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耕地、开挖山体、破坏植被、填埋湿地湖泊等,同时公路建成后车辆通行日夜产生噪音,这些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公路建设和营运各阶段均会对沿线耕地、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野生动植物等造成影响。

(一)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环境保护进行详细的评价,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详细论述。如果对沿线环境基础调查不全面,环保措施不科学,那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例如,大量占用耕地会影响当地农民的粮食产量;占用湿地湖泊会降低区域蓄水量;挤压河床会造成暴雨时的洪涝灾害;开挖山体易造成山体不稳定而发生山体滑坡;砍伐森林会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二)公路施工阶段

1.造成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环保措施等要求进行施工,随意开挖山体、弃置渣土,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也严重破坏线位上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在强降雨侵袭下,地表土层无法抵抗雨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最终易导致土壤砂化和贫瘠化。

2.引发地质灾害。开挖山体时,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设置挡土墙等防护设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路基堆土、排水等工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边坡失稳、路基冲刷现象严重;不按要求规范取土和弃渣,导致胡乱开挖取土、乱倒渣土现象严重;另外,公路工程建设由于深挖方和高填方切断了含水层或截穿了隔水层,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常导致地下水上升或下降,产生浸没、次生盐碱化等水文地质问题。

3.施工机械噪音。施工期间,爆破作业、空压机、挖掘机等各种施工机械易产生施工噪声,导致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易使野生动物烦躁不安,生活习惯被扰乱,还可能使野生动物被迫迁移,甚至影响其繁衍生息。

4.施工粉尘。在施工期间,路基扬灰、沥青烟、水泥灰等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这些灰尘易附着在植物叶片上,影响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等。同时,这些灰尘易附着在花朵上,影响花朵的正常授粉。

(三)公路运营阶段

车辆尾气含有大量的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沿线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农作物和土壤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增加农作物的有害物质;尾气也会对苗期、花期的农作物产生影响,受害作物叶面会产生锈斑,导致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二、公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1优化选址方案

在进行公路选线、定点、边坡设计、线路设计中要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农田保护、植被保护、工程防护、动物爱护等角度出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公路设计中分区域设计(河流区域、农田区域、山坡区域、森林区域、动物保护区域等),分性质安排,分功能定点(施工区、料场、垃圾区、设备区、生活区),分步骤进行(预测、选址、调研、分析、设计、研究、总结、优化)。这样设计方案严谨,优化方案正确。结合选址方案,阶段工程进行建设,统筹安排。这样确保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

2.2水土的保护措施

根据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所在地形部位的属性,做好水土保护,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护,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利用的保护措施。如合理开采砂石料场;合理设置边坡坡度;有效建设挡墙;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以减少雨水对坡面和植被的冲蚀。根据一些周围环境的特点,能够形成一套有机的综合保护体系,拦截、排水、护坡、蓄池、绿化、防风、固沙、防洪工程并结合种植树木花草等方式,综合治理,有效、持续地保持原环境的水土。

2.3植被的保护办法

如何有效地保护植被,就有必要在公路用地规模内全部美化、栽培花草树木,如在公路中心分隔带栽培抗旱常绿枝叶茂盛的乔木、灌木、藤类等树种;在公路两边、服务区、收费站等地调配稳定的树群,让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在石质边坡中,用地锦类植物进行垂直美化,在坡脚栽培攀缘植物或花灌木。若是暂时用地,用完以后,尽量恢复其原有相貌,恢复不了,栽植原有植物弥补配齐。比方,施工场地、配料场、生活区应及时恢复其原有的植被,即毁林还林、毁田还田。关于无复耕条件的或不能栽培植物的,采纳防护办法做养鱼池、蓄水池进行新的植被保护。

