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动物与人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与人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与人的故事

第1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董事是股份有限公司必设的董事会的组成人员。

1、董事是董事会的成员。在的股份有限公司中,董事会为必设机关,而董事是它的成员。没有董事,就没有董事会。所以,董事是董事会的基础。

2、董事应为股份有限公司所必设。在中国公司法中,虽然没有"必设"董事的字样,但它既为必设机关的成员,则当然属必设之列。另外,依公司法第74条的规定,公司申请设立登记时,应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董事会成员姓名及住所"。如不申报,公司就不能被核准登记,从而也不能公告成立。可见,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则非设置董事不可。董事是否可单独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执行和经营意思决定 (经营决策)机关?这是一个值得的。依现行公司法,董事会作为一个组织,是公司的业务执行和经营意思决定 (经营决策)机关,董事不能单独执行业务和作出经营意思决定。但依公司法规定,"公司根据需要,可以由董事会授权董事长在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公120一一公指公司法),以下同)这表明董事长在特定情况下可单独执行任务。然而,授权是其关键,不被授权的董事是不能单独行使董事会的职权的。所以,人们一般不将董事个人作为公司的业务机关。

(二)董事的权利与义务

1、董事权利、义务产生的根据。一定的权利、义务总是作为一定的关系的存在的。这种法律关系一缔结,相应的权利义务就产生了。董事的权利、义务是作为何种法律关系的内容存在的?虽然,董事的权利、义务涉及的面很广,既有对公司的权利、义务,又有对股东和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但从根本上说,董事的权利、义务是因它同公司的关系而引起的。这种关系建立的根据是公司法,但不限于公司法。换言之,它还可以根不违背公司法的公司章程建立。这些规定的核心,是董事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如前述,董事不是公司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必设机关,但他们是公司法规定的必设的业务执行机关和经营决策机关董事会的成员。这些,就是董事权利、义务产生的重要根据。对董事权利、义务产生的另一因素,是公司与董事关系的性质。公司与董事的关系属何种性质,向来有不同主张。其一,主张董事与公司的关系是关系,即认为董事是公司的人,它以公司的名义进行活动,而不承担个人责任。其二,主张董事与公司的关系是委任关系,所谓委任,指当事人约定一方委托他方处理事务,他方承诺处理的契约。委托处理事务的一方称为委任人,而处理事务的一方称为受任人。委托处理的事务称为委任事务,亦称作委任标的。就公司与董事的委任关系而言,委任人是公司,受任人是董事,委任标的是公司财产的经营与管理。这种委任关系,与其他委任契约有别,它仅依股东大会的选任决议和董事答应任职而成立。根据委任关系,董事可因其委任而取得对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权,董事可依其委任处理公司事务。委任关系的要点是:第一,委任是当事人信赖的基础,而受任人和委任人都应对这种信赖关系的建立和存续负有义务;第二,董事的善良管理的注意义务,应是对公司经营 (含事务处理)尽其客观的注意义务;第三,受任人董事对委任者公司,应该诚心诚意,忠实于委任者。无疑,上述两种主张都是为了说明董事在公司中的地位及这一地位的性质。但是,说较难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中国的制度和公司与董事关系的实态相去甚远。董事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虽依公司的意思,但为达到经营管理公司财产的目的,须多少依自己的意思,因而多少有自己的决定权。关系则不同。人在权限内,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人应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这里,人在实施行为时不能有自己的意思。如果将公司与董事的关系理解为被与关系,董事作为人则仅能依股东大会行事。股东大会未作决定的,董事不能为公司实施任何行为,这同公司法中规定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而在委任关系中,受任人接受委任人的委任,虽依委任人的意思,但可以有自已的意思。因此,委任关系更能表达公司与董事关系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人们只是用委任关系说明董事的义务和责任,却很少用以说明董事的权利。显然,这忽视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因而是有片面性的。现在,应强调委任关系不仅导致董事义务的产生,也导致董事权利的产佑,它是董事权利、义务的同一根据。 2、董事的权利。公司法对董事会的职权有集中的规定,但对董事的权利无集中规定。此类内容,可散见于有关董事的条款。主要是:其一,出席董事会会议。依公司法规定,董事会会议,应由董事本人出席(公 118)。因此,董事当然有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权 利。 其二,表决权。董事在董事会议上,有就所议事项进行表决的权 利 (公117)。其三,董事会临时会议召集的提议权。公司法只规定董事会可以召开临时会议(公116),而未规定如何召集。当然,董事长可视其情况主动召集,但也可以根据一定人数的董事的提议而召集。后者,则产生了董事对召集董事临时会议的提议权。其四,透过董事会行使职权而行使权利。无疑,董事会的职权不是董事个人的职权,因而不能由董事分别行使。但是没有董事的参与,董事会无法行使其职权。并且,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可以通过行使议决权而影响董事会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董事除上述权利外,还有透过董事会行使职权而行使的权利。

3、董事的义务。公司法对董事义务虽无专条规定,但比对董事权利的规定集中。主要有:

其一,善管义务。如前述,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属委任关系。董事作为受任人,在执行职务中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尤其在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分离的情况下,董事对公司的正常运转负有贡任。所以,强化董事的善管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董事必须忠实于公司。董事的这一忠实义务是对善管义务的具体化,它对董事的要求是: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公59);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经股东大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 (公62)。公司董事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 (公147)。

第二,董事必须维护公司资产。公司资产是公司业务活动的前提,维护公司资产是对董事会这个业务执行和经营决策机关的组成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为此,董事必须做到,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车义开立账户存储;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公60)。实现这些要求,可以防止将公司资产化为个人资产,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

