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为应对由于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养老资源,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文中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特质、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链接,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以更好地发挥其角色功能。
[关键词]
社会工作;角色功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2015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指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而山东省自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目前,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7%,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逐年增加。据山东省老龄办抽样调查,全省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710多万人,有近200万失能老年人,这一群体对医养存在很大的需求。在医疗机构方面,不论公立医院还是民办医院,大部分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护理的科室,对老年患者也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成为当前老年医疗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医养护理的需求。2014年,山东省政府在的1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同时,文件还强调,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辐射周边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家庭病床等服务,从而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远程医疗服务。迫于当前山东省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老年人养老、医疗衔接不充分而导致资源无法优化整合的社会问题,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
何谓“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是指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科室,或者与养老机构合作助其成立较高水平的医疗门诊设施,为社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指导,进行健康管理;同时,根据老年人病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提供急救服务和技术帮扶。它是医疗、康复和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等三大养老模式,除单纯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之外,还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三种类型。例如,青岛福山老年公寓的医疗中心,就是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的典型案例。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是2012年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内设二级康复专科医院———青岛福山康复医院,并于2013年10月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医院配有专业康复治疗专家、康复医生、主治医师、护士和护理员团队。福山老年公寓专门收住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是山东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集医、护、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机构。但由于其建筑高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并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医护服务,收费标准也较高,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才能承担得起。因此机构建成两年来,入住率仍然在低水平徘徊[1]。总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将医疗资源较好地融入养老服务中,从而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同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还可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和谐,为家庭和社区做出贡献,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可行途径。那么,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以担当怎样的角色职能呢?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服务领域广泛。王思斌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包括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区、、计生、人民调解、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禁毒等多个方面。其中,卫生、老人都是社会工作传统的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协作者、教育者等角色,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为健康自理、半自理、失能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括个案支持、危机干预、康乐服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是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医务工作人员,整合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促进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老年人养老、医护的需求,实现互惠互利和多边共赢。
二“、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困境
1.服务收费高,服务内容单一一方面,在普通养老院或者单纯的医疗机构因为只收取单方面的服务费用,费用较低;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于其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这是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所不能承受的。对合肥市300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2.91%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包括伙食、床位、护理等)不超过500元,20.94%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在500—800元之间,只有16.15%的老年人可以承受800元以上的服务价格[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收费水平与老年人消费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导致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不高,进而导致“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发展还不完善,其所提供的医护服务主要以简单治疗为主,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护服务内容还无法与老年人的医护需求相吻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2.医疗保险政策不完善,养老床位不予报销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其保障范围并不涵盖“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养老床位,使老年人在医养过程中无法享受医保。例如,济南市第一养老公寓(济南职业病防治院)是1998年由公立医院建成的养老公寓,较早地开启了“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医院的部分病区转化为老年公寓,但是该院2013年却被撤除医疗保险资格,老人无法在养老床位上享受医保,导致大部分老年人离开老年公寓[4]。“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受到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这是对其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是有效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的依托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可以让老年人在养老床位进行医疗报销,使老年人的医疗和休养更有效率,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短缺,流失率高“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面临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在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认可度低,尤其是护理员,他们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较大,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致使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而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去较为热门的科室,如外科门诊、妇产科等,工作虽忙但工资更为可观,较少的医护人员会选择老年退休科室,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加班少工资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同时,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存在不足,很少有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为老年人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师、营养师等,因而也就无法为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参与、饮食营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三“、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研究
(1)有效控制服务费用,丰富服务内容首先,“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在收取服务费用时,在考虑基本成本之外,更应该考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服务费用收取标准,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其次,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对于健康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但生活仍能自理的普通老年人,可以住在社区或普通养老院,以生活照料为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务室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患有恶性疾病、易复发疾病、大病初愈或晚期绝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高端复杂的治疗服务及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除了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基础养老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疾病诊治、康复理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5]。老年人在医疗系统中属于服务边缘群体,较少医院有独立的老年医疗科室,社会工作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而且它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因而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信息资讯、康乐服务以及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争取更多的医疗资源、医疗救助、减少医疗纠纷,减轻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照顾老年人。(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支持体系首先,推进医疗保险覆盖养老机构,对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依申请纳入定点范围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放宽政策,及时准予开通医保定点资格和批准实行医保定点刷卡结算,并将现行的养老机构的门诊医保改为住院医保。其次,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将长期医护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最后,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政策,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内设置的老年科室进行规范管理,并开展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院的远程医疗试点。社会工作者需联系社会福利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为养老机构争取落实相应的医疗援助政策,便于机构内的老年人就医。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协作者、策划者,可以为养老机构或者老年人提供个案支持、权益维护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享受应有的医疗经济救助提供支持。此外,还能将基层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建议。(3)加大养老护理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首先,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老年服务管理、康复治疗学、老年方向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同时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其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加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研究者、辅导者,可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辅助人才培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对养老机构内的护理员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老年护理证书,或者对医疗机构内的护士进行相关老年知识的科学普及,可以提高两者对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
四、结论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管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养老与医疗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医疗结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为时已久,推行“医养结合”,使两者有效协调运作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社会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是两种机制协作运行的有机结合点和剂。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与协作者能够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使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作为两个系统的衔接者在两个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能更清楚地看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的视角分析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5】梁春武.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政策需给力[J].人民政协报,2014,(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8】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9】.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4,(9).