2.4野生动物的保护办法

在进行公路路线方案设计时,要尽量做到绕、避、护环境敏感区。譬如在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区或首要濒危物种通过区域内的公路上,有动物出没的路段,要设置预告及制止鸣笛的标识,有条件的当地,设置动物的专门通道(既但是隧道、高架桥,也但是涵洞);在有桥梁或桥梁施工的当地,尽量不选用爆炸技术,而且施工时与水环境阻隔,避免施工机械发生漏油,以避免对水生生物的伤害和消亡。施工单位在公路施工时,有义务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扬和教学,而且禁止采伐规模以外的树木,禁止打猎。有必要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展施工规模。

2.5景观的保护办法

公路景观的保护要做好以下4方面:规划、保护、美化、美化等。规划从整体着手,从实际出发,表现实用性,既思考近期作用,一起也思考远期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既要留意保护景观中的植被,又要恢复损坏了的植被。如在青藏公路建设中为了减少高原自然景观损坏,在施工中对山前缓坡、河滩地等地的料石场、取土当地均应采纳景观恢复办法,表现高原景观。没有景观的当地,思考美化,美化植物品种要量体裁衣,美化物的外形、色彩、高矮需求统一规划,有节奏的改变。在工程挡土墙、护坡等上面做技术广告或雕琢文明等。在达到了植被保护、美化条件下,在有杰出景观当地还要进一步美化,表现景观特色。

2.6注重对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是:线长点多,通常涉及多个区域。因而,公路建设项目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边的土壤资本,公路占用规模的土地资本等进行具体的调查,掌握当地土资本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边动植物资本分布,稀有动植物的品种、分布区域、活动规模和生理状况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损坏状况,生态环境演化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文明遗址、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及法令明文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躲避各类保护区。作出仔细、科学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色名胜区作具体调查及规划。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及其可持续发展任道而重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求在进行公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措施,还要求我们摆正观念,认清短期修复和长期养护二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系统的生态护理保护制度,最终实现公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良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必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带动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既影响新农村建设,又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有效保护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约有3亿人未能引用符合标准的安全水,其中生态环境污染造成饮用水不达标的不安全人口占3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水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土壤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条件,由于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比重较大。土壤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进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例如:有关部门对典型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可知,蔬菜铅含量超标率高达60%,而稻米铅含量也超标46%。由此可见,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最后,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较多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得到治理和保护。

二、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成因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许多污染较大的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污染大的产业负责人给予农民许多优惠条件,使农村实现招商引资,虽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却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农村区域中,产业负责人考虑到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制问题,采取租赁方式进行;有的产业负责人完全不考虑国家环保等相关政策,而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其次,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使用量过大,对土壤、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远超于西方等发达国家,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污染严重,既危害生态环境,又不利于人们的生命健康。除此之外,超量化学品的使用,引发立体污染,不仅影响农村品质量,而且产生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最后,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了工业化发展进程,虽然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但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是巨大的。例如:小型造纸厂、加工厂等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量,且治污能力不强,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对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或意见,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又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完善相关保护政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保护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首先,保证相关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相适应,实现综合协调,适度对现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其次,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落实。再次,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宣传,以明文形式规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最后,建立或完善污染整治基金制度,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提供资金基础。

(二)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既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以加强管理。首先,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或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奖惩分明,做到违法必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长效性、高效性。其次,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政府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应对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进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最后,政府加强管理,建立或完善环境资源的补偿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将生态环境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建立或完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更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建立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保护工作有效开展。首先,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确定监测指标,以加强对村民饮用水、畜禽养殖等农产品的监测,确保质量过关。其次,加强环境监督,对违法排污的造纸厂等小型工厂给予法律责任追究,坚决杜绝超标排污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再次,加强对农村各企业的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应给与停产停建处理,确保小型企业兴建发展符合相关标准。最后,加强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监测,避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研发符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针对农业生产污染问题而加强科学治理,实现土壤修复、水体等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等,降低或避免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针对农村污水、垃圾等生态环境问题而施以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尤其对于矿区的农村地区而言,有关部门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最后,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农村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保适用技术。

四、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必然趋势。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其成因的分析,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加以保护,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其生态环境问题给予有效治理,确保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

参考文献:

[1]高志彬.邢台市新农村建设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09:60-62.

