常常会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远没有那么好。”如果放到英语里去说,首先如若直译“Where, where” “You are flattering me.I am not that good.”就一定会让外国人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只会让他们觉得说话者在否定他的判断能力,从而引起误会。外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仅仅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某种程度上来说“how to say ”比“What to say”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呢?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细微之处体现英语文化渗透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有意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既有结合日常生活和西方人生活习惯展开的多种交际对话,又有介绍西方风俗文化的篇章。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掌握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初中教材中关于外国的日常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的话题,我们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外国的文化。如在教7A unit3 let`s celebrate!时,教者先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国外节日的资料,比如2月14日的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的Easter Day复活节、4月1日的April Fools` Day愚人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 Day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的Father’s Day 和11月1日的Halloween万圣节、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12月24日的Christmas圣诞节是纪念耶稣生日、举家团聚的节日等等。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将自己找到的众多图片与文字资料制作成PPT,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阅读材料,不仅学到了很多英语知识,还对英语文化有了更加深的理解。这样在赋予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英语也有了更多的生命与活力,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敏锐发现课本中渗透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2. 创设真实情景,渗透口语文化英语学习就某种程度而言,真正地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与拼写,而是在实际语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比如以please请为例。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初学者常会套用中文习惯您先请(You go first please )来表示礼貌,但是给西方人的感觉是你在对他指手画脚,他们会不喜欢这种说话语气,但实际上在西方他们会很谦让地往边上让一让,然后说:“after you”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话。这就是中西方思维角度的不同,教师应指导学习者敏锐的感受到这一差异,并投入实际语言运用中。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语言材料并达到活用的程度,就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精心地设计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交际。如在学完打电话用语后,为了使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英语打电话,笔者设计了多种主题、多种情景,写在小纸片上让学生分组抽取,然后完成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接近真实的语境,并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3. 欣赏英语原声电影和英文歌曲,使学生直观感受英语文化让学生接触英语原声电影和英文歌曲,不但能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身心愉快的环境下感受异国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我认为,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的确有一大批优秀的英美电影可供学生观看和学习。在这些电影中,学生们能非常直观感受到西方文化中Anything is possible的英雄主义内涵,能体会到西方家庭教育注重self-reliant孤立自主的特点,能理解西方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深刻影响,也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纯正的英语和背景文化。除此以外,笔者也会让学生接触很多或经典或现代的英文歌曲,如《Auld Land Syne》《Jingle Bell》《Silent Night》《Yesterday Once More》《You Raise Me Up》《Tell me why》等,这些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易于模仿,单词量适中,学生会很感兴趣。同时笔者会给他们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歌手档案、歌曲创作背景、宗教含义以及社会意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英语教学应该融文化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与意义,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参考文献】[1]方保军.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 [2]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71-473.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北京.

第4篇: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总的说来,他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中西兼容,以新式思想为主。具体而言,可以把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中的积极方面概括如下。

(一)提倡婚姻自由

首先,严复主张一夫一妻制。他说:“匹合之制所以最善者,以其最便家庭教育之故,故吾国多妻之制,往往为新学家所深垢。”批判中国当时有钱人和贵族的一夫多妻现象。其次,反对早婚,主张晚婚。他在给熊纯如的信中曾说:“吾国前者,以宗法社会,又以男女交际不同西国之故,遂有早婚之俗,而末流或至病国,诚有然者。”把早婚提到导致国家落后的高度,虽有夸张的成分,或者说严复还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但他的确指出了早婚的危害性。并且,严复还讲了反对早婚的理由。“男不知所以为父,女未识所以为母,虽有儿女,犹禽犊耳。”认为比较适宜的结婚年龄是男子三十岁和女子二十岁。再次,严复主张满汉通婚。他认识到满、汉两族各有优点,通婚则可以取长补短。如果继续实行满汉禁婚,则对满人最为不利。最后,严复反对封建婚姻中的门户观念。他说:“故无论复之嫁女娶妇,固不论财。”可见,严复在子女的婚姻上没有传统的门当户对、嫌穷爱富的思想。这对于上流社会比较普遍的“政治联姻”、“经济联姻”是一大挑战。另外,严复还主张婚姻自主。他说:“昏嫁之事,宜用自由,使自择对。”这是对中国几千年“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模式的叛逆,具有启蒙意义。严复还认识到青年人经济上的独立对婚姻自主的重要作用。他说:“甚且舍祖父余荫,食税衣租而外,毫无能事足以自存。如此而日自由结婚,不待父母之命,庸有当乎?庸有当乎?”