【10】刘琼.谈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J].企业家天地,2013,(8).
【11】吴宏洛.探索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J].福建日报,2013,(12).
【12】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
【13】李增良.医养结合大有可为[J].中国卫生,2014,(10).
【14】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15】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8).
【16】米虹,袁晓航,李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面临的内忧外患[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12).
【17】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6).
【18】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19】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东北大学,2012,(6).
【20】伍国铭.福建省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永安、厦门两地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SH039)阶段研究成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河北省而言,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截至2015年,河北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11%,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失能老人约有40万人。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多。而无论是从运营成本还是养老意愿来看,要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必须落实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1 社区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
1.1 社区居家养老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脱胎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具体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家庭为基础,依托于社区,运用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按照社区照顾的理念和方法,为有意愿居家养老或者无能力入住养老机构的家庭和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形式,是一种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从一开始就被认为必须要配以社区照顾作为补充方式,因此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发挥家庭照顾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和情感需要的优势的同时,同时还能为家庭养老提供社会支持,减轻家庭负担,更能为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其更好的应对角色转换;而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克服了机构养老带来的非人性化、缺乏亲情和精神慰藉、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商业化养老机构费用的弊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模式,但医疗服务已经成为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
1.2 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医疗难题
健康是老年人面对的关键问题。根据《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1],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需求。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凸显,据调查上门看病需求在城乡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项目中排名首位,其比例高达38.1%。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加之两个服务体系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疗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破解这一难题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2.1 合作模式
在该模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最早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城市,2012年开始启动试点,2014年开始向全市推开,截至2015年底,全市21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组建了549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6.43万户居民家庭。每支家庭医生团队主要包括1名全科医生、1名全科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并有1名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做业务支持。主要为社区中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体格检查,免费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咨询、分类指导服务,每年4次的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服务,免费联系专家和上级医院会诊、转诊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指导等服务。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动性、全面性、可及性的特点,同时,借助于国家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让社区居家养老老人能够就近获得多种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紧张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缓解,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的现象,也是当前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医疗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会对该模式形成严重的制约。以全科医生为例,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全科医生仅有8637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1.17人,低于全国平均的1.26人,远低于国家每万人口应有2―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其中仅有233人是经过医学院校规范化培养而来的,因此现有全科医生不论数量还是专业水平都难以满足合作模式的l展要求。
2.2 辐射模式
该模式充分发挥医院和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通过与社区签订协议的方式,直接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同时对需要转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协调安排进入医院或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
以邯郸陶然新城社区为例,2015年11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三甲医院,与陶然新城正式签约入驻,开展包括培养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提供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和康复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康复指导,开设保健教育健康知识讲堂,开辟绿色医疗通道,提供适当爱心基金救助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和合作。
这一模式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如果要进行推广,最大的难题在于找到实施主体。对于原本就诊和服务压力就很大、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的医院来说,缺乏进入社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而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养老机构要么数量较少,要么收费较高,难以形成普及态势。
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具体的实现路径。
3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配套制度的嵌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统筹规划,河北省虽然已经在2016年1月出台了《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涉及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职能之间的交叉,亟待形成有效的监管和协调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保障服务质量。
3.2 多元化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建立
医疗服务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医”与“养”脱离的问题,实现医养并重,并尽量为老年人提供最快捷和有效的医养方式,因此应以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医养需求为核心,探索更多有效且可行的服务方式。此外目前的服务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视不够,对此可以引入社会工作元素,不断丰富扩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涵。
3.3 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的整合对接
医养结合打破了以往社区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实现社区医疗资源和社区养老资源的整合对接。在增加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将社区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功能整合和有效对接,提高社区中现有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可以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链接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3.4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因此要推动该模式的普及和发展,就急需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和职业技术培训等途径,结合改善职业发展体系、强化培训机制、提高待遇水平等措施,为社区构建起一支业务精良、人员素质高、热情耐心的专业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民政部.《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article/zwgk/mzyw/201610/20161000001974.shtml,2016-10-9