第三,董事在董事会上有慎审行使决议权的义务。董事不仅负有上述对公司的善管义务,也承担因违反义务而应负的责任。董事不得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违反者,公司可对其行使归人权,即将从事上述活动的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 (公61)。董事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公63)。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 (公118)。依监事会的职权,当董事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监事会有权要求董事予以纠正(公 126)。如监事会纠正后,董事及时赔偿了公司的损失,公司的损害则得到了救济。如董事仍不赔偿公司损失,则要酿成以公司为原告以董事为被告的损害赔偿之诉。对此,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讨论的。一是谁代表公司提起诉讼。既然,监事会有权纠正董事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它的职权也可以延伸为代表公司提起对董事的诉讼。二是董事对公司的赔偿责任的性质。从董事和公司的委任关系看,可将董事对公司的赔偿责任视为因债务不履行所致。但是,如就董事违反忠实义务和危及维护公司资产而言,董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行为可能是侵害公司财产权的行为,因而将赔偿责任视为侵权责也是有道理的。由此,董事对公司的赔偿责任已不再是单一性质的,而是多元性质的。其二,竞业禁止义务。所谓竞业禁止,即竞业行为的禁止,指特定地位的人不得实施与其所服务的营业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为。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董事是具有特定地位的人之一。依公司法规定,董事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公61)。这里,其行为要件是董事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的营业与所任公司的营业同类。董事违反上述竞业禁止义务,公司可以依法等使归人权。公司法之所以作出这些规定,主要是基于这种行为对公司的危害性。董事从事上述竞业行为,极有可能夺取公司的交易机会,还可能利用对公司秘密的了解,对公司造成损害。无疑公司法对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规定尚需进一一步完善:一是要明确董事实施此种行为应向股东大会说明其重要事实,取得股东大会的认可;二是仅应禁止股东大会未认可的上述行为;三是要确认公司行使归入极的程序和时效;四是上述行为如给公司造成损失,还应赔偿公司损失。其三,私人交易限制义务。所谓私人交易,指特定地位的人为自己或为他人而与公司进行交易。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董事是特定地位的人之一。公司法规定,董事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这表明,私人交易是受到公司法限制的。具体地说,董事欲与公司订立合同或进行交易应有公司章程的规定做为依据。如公司章程无此规定,董事应向股东大会说明事实,取得股东大会的同意。如股东大会同意,则可进行此种交易。如股东大会不同意,则不能进行此种交易。如股东硬要进行此种交易,该交易则属无效。公司法作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防止董事为谋私利而牺牲公司利益。以上,主要是董事对公司的义务和责任。董事对第三人有无承担责任的问题?对此,公司法尚无规定。在中国公司立法中,有海南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规定了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该条例第106条规定, "董事履行职务犯有重大过错,致使第三人受到损害,应当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项规定揭示了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构成要件,一是,须有董事的重大过错;二是,其过错发生在执行职务当中:三是,须第三人因董事的行为而受损害。显然,这一规定的实施,将为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对"执行职务"不宜作过窄的解释。首先,这里的"执行职务"不限于在授权范围和公司"经营范围"内,即使超出了"授权"或"经营范围"也不宜对抗善意第三人。至于董事因此而承担公司内部的责任,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三)独立董事的权利和责任

独立董事首先应具有一般董事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又有特殊的权利、义务。

L、为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除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一些特别职权,具体而言包括:

(1)、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

(2)、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师事务所;

(3)、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4)、提议召开董事会;

(5)、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6)、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独立董事行使上述职权应当取得全体独立董事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如上述提议未被采纳或上述职权不能正常行使,上市公司应将有关情况予以披露。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成员中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2、独立董事应当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包括:

(1)、提名、任免董事;

(2)、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

(3)、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4)、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对上市公司现有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

(5)、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

(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独立董事应当就上述事项发表以下几类意见之一:同意;保留意见及其理由;反对意见及其理由:无法发表意见及其障碍。如有关事项属于需要披露的事项,上市公司应当将独立董事的意见予以公告,独立董事出现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应将各独立董事的意见分别披露。

3、上市公司负有向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条件的责任

上市公问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对独立董事的信息获得,应有制度上的安排,要使其获得的信息足以让其能够发挥作用。几项经董事会决策的事项,上市公司必须按法定的时间提前通知独立董事并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料,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的,可以要求补充。当2名或2名以上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或论证不明确时,可联名书面向董事会提出延期召开董事会会议或延期审议该事项,董事会应予以采纳。

上市公司应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应积极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协助,如介绍情况、提供材料等。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提案及书面说明应当公告的,董事会秘书应及时到证券交易所办理公告事宜。

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上市公司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千预其独立行使职权。

独立董事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及其他行使职权时所需的费用由上市公司承担。

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该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

第2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市劳动局提出的《关于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发展社区服务组织的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发展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若干意见

    (宁波市劳动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八日)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就业方向,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推进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是指下岗、失业职工个体或组织起来(合伙)就业的一种就业形式。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是指由街道、居委会兴办或组织的,以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就业为主的再就业载体或劳动经济组织。

    二、本意见所指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与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其从业范围为社区、家政服务,市容保洁、保绿服务,企事业单位临时性、突击性劳务,各类代送、代供、代办服务,家庭分散加工服务,等等。

    下岗、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的,应由三人及以上合伙经营,并建立自立经济组织。自立经济组织和各街道、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应有相应的场所,并制定劳动组织章程。

    三、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按以下程序办理:

    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的,凭《宁波市企业职工下岗证》、《宁波市城镇失业职工登记证》和身份证,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当地劳动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部门,由市劳动部门认定核发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认定表》;对其中组织起来(建立经济组织)就业的,同时提交劳动组织章程、合伙人员与从业人员的花名册及有关证件。

    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可由主办的街道或居委会组织,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劳动组织章程、从业人员花名册及有关证件,经区劳动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部门,由市劳动部门认定核发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认定表》。

    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可凭《宁波市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认定表》或《宁波市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认定表》(以下统称《认定表》)及相关附件,按规定向工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领取《临时营业执照》。

    四、对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实行以下优惠政策:

    (一)下岗、失业职工个体就业或合伙就业的,凭《认定表》和《临时营业执照》,报经税务部门核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

    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及下岗、失业职工合伙就业后扩大从业人员的自立经济组织,其吸纳的下岗、失业职工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60%及以上的,凭《认定表》和《临时营业执照》,报经税务部门核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吸纳下岗、失业职工占50%及以上不满60%的,享受免征上述税费政策2年。

    (二)经营场所的水、电、房费,报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按工业类标准收取。

    (三)因资金不足而向银行贷款的,按银行贷款利息总额的20%予以一年期贴息,从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开支。

    (四)注册登记及验讫检查时,工商、税务、卫生、民政、医管、公安、城建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予以简化服务手续等方面的支持。

    五、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要依法经营。各级劳动部门要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与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的管理、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要加强劳动监察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督促纠正,违法的要坚决取缔。

    六、自核发《临时营业许可证》后的15天内,工商登记部门和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要将下岗职工自立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的人员名单,反馈给下岗职工所在的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或企业再就业工作站。

第3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哈萨克族 动物故事 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63-01

一、哈萨克族民间故事

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体系十分庞大,种类繁多,其中民间故事的内容也很有特色。

民间故事从狭义角度讲是指与神话、传说并列的散文叙事作品。哈萨克语的民间故事同汉语的“故事”“古话”词意相接近。

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极为丰富,是哈萨克族民间叙事创作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个门类。根据这些民间故事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一些具体的类别:动物故事、幻想故事、世俗故事、系列人物故事和笑话。其中的动物故事是本文所重点涉及的类别。

二、哈萨克族动物故事

动物故事是以动物为主角来开展故事情节的,有的动物故事讲的全是动物的事,有的动物故事也讲到人或植物,但动物总是作为主角的。这一类故事通过动物与动物或者动物与人之间的纠葛来展开情节。故事中出现的动物被充分人格化,会讲人类的语言,做人才能做的事情,甚至具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及心理活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动物的本来面目和生活习性。

三、哈萨克族动物故事形成的原因

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涉及到哈萨克人的生活习俗和生产习俗的各个方面,并对哈萨克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哈萨克族对动物的特殊情感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和动物打交道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由于长期和动物“交流”,哈萨克人民不仅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并且对他们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感,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对动物自然而然有了一种人性化的谅解,认为动物也具备人类一样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诞生了众多的动物故事,他们会饥饿,比如《熊、狼和狐狸》中的熊、狼和狐狸;会恐惧,比如《马见了骆驼为什么不安》中的马;会耍小聪明,比如《鹌鹑的花招儿》中的狐狸……总之,人们对动物的这种特殊情感,造就了一个个生动的动物故事,因人对不同动物的不同喜恶之情,动物故事的主角才一个个或善良、或奸诈、或可爱、或令人憎恶。

