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一、概述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相关内涵

1.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研究相关理论简介

要研究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就要首要清晰相关的六大理论,即推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

从旅游者的动机来看,促使推拉理论形成就在于驱力理论和期待价值理论。所谓的驱力理论不是指人在意识形态中已经有了选择意向,而是因自身的身体一种本能的需求而产生选择。这种驱力理论重在强调人的个体性外在行为是由自身的内在需求驱使而造成的,与外在的环境因素无关,这也是一种诱因理论。随着研究的推进,研究人员把诱因理论和期待价值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内外动机一体化而形成的行为动机之说,这种论说应用到旅游领域内,就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人们审视人类发展与自然现状失衡状态的根源,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结构进行勾勒的话,农业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原初形态,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劳动过程中把握自然社会的物质规律,并敬畏和遵循这些规律进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意在不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而追求并不断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从旅游产业的视域来看当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自我身心的满足同时,不要以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破坏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越发突出和严重,人们开始审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越发呼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产业的使用。

经济学理论由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等组成。其中,经济制度学理论从制度角度论述了经济活动过程的外部资源、公共财产、产权等问题;经济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科视域研究了地域内的经济状况、因素以及运动规律等。

生态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组成了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系统重在论述生态学的组成部分是哪些且它们之间是如何运作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注重从景观视域去论述生态学,详尽地从景观的结构、功能、整体性、类型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理论对随后的旅游产业来说起了一定的规划性引导,更奠定了旅游规划学的基础。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学者开始从旅游生命周期角度来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就诞生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重在以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地未来经济效益考虑,提出整合优化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地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意在扩大和树立旅游地的产业形象,占有旅游市场的份额,从而提升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

2.界定乡村旅游内涵

从乡村旅游体系出发,对乡村范畴进行解读来看,就乡村而言,应该包括农业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农村居住分布布局等。人口分布广密度小、人们生活节奏慢悠闲是乡村的特有特点。从风光来说,乡村与城镇有着明显的区分,根据生产活动和经济属性不同,乡村区域可以分为农耕区、农牧去、渔林区,且不同的区域其风光也迥然不同。而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中心枢纽,是一定区域的综合性发展导向,其人口分布密度大,人口生活竞争度大,根据每个城市的本质性特点可以分为工业城市、农业、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每个城市的特性不一样,就否定了每一个城市具有人文景观的特性,基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主线不同,每一个城市所展示的城市人文风光也不尽相同,其风光恰恰是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区分所在。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自己的不同视域以及主观性立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又不能够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定论。综合各家学说,不难发现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一个统一性的概述,笔者认为所谓的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风光与环境为依托,从经济学的视域角度把乡村风光与环境转化为消费资源以吸引游客注意,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各自的发展特点不相同,因此,乡村旅游又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产业方向可以分为农业旅游、林牧渔旅游;根据旅游目的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农耕旅游、采风旅游等。

二、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意愿

每个乡村具有鲜明的自我特性,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意愿选择也各有其特点,他们可能基于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环境、乡村特色产品以及乡村自然地理条件等进行不同乡村旅游选择。另外,由于旅游者自身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以及职业等因素也成为游客进行乡村旅游选择的意愿性条件。

从对目前乡村旅游产业比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的原因进行剖析来看,就在于乡村旅游符合了旅游消费者的大众化需求,相比城市旅游来说,乡村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选择度大、风光原生态、环境没有污染、文化富有地方特色,这些恰恰是人口众多、密度大、交通不便、城市建设没有个性等城市旅游产业无法比拟的,更主要的是乡村旅游产业适应了现代人对健康性、生态性消费的高要求。尤其是,紧张的、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居民能够从具有乡土特色、空阔的乡村环境中唤回内心对人生价值的审视和本真的追求。另外,乡村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人文相关联,这些都是城市所没有的,这也成为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另一个驱动因素。

三、乡村旅游的驱动机制分析

综合考察现代旅游产业现状,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集合了当地的综合资源,从整体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独特性的人文地域气息,另外又加上物质资源丰富、交流便利、地方性饮食特色等,很自然地就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选择的首选对象。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上的便利,这种旅游上的优势被物质融合而打破,大量的游客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千遍一律性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风光,心理渴望一种静谧的、祥和的、原生态化的风光享受,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乡村地域分布较广、自然地理风貌类型多、人口分布密度不大、农耕自然化、生活节奏慢、传统人文风俗保持比较好等特点,这些都成了城市旅游风光不法比拟的优势,这就使得游客开始向乡村转移,寄望通过对乡村地理风光、农耕生活以及人文风俗活动的参与中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身心上寻找一种放松,这种旅游者的主观性和乡村客观性的潜在旅游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促使乡村旅游业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乡村旅游驱动机制是以乡村旅游自身的特征为依托,意在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动机的各个系统的有机组合整体,主要由动力系统、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支持系统以及媒介系统组成。对我国我国乡村旅游动力系统进行剖析,需求系统、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媒介系统又组成了乡村旅游动力系统,这四个系统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看待,它们相互融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探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途径,虽然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不一样,但是总是有共同的目标:意在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意在优化整合农村资源,挖掘农村资源发展的增长点,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农村基础性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等。