[2]席彪,员美娜.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1):107-112.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现状及成就
(一)大力建设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第一,实现城镇公办养老机构的基本覆盖。黑龙江省投入5500万元建设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和黑龙江省老年公寓,使黑龙江省老年公寓拥有床位达到350张;13个地市以及农垦、森工两个系统都建设拥有200张床位以上的标准化公办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58个县(市)建设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规范化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目前我省城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15家,床位已达2.1万张。第二,实施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从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县级中心养老院94家、区域性中心养老院66家、乡镇养老院34家、五保家园170家,床位总数超过7万张,使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1%。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对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建民办养老机构180个,新建公办养老机构18个。民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5亿元,公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07亿元。
(二)全面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第一,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开展。在城镇,有超过2/3的街道、1/2的社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超过90万的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2015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新建和扩建289个城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从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在城镇的覆盖率达到82%以上;二是黑龙省拨出3214万元福彩公益金,用于6个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838个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得到资金支持。第二,社区养老设施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开展“星光计划”,为社区提供老年福利服务项目,包括街道和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托老所、老年公寓,共计达到726个,床位已达到4100余张。
(三)大力推进候鸟(旅居)式养老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打造候鸟式养老服务品牌,设立以“整合资源、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指导思路。2015年,直接由我省养老服务机构、旅游机构组织和接待的候鸟式养老人就接近5万人,所推出了10余条“候鸟养老”品牌旅居线路备受欢迎,建立起“宣传推介、组织对接、服务接待”的一体化模式。
(四)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目前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机构中,内部设有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50%以上养老机构同医疗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并且在医疗机构中建立了专门为养老机构开设的绿色通道;在社区居家老年人中,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全省新增10多家大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二、黑龙江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
我省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我省各类养老机构约有1600家,床位近11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省的老年人口的2%,与国家要求的3%-5%的比例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仍有许多养老机构的还存在床位空缺的状况,造成了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养老服务人员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和专业技能较差,多以下岗女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在入职前一般只进行短期的有关护理、专业知识等的培训,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精神层面上的服务更无从谈起。
(三)养老服务内容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目前的服务内容主要专注于老年人在饮食、住宿、护理以及就医等方面的需求,缺乏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的服务内容,成为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人情感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失衡局面长期存在而不能有效解决,将会使老年人在情感方面出现空缺、内心陷于寂寞,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老年人意外事故。
三、完善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联动配合机制
我省应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保障网络。在居家养老方面,扩大居家养老的覆盖内容,加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使居家养老老年人获得更加周全和便利的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强化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性支持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在机构养老方面,持续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尤其是结合市场机制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
(二)合理配置资源,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完善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制度:从保基本、低标准做起,首先从保障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日常照护需求起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老年照护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及提高补助水平。
我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增加和增强医疗护理功能、康复护理功能、急救护理功能、临终护理功能、善后处理功能等,这就要求提高各种护理设备和护理设施的配置质量和完整性。
(三)完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第一,以“互联网+养老”为中心,促进相关部门、养老行业人员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市场、产业”的互联网思维,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造创新,为养老服务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动力。第二,抓好典型推进,引导人才生成。积极运用校企、院企合作办学等方法,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设既熟悉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
(四)打造黑龙江特色的候鸟式养老模式
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打造整体的良好生态化条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打造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造丰富的旅游资源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安全环境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那翠兰.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与建立“天鹅颐养联盟”的思考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5(08).
[2]伍海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04).
[3]陈淑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08).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工荒”;老龄化
目前我国养老事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两大主要问题,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空巢老人现象变得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民生问题,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最近几年呈现井喷式增长。为满足老年人不断膨胀的护理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整合,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护工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医养结合的各项条件尚不成熟,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无法实现护工队伍的优化配置,普遍存在护工严重短缺现象。
一、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主要瓶颈:“护工荒”
医养结合作为目前一种主导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急需大量的具有专业护理知识的护工,而我国普遍存在的“护工荒”问题,却逐渐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笔者根据之前的一些实地调查,将“护工荒”问题分为护工“招不进”、护工“留不住”、护工“素质低”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护工“招不进”
