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医学基础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基础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基础概念

第1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 键 词】 前概念;搭桥;认知冲突

【作者简介】 黄福裕,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科学骨干教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前概念为基础促学生科学概念转化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3-168)的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往往带着各种关于自然事物或现象的见解,或者是对某些事物有些看法,这些朴素的见解或看法就是科学前概念。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常常形成一些与科学概念相悖的前概念,影响着科学概念的建构。科学课教学如果能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触动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更有实效性。本文在分析学生前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搭建前概念通往科学概念之桥

搭建通往科学概念之桥,精心设计能矫正不合理前概念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

在《简单电路》一课的教学中,一次性给学生提供多种电路元件,让他们搭建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虽然小灯泡亮起来了,但孩子们仅停留在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兴奋中,他们对小灯泡如何亮起来仍然迷茫,不明白小灯泡的内部结构,更难以理解简单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笔者在执教该课时,从调查孩子的前概念入手,让孩子画出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图,孩子们画出了以下几种图:

1.用1根导线连接灯泡底部和电池的正极或负极(认为电流像流水一样,流过小灯泡就发光);

2.用2根导线连接灯泡底部到电池正极和负极(不清楚灯泡的内部结构);

3.用2根导线分别连接小灯泡的底部到电池正极或负极(认为电池两端分别流出电流撞击使小灯泡发亮)。

从以上调查了解到,学生认为“电池能供电,电流通过导线传到灯泡就会亮”,以为这是电的单向传导和消耗的过程。这样的误会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看到的用电器都是由“一根”电线插在插座上的,所以误以为一根导线接上电源,小灯泡就会亮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接下来让学生严格按照所画的图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小灯泡并不能亮起来。这就触动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去探究小灯泡和电池的内部构造,逐渐理解电池两端的导线只有连接到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小灯泡才能亮起来,认识到“只有形成电流回路小灯泡才能亮起来”的科学道理。

这种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行实验探究的教学,其探究目的性较强,探究活动是在纠错和解疑中开展的,避免了盲目性操作,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积极性。通过 “搭桥”活动,学生容易理解电池、导线和灯泡只有形成一个电流回路才能亮起来的概念。这样,简单电路的概念最终在孩子的大脑中构建,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二、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布鲁纳认为:新知识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不断完善中形成的,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修正前概念,进而理解科学概念。

如《认识固体》一课,孩子的前概念认为固体是坚硬的、有固定形状的,对于一些特殊的物体则产生疑惑,如线、丝绸等软的物品,以及烟、尘、沙等微细的颗粒。教学中,笔者以生、熟鸡蛋的对比导入,借助已学过的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特征,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固体的特征;再借助木块、石块、铁块、骨头、玻璃、塑料等典型的固体,帮助孩子初步形成固体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的;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些较软的物体如弹簧、海绵、橡皮泥、细线、丝绸、纸张,这时学生将对固体的前概念“大而坚硬”做出修正,不断把小的、软的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也归结为固体,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就更进一步。但此时还有学生认为沙子会“流动”,怀疑沙子不是固体,笔者用一盆小石子往下倒,学生发现小石子也会往下“流动”,但是没有人认为小石子是液体,这时笔者借助幻灯片让学生看到放大几十倍的沙粒就是一个个的小石子,他们不再认为能“流动”的沙子是液体了。最后笔者向同学们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好的面属于哪种类型?学生又陷入争议之中,通过动手和面,孩子们不断搅拌,直到搅不动,终于理解和水的面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进一步地对固体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

三、引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顿悟科学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概念转变是一个认知冲突形成与解决的过程。学生的前概念多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时侯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很顽固,不易被改变。要使学生放弃前概念,教师应呈现给学生新的事实,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才容易引导他们进一步形成新的概念。

笔者发现《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因远离城里孩子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不高。在导入时,笔者演示浮岩块(一种火山岩)漂浮于水面上时,许多学生不相信,因为他们大脑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岩石块沉于水中的前概念,他们以为是老师在玩魔术。在确认是真的岩石之后,孩子探究岩石兴致高昂,这个时候再让他们分辨混有砖块、水泥块(海边被海水冲刷过)的岩石,学生又对砖块和水泥块形成争议,教学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活动中展开,岩石的概念便得以在争议中不断修正。