2.乡村旅游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盲目地进行,总是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坚持政府政策性指导和措施上扶持的原则,地方性政府对于当地旅游开发要有序、有理、有节地进行;居民积极参与原则,当地旅游项目能否有效地推进,关键还在于当地居民是否配合;利益分配公平原则,乡村旅游资源是广大农民的共同资源,它涉及着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在利益分配上要兼顾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旅游利益,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够无节制地开发,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可承受度,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保持资源和环境的安全性上;特色原则,每一个乡村都有自我的个性,要根据当地的本色特征,在旅游产品的开放上突出特色,同时又具有时代性。

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其一,企业经营主体开发模式,该模式是由一定的企业为旅游开发主体,以企业经营的模式,统一整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管理的一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具有现代企业特点。

其二,村集体经营主体开发模式,该模式是由村集体为旅游开发主导者,依靠集体的力量,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和配合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产权属于全体居民共同所有,旅游收益由全体居民共同分享的经营模式,该模式具有集体主义经济的特征。

其三,村民自主开发模式,该模式是由乡村居民根据自己现有的乡村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家庭为单位提供乡村旅游服务,其收益由自己的家庭成员共享的经营模式。该模式具有个体经济的特征。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国;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64-02

引言

20世纪中后期,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依存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龙头产业和核心产业,并且在它的周围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或行业。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机构、与产业相关的公司及社会团体(大学、贸易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既竞争又合作所形成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并非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对这种现象做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甚至在美国出现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研究成果由此产生,如波特等。

2.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的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从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的特色出发,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性的文化、景观和乡村生活的需求而相互结网互动,创新旅游服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最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钱津研究员在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对乡村旅游来说,主要由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充足的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市场需求、配套完善的旅游相关支撑产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需求而相互结网和互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等导致产业集群。

二、当前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集群。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优势,集群中就业和劳动力分配,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和社会资本,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1)在旅游业发达,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的地区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用集群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2)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间联系、社会资本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竞合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以及集群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龙勤在《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一文中,将波特的集群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方面最早的研究;有的学者的针对“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如刘恒江在《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中,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各地实施旅游企业集群战略,以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重点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和细部架构,如尹贻梅和刘志高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年会的发言提纲《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中提出,将企业集群战略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发展中来,认为这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并给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旅游企业的优势、讨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构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企业集群的战略;有的学者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作用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如郭荣朝在《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中,阐述了物流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整合对策;有的学者还从创新的角度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加以了分析。如麻学锋在其题为《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旅游产业的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时意义,并且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措施。

总的来讲,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旅游产业集群并辩证其存在性、研究其形成条件和集聚机制、阐释其形成机制和构成、分析其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研究的特点表现为着重于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角度。

2.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钱津认为产业集群将在服务领域遍地开花,由工业产业集群和商贸产业集群向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必然趋势,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到产业集群化的高度,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平台和更好的产业规范保障。乡村旅游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会获得根本出路,而走向这一条道路,必然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要想更好地发展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政府主导,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个县、市内开发出十几个甚至是上百个村寨成为乡村旅游点,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应在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日后的运营当中也应该起到统领作用;二是品牌同质,产业集群不是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是追求同质产品生产的集中;三是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必须是乡村能够赚到较多的钱,即有好的收益,要达到这一点,只能是创造条件发展度假型乡村旅游;四是规模适当,太小了形不成产业的号召力和市场的吸引力,也不能超越市场需求去盲目发展。

杨伟容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武汉黄山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刘冬认为随着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集群模型初步形成。作者顺应上海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上海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冯静在《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以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来实现贵州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高贵州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结论

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近几年,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上面,如旅游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条件和聚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仅有少量的研究涉及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模式及培育途径、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集群内产业间和企业问关系、集群内部竞合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集群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定量研究。再者,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参考文献:

[1] Sara Nordin.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 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6-12-21.

[2] Patrice Braun.Creating Value To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Tourism Network and Clusters:Uncovering Destination Value Chains [EB/OL].http:// /data o ecd /27/3/ 6886079.pdf,2007-12-21.

[3] 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4] 杨竹青.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79-81.

[5] 杨伟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5):16-21.

[7] 龙勘.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43-46.

[8] 刘恒江.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J].上海经济,2003,(5):25-26.

[9]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Z].2003年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

[10] 郭荣朝.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J].物流技术,2004,(10):37-38.

[11] 麻学锋.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04,(8):62-63.

[12] 钱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纵横,2005,(12).

[13] 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其反贫困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14]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2007,(4).

