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司法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在北京启动,该行动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增强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称,目前,我国有两亿多名在校学生,但受到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处于超负荷状态;有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有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据介绍,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目前,儿童的肥胖率达到8.1%,比10年前翻了一番;2005年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校园案件2.2万起。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的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03―31)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等13家部委和光明日报3月22日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社会各界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
《通知》指出,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通知》强调,要重点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等活动。
(摘自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 2006―03―26)
专家指出家庭“冷暴力”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宁夏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近日对咨询的400份问卷分析发现,困扰青少年最多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无法沟通,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更有上升趋势。
宁夏武警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冷暴力”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首先,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有的家庭父母整天沉湎于麻将桌前;其次,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完美;最后一种就是威胁恐吓类,父母用“考不了高分就不准出去玩”“再这样,就滚出去”这类语言威胁孩子。这些“冷暴力”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性格的成长,可能会导致孩子有退缩性人格或性格暴躁,富有攻击性。
所谓退缩性人格就是孩子不自信,自卑感强,不敢与人交流。有的孩子长期受到“冷暴力”,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3亿人,保守估计有5000万所谓的“差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歧视和白眼让他们消极自卑,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周运清认为,“冷暴力”实际就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一个表现形式,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现在青少年自杀的数字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走向犯罪的孩子,多半都是被学校和家长“拍死”的“差生”
(摘自中国网2006―03―26)
未成年犯罪逾七成用暴力
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从1997年起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占75.7%。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了有关当代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报告,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4%、11.3%、10.5%,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报告认为,青少年犯罪原因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两成多未成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在对全国2418名未成年犯的调查中,自述家庭经况“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未成年犯占总数的25.1%,农村高达323%。在被调查的2418名未成年犯中,24.4%(591人)的人与亲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563人)的人与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
二是三成多未成年犯很少受老师表扬。在闲散少年犯中,有33.4%的孩子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而14.6%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扬,两者占了城市闲散少年犯总数的近一半。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被同龄人排斥。对城市闲散少年犯调查发现:他们当中经常去歌舞厅的占了50%,经常去录像厅的占了45%,经常去游戏厅的竟然占了将近70%。
(摘自《法制晚报》2006―03―23)
武汉: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大格局
将于今年“六一”前后举办的“为了明天――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目前正紧张筹备。记者日前从该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这次有规模、有影响的展览活动,只是办理落实该市政协一项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案的举措之一。展览将收录包括“社会关爱”、“健康成长”、“警钟常鸣”、“标本兼治”、“展望未来”等内容的图片500余幅、案例50余个,有关专家将到展览现场开展法律、心理咨询。
今年1月上旬,在武汉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该市派九三学社递交了一份“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后经立案定为78号提案。该提案既分析了当地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多重原因,又提出了在全市司法机关、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联手开展预防的一些切实可行举措的建议,即加大整治校园周边及社区法制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心理侵蚀,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做好青少年犯罪前心理预防;加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动员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控制“犯罪边缘”;加强青春期教育,预防青少年性犯罪;总结“教育、感化、挽救”典型经验,全力预防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等。
今年3月中旬,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机构依据相关职能,将办理该项提案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当地公安、检察、法院、教育、共青团、妇联、民政、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新闻
等十余个部门。记者了解到,该市检察机关目前正依据自身职能,总结、探索、试行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审查逮捕、审查工作新方式。犹如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所“描述”:江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大格局正在构建形成。
(摘自正义网http://www.jcrb.com 2006―04―05)
从网迷少年杀人看青少年犯罪趋势