又如《观察蚂蚁》一课,笔者先让同学画印象中的蚂蚁(如图示)。孩子们画出来的蚂蚁身体五花八门,有的把胸部和腹部合在一起,有的是足的数量画错,有的是足的分布画错,有的是身体比例画得严重失调,甚至有同学画的是卡通的蚂蚁形象等等。经过展示,孩子们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于是产生观察蚂蚁的冲动。接着他们带着纠错的目的,围绕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这一主线,经过一番详细的对照观察及记录,多数孩子能客观画出观察到的蚂蚁,也发现了很多不曾留意的信息,观察的实效性大大提升。这样蚂蚁的构造就在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观察修正活动中重新得以构建。

四、利用熟悉的情景迁移前概念

前概念多数是学生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深挖教材,创设贴近学生情感的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帮助他们构建新的科学概念。

如《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本质,教师常常塞给学生“参照物”的概念,可是四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把运动的汽车作为“静止不动”的参照物。为此笔者借助课件创设情景:一辆载着树苗行驶在路上的汽车,请同学来分析车上的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的争议来了:树苗相对于两侧的树来说,它是运动的,而相对于运动的汽车是静止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选择参照物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选择不同参照物有不同的判断结果,参照物的概念迎刃而解。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参照物一定要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吗?经过交流碰撞,学生就容易理解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这时的参照物是运动的,但是被假定为静止不动的,他们的理解就更深一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景,在师生的有效交流和碰撞中,参照物的概念得以有效建构,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

五、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明晰科学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即通过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可以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难以一次完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周密讨论,深入交流,让孩子理清实验的步骤,关注材料的功能,明确实验的目的。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与归纳,才能帮助孩子形成科学概念。

第2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理念;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中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教学行为的革新是关键。然而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的。课改即将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课改,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但我决不退缩,我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入,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2)师资匮乏;(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的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校去年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信息处理与应用;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类专业都实行学分制。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和操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当搞与平台无关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再者,不讲平台,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成了纸上谈兵了吗? 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该选命令式的语言还是可视化的语言?笔者认为,要看教学目的是什么。从培养学生程序能力的角度,应当选命令式的语言;从提高程序开发效率的角度,应当选可视化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程序式思维的训练,自然应当选命令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兼顾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语言讲完程序设计之后,再用少量学时讲一下同种语言的可视化版本

(二)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技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学友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学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力量弱的学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例如,选用Windows3.X作为基本教学平台,同时也兼顾了DOS。

(三)精讲多练与计算机不断线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作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以2学时/周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的课堂讲授应控制在40学时以内,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学、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学合理,大家就会理解、支持、执行的。这样细水常流,再加上以后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和渗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正好可以实现"计算机不断线"。

(四)改革投资渠道 改变计算中心的职能

在研究课程大纲和内容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计算机信息这门课程来说,这些更为重要。但现实是,计算机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图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机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致3~4年就得淘汰一批机器。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教育部门来说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购买个人计算机的比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计算机在不断升级换代,但价格也在急剧下调。目前一台586兼容机大约4000元人民币。若3---4位学生合买一台,每人1000元;按照目前学生的消费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算的。学生花了这么点钱,在整个大学期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机器了。对学校来说,既节省了费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下的买机器的钱用来进行网络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机难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其它教学或活动。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计算中心变为网络中心,任务将由现在的提供机时服务转变为提供网络服务,唯一给学校带来的问题是,要在学生宿舍中留出放机器的空间和台子,并要安装个小小的电源插座和进行网络布线。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探索

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各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操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教师还比较缺乏,大多是教师是半道改教计算机学科。但计算机技术是上一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技术,不论是软件知识的更新还是硬件技术的发展都极为迅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过分。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面对的,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得多,能力要求更强。作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有半点松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和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除了教师本人坚持自修之外,适时地对新出的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把这种动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推动计算机教学更好效果最直接的动力。

4、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强化教学管理,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外,还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生存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敢于创新突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3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发光是固体物质微粒被烧灼产生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受热时能够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固体或液体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实际是硫磺受热时变成的硫蒸气在燃烧。

火星一般是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火星实际是炽热的固体或固体熔化物。如,固态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这些火星实际是炽热的四氧化三铁的熔化物。

2.烟、雾、烟雾

烟是大量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雾是大量细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看到的大量白雾,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的大量盐酸小液滴。

烟雾是大量细小固体颗粒与大量细小液滴同时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磷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是三氯化磷与五氯化磷的混合物,三氯化磷在常温下呈液态,五氯化磷在常温下呈固态,所以当磷在氯气中燃烧时就会出现白色的烟雾。