(二)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妇女解放运动

严复形象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的悲惨遭遇。他说:“压制妇人,待之以奴隶,防之以盗贼,责之以圣贤。”控诉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并认为女子缠足和吸食鸦片是中国礼俗中对民力贻害最深的两件事。他认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人为设置,并非天然形成的。“中国妇人,每不及男子者,非其天不及,人不及也。”他还指出了妇女自立的途径。“禁缠足、立学堂固矣,然媒灼之道不变,买妾之例不除,则妇女仍无自立之日也。”并且,他特别强调读书和参与社会实践对妇女解放的重要作用。“盖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即读今人之书。”严复认为,妇女自强有利于国家强盛。“故使国中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这一认识可谓很有远见。严复不仅指出男女的不平等、妇女受压迫和束缚,而且,还认识到经济上不平等,女子经济上不能独立是根本原因。他说:“支那妇人,又凡事仰给于人,除倚市门外,别无生财之术。”女子在经济上依附于男子,则她们在人身、人格等方面不可能真正独立,必然处于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这一见解是相当深刻的。所以女子参与劳动,取得经济收人不仅有利于妇女解放,而且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说:“一家无坐食之人,则家累轻。”他还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他家乡30年前盛行的溺女之风,并大声疾呼:“呜呼!骨肉之爱,人道最高尚者也,及杂以私,则用情之诚,不若禽兽,是不可以憬然耶?”可见,严复一方面强调亲子之情,另一方面反对重男轻女,女孩应该同男孩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呵护。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复还较早地认识到了妇女参政的重要性。他说:“吾国近十余年来,始有男女平权之说,浸假言自由婚姻矣,至于今则言女子参政权矣,此其为是为否,哲家不敢轻下断言,但就事实上之实验,科学上之研究,有可言者,请为诸公更一及之。”最后,严复认为妇女地位的提高、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符合社会进化的法则。“既言男女婚配之进化,则女子地位关于社会进化者亦有可得而言。”

(三)提倡孝亲敬长、慈爱子女,重视父子亲情

他指出:“孝亲敬长固矣,而不宜使髦奎之人,沮子孙之发达。”严复的家教思想中重“孝”。在他写给夫人朱明丽的一封家书中说:“普贤乃不肯以一字慰问其母,此儿真不孝也。”在写给女儿严殡和严谬的信中夸奖她们能勤学写信,鼓励她们经常写信给他。由此可见,严复非常注重与子女间的沟通和了解,注重亲情的培养。他不仅深爱着自己的亲生儿女,而且怜爱亲属中的其他晚辈。这一点从他写给外甥女何纫兰的信中可见一斑。“吾年日老,姊妹所出只汝一人,故于汝身更加怜爱,较之子女有过无逊。吾甥当善体此意,以慰老人,切切!”另外,严复还教导子女要赡养父母,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子女有所成就,父母也引以为荣。尽管世界进化、前进,但“孝”的思想不可丢弃。“故世界天演,虽极离奇,而不孝、不慈、负君、卖友一切无义男子之所为,终为复载所不容,神人所共疾,此则百世不惑者也。”严复认为子“孝’,并不是片面的,他还高度赞扬母慈的伟大。“慈母之于子也,幼劳顾恤,若忘其身,母苦而子乐也。至得其所求,母且即苦以为乐,不见苦也。”

(四)阐述了兄弟姐妹相处的原则,要求儿女之间要重视姊妹亲情

首先,兄姐要关心、疼爱弟妹。在写给次女严谬的信中他说:“小弟弟不赖学否?不好哭吵要东西吃否?汝是姐姐,须得疼他,他自然不同你淘气了。”其次,长子拥有严父一般的权威,弟妹要敬重长兄。他是这样说的:“吾儿当知,迷信事小,而我诸子中,有以幼弟伤长兄感情,却是极大关系。谚云:‘长兄为父嫂为母’;又云:‘父有长子,称曰家督’,况大哥年将知命,可为汝父有余,乃以嫡母忌日,叫汝代劳拜佛,汝缘不信宗教,或他见解,虽露不豫之色,兼有无谓语言,使大哥伤心,岂非该死?惟是大哥本身,亦有不对之处,因他当下见汝曹如此,便应呼到面前,扎实教训一番,劈面大骂,才是做家督正理。而乃容忍不言,骨肉之中过于世故如此,亦是不合也。”严复在这里所强调的长兄的权威是建立在亲情互爱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封建宗法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中的长子所拥有的那份权威和独尊地位。另外,严复还强调在姻埋姑嫂的关系中,长嫂应贤淑大度,发挥表率作用。“人家有大小,有灿理,有姑嫂,甚至婆媳,但凡相处,皆有难言,惟有打头者系贤淑大度之人,处处将私心争心与为己心除去,然后旁人见而服之,不致互相倾轧。”

