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消费主义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主义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主义的现状

第1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教育 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是整个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既是特殊消费的群体,又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因此,其消费观念及行为对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大在校大学生受社会环境、不同观念、家庭条件的影响,其消费内容、结构、方式都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避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偏差出现和不良消费行为产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行为,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大学生消费的新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对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影响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密切相关。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无计划超前消费

消费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分配开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学费。但是对于刚刚拥有消费自,脱离父母管理帮助的大学生而言,面对一次性获取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许多大学生不会去制定消费计划,而是冲动消费,在生活费刚刚拿到手时便盲目使用,而期末或月末时生活费紧缺,不得不靠借钱或是再次向家长要钱来支撑之后的生活。

大学生思想超前,消费也选择超前方式,一些适合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消费方式如:银行贷款,分期付款,信用卡透支等新的支付方式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选择。忽略自己的还款能力,只盲目消费。大学生以学习为主,即使有些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打工挣钱,这些钱也并不能成为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经济支撑,所以大学生不合理无计划的超前消费,最终还是由家庭负担还款任务,这无疑为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压力。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本身就不高的大学生,为了还款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盲目攀比造成浪费

大学生思想前卫,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敢于创新,有着独特的时尚观念。但是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盲目消费,甚至为了追求时尚不顾自身现实状况,四处借债用于名牌服饰穿着、手机更新、电脑换代、吃请应酬和恋爱花费上。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宠溺,在外面也无法忍受一点苦累,所以为了自身享受,认为父母付出是必要的,无视奢侈浪费,只追求生活上的享受。不考虑家庭状况,盲目与他人攀比,比衣服比鞋子,比手机比电脑,比吃比喝,就是不比学习。还有些大学生,家境不是很好,但是怕被人看不起,因此总是与人攀比消费。久而久之,追求时尚、盲目攀比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最终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障碍。

3.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以基本生活和学习消费为主,兼顾休闲、人际等其他消费。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的内容多种多样,大学生的消费也日趋多样化。除了正常生活费用(必要的吃,喝,住,行,穿)外,还怎加了许多新的消费项目,包括通讯费用,旅游费用,恋爱费用,交际费用,娱乐(网吧,KTV等)费用等。大学生各种不必要的支出越来越多,逐渐超过必须生活费,尤其有些不必要的支出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还会阻碍学生发展,带出不良风气,影响校风。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原因探讨

当代大学生出现上述不良消费倾向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因素的影响。掌握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原因是找出相应的对策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处于半社会化状态,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同时大学生与社会中其他群体交往,共同生存,因此也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

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观存在各种偏差,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受这些思想影响,大学生难免会有错误的消费观念和不良的消费行为。受拜金主义影响,有些大学生会产生金钱至上的思想,认为通过金钱,通过消费水平可以把人分出高低档次,为了表现自己高人一等,导致奢侈消费,盲目攀比的情况屡次发生。受享乐主义影响,大学生无计划消费,只顾眼前享受不计后果,不考虑家庭承受能力。

2.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就如灯塔般,指引着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由于经济状况较好,很多家长本身消费观念就有错误。有些家长本身就会有攀比消费的行为,那么在大学生自己支配生活费时就会有攀比的陋习;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享乐主义,生活上又奢侈浪费,那么大学生看惯了便学会了,自己消费时也不会有顾虑。如今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娇生惯养,总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多数家长本身经历过穷苦,不愿孩子经历,总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因此很少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忽略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在自己管理生活费,独立消费过程中,因为不良消费行为导致的财政赤字,许多家长不仅不教育纠正,还会积极帮助填补赤字。由此观之,家庭消费教育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

3.当代大学生是随着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因身处高校,接触传媒的渠道比较通畅。大学生作为消费的主体,难以避免的会成为商家的目标。为了刺激大学生消费,商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宣传广告,通过明星效应,利用明星号召力宣传,或是电视电影及演出广告植入等。大学生每天看到各种宣传,容易冲动购买,往往很难拒绝诱惑。

三、对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建议

为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不良的消费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改善社会整体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良好的消费文化市场。国家相关部门重视对社会上不良消费场所的监管控制,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取缔不良消费场所。重视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节约教育,在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改变奢侈浪费的不良行为。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改变全民消费观念,使大多数人能意识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弊端并自觉避免,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做出正确的示范。

其次,家长应该教导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指导大学生独立规划一笔生活费用,并帮助大学生按预期规划使用这笔生活费用,从而是大学生在独立消费过程中有计划的消费。家长应该改变对孩子溺爱的习惯,不要对孩子的一切需要无条件给予,要通过语言告知大学生,要勤俭节约,不能奢侈浪费,并且要让大学生了解生活的不易,不要盲目消费,并且经常向大学生询问近期消费计划,支出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家长不要通过金钱刺激诱导大学生实现某些目标,更不要以金钱代替对大学生的关心,金钱不会使大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只要满足基本生活学习的需要,其他多余的支出只会让大学生迷失,产生不良消费行为。

在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准确了解,科学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消费教育,使传授给大学生的消费知识能够切实有效。学校要在准确掌握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前提下,重视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消费观的教育