(二)借助动物揭示社会秩序

在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中,总能发现有这么立场鲜明的两个敌对冤家:或是狮子与牛,如《狮王与犍牛的友谊》;或是狼与兔子,如《猴子裁判》;或是狼与狐狸,如《狼和狐狸》……一方强势,蛮不讲理,欺压弱小;一方弱势,连生命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立场鲜明、对比明显的动物故事显然被哈萨克人民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揭示社会秩序,尤其是社会矛盾。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哈萨克族下层民众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他们是被欺压、的一方,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把对当权者的怨恨、对社会恶势力的憎恶、对自身状况的不满以其他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动物故事。动物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通哈萨克人民情感宣泄的手段之一,人们通过动物故事,揭示社会秩序,赋予不同的动物不同的身份,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中存在着的种种不公现象。

(三)利用动物特征,达到教育、教化目的

仔细研究哈萨克民间动物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故事中涉及到的动物除了具有动物自身鲜明的特点之外,它们还拥有人的情感,而这,就为哈萨克人民借动物来说“人话”,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由于哈萨克人对很多动物的习性极为了解,他们就可以拿动物来教育、教化人们。《狐狸、牧羊人和熊》中的牧羊人有点类似于汉民族寓言中的东郭先生,意在告诉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脱毛的麻雀》则是在说人与动物是共同参与活动的,要顾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动物的特征来教育、教化人们,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联系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特点,用人们熟悉的动物作为主角讲故事,能被人们认为是极自然、极亲切、极合理的,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也会让熟悉动物习性的哈萨克人民更易于接受。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马的小聪明、骆驼的痴笨、兔子的智慧……这一切,都是哈萨克人天然的教科书。正是道德教育的需要,在哈萨克族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教育作用的动物故事。

四、结语

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体系庞大,其中动物故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这些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寄托了哈萨克族对动物的深厚情感,并用这种轻松的故事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化本族的族民。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是哈萨克族民众的智慧结晶,体现并传承着哈萨克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林继富.民间故事[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毕.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版.

第4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在故事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大大小小的故事。

小孩总去做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妈妈一天到晚总对小孩说这不可以做那不可以做。小孩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心想这下自己可闯祸了,可妈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还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是为什么呢?看看,这样小的小事说起来,竟然也会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故事世界里,有小孩、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的故事长长短短,有一天里发生的,也有一生里发生的。

有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冬天的雪花。他发现鲜花可以与人分享,但雪花却不能。他试着把雪花画出来,可还没等他画完,雪花就融化了。爸爸妈妈用了家里大部分的积蓄为小男孩买了一架照相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们刚发明相机没多久呢。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小男孩慢慢长大了,他拍的雪花照片也越来越多了。他真的可以与人分享晶莹剔透的美丽雪花了。

这样一个漫长的、讲述小男孩一生和雪花之间的故事,浓缩到一本书里,竟然可以变得那么清晰、真实,就好像一切都才刚刚发生一样。

在故事世界里,还有许多动物,可爱的、凶狠的、善良的、狡猾的……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着许许多多自己的故事。

有这样一只小狗,一天,它被主人从车中扔出了窗外。小狗一定对主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否则,它不会那么拼命地去追赶远去的车。小狗最终被遗弃在公路上了。往来的车辆因为路上的小狗碰撞到一起,发生了车祸,人们纷纷来救援。

小狗发现自己在人群中,竟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如果小狗会说话,它会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呢?它可能会告诉你它有多么难过,多么孤单,多么不知所措。它变成了一条流浪狗。小朋友,你发现了吗?让动物说话,人类的故事就变得更丰富了。

在故事世界里,就连清晨里太阳的光线、水波的荡漾、山与树的颜色……也可以组成一个美丽的故事,清爽如早晨的空气。

而绿头萝卜白莲藕,白菜荠菜小葱,大蒜黄瓜豆腐……凑到一起,不但能编成好听的童谣,童谣里还能讲述好玩的故事呢!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

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了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双刃锋,呼啦呼啦上了阵。

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

……

同学们,在数也数不清的故事里,关于人的、关于动物的、关于事情的、 关于景色的……只要你喜欢,只要你细心地把它们讲述出来,用描述的方式、用记录的方式、用想象的方式、用押韵语句的方式……其他人就能分享到你看见的故事,你懂得的故事,你感动的故事……你会因此而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世界在你眼里,世界在你笔下。

第5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童话 《骑鹅旅行记》 爱的主题

塞尔玛・拉格洛夫是瑞典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童话《骑鹅旅行记》是世界上唯一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作品。本文试分析塞尔玛・拉格洛夫《骑鹅旅行记》的爱的主题。

《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尼尔斯・豪格尔森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他骑在鹅背上飞越了祖国的千山万水。在漫游中,他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变成了一个信守诺言、忠诚善良、舍己助人、富于责任感且又勤劳的好孩子。《骑鹅历险记》中穿插了大量童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是为了向读者叙述历史事实,有的是为了讲述地形地貌,有的是为了介绍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有的则是为了赞扬扶助弱者的优良品德,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纯真的爱战胜自私、冷酷和残暴。总之,在拉格洛芙的笔下,瑞典的地理、历史、文化、植物、动物无不变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题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爱!因此,我们说《骑鹅历险记》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唱出了一曲曲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保护环境和爱护动物的爱的赞歌。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充满民族自豪感

《骑鹅旅行记》这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如作者自己在作品中所说的:“打算写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瑞典情况的书。”在该书中,塞尔玛・拉格洛夫用新颖、灵活的手法为孩子们描绘了祖国山河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图画,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动物和植物、文化古迹、内地居民和偏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记录。阅读这部作品,就好像跟随尼尔斯・豪格尔森周游瑞典进行奇妙旅行一样。读者从尼尔斯・豪格尔森的漫游中饱览了瑞典的锦绣河山,学习了它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也熟悉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从而增进了对祖国的热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饱含爱国主义感情外,在《骑鹅旅行记》的字里行间,还充满了热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二、乡情、友情、亲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情歌