(五)重视教育,提倡科学的生育观

他在谈到中国传统的生育观时指出:“故最要莫急于奉生,教育子孙次之。”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重视生育,但不重视教育。严复认为父母当用“善”来教育子女。“此犹庄周以非指喻指,非马喻马,而齐桓公亦云仲文教我以所善,不若教我以所不善。其为特色,天下父母当自知之。”严复还认识到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改善女子生活,解决女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他说:“姑(故)女子教育,所不可不巫者,一曰妃(配)偶关系,二日遗传关系,而最后则有生计关系。”严复主张优生,用遗传学和进化论思想来解释优生的道理,希望以此来改进国民的素质。他说:“饮食养生之事,医学所详,日以精审,此其事不仅施之男子已也,乃至妇女亦莫不然。盖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并且,严复还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只重视生育的数量,而不重视生育的质量。“设使娶妻一人,生子四、五人,而均须仰食于不足自给之一男子,则所生之子女,饮食粗弊,居住秽恶,教养失宜,生长于疾病愁苦之中,其身必弱,其智必昏,他日长成,亦必有嗜欲而无远虑,又莫不巫巫于嫁娶。于是谬种流传,代复一代。虽半途夭折之数极多,然所死之数,必少于所生之数。”由此可见,经济贫困与生育质量低下已进人恶性循环的矛盾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极度贫穷和人民意识不觉醒的社会现实。

(六)对西方家庭伦理思想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倡导有取舍的吸收

他说:“即在西洋诸国大抵莫不行匹合矣,而自由结婚之余,亦未尽离苦趣。夫妇道苦,由是而二弊生焉,一曰不事嫁娶,一曰轻为离异。”可见严复看到了西方社会婚姻自由的一些负面影响,对独身主义和轻易离婚持否定态度。另外,对盲目崇外、心醉欧风的不良社会风气严复提出了批评。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可取之处严复持肯定态度,提倡继承。而对只注重感官的不负责任的爱情婚姻观提出批评。他如此说道:“又睹东西之俗,通脱逾闲,由是怨旷既多,而夫妇之道亦苦,不知中国数千年,敬重女贞,男子娶妻,于旧法有至重之名义,乃所以承祭祀,事二亲,而延嗣续。而用今人之义,则舍爱情而外,羌无目的之存,今试问二者之中,何法为近于禽兽,则将惊然而知古礼之不可轻议矣。”

二、正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一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严复自小熟读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他的家庭伦理思想又有着保守性和批判不彻底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存在片面之处

如严复认为,为人太太的天职是:“家中照管门户、教束儿女,系做太太人天职,非不得已不要常出门也。”他认为在新式人物中这种美德已荡然无存。“承先持门户教子孙为第一要义,此之美德,岂是新人物中可求?”他还认为“世间惟妇女最难对付。”与孔子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他认识到,男女因生理方面的区别,因此分工有所不同。“故女子以生生为天职,其力以储能为多;而男子之力见于事功,固多效实。”认为女子的天职就是生育,对女子在参与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显然,严复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二)在爱情婚姻观上尽管与前人相比有较大突破,但受传统影响依然存在

在他晚年所作的《读经当积极提倡》演讲稿中倡导隆古教化、纲纪不变。他说:“治制虽变,纲纪则同,今之中国,已成所谓共和,然而隆古教化,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义妇贞,国人以信诸成训,岂遂可以违反,而有他道之从?”他还说:“今日吾国所谓女权,无非与男子争权。既与男子争权,则不得不过于智育,过于智育,则女性必衰。女性之衰非他,一曰不事嫁娶,二日不愿生育,此欧、美之已事。”把争取女权仅仅看作与男子争权,反映出严复的矛盾心理。女权解放运动主要是指让女子从男尊女卑、受歧视、受压迫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中解脱出来。与不事嫁娶、不愿生育并无必然联系。严复在对待自己子女的婚姻问题时,这一保守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说:“吾俗向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洛生提出先与他的女儿相处,看彼此是否情投意合,然后再决定是否婚约。严复的回答是:“告以不能。”而且把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而私自出走视为一大罪过。他说:“故务弱其民,男秉义程,女守洁清,而寄毅逃嫁,皆大罪矣。”