高校教育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系统的消费教育,道德教育,使大学生避免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侵入思想,让其了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美德,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抵触不良思想,克服不良消费行为;另外,高校还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二)理财知识教育

大学生无计划的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产生,往往是由于缺乏理财知识,无法正确规划自己的开支。有些家庭,家长本身缺乏理财能力,更无法授予大学生理财知识,一次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弥补大学生理财知识漏洞。通过向大学生传授理财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有计划的消费,避免盲目浪费,出现财政赤字等问题。高校可以以讲座的方式定期向大学生传授理财知识,也可以开展相关课程,长期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

综上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行为是对大学生生活风貌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消费观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关于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研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消费行为,对于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及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冰.浅析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韩慧娟.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探析[J].教育探索,2010

[3]何艳.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8

[4]甘再清、王静梅. 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及其对策初探[J].消费导刊,2008

[5]杨丽艳.高校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8

[6]李素云.大学生不良消费现状及消费道德之重构[J].商业现代化,2007

第2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消费习惯;解决对

引言

中国经济的腾飞在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的消费行为。高中生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虽然没有收入来源,但面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却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但由于其还未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出现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过于随便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影响中学生未淼纳活。

因此,探讨高中生消费观念的现状,并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1高中生消费现状研究

1.1攀比、从众心理严重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身体及心理都还不成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往往对事物没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所以在面对五花八门的商品消费中,往往会选择大家都有的,选择从众消费。另外一方面,家长的溺爱与顺从也是造成高中生消费攀比、从众的另外一个因素。

1.2重物质消费

高中生中普遍存在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不合理的消费结构。高中生的零用钱大多用于买零食、买服装等活动,虽然有的高中生的零用钱用来买学习用品,但只是局限于买学习参考资料以及文具,学生对文学类书籍等精神投资相对较少[3]。这表明高中生的消费呈现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的倾向,精神文化的缺失,易造成高中生用物质的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让其陷于“物欲”之中,使其在消费中迷失自我,忘却人生的真正意义。

2原因分析

2.1外在的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

进入21世纪,旧时的家庭人口结构已经变更,很多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的溺爱表现在无条件的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上,同时家长某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消费理念潜移 默化的就影响到孩子的消费[2]。

学校部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学校更多的重视的是升学率,而很少或是没有对学生进行消费观、价值观教育。同时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及人情消费等都是不利于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充斥,成人世界的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消极的消费行为正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2内在因素:青春期的特殊性

高中学生处于一个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但对新鲜事物的消费抵抗能力较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极易受外在环境和他人的价值选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价值选择。这个时期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以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容易影响到自控力还很差的学生们,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很容易受到引诱,从而引导起各种不良的消费现象[4]。

3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的途径

3.1加强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正确消费观,学校创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加强消费道德教育,以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高中生的正确消费观[1]。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高中生的正确费观。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

在社会中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消费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高中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社会舆论导向和新闻媒体要有责任感,对高中生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3.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中的不良消费以及校园的攀比之风,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成为“啃老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培养高中生的自主、自强精神[5]。

同时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高中生的自省意识、提高其自控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一颗平常心,要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务实的精神,不要盲目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

4总结

我国学生的消费观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从未成年步入成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高中生的正确的消费观要给予肯定及鼓励,错误的消费观要及时制止并找到原因解决。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引导是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高中生本人共同的努力以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益乐. 普通高中消费教育的对策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42-44+101.

[2]张晓华,纪秋发,肖非,谢立中,刘娟,沈杰,王文宝,朱强. 青少年消费方式与青少年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4:45-49.

[3]张晓华,纪秋发. 首都青少年消费情况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06,09:23-29.

[4]谢万华. 中国教育消费研究[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06:16-18.

第3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当你在美国遇到在超市下架物品堆里翻翻捡捡的人时,千万别轻易以为他们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也可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曾经拿出名片就能够让你敬畏三分的人物。在如今消费主义横行的美国,平均每人每天扔掉至少1磅的食物:吃了一半的汉堡,喝了一半的咖啡、可乐,没有用完的沙拉酱……大街上这些自愿而且主动靠捡垃圾生存的人们,就是当下正在和消费主义顽强抗争的“不消费主义者”(Freegans)。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的东西可以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依靠,于是,他们不消费、不吃肉、不上班……他们提倡的极简生活方式、环保态度、改善人际关系的决心都灌注在不消费主义这个时尚标签里,成为金融危机里特立独行的时尚潮流。

与消费世界决裂

消费主义下的生活方式中,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这种用不切实际的消费筑起来的空中楼阁造成了金融危机;这让发达国家的人们对消费主义产生了反思。于是,金融风暴下出现了一群“不消费主义者”,他们提倡极简的生活方式,提倡回归人性的消费需求。对他们来说,消费主义所破坏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化都需要被重建。

“不消费主义者”的主力在美国,因为在这个国家每年都要浪费掉大量的粮食、衣服和其他基本生活消费品。他们是一个绝对极端化的“战斗群体”,对于身边的现代生活方式持完全否定和抵制的态度。作为一种抗议,他们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维持生活。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了环保的重要,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哪怕只是吃一块蛋糕都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不消费主义者”正是看透了消费主义驱使下日趋恶化的现状,提出不消费生活。不消费生活并不是完全不进行消费,而是尽量少消费。“不消费主义者”们依靠别人用过的消费品维持基本生存,比如从超市的垃圾堆里把不那么好看的残次蔬菜和别人用剩的沙拉酱捡回家做成蔬菜沙拉,把刚刚过期几天尚可以食用的罐头拿回家,把别人扔掉的“过时”的衣服挑出来继续穿,他们还能在垃圾堆里找到榨汁机、图书架等等还能使用的家居工具和装饰品。

不消费,怎么活?