从市法院列出的《抚顺地区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绝对数量逐年增长,2004年案件数量已经是1998年的4倍,未成年人(包括青少年)罪犯占全部刑事罪犯比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达到8%。
市人民检察院出具的《抚顺市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中显示:2002年至2004年,我市共受理审查案件5913件, 8542人,其中青少年犯罪2043人,缓诉13人,不31人,1999人。青少年犯罪占全部受理审查人数的23.92%;从犯罪类别分:犯杀人罪67人,犯抢劫罪694人,犯盗窃罪467人,犯罪69人,犯伤害罪512人,其它犯罪214人;从犯罪类别可以看出,犯抢劫罪居多,伤害罪位居第二。
市公安局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4年违法犯罪的2991名青少年中,14岁-16岁的358人,17岁-18岁的有531人,19―25岁的有2102人。违法犯罪成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犯罪主体的年龄有所提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三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8.2%。
(摘自抚顺新闻网http://fushun.nen.com.cn 2006-03-30)
广东起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招聘未成年人参与
经过3个月的起草,《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开始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未成年人参与《条例》起草小组引人关注。
《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网日前已开通。负责这项工作的共青团广东省委还将召集各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对《条例》的起草、修改提出意见。《条例》起草工作小组也将深入到未管所和未成年劳教所,分别召开未成年犯和未成年劳教人员征求意见座谈会,让他们结合自身违法犯罪的原因,对《条例》提出意见。
眼下,招聘未成年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报名开始才几天,就有不少未成年人或打电话或上网报名,要求参加。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起草法律的能力,让他们进入起草小组,“作秀”成分大于实际意义,立法机构应该谨慎操作。
(摘自《人民日报》2006-04-06)
新研究显示:活泼好动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到户外锻炼身体的青少年较之常常待在家里看电视的同龄人,前者染上吸烟、酗酒以及其它一些不良习惯的可能性要明显小于后者。此项研究是由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完成的,研究对象为将近1.2万名初、高中学生。研究报告已经刊登在最近一期的《儿科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与那些将大部分闲暇时光花在看电视上的同龄人相比,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通常拥有更强的自豪感,更为优异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更不容易出现诸如吸毒、吸烟、酗酒以及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等危险行为。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的彭妮・戈登・拉尔森博士说:“总的来说,无论具体参加的是哪一项项运动,那些爱玩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的确要好于总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同伴。”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必须在课余时间加入到某支足球队中。研究结果显示,诸如轮滑或滑板等有时会令成年人皱眉头的“另类”运动同样可以带给孩子们更多的自豪感与更低的染上坏习惯的可能性。按照拉尔森的说法,轮滑比看电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结论可能会让某些成年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总是将喜爱轮滑的孩子们视做调皮捣蛋者。目前,美国很多公共场所都禁止人们玩滑板,而一些社区也反对在当地修建滑轮公园。
拉尔森还指出,不仅父母们应当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投身于其所喜爱的各项运动之中,而且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在其它一些同类研究中人们发现,那些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参加运动的孩子们会比同年龄的“电视爱好者”更不容易沾染上从酗洒、吸毒到青少年犯罪在内的一系列不良行为。研究人员则在该报告中表示,本次研究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在其子女的健身运动中所充当角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如果父母不陪孩子玩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自新疆新闻在线http://www.xjbs.com.cn 2006―04―06)
美国华盛顿地区女流氓势力发展迅速数百个团伙横行
华盛顿官方表示,近年来华盛顿特区的女流氓势力发展相当迅速,数百个女流氓团伙在该区肆意横行。而这已成为当地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华盛顿特区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布里奇特・米勒向媒体介绍称,目前华盛顿地区有超过270个女流氓团伙。这些团伙大多形成于一些中学和社区。她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她们使用的凶器从棒球球棒到冰锥什么都有。这些女流氓团伙已经使校园成为她们的“战场”,在这里她们要用暴力来获得家里无法得到的尊重和认可。
据美国联邦司法统计局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法院受理的男性犯罪案件的年增长率为3.3%,而同期女性犯罪案件却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增长。2003年,华盛顿当地法院判决的女性青少年犯罪人数为445人,而一年后的人数则激增到了571人。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华盛顿当地政府正在设法解决。
(摘自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6―3―31)
法国:防犯罪从娃娃抓起 引发争议
法国政府计划出台一项法律草案,希望从幼童开始预防犯罪,而不是从第一次违法之后才开始行动。因此,年满3岁的儿童就可能被相关部门“入档”。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日前报道,根据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一份《青少年反常行为》的研究报告,法国政府计划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提早采取行动。
根据这项计划,校医将成为“心理警察”,负责观察3岁到6岁儿童的反常行为。研究报告指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某些行为可预示儿童是不是“危险”,是否会发展成“未来的罪犯”。这些行为包括:情感缺失、控制欲望、缺乏廉耻心、难于管教、有攻击性心理、情绪化、冲动以及道德意识不强等。
有5万名教师、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这项计划,认为这会扰乱学校、心理医学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他们指出,儿童的一些无心行为或恶作剧更多的是“一种病理学卜的反应,而不需要提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加以制止,如再教育或心理治疗等”。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6―03―27)
俄对犯罪分子日益低龄化表示担忧
俄罗斯内务部官员韦杰诺夫日前说,俄内务部对俄犯罪分子年龄逐渐下降的趋势感到担忧。他透露,仅去年一年,因未达到法定服刑年龄而被免予的青少年犯罪分子就达7.3万人。据俄内务部提供的数字,俄去年超过112万未成年人因犯案而进过警察局,其中55.5万人从事了一般的违法行为,另有5.8万人正在被通缉。
韦杰诺夫指出,俄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案比例上升也令人担忧。他说:“去年超过1.9万未成年人犯有前科,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过去曾被判缓刑。”