[2]黄娟,秦国伟.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情况研究———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学理论,2010,28:20-21.

[3]张玉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J].品牌(理论版),2011,Z1:42-43.

第3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策;重庆;合川区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重庆市合川区作为一个发展中地区,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合川区生态环境总体发展趋势非常严峻。因此,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调查结果,对如何加快合川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合川区生态环境现状

合川区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嘉陵江、涪江、渠江汇流境内,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局部地区水环境质量较差。区内矿藏丰富,石灰石利用充分,但不少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境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互相交融,呈现出多样化、过渡态等特点,是长江上游“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敏感区域。

2 合川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川区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不够集约,火电、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中占的比重较大,能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节能减排面临压力。因此,合川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开发利用、水电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生活污染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

2.1 资源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平衡

合川区工业以能源和建材行业为主。目前,全区建有多家水泥厂、采石场和煤矿企业,企业进行矿山开采,占用土地和破坏植被,地表径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2.2 水电项目建设,改变局部生态环境

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城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环境容量降低、局部小气候改变,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受到影响等问题日益突出[1]。

2.3 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质量

火电、水泥、玻璃等高能耗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电镀、造纸、化工等行业污染治理设施落后,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不高;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呈上升趋势;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建筑施工带来的扬尘、噪声污染也不容小视,如此种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

3 加快合川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贯彻环境优先的发展方针,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不能牺牲环境谋发展,区内建设项目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现有项目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逐步淘汰、迁移高能耗和重污染企业。

3.2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共建生态文明

加强环保宣教工作机构建设,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定期环保公益广告,大力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积极建设环保教育基地,搭建起公众参与平台,增强落实环保优先的自觉性。

3.3 积极开展环境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

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为载体,以污染物减排、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环境监管能力为保障,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3.4 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4.1 以饮用水源和三江水质保护为重点,全面实施水环境质量达标系列工程。取缔饮水保护区内任何承包性质的经营活动;加强饮用水源水库功能性生态保护,取缔沿江河段网箱养殖;完成城区污水截留和沿江场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开展次级河流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规范、整治餐饮船舶和营运船舶污染;开展江河湖库漂浮物清理和水上垃圾清运工作。

3.4.2 以城区大气污染防控和重点企业污染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系列工程。落实餐饮行业煤油烟控制、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行业措施;深入开展城区无煤区创建;控制脏车入城和强化道路冲洗保洁措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控制;实行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全天候自动监控;加强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强化空气污染预警和应急。

3.4.3 以城区噪声污染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噪声功能区达标系列工程。推进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小区建设,严格夜间施工许可审批;加强文化娱乐场所、餐饮服务业的监管;控制道路交通噪声,建设噪声屏障,设置汽车禁鸣标识。

3.4.4 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企业环保达标系列工程。持续开展电镀、化工、造纸、火电、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专项整治,促进企业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的技术改造、设施的运行监管,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快推进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工作[3-4]。

3.4.5 以环境风险源规范化整治为重点,全面实施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强化电镀、造纸、火电、水泥、制药等行业重点企业和“双超双有”(超标超总量、有毒有害)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上游、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有安全隐患的环境风险源建立系统档案,并

安装自动监控系统联网运行。

3.5 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3.5.1 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规划自然森林系统保护工程、三江流域生态工程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3.5.2 推进城市景观生态工程。启动钓鱼城风景保护区工程、小安溪湿地公园工程、百岁溪生态公园工程和文峰塔滨江公园工程建设。

3.5.3 推进城乡美化工程。加快村庄连片整治工程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建设。

3.5.4 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巩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草街库区保护工程和次级河流整治工程成果[5-6]。

4 参考文献

[1] 吴发启, 赵晓光.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0(1):2-5.

