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耐药性;畜牧业;食品安全

我国是畜牧养殖大国,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畜牧业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有效的增强了畜禽的耐药率,使得耐药水平变得越来越高,以此就导致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畜禽病原菌耐药性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样不仅会给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引发食品安全、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本文就针对关于耐药性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面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应对措施

1.1加强优化耐药性监测网

耐药性监测网的使用,可实时的追踪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通过分析相关耐药性数据,就能及时的发现药品可能存在的耐药性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这对于有效的防控耐药菌传染病的爆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国家都建设了耐药性监测网,但是大多都是针对患者的监测,对于动物耐药性的监测还少之又少。因此,为了避免耐药性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各国就应加大对动物、环境耐药性的重视,建立较为完善的耐药监督系统,以此就能避免畜禽出现耐药性。

1.2严密监控抗菌药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

为了避免养殖人员出现滥用抗菌药的现象,就应做好对抗菌药使用的严密监控,确保有效的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其中,抗菌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应积极的与兽医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并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生产和销售记录,确保能够了解不同品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此就能给有关抗菌药物的再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此外,畜禽养殖场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档案管理,将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详细的记录下来,避免出现过量使用的情况。在畜禽养殖场中使用抗菌药物,应确保在具备执业执照兽医指导下进行,并严格的按照药品的使用剂量进行喂养,以此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抗菌药物的积极作用。

1.3规范管理制度,启动政策法律施压

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可给有关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发展方向。因此,就应做好管理制度的规范工作,确保通过法律措施,来实现对抗菌药物的合法化管理。因此,国家不仅要加大对抗菌药物生产的监控力度,更应建设一支专业素养强且综合能力高的兽医队伍,确保促进抗菌药物的正常使用。有关部门还应做好抗菌药物市场秩序的整顿工作,并建立较为完善的畜禽养殖抗菌药物的管理法规,以此就能给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性方向。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做好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提升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让养殖人员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以此就能有效的规范养殖人员的行为。而对于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确保实现对市场秩序的整顿。

第2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1.1养殖资金的严重缺乏,资金投入太少。目前,九龙乡很多农民对奶牛、肉牛以及小尾寒羊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而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农户想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养殖投入,但由于资金短缺,扩大养殖的愿望一直没能得以实现。而每年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期仅为10个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这也给养殖发展投入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1.2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在我们的九龙乡,传统方法饲养畜禽现象的习惯,也很常见。每个阶段的养殖,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按牲畜和家禽饲料的需求,而是有什么就喂养什么。几乎没有利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禽畜的质量。粗放性的经营,严重制约了养殖也的大规模发展,而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升级品种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1.3土地的短缺,发展畜牧业的硬件环境亟待改善。目前,土地已成为一个瓶颈制约我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少,即便有的话也是土地用途的手续过于繁琐,冗长的审批流程,使之难以扩大,限制了动物养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加快乡镇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到提高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力度。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乡镇研讨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带领和组织养殖大户代表,到农户家中进行经验介绍,以身边的鲜活实例引导农户,提升农户的养殖热情。其次是充分发挥本县城职业中专、劳动培训基地、广播电视的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养殖户学会1~2门技术。三是请专家分析了畜牧产业的发展趋势,传授知识,增强信心,开阔视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要特别重视畜牧业基地建设,力争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畜牧业的发展靠科学技术,而良种繁育技术是畜牧数量发展扩大的基础技术。内蒙古突泉县在奶牛养殖技术已经实现了冷冻生产。但是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还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提高。要想提高繁育技术水平,还需要政府引导和建立一个基层冷冻站,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提高养殖繁育水平。在示范作用调强,技术调新,规模调大上还要下功夫。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极驱动的农民。另外,以市场为导向,在效益提高、品种调优上努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得到更高的利润。

2.3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龙头企业来带动,所以要注重加强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革和扩大,加速发展养殖龙头企业,以企带户,让农民真正看到了畜牧业经济利益的前景,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养殖农民的积极性。在突泉县九龙乡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乡镇和自然优势,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集团的规模。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2.4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疫情的预防和服务体系,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系统的控制,完善动物疫情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并提出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大疫情预防计划预案,提高快速反应和动物疫病的控制能力。其次,要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和管理体系,直接提供畜牧业市场供需个前景预测服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定期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稳定价格、降低风险。