韦杰诺夫认为,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案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法庭经常对他们使用刑法第90条进行处罚。该条款规定可以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只采取教育措施。此举“使这些青少年又回到原来诱发其犯罪的环境当中,导致他们重新犯罪”。
韦杰诺夫指出,现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为此,根据内务部的建议,政府将成立一个未成年人事务及权益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
以手机网民为代表的新媒体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QQ、论坛等平台和浏览信息、发表和分享意见。移动互联网络使得网民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参与重大舆情互动成为现实,并且使得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跟进和融入网络舆论话题成为可能。近年出现的“随手拍”活动,把移动互联的功效发挥得较为充分。如影响较大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中,各地网民纷纷将疑似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同时移动终端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现场直播”优势。如在“7・23”动车事故中,手机微博在第一手事故信息及时发出和交流中起到重大作用。另外在在上海“9・27”地铁事件中,相关部门和救援人员利用手机传播现场资讯,同时官方微博“上海地铁”(粉丝112万人 )及时配合相关信息,对于事故的妥善处理和舆论澄清起到积极成效。
(三)社交服务网站(SNS)日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推波助澜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于1967年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即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根据艾瑞咨询网民网络行为连续性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2012年Q3社区交友类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22亿人,不断保持平稳增长。目前社交服务季度覆盖人数远超新闻资讯类服务,与搜索、视频和即时通讯三大网络服务相当。艾瑞咨询分析认为,社区交友类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最常用的服务之一,社区交友类服务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社交网站具有大众传播和私人通信的双重特性,信息只在个人圈子里流转,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不便于站方和政府部门监管。因此在突发事件当中,在其他开放式传播的站点中屏蔽相关信息后,社交服务媒体将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阵地。
艾瑞咨询分析[2]认为,社交网站网络暴力事件越来越多,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促成大规模集体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政见,其原因在于社交网站覆盖广,传播快,并且事件爆发后能够轻易逃避责任。如从2011年英国“伦敦大骚乱”到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到西亚北非“茉莉花运动”。在国内社交服务网站同样具有其他媒介难以具备的信息传播通道隐蔽性。如2011年5月呼和浩特市“街头骚乱” 和大连PX“集体散步”事件中,各网站和搜索引擎对此事件相关信息进行了屏蔽,但大量的信息却在社交网站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四)博客深度分析优势犹存,轻博客仍待发展
随着人们快餐式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发展,博客由于其写作的“费时费力”、互动的单一性和大量简单复制粘贴带来大量重复垃圾信息的堆砌,博客的议题和传播功能有不断弱化趋向。同时微博也存在信息过于碎片化及大量信息含金量不高,造成介于博客与微博之间的产品,取消了字数限制的轻博客走进我们的视线。在国外,美国轻博客网站Tumblr 2012年10月的页面浏览量已经从年初的150亿增长到200亿,其月页面浏览量的年增速超过30%。近年国内轻博客网站的数量一直在迅速增加,然而诸多轻博客网站一直难以得到大家的公认,例如轻博客网站博游吧、盛大许朝军创办的点点网,以及盛大网络富微博社区“推他”,无论是从用户体验上,还是从功能上,都难以达到微博和博客的综合优势的标准,让用户并没有体会到兴趣爱好和交友为一体,不被广大网友所认知,这是所有轻薄客急需解决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等待市场的考验和广大网友的认可。
(五)论坛/BBS在突发公共事件舆论表达中逐步弱化
几年之前,“芙蓉姐姐”、“天仙MM”等网络红人相继现身论坛,“卖身救母”、“馒头血案”、“虐猫事件”等热点事件点爆BBS,BBS成了新闻“猛料”的集散地。然而从2010年开始,随着微博时代的开启,BBS在新闻热点曝光方面的功能就已开始弱化,网民爆料与传播首选微博。尤其是近年作为BBS主力的校园BBS的境遇可见一斑,2011年底复旦大学BBS “日月光华”(网络论坛)的66个版面因人气低迷被列入关闭考察名单,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等BBS站点也都面临着用户人数缩减的局面。2011年10月发生的“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事件,国内最先是由网友在天涯社区爆料,随后微博上对该信息进行大量转载并形成热议,而寻找新闻事件素材的也多从论坛转入微博追寻,而对于天涯社区最先披露这一事实则较少提及。BBS影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变化;另一方面在于BBS所使用的telnet网络协议是开发较早的一种网络系统,其功能较为有限,界面的方便、美观程度也无法与当前基于浏览器的论坛、微博、SNS网站相比,同时其不能显示图片,文字内容的容量亦有限定。当然,由于论坛/BBS所具备的深度分析、挖掘和沟通等优势,能对纷繁杂乱的舆论进行梳理和价值导向,以及使用习惯等因素,BBS还会继续发挥其短期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升级完善以及微群等应用的发展,今后可能出现新的“并存、融合、互补、创新”局面,因而出现融合BBS和微博特性的新的媒介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锦旗.中非制度化公民参与的逻辑[Z].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 王慧娴.艾瑞视点:2011年社交网站成澳大利亚主要网络暴力平台[DB/CD]. http://,2012-04-13.
点评:破镜重圆固然是好事,但爱情如瓷器,一旦有了裂痕无论怎样修补也无法完好如初。将错就错还是主动修好?不妨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吧。
装修成新婚夫妻感情试金石
装修时间之长,过程之辛苦,难免让双方身心疲惫,再加上观念、喜好的不同,极易引发争执。特别是在张罗新房装修的准夫妻,专家提醒,这时的打打闹闹最影响两人的感情。专家也表示,其实,装修的过程,也是夫妻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处理好了,对两人以后的感情只会有百益而无一害。
点评:其实装得再好,一二年后都会视觉疲劳的,那时再想想当初为此吵架,真不值。
夜晚谈恋爱成功率比白天高
谈恋爱的人为什么喜欢在晚上活动?心理学研究人员发现:人在夜晚感情最丰富,如果在晚上求爱,成功率比白天要高很多。在白天,人们要扮演社会角色,进行的思想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而到了夜晚,人们从社会角色转换到个体角色,成为完全从属于家庭、属于自己的人,能够较多地按个人意志来支配自己的活动。
点评:感情是自私的,表白感情当然是人少的时候比较放得开。
再婚男女年龄差会越来越大
美国新一期《生物学》研究报告称:丈夫年龄长于妻子约5岁的夫妻能多生育大约5%的小孩。专家称男人在择偶时愿意选择年龄较小的女人,而女人则愿意选择年纪稍大的男性作为伴侣,这样选择,基因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选择因素。这同时也揭示了男人们在离婚后,会娶一个更年轻的女性,而女人则会找一个年长的男性。但有所不同的是,新丈夫倾向于年长女人几岁,而男人则倾向于找一个在生育年龄的妻子,因此再婚男人与女人的年龄差距会越来越大。
点评:想再婚,女人要趁早。
纽约式离婚:房价越高离的人越多
近年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随着过去十年以房产为代表的家庭财产的急剧增加,一个奇怪的现象随之而来:这些家庭的离婚率也不断增加,感觉不到幸福的夫妇们急于用增值的财产去弥补婚姻的裂缝。凯勒尔是一位不动产经纪人,她经常接到一些老顾客的电话,而咨询的内容几乎都是房产的走势。这些咨询者往往在经过仔细的咨询以及反复掂量后,告诉凯勒尔,她(他)准备和丈夫(妻子)离婚,并且卖掉这座房子,然后靠这座房子的钱去开始自己的生活。
点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情感生活枯竭时,能满足一下物质生活也可以理解。