3.点燃、燃烧

点燃是一种反应条件,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点燃的结果是可燃物发生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是一种反应现象,而不是反应条件。

如,2Mg+O2点燃2MgO,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现象是镁在空气中燃烧。

4.加热、高温

加热是一种反应条件,是化学实验中一种常见的操作,一般是指用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在500℃以下)加热。

高温也是一种反应条件,一般是指温度高于500℃的加热。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反应中,需要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并不多,主要有木炭还原氧化物、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煅烧石灰石等。

5.鉴定、鉴别

鉴定是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来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某种成分;如果是鉴定混合物的成分,则必须确定混合物中所含的所有成分。

鉴别是根据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通过实验的方法,将物质区别开来,而不必一一确定物质中所含的成分。

如,鉴定某无色溶液是盐酸,则必须确定该溶液中只含有H+和Cl-;而鉴别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只需用实验将它们区别开即可。

6.分离、提纯

分离是指根据混合物中各种成分的不同性质,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得到各自的纯净物,而且还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提纯是指根据不纯物中所含杂质与所需物质的性质不同,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至于杂质通过什么方式转化以及转化成什么样的物质,则不需要考虑。

如,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钠和氯化钠,不仅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钠,而且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同时还必须使他们最终成为晶体。如果是除去硝酸钠中混有的氯化钠,则只需得到纯净的硝酸钠即可,至于使用什么方法,氯化钠最终转化成什么物质、呈什么状态,均不需考虑。

7.爆炸、炸裂

爆炸一般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剧烈燃烧时,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导致容器猛烈破碎,碎片飞溅。

第4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设计; 设计素材; 设计元素提炼; 概括和创新; 地域特点和时代感

Abstract:“Application of virtual topic”is a form of conceptual design, emphasis on concept and creativity,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workflow. Virtual information, design element; encapsulate and extract the rational elements and symbol, capture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trend. The outstanding conceptual design should consist logical and rational explanation, detailed creation process and uniqueness.

Keywords:conceptual design; design element; design element extraction;encapsulation and crea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modern trend

人类的设计活动从远古到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合理、符合人类生存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空间与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社会化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美的理想追求。一个家庭、学校、商业空间、公园乃至一座城市的环境,都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进行设计和创造。所以说:设计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开拓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对一个未来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实际课题设计任务的机会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往往采用较多的是模拟课题或虚拟课题的教学方式。而这种局限性又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虚题实做”的概念设计,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的设计则要求根据不同民族、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差异,来满足人们精神、心理、视觉上的需求。从某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设计,它的表现方式体现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语言入手,分成若干个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知觉心理学的特点,一个设计作品既可以使观者产生感性经验,同时也可以刺激出记忆中的经验为基础的联想和对眼前事物的解释。例如,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经验,从而把视觉形象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满足人们在功能、生理上的需求外,达到精神、心理、视觉上的愉悦和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这种设计活动。

1设计元素的构成

视觉语言可分解为各种元素,体现在设计中便成为设计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概念元素: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为人们意念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概念元素包括了点、线、面。

1.2视觉元素:我们如果不把视觉元素体现在实际的设计之中,不把它变成某种形象化的东西,那么它将是无意义的。视觉元素包括物象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等。

2空间形体的构成要素

空间形体是建筑的内、外部特征,是可见的。空间形体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之于画面时,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空间形体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空间形体设计的要素是点、线、面。这是存在于所有造型艺术要素之中的,是最基本的。研究这些基本的要素及构成原理是我们研究“虚题实做”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点、线、面虽然是一种概念元素,但运用在实际设计之中,它们则是以可视的,并具有各自特有的形象特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2.1点—点在几何学上,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汇集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几个点之间会有虚面的效果。

2.2线—点的移动产生了线,线在几何学上,没有粗细只有长度和方向,,但在构成空间形象时线在图面上是有宽窄粗细的。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静止、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而曲线又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

2.3面—线的移动产生了面,面具有长度和宽度,是物体的表面,它受线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面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等。面又分实面、虚面。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虚面是指不真实存在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由点、线的组成或留白而形成。