在《骑鹅旅行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她走到天涯海角也会想念那个地方。她诚然看到,其他的地方比那里美,也比那里好,但是她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她在童年时期的故乡所感受到的那种欣慰和安乐。”作品中充满乡情的描写非常多。最后就连雄鹅也怀念自己过去阔气舒适的鹅窝,怀念他过去是一只家鹅时的美好生活,以至再不想离开家了。何况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主要表现在小男孩和看鹅姑娘奥萨以及她的弟弟小马茨之间,小男孩曾多次帮助他们,以至奥萨和她的爸爸在发了财之后,特地从北方回到遥远的南方想要报答小男孩和他的家人。不过,《骑鹅旅行记》中最感人的友情并不是表现在小男孩和看鹅姑娘之间,而是表现在小男孩和大雄鹅、大雁之间。刚开始,小男孩把累得筋疲力尽的雄鹅推到水边,让它喝水而救了雄鹅的命,只是因为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怕失去雄鹅;小男孩从狐狸嘴里救出大雁阿卡,是因为他想向他们显示一下,一个人毕竟比别的动物更胜一筹。可是后来,小男孩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飞行的过程中,和雄鹅、大雁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后来大雁们愿意为他而死;小男孩也多次奋不顾身救出雄鹅和大雁。当小男孩得知狐仙让他重新变成人的条件是让他的母亲把雄鹅放在屠宰凳上时,他宁愿不回家而跟随大雁游荡一辈子。可见小男孩把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老农妇的悲惨命运,使小男孩明白父母是如何想念孩子们的。小男孩最后回到家里,他亲眼看到他的父母是如何想念他的。此外《骑鹅旅行记》还表现了深沉的父女之情和母子之情,具体表现在看鹅姑娘奥萨千里寻父和大雁阿卡冒着生命危险哺养她的天敌的儿子――老雕高尔果。奥萨的父亲因为接受不了灾难的打击,离开了妻子和儿女,到千里之外工作。奥萨千里迢迢终于找到了父亲,她让父亲知道引起她家灾难的原因并不是邪恶压倒善良,而是严重的肺结核病。终于奥萨的父亲获得了新生,重新变成了慈祥的父亲。后来他们发了财,有用不完的钱。当然,这是后话了。至于一百多岁的大雁阿卡,在老雕高尔果还是雏雕的时候,因为他父母被人打死了,阿卡不忍心因为雕是袭击大雁的强盗而让他饿死,于是亲自抚养他,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他。为了报答阿卡的养育之恩,老雕高尔果也从来没有袭击过大雁。可以说大雁阿卡和老雕高尔果建立了深深的母子之情。

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让万物共唱和平之歌

《骑鹅旅行记》中爱的主题并不只是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小男孩和大雁、白鹅之间,而是扩

大到整个地球――人类和万物共同的家园。作品中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故事比比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教育读者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在作品的最后,作者通过大雁阿卡的口表达了这样的意旨:“人类是不应当把地球独霸的……你们完全可以把几个光秃的石岛、几个浅水湖和几块泥泞的沼泽、几座荒山和一些偏僻的森林让给我们这些一无所有的动物,让我们安宁地生活!”作者还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重新变成了人的男孩坐在海滩上,把老阿卡抱在怀里,其他大雁伸出嘴壳去抚摩他,在他周围挤来挤去。男孩抚摩着阿卡,轻轻拍打着她。同时也抚摩那些从一开始就和他在一起的老雁。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人鸟和睦相处的图画!我们相信:这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境界。只要我们都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世界万物一定能共唱和平之歌。

四、信守诺言,忠诚善良,乐于帮助所有需要帮助者

在作品的开头,淘气的小男孩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可是在漫游中,他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变成了一个信守诺言、忠诚善良、乐于帮助所有需要帮助者的好孩子。在“斯德哥尔摩”中,小男孩因为答应了克莱门特只要他用白碗送饭,他就不走。老雕高尔果要把小男孩送回他的大雁旅伴那里。小男孩也不肯走,因为他要信守诺言。

在漫游中,小男孩帮助过的人和动物数不胜数,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小男孩的忠诚善良,其他的我们不说,单说在小男孩骑在鹅背漫游的日子里,有一只一直在追杀他们的狐狸斯密尔,在被人关进狐狸窝里后,是小男孩帮助他,使他重新获得了自由。小男孩乐于帮助所有需要帮助者这样的爱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第6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伴交往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4~5岁的幼儿开始“去自我中心化”,他们逐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在与同伴交往时开始彼此体谅与照顾。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使用已有的技能也并不熟练,所以人际交往中常常会产生矛盾,有的幼儿还会用“欺负”的方式试图引起同伴的关注等。他们在面对同伴间的冲突时常常互不相让,不会商量、妥协,也不懂得道歉、宽容。

根据《指南》社会领域部分“人际交往”子领域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交往”所描述的4~5岁儿童的典型表现之一“不欺负弱小”,针对中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我设计了中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大熊的拥抱节”,作为我班“幼儿园里朋友多”主题活动的一项内容。多媒体动画故事《大熊的拥抱节》主要讲述的是大熊因平时常欺负小动物而在“拥抱节”时没有得到拥抱,后来大熊向小动物们道歉,小动物们看到大熊伤心哭泣便原谅了它,从而让大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拥抱节”。故事的主题正好契合社会领域“和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因此,我选择这一动画故事作为教学素材,紧紧抓住故事中道歉、原谅、宽容等内涵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换位人方式感受、体验交往之道:“如果你是大熊,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原谅大熊吗?”让幼儿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情,进而认识到欺负别人就会没有朋友,做错了事要及时道歉才能得到朋友的原谅。在活动中,我还引导幼儿分别扮演大熊和小动物,通过相互拥抱体验朋友间相互宽容、原谅的积极情感。在活动最后,我引导幼儿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并开展“我们的拥抱节”游戏,让幼儿感受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重视教师和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幼儿学习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如何争取同伴的理解和原谅,并学会体谅、宽容。

目标:

1.知道“欺负别人,别人就不愿意和你做朋友”的道理,懂得不能欺负弱小。

2.能用道歉、拥抱等方式获得同伴的认可,与他人友好相处。

3.体验朋友间相互宽容、体谅、接纳、友好相处的快乐。

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大熊的拥抱节》,歌曲《找朋友》。

过程:

一、谈话导入,萌发兴趣

1.以谈话引出“拥抱节”。

师:你们都喜欢过什么节日?

幼:春节、国庆节、中秋节……

师:今天大熊也要过节了,你们看,它要过什么节?(播放动画片片头,展现片名。)

2.讨论“拥抱节”的含义。

师:猜一猜,拥抱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师:是呀,拥抱节是一个与他人拥抱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通过拥抱得到朋友的认可,交到很多朋友。

3.感受“拥抱”的意义。

师: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拥抱一下?(组织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相互拥抱,体验拥抱的意义,感受朋友间的友爱。)

师:和好朋友拥抱的感觉怎么样?

师:是呀,和好朋友拥抱真是一件开心的事!瞧,“拥抱节”到了,大熊很开心,它想要得到100个拥抱,我们看看它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二、观看动画,换位体验

1.观看动画前半部分,知道欺负别人就会没有朋友。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动画前半部分(从开头到“大熊很后悔,伤心地哭了”)。

师:大熊在拥抱节那天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师(小结):大熊高高兴兴出门,遇到了袋鼠,可是袋鼠却跑了;遇到了兔妹妹,可是兔妹妹停也不停地过去了;看见了红狐狸,红狐狸也赶紧绕了过去。

师:大家愿意和大熊拥抱吗?

幼:不愿意。

师:为什么?