“门当户对”成80后流行婚姻观
日前,某网络公司对80后的婚姻观做调查,60名受访者中,只有4人认为不需要考虑门当户对,其余皆斩钉截铁地答:要!他们认为:家庭可以不是门当户对,但是要有与对方门第相应的气质。又或者,门当户对的涵义应该是两个人之间要有对等的观念和思想,大到事业未来,小到春节去谁家过,兄弟姐妹伸手要钱怎么处理……
点评:当自我感受的重要性超越了所有一切,爱情、婚姻也就不再神圣。
丈夫体贴比有钱受欢迎
与和时期的条件不同,现如今的信息传递方式丰富多样,对企业而言,移动员工、远程办公、即时通讯、移动存储、黑莓手机和各种Web2.0社交网站的不断涌现,为数据泄漏防护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Websense资深技术顾问陈纲指出:“数据泄漏防护技术已被列入2009年IT行业九大热门网络技术之一,足可见当前企业对数据泄漏防护的重视程度。而真正确保企业核心机密数据的安全可靠,需要集合企业、安全厂商、员工等多方努力配合来最终实现。”
数据泄漏几大渠道
根据Websense的研究报告,如今数据泄漏的渠道包括以下几点:
运用网络攻击手段:此类数据泄漏现象主要存在于以高科技、医药研发、文化创意、咨询等知识密集型企业和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等可使不法分子直接攫取非法暴力的企业。这类窃取主要通过服务器攻击、木马程序置入等。
利用Web2.0:博客、SNS、BBS、社区等Web2.0应用的兴起为企业的业务开展创造了更便捷的平台,但与此同时,这些应用所带来的新型攻击、员工工作效率下降和数据泄漏风险也让企业头痛不已。网络犯罪分子通过将一些恶意URL链接、仿冒视频播放程序的木马、病毒下载器等恶意软件或链接放在各种Web2.0应用中,通过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来吸引用户点击。
内部员工非法窃取:员工的忠诚度不够及职业素养的缺失会导致企业核心机密的流失和泄露,这种泄露主要通过即时通讯、FTP上传、移动存储、打印、电子邮件等实现。
IDC此前的数据也显示,企业所存储的数据量正在大幅增长,由此所产生的对于各种形式如台式机桌面、笔记本、文件/存储服务器、USB驱动器和其他类型信息的防护和控制需求,其增幅将有望在2011年超过那些传输中(如E-mail)和使用中(如合同或议案等)的文件增幅。
数据防护安全体系
陈纲指出:“数据泄漏防护体系的打造需要整合企业、安全厂商,员工等多方努力协作。一方面,企业制定可控性强、人性化的网络访问策略和数据访问、使用策略;同时,安全厂商更好的研发基于内容识别分析、传播途径及传播状态分析等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策略规定,确保数据的不流失;另外,员工自身也要加强网络访问的警惕性,不随便登陆陌生网站,减少与工作无关的视频、Web2.0网站的访问等。”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数据泄漏防护解决方案提供商非常多,以Websense为代表的国际主流安全厂商和本土等厂商均推出了各种形式的数据泄露防护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用户的数据安全,防止数据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企业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数据的使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专家认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数据有效识别――能够迅速判别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明确何种数据是机密数据,何种数据是可对外公开、传播的数据。这是企业数据泄露防护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明确判定数据的属性,才能更好的实施安全防护。
数据传输进程判断――无论是通过邮件、即时通讯还是电脑终端,数据的传输需要途径。准确判断数据当前所处的状态和传输进程,可有效进行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
灵活的策略制定――企业管理者拥有对数据使用策略的制定权,但策略制定后
金融危机和垒球大瘟疫的到来使得人们进一步捂紧了自己的口袋,企业也因此不断紧缩支出,但大量统计数字表明:经济危机时期往往是科研、医疗、基础建设、文化创意等企业大储备、厚积薄发时期,数据保密和泄露防护不可忽视。但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泄漏防护体系的构建非朝夕之功,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性质和需求,了解数据保护的重点,评估安全厂商的研发、产品等综合实力之后,选择适合的数据泄漏防护解决方案。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上网行为习惯 规范方法
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让不少家长和教师不无担心。特别是中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面对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规范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显得更加重要。面对不良的上网习惯,我们不能“堵”,而要“疏”,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信息课上引导学生合理取舍网络信息
1.推荐优秀的学生网站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多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的营养。如向学生推荐雏鹰网、儿童网、中国少年网、科技博览网等学生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上尽情遨游,享受在网络中学习知识的乐趣。又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网站,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门开放给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面对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为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与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
3.建立主题网站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中学生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网络道德相关主题网站,通过网络推动中学生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建设。在这些网站上,学生能了解到学校的情况、展示学生风采、能让学生在网站里阐明自己对网络的观点、倾听大家的建议、反馈家长的心声。教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利用网络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跟他们倾心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能更好地引发思想共鸣,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引导学生努力规范上网行为
1.防止上网综合征
网络是个无限大的虚拟世界,中学生由于自控力差,因此对网络的迷恋程度更高。心理咨询专家说,“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正在上升,上网综合征在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国内正在形成的中学生上网热,家长和学校要因势利导,既不要强行阻止,更不要放任不管。应该给学生确立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思想上先给青少年固定住,不参与到无关的网络活动之中。所谓“言传身教”,教师与家长也应该为他们树立良好榜样,不能在劝阻孩子的同时,仍然当着孩子的面参与其他易干扰孩子正常发展心理的网络行为(如玩暴力型的游戏等)。另外需要适时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以免其误入歧途。
2.警惕“黄色”污染
一些人利用Internet无国界、超控制的弱点,把“黄毒”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学生的好奇心常常会破坏他们的自控力,要防止中学生受到污染,除家长和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拒绝污染外,家长应尽量陪同孩子上网。同时,要通过设立防火墙等技术手段阻止“黄色”污染的传播。