被称为城市挖掘者的“不消费主义者”有时会集体同行,他们互相分享彼此发现的东西,甚至路人想要和他们分一杯羹的话也会被满足。在一些网站上有很多二手物品,在这些网站“购物”的人之间没有金钱的往来,大家以物易物,或是各取所需。来自纽约的魏斯曼曾经是一名警卫,他是纽约第一个提倡靠“回收食物”生存的人,他创办了在“不消费主义者”中很有名气的省略网站,这个网站提倡应该将扔进垃圾堆的被浪费的食物捡回来。它义务地告诉很多和魏斯曼一样的“不消费主义者”应该如何捡到尚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去哪里挖掘被浪费的食物。“不消费主义者”之间是完全不存在利益关系的,他们乐意告诉新加入者生存技巧,他们也乐意与同伴分享“战斗果实”。

也正因为“不消费主义者”不用消费,他们可以完全摆脱为了金钱去上班而牺牲爱好和自由的日子,他们大都不工作,从而有了更多的时间一起去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在社区里宣传环保知识,他们还会把社区的报废小屋整理一新作为宣传环保意识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比起给大财团打工,或者得到什么名利上的光环,他们更愿意把宝贵的时间献给自己关心的家庭、朋友和社区生活。因此,没有人能够把意志强加在他们头上,他们只为需要而工作。虽然有些人无法完全不上班――毕竟免费看病不像在路边捡个免费罐头那么容易,但是只要降低对财务的依赖,就算必须上班,还是可以做到自我掌控。

极端环保者

汽车对社会和生态带来很大的破坏,大部分人都把焦点放在燃烧汽油产生的污染。却经常忽略了其他,比如因为开路而消失的表土面积、森林和原野,以及车祸造成的人与动物的伤亡。基于这些原因,“不消费主义者”提倡尽可能不使用汽车,而是选择徒步、滑板、脚踏车、搭便车、火车等等。搭便车是去填满原来空着的位置,并没有增加额外的汽油消耗,所以是被他们所接受的。

在食物方面,“不消费主义者”有时也会自己种些蔬菜水果,这些天然的植物不但可以提供口粮,而且还可以净化受污染的城市空气。如果没有条件自己种植蔬果,还可以进行野外采摘。总之,

“天生天养”是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

让城市乐观温暖

在“不消费主义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让他们摆脱了消费主义下将所有物品商品化的思维模式,没有了功利目的,没有了等级化的价值,没有了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和巨大的物质压力,他们觉得这种温暖、平等的感情才是原本应该有的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正因为这样的人际关系,几乎所有的“不消费主义者”都是非常乐观的,他们把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同时还具有别人不具有的自由和自信。凡・卓林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提琴家,成为“不消费主义者”已有3年,他说:“有一天,我在家附近的一个垃圾桶找我的‘午餐’,翻到一部破了的CD机,它还能放,音质也不错,但让我兴奋的还不只是这个,我听着那曲子,竟然是我最喜欢的曲子,我曾经有过这张CD,可因为听得太多被磨损报废了。我跑遍各处都买不到,可却在这垃圾堆里找到了。”兴奋的他说着这些时,流露出喜悦的表情。

“不消费”的时尚标签

很多的“不消费主义者”是年轻人,他们之所以支持不消费主义,大部分是为了环保和摆脱功利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人,他们原来过着奢侈的生活,也是消费主义的追随者之一。现在,对他门来说,不消费是他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他们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和周围的人,放弃原来看来绚烂浮华的生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精神收获。

娜尔森此前是某跨国集团的CEO,2005年,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并成为“不消费主义者”中的一员。“我们的行为是常人难以接受的,被视为社会的边缘人类。”娜尔森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去做,但是我们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按需购物的观念。”娜尔森坦白地说,过去她每年花费在自己身上的食物、衣服、书、交通等日常开销至少要10万美元。可是现在,她的生活不再需要任何开销了,志愿者服务代替了之前忙碌的工作。

第4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一)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国外,体育产业诞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他们的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很完善,成为扩大就业人口、获得巨额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行业。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为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界第二位。体育产业将同旅游业、影视业和网络业一起,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

(二)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扶持政策。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是主要因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体育消费属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虽然发展时间短、起步晚,但吸取国外的一些经验在竞技体育、体育用品销售、发行体育彩票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奥运后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带动功能强,涉及面广

奥运会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很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进而决定了体育产业可以带动和推动相关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这种高度的带动功能,使得体育产业无可取代地占据了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澳大利亚认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带来的不仅是16天的运动会,而是10年的发展机遇。奥运会后新增加的旅游生意将为澳大利亚赚取30亿澳元的外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闻名的历史大国,所以奥运会后我国有更多的赚钱机会,更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提供就业机会多,影响大