[15] 里白.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化走势探索[J].经济师,2007,(8):6-7.

[16]] 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5):153-156.

[17] 蒲姝.以乡村旅游价值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探索[J].商业时代,2010,(22):129-130.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在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旅游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对山西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改善服务质量是其面临的紧要问题,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应对服务相关理论加以借鉴。在众多的理论指导中,服务剧场理论由于简单、形象、易懂而备受关注,对服务质量提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文从服务剧场理论出发,就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加以探讨。

一、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983年,格莱夫(Grove)和费斯克(Fisk)将剧场论引入服务业,首次提出服务剧场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过程与戏剧表演具有极大相似性,剧场构成要素与服务构成要素之间能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旅游业属典型的服务行业,作为备受关注的乡村旅游,其服务过程和戏剧表演之间亦有很强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分析剧场要素,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乡村旅游服务要素。

剧场要素中的演员与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导游及一线服务人员性质相似,均直接面对客人,在服务质量的好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客则相当于剧场观众,其旅游经验、知识层次、旅游期望影响着其对旅游信息的处理,从而间接影响其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景区、饭店等游客活动场所相当于剧场前台,其环境氛围对游客感知以影响亦很大;安全部门、管理部门可当做剧场后台,是支持乡村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强后盾;服务规范与产品设计则是餐饮服务中的剧本,从源头上决定着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

二、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一)“前台”建设不完善。山西乡村旅游点一般都存在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的问题,无wifi覆盖也是旅游者抱怨的主要内容,厕所少且多以旱厕为主,这是久居城市的主要游客所不能接受。其次,文体娱乐设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游客休闲需求。

(二)“剧场”卫生状况差。住宿方面,一些农家旅馆的布草不能做到一客一换;餐饮方面,餐具往往不消毒,食材处理不到位便端上餐桌,且服务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垃圾、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气味难忍。

(三)“演员”技能水平低。乡村旅游基层工作人员基本均为农村原住居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其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服务品味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后台”管理不到位。山西乡村旅游应急机制极不完善,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极不同步。其次,食品安全管理空白,粗粮、野味等是游客的最爱,但这些食材并未经过食品安全检验便进入厨房,加之乡村服务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制作过程难免不卫生,是威胁游客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改善措施

(一)完善“场景”建设。正如观众对表演场所的设计及整体氛围要求严格,游客对服务场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极为在意,因此,要完善乡村旅游点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扩展投资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资本来发展乡村旅游。其次,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实施乡村旅游便利化工程。重点突出交通、垃圾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再次,注重配套设施的内部创新。如客房装修,要充分考虑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既要体现乡村主题,又要考虑高端舒适。事实证明土炕和席梦思床垫可以和谐相处。

(二)提高“演员”技能。山西省旅游局应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制定科学、又不缺乏弹性的乡村旅游相关各岗位服务标准,结合“培训班”模式与“上门指导”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相关部门应督促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员工日常教育与培训,实现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正如演员要时常练习才能保证基本功不费,只有做到以上所述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三)加强“后台”管理。成功的表演是各部门努力的结果,前台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后台工作的支持。因此,必须真正发挥安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作用,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留得青山与绿水长流。其次,加强景点卫生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公共卫生实行日常检查,对饭店,特别是农家乐的卫生状况实行不定期检查。最后,强化乡村旅游应急机制,确保突发事件时游客安全。总之,只有保障游客吃的放心、玩的开心,才能提高其满意度。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益公平理念,精益化

1 绪论

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而伴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旅游者心理的逐渐成熟,更多的群体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当这种需求逐步增长时,乡村旅游备受瞩目,国家也予以关注此方面,例如,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国内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而发展较晚的乡村旅游还不是十分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开发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形式单一,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的开发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乡村接待设施城市化倾向,利益分配不均等。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就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主要集中于对乡村旅游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对乡村旅游中社区利益主体的研究,如Gossling等(2002)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虽然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但已经将目光倾注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地区的应用、基本问题和跨学科问题等领域中,如黄蔚艳在《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概述可以看出,国外研究比较成熟和完善,而国内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和具体区域的研究,缺乏对乡村旅游深层次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利益主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精益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欠缺方面进行了研究。

2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追求经济的高消耗、高成本、高增长问题,文化的商品化、同质化等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益分配的不公,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的理念,探索符合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已经十分必要了。

2.1 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益化

精益化思想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融合表现在产品和推广方面。精益化的乡村旅游产品要求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内涵化的产品。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将乡土化因素很好地融入其中,使旅游产品饱含乡土文化的内涵,成为动态、有特色的产品。

精益化思想还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建设、资源利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精准化、细分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和环境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利益分配主体能够得到应有的利益,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在乡村旅游的营销推广中实现精益化体现在营销恰好使其产品的价值呈现出来,首先要对该地进行精准定位,针对自身的业务和独有的特点,确定鲜明的形象。例如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以“红”为媒介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一个革命圣地的形象烙刻在旅游者的脑海中,从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2 社区增权与政府指导