我们可以在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其建筑中所用的视觉语言是从大自然中获取了各种设计素材,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和创新的设计方法。苏州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具有地域、地方特点的建筑,同时,它还具有现代、时代的特征(图1)。设计师把苏州民居建筑中(图2)的青瓦、白墙提炼为黑、白、灰三种视觉元素(图3),并把墙脊、屋脊上的灰瓦、墙线、门窗等归纳为点、线、面等设计元素和设计符号,同时将中国园林的造园术(图4),把这些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设计的辅助元素及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水体、植物、假山石等造园手法,使“苏州博物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苏州博物馆整个建筑群里,运用了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把一个完整的设计元素,分解为不同的造型要素、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然后根据建筑构图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重新进行组合和变化。这种构成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而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份,用这些抽象的成份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这个时候应注意,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表现一个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时,应从多视角去分析它,抓住其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特征,使之在组合成新的建筑空间时,仍然能让人感到原事物的特有面貌,以及产生新的建筑空间之美感。

第5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新一轮课改,如狂风暴雨,席卷着全国各地。仁怀老师们也不甘落下。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前前后后也做了无数次探索,在挫折中,失败中,摸索着,滚爬着,前进着。

仁怀市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是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继续坚定不移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等目标的基础上,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的内容显示出灵活性、开放性、层次性、探究性、综合性等众多特点;参考答案也逐渐趋向多元化、多层次,并鼓励学生创新思想。在这一评价导向下,仁怀的思品学科,九年级既要参加遵义地区统一的升学考试,又要参加课改。如何搞好九年级思品课改后的开卷考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究:

一、以考纲为纲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近年来考试的命题范围和依据,也是考试的“指挥棒”。所以,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考纲为纲,认真学习和钻研《考纲》。

1.要明确考试范围。“人教版九年级教材”是遵义地区多年考试的范围,要认真研读,并根据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认真教学。

2.要明确考试的要求和难易程度,便于教学时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例如: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第三单元“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就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二、注重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体系

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后,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还是需要识记、理解和运用的。据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的统计分析,大约有70%左右的题目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可见,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开”的是一定的资料,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逻辑结构的组织上都是“闭”的。即使有些题目并不拘泥于课本,采意为主,采点为辅。但是,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熟悉,在有限的时间内答题难度也很大,因为无论题目多么新颖,评分标准多么宽泛,但答案始终是要用相关专业术语来表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一)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教学

课改后,教学中依然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该记的必须记,如责任的含义、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战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共同理想等等。在教这部分知识时候,尽可能利用我市教育局倡导的课改模式,即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例如我在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是如下进行教学的。

第一步:自学。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55-58,完成以下内容。

1.自然资源有什么作用?

2.我国的资源形势是怎样的?

3.人类为什么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要求是什么?

6.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步:互学。

要求:学生两两互查学习情况,并提出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疑难问题,探究解决方案。

第三步: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究完成。

第四步:查学。(完成课堂训练)

这样就把课堂真真正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摒弃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的模式。九年级思品中考以开卷考试呈现,不能把作业留在课后,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握好课堂的45分钟,向课堂要质量。只要老师们把好这一关,学生在中考的时候,考个B等,进一类高中是没有问题的。

(二)重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中按单元、章节体系进行归类,使学生明确一个章节,一个单元在教材框架中所处的地位,把单元、章节的内容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一个正确的认知结构体系。例如上完第四单元“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时,我就做了一张如下PPT。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的知识串起来,加深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处理教材时,既要把整体知识分解为一条一条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条目,又要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搞清一单元一章节的内在结构,又要挖掘不同的单元、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使知识呈现网络化;既要注意强调知识结构,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又要引导学生自由地发现知识,并从中领悟形成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这样的剖析、挖掘、创新,最终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取得进步。

三、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改后,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仅仅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从去年各地的中考试卷分析,命题内容的综合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答案,以适应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如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请提几条合理化建议”、“有何启示”以及漫画、图表等题目,所以,我们在教学一些重要知识点时,必须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从不同侧面去归纳和整理知识,使答案具备综合性和完整性。

四、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映和体现社会现象及热点(包括地方热点)问题,这是思想品德课本身要求和特有形式。尤其是九年级思品开卷考试后,题目新颖、材料广泛、答案灵活、命题更加注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以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要搜集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以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而且还要搜集国内外实例及社会热点问题,并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加强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活动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巩固和提高学生解题水平。