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能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从国际经验看,举办一次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足球赛之类的大型赛会,可使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20―50年,并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汉城奥运会给韩国创造了3.4万个就业岗位,从申办成功到赛事正式开始,共增加了76万个就业机会。在我国已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为6000亿元人民币。1998年在上海举办的八运会,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体育盛会,为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浓烈的时代气息,解决了许多下岗再就业的机会,而且使上海在那一时期成为亚洲单个城市中体育设施最完备的城市。

(三)拉动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向现代竞技运动的演变,体育的经济功能日趋显现。从世界范围看,体育已成为现代社会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石化工业、汽车业,在经济行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额将达到160亿美元左右,收支相抵后有1600万美元结余。这笔巨额的新增投资,再加上该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将成为牵引首都乃至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而发展体育产业由此带来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因此奥运会后发展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是时展的必然。

三、奥运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政府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作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看待,体育属于上层建筑,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体育的产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适当考虑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同时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二)实现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乘奥运东风,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体育运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发挥体育培养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弘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奥运会过后,我们还应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新提高,掀起群众体育的新,推动体育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体育管理的现代化;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乘奥运东风,聚人心、抓机遇、求发展、促和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促进体育消费的多样化、层次化

只有多样性的体育产业及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分类,才能满足民众体育消费的需要。其中,尤其要注重特定形式的产品、服务、品牌与各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力相适应。体育产业的扩张与发展,不但需要适应市场,而且需要培育市场。在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健全体育保险体制,大力发展体育经济行业,通过专业培养、岗位培训、在职进修、招聘引进等多条渠道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我国体育市场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四)国际化经营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其中,名列世界最有价值品牌前茅的耐克公司,1995年销售额为54.48亿美元。因此,许多跨国公司的奥运赞助商往往把奥运盛会看作展示实力、形象、品牌的良机,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柯达、三星都与奥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李宁品牌就是在奥运会上充分地展示着我国品牌实力和发展的象征。

第5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校园消费 消费道德 合理消费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Campus Consumption Moral Problems

and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ak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r Example

QIAN Youlian

(Fuyang Normal School, Fuyang, Anhui 236015)

Abstrac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ampus consumption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p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nsumption, analyze the reason of improper consumption, and put forward a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umer moral education to guid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ultivating correct consumption habits.

Key words campus consumption; consumer morality; rational consumption

1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消费现状及原因

1.1 消费现状

消费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行为,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体现了国人对教育和孩子的重视,但也可能对子女的消费行为产生诸多影响。

中职学生从年龄看,属于90后,他们生活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期,享受着很好的物质条件,接受着很好的教育;但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生理及心理、经济方面的原因,没有完全地走进社会,很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消费的资金。他们主要是依赖家庭,给其提供经济来源以满足其消费需求。从家庭获得的金钱占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总的来说他们的消费都属于依赖性消费。由于受到社会和家庭各方面不利的影响,中职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以下特点:

(1)消费倾向多元化,消费“透支”现象严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现在更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除了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以外,手机、电脑等成了他们的新宠。他们追求时尚、只认品牌,勇于尝试各种新出现消费方式。如今中职学生的消费观慢慢地向多方面、多领域发展。有些同学报考驾校班,在学生手头充裕时,他们会相约出游、宿舍聚餐、到KTV飙歌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职学生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希望可以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职学生的这些高消费行为与本人现在的经济实力、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符,容易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学生,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

(2)环境对消费方式影响深远,网络消费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中职生的消费方式容易受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部分中职学校附近网吧较多,每逢无聊的时候,同学间就相约去网吧打发时间。很多男生就此成了网游一族,女生则喜欢搜看网上娱乐节目,导致了很多中职生课余休闲的时间全贡献给了网络世界。

(3)消费易受情绪的控制,冲动型消费较多。中职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还不能够理性冷静地处理问题,往往仅凭个人喜好做事,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其购物时,易受情绪的左右。购物时,大多数中职生并没有明确的购买计划 ,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往往不会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就立即购买,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等自己回过神来,就会后悔刚才的购买冲动。

(4)追求虚荣,攀比消费现象较严重。中职生由于年轻,易受传媒的影响,他们大都站在时尚的前沿,追求名牌,崇拜明星,爱好美食休闲;喜欢追求新奇刺激,他们过于崇尚新潮的、个性的消费。有时还会提前消费,不懂得节约。目前,电子类产品更新速度很快,不少中职生盲目追求它们,这些消费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消费,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且还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些都属于不良的消费习惯。

此外,中职生消费中还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趋势不理性等问题。

1.2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中职生不良消费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下:(1)家庭原因最重要。部分中职生的父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再加上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观念上就认为,应当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在外工作、打拼的父母觉得自己感情上亏欠孩子,于是以物质的方式进行弥补。尽管有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会坚持满足其要求,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2)社会影响不能忽略。当前社会产品空前丰富,深深刺激着控制力较弱的中职学生;在这些五彩缤纷的诱惑面前,自控力较差的中职生就会迷失自己,做出很多不当的消费行为。(3)学校教育缺失会助长不当行为。中职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但是在消费方面,却缺乏对中职生消费教育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常的教育和引导,使得部分中职生产生了不少消费方面的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一些中职生走入了消费的误区。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消费现象,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 不良消费现象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商品服务也呈现多样化,人们的消费活动空间扩大,面临的消费诱惑也急剧增加,消费不再只是受到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影响和制约,它还受到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所以,消费兼具经济学和伦理学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消费不仅仅意味着怎样花钱,它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连,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公民的消费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消费道德教育”。从这个层面而言,中职生出现的不良消费现象会引发一定的负面影响。