2.5增加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1、资金的投入是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用好农村小额贷款政策。2、我们必须采取的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外力的帮助下,发展我乡镇畜牧业。3、我们需要使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由政府主导,组织成立了一个有志之士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投资多元化,应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第3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第4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村畜牧养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道路

我国农村的养殖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养殖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养殖业的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农村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农村的畜牧养殖业无论是从养殖方式上还是技术指导上都得到了高效地改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养殖研究人员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的力度,促进养殖业的高效发展。

1 我国农村畜牧养殖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农村经济发展上看,养殖业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农村的畜牧养殖业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从畜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上看,相关的工作力度还明显不够,而且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也是影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畜牧养殖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养殖场建设的形式和结构类型都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而且养殖场的选址以及养殖方式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另外,养殖场内部的垃圾出现了严重地堆积状态,环境卫生也无法达到养殖业的标准。因此,这些因素对于养殖场的长期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提升农村畜牧养殖业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仍然是工作人员工作的目标。

2 农村畜牧养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探究

2.1 落实农村畜牧养殖的小区化建设和发展

所谓的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小区化,主要是养殖人员将畜类的养殖进行分类处理,增强农村畜牧业养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渐贯彻和落实畜牧养殖的小区化建设需要考虑到问题较多,其中包括管理方式以及管理设备的完善性。采用小区化的养殖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养殖方式,多数的养殖户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且效果比较明显。可见,这种方式的应用在实现养殖业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健全农村畜牧养殖小区的设施建设

在农村畜牧业养殖工作中,实现养殖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农村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采用养殖小区的设施建设工作是基础和核心。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对各种畜类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保证养殖业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另外,在小区化建设工作中还应该考虑到畜类的实际需求,遵循资源利用的相关规律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农村养殖业的发展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2.3 完善农村养殖小区的防疫管理体制

加强养殖小区的防疫管理工作力度是提升农村畜牧养殖规范性和安全性的核心和关键。在畜牧养殖小区管理工作中,做好小区卫生防疫和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相关的兽医医疗部门,对于牲畜的疾病进行诊治,同时还应该做好诊断处理工作。另外,专业的防疫人员还需要对养殖业中的各种牲畜的疾病进行监控,同时做好防疫工作。如果发现的疾病的病毒就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来终端病毒的传递。另外,在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将防疫管理体制进行贯彻和落实。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农村畜牧养殖业法发展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2.4 加大对农村畜牧养殖的资金投入力度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畜牧养殖发展进行分析,生产规模无法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资金的缺乏,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畜牧养殖业的规范化小区建设与发展,乡镇政府还应在现有的财政政策上针对畜牧养殖予以无偿补助资金,并通过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资金补助。在县镇政府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强调对农村畜牧养殖业的资金支持,还应同时准确的把握省级以上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并从农村的畜牧养殖实际状况出发,针对养殖的规范化发展和建设需求开展对应的资金申报工作,并充分发挥农村财政资金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使其更为有效的推动农村畜牧养殖业的规范化发展。

3 发展生态畜牧业做法与途径

观念上的更新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不断开发,从畜牧业的发展理念上要革新传统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引入商品资源型替换单一资源导向型,积极探索节草节粮与多层次利用的综合型发展模式。系统科学与现代管理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程度,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优化区域发展和规模化平衡发展,提高畜牧业生态发展的现代化层次和规范化服务水平。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重视市场培育,挖掘市场潜力,构建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生产机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升产业化生产加工能力,争创品牌发展之路。普及“高效转化”技术系列优化饲料配比,提高饲养科技含量,推广二元、三元种植结构,减少能源消耗,强调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生态平衡,推广优良种源,提高农民的畜禽养殖技术水平,广泛普及高效转化。推广立体养殖模式结合我地畜牧资源优势,推广上层养鸡,鸡粪经过发酵后喂猪,猪粪尿制作沼气,沼渣排入鱼塘喂鱼,鱼塘淤泥回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多位一体循环养殖模式。总之,生态畜牧业作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借鉴世界先进思想和技术,走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战略之路,推动我国畜牧业的科学、稳定、有序发展。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城乡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畜牧养殖也将会在科学技术支持和政府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农村畜牧养殖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化农村畜牧养殖小区管理,不仅能够使畜牧养殖的资金成本得到更为有力的控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畜牧养殖的生产方式,从而为农村经济水平的综合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庆红.试论农村畜牧养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方案及措施[J].农村实用经济,2011(12):3-15.