以长沙市某个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家养老机构中有十几个老人,但却只有2个护工,平均来说每个护工要照护8个老人。而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规定,每4位老人平均需要1名护工。笔者还从该机构的负责人处了解到,他们尝试了通过护校、妇联、工会等招工平台以及在网上招聘信息等各种渠道来招聘护工,但却很少有人来应聘。
(二)护工“留不住”
除了招聘难,大多数养老机构还面临着留不住人的困境。据民政部相关部门介绍,由于工作量大、工资低、晋升空间不足等问题,护工年平均流失率高达30%。护工流失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间的流动性大,大多数护工进入护工行业是为了解决一时的工作问题,只把护工当作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一旦找到了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她们就会选择跳槽;二是护工职业内的流动性大,一些护工在养老机构经过培训后,已具备了独立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她们就会去跳槽到一些收入更高的家政服务工作。
(三)护工“素质低”
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护工需要接受岗前培训,然后在通过省级以上主管机关的培训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但一项全国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仅仅只有32万,其中具有职业资格证的也只有2万人,比例为6%左右。绝大多数护工来自农村,她们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年龄段,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学历普遍偏低。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中产生“护工荒”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高偏见
目前,社会上对护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甚至认为护工就要低人一等。在很多养老机构中,老人及其家属和护工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客观上加深了人们对护工职业的偏见,偏见又进一步降低了护工留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意愿。这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对护工的高度偏见,一方面会使养老机构招收不到更多的护工,给护工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导致养老机构的在职护工体验不到工作的乐趣,觉得一直生活在他人的歧视中,从而大量流失。
(二)低待遇
几乎所有的护工对护工行业的评价都是工资低、工作累。护工职业的低待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护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低。据了解,目前长沙地区养老机构的护工的工资大都在2000元左右。而且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只是把护工当作临时工在用,很少和她们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更不会为她们购买一些相关的社会保险。二是护工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大多数养老机构中,一个护工同时照顾六七个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护工一个月只有两三天的休息时间。三是护工行业缺乏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护工职业基本看不到提升的渠道。
(三)“零”门槛
目前我国护工行业没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方面的政策限制,可以f属于“零”门槛。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护工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导致了没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也能够轻松上岗。另一方面,全国护工极度短缺的现状使得上岗资格证等变得不再需要,养老机构为了保证护工数量,只好招收一些“零技术”的护工。
(四)轻培训
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护工“素质低”的问题,究其本质,就是对护工培训的不重视。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只是把护工当作是照顾老人吃喝拉撒的角色,认为他们不需要掌握什么护理技能。而且,高昂的培训费用和护工的高流失率也使得养老机构不愿意出资对护工进行培训。对护工培训不重视的表现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培训数量不足。二是培训内容不全。三是培训质量不佳。在培训数量方面,总体来说,很少有护工接受过专业培训,即使有一些护工接受过专业培训,她们也大都表示培训周期太短。在培训内容方面,目前仅有的一些培训中,内容也主要是规章制度和护理知识方面,护工职业道德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培训却很少。在培训质量方面,大多数养老机构都不重视护工培训师资队伍的组建,老护工带新护工、边学边做的培训方式最为常见。这种培训方式使得养老机构内部存在着大量低水平重复培训,进而使得护工难以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养老机构也无法实现护工队伍的优化。
三、有效化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中“护工荒”困境的对策
(一)矫正社会偏见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对护工的偏见是造成“护工荒”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护工荒”问题,矫正这种偏见已经迫在眉睫。要想矫正这种社会偏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首先,可以借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评选结束后还要举行颁奖典礼,并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进行直播。其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并大力推广“一日护工”体验活动,鼓励人们尤其是老人家属进入养老院当一天护工,争取让他们都体验到护工工作的艰辛,从而增强大家对护工的理解和尊重。
(二)建设企业文化
社会上对护工的偏见可能一时半会很难扭转,但是养老机构自身却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来进行纠正。形成内部尊重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内部尊重分为“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自我尊重”是指护工要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认同自己的行为。要加强“自我尊重”,可以建立护工持股计划。护工持股可以鼓励护工参与机构决策,使得养老机构利益与护工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护工个人与养老机构共同发展。“他人尊重”是指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保持对护工的充分尊重。一方面,机构管理人员需要经常与护工进行交流沟通,关注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尽力帮助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机构全体成员进行联谊会等娱乐活动,加强护工与医生、护士等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
(三)提高工作待遇
为了进一步化解“护工荒”问题,必须提高护工待遇。第一,要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将护工的工资和福利列入其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去,并积极鼓励广大社会慈善机构成立针对护工的专项基金。另一方面,要完善养老机构内部考核体系。要对护工的工作绩效、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τ谀切┰诳己酥写锏接判愕幕すぃ给予一定奖励。第二,要强化社会保障。首先,养老机构在招聘护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与护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其次,可以借鉴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护工的保险体系,为护工购买配套的社会保险。第三,要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护工的作息时间,鼓励护工错峰休假。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其保洁等非护理性质工作的数量。第四,要实施护工的职业晋升计划。养老机构首先可以让一些表现优异的护工成为更合格的护士助理,然后经过适当培训,还可以逐渐转正为正式的护士。这样一种从护工到护士的晋阶渠道,必然会吸引一些年轻人成为护工。
(四)成立护工协会
护工行业普遍存在着责任不明晰、劳动关系混乱、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有必要加强对护工行业的规范管理。而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是规范护工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首先,护工协会要尽快建立护工的职业准入制度,在护工行业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其次,护工协会应积极配合各地养老机构建立针对护工的风险责任金制度,护工在养老机构工作期间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以提高其责任意识。最后,护工协会要明确界定护工的工作内容。护工的工作应仅限于生活护理层面,不得轻易参与医疗技术方面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专业培训
第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可以建立一批示范性护工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护工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对现有护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首先,养老机构需要对新护工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工作职责、护理基本技能等方面,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录用。其次,要定期组织在职的护工参加一些护理讲座,使她们的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更新。第二,要建立护工分层培训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护工不同的职称、年龄、学历、护龄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管理,目的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护工得到其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目前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使护工规范化的政策法规, 来对护工进行晋级培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第三,要完善培训内容。对护工的培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护工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石人炳,罗艳.我国老年护工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决策与信息,2016(12).