(1)那些缺乏理性的消费行为、超前消费行为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部分中职学生贪图一时消费之乐,留给父母的是沉甸甸的经济压力,既不利于父母和孩子感情的交流,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2)那些炫耀、攀比的消费风气会对学校的良好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不良风气会诱使中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吃穿住行方面,忽略了内在的人品学识的塑造和培养,容易形成人格缺陷。

(3)不良消费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观念。如果对其职业认知不客观,觉得普通的工作挣钱太少,满足不了其消费需求,在择业时就可能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4)不良的消费习惯会进一步增强社会目前“物欲横流”的现象。在此影响下,一些心智不坚定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发生偏离,产生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渴望,容易败坏社会风气,甚至诱发违法犯罪现象。

3 对策

中职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本人的共同努力。

(1)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在生活中培养艰苦朴素,杜绝奢侈浪费的习惯,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让子女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引导子女不攀比,不赶潮流不追名牌。当子女实际消费明显超过应有开支时,应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不合理的消费。

(2)学校应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消费观念。目前,学校对中职生消费方面的教育并没有重视,学校可以开展消费方面的指导课程,从新生开学初进校园就可以对其进行消费方面的教育。学校和社团组织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增加其课外知识,丰富其人生阅历。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消费道德的实践活动中,有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体验,就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珍贵和不易;深入消费人群,观察并思考评价消费行为,在活动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进行角色转化,反思自己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并由此逐步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道德标准。

中职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理性、科学的消费习惯。应提倡“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消费意识,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中寻找意识的轨迹,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浪费的生活方式,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强调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强调节约勤劳简朴的消费观。

此外,还可发挥激励机制,进行榜样示范教育。通过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强化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其自觉调整自我需要,进而模仿榜样人物的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形成符合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

(3)社会存在的各种消费现象,对中职生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传媒对消费的宣传要客观、健康,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政府也应加强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健康的消费氛围。

(4)对于中职学生,应当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因此,从日常生活出发,克服年轻人的盲目冲动和任性,抵制畸形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

总之,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中职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走出消费误区,使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为自己未来多彩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春.消费教育观[J].教育评论,1999(2):19-21.

第6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成都;行为;需求

引言

农村体育属于我国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一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不断[1]。同时,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十分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与需求对认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概括

经查阅一些亚洲、欧美发达国家相关资料,专门研究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方面的不多,由于先进国家城乡差别并不大、经济较发达,不管是城市亦或是农村居民均具备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他们均由大众体育形式存在,同时他们有着十分完善的大众体育管理机制,居民体育消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再加上政府十分关注,在政策、经济都给予了极大的扶持力度,西方大众体育发达国家还有着提供自愿服务的特征[2]。现阶段,全面范围内诸多国家体育俱乐部均为不以盈利作为目标的社会公益团体,他们通过组织体育经营活动,不是为了获取报酬,还只是筹集自身发展经费,作为民政部门,他们享有免税待遇等[3]。伴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国内学者对体育消费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针对城市、城镇体育消费的研究要多于农村体育消费,本文就此方面研究结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展开了下述几方面的归纳:I.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意识较为传统薄弱;II.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足;III.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与体育消费方式过于单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将成都六县下辖部分乡镇及村落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成都下辖的6个县,包括双流县、郫县、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将接受研究调查农村居民实际体育消费行为等一系列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式:本文资料通过网络、期刊、著作等查阅获得。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文献分析法:主要利用学术期刊网和超星图书馆,检索和综览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纳与演绎等分析工作。(2)定性定量法:本文计划通过网络、体育宣传手册和相关的书籍,对国内外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统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为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与需求存在问题的发现以及相应对策、实施建议的提出提供依据。(3)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础方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和历史资料进行收集的方法,其主要包括历史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并通过沟通和问卷的形式对目前的研究情况和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对调查完成后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将其转化成一般性的共性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在对成都六县2014年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中,以农村居民个人体育消费方面为例,从未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占比21.8%,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人数占比23.6%,体育消费在51~100元之间的人数占比13.1%,体育消费在101~150元的人数占比16.4%,体育消费超过151元的人数占比25.1%。2014年,成都六县农村居民个人体育消费总而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化态势。

3.2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购买行为研究

经对“体育消费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得出,“非常必要”占比6.1%、“必要”占比32.7%、“有点必要”占比35.9%、“没必要”占比23.5%、“完全没必要”占比1.9%。可见,在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投资已得到大部分农村居民的认可,“体育消费购买健康”的行为观念以逐步为大部分农村居民所认同,然而受农村经济、文化及体育基础设施设备薄弱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意愿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的约占调查总人数的58.0%,其中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约占28.4%,农村居民中大多数人个人经济只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难以进行体育消费,进一步引发存在健康意识、健康追求而没有体育消费能力、体育行为的情形。该问题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性存在冲突。