[2]刘文艳.畜牧养殖合作社和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性探究[J].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畜牧兽医站,2012(12):50-64.

[3]张友超,刘希.农村畜牧养殖中现存问题分析和处理对策探究[J].养殖技术顾问,2010(5).

第5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我们于今年7―8月对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六省16个县(市)的种草养畜(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概括来说有四方面;一是种草养畜禽的经济效益,二是畜禽品种及其经济利用价值,三是牧草品种及其播种和利用方式,四是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体调查的项目有:在江西省,主要是吉水县的种玉米养牛模式,安福县的种草养牛、羊、兔模式,于都县的种草养奶牛、肉牛模式,兴国县的种草养鹅模式;在安徽省,主要是蒙城县的秸秆养牛,界首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河南省,主要是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牟县的波尔山羊繁殖中心,滑县四联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汰阳市的农业高科技园,清丰县的小尾寒羊和豫丰黄兔繁殖基地;在山东省,主要是省畜禽良种推广中心,曹县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浙江省,主要是江山和宁波市的种草养鹅。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此次调查点的选择并不是随机抽样产生的,而是有目的,而是有目的性的,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们此次调查的方式主要是与当地政府主管领导、公司经理、技术人员、农民进行座谈,同时,我们还实地考察了所介绍的公司、牧场、草场和农户家中,目的是考证座谈的内容真实性。下面就是我们此次对种草养畜禽调查的几点总结和分析。

1、当前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禽时机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主要是以生产粮食为主,力保全国人民的温饱,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得不到拓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比率近几年停留在35%―45%之间徘徊,而世界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已经达到60%―70%。按照世界畜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出先是落后于种植业,再是同步发展,最后是超前于种植业发展。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基本上是同步于种植业。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下一步战略就是要实现超前发展,使我国畜牧业的总产值上一新台阶。现阶段我国已经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这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种草养畜禽产业将优先得到发展。

发展种草养畜禽,既能改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又符合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提高食草畜禽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促进畜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这是种草养畜禽得以发展的所具备的产业结构性条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肉安全性尤其关注,对绿色食品无比倾情,食草畜禽正能满足人民的这种渴望,因此,食草畜禽的市场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在肉类消费中比例将日益上升,这是种草养畜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畜禽产品将与我国畜禽产品在国际自由贸易中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的畜产品的质量要不断改善,食肉安全性必须提高,食草畜禽的发展正符合这个历史潮流,这是种草养畜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此,当前大力发展种养畜禽时机成熟。

2、发展种草养畜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表现出下降趋势(2001年预计农民收入会有所增长,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农业部作出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决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种草畜禽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种草养畜禽的农民对比纯粮户收入要高出20%―50%,以农民利用冬闲田种草养鹅为例,浙江的江山、宁波和江西兴国的农民就已经尝到了甜头。在江山和宁波,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亩可创产值2000―3000元,获利800―1200元。兴国县的农民在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养鹅中总结出了“五个一模式”经验,即一个农民,种一亩草,养一组种鹅,养100只商品鹅,年获纯收益1000元。再以养牛为例,江西的吉水县、于都县的家民和河南滑县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在吉水县,推广了“三三制组合模式”,即玉米――稻――冬季作物,将早稻改种玉米,并利用冬闲田种马铃薯,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仅玉米代替早稻的种植效益亩产可增收近100元(见表1):

在于都县,以屏山天然牧场为龙头,以“公司+农户”形式,引导农民养奶牛,屏山天然牧场以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农民的鲜奶,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入该组织的农民年人均纯收益达8000―12000元。在河南滑县,以四联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同样以“公司+农户”形式,引导农民养肉牛,已带动全县35个养牛专业村,2008个养牛专业户,四联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按标准收购集中出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肉牛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3、发展种草养畜禽必须狠抓良种良法。众所周知,当前畜牧业的发展在于社会化,发展经济利用价值高的畜禽品种就是畜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各地都非常重视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安徽省蒙城县柳村镇柳村黄牛养殖场,利用皮埃蒙特和西门达尔改良本地牛,改良后的杂一代的生长速度日增重2公斤以上,明显快于本地牛,全县以柳村黄牛养殖场为龙头大面积改良本地牛,全县目前能繁母牛有20多万头,年出栏30多万头,年存栏50多万头。可以说,蒙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养牛大县。又如,山东省畜禽良种推广中心,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畜禽繁育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先后承担了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重点工程项目“肉牛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和“肉羊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近2600万元),并出巨资先后从加拿大引进肉用良种并出公牛100头,其中利木赞76头、西门达尔20头、德国黄牛和安格斯各2头,从南非引进波尔山羊纯种75只,从新西兰购买26只德克塞尔(Texel)肉用绵羊,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肉牛、肉羊良种推广效果好,使全县每年可增产肉类8万吨,农民增收5亿元。可见,山东省在发展食草畜禽方面花了大力气。再如,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加拿大引进兰白花肉用牛纯种,建立兰白花肉牛实验中心,负责全省本地黄牛改良,据介绍,本地黄牛屠宰率低,仅40―45%,而兰白花肉牛屠宰率高达68―70%,净肉率50%,因此,用兰白花肉牛改良本地黄牛,杂一代屠宰率高于60%,净肉率近50%,大大地提高了本地黄牛的经济利用价值。可见,各地都在狠抓良种良法,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优良畜禽品种,并对本地畜禽进行改良,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进一步提高。