第6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了解五年制高职的概念和学生的特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学生入学的资格为初中毕业,通过中考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具有举办五年制高职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经过五年的学习获得高职毕业文凭。[1]虽在类别上为普通高校,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客观上要求其教学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不能照搬高校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等又不同于中职教育,不能照搬中职教育模式,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教学模式必须兼顾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要求,突出五年制高职的特色。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为药店、药厂生产车间、医院,从事如灯检等药物分析检验工作,因此,药物分析检验所必需的各种仪器的操作,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药物分析一般是从药物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4个方面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而前这几项内容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对于药物分析专业的高职生来说,《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的开设也应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具体的药物分析中,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训练习和《药物分析》课的学习,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综合化,从而达到掌握药物分析基本技能的目的。为此,笔者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认为药物分析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形式方面的改革,旨在探索一套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1 教材改革

药物分析是各级院校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都没有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材,只能借用高专或者本科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结构编排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研究性,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药物分析知识,这些知识的理解需要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等知识为基础,对于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则力度不够,主要靠简单的实验。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来的药物分析本科或高专教材无法适应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要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药物分析(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首先,应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入手,即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学习掌握药物分析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在内容编排上应进行一定的调整,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化学分析等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对接。其次,应考虑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在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知识而不是学术研究性知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淡化学术研究性。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的技能是能根据《药典》或者其他药品的质量标准的规定,合理、正确用运分析仪器对被测药物做出正确的质量评价。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一般从药物的结构入手讲述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和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笔记,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其理解有很大难度,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最后只有少数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勉强通过了考试(笔试),但药物分析所必备的操作技能没有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应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听课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或是动手记笔记,能加强对所听内容的记忆[2]。教材中的图片都是黑白的,没有立体感,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特别是药物分析的一些仪器,由于其价格因素,学校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实训条件。多媒体手段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操作,其生动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在让学生间接地掌握了该仪器操作的同时也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的紧张。

2.2 课堂提问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每次新课前,教师大都要用几分钟时间回忆上次课的内容,一般都以提问方式进行,但多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提问,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通过提问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是个别提问,课堂提问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为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我们尽量不用那些靠念书来回答的提问方式。例如,在讲授“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每一步操作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最后看屏幕上播放的溶出仪,提问溶出仪的操作步骤。对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往往不立刻做肯定与否的评价,而是再提问另一位学生,让学生自行判断,最后教师作简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提问方式相当于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了“药物溶出度的测定”实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抽象复杂的知识。

2.3 作业的改革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业的类型、题量都会影响到作业的效果。简单地回答一些概念、解释一些名词也可以是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人的惰性,对于这类作业的完成,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学生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照书本抄写,更有甚者连书本都不愿翻,直接抄同学的作业。原因是这样的作业答案几乎是固定的,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有如下规律:听教师讲解,只有0.5%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有80%―90%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有70%―80%的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3]因此,笔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作业的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直接抄书的问答、概念题型,增加观察、分析、判断的作业类型,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不仅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制剂分析一章中“药物的含量测定”,内容多而杂且重复,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以手中的药物为测定对象,通过查阅药典,归纳其含量测定方法,并用示意图绘出其操作步骤和每一步操作所需的分析仪器。作业的完成时间为2周。对于没有查到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请教教师。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抄写名词、概念,而是充分发挥了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查找药典中的相关内容时,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提高了思维和动手能力,大大激发了其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2.4 以项目教学为模式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用实际工作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表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紧迫性。在项目任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做到动作技能和实践思维技能同步训练,既知道怎样做,还知道怎样做才更好,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技术素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发展。[4]

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熟练操作药物分析仪器是药物分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项目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分析天平的使用”时,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将课堂放到天平室,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从天平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天平的一些部件,然后告诉其作用和工作原理,最后逐个讲述称量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的学生不仅能准确称量,还能排除天平使用时常见的故障。在该项目教学结束时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3 学生考核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为笔试。而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分析技术按照这种方式考核有很多弊端,某些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由于不善用文字表述而无法取得高分,而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背概念也能过关。这种考试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核,在每一个项目模块结束时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最后和理论成绩综合为最终成绩。这一考试方式的改革,也使学生更为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从而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笔者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大增,并且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笔者将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升华、完善该学科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滕勇.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4.8,(9).