只有进行社区增权才能真正凸显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权是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区的参与应该是全员性、全过程中的。如在规划当地乡村旅游时,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利益分配时考虑其占有的份额,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模式,在实际中操作时会受到很大阻碍,这就需要一些前提做铺垫,如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增强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意识。

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政府的指导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不可或缺。政府应对区域做统一规划,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其服务功能体现在支持和主导乡村旅游开发上,如利用目前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2.3 重视弱势群体利益

《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指出“旅游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在此特别强调弱势群体中的旅游者,而这类群体的旅游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

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经济水平较低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提供高质量的配套设施,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考虑到这类特殊群体的需要,在进行规划时要根据这类群体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适合儿童的娱乐项目,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卫生间等。弱势群体出行时,心里最大的恐惧来自不安全感,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规范当地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市场秩序也是重要的一环。

3 结论

面对如今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国民休闲汇的开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旅游消费的日益成熟,旅游者追求高品质、优质服务的旅游产品的要求日渐强烈,而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方式,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道路。

本文认为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成为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的导入和落实将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程,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前进。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 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的乡村旅游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规范度也日益提高。

乡村旅游已经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出门旅游时选择传统的旅游方式固然方便,但容易产生日程安排紧张、行程约束性强,自主性低。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对于对旅游自主性和体验感要求高的年轻人和中高端人群吸引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农家乐、户外自助游成为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乡村开展低碳旅游十分重要,因此旅游企业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这六方面贯彻落实低碳理念。

目前为止,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因人们低碳旅游认识不强、缺少对旅游资源准确有用的庇?o机制,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着诸如开发雷同、乡村文化性的消逝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基于实际,本文确定了将乡村低碳旅游旅游实施途径作为自己的选题。

一、乡村低碳旅游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9年发表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这一概念就是倡导旅游者可以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在旅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节能和环保。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符合低碳旅游的理念,二者完美融合为乡村低碳旅游。

政府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指出:旅游全行业要倡导节能环保的理念,走绿色旅游的发展道路。国务院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迫在眉睫。国家在2015年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研究对象

乡村低碳旅游实现了低碳旅游行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它基于乡村,以乡村为出发点,结合低碳经济和环保生态旅游的发展核心,以地方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文章以乡村低碳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分析新形势下适合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途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乡村低碳旅游快速发展,与低碳旅游强劲的旅游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还有待推进。本文以乡村低碳旅游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旅游供需条件基础上,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分析乡村低碳旅游的实施途径,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乡村发展低碳旅游产品的思路和对策,对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实施乡村低碳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优势

1.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乡村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号召低碳经济、环保旅游的大背景下,新的乡村旅游模式正随着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涌现,例如注重收获和家庭化的“观赏农业”和“采摘农业”模式,以差异和竞争化为主要特色的休闲渔牧业模式,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先锋村低碳旅游奠定了基础。

2.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低碳意识加强

政府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表明要“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国家发展委组织在2014年编写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由发展改革委发起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截止2017年3月已经进入第三批组织推荐的阶段。同时,社会各界人群自觉践行乡村低碳旅游,且在自媒体时代,广大旅游者自发分享自己的乡村低碳旅游经历,号召更多人来参与和宣扬乡村低碳旅游。

3.低碳旅游模式日益丰富

(1)交通低碳化

社会上号召环保出行的理念盛行,例如近年来“共享单车”的迅速普及,既符合共享经济的理念,又顺应倡导低碳生活的潮流。

(2)行为低碳化

旅游者坚持以身作则,在日常旅游活动中严于律己,坚持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食用应季蔬果等。

(3)生活低碳化

旅游者不仅是在旅游活动中,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坚持控制低碳排放。例如在日常出行中尽量少使用汽车;在商场等地的电梯处常见到倡导“上二下三”的指示牌,倡导以楼梯代替电梯,减少碳排放。

4.低碳旅游管理日益规范

国家环保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低碳旅游发展大会上正式启动了“争创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活动,《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的评分标准也终于出现在大众眼前,为建立低碳景区树立了较科学的标杆。在2011年,安徽黄山成为首批入选示范区的景区之一,对其他地区如何践行低碳发展有借鉴意义。

各地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协调与领导机构,各地景区管理严格按照“5A”景区的管理标准,在选址、设计、规划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规范管理,定期做检查工作,杜绝产生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旅游行为。

(二)乡村低碳旅游深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低碳旅游的社会影响力不高

长期以来,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更注重旅游活动的享受型,而坚持践行低碳环保的观念较弱,据统计,58.53%的游客认为低碳旅游实施的困难是低碳观念与旅游的享受性相冲突,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旅游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完善低碳减排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据统计,游客主要认为可以通过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选择绿色酒店和控制碳排放来实践低碳旅游。