[2]李连忠,赵敬羚.养老护理员:需求量巨大,素质待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10-25.
[3]赵彩霞.对护工行业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
[4]肖云,陈涛.老龄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的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5]朱娅萍,江慰萱.规范护工工作职责,强化护工培训与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志,2006(02).
[6]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
[7]褚晓静.规范护工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03).
[8]宁素荣,张会君,尹姣,黄菲,刘涛.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07).
如何应对快速而深度的人口老龄化,是上海必须先于全国探索的严峻课题。多年来市政府大力投入养老公共服务,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框架,但尚未形成“适度普惠”的制度安排和社会化服务格局。
首先是“重机构,轻服务”。体现在对“9073”中的“3”关注甚多,对“97”的实际投入不足。这可恼府出台的养老政策中看出。“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养老地方政策文件共16份,其中9份是关于机构养老,5份是关于社区和居家养老,这与“97”和“3”的比例很不相称。再看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于养老机构的补贴不到1亿,“十二五”增加到30亿。而在“97”部分,“十二五”期间的投入不足30亿;其次是“重兜底,轻覆盖”。政府出台的政策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兜底人群,惠及面太小。新出台的老年人综合补贴制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福利不足,但还存在标准偏低、精准度差等问题;第三是“重行政,轻社会”。近年来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尝试打通部门壁垒、整合行政资源,但在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工作方面,探索才刚开始。
我们认为,应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大老龄格局”。当前要注重研究养老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以及注重兜底与适度普惠等问题。
上海是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际大都市。当前,家庭功能弱化、社会快速发育已成事实。没有社会支持,家庭难以承担养老责任。承认养老首先是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起引导作用,构建开放格局,增强社会运行机制对老龄化的应对能力,推动形成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和服务格局。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上海更需要强调增加面向全体老年人群的、让全社会都能感受到的社会福利。今年推出的老年人综合补贴制度,扩大了受益覆盖面,将部分福利制度化,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市情民情,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娱乐体育、终身教育等方面,作出更多惠及老年群体的制度安排,满足老年人群在安全与发展方面的基本需要。
建议
1. 创新养老融资制度。要从当前的“兜底线”向“适度普惠”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宽养老融资渠道。目前养老金来源主要局限于养老金和个人积蓄,其他的金融手段,如彩票、金融保险产品等尚未发挥明显作用;公私合营的融资手段也还没有发挥潜力;以“抵扣个人所得税”方法,鼓励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形成稳定的养老资金来源等制度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 共享养老模式;成本分析;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18-03
Abstract: Developing a shared model for supporting the aged is conducive to cost decrease and improvement of services for the aged. Uncertain service objects, concentrated share, and resource re-use and transaction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Cost contents of the model include land or house use cost, technology maintenance cost, and the expense of labor. To realize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and raise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aged, the core is to optimize cost management, broadening the profitability space by cost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cutting down the cost is proposed: giving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intensify financial support, building Internet management platforms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cost control of shared old-age nursing agencies, creating new management patterns in developing services integrating medical care and daily care for the aged, and diversify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 that helps the growth of the model.