[2] 沈国舫.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中国水利,2000(8):26-30.

[3] 程国栋,李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6):503-510.

[4] 黄道友,唐昆,刘钦云,等.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与目标[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32-35.

第4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tod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prominent, seriously limit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city to improve gradually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intain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d with city planning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ity planning in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现代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日渐高度聚集。随之,城市空间狭窄、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严重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和理论被提出并应用于城市规划当中。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引入生态城市理念,有利于将城市规划与生态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方案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应用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低、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限制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实施前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测绘工具和手段获得足够真实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和资料,在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城市规划方案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经济发展因素和工程变化因素。这些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增加了更多可变更的影响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尤其,缺乏统筹规划的城市规划直接导致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比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利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都是先征地后规划。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远离城市道路的建设用地既不能被城市建设利用,又不能继续耕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建设用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高速发展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愈加剧烈。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边污染,边治理”等防治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从当前防治效果来看,总体而言“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治理效果赶不上破坏速度。”尤其,近年来沙漠化及工业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十分不利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究其原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口压力和工业化压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紧张,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因而,人口压力成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工业方面,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由于受到粗放型生产方式高消耗、高消费的影响,重视近利,失之远谋,用生态环境换来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基于城市规划现状的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机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了工

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多种功能划分,且每个分区的建筑密度、高度及布局方式都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均质、粗犷的整体空间肌理。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受到不同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城市建设规模、特征也各不相同,各地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自然有所差别。但是,综合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必须维持生态城市系统的健康和协调。简单地说,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城市空间的分布,保证城市具有高效的物流、人口流、信息流,使城市具有持续的发展和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绩,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问题。近几年,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投入,相关理论和实施策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系统。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非常重视绿地建设。行走在城市的道路上,不难发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树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起到了净化空气的效果。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规划的生态建设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净化大气、保护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以人为本,将城市建筑设计从重视视觉效应转为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强调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

2、系统优先,重视城市规划整体效果

城市中所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规划应当一直秉持着系统优先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不能只为某一子系统的超前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科学配置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程度扩大生态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3、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不同地区拥有着不用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当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确定城市结构,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这样才能较好地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4、引入植被,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

近年来,为了净化城市大气、减少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绿化带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持续坚持这项建设措施,充分利用生态植物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引入多样性生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规划及城市空间规划是其最主要内容。鉴于逐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得不在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从当前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来看,建设用地的突出问题就是利用率低、城市空间狭窄。因此,城市规划前应当充分利用城市测绘得到的信息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方案,用它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减少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的浪费。与此同时,还要在因地制宜、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设主旨。

具体而言,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密度安排、绿化带设计、水循环系统设置、生态建筑规划等。其中,绿化带设计是当前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湿地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扩大湿地面积,必须重视湿地重建技术,处理好日益膨胀的城市建设与湿地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城市规划与建设才不会危机生态环境的平衡。

四、结束语

鉴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城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建设,有利于利用生态理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规划用地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对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爱兰. 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 城市. 2008. (04).

[2] 邓瑜颖. 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J]. 科技风. 2008. (09).

[3] 蔡琦. 对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J]. 知识经济. 2009. (07).

第5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sand sourc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whi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urban water and environment.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Hebei province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e the city livable level,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promote the city '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Started fro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Hebei provi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city in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eco-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93-01

1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针对河北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九五”以来,河北省一直在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河北省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全省环境污染问题有所好转、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以森林覆盖率为例,仅“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造林面积就大2280万亩,全省林地面积达到7400万亩,森林覆盖达到26%。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开展情况。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河北省也积极开展了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运用城市景观公园的生态环境优化作用促进城市生态的改善。同时,河北省还针对湿地对城市生态的重要影响正在积极筹建环抱京津的湿地保护区。该计划将新建19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促进河北省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1.2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中由于过于注重传统经济增长领域造成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取投入过少。这也造成了河北省全省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利用效率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不协调,影响了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虽然,各级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过低使得全省水生态、土地生态以及大气环境为核心的全省生态环境仍然向着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加快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