幼:大熊欺负小动物。

师(小结):是呀,大熊把兔妹妹的萝卜全拔光了,还老是揪袋鼠哥哥和红狐狸的尾巴。它总是欺负小动物,所以小动物们都不想和大熊拥抱。

师:如果你是小动物,你愿意和大熊拥抱,成为朋友吗?

幼:不愿意。

师:为什么?

幼:它欺负别人,别人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了。

师(小结):是呀,像大熊这样总是欺负别人,大家就不想和它拥抱,成为朋友了。所以,欺负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的,就会没有朋友。

2.观看动画后半部分,懂得道歉和宽容。

师:如果你是大熊,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幼:去向小动物们道歉,请求原谅。

师:你们说得真好!欺负了别人应该主动认错并道歉,才能得到原谅。我们来看看故事里大熊是怎么做的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动画后半部分(从“这时,小动物们手牵着手走过来”到“从明天起我一定要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熊”)。

师:故事里大熊是怎么做的?它向大家道歉了吗?这次它有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

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

师:如果你是小动物,这一次你愿不愿意原谅大熊?为什么?

师(小结):小朋友们和动物们一样宽容、善良。大熊道歉了,知道错了,我们都愿意原谅它。

师:大熊说以后要做不一样的大熊,你觉得以后大熊会怎么做?

幼:不欺负别人。

幼:会帮助别人。

幼:会有很多的好朋友。

师(小结):是呀,不欺负别人的人才能交到朋友。我们要和现在的大熊一样,做错了就要和朋友道歉,获得朋友的认可。

3.情境游戏――爱的拥抱。

师:让我们也来做小动物,和大熊来个大大的拥抱吧。

一名幼儿扮演大熊,其他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小动物”们一个接一个地将大大的拥抱送给“大熊”。在拥抱时,要说一句想对“大熊”说的话。(提示幼儿可说:“大熊,祝你拥抱节快乐!我愿意做你的朋友”“大熊,以后再也不能欺负小动物了”“大熊别难过了”……)

4.完整欣赏动画故事,加深理解和体验。

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说说你的理由。

幼:我喜欢小动物们,它们原谅了大熊,都愿意和大熊拥抱,成为好朋友。

幼:我喜欢大熊,因为大熊知道错了,向大家道歉了,它交到了很多朋友。

师(小结):是啊,如果你不欺负别人,做错了事会主动认错,大家都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三、联系实际,深化体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与好朋友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你们原谅了对方吗?

幼:我的好朋友不小心弄坏了我的玩具,他向我道歉了,我原谅了他。

幼:我的好朋友把我的画弄脏了,他重新送了我一张画纸,我也原谅了他。

……

师(小结):看来,我们都是懂得宽容的好孩子,都愿意和好朋友相互原谅、相互宽容。

师:当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想要互相原谅时,除了抱一抱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吗?

幼:道歉、牵手……

师(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方法都可以让我们和好朋友相互原谅、相互宽容,变得更快乐。牵牵手,抱一抱,大家都是好朋友。

游戏体验:我们的拥抱节。教师播放歌曲《找朋友》,鼓励幼儿去找一个好朋友牵手、拥抱,对好朋友说一句想说的好听的话。

四、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讲述、表演故事《大熊的拥抱节》。

评析:

不欺负弱小、与同伴友好相处,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应该获得的基本认知,通过道歉等方式获得同伴认可和原谅,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减少攻击、发展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指南》社会领域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目标2“与同伴友好相处”中明确要求4~5岁儿童“不欺负弱小”。“大熊的拥抱节”这一中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正是依据《指南》的这一要求来设计的,教师在充分分析这一年龄段幼儿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一,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走进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发角色换位,感受不同人物的情感及心理,从而理解故事所表达的社会性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对故事人物进行观察学习,模仿人物所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

中班幼儿虽已开始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在交往中常常会产生矛盾而不知如何化解。《大熊的拥抱节》这一故事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范例:欺负别人是得不到朋友的,做错了事可通过道歉等方式获得他人的原谅。这一故事的魅力还在于,就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拥抱这一亲密的肢体动作能让他们深刻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这远比语言更能表达和传递情感。在故事里,拥抱是同伴间表达歉意和宽容的一种方式,教师抓住了这一点,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拥抱动作来表达与同伴的友爱,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由于故事内容往往可供幼儿表演,有利于加深幼儿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利用故事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不失为一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事实上,除了动画形式的故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绘本故事可以用来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例如,利用《小猪变形记》《小绿狼》《我就是我》等开展自我认知教学活动,利用《菲菲生气了》《我不生气》《我不愿悲伤》等开展情绪认知教学活动,利用《抱抱》《猪爱上鸡》等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利用《一只母鸡改变一个国家》《小树熊出门》等开展社会认知教学活动,利用《三个和尚》《拔萝卜》等开展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教学活动。

第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获得真切体验

在活动中,教师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移情式的体验,通过层层提问、讨论分享,明白欺负别人就交不到朋友的道理。接着,通过情境体验,让幼儿模仿故事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一步体会拥抱所传递的朋友间宽容、友爱的美好情感。教师联系实际,让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交往故事,将故事情境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体验。最后,利用同伴交往游戏“我们的拥抱节”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同伴间友好相处的快乐。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教师十分注意围绕活动目标进行提问,让幼儿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思考,引导幼儿深入感受角色的情绪情感,学习交往技能,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

附: 大熊的拥抱节

清晨,大熊早早就出了门。今天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拥抱节,和谁拥抱就表示愿意和谁做朋友。大熊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和100个朋友拥抱!

大熊遇到了袋鼠,可是袋鼠却跑了;遇到了兔妹妹,可兔妹妹停也不停地过去了;大熊看见了红狐狸,红狐狸也赶紧绕了过去。

天快黑了,大熊没有拥抱到一个朋友。“昨天,把兔妹妹的萝卜全拔光了,还老是揪袋鼠哥哥和红狐狸的尾巴。”想到这里,大熊很后悔,伤心地哭了。

这时,小动物们手牵着手走过来,看见孤零零的大熊,他们都愣住了。大熊捂着脸跑回家了。

“我今天没拥抱大熊。”兔妹妹说。“大熊看上去很伤心呢!”袋鼠说。

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他们都往大熊家走去。

小动物们在大熊家门前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一个个张开双臂,说:“大熊,祝你拥抱节快乐!我愿意做你的朋友。”

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拥抱了大熊,大熊的眼泪越来越多,比刚才没人拥抱他时还要多。他对小动物们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欺负你们,从明天起我一定要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熊! ”

第7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这篇散文记叙了因一双鸡、兔的到来,小区单元楼里居民的生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的故事,从而生发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微妙哲理。

不期而至的一双鸡兔使原本“各自行止,互不干扰”的小区居民“渐渐相识”“礼貌客气地打招呼”,进而使“生者熟,熟者近”;使原来冷清的甬道多了人声和人气;使“栽桑”“存茧”“植杏”等活动此起彼伏,最终使往日刻板的楼宇“有了山林模样”。

文章题目为“鸡兔之乐”,乐的是重拾了童年的记忆、融洽亲近的邻里关系、质朴的土地生活、人心的归一。这一切,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多么弥足珍贵。