Key words: a shared model for supporting the aged, cost analysis, medical care and daily care integration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据《2015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以下简报《报告》)显示,辽宁省2015年末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79.0万人,占总人口的20.6%,65周岁老年人口567.2万人,占总人口13.3%,已经成为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加×思彝サ母旱#而且对社会养老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基于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构建共享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当前养老资源配置不均的根本,而成本分析则是构建共享养老模式的前提与核心。
一、共享养老的概念及特点
共享养老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引导实现养老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从而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共享养老的核心就是通过老年人的自我管理配合,探索适合自己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基于我国未富先老、独生子女养老困境以及城市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等系列养老难题日益被社会所关注的现实,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是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贯彻共享经济的具体体现。结合共享养老模式概念,共享养老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共享养老的服务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共享养老是针对社会所有的老年人,因此共享养老模式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养老服务前置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的理念得以实施;二是共享养老的共享性更加集中体现。共享养老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手段解决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以及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共享养老机构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养老服务,实现了养老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三是以养老资源的重复使用和交易为表现形式,实现网络化管理。养享理念的基础是使用权共享,老年人讲究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原则,将自己短缺的资源通过共享养老服务平台等获取,以此提升自己的养老生活质量。当然最重要的共享养老服务模式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服务的模式,共享服务人员可以根据资源共享监测平台实现对老年人需求的自动预测等,以便做好养老服务的前移工作。
二、共享养老模式的成本分析
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解决当前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也是我国发展养老产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实现共享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满足基本养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共享养老模式的盈利空间,成本是影响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如果成本过高就会导致经营困难,因此通过对某城市的共享养老模式的运营调查,共享养老模式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土地或房屋使用M用
共享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平台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共享,但是养老资源的共享必须建立在固定的场地基础上,根据实践调查共享养老模式的土地或房屋使用费用占到总成本的1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提供共享养老服务的机构虽然大部分属于公立养老机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的养老机构一直采取租赁个人房屋作为服务机构,这样需要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由于共享养老服务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其存在盈利难与支出高的矛盾;二是共享养老服务模式存在场地短缺的问题,由于某市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有限的场地内无法满足相应养老需求的人数,这样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例如虽然通过共享养老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分时段的养老服务,根据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但是实践证明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
(二)互联网等技术的维护费用
共享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的,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医养结合”的养享模式必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平台代表着新技术,但是互联网技术的维护费用也是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基于养老服务规模以及质量的提升,互联网管理平台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对养老服务的24小时不间断,因此互联网维护费用也成为成本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首先是构建互联网管理平台的费用较高,除了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之外,最重要的是开发适合共享养老的软件系统,此种系统必须要通过专业的企业研发,研发费用非常高,单独依靠个人或者企业是难以支撑的。其次互联网管理平台的后期维护费用。互联网管理平台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监测,因此互联网管理平台运行期间需要根据相应的变化进行调整,例如新的医疗养老机构参与到共享养老机构之后,需要调整相应的平台系统,这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最后互联网管理平台的故障维修费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更新还是故障维修都需要相应的费用支出。
(三)人工费用
基于养老服务要求的提升,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养老人工费用的支出也日益提升,虽然共享养老模式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用工数量,但是基于人口红利的减少,共享养老模式的人工费用主要包括:一是护理人员的薪酬。基于人力资源及工作内涵要求的提升,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根据调查某市的共享养老服务模式实施的人工工资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甚至部分社区的工资已经超出当地白领工资水平。当然这主要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有关,共享护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医护技能,因此人工费用必然会高;二是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费用支出。共享养老服务内容的丰富使相关部门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在岗培训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虽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共享养老机构的人员培训费用支出,但是其相应购买服务的费用也就高了。
三、优化共享养老模式成本的对策
大力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基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现实考虑,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资源不均、养老队伍参差不齐以及家庭养老负担过重的主要途径。针对当前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构成要素,实现共享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核心就是优化成本管理,通过降低成本支出促进盈利空间,以此更好地开展共享养老服务工作: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财政支持力度
实施共享养老模式关键在于成本控制,由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机制,通过政策、资金以及宣传等手段促进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公立养老机构数量过少,私立养老机构成本过高、入住率低的现状,政府部门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方面政府立法部门要及时根据相关政策制定促进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文件,以便减少过多的行政约束。例如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现状,可以通过制度转移民办养老机构的资源,例如政策可以明确政府部门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民办养老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之间要建立沟通机制,根据共享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税收、工商等方面入手,优化相关政策为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扫清”障碍。其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的补贴力度。实施共享养老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但是由于养老产业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共享养老机构的盈利空间有限,尤其是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成本与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必须要通过财政补贴为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当然财政补贴的方式有很多种,既有直接资金补贴,也包括购买券,例如上海市通过发放购买券的方式鼓励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以此缓解共享养老成本支出高的问题。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管理平台