4、发展种草养畜禽牧草是关键。优势质草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提高畜禽的经济利用价值,没有优质牧草,畜禽的生产性能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生产性能难于达到最佳值,对此,各地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在牛羊方面,优质牧草选择的主要是紫花苜宿、串叶松香草、柳眉克斯和墨西哥玉米,在禽方面,选择比较多的是黑麦草。

第6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规模化;环境成本;畜牧养殖业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环境理念的重视和关注,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对于环境带来的问题,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助力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降低养殖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有效控制对应的环境成本,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议题,引发相关学者的思考和探索。

1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村畜牧养殖产业呈现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可以降低对应的养殖成本,快速提升养殖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大力扶持,进一步提升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对应的规模化养殖,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以猪、鸡、牛为主带来的畜牧养殖产业市场稳定需求效应,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19 年秋季开始,猪肉价格持续性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速了规模化畜牧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省、市甚至对特定的畜牧业进行补助和支持,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情。虽然种种利好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极为强烈影响效应,但是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超出了部分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对地方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和影响。虽然相应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收益,但是对于环境却缺乏有效的补偿措施,从而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为此,我国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业需要针对具体的养殖成本以及环境成本进行科学计算,从而实现合理化的养殖规模,保证养殖户核心利益的同时,还要保障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环境成本

2.1 环境成本的分类

我国畜牧养殖业的环境成本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分类方法是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以及外部环境成本。其中内部环境成本是指畜牧业养殖企业在开展养殖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养殖费用,而外部环境成本是养殖企业应该承担,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进行计量的环境补偿费用,而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已经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这种环境成本分析方法,不仅设计简单,同时实用性强,成为当前科研学者主流的计算方法。

2.2 环境成本的评估方法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成本评估步骤,首先,要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分别计算。其次,按照外部环境成本评估计算步骤的顺序开展对应的基础工作:其一,筛选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于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其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其三,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兑换成当前市场货币,其四,进行外部总环境成本的计算。最后,对估算完毕的环境成本进行复核和检验,确保没有漏项或者偏差问题的产生。通常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外部环境成本的估算方法涉及内容较为庞杂,如表1 所示根据表格提供的外部环境成本估算内容,我国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按照实际的污染物数量进行科学计算,从而实现以货币方法体现养殖业带来的直接环境损失。开展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环境成本评估,首要工作需要对养殖业的污染问题进行测算,了解当前环境污染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污染量,然后借助外部环境成本评估方法进行对应的成本核算。我国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实际问题,是对于相关的污染物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对应的环境污染选项,大多数企业避重就轻,进而导致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影响了国家对相关企业的有效管理。