2.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不足

中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之各个地区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整个行业呈现出差别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19.35%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低碳旅游,但74.19%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但不知道如何做”。不愿意实践低碳旅游的14名游客主要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担心低碳旅游会增加旅游费用。对此,77.88%的游客表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优惠政策,72.81%的游客认为政府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65.9%游客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低碳旅游准则,52.07%的游客表示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40.55%认为政府可以制定类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

3.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

调查显示,低碳旅游者对旅交通便利度、信息和线路的完善度、低碳旅游的健全度等项目要求较高,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是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阶段乡村低碳旅游企业不能充分提供低碳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难以践行低碳旅游观念。当前中国的乡村低碳旅游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但是这些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却缺少贯彻低碳理念的认识。

4.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现阶段大多数游客只是听说过“低碳旅游”这一名词,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不完全统一,获悉信息的来源大多数是源自信息量大但内容良莠不齐,且准确度低的互联网。

调查显示,4.65%的游客是通过互联网获悉的低碳旅游,60.37%和37.79%的游客分别通过环保公益活动和广播电视获悉的低碳旅游。说明当前我国在乡村旅游上运用低碳技术还不够普及,又因为乡村低碳旅游的主体具有分散性,旅游者难以把握全面准确的信息。

三、乡村低碳旅游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低碳旅游大环境不乐观

现阶段,在旅游方面,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倡导的是“娱乐”、“消费”和“放松”,而非“低碳”和“环保”,通过在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官网上的调研可知,低碳旅游并非主推的旅游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低碳旅游能够创造的附加旅游收益较低。因此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产品开发商都不热衷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市场大环境并不乐观。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旅游的政策,但是在落实上还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基地、农家乐等机构在开展低碳旅游的过程初期会增大经营成本,如采购环保用具、食材等。在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的情况下,旅行社和开发商都很难自觉主动的开展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行为奖励力度不够

行为主义心理的强化理论认为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能有有效地塑造个体行为,强化理论同样适用于低碳旅游的引导工作。对于乡村低碳旅游的开放商而言,乡村低碳旅游的“慢”、“低”、“少”的特征大大限制了旅游的附加价值,目前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引导和奖励大多流于精神鼓励和宣传上,缺少实际性的奖励和帮扶。

(四)游客缺乏对低碳旅游的关注

游客在现阶段对开展低碳旅游缺乏主动性,大多数游客仍然在被动地了解低碳旅游,并且游客们对于旅游始终是怀抱着“享受”、“休闲”第一的目的心态,当游客认为与享受和休闲发生冲突时,进行乡村低碳旅游的行动力就明显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倡导环保价值观,改善主流旅游环境

社会环境方面的改造要依靠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游客三分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低碳旅游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三是政府、社区和高校应倡导环保价值观,加强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积极认知;四是将低碳旅游产品作为商业计划来规划,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这样有利于提升乡村低碳旅游建设的质量,推进低碳旅游产品进一步普及。

(二)政府加强支持力度,提高开发商积极性

在开展乡村低碳旅游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与低碳行动;第二,政府应该制定低碳旅游准则;第三,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的投入;第四,政府可以制定类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提高普通旅游的环保标准;第五,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各异的低碳旅游产品,为乡村低碳旅游增添新的元素,推进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促进产品开发,完善信息平台

现阶段我国乡村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配套服务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在做旅游规划、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应结合低碳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加以重视。乡村低碳旅游的拓展一方面要依靠与现有旅游平台合作推广,一方面要建立起独立的旅游信息平台,对乡村低碳旅游爱好者和旅游收入的统计,这样可以对比低碳旅游和普通旅游的份额,为宣传做好基础。

(四)提高游客认识和行动力

在提升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认识方面,政府的宣传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旅行社和乡村旅游开发商要起到辅助宣传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利用公益广告、社区活动,联合学校进行环保教育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对低碳旅游的重视。

从旅行社和乡村旅游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可尝试利用微信平台以推广微信公众号作为推广和营销的有利渠道。第二,创建“接地气式”官方微博,乡村低碳旅游可尝试建立并丰富官方微博内容,不定期炒热#乡村低碳旅游#相关讨论话题。第三,利用秒拍、美拍视频拍出个性化宣传片,同时鼓励游客利用秒拍、美拍等视频软件拍摄个性旅游宣传片并上传,乡村农家乐将为游客提供门票打折、优惠券等奖励。第四,乡村低碳旅游还可以尝试与新兴产业合作,例如与采用的AR+LBS技术的手游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在环境和主线创设与景区的地理位置、特色景点等相结合,引流玩家到景区进行游览和消费。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乡村度假;国内外;研究进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63-03