2.1 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各级政府应从根本上认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投入、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2 注重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绿化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结合河北省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全省应加大对新建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高住宅小区绿化面积以及后续管理工作改善小区局部环境,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3 注重城市景观公园的生态作用,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城市土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作用日益凸显。这也使得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正在走向城市生态公园的道路,为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河北省的城市公园多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目前已有城市公园数百座。但是由于建设年代较长,其功能仍为传统的休闲、锻炼等传统功能。为了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河北省城市公园应加快改造的步伐,积极利用城市公园的生态作用进行现有城市公园的改建。利用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理论突出城市公园景观、生态作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景观生态环境,促进河北生态环境的改善。

2.4 加快路旁绿化建设与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路旁绿化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利用路旁绿化面积能够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河北省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中应加强路旁绿化的设计,合理利用路旁绿化面积,促进河北省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5 加强河北省河流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全省的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流,其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与过度开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理论指导河流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快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以此促进改善全省的生态环境。以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针对河北省六大河流水系生态环境的现状,河北省应加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通过河流断流恢复、水质修复改善、鱼类多样性恢复以及对河流岸坡防护、周边绿化修复等多项工作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在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应积极利用现代生态修复理念加强河道周边植被修复、加强河道绿化景观建设,以生态、水工、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全省生态环境改善,为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3 以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河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招商引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技术人才的引进与落户。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为城市科技化人才储备、城市科技企业落户奠定基础。因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河北省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目前河北省的生态环境现状使得生态城市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省市政府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促进生态城的发展。而且,河北省风沙、河流生态系统的现状也影响了全省生态城市的建设。针对这样的情况,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应在风沙治理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以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脚步,实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玉玲.河北省河流生态环境现状与修复[J].环境保护信息,2009,12.

[2]邓强.河北省风沙源的治理[J].河北农业资讯,2009,10.

第6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介绍河北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目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河北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北省 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对策

目前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化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多等。要想使我们的城市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城市无疑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理想的城市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生态园林城市还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河北省广泛的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提高河北省综合实力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简称冀,位于东经113°04'至119°53',北纬36°01'至42°37',地处华北,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面积为18.47万平方千米。全省最高峰小五台 (海拔2870米),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

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名列全国首位,著名的还有沧州铁狮子、定州塔、赵州石桥、正定隆兴寺等。在悠悠历史古迹的背后,河北省也不乏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北戴河、南戴河的天然海滨风光,辽阔壮美的坝上草原,野趣天成的涞水野三坡,险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岩等等,山、水、草原各种景致相映相成,为“燕赵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河北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生态园林城市评价体系主要是从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这四项来对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的,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下河北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1)经济环境。河北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发展圈中,中环京津,东临渤海,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在经济形式逐渐好转的同时,河北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挑战,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国内许多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前进,而河北省经济相对其他城市来说却发展缓慢。

(2)生态环境。近些年来,为了改善河北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河北省采取了各种各样有效措施,加强了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的生态压力,生态状况有所改善,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但从总体来看,河北省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该省仍是我国生态灾害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城市绿化工作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

(3)环境保护。近年来,河北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是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和城市污染得到控制,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开始好转,初步遏制了全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但是,河北省的环境安全仍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虽然得到了控制,但绝对量仍然很大,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大气环境处于较重污染程度,除秦皇岛、廊坊两市外,全省其他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同程度和时段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4)基础设施。“九五”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河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尽管如此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近年来,河北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于社会发展需求而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施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三、河北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省各市各项经济指标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下降慢,第三产业比重小,增长慢。河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比较高但财政收入和人均财力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比较低这一经济现象。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我省居民人均收入和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存在城市总体绿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截止2008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中只有秦皇岛和廊坊达到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百分之四五的要求。同时各市在生态园林建设由于急功近利出现了许多问题。河北省城市绿地规划中还存在城市绿地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固体废弃物处置、处理和管理,是全省环境保护中一个薄弱环节。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很低,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仅为33.1%,综合利用率不足30%。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全省固体废弃物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4)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大部分城市存在公共交通系统线路网密度不足、部分地区空白及部分地区过于集中等问题。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公交车辆配置不足的情况,导致平均发车间隔延长,乘客待车时间增长,并且存在公交车站设施缺乏的情况。