基于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构成因素,实施共享养老模式常常因为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导致费用过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解决。首先是搭建智慧社区养老政府服务平台,需要政府推动信息共享,并做好智慧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顶层设计,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问题,改革社区管理制度等。共享养老模式的建立就是通过老年人基于不同的养老需求而享受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社区中有的老年人可能对基本的生活需求比较强烈,而有的老年人则会精神文化活动需求比较高,如果采取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模式或者家庭养老的方式很难满足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所以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管理成本。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养老产业中,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对社区老年人需求的自动分析与汇总,以此更好地开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养老服务。线上+线上养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其次大力发展老人居家信息平台建设,在社区建平台、家庭设终端,监控老人健康状况的同时,引导老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服务。尤其是针对失能、高龄老年人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对老年人的监测,通过云平台让老年人享受一站式的服务。最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老年人电子商务,提高老年人的信息消费能力和水平,以此满足老年人的购物消费需求,实现足不出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三)加对共享养老运营机构的成本控制
加强成本控制是降低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共享养老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民间资源以此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市场购买的过程中,购买方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例如政府部门在市场购买养老资源的时候,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对市场上的养老资源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以此降低购买费用。另一方面要保持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是固定不变的,没有降低的空间,只能通过完好方面下工夫。提高固定资产完好率,可以减少更新支出,节约修理费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养老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以此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四)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医疗机构还可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并选派医疗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与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或护理院。从这个思路拓展开去,笔者认为,一些养老机构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比如为附近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送饭服务,医疗服务等,再比如可以对一些居家老人开展“日托”服务。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机构设施,增加了收入,又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相应的服务,真可谓实现了“双赢”。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共筹共享,专门为个人年老时购买护理服务筹措资金,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的一项重要支柱性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缓解护理费用压力。除医疗养老外,我国存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政府可采取补贴或者是商业保险结合的方式,降低老人的养老成本,使老人的退休养老金足以支付,甚至还能有少量盈余。具体作法可借鉴国际经验,开展长照护经验,或将护理费纳入医保的报销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参保者予与适当比例的补贴。
(五)拓宽有利于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要积极发挥财政税收的引导作用,在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放宽,鼓励和推动更多社会资本、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养老产业,逐渐扭转目前政府运营养老机构独大的局面。其次,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适应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承贷主体。如对建设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养老服务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采取循环贷款、年审制、分期分段式等多种还款方式。最后,除了依靠银行信贷,应发挥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上市融资。探索运用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和项目的融资支持。
共享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养老体系的完善都具有积极地作用,基于当前共享经济战略新要求,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控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此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 考 文 献]
[1]姚科苑.需求和有效需求:养老机构成本和入院老人支付能力研究――以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2]孙劢.蒋远胜.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服务成本分析――基于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调查[J].西南金融,2014(12)
[3]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成本―收益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5(5)
[4]梁阳旭,董绍岩.国家养老信息化共享云平台建设研究与探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
>>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齐齐哈尔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南昌市小金台社区居家养老――“五全”养老模式实践探讨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全服务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析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建设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秦皇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 浅谈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 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简析 浅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呼和浩特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11.
[2]余红举,许卓.南昌60岁以上老人已 逾总人口15% 建成 20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EB/OL].http:///2014/1125/545784.shtml.2014-11-25.
[3]章国昌.需要为本视角下的养老供给问题研究――以南昌市西湖区为研究个案[D].南昌大学,2013.
[4]熊岚.南昌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3,127-128.
[5]万谊娜.江西省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以南昌市东湖区为例[J].融与经济,2007,11:68-70.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独辟蹊径,自成一格”――是《少林与太极》不变的办刊宗旨。
在即将跨入2009年之际,《少林与太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全面改版。25年,《少林与太极》和一批批读者一起成长,又迎来了一批批新的读者;25年,《少林与太极》积累了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成为其取之不尽的宝藏;25年,《少林与太极》吸引了大批的作者,成为其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宝藏、源泉,将以全新的整合方式、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一样的《少林与太极》,一样的知心与服务。
《少林与太极》改版目标:突出少林拳与太极拳特色,所设版块、栏目围绕少林、太极两大拳种,形成本刊特色,挖掘中华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探求实用养生的健身效果,探寻大众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既有文化内涵的尝试,又有现代生活娱乐休闲的特点,努力提高本刊层次,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版块设置:
①少林篇――以少林武术为主,广泛搜集资料,从历史的角度探寻少林文化的根源,推广少林拳传统套路精华,并与现代拳术结合,推出实用、简单的实用技法,寻求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②太极篇――以太极理论为依托,分阶段针对不同人群对读者介绍太极文化知识,既要推动太极拳的推广普及,更要为修炼者提高修炼境界服务。
③功力篇――挖掘外家拳种,寻求与少林拳相通的功力训练方法,从传统的练功功法入手,探寻练功者功力提高的捷径。
④内养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内家拳精髓,注意内功的修炼,突出养生效果,从释、道、儒、医、易、理等诸多方面,寻求与少林拳、太极拳的相通之处,将两大拳种放在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探讨,加深《少林与太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层次。