2.3 环境成本的控制思路

虽然我国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管理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标准,但是受相关政策、法规执行难度、监管力度等实际问题影响,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的控制方法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为相关企业,首先要对环境成本问题加以重视,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办法,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其一,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目标。规模化养殖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相关引导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开展对应的环境成本控制预案,同时对实施方案开展持续性的优化举措,提升方案的执行力度。其二,深入分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的环境成本项目。既要清除企业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要对可能存在疏漏的污染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统计,结合环境成本分类以及具体的环境成本项目进行对应分析,了解各个环境成本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实际影响。其三,核算企业环境成本。将对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货币化,借助企业的环境影响以及相关治理数据转化为相应的货币成本,从而为企业相关商业行为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其四,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作为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预案要开展全方位、全系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分析,既要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要保证对应的成本控制预案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企业当前的资金数量,能否维系相应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应的实施内容是否存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支持,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对于企业未来的整体效益是否可以激发更多的动力和潜力,最后,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其五,企业环境成本预案的有效实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应的经营内容,以及环境成本控制内容,需要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策略进行实施,有组织、有目标、有策略开展相应的成本控制计划,进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举措的同步进行,实现环境成本控制终极发展目标。其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效益的有效分析与后续总结。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有效分析成本控制计划实施后的效益指标,分析具体的控制成效,同时找出影响环境改变的重要原因,对当前企业依然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整改,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成本控制举措,需要结合后续总结内容,进行对应改进和升级,从根本上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全方位改变。

3 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举措

3.1 产品生命周期法

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以羊为例,产品生命周期法是将羊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和管理,同时核算羊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分阶段开展环境成本的管控工作,需要将羊出生后不同阶段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计算。该方法使用简单,计算方便,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要求。

3.2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将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对象,按照生产消耗、运营消耗、成本消耗、费用消耗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可以提升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污染物及环境影响

4.1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污染物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主要以水污染、固定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为主,其中水污染为饲养目标产生的污染,以猪的饲养工作为例,包含猪尿液、猪舍冲洗、饲养场地等相关内容产业的污染问题;固体污染主要为猪的粪便污染;大气污染为规模化饲养下,猪的数量激增,所产生的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

4.2 污染物的环境影响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每日产生的粪便污染数量巨大,对于周边的空气、水资源、大气等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破坏。根据具体影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情况进行分析,以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最为突出。4.2.1 污染水体环境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中,畜牧产生的尿液中含有BOD、COD、TP、TN等相关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被养殖场清洗后,可能直接排放到地下水系统当中,进而造成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产生,直接危害到周边的水体和土壤,尤其是对于周边田地的影响较为严重。4.2.2 污染土壤适量动物粪便可以提升土壤的养分,但是过量的粪便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不仅会造成土地无法进行种植,同时还会破坏土壤的成分结构,进而导致土壤的荒芜。4.2.3 污染大气环境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由于养殖数量过大,每日会产生的废气数量激增,不仅会增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同时还会造成局部区域的恶臭产生。另外,当硫化氢等相关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即有可能引发饲养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影响养殖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降低,还会造成畜牧养殖环境的破坏,增加畜牧牲畜致死率和受病率。大气环境污染,不仅对畜牧业本身影响严重,同时还会危害周边的居住人群,引发环境污染的持续化和严重化,尤其是超大规模的畜牧养殖。

5 结论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无论是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环境污染,都是环境成本问题控制的重要内容。针对相关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影响范围,结合对应的具体成本内容进行分析,以科学的管控模式以及先进的管控理念,推进我国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环境成本控制,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对改善当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意义重大。

第7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第8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1.1人畜矛盾和草畜矛盾是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农牧交错带的人口密度虽低于农区,但比纯牧区显然要高得多,人口多造成养畜多,而牲畜头数的增加,加剧了人畜之间、草畜之间的矛盾,在全年自然状态下放牧的传统草地畜牧业,形成天然草场上牧草的供给与牲畜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不平衡,从而造成对天然草场的致命破坏。在早春牧草萌芽返青,当受到牲畜啃食后,牧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减弱,严重影响后续生长;牲畜在吃到少许青草之后,宁愿多跑路吃青草而拒绝干草,既消耗牲畜体能,又加剧对草场的破坏。

1.2的农田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农牧交错带农田的格局,主要相对集中于山麓地带河流沿岸,丘陵谷地及盆地中,并由此向周边扩展。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步开垦到丘陵坡地,形成丘陵坡地的旱作农业。这些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多,农业基础条件差,形成经营粗放,广种薄收,丰欠波动很大的特点。在该地区由于集中联片开垦,破坏了原来的草原植被和自然景观,加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在每年季风季节时,地表的大量地表熟化土壤随着大风刮向远方,造成地表土壤的贫瘠化,这是该地区生态恶化导致贫困化的重要因素。