“以小见大”是散文的常用手法,具体到本文中,表现为:

第一,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琐碎事件。本文要探讨的是自然朴实、和谐友爱等宏大主题,却从鸡、兔入手,用四分之三的篇幅讲诉鸡兔与人的故事,最后自然过渡到文章主旨,可谓以小见大。

第二,手法上以一窥万。本文以一个小区单元楼为缩影,折射出当代城市普遍存在的浮躁、冷漠的生活状态,可谓以一窥万。

本文语言凝练,古韵犹存,颇有意味。如“尚在职者唯我一人”、“我喜植杏,能否杏挂东南枝”、“无心者,怨处境,有心者,顺时势”,类似的表达文中多见,在现代的故事中透着古朴的意味,让人思考,让人玩味,也让人不禁怀念起过去朴素简单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至“你我与共,一片和谐”处,故事已经完整,情感已经清晰,文章本可结束,作者却没有浅尝辄止,本文最后一段,文章由鸡兔之事引申开去,发表了一通议论,将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颇有哲思色彩,不仅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而且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冷漠的邻里关系和单调的小区环境因为两只小动物的到来变得不一样,被两只小动物牵着鼻子走,多少有点反讽的意味,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之后,不禁莞尔。

难点指津

散文鉴赏,难点是把握“形”与“神”的关系。“形”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选材、结构、表达、笔法和思路等。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指散文的主题、内涵。本文的“形”和“神”有如下特点:

第一,取材广泛,材料丰富。本文选取了一农民圈养鸡兔,小区管理者干预、小区居民因鸡兔往来、小区居民栽桑植杏等素材,选材灵活、广泛。阅读时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第二,表达自由。本文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记叙围绕一居民圈养鸡兔发生的故事,中间夹着议论,如“可谓,无心者,怨处境,有心者,顺时势,便居小看大,俗处看雅,乘势而为,渐进佳境”,又夹着如“那母鸡的叫声能勾引童年的记忆,所以特感亲切”的抒情,表达方式灵活自由。散文的各种表达手段比一般记叙文用得更为频繁,变化更加自如,鉴赏时要多加注意。

而无论文章取材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你我与共、和谐共处,方能乐在其中,心胸开阔。“神”是“形”的统帅,“形”是“神”的具体化。“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我们读文章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考点训练

1.文章的第六段说“小区的居民生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你说说具体有哪些变化。

2.文章题目为“鸡兔之乐”,结合全文,请你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

附:参考答案

1.(1)原本“各自行止,互不打扰”的居民变得渐渐相识,有说有笑。

(2)冷清的甬道变得热闹。

(3)居民们变得具有“拥有”意识。

第8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生态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62-03

西顿是加拿大著名的动物故事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生动的动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是其中最具代表的经典之作。这部故事集中“一共收录了八个不同的动物自传故事,个个引人人胜,充满着鲜活的英雄主义气概。故事集中的狼王,乌鸦,白尾兔,爱犬宾戈,母狐,野马,黄狗巫利以及松鸡都是现实生活中与人发生种种关系的动物典型,它们的生活时空对人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现象,作者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把它们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狼王洛波聪明非凡,面对德克萨斯猎手的四次捕杀及卡隆等人的两次毒饵,都能从容避开。最终,猎手们只能靠卑鄙的手段诱杀“白姐”来引诱洛波,终于使这位为爱而奋不顾身的“英雄”落入了人类的圈套。宾戈与巫利对主人忠心无比。爱犬宾戈尽职尽责,帮主人看守牛棚马厩。后来,主人离开马尼托巴去了很远的地方,长达两年,但宾戈始终没有将他遗忘,仍将其视为主人。黄狗巫利是主人罗宾十分信赖的一只牧羊犬。尽管罗宾整日酗酒,但因其很少虐待巫利而赢得了他的爱。乌鸦银斑训子有方,通过亲身经历教授幼鸦生存技能。松鸡妈妈全心全意地照看着小松鸡们,当危险来临时,松鸡妈妈独自引开了狐狸,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当全家都染上寄生虫病时,她为了帮助孩子治病,毅然冒险去尝试毒漆树上有毒的果子。黑野马酷爱自由,喜爱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遭受猎手们残忍追捕并被打上象征失去自由的火鸡印爪之后,他一直挣扎反抗,最终跳崖自杀获得身心的自由。这部故事集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各种动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是一部生态动物文学的经典之作。

由于人类随心所欲地挥霍自然资源,屠杀野生动物,排放工业废气,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也开始被关注,“环境危机引起了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与拯救。这种拯救行为在20世纪晚期已经形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运动。这个运动包括从环境保护主义到绿色运动、从浅层生态学到深层生态学、从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到较温和的敬畏生命观、从朴素的万物有灵论到后现代思潮,一句话,生态问题之为全球性问题表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广泛而复杂的意识形态。”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界也开始关注生态问题,生态主义也由此应运而生了。生态主义的源起与发展是在生态危机加剧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领域内的一次创新与超越,它是以生态为主题的一种新型的文学理论形态。生态主义者反对将人类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倡导“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哲学。生态主义的崛起给文学创作与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它拓宽了文学的外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些在西顿《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中均有着直接的体现。

(一)作品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我国生态研究学者王诺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是当代生态思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就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圣经》故事,在上帝创世纪的故事中,自然万物就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遵照自己的意愿,希望自然能够无条件地服务于人类,当这种愿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往往就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久而久之,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认为自然是人类的附属品,它理所当然该为人类服务。几千年以来,人类也一直以此为信条,为了追求自身物质利益,任意践踏破坏自然,血腥的杀戮野生动物。美国的雷切尔・卡森是第一个对“人类中心主义”发起批判的生态文学家。在她的影响下,一大批生态学者用实际的言行表达了他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度愤怒。反对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已经逐渐成为所有生态学者共同的态度。

西顿在《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中也表达了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憎恶。在该故事集的序中,他指出:“动物都是有情有欲的生灵,只不过同我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应有他们的权利。”但就是因为人类某些自私自利的目的打破了野生动物世界的平静,破坏了他们的生活,剥夺了他们的权利,造就了他们的苦难。面对人类处心积虑地设计陷阱,造成野生动物的种种悲惨命运,西顿发出了内心的呐喊:“难道野生动物就没有道德或合法权利?人又有什么理由让同类的生灵遭受如此漫长而又可怕的痛苦?就仅仅因为这生灵不会讲他的语言?”在西顿这部动物故事集中,八个动物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是同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作者有意用“他们”而不是“它们”,就是要告诉读者,作者把这些动物与人放到了平等的位置上。西顿笔下的这些动物身上具有很多优秀品质,它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充分说明了动物并不比人类低贱,人类所具有的优点动物也同样具备,这也反映了西顿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与批判。反思人类的行为,我们深感愧疚,但发生过的事已经无法补救,唯有从现在开始,善待动物,珍视生命,也算是对那些无辜惨死的动物的一点补偿。

(二)作品体现了“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哲学

阿尔贝特・史怀泽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创立了“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哲学,主张敬畏一切生命的物体。史怀泽将生命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他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在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认识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了,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展的潮流,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西顿的动物故事集中折射出来的核心生命伦理哲学可以概括为“生命等价”,这与史怀泽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史怀泽曾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万物都是神圣”的伦理观,而这在西顿的故事集中也得以体现。西顿在动物故事集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悲剧英雄,并希望通过这些典型动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感受到动物身上所流露出的优秀特质,最终使人类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与动物和谐共生在同一片土地上。西顿“在作品中通过为动物取名而将自然界世俗化,虽然野生动物并未因此而变为人类的宠物,但经这么一称呼,它们就仿佛驯服可近了。于是,在塞顿笔下,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里出现了近似人类社会那样的价值观。”西顿用他的动物故事展示给读者一些全新的动物形象,它们象人一样有亲情、爱隋及友情,并且也有着类似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它们的生命也理所当然得到尊重!