引言

乡村度假是以乡村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进行的一种休闲度假行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国外乡村度假开始是以少数极其富有的人物为度假主体的,二战后乡村度假逐步面向大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在法国,1954―1955年只有145家乡村住所,到1980年已经达到28 000家[2],增长了近200倍;在英国,有一半以上的专职农民已经发生了转变,绝大部分投入到了与度假旅游相关的活动中,并获得了每年超过1亿英镑的额外收入;在整个欧洲,有1/4的居民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度假目的地[3]。而国内乡村度假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4],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国外乡村度假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度假发展动因、发展的作用、度假者行为研究和乡村度假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1.乡村度假发展动因。乡村度假的迅速发展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从供给方来看,Arie Reichel[5]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得出在国外很多地方乡村度假旅游产业的兴盛与农业的衰败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乡村度假旅游的兴旺也来自于需求方的刺激,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乡村度假旅游[6]。此外,乡村的环境也是刺激度假者的主要因素。乡村能提供给人平静、田园诗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与自然能达到很好的和谐 [7]。

2.乡村度假发展的作用。根据1973年英国德文郡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乡村度假或旅游给当地村民提供了38 000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与从事农业劳作的2 250个就业岗位而言要多的多[8]。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则表明乡村度假旅游对农户而言仅仅只是一种增加收入的辅助形式,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只能为农户提供很少一部分的经济收入[9~10]。Weaver 和Fennell[11]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因发展度假农庄的总收入少于10 000美元,占农业总收入的不到1%。

3.乡村度假者行为研究。根据Isabelle Frochot [12]研究文献后发现,乡村度假者比一般的度假者对所体验的舒适性的标准要更高。但是乡村度假者的平均消费却比一般的度假旅游要低。根据各种研究显示,在乡村度假的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要比在海边或城市度假地的低20%~30%。

在对乡村度假旅游者进行度假动机分析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Isabelle Frochot找到四个影响乡村度假选择行为的因子:户外(Outdoors)、乡村性(Rurality)、放松(Relaxation)和运动(Sport)。Philip L.Pearce[8]根据调查发现乡村本身是否静谧成了该乡村能否成功发展度假的重要条件,同时农户要提供给度假者一种观赏和游玩环境的基础,但度假者并没有很强的想要参与农庄生活的意愿。Weaver 和Fennell[11]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度假者(54.6%)选择在夏季进行度假,此外25%和14.9%的度假者分别选择秋季和春季,选择冬季的只有6.7%。

二、国内乡村度假发展的研究进展

中国的乡村度假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阳朔,是由一位叫帕特的美国入境度假游客带动起来的 [4]。

国内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中国发展乡村度假的作用。对乡村度假的发展意义,学者们的意见颇为相似。唐代剑 [13] 论述了乡村度假的意义有三点:一是满足了度假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总量;二是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村就业率;三是发展了农村服务业,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刁宗广[14]认为,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是社会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

2.乡村度假的开发前提条件。唐代剑[13]指出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是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并认为乡村度假的选址符合三个规律:一是大环境的选择与乡村旅游点基本一致;二是近距离(一小时车程)有供度假者游玩娱乐的村庄最受欢迎;三是大多数度假者喜欢在建筑风格或庭院布局有特色、主要成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庭度假。姜财辉、陈永昶[14] 认为,度假旅游的发展涉及三个主要条件:度假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旅游市场的成熟度,并在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思路中指出乡村度假旅游地一是应当具有孤岛特色,即具有自然环境的天然性和原生性及乡村文化的原汁性;二是要有完善的设施条件;三是开发乡村度假旅游的过程中要维护社区利益;四是选择合适的客源;五是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应当走精品之路。

3.国内乡村度假开发类型及模式。黄远林[15]指出,中国乡村度假的开发模可以选择特殊体验式度假、休闲观光式度假、城郊周末度假等。而乡村度假的运作模式比较常见的是“社区参与”和“公司+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王铄[16]则认为,开发乡村度假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分时度假的开发模式进行,以农民房产价值入股,共同经验的开发方式,通过俱乐部式的点数制、国际流行的两年制以及农民安于餐饮和其他服务等形式来实现。而徐清[17]认为,乡村度假产品开发类型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而乡村度假的开发模式有“旅游开发商”、“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三种。

三、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国外乡村度假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样,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多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等,同时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的乡村度假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借鉴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乡村度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乡村度假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方法运用以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为明。毫无疑问,国内乡村度假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为了提高国内乡村度假的研究水平,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国内的乡村度假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1. 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目前国内乡村度假研究范围明显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对乡村度假发展意义、开发条件、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等内容,今后可在已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研究点,如:乡村度假的产生、发展机制,乡村度假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心理,如何使评价乡村度假目的地居民对发展度假的感知,乡村度假目的地规划与建设、乡村度假开发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等。

2.研究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研究并重。国内乡村度假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和实证佐证。今后对乡村度假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多采用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多运用问卷调查、直接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3.加强借鉴国外经验。国外乡村度假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成熟,在乡村度假的开发、营销、目的地管理、环境保护、旅游者研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国内学术界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合作,注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从实际出发,洋为中用,从而提高中国乡村度假的研究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obert Christie Mill.度假村管理与运营[M].李正喜,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2]Stefan G?ssling1.Susanne Mattsson.Farm Tourism in Sweden: Structure,Growth and Characteristic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02,(1):17-30.