1.3人口的增加和人为的掠夺式经营开发是造成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量,而这种增量造成对自然资源的透支,所有这一切自然转嫁到对资源过度掠夺和占有上。在对草原缺乏长期有效投入的情况下,草原及农田的退化、沙化而导致贫困化就成为这一区域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以阴山北麓为例,解放初期的化德县,耕地仅为3.2万hm2,耕地与草地之比为1∶6.3,植被覆盖率达到80%;而在“十一五”期间,耕地与草地之比为1∶0.5,土地沙化面积为原来的11.3倍,在此期间人口增加了5.6倍,人口密度达到65.3人/km2,这一标准大大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20人/km2为宜的标准。

1.4不科学的农牧业交错带家畜饲养方式在农牧交错区,家畜饲养量的确定也和其他地区不同。在农区,由于天然草地很少,饲养家畜的数量主要取决于饲料来源、饲料价格、经济条件和劳力,有饲料来源,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养很多家畜。在纯牧区,饲养家畜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冬季草场的承载能力,管理较好的牧区入冬前淘汰多余家畜,就是为了减少冬春草场的压力。而在农牧交错区,家畜饲养量则往往确定于夏季草场,甚至是全部草场的承载能力,在冬季饲草不足时就用作物秸秆和粮食进行补饲,因而造成草场严重过牧,导致沙漠化的发展。

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建议

2.1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格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我们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治理的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第一突破口,让农民先吃饱肚子,并初步解决人口压力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同时,以封沙育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第二突破口,改善生产与生活的环境条件,促进生产的发展。

2.2改善农牧业交错带沙化现象治理的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硬约束”的作用,能让人们自律的最好办法。在不断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制定《草原荒漠化治理实施细则》,并依据草原法尽快制定和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征占用补偿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同时还要加快地方特色配套法规的制定。使得草原荒漠化治理、草原保护的行政法律法规覆盖草原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3强化农牧业交错带荒漠化治理的科技保障在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利用现代化的高科学技术来治理恶劣天气与各种鼠虫灾害。在草原保护与建设当中,近几年在技术层面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技术和解决对策。通过利用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科研水平。同时对当前的干旱天气、降水量较少、风沙天气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从而提高内蒙古草原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9篇: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动物遗传育种;高职;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9-02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较强,其中,讲授的知识要点和技能项目在种畜禽场的育种和生产过程中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围绕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开展。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组对畜牧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畜牧生产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畜牧业生产格局的调整,我国种畜禽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日益明显,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时常出现种畜禽生产良莠不齐、代次不明、乱繁滥销、种畜禽性能监测手段落后等现象,致使假冒伪劣种畜禽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延续与进化、指导畜牧业畜禽品质改良的基础科学,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服务。课程团队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要求,结合畜禽企业生产现状制定了课程标准,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去重、精简、拓展、增新,以达到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的。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六大知识模块,分为15个教学项目,同时,针对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遗传育种手段和方法,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组以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抓手,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型”课程逐步改变为应用性的“技能型”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活动中,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其次,以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育种。结合课程组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作为实例带进课堂,避免纯理论化教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动物遗传育种》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动物遗传育种的生产实际中。再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21世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已被社会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院动物遗传育种实训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技能教育,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职教理念新、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我院“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团队每年组织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为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并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重构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实训课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组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精心选择生产一线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选取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式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还原到感性认识。我们共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开展综合性、探索性技能实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动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教学活动中,从实训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预处理、固定、水解、压片到显微摄影、相片冲洗、染色体的测量和排序等各个环节,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技能。在“奶牛的线性评定”教学活动中,从奶牛的选择、部位的识别和体尺测量、线性评分、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训练,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姜曲海猪保种场和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提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参与保种场畜禽的选种工作,制定合理的繁殖和配种方案等,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得以紧密结合,牢固掌握了与时俱进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机会。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假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一些地方品种的形成史、分布、数量、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在当地农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勇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联络途径。

改进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本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物遗传育种》多媒体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形象地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建立校级《动物遗传育种》网页,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生能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改革考核方法实现全方位评价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考核方法应多样化,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训(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操作等手段,加强实训(技能)考核。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既考核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状况,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本课程组优化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婉涛,赵金艳,程璞.《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再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293-294.

[2]马发顺.《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14-17.

[3]史雅静.《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111-112.

[4]赵金艳,李婉涛.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63-64.

[5]魏晓玫,苏力华,欧阳清芳,陆杏华.高职《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形式改革思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4-18305.

[6]王利红,袁旭红,吉俊玲,张伟.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11):40-42.

[7]李婉涛,程璞,赵金艳,李新正.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55-58.

[8]唐雪峰,李建柱,乐涛.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