四、河北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1)从经济环境方面着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前,河北省仍以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转变人们观念,依靠科技进步等手段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经营者年薪制考核办法,调整工效挂钩基数和比例,扩大工效挂钩企业面,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加职工工资。

(2)从生态环境方面着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想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由于公园绿地在一个城市中所占面积较大,功能也较齐全。做好公园绿地建设对增加一个城市的绿地面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道路绿化在城市绿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广并且均匀对改善城市面貌有着很好的作用。我们在道路的绿化应以美观为主,应尽最大努力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满足道路遮阴需要。

(3)从环境保护方面着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促进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我们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是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是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进步,即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与无废少废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生态技术和生态工业。

(4)从基础设施方面着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想要彻底改善我省城市公共交通问题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公共交通基础实施落后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交优先策略势在必行。同时,还可以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和场站设施用地,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合理高。要想改善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5.

[2]王林,高向丽,郝建清.解读生态园林城市.河北林业.2008.2.

第7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因此,基于城市本质的认识,城市规划应坚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

一、基于城市规划现状的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机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多种功能划分,且每个分区的建筑密度、高度及布局方式都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均质、粗犷的整体空间肌理。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受到不同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城市建设规模、特征也各不相同,各地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自然有所差别。但是,综合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必须维持生态城市系统的健康和协调。简单地说,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城市空间的分布,保证城市具有高效的物流、人口流、信息流,使城市具有持续的发展和消费能力。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规划的生态建设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净化大气、保护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以人为本,将城市建筑设计从重视视觉效应转为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强调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

2、系统优先,重视城市规划整体效果

城市中所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规划应当一直秉持着系统优先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不能只为某一子系统的超前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科学配置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程度扩大生态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3、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不同地区拥有着不用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当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确定城市结构,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这样才能较好地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4、引入植被,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

近年来,为了净化城市大气、减少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绿化带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持续坚持这项建设措施,充分利用生态植物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引入多样性生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规划及城市空间规划是其最主要内容。鉴于逐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得不在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从当前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来看,建设用地的突出问题就是利用率低、城市空间狭窄。因此,城市规划前应当充分利用城市测绘得到的信息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方案,用它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减少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的浪费。与此同时,还要在因地制宜、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设主旨。

三、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方案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应用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低、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限制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实施前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测绘工具和手段获得足够真实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和资料,在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城市规划方案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经济发展因素和工程变化因素。这些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增加了更多可变更的影响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尤其,缺乏统筹规划的城市规划直接导致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比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利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都是先征地后规划。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远离城市道路的建设用地既不能被城市建设利用,又不能继续耕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建设用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高速发展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愈加剧烈。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边污染,边治理”等防治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从当前防治效果来看,总体而言“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治理效果赶不上破坏速度。”尤其,近年来沙漠化及工业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十分不利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究其原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口压力和工业化压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紧张,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因而,人口压力成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工业方面,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由于受到粗放型生产方式高消耗、高消费的影响,重视近利,失之远谋,用生态环境换来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城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建设,有利于利用生态理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规划用地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对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斐吴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

【2】 邓瑜颖. 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J]. 科技风. 2008. (09).

【3】蔡琦. 对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J]. 知识经济. 2009. (07).