(三)家教思想中尚有一些世俗的内容

如他教导长子严豫说:“故愿吾儿一听父言,必变此计。吾非望汝媚世阿俗,然亦甚不愿吾儿为无谓之件俗。”要求儿子不要像他那样为无谓而怜俗,对社会宜采用较为现实的态度。这一点仅就家庭教育而言并无可厚非,但鉴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这一社会现实而言,其世俗和保守的一面也清晰可见。

(四)始终没有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对妇女解放、婚姻自主、女性人格独立的束缚作用

通过分析他生前的著作和他给亲友的书信,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经济落后和教育不发达是社会腐朽、人民素质低下的原因。主张走教育救国的改良道路,而不是通过革命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其知识分子思想中的体现。如他在《拟上皇帝书》中说:“且臣知陛下之所以谦让逾巡,终不忍言变法者,重以子孙轻改祖、父之道故也。此诚陛下孝治之隆,不可及之盛德也。然而臣愚窃以谓[为]过矣。”虽然有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祖宗之法的要求,但对涉及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祖、父之道”却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这已被历史所证明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

以上大致勾勒出严复家庭伦理的正反两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他的思想中既有积极探索、以求变革、突破xxx成规的可取之处,又有相对保守、谨小慎微的矛盾特点。这既根源于时代的局限性,也根源于阶级立场的狭隘性。这一点对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都不能苛求。严复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家庭伦理遗产,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要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既大胆吸收其中积极合理的内容,又勇于批判其中封建性的残余,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美德。

(一)严复的家庭伦理中注重亲情和弘扬“孝”道,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据报道,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10年来,我国高龄人口增加了近一倍。2009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00万左右。在我国人口老年化和高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今天,弘扬“孝”道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休息、娱乐的场所,对处于激烈竞争和急剧变动状态中的当代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和谐安宁、充满亲情、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消除人的疲劳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当然,美好的亲情关系不仅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精心的培养和细心的呵护,而且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共同目标才能得以维持。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是培养亲情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部分年青人不养老、不敬老的行为,不仅是对亲情的践踏和伤害,而且毒害了社会风气。

(二)严复认为对待爱情婚姻应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值得借鉴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格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爱情既是神圣高尚的,又是纯洁无瑕的。它应是婚姻的惟一基础,对待爱情和婚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尤为必要。应该说当今的大部分青年对恋爱和婚姻是持严肃和慎重的态度,但是,也有部分青年对恋爱和婚姻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只图一时新鲜,违背了爱情的初衷。比如大学生中就比较流行“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观点,甚至有些人把恋爱视为一种时尚追逐,把拥有男友女友当成一种装饰,就像脖子上的项链,成了炫耀的资本,缺乏理性思考。正如有学者指出,恋爱与婚姻虽然不是人生的惟一目标,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外延,直接影响到青年人精神生活的社会定格和个体质量。因此,青年人在婚恋生活中不仅仅局限于跟着感觉走,还应当进一步通过对爱的思考去增强自身爱的行动自觉性和科学性,从而消除自发性和盲目性。

(三)摈弃严复对女性社会地位的片面认识,提倡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严复在女性社会地位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他也曾正确地指出,平等并不是抹煞男女生理心理上的差别,“夫精神本于体力,而女子体力,以经数舍逊于男子,此学者所共识。”今天所强调的平等主要是人格独立和权益平等。现在有些单位在招工时或提出特别要求或提高标准不愿录用女工。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为减轻就业压力,有些人甚至提出让女性回到家庭中去。这些是明显不合理、不可取的,是男女不平等思想的表现。在农村地区,生育观上的重男轻女思想还比较普遍,为了生男孩,在怀孕时查出是女孩,采用堕胎的办法也时常出现。当然,封建家庭伦理思想的遗留远不止这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严复主张树立科学的生育观,有利于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由于实行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质量普遍提高。但是,每年仍然有为数不少的畸形和弱智儿童出生,优生、优育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普及。有些人还抱着多子多福的思想。未来的竞争必定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家庭应重视对子女的全面教育,为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中叶的腾飞培养优秀的人才资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