第7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14-01

提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医学的重点课程;同时病理生理学因其理论机制复杂,知识覆盖面广,还是医学生普遍公认的难度较大的医学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对其望而生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概念是包括主要属性或特征的同类事物,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概念的形成,可以将信息进行归类,据以进行推理、决策或问题解决等思考活动,故概念形成是思考的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考和了解的工具,意识学习的基本单位,能使我们将事物、想法简化,减少数据超载的负荷,更能在遇到新情境时由概念的属性予以确认。因此,概念是知识与认知学习的基石。

如何在病理生理教学中应用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总结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清晰、准确、深入理解概念是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各章基础知识的保证,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有助于促进病例分析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 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要灌输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启发性教学,引入新概念时联系实际生活,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既能身临其境又有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应用,消除畏难情绪同时引起学生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水、电解质代谢这一章时,恰逢清明扫墓出现了很多水中毒患者,在网络上热议一时,因此讲课时以此为切入点,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休克的讲授中,结合医学生“打针或献血时有的同学晕倒在地,是不是休克?”讲授发热恰好班上有学生打球回来,因此因势利导问学生“体温升高就是发热么?剧烈运动时体温的升高是发热吗?”。在概念的讲解中,采用引导的方式,将概念与生活实际、临床症状、体征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要及时给学生回顾生理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回顾中进一步思考,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引入新概念,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 重点讲解概念中关键和核心的字和词,加深理解

病理生理学涉及概念众多,如何在兴趣之上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又容易记忆,就要提炼概念的精髓,即概念中的关键字。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白发热不等于体温升高,根据生活经验也知道剧烈运动后的体温升高不是发热,如何让学生不只是课堂甚至是课后都能牢牢记住发热的概念,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关键词的提炼可以更加明确概念,也可以使记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筛选关键词的过程中,是学生对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对概念的逐步明晰也使得后续机制的学习更加轻松,譬如在发热的概念中我们反复强调发热概念中的3个关键词:致热源、调节性体温升高、0.5度。学生在关键词的选择中会逐渐发现,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对关键词的掌握也是如何辨别将来出现的任何一种体温升高到底是不是发热的有效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总结推理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课后用来复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也如法炮制,不仅节省了学习时间,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有时候学生还能触类旁通,衍生到各类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 剖析概念,明确概念的辨析

概念从一句话转变为关键词有助于深刻理解概念,便于记忆,如何从关键词重新回到概念,则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如心力衰竭的概念,其表述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但是很多学生基本都会忘记“或”,使得心力衰竭少了一大部分患者。所以在概念讲解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 巩固概念,立足应用

第8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键词:转化医学神经外科运用

20世纪后期,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知识急剧增长,而且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针对某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导致缺乏与其他。从事某一专业的医生很容易受所从事的专业限制忽视和割裂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医学问题。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转化医学的理念,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和实用性,在美国被迅速接受和普及。转化医学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很少联系的现状,铺平了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沟通的路径。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者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近10多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概念。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其凝练成基础医学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其研究的主要是与人的神经有关,运用一些外科的手段来治疗人的神经系统病变。目前国内神经外科治疗疾病采用的最好的技术是机器人脑立体定向技术,该技术是国家863科研项目的转化成果,主要用于脑外科微创手术规划、导航和立体定向。

转化医学现阶段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化医学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疾病防控水平,使肿瘤学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临床数据表明,靶向癌症治疗的潜在作用不仅仅在于它能杀死癌细胞,还在于它能诱导癌细胞,使其分化为正常细胞,最终治愈病人。随着系统医学、转化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围绕着临床实践中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的创新性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免疫学界的重视。

其次,前面论述过,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麻醉问题。转化医学研究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再将其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的总体水平。麻醉学科在不断的发展,新技术的实施也需要更多相关人员的配备。

第三,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应用还体现在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癌症新的治疗模式,微创介入治疗范围广,治疗早期肝癌临床效果略优于常规手术切除。微创手术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理念,具有疗效好、适应症广、创伤小、几乎不流血、可重复性强、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肿瘤理想治疗方法。

最后,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还体现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转化医学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对临床实践结果的转化,在此背景之下,转化医学着力于提高患者短期内的康复水平和效果,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方面来应对各种神经外科疾病。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转化医学的在神经外科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必须加以重视。但是我国转化医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转化医学国内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是主要大城市发展的最早、最快,而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大城市的医院神经外科都建立了转化医疗中心,存在严重的城市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在神经外科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的去推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医学成果在该地区的快速转化。而在一些欠发达省份,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水平相对低下,很难建立比较高效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在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大环境下尤为艰难。