第8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金融;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思考

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我国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这其中,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我国村镇金融建设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面对这些基本现状,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着巨大的优化空间。

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严重的资金不足,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农村金融的发展,给农村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面对农村银行发展缓慢,发展现状的诸多制约因素。我们该如何寻找突破点,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首先,就要从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金融主体内部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资金就像经济的血液,在我国,大量的资金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但农村建设资金的紧张却始终没得到彻底的解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的资金限制太多,难以有效的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而民间借贷、商业借贷、合作金融等受政策影响,发展缓慢。且民间借贷、商业借贷等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制约了其发展。例如,我国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本应大力的支持农村建设,负担起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责。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很难找到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网店,其金融服务的方向不是面向广大的农村,而是停留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此外,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更难涉及到农村。农村金融业务、服务的重担几乎全落到了农村信用社的头上,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的金融主力。而农村信用社规模小,经营机制、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其很难满足农村金融的借贷需要。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也将目光投向了城乡接洽地区,甚至将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投放到城市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经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目前,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也逐渐的延伸到农村,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村的营业网点其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落后、整体水平不高。另外加之借贷政策的约束,其对农村提供的有效发展资金仍然很有限。解决好农村发展资金问题,仍是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农村的金融机构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农户的主要借款途径还是以向农村信用社借取为主,民间借贷为辅。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审批程序繁琐,贷款限制较多,农民能带到款的金额和数量有限。民间借贷虽然较为容易,但利率高,管理混乱,容易出现借贷纠纷,且对借贷风险的评估不足,导致借贷风险较大。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普遍远离农村,难以发挥其在支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放大不放小,助富不助贫”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以往,造成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资金供给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农村建设的长期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1.2金融主体外部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1.2.1农村环境较为艰苦

农村环境的艰苦咋看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其实不然。首先,西部农村(如甘肃地区)一些偏远的地方,生活、生产条件过于艰苦,农民的思想过于朴实、守旧,现代的金融理念很难影响到他们。在那里金融机构的设置就像一个摆设,农民“不放心”存钱,也“不放心”借钱,传统的理财观念致使金融体制难以发挥助农作用。其次,甘肃农村的生活较城市有太大差距,难以留住金融专业型人才。专业人才缺失也是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缓慢重要因素之一。再次,艰苦的环境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的滞后造成了农村居民的贫穷。而现实中想要发展就需要有资金,面对较为贫穷的人群,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较大且收益难以保障,致使农村的金融体制发展缓慢。

1.2.2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作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严重落后于城市。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同时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首先,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低,金融机构单一,难以满足广大农村的借贷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的落后造成了金融机构盈利困难,导致了一些金融机构撤离农村,进军城市。特别是以经济利益为引导的商业金融,其撤离不但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的紧缩,还带走了农村的建设资金,使大批资金离开农村向城市聚集,加重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不足。再次,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增加了金融业务的收益风险,影响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和壮大。

1.2.3广大农民的金融参与理念有待更新

在我国,城市借贷主要是面向大企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住房贷款等也是城市借贷的主要业务。而在农村,人们用借来的钱发展经济的很少,人们习惯攒钱,攒够钱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目前,我国的农村还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存钱、借钱去城里买房子,城市一体化的脚步并没能组织农村人向往城市的梦想。因此,他们关注的不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立足农村现状寻找出路,而是一心带着农村的资金往城市奔。一方面,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思想理念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援“三农” 的效果,导致农村的金融投资混乱,金融投资收益难以保障。

1.3其他方面的金融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1.3.1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金融事业也需要法律的支持、保护和约束。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应的法律、体制建设还比较滞后。首先,农村金融的政策性法规不健全,村镇银行的功能定位、经营方向等还不明确。其次,农村金融的依法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再次,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不足,致使银行坏账、死账增多,银行的借贷风险增加。此外,农村金融的准入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法律建设方面的问题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1.3.2现行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通过银监会来实现,而银监会又以城市的金融监管为工作重心,对于农村的金融监管严重不足。一方面,银监会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城市,其部门建设等也已城市为基础,对农村的涉及面较浅。另一方面,银监会的体制结构导致其与农村的实际情况接触较少,不能从本质上了解农村情况,无法认清农村金融发展的不足与障碍等,也寻找不出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全面的、准确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问题。此外,广大农村群众的金融意识淡薄,金融发展的社会监管无法实现,导致了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发展滞后,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建设。