3.3对成都市农村居民不同群体消费结构研究

实物性消费指的是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械及体育图书等,非实物性消费指的是购买体彩、到健身场馆消费等[4]。调查发现,成都农村居民实物性消费和非实物性消费占比分别为76.3%、23.7,说明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仍旧主要为实物性消费,但正逐步向非实物性消费转变。I.不同性别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在购买运动服装、到健身场馆消费消费结构方面,女性人群相较于男性要更多,在购买体育器械消费结构方面,男性与女性有着大致相同的占比,这可能是出于女性相对较为关注减肥、瘦身等方面;而在购买体彩消费结构方面,男性占比则要高于女性,可见男性更乐于博弈性消费。II.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各个年龄段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各不相同,未满18岁及18岁~35岁年龄段农村居民购买运动服装占比较高,分别为31.5%、36.3%;购买体彩消费结构以46~5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41.3%;56岁以上年龄段农村居民则更接受购买体育图书消费结构,占比21.3%。

3.4对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研究

体育功能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如此说明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需求。人们通过消费动机展开体育消费进一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这其中体育消费行为则属于内在结果[5]。在本次研究被调查对象中,参与体育消费的目的多为强身健体、体现娱乐以及社交、改善运动水平等,这表现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已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过去传统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目的,不断朝体现娱乐、社交等目的方向转变,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正逐步丰富。I.不同性别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研究显示,男性在强身健体体育消费需求人数方面要远远超过女性,而女性在体闲娱乐、改善运动水平等体育消费需求人数方面则要多于男性。II.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各个年龄段农村居民均有着共同的体闲娱乐主要体育消费需求,除去未满18岁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均占有最大需求份额;在强身健体消费需求方面,以18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39.1%;在改善运动水平消费需求方面,55岁以上年龄段占比为0;在社交消费需求方面,46~5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16.9%。

4.推动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策略

4.1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要想改善人们体育消费水平,就务必要基于国家、社会经济水平背景,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发展社会生产力极为重要。在我国,消费水平高低受收入优劣很大程度影响。农村居民自身收入水平制约购买能力,其消费结果同样遭受影响。体育消费是位于生存消费之外的发展、享受消费。因此,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提高了,自然其体育消费水平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唯有让农村居民经济上实现富裕,不存在后顾之忧,调动起他们的消费主动性,改善消费水平,方存在可能激活消费,推进成都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次研究结果得出,成都农村居民现阶段鲜有高收入者,且低收入者占据很大份额[6]。所以,强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4.2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

通常而言,可见体育价值观理解为个人对体育活动行为的喜好、重要性的个人主观评定。人们透过体育价值观认识体育事物,透过体育价值观获取参与体育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唯有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方可自源头上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态度指的是个人基于价值观、道德观对外界事物形成的主观评价、自我反应。个人体育行为需要得到积极体育态度的支持,负面体育态度会对个人体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形成积极体育态度,可帮助人们消除一系列不良思想、坚持体育锻炼等。所以,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使农村居民主动自觉参与是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途径。

4.3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民体育消费

即便我国现阶段已经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城市化水平相较于国家平均水平仍旧远远不足,严重滞后于工业后。城市化水平的不足,势必会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束缚。城镇化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自农村型朝城市型过渡的历程,明显体现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可见,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脚步,提升成都城市化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速率,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进一步使体育产业随着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发展起来,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伴随农村居民经济水平改善及消费观转变而逐步优化起来[7]。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不断。为了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清楚认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民体育消费”等,积极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及需求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5Z18

参考文献:

[1] 姚磊,谭明义.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心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省农村中心镇为调查个案[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0-12.

[2] 李雯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99-101.

[3] 徐现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豫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223-226.

[4] 郭立平.吉林省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37-139.

[5]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Sports and Physical Recreation:A Statistical Overview,Australia[M].2008.

第7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摘要:理财是指为了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而对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理财可分为多种,如公司理财、机构理财、个人和家庭理财等。人类的生存及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离不开理财。由于理财的主体广泛多样,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财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生理财是个人理财的一种,即在遵循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投资计划,调整自己的财产分配并评估自己的投资和承受能力,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理财既包括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投资规划,也包括以控制经济支出为目的的消费规划。

关键词:理财观念、理财方式、科学理财

一、大学生理财现状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理财观念将会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理财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传播理财知识,改变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技能,推进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理财现状:一、大学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父母供给,些奖助学金、校内校外兼职、勤工俭学,部分学生的收入还来自于一些股票、小买卖等。二、大学生消费日趋合理,理财需求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趋向不再是“月光”而是有所选择,开源的同时重视节流。尽管如今大学生消费日趋合理,理财需求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自身理财的能力,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评估。三、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行为日益完善,但理财方式匮乏。大学生对于来自父母的生活费用有了更好的支配,并意识到对其合理分配,理财观念日趋强烈,在理财观念的指引下规划怎样花钱、赚钱、护钱、保钱。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理财教育的缺失及家庭理财灌输的不足,他们的理财偏好存在偏差。