3.加强道德自律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扩展,网络道德也引起人们的重视。网络对中学生道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丧失责任。一些“网虫”把网络看做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一些对网络一往情深的中学生,甚至为上网而放弃上学。这不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且严重影响中学生的人格成长,尤其影响中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二是网络犯罪。在一些中学生中,不乏电脑奇才,他们一旦失去了法律约束,就可能对网络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危害网络安全。三是信息欺诈。人们上网聊天、交友多是不真实身份,使网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易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告诫他们慎交网友,不要把自己的真实住所轻易告诉网友;不能把自己的家庭和经济情况告诉网友;不要轻信网友的话,更不要与网友轻易会面。
4.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学生在上网时,能够做到自己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但如果整天沉迷于网络,则对身心健康发展还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教育学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学校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他们,有专职的网络人员管理他们,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
总之,中学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网络的诱惑性保持清醒和警惕。有了远大的奋斗方向,中学生就会为自己的前途和社会进步努力学习,为锻炼自己的才干而积极投身集体活动,从而避免漫无目的地使用网络,更不会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青少年还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多参加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和丰富业余生活,从而减少接触虚拟网络世界的机会。
9月24日,一条重磅消息又一次将新闻界的目光聚向了中国电影业。小马奔腾宣布与印度信实集团以3020万美元的价格联合收购好莱坞特效公司数字领域。这家1993年由电影巨擘卡梅隆一手创办,曾为包括《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等90多部大片制作特效的上市公司,缘何落到濒临破产的境地?而这起收购是否又会给中国特效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都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200亿
据估计,万达并购AMC后今年文化产业收入将达2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集团总收入已逾千亿。刘明胜透露,万达的目标是,2020年文化产业收入在万达集团总收入中的占比达60%。
3.97亿
国庆档七天假期票房3.9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5%,多出8000万(2011年国庆档票房为3.17亿),轻松刷新国庆档票房纪录。但与人次和场次相比,票房增速显出平淡。中秋连带国庆8天假期,外加高速免费通行,使得出游度假火热,休闲度假反而式微。
200亿
根据艺恩咨询的《2011-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增长率为16%,其中,票房收入131.15亿元,非票房收入26亿元,海外销售收入有所降低,仅有20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电影总收入可以达到近290亿元,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
2名
随着《太极1从零开始》和《白鹿原》两部华语电影票房迈过亿元关口,华语导演“亿元俱乐部”又增加了两名成员―――冯德伦和王全安。
6小时
10月2日,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公布提名名单,电影各有斩获。内地导演娄烨作品《浮城谜事》本以八项提名领跑,然而在公布结果6小时后,影展执行委员会突发声明,表示《浮城谜事》、《神探亨特张》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不符合提名条件,予以撤销。
71个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0月8日宣布,奥斯卡金像奖组委会截至目前已收到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创下有史以来参选作品数量之最。这其中既包括本届金棕榈获大奖的《爱》,也有票房大卖的代表如法国片《不可触碰》,还有陈凯歌探讨互联网隐私话题及网络暴力的《搜索》。
15部
据可靠消息,在10月20日至25日之间,将集中上映3到4部好莱坞分账大片,目前已敲定的有10月20日上映的《全面回忆》和10月25日上映《谍影重重4》。也就是说,10月“突然”成为了进口片扎堆的月份。加上之前已经确定的各国进口批片,整个10月粗略统计将有15部左右的进口片上映。
30%
据统计,从2003年到去年,连续9年国产电影票房的市场份额都占到50%,但今年上半年下降到30%左右。针对这个情况,电影局计划于近期出台政策,利用专项基金的宏观调控,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电影院放映国产电影。
一、 商业微电影的发展
我国微电影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甚至和“微博”刚起步一样,存在十分激烈的概念性争议。有关微电影的定义,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书亮曾这样表述:“各种新媒体平台是微电影的基础播放媒介,本质上其是一种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类’电影短片,主要通过完整的策划体系和制作体系完成一系列活动。”[1]这种定义对微电影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较为清晰地阐述了微电影的制作周期、故事情节、播放平台等三个方面,此外,还将微电影的“三微”特征概括出来,使得大家对微电影的概念有一个整体化的了解。
微电影的影片内容比较丰富,题材形式多样化,这也是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网友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国内主要门户网站的了解,微电影的内容有回忆青春岁月、歌颂祖国山河、歌颂爱情友情、无厘头恶搞等。诸如微剧情片、微纪录片、微广告片、微动画片等是根据微电影的具体主题进行分类的;站在商业化的角度看微电影,可以分为商业微电影和非商业微电影即公益微电影两类。商业微电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可以给商家带来足够的商业利益,同时还可以将电影产品和品牌给予大力推广。本文重在探讨影片中存在的一些女性形象塑造问题。
二、 商业微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异化特征
(一)女性身体的商品化
自古以来,不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电影中,人们都喜欢看俊男美女,这可以使得广大观众实现内心上的一种愉悦感。女性一般只会关注对她们其他特点的描述,而对将女性描述成性感的商业化剧情没有反对意见,女性群体最反感的是把女性降为性客体。纵观国内外的大多数商业微电影,都是以女性的身体为获得商业利益的根本,然而大多数影片中塑造的都不是完整的女性身体,而是将被割裂成碎片化的身体器官或性机能呈现给观众,女性裸的躯体成为众多导演谋取更多商业利益的根本出发点。[2]网络电影《上位》,导演是管晓杰,曾一度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其搜索量和点击率是在大家的批判声中逐渐升高,可见,这种毁三观的低俗、暴力影片深受观众喜爱,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讲述为了搏出位使出奇招不择手段的一群艺校女生,比如有出卖金钱和肉体的,有陪酒的,个个花容月貌,完美身材,上位的手段让人难以想象和接受。
(二)女性形象的边缘化
微电影是指在电视剧和电影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影片,为了满足观众对小人物的窥探欲和好奇心,通常影片故事情节都是荒谬、乏味、庸俗、简单,展现的女性角色多为性工作者、陪酒妹、没落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嫩模等。因此,有网友感叹微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各种嫩模的独有领域。比如,《姐妹》《我是裸模》《坐台小姐》《》等微电影,展现的女性形象不仅都过于突显私人的部分,而且过度地强调边缘化女性的“边缘化”身份特征,因而忽视了女性在公众平台、大众视线下的形象,进而通过荧屏传播了不正确的、边缘化、批判的女性形象。这种情况不仅使女性生存范围受到限制,发展速度受到妨碍,而且误导人们对真实、正确的女性形象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边缘化女性”和现实生活女性生存状况的片面化和极端化。[3]在中国,陪酒妹、等都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在传统文化中,他们一般都需要上层主流社会的人来带他们摆脱贫穷的生活。而现在荧屏上,例如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尤其是抗日神剧中,“救国”已成为一种无私伟大的精神被肆意宣扬,这与主流的价值观不符,当然边缘女性也需要受到社会重视和关注,但是不应该成为主流人群。这是颠覆了往日的价值观,曾经需要被挽救的人现在来拯救国家,为什么会这样?这值得思考。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对女性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女性形象审美的扭曲化