2、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分析

2.1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生态问题,在甘肃地区也普遍存在,目前,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也是甘肃农村金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2007年,甘肃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改革,面对当时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一,制定专门的政策应对农民的贷款难问题。首先,提高正规金融单位面向农村的业务拓展。如优化农村信用、邮政储蓄的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其次,对有困难的农村家庭施行优惠的基准利率,帮助其脱贫致富。再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县域服务能力,适当的放宽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农村金融的覆盖率,切实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建立和完善涉农贷款机制。一方面,简化农民贷款手续,提高金融机构的借贷效率。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涉农借贷业务流程及审批窗口,为支农借贷开辟“绿色通道”。第三,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思路。首先,结合甘肃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促进其共同发展。其次,重视招商引资和农村金融建设的共同发展,提高城乡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认识水平。再次,多元化农村借贷形式。如实施不抵押、不担保的小额信贷。又如支持企业与农户的联合担保贷款。如陇西农行依托陇西一大型“土豆开发公司”向当地农民放贷,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随着甘肃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正规银行也将业务拓展到了广大的农村。如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先后在农村建立了支行营业网点,方便了农民的借贷选择,同时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第五,甘肃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从贴息力度和财政补贴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政策的偏斜促进了金融资金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带去了较丰富的资金资源,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

综上所述,甘肃农村金融发展的觉醒速度还是比较迅速的,针对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了积极的相应,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从农村金融改革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的发展仅仅围绕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借贷的方便展开的,其对于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考虑不周。如农村群众金融理念的滞后等。其次,不论是政府方面,还是金融机构方面,普遍的表现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期望,大力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资金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面对广大的农村群众,还应将资金的利用落实到行动中,确保资金投入的效益,减少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风险,以利益为驱动引导农村金融的主动发展。积极地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减轻政府负担,实现农村金融体制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3、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目前形势下,甘肃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思路已初步形成,需要的是将这些政策和思路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其不足,使农村金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首先,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机制,在政府的领导下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提高社会诚信和农民的还款意识,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流向农村。其次,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是关键。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实力却是确保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从农村的经济发展出发,实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此外,可从减负、增收上提高农村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为其发展营造一个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再次,在现有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创新金融模式,进一步丰富农村支行、网点的金融服务项目,创立和建设农村金融品牌,解决好群众贷款难和金融机构盈利难的问题,解决好长期需求和短期供给的问题。第四,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机制,使农村银行的监管落到实处,并能有效的结合农村金融特点规划其发展之路。第五,进一步完善与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关系,使农村金融发展有法可依。其法又能紧密的结合农村状况,保护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利益的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成功,保护其相关利益。确保农村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

4、结语

农村金融环境建设要从内、外两个环节入手,同时还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目前,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很注重金融机构内部的改革,但是对于外部环境改善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支农、惠农的同时,应重视金融机构的盈利,从借贷的诚信度、金融观念更新等方面做好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体制的内部改革,才能使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云林,城乡一体化视野下西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外资,2013(14):41-42

[2]张峰,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13(02):157-160

[3]和毅,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5):113-115

[4]张卫兵,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型构建[J],大陆桥视野,2013(06):9-10

第9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解决观念、规划、科技创新、发展与保护、机制和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党的十精神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我国的土地超过90%分布于县域,县域人口又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自然资源也大都分布于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我国县域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态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总体上不强,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展步伐相对于城市较慢,又由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较分散,致使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感受不是那么强烈,还存在较为依赖政府的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利益,短期效应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决策,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对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县域生态文明及道德观念还很淡薄。

2.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 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3.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4.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条。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应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等,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加大投入、科技引领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课题编号:

L13BZZ007。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前沿,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