[3]Richard Sharpley.Flagship Attractions an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Alnwick Garden[J].ng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2):125-143.

[4]秦剑峰.乡村旅游:中国旅游名县的第二次创业[J].当代广西,2004,(2):30-31.

[5]Arie Reichel ,Oded Lowengart ,Ady Milman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1(2000)451-459.

[6]Aliza Fleischer,Abranham Pizam.Rural tourism in 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1997,(6):367-372.

[7]Victor T.C.Middleton.Tourism in rural areas[J].Tourism Management.1982,(3):52-58.

[8]Philip L.Pearce.Farm tourism inNew Zea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37-352.

[9]Rickard,R.C.,The Role of Farm Tourism in the Less Favored Areas of England and Wales[J].Report No.218,University of Exete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it,Exeter,1983.

[10]Oppermann,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1),86-102.

[11]David A.Fennell,David B.Weaver.Vacation Farms and Ecotourism in Saskatchewan,Cana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4).

[12]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 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

[13]唐代剑.中国乡村度假简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71.

[14]姜财辉,陈永昶.中国乡村度假旅游开发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6):88-90.

[15]黄远林.中国乡村度假的发展趋势与开发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0):309.

[16]王铄.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小城镇旅游,2007,(9):88-91.

[17]徐清.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乡镇经济,2008,(4):64-67.

Progress of Foreign & Inland Rural Holiday Study and Inspiration

ZHAI Yuan,CHEN Peng

(Jinhua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Jinhua 321007,China)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分维;昆明地区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分形现象普遍存在于大自然界中,自然和地理系统甚至说社会和人类的思维系统都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分形结构,旅游景观由旅游景物、景点、景群、景区、风景区以及风景区域等形成了无数自然与人工分形复合体,进而形成了由节点―廊道―域面而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旅游网络系统。

1 开展旅游地理学分形研究的科学意义

朱晓华、吴恩指出旅游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山、水、云、树、海岸线、湖泊、城市、道路、建筑物、植被以及相应的景观结构、土地结构中蕴涵着无数的奇妙分形现象[1-2],而通过分形理论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能发现一些尚未被发现的客观规律,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涵,有助于旅游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陈彦光等运用分形理论论述了旅游景观构成要素的自相似性质,指出历史的混沌过程与地貌的分形构造形成了非富的旅游资源,人类旅游行为本质上是为了摄取地理信息。借助分形学原理,依据有序与无序对立统一的原则设计旅游景观,必将使旅游资源得以合理地开发和充分地利用[3]。戴学军等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随机聚集分形的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机聚集分形结构,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上表现为不同的系统演化时段,随机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是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自组织优化趋势的判据[4]。由此可见,虽然说各个国家或区域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各不相同,但这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分形规律,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组成要素究竟存在怎样的客观规律?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2 旅游景(区)点方面

对于一个区域旅游系统而言,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旅游景区(点)分布在区域的不同位置上,而这些景区(点)相互作用,在区域旅游系统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区域旅游系统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景区(点)。这个区域有足够丰富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这些景区(点)的层次分布、空间吸引、空间相互作用究竟如何?是否存在一定的科学规律?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如何突显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化效应,可以利用分形理论为其提供可行的定量解决方法。这些旅游景(区)点聚集分维的测算与分析,可以为区域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优化趋势提供判别指标.并从中指出可能的优化途径。

3 以昆明地区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形结构为例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与资源工程学院的陈美贞曾以昆明市政府为中心,测量获得了昆明地区观光型乡村旅游地、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地、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地、康体型乡村旅游地与农家乐型乡村旅游地等5种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表1)。本文则进一步根据分形理论,对陈美贞获得的数据进行分形处理,进一步揭示出昆明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形布局。

根据分形理论,对于任何一个有确定维数的几何体,若用与它具有相同维数的“尺子”r去量度,则可以得到确切的量度次数Ⅳ。如果用低于它维数的“尺子”去量度它,结果为无穷大;如果用高于它维数的“尺子”去量度它,结果则为零。举例来说,对于给定的一条线段,其维数为1,要量度它,只能用维数为1的“尺子”,如果用维数为0的点去量度它,则该线段的长度为无穷大,如果用维数为2的面去量度它,该线段的长度则为零。将上述结论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则为 :