网络是一个具备极强容量,拥有电视、广播、电影、图片、文字等所有功能媒体工具,是一个全能的虚拟平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展现、创造社会奇观的主要公众平台。网络媒体妄图通过微电影塑造出“女性奇观”来影响女性的审美标准。[4]因为,在微电影中,具有完美身材的女性形象频繁出现,不仅提高了女性完美身材的美学标准,而且给观众展现了“女性奇观”,因此,奇观电影的影像特征是运用想象力刻画虚拟的形象,而不再是事实的客观再现。在微电影中,大多数女性角色都年轻、漂亮,其十全十美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女生都无法媲美的,并最大化地高于现实生活普通女性的审美标准,这是一种不现实、不真实的形象。
倘若这种“女性奇观”不断地出现女性的生活环境,会直接误导女性对外观世界客观真实的认识和感知,进而影响女性的具体行为和抽象意识。比如,大众媒体对“美女文化”的肆意宣传,过度吹捧,使得女性会过于重视外在美,歪曲了女性正确的审美观,而疏忽对女性内在素质的提升。长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大多数的女性都认为女性外在美对完美就业机会和获得较高社会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潜意识里认为是获得社会认可和提升女性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进而,一直在告诫广大女性,追求年轻、保持美丽和苗条的身材是很有必要。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女性通过与广告、视频和封面女郎相比,总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觉得身材不完美,对自己的外表也无法作出真实的评议,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女性产生错误的审美观,进而通过不恰当的、极端的手段去获得完美身材和精致妆容。长期为自己不完美的外表而感到伤心和绝望,进而出现不计其数整容失败和过度减肥的事例。
三、 商业微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异化特征的化解方法
(一)增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
受消费文化的影,媒体从始至终都遵循着商业化的运行机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各大商家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商业微电影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网络媒体都是奔着一定的商业利益展开工作,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媒体界在现代社会中应肩负的责任,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众多媒体在社会中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保障人民享有行使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方面。一个具有较强责任感的社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公众声音、维护社会秩序、引领社会风尚、加快社会发展。对此,广大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以更好的媒体形式服务社会和大众,这可以稳固媒体发展的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女性研究报告显示:好多节目和媒体极度缺乏对性别的敏感度,对此,媒体务必要注重增强自律意识,构建完善的自律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观众。一般而言,各大媒介中塑造的负面女性形象较多,将女性敢于受欺和刻板成见的形象在影片中塑造得淋漓尽致,这给女性稳固社会地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5]让观众通过观看影片对真实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是网络媒介根本的职责所在,各大媒体应在不违背影片价值观的原则下发展商业化电影,使得商业印迹在微电影中逐渐消退。回归现实,不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女性,认可女性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将商业化女性形象塑造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充分实现男女平等的愿望,尊重女性。此外,还需提高媒体对性别的敏感度,稳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媒体性别平等的意识。
(二)提高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指的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作用的自觉意识,这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较为具体地说,女性应该明确自己和男性的不同,清楚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具有自觉承担自己责任和义务的意识,通过对自身特征和地位的了解,运用独特的方式去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主体意识淡化、不求上进、妄自菲薄、依赖性强等是大部分现代商业微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这无疑是对现代女性的不公平。商业微电影中的男主角、男观众一般会通过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去评判和审视影片中的女性,仅从男性的角度去关注女性的社会形象,这无疑又是对女性的一次不公平待遇。对此,深受男权压迫的女性不应该主动对其“投其所好”,此刻选择“避而远之”再好不过。然而这种说法目前还停留在理论上,实际生活中女性并不是这样做的。
为了博得男性观众的喜欢,商业微电影中的女性善于用流行的身体标准来要求自己,她们一般比较注重于物质层面的需要,忽视精神层面的塑造。由此可见,在女性的内心深处,早已默认了男性的择偶标准。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女性群体更应该学会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如何从内向外美化自己,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不应该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男性身上,不应该心甘情愿当男性的附属品,这样才能更让社会认可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来实现经济独立,实现衣食无忧的生活目标;关于爱情婚姻,女性不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有勇气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不能成为婚姻的捆绑者,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要抛开传统的道德观念束缚,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人云亦云,成为生活的傀儡。为了打破这种“用美貌讨好男人”的心理,女性应注重由内而外塑造自己,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用更多的知识来包装自己,大步迈向新时代女性,不做男性世界中的“点缀”和“附庸”。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微电影的影片内容对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和女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对此,务必要重视微电影的选材。微电影一直以来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影片中塑造的低俗女性形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对现代女性的评价。为了使得这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消除掉和男女平等的愿望成为现实,女性群体要努力充实自己,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实现男女平等的两性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瀚潞.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7-90.