二、大W生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淡薄。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 后”的一代,并且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并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对于来自父母的生活费并不能合理规划、合理支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凭感觉消费的问题,想吃什么买什么,想用什么买什么,冲动消费、透支消费屡见不鲜。除了在规划消费方面存在不足之外,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比较淡薄,作为消费者在出现问题之后不能合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使得以次充好,真正的市场缺失,利润高的现象增多,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大学生消费频频遇到商业欺诈的现象。

(二)面向大学生的理财模式单一。适合大学生的理财方式和理财产品匮乏,如象银行的理财机构,大学生并不是其主要客户。银行对大学生除了提供有限的创业、助学贷款外便几乎没有其他理财、金融产品提供。对于其他理财工具和产品,诸如国债、股票、基金、保险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流通性、获利性、安全性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问题。

(三)家庭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较少。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这个整体环境下,孩子是家庭的重点培育和照顾对象,特别是父母一代大多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子女考上大学之后,家长更是为之骄傲,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是尽量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保障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这种在教育上无条件被满足使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父母的艰辛,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理财意识的淡薄和理财知识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拜金、奢靡等不良作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受到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引导的影响较深。

(四)学校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和理财教育。高校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重视不够,开设的关于理财的课程较少,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有关大学生理财的课程也仅仅是形式主义,大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实质性的内容。理财观的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开展、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理财教育对于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来说是空白的。

三、促进大学生科学理财的对策

(一)学校突出理财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理财意识。第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金融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从而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第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金融现象,或开展金融伦理和金融竞赛,为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融资和投资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宣传,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财务管理的氛围,使其在接受金融教育同时,应注意教育实践。

(二)家庭成员重视理财,构建良好的家庭理财环境。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理财习惯的教育,大学生对于理财的态度和家庭财务管理概念和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当局应该强调父母合作,做计划,供给学生的费用遵循适度原则,避免提供额外费用助长大学生的不良消费风气。

(三)大学生自身摆正心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践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会理财。一是合理安排个人的收入。对于来自于父母的生活费用合理规划,对各项支出合理分配,对于自己得到的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的收入进行储蓄或者投资。二是学会记账,明晰各项花销的去向。记账一直是理财的所有方法中最基本而且最有效的方法,记账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花销方向以及收支明细。

参考文献:

第8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90后”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选择的主体性成熟度在逐渐加强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关注的利益边界不同会产生隔阂与对抗,驳杂的社会思潮不断分化,一部分上升为意识形态,一部分汇成社会普通心理,再有一部分就沉淀为社会潜意识。青年主要通过沟通、理解、调适、合作与摩擦来不断地认识和选择,他们的空间大,选择多,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一部分青年更注重内部世界的发现与价值;另一部分青年对外部世界汹涌的资本逻辑存在迷惘而造成人生观的混乱。从我们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大一统的主流社会思潮似乎并不存在。

当今对“90后”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全球化、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全球化趋势将地球压缩成平面,各国间的依存度不断增强。在这过程中,曾经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现象普遍蔓延开来,过于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为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与消费主义相伴的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崇尚的是“有用即真理”,只考量行动能否带来回报而不考问是否合乎原则;功利主义讲究的是效益,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但在中国好像已望文生义地被篡改和歪曲;而非理性主义,把世界看作是无序、偶然、荒诞的安排,为理性所不能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部分“90后”未必能准确理解“意识形态”、“西方”、“实用主义”等概念和思潮,未必能清晰分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但他们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选择的主体性成熟度在逐渐加强。

当代青年对改革中的社会问题相当敏感,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立场,同时对生存成本的增加有焦虑,对个人发展空间的提高有期待

“90后”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社会安全、民生保障等问题,尤其是对教育的投入、就业的前景,他们比较担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希望社会治安得到进一步改善。比起吸毒贩毒和,他们更加痛恨官员腐败和假冒伪劣产品;基于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他们对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会比成人社会更加宽容。

“90后”在主动思考未来的过程中,往往敏感伴着躁动,叛逆伴着迷惘。“校飘族”、“蚁族”的出现,一方面说明“知识改变命运”已近神话,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大学生生存空间被挤压的现状。这对大部分尚在求学阶段的“90后”形成了一种不小的外部压力。“90后”中存在着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有时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或是分裂的情况。因此,需警惕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异化,诸如:无力感、无意义感、无规范、自我疏离、社会孤立等,这些异化都容易直接导致政治被动、价值紊乱、精神抑郁、逃学、自杀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当,这些现象都将不可避免地趋向上升,其传导和共振效应都将是负面的。

全媒时代,当代青年在婚恋、消费、娱乐等方面反映出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趋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传统中国的价值论主要涉及义利之争、理欲之辩,而现代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西方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强调经验世界中对自己产生的有利效果,效果决定一切。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的是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调查显示,“90后”的感性得以张扬,理性的反思略显不足。应当指出,“90后”并不缺少社会责任意识,虽然基于社会环境和网络诚信度的问题,不少人会害怕受骗,但还是有接近一半的青年会响应网上号召去帮助别人。他们认为“吃喝玩乐” 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生活的重要调剂和组成部分。口袋书、忽悠、恶搞都不过是娱乐,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90后”在婚恋、消费、娱乐等方面反映出来的行为特征都是社会变迁的产物。社会思潮往往是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其叛逆性、时代性非常明显,“90后”需要更多地认识生活、理解社会。