第9篇: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一、改编什么与如何改编

作家扬·马特尔自信他的《Life of Pi》具有生机与活力,但是他从未想过这部小说竟然真的以镜头语言呈现在大银幕上。如今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已经成为叫好叫座、享誉全球的大片。事实上,该小说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之后,就得到了李安的阅读和喜爱。但这是一部最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因为把奇幻小说改编成电影有很大的难度。李安曾说光是剧本前后就修改了400稿,又一五一十地做了70分钟的动画片,从接拍到竣工共花费了近四年时间,调动了3000人在工作,而支持他做下去的原动力是题材本身的吸引力。①李安从这个宗教加海难的题材中读出了可以与观众共同分享的东西:人对生命和信仰的热爱,人在绝境中的恐惧、焦虑、孤独和抗争,精神生活之于人生存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小说的主题“切中了生存的核心”,“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李安才不畏拍摄的难度和艰苦,接拍了这个“烫手山芋”,并且四年磨一剑。从李安的访谈录中可以发现,他认为这部哲学思辨意味很浓的现代漂流故事本身具有普世的价值,是值得为之冒险和付出的。当然,这部以漂流故事为主要情节、以为底蕴的小说原著已经是获得多项文学大奖的畅销书,这也是李安改编这部电影的信心和缘由所在。

也就是说,小说本身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但又是难以拍成电影的。从文学与电影的张力关系来看,笼统地讲,小说属于语言符号的艺术,是一种时间艺术,而电影则属于视听艺术和空间艺术,把文学语言改编成视听艺术并不容易,何况这是一部奇幻的“名著”。但是,小说和电影在“叙事”层面上具有很强的通约性,这正是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的美学基础。小说《少年派》无疑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它的故事不算一波三折,但让人感到惊险、离奇、震撼,而且它富有哲理,引人回味。独特的故事性、较强的动作性和名著的效应性,这是小说《少年派》为电影带来的基础和优势。无论是否阅读过原著,前去观看电影的人都有许多问题和期待。仅仅观看了这部电影的人会思考李安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而先看了小说原著的观众则会追问:李安版的《少年派》与原著有何异同?电影改编了什么?是如何进行改编的?原著有无对导演形成限制?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在故事上、精神上都是忠实于小说的,注重故事的开放性和象征性,追求画面叙事的深度和美感。剧本虽然前后修改了很多遍,但都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个底本。比如电影与小说一样都以派为中心讲述了发生在印度、大西洋、墨西哥医院的几个故事,甚至连叙述故事的视角、语态、节奏、顺序和立场等都与原著相同。电影《少年派》可以说充分汲取了原著的文学营养,也在最大程度上运用视觉语言再现了原著的主题。但电影改编不是照搬原著,而是在原著基础上的“转换”和创新。李安对小说非常着迷,可为了让故得更加通俗易懂、具有更多的娱乐元素以便被海内外的广大观众所接受,他还是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才情和思考。

电影对小说内容做了一些增删和改动。首先,电影增加了派的初恋故事。在电影中,派因为代替老师给舞蹈队打鼓伴奏而结识了阿南蒂,后来派问她舞蹈动作的含义,带她去动物园参观镇园之宝——老虎,最后还在远赴异乡前和她依依惜别。初恋的戏码在电影中并不多,但爱情元素不仅带来了土色土香的印度民族歌舞,而且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回味。阿南蒂的舞蹈动作所具有的莲花含义,与之前派的母亲在地上所画的莲花以及后来他在海岛上遇见的莲花形状的食肉树叶相互呼应,使整个故事衔接得更加连贯,也让莲花意象本身具有了生与死的象征意义,而这一点恰恰吻合了印度教中湿婆的象征含义。湿婆是印度教主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的特性于一身,既是毁灭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既是大苦行者又是的象征,既有牧养众生的慈心又有复仇的凶险。”②其次,电影删去了小说中派为了求生而杀食海龟和海鸟,并且试图吃掉老虎粪便的情节,当然也删去了老虎吃掉在海上漂流的瞎眼法国人的故事,而在小说原著中,少年派“受需要和疯狂的驱使”,也吃了一点人肉!此外,小说详细描述的生吃鱼肉的细节在电影中被轻描淡写,小说中派对动物的好奇心被电影改编成冒险给老虎喂肉。电影对这些故事的删减、改动既是为了故事的前后照应,也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因为生吃鱼肉尚在观众的接受范围内,生吃海龟和海鸟则有点残忍和血腥了,而老虎吃人、人吃人的故事就更加恐怖、骇人听闻了。这部电影旨在讲述信仰对于人生的不可或缺性,于是,李安不得不遮蔽掉小说中一些过于血腥和惨无人道的故事,以便让电影为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观众所接受。这些增删和改动,无不显示出李安对生态、生存、人性、信仰和伦理的细腻处理和深入思考。

正如小说作者马特尔所说,电影《少年派》在视觉画面上的表现是超乎寻常的,“李安不愧为一位电影艺术大师,是一位以画面为语言的诗人。”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运用的3D技术让小说中传奇式的漂流故事更加直观、震撼,把海难故事审美化、娱乐化了。电影中的许多画面美不胜收,在光与影的作用下,美轮美奂的鱼群、灿烂深邃的星空、变幻多姿的幻影等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的奥妙和人心的隐秘,让享受到视觉盛宴的观众对电影画面印象深刻、流连忘返。“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的结果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④3D技术的成熟运用的确使电影的画面出彩许多,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为电影提供了解决拍摄水和动物等难题的方法,也为观众提供了许多审美。影视与文学、经济、政治、宗教等存在一种审美张力,从这种张力关系中可以窥见影视叙事策略和审美蕴藉⑤。电影《少年派》的改编策略和改编效果,显示出影片对文学性和视觉逻辑兼顾得较为圆满。但毋庸讳言的是,这部电影在内容上是依赖于原著的,在技术则是依赖于数码技术的,在一定程度上李安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小说具象化的导体和灵媒。然而,李安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合作团队,很好地呈现出文学与电影、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审美张力,把这个奇幻的漂流故事用电影语言叙述得栩栩如生、扣人心弦,也把人对信仰的依附巧妙而诗意地表达出来了。