⑤风云篇――一方面介绍古今中外武林名家逸事,既有历史上的武林名家,又有当今活跃在武术界的风云人物,通过他们的事迹来展现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及时代风采。另一方面及时报道当代武林的动态信息,同时挖掘武术史上的故事,注重武术史的研究,探寻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轨迹,用文学的笔法展示武林风云,该版块设置重在增加可读性、通俗性及时效性,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武术。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消费观念的升级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外出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尤其是健康养生旅游成为业界新宠。健康旅游一般包括保健旅游、医疗旅游、养生旅游、美容旅游等类型,尽管它们侧重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追求健康养生、修身养性。保健旅游偏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医疗旅游偏重康复疗养、治疗疾病;养生旅游偏重延年益寿、增强体质;美容旅游偏重美容护肤、整形塑身。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无论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还是人们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文化、炼丹术等都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养生传统。当前,健康旅游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得到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世界养生协会等机构认为,养生旅游是一种为保持和增强个人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旅游。Mueller 和Kaufmann认为健康旅游是指人们以维持和促进健康为目的外出旅行和停留所引发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2。薛群慧等认为健康旅游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背景、休闲养生活动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也是利用中医养生、现代医学、心理疏导,以及各种有益于身心的艺术、运动、学习等方式开展旅游健身的活动3。尽管学术界对健康旅游的概念还未统一,但理论与实践界在“旅游+”以下对象时,提及较多的是健康、养生、度假、保健、医疗、美容、中医药等,一般来说“健康养生旅游”这一说法,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二、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是发展健康养生旅游的必然要求
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自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6年3月在《人民日报》发表《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一文以来,全域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研究热点。全域旅游是将过去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转换,使得旅游经营管理不再局限于景区、旅行社、饭店、导游和旅游商店,而是扩展至包括社区居民、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目的地统筹发展层面。
健康养生旅游所依托的资源种类繁多,大致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有森林、温泉、山地、海滨、草原、乡村、花卉、河流等,人文资源有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休闲农业、人文养生(武术、琴、棋、书、画等)、健康养生会所等机构。健康养生旅游所涉及的对象非常丰富,本质上是一种“旅游+”战略,旅游+森林、温泉、海滨、医疗、养生等,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和融合力,催生旅游新业态,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从市场宣传来看,与健康旅游相关的有医疗健康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可以说他们互有交叉,是旅游与康复、度假、健身、养生、中医药等项目的有机结合。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大致包括旅游、医疗、体育、乡村、林业、水利、社区等,必须改变发展理念,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即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因此,健康养生旅游唯有构建涵盖旅游产品、产业、公共服务以及营销网络的全域发展格局,才能适应“全域旅游”“旅游+”等战略的迫切要求。
三、全域旅游视野下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对策
健康养生旅游特别强调全面舒畅身心,理应突破以往景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为此,本文从健康旅游“全体验旅游产品”“全链条旅游产业”“全覆盖旅游公共服务”以及“全媒体营销网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入挖掘中医药资源,推出健康养生旅游全体验产品类型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甲骨文详细记载医疗卫生、疾病类型等内容。延续至今,我国中医诊疗技艺日益精湛,拥有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食疗药膳等全方位医疗手段。近年兴起的“医旅”结合、“医养旅居”结合等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模式,其特点在于发挥中医养生文化与旅游、度假、体育方面的共生优势。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准备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
各地可根据中医药资源赋存、养生旅游市场需求,全力推出以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康复理疗与修养身心为主题的全体验型健康旅游产品体系。首先,依托特色中医药资源、现代医疗技术、良好生态环境等,将中医药资源与观光旅游结合、将中医医疗服务与度假旅游结合,推出中医药保健养生、康体疗养旅游产品。其次,充分利用中医处方,辅以精美包装,推出中药材、民间药、民族药等购物养生类旅游产品。最后,推进医旅结合,大力发展森林养生、温泉养生、海水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全链条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示范区
健康养生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相关服务部门综合交叉。从提高游客体验质量角度来看,亦采取组团式发展思路才能打通全链条产业体系,发挥其规模效应。有条件地区可以构建大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与医疗、养老、度假、体育结合,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养生、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旅游新业态。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等《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拟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目前,各地正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健康养生旅游,北京、上海、广州、海南、陕西等旅游发达地区,借助中医诊疗技术、医疗设施以及医疗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条。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如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评选“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确定3批共30多家单位入选;广东省评选“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武夷山举办以“最美武夷山人间养生堂”为主题的茶道养生论坛;山东蒙山重点打造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主推养生、养老、疗养、休闲、健康旅游等产品,自2012年起已举办4届中国蒙山养生长寿文化旅游节。
(三)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健康养生旅游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
全域旅游发展的健康运行,涉及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要素整合等方面,离不开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实施“515战略”以来,各地不断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一些旅游重点地区纷纷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显著增强旅游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2016年8月,宁夏泾源县同时成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和人民法院旅游速裁庭,为全域旅游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健康旅游公共服务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交通便捷、旅游便民惠民、旅游行政等5大服务体系。这5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本质上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建议构建旅游主管部门与中医药、体育、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合作局面。在健康旅游发展成熟地区设立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协会等,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制定健康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设立健康旅游发展基金、搭建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康体理疗旅游服务中心,全力做好健康旅游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资格认证、人员培训、交易服务、资金保障、行业自律等综合服务。
(四)以“旅游+互联网”为媒介,构建健康养生旅游全媒体营销网络体系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建立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这实质是构建全媒体营销网络,全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它整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音像、出版、网站等媒介形态,实现多种用户终端的信息融合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