总之,在一个社会思潮主流更加分散,派别更加多元,观念更新更加迅速的时代,各社会思潮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90后”在其成长过程中必有自己的主动思考和分析,批判和选择。

第9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

现代中国精神文化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退化,文化生活的粗鄙。现代社会里人们总是形色匆匆地穿过闹市,吃饭时眼睛盯着无聊的街头小报,没有闲暇去思考文化的真正内涵。很多人没有信仰,甚至以没有信仰自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掩饰失落;功利意识膨胀导致人情淡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一些毫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最莫名奇妙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当今充斥电视的竟然是各类相亲选秀节目。在这些选秀节目中,社会诚信的丧失,婚姻道德的缺失,拜金主义的盛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极尽刻薄的话语连对人起码的尊重都已丧失。我们如何能不感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究竟堕落到什么程度,可以将人类最严肃最美好的爱情包装成一个个供娱乐供消遣的选秀节目?

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却仍然感到失落。因为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华,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在信仰崩溃,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如何高扬精神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有些人说精神文化固然重要,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我们的把现代化实现之后再来关心也迟。可是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表明,单纯的物质丰富并不能使人幸福。因此文化与精神的提倡是必定的。那么这么多年来的所谓“国学热”就是所谓的中国文化的复兴吗?

一些学者在中国文化典籍上下了很深的功夫,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代人国学底子薄弱,因而立志给国人补课,颇有在中国建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趋势。但是在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中,我们只听出了浮躁。这些提不出切实良策的讨论会,只是成全了个人的功利欲望。种种有组织的尊孔复古行径,到处泛滥的假传统和假民俗,其实是功利主义极度膨胀的又一表现形式。

二 、中国的文化传统

既然说到文化的发展现状,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思考一下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什么,再看看造成今天这种现状的原因能否从那里找到根源。

中国的传统思想,主潮是主德的。中国传统精神所祈求的是一座入德之门。儒家的伦理中心或者伦理本为主义,把人伦实践摆在了首位,而一切知识都只能沦为为它服务的地位,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探索人生的奥秘,而在于实现人伦的义务。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献身都是为了成仁取义,而不是追求某种纯粹理性即科学认识上的真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仅仅是人伦关系的工具,他只能把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伦的实践。因此有人说,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这些政治家哲学家都是怀抱经世治国之心的。中国的诗人也是如此。没有独立价值的知识是仕途的途径,是实现人伦价值的工具。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曾经有过许多为某种社会理想献身的革命烈士,但却没有像苏格拉底这样为一个人生真理牺牲的哲学烈士,也没有像布鲁诺那样为一个宇宙真题牺牲的科学烈士。记得罗马军队进攻希腊时,阿基米德仍在沙地里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的那个圆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拒绝放弃自己的信仰喝下那杯毒酒时,他还在镇定自若地说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对个人精神价值个人信仰的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里所缺少的东西。

有人说,中国的近代一些思想家对于人的精神问题也相当重视,例如严复提出 “民德”,梁启超鼓吹 “新民”,鲁迅呼吁 “国民性”。但是在他们眼里,个人不是被看做个人,而是被看做“国民”,个人精神素质只是造成民族和国家素质的材料。基本思路仍是社会功利,个人的独立精神价值仍在之外。

中国的理想人格是能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君子。这样一种价值观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这种实用品格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功利主义。因此可以说当代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度膨胀也并不是没有渊源的。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伦道德都丢弃了,忘记了为父母,为子女,为国民的责任,而这丢弃之后也并没有去追求自身的精神价值,反而将实用价值观朝不好的极端发展,功利主义在中国愈演愈烈。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才能的标志是适应而不是创造,生活的目标不是享受而是消费。在许多人的心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字眼。现代人无论在财富的积累上还是学术的追求上都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浮躁,功利主义极端膨胀。这个社会没有像梵高那样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选择在困顿中度过的人,也没有像斯宾诺莎那样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仰一生以磨镜片为生的人。

总之,现代中国人把传统的伦理道德抛弃,不把人伦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依靠,但也没有因此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悲哀。

三 、寻求改变的思索与探索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化现状,中国人是如何面对的呢?

可悲的是,仍然很多国人在沾沾自喜自己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人说西方世界物质文明发达,中国精神文明发达,甚至说中国的精神文明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伟大使命,21世纪是中国世纪云云。实际上就连美国这样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秀的成分,他们同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西方学者注意到东方传统的优越性,而我们却为他们的赞扬的只言片语沾沾自喜,恰好暴露了自己的狭隘性。

中国人的道德学说,伦理学说,其成就在于实现社会的稳定。中国人缺少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从而也缺少对守护精神价值的人的尊敬。欧洲国家,一个小城镇最引以为豪的是曾经有某某哲学家、艺术家在那里生活过,或者居住过一段日子;巴黎先贤祠里正厅只安放两座精美的墓,分别葬着卢梭和伏尔泰。而在中国哪些人能进入首都北京的八宝山呢?其中差异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