[2]但愿.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自制剧的审美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3]高卫华,梁春晴.镜像与自我:商业大片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1):
63-67.
酷暑不仅难熬,而且是多事之季节。成语“多事之秋”固然有根据和特指,但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从灾害频发与夏日对人们生存的负面影响来看,更应当称“多事之夏”。
中暑与热射病
自2013年7月以来中国江淮、江南和北方等地持续遭受高温天气炙烤。截至8月6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2天高温橙色预警。中国浙江省疾控中心的2013年高温中暑病例报告显示,6月1日~8月7日,浙江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高温中暑病例达到2082例,因高温中暑死亡15例,但去年只有4例。此外,河南新郑市72岁的环卫工靳春波8月1日在工作中患热射病不幸身亡,他被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6℃,当天新郑市最高气温是36℃。国外今夏遭受同样的高温灾害。例如,英国7月中旬持续近一周30℃以上的高温已造成760人死亡。
酷暑高温造成的最大麻烦是生活和工作的不便,同时还会造成健康的损害和生命损失,两者相加,完全可以称为热浪灾难(35℃以上持续3天可称为热浪)。由于人类进化的局限,人体对环境气温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气温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人的生存。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4℃,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就会有不舒适感。高温天气,除了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胃肠道疾病、皮肤病,或导致原有的疾病加重外,人们最容易中招的就是中暑。
对于中暑,现在临床医学根据病情的发展和各种症状,又提出了新的术语来分类和解释,如日射病和热射病等。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现在,临床医学根据症状的轻重又把中暑分为三个级别,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后者就包含日射病和热射病等。
先兆中暑的表现是,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轻症中暑的表现是,体温一般在38℃以上,除了头晕、口渴外,还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症状,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重症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热痉挛的表现是,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疼痛。原因在于,在高温天气下由于大量出汗及口渴,中暑者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导致血液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从而产生热痉挛。
热衰竭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短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是因为直接在烈日下曝晒,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充血、水肿。由于头部受到伤害,最开始出现的不适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的症状是,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出现昏迷并伴有四肢抽搐,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如抢救不及时,会因昏迷、呼吸困难、心律紊乱,甚至呼吸衰竭等而死亡,死亡率高达40%~50%。
热射病之所以与日射病相互区别,是因为一些人并未受到阳光直接照射,但却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产热过多,但散热不足,体温急剧升高,导致生病。
情绪中暑与暴力犯罪
酷暑造成的不只是中暑和热射病等,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情绪和心理而诱发其他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这种情况也称为“情绪中暑”,即“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且,在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轻度表现是,易动肝火,思维紊乱,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同事和他人发火,而自己则觉得心烦意乱,经常丢三落四,忘记事情,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同时还出现种种古怪行为。情绪中暑的重度表现是,争吵、打架和出现其他暴力行为,甚至犯罪。
情绪中暑的后果常常是比较严重的。例如,2013年7月~8月以来,哈尔滨处于高温气候之下,8月4日,在酷暑烈日下,三名女子在一个加油站出口处为争路而破口大骂,继之大打出手,导致一名黄姓女子突然倒地说不出话来,脸上全是汗水,嘴角不停地抽搐。后经两名辅警发现并及时救助,使其脱离危险,医院诊断为中暑,而打人者赔偿了中暑者5000元钱。
不过,这样的情绪中暑造成的后果还不是最严重的,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夏日高温下导致人们情绪失控后以及其他环境原因,会使暴力犯罪明显增加,这或许是情绪中暑和炎热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最大恶果。
国内过去的一项研究发现,气温每升高2℃,全国的案发生率就会上升1%。比较而言,2月气温最低,害案件非常少;到了8月,气温到最高点的那天之后再过15天,全国的害案件发生率也达到最高点;过了立秋,气温下降,害案件发生率跟着也会往下降。
夏天的案增多当然并非只是情绪中暑的问题,而是与环境也有关联。在高温下,
女性穿的衣服少、露、透,同时晚上睡觉时不关窗户,导致一些人的临时犯罪冲动和行为,而一天之中的晚上7点到次日早上6点,发生的害案件最多。
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则提供了高温和情绪失控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借助一种全新的统计方式对现有的60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气温越高,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对于个人或小型团伙之间的冲突,例如暴力犯罪或帮派冲突而言,高温可能导致的冲突增长幅度达到4%。
尽管有人对上述研究结论多有怀疑,但是,夏日高温环境和情绪中暑的确是造成“多事之夏”的原因之一。
降低气温与减少灾难
以各种方式降低气温是避免夏日人们多发疾病和死亡的重要手段,也能够减少相关的暴力与犯罪案件。
凉爽的气温首先可以减少病死率。广州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夏日广州气温每升高1℃,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就增加3.7%,热浪可导致广州人群死亡率增加4.8%,广州的夏天如果前后两日温度增加2.8℃,人群的死亡风险会增加9%,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增加18%)比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增加7%)大;而温差下降4.1℃,则人群死亡风险下降10%,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下降17%)比心血管疾病患者(下降5%)下降更加明显。
因此,避开高温和利用现代降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高温病,让人们安然度过酷暑。其中,避暑是一个重要手段。在避暑问题上,国外已经有放高温假的制度,而在国内只是个别企业和单位在放高温假。室外工作者,尤其是清洁工等,应当避开11时至17时最毒热的时候工作,而是改在凌晨6时至10时以及下午17时至21时工作,就会有效避免中暑和热射病。
避免高温生病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有条件的个人和所有单位都应当安装空调,发放清凉饮料和劳保用品。
根据《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显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社会化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在转型期这个复杂的过程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是转型期青少年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
(一)自我认识不够准确。青少年因为年龄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仍然处于断乳期,心智非常的不成熟,对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想的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对于自己,认识不够准确,有些自信甚至自我膨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足够的管理、控制能力,既不会照顾自己又不会顾及他人,缺乏集体意识,这些都会使青少年在同他人交往过程中造成困难。此外,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到大有父母和祖辈们的呵护,成长道路顺风顺水,一旦遇到挫折,极有可能会一蹶不振,在自己成长经历中留下极大阴影。青少年的成长非常关键,只有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不被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影响,遇到困难时给自己带来希望,顺利成长。