式中:r为量度的“尺子”长度,N(r)为被量度客体的数目。D为分维。

对于旅游景点而言.分维反映了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的紧凑性特征,一般而言,如果D2.表征景点分布从中心景点向周围腹地密度递增。说明中心景点根本不具备中心性作用。系统呈离心状态.整个系统的旅游吸引力是弱化的。

在本文测算昆明地区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的可能分形布局过程中。将式(1)中的r定义为距离,N(r)定义为一定距离间的累计旅游景点数目。

图1为昆明地区321个景点的距离r_累计旅游景点数目N双对数关系

同样可得出昆明地区观光型乡村旅游地、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地、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地、康体型乡村旅游地、农家乐型乡村旅游地各种类型旅游景点数目N与距离r的双对数关系。

之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出它们之间的分形关系结论。

表2为昆明地区旅游景点的距离r―累计旅游景点数目N的分形关系计算结果。

表2中各式均可以通过线性回归得出。由此说明:昆明地区乡村旅游地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统计上的分形结构特征,是一种随机聚集分形布局。

在昆明地区的5类旅游景点中,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地的分维最大,为1.101;农家乐型乡村旅游地的分维最小,为0.303;5类旅游景点的分维均小于2,说明昆明地区乡村旅游地旅游景点分布从中心景点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中心景点的中心性作用很强。当然,其中以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地的中心性作用相对最强。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地、观光型乡村旅游地与康体型乡村旅游地其次,而以农家乐型乡村旅游地的中心性作用相对最弱。这一点可通过昆明地区全部321处景点的分维来进一步说明。昆明地区全部景点的分维为1.378,也小于2。由此可见,昆明地区乡村旅游地旅游景点不仅具备空间分形布局结构,而且,昆明地区乡村旅游地旅游景点分布相对优化,中心景点的中心性作用较强。由昆明地区的案例研究可表明: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存在着客观的分形结构,分形理论是研究旅游系统复杂性规律的有用工具,分维则是刻画旅游景点空间紧凑性特征的有用新参数。

4 开展分形旅游研究对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形旅游研究对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狭窄,定性研究为主,描述性研究较多,理论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片面重视区域资源开发型的“重应用、轻基础”的现象比较突出等存在着诸多不足。而西方旅游地理学研究近年来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纯理论研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运用分形理论,不仅将有力促进提升我国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水平,也有助于区域旅游系统各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 乌恩 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7.1(1)

[2] 陈涛,罗宏字.旅游行为本质的信息论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1):35~39

[3 ] 陈彦光 刘继生.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自相似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81~87

[4] 戴学军 丁登山 许志晖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06~713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理论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城市居民一种常态型的休闲方式,这符合我国旅游发展的趋向,即由传统观光旅游向深度休闲旅游渐变;由单纯的项目建设向大的基质环境优化转变,即通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基质环境的美化,使整个乡村环境成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旅游休闲吸引物。另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小城镇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方向,使旅游小城镇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地域综合体。

一、开展生态循环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多功能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展新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资源环境的迫切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存在成本高、效益低,在给予农产品大量补贴的同时,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3.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种养结合的多功能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多种学科理论为支撑,为确保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协调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

(二)多功能循环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横向比较

种养结合多功能循环农业是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节约、高效、健康等多种功能,各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叠加融合放大的先进农业发展方式。它遵循“绿色生产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

(三)发展背景

发展多功能生态循环农业的战略思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程学方法,以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为目的,以生产全程清洁、废物资源利用、产品安全供给为方向,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手段,结合传统农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二、生态循环市场预测

(一)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市场及需求量

生态循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强,参与度高,对消M者有着较高的吸引力。其目标市场是面向社会全体消费者,产品在现阶段需求量较大,未来会有大的增长趋势。

(二)目前供应量及需求缺口数量

从市场现状来看,现阶段市场大多不具有特色,有极少数具有特色的企业还没有得到推广。构建生态农庄,打造生态循环经济体,同时注重消费者的参与度,将娱乐与经济高效的联系起来。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人无我有”的原则开辟潜在市场,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人群。

(三)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地位

产品定位生态循环旅游产品,果树、土鸡、知了、池塘、鱼、鸭等一些生物的生长繁殖打造的生态经济循环体,同时设置的逮捕、射击等环节,注重顾客的参与感。

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近年来,高投资、高能耗的“石油农业”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加重;且传统农村经济的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样无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的旅游企业迫切为社会所需要,且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将会很快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

如今市场需求发展一改现今存在的一些仅依附于旅行社的农家院的简单设置,而是要求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经济销售产品。设置的游客采摘瓜果、捕捉昆虫等一些娱乐活动,使游客在住宿的场所闲暇之余也能做到陶冶心情,参与互动的效果;同时种植的瓜果、放养的知了、饲养的土鸡、鱼鸭等一些生物也能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作为企业产出售卖。

休闲农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几家初见规模的生态农场企业也正处于摸索状态。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竞争环境将相当激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