二、文化身份与宗教认同

考察马特尔和李安的文化背景后就会发现,二者都有在不同国度和文化之间游走、生活的人生经历,这使得他们对身份和文化的差异非常敏感。马特尔出生于西班牙,后来随着他当外交官的父亲旅居美国、法国、墨西哥等地,在加拿大毕业之后,又曾前往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游历,对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有着亲身体验和深入理解。而祖籍江西的李安在台湾和美国接受了教育,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了然于心。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在寻找多年之后选定李安来拍摄这部跨文化的电影,“跨文化的小说遇上跨文化的导演”,“该片的成功基因早已暗暗种下”。⑥李安的跨文化身份使他对这部跨文化小说非常敏感和喜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也准确和深刻,连马特尔也赞叹电影在精神上忠实于小说。无疑,李安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理解极其接近原著的意图。导演与作者在这里拥有了某种精神契合,而这正是电影和小说超越国度和文化的畅销密码。

导演和作者在“宗教多元论”上达成了共鸣,还都认可人需要与“他者”和谐共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国家,马特尔在这里找到了“异国情调”和一个可以让人相信神的故事。《少年派》讲述了派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种宗教,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海上,这种多元的宗教认同并未改变。虽然他在漂流时为了活着而杀生食肉违背了宗教戒律,但是,从他的祈祷和感谢来看,他的信仰仍然没有归于一宗,他仍然对神心存畏惧和感恩。派对不同宗教的态度是纯真质朴的,他相信宗教会拯救人类,相信甘地所说的“所有宗教都是真实的”,相信人在宗教中就像动物在动物园中一样会得到自由和安宁。派说:“信仰上帝就是敞开心扉,就是不受拘束,就是深深的信任,就是爱的自由行动。”⑦派的宗教认同超越了不同宗教之间的森严壁垒,也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藩篱。他的宗教认同在他周围的人看来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遭到他们的劝诫、嘲笑和讥讽。从小说的序言以及马特尔和李安的访谈录来看,作者和导演对派的多元化的宗教认同是持认可乃至欣赏的姿态的。马特尔接受了印度老人的观点,认为派的漂流故事的确能让人相信神。李安也反复强调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认为自己“因为有对派信仰的认同感”,所以才会拍这部电影。

需要说明的是,电影和小说一样不是在“传教”和“宣信”,而是在探讨人与信仰、信仰与宗教、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它所表达的多元化宗教认同及其精神诉求是值得反思乃至欣赏的。在全球化、现代化加速扩张的今天,宗教间的相遇不可避免,为了能够和谐共处、慎独自处,人类有必要去深入思考这些关系。派的父亲曾以为儿子是印度教改革家罗摩克里希纳的化身,这位宗教哲学家提出了“人类宗教”的思想,“认为各种宗教的目的都是要达到与神的结合”。⑧也许马特尔倾向于认同这种宗教观。受到过基督教、佛教、道家和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李安则把划归为一种哲学,承认的神秘性和价值。针对宗教禁锢人的思想、束缚人的精神自由这一流行观点,作者马特尔借派之口巧妙地表示了否定。而出于稳妥和含蓄,李安电影中的宗教戏份失去了小说原著中的大胆嘲讽,比如小说作者让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位智者相遇并互相攻讦。不过,马特尔与李安的宗教思想并无本质的不同,二者都非常理性地看待宗教的性质和作用,而且都以肯定的态度看待宗教间的兼容性。事实上,人们对的选择受到时间、空间和文化环境的制约,选择一种意味着接受一种解释话语,决不表示从此拥有了最高启示或者普世价值。如学者所说,在当今世界,宗教间的相遇是不可避免的,宗教间关系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宗教多元论是回应宗教差异性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加快加深,宗教多元论有可能成为21世纪宗教理论中的“主流范式”。⑨

我们认为,是宗教的核心,不能否定宗教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不能漠视的价值和意义,毕竟确实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宗教中积极的信念和爱为缺乏安全感的人提供了“一种难以估量的治疗效果”,“毫无疑问,几百年来,宗教一直是全世界的精神病医生……宗教不仅是而且今后仍将继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拯救’即重建。”由于纯真而虔诚的,遭遇海难失去亲人的派才在孤独、恐惧、软弱、焦虑中战胜了老虎和死亡。派在海上漂流时期的信仰已经超越了宗教教义和仪式的束缚,似乎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有“信”、有“望”的生命质地。为派提供了精神上的力量、家园和救赎。宣称自己的宗教是惟一真实的从而排除异己,这是专断不合理的。殊途而同归,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对世界和人生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神爱世人”这个向度上达成了统一。“单一的世界宗教绝不可能,也不是我们渴望的顶峰。”宗教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对话和学习,走向多元化的和平共处。导演李安虽然没有明确的和信徒身份,但这反而是一种文化优势,他对于宗教多元论思想的潜在认同无疑对电影产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使他跨越了之间的屏障。因而,电影《少年派》中的宗教认同没有陷入排他性、偏执性的信仰桎梏,而是呈现出兼容而含蓄的信仰境界。在原著的基础上,李安用电影语言恰当地处理了宗教与宗教、宗教与信仰、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影片具有更为细腻蕴藉的美感和更为开放、融洽的宗教伦理内涵。

许多评论者都关注到了电影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并为哪个故事更真实辩论不休,这其实是对《少年派》结构艺术的误读。小说原著的叙事结构非常机智,在结尾引用日本运输部寄来的录音磁带和调查报告讲了一个没有动物的故事,这和前文主要讲述的有动物的故事形成了对照和补充。电影采用了这个开放式的结尾,保留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只是做了一些调整,如让书中的那个作家来分析动物和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回答派他更喜欢哪个版本的故事,而且让作家见到了派的妻子和孩子。与其追问两个故事的孰真孰假,不如追问小说和影片为什么设置了两个故事。实际上,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虚构的艺术,都是有选择地改变了真实,比如动物在海难时逃脱笼子、沼狸遇到危险而不逃避也都让人感到神秘无解。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激发我们运用科学理性去探究细节真实,它更在乎的是能够引人入胜、思考和回味。故事的“无解”和“复调”正是其魅力所在,无论我们从两个故事中看到是机巧的构思、人的本能,还是生存的残酷、信仰的力量,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具有象征性的开放式结构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阐释空间,为《少年派》带来了无限的审美张力。如果说人们喜欢有动物的故事更接近神的旨意,那么,这种结构艺术更符合观众的求真、向善的审美心理。

注释:

①李东然:《,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11月9日。

②⑦⑨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第208页、第76页。

③莫婷、耿飏:《奥斯卡获奖电影编剧扬·马特尔:和李安合作像是中了头彩》,IBTimes中文网2013年2月25日。

④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⑤卢衍鹏:《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⑥于强:《“少年派”的跨文化漂流密码》,《世界知识》2012年第24期。

⑧施迦南:《导演李安:我没有宗教但有信仰 母亲是基督徒》,《基督时报》2012年12月11日。

⑩王志成:《宗教相遇、宗教多元论与人的成长——宗教间关系的理论反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卡尔·门林格尔著,冯川译:《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