针对神经外科转化医学的发展现状,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加强转化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明确转化医学的定义,进一步完善转化医学的概念和内涵,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需要在不断探索其内容的同时凝练其内涵。这就要求神经外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形成自己对转化医学的认识,同时,形成系统、完整的转化医学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规范。其次,设立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管理、推进神经外科转化医学的发展。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员可以同时具有良好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研究操作技术,可以总体把握临床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同时与基础研究中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具有从临床凝练到基础,从基础研究投射到临床应用思维模式的新一代转化医学研究人才。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具有很多的应用价值,神经外科也为转化医学理念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转化医学在神经外科将会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必将造福更多的神经外科患者。

参考文献:

1.刘玉光;吴承远;朱树干;神经内镜下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

2 .曹宏卫;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第9篇:医学基础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医英语翻译;区别性特征;指导原则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的论视角下非文学翻译之策略研究”。 编号:12534096

1.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

在探究中医翻译时,首先应当认真研究中医语言的风格和特点。只有揭示了中医语言的语义特征,才能正确理解中医医理,准确地将中医语言的含义转达到译语中去。

1.1 宏观性特征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学说原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因此,对于中医英语翻译者来说,通过学习医学史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说之间密切联系对其更好的领悟中医内涵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词汇学特征

1.2.1 语言的“模糊性”

“语义模糊”是指其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概念紊乱。中医藏象学说关于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比实际解剖概念宽广复杂,一些疾病的命名有的以病命名,有的以症状命名,病、征、症三者概念不清,容易产生概念的歧义。

1.2.2 语言的“歧义性”

中医界有人明确指出“中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具有外延广泛、一词多义的特点,对某一术语的理解,在学术争鸣中常有歧义和误会。”

1.3 风格学特征

1.3.1 专业化水平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语言是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日常用语、文学用语及哲学用语的混合产物,因此专业化程度低。近年来,人们已开始摸索用现代语言对中医的医藉进行全面整理,术语实现国际标准化,以便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1.3.2 文学色彩浓郁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风格一大显著特点,其文体有歌咏、诗赋,语言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学色彩。医学语言文学化,与科技用语力求客观、严密、准确、简练的要求大相径庭。因此,要解决中医语言中文学色彩问题,必须明确中医翻译的原则问题,进而可以确立翻译的程序。

2.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

目前的中医翻译由于缺少统一的指导原则,陷入混乱局面。如将“五行”译成“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和“Wux-ing”,这种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对外交流。有鉴于此,李照国博士总结归纳中医翻译三条原则即“薄文重医,依实出华”、“比照西医,”、“尊重国情,保持特色”。上述三原则为广大中医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提供的重要的参考,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澄清中医英语翻译特点的基础上,以李照国博士提出的中医英语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引,旨在从翻译的现实角度进一步指出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从而构成中医英语翻译之策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自然性原则

所谓自然性原则就是把有些中医术语用译入语的相应词汇进行对应翻译。在理论上,中医和西医在哲学和病理机制方面截然不同,但由于都是以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为研究对象,目的都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两者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祖国医学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同之处。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Newmark)提倡“交际翻译法”,要求译文在转达原文信息内容的同时,尽量可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2.2.民族性原则

李照国在中医翻译的基本原则中提出了“比照西医,”的原则。然而,实际上只有一部分用语能从西医中找到对应语。语言国情学家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这类词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象征。处理这类词时,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中一般都采用原词照借―即音译的办法。拿中医的“气”来讲,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有元气、宗气、肾气、中气等等。如果按原来的“vitalenergy”翻译,总觉得言犹未尽,概念不明,不如直接用拼音“qi”来代替。其实,在中医的许多基本概念中,这种译法非常普遍。

李照国指出,要使中医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同时,李博士也承认,音译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音译不能见词明意,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信息的表达。

2.3.回译性原则

所谓回译性原则就是指英译的中医术语在结构上与中文相似或相近,有利于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在国际上实现双向传递。中西医学差异很大,而中医又纯属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回译性正是基于建造横跨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而采取的翻译方法。而且,具有回译性的翻译能够较准确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有利于中医工作者较快、较好地掌握中医英语。

4. 结论

从近些年来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语言问题(中西差异、语言标准化)是导致国内中医英语翻译研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本文以澄清中医英语翻译特征为基础,进一步阐释了中医英语翻译的指导原则,对未来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之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