(二)价值观念存在偏差。转型期的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内外的意识也随之而来,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价值观念的功利化,正如上面调查研究所知,许多青少年已经有了功利化趋势,部分青少年的行为远远超过了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应该具有的,部分青少年表现出了对金钱和关系的极大崇拜,网络上多次出现“炫富”、“拼爹”的内容,而且他们的语言、行为、谈吐也显得相当成年化。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上述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而使价值观形成的偏差,这些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极为不利,甚至受到国外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危机关系民族的兴衰。
(三)信息鉴别能力较弱。根据之前统计分析,目前中国上网的青少年比例已经非常之大,这说明当代青少年基本都能使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现在的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网络的影子,比如普遍使用的网络用语、火星字、口号等。青少年热衷于互联网是因为它所存在的特性,但是这个特性也导致政府和社会无法完全的对其进行监管,许多国内外网站上出现虚假信息,暴力、内容,而部分青少年因为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信息鉴别能力较弱,没有能够抵挡住这些诱惑,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使其道德观念变弱,所以,在转型期,大众传媒的信息安全问题和提高青少年信息鉴别能力亟待加强和重视。
二、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殊并且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化渠道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媒” [1]。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基本通过这些渠道接受影响,并且经过自己的内化,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不能离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所出现的变化、调整使社会和成年人的观念意识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青少年正在心理成长时期,他们热衷于追求新的事物和人,但没有必要的是非判断能力做基础依靠,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整的树立,转型期社会的变化对青少年社会化造成了极大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些却是消极的。如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关于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理解上,有25%的人表示赞同,关于捡到财物后该如何处理时,大部分人选择了占为己有,认可“拾金可昧”,这些要放在2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从本质上分析这些变化都是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转型期的社会变迁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据统计,平均每个青少年一天至少在家里生活12个小时,因此,家庭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巨大,对青少年,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从婴儿开始,父母、家庭就已经在发挥影响作用了。和学校影响不同的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家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其社会化的帮助、促进上面。在家,青少年通常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吸收来自父母的影响,并且到了一定的时间段,当他们开始感受到来自社会对他们的压力,就开始尝试着扮演社会要求的相应角色。可以发现,女孩的着装、说话方式开始相似于她??母亲,男孩则模仿平时父亲的行为,这些情况在国内外都的到了验证,即使有些青少年会因为叛逆等因素的影响拒绝承认父母在家庭里的权威地位,但这一切也不会让他们潜意识里的模仿行为停止。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许多言行举止都显现着他们父母的影子,例如,在教师家庭成长的孩子,其谈吐普遍要比优于其他人,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大部分都有着对婚姻的害怕,虽然20岁以后,青少年会在空间上和父母疏远,但孩童时代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上存在下去。父母、家庭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青少年社会社会化的天平称上,父母的职业、教养,夫妻关系、举止、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未来期望和设想等等都是极重的砝码。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继家庭后青少年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学校也肩负着帮助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青少年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当前在学校里存在着学生们自有的文化,学校作为一个受政府控制单位,因为他们育人方式过于理性和强制性,导致有些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排斥心理,学生对学校、老师产生了反感。自我信心膨胀,随着人数的增加,这部分青少年自发的组成了一个组织或者形成一种文化,这些会对学校传播主流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另外,由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学校教育功利化趋势也特别明显,特别是中学里,学校、老师为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进行应试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的培养有所忽视,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中学的政治课有的被代替有的被取消,造成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社会的生活不相符。这些误区最终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培养出许多试卷上的巨人,行为上的矮个。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年龄、地位、志趣、性格、习惯都非常接近并常在一起互动的人结成的非正式群体[2]。转型期,同辈群体已发展成为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一股重要力量,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青少年的社会化是循序渐进的,在这段时间,青少年尚未转化?樯缁崛耍?但却因为社会对于他们的压力,逼迫青少年去扮演这些角色,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去扮演,在同学朋友之间,他们可以自由的担任着许多角色,最后从这些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同辈群体对其社会化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中发生的。在和同年龄段个体的交往中,每个青少年都不会有所束搏和紧张感,因为这里没有上下之分,大家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参加活动,选择同伴,大家畅所欲言,尽情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间关系,成为朋友。同时,在这里,有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每个成员要遵守它,也会尽力的去维护它,这些内容有的和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相符合,有的不符合甚至相违背。成员们还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做人信条、发型等等,而这些细微的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不小的影响。
(五)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近年来,电视机、电脑在中国已经普及,和家庭、学校、朋友对青少年影响方式比较直观不同,网络等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虚拟世界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以网络为例。其一,网络作为一种公开的传播媒体,容量大、传播快、范围广,不受地域、文化、年龄、民族等等几乎所有限制进行传播,使青少年真正的零距离与社会的交流。其二,网络为首的大众传媒扩展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围,青少年通过其可以建立社会关系。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同个体、同社会进行互动,而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提供了便利,青少年通过人人网、QQ、微信等网络工具在彼此间不见面甚至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相互交流影响。其三,网络为首的大众传媒有利于青少年发展个性。青少年社会化要求其在符合社会共性前提下发展个性,而网络的存在为青少年“发展个性”提供便利,在虚拟世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完成个性的实现。可以说,网络这个平台促进了青少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