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第1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原则 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是伴随着人类造物而派生出来的概念,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都要生存和发展,这样就离不开造物活动。这种造物活动也是调节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活动。从过去到现在,设计一直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

一、生态设计产生的背景

1.目前严峻的环境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但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的同时,也饱尝了随之而来的苦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消亡这些现状已然向我们逼近。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地盘下沉、 硫酸雨、热岛效应等现象。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原有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反思,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2.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

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道义上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业文明后创造的人工环境实际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及技术,我们周边环境的可居住性已经大大降低。生态设计正是被人们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不和谐的现状催发出来的,它是设计者对这种不和谐现状的一种认识、觉悟和主动的调整。

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意识到人是环境中的主题,而环境设计的核心价值就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造适当高度的精神生活品质,优化生活环境的质量。即服务于人的、以人为本的设计。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人在环境空间中既满足使用要求、舒适美观、宜人的环境氛围等又能满足生理、心理需求,最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本性原则并不排斥与自然的结合,人本性与自然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冲突的,但最终应是融合的。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生物圈和技术圈都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的利益。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将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于它各部分和的系统。对环境设计的自然、生物的和文化这些重要因素进行安排和协调,研究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与管理,使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能源、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

3.生态原则

人类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自己对生存环境的更高追求,但是过度无序开发和毫无节制地滥用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就是设计中所要把握的生态原则。全过程减少物质、能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工环境有纯消费型向可循环型转变。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与传统的环境设艺术计相比,生态理念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环境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增强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学原理的探讨,可以得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生态设计与保护

生态设计就是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其的目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设计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此同时,对生态设计理论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必将更进一步。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环境的自然生态平衡,使环境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的发展。

2.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是,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设计师面对的设计对象越来越多的是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生态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一大责任。面对那些满目疮的场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 面对未来被破坏的场地,设计师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图1

3.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环境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补偿性环境艺术设计运用科学手段,探索更加有益的设计手段和景观元素来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有意识地为己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现在设计师们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

4.生态保留与创新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广泛应用。1972年Richard Haag主持设计的美国西雅图 (Seattle)煤气厂公园 (Gas Work Park), 首先应用了“保留、再生、利用” 的设计手法。对原煤气厂杂乱无章的各种废弃设备, 因地制宜, 把原来的煤气裂化塔、压缩塔和蒸汽机组保留下来,表明了工厂的历史;并把压缩塔和蒸汽机组涂成红、黄、蓝、紫等不同颜色,用来供人们攀爬玩耍,实现了原有元素的再利用。同期,彼得・拉兹(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也在保留了原钢铁厂中的炼钢炉、 鼓风炉和混凝土构筑物的同时, 对原址中遗留的钢轨、 铁砖等材料进行了充分的再利用,块铁砖被拼成 “金属广场 (Piazza metal-lie)”、 废弃的铸铁用做大地艺术的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对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进行保留,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减少了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们的环境建设,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室内外环境,而是综合的生态环境系统。而环境艺术设计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对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对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生态理念的介入成为环境设计的新课题。尊重自然是生态设计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时代呼唤我们以新的生态审美意识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出融自然美、精神美和技术美为一体的环境,使人类能够拥有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于冬波.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劳俊超,吴俏侃.浅析现代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大家,2010,08:36-37.

第2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 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

1 现代设计理念中日益凸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们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越来越注意到它同其他问题的相关性. 整体性, 住宅和城市建设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住所那样简单和单一, 住所的构造和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住宅和城市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建设和营造一个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生理、物质及精神需求的生存环境问题. 其中,首先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营造合理的生态环境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中, 生态系统观念的确立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1 节资、节能阶段

自80年代始, 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 以及在大量消耗后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 开始探索住宅和其他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绿色建筑挑战”行动, 即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实行综合优化设计,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 使建筑所消耗的资源、能源为最少.

1. 2 注重生态阶段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逐步深入, 在住宅建设中愈来愈重视住宅小区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 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住宅小区, 即把住宅小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来进行规划、建设. 它的主体是“人”, 小区内的非生物因素和除“人”以外的生物因素的总和, 是“人”这个主体的居住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 都是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

1. 3 环境量化阶段

由于此前很多住宅小区的建设, 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 把“绿色”等同于“绿化”, 而尚未涉及“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的多角度的科学内涵, 于是, 近年来逐步提出小区环境的指标,并研究制订其评价体系. 这些体系突出了三大主题:一是节约资源和能源; 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是强调住宅小区与周围环境的亲和融合,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2 住宅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面对的是对住宅生态环境问题. 居民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 室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是直接也是最重要的. 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1 住宅标准

( 1)具有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均居住面积. ( 2)具有完善的厨卫、煤气、供水、供电、供热、智能等设备.

2. 2 建筑环境

( 1)住宅类型, 如别墅、公寓、高层、多层等, 应根据基地的不同自然条件来确定, 体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 2)建筑形式. 目前的主流形式分塔楼和板楼两种. 塔楼的优点是能出面积, 视野好, 外立面丰富,一梯多户便于邻里交流, 节约能源, 楼宇布局灵活;板楼的优点是容积率低, 通风、采光的均好性强. 采用何种形式, 应从居住者“好用性”出发.

( 3)住宅内部结构布局.目前国外住宅的功能分区越来越细, 功能空间细分为“礼仪、交往、私密、功能、室外”五大区, 而仅室内的空间格局已达15个左右, 并尤其着力于对入口、起居室、餐厅等礼仪空间和卧室等私密空间的设计. 主卧室不仅要放在开敞、舒适度好的位置, 而且还将其空间细分为睡区、坐区、卫生区和壁橱区. 根据居住者对良好人居空间的不同要求来进行功能空间的细分和组合设计, 已成为造精品、创品牌的有效途径.

2. 3 声环境

( 1)房间与房间之间隔音要良好. ( 2)消除周围的噪声污染. 例如有的小区在临噪声污染源侧建立隔音墙, 或在规划上把多层、高层、排屋、公建进行有机排列组合, 形成高、中间低的态势, 从而对外部的噪声过滤阻断. ( 3)解决家用设备的噪声污染.如抽水马桶的节水、减少噪音问题.

2. 4 热环境

( 1)夏天遮阳消暑隔热. 朝西的房间统一设置遮阳装置或种树遮挡. ( 2)冬天采暖保温. 在采暖方面, 每个房间的暖气应该能够单独调控; 在保温方面, 要采用先进的墙体保温、门窗保温和屋顶保温技术.

2. 5 光环境

有良好的采光和日照. 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住宅日照间距标准, 并积极研究保证良好日照的住宅设计方案和新住宅体系. 大进深住宅中无直接采光的厅(黑厅) , 其使用面积不得大于10平方米, 最好是创新设计大进深无“黑厅”住宅方案. 国外已研制成“太阳光照装置”, 以解决大进深住宅日照或因遮挡而没有直接日照的问题, 可以参考.

2. 6 空气环境

为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1)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2)要治理住宅周围的大气污染源. ( 3)防止装修污染。

2. 7 水环境

( 1)清洁的供水水源. 如采用住宅管道分质供水技术, 即用独立管网向住户输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有关标准的饮用水. ( 2)开展水的综合利用和重复利用. 如设置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复用系统等.

2. 8 视觉环境

运用装修技巧和家具陈设来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视觉环境.( 1)用不同的色彩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2)运用线条. 长线条能给人一种延长空间的视觉效果. 层高矮小的房间使人感到压抑, 如果在四周墙壁上饰以色彩鲜艳的竖直线条, 即能造成房间变高的视觉效果. ( 3)运用壁上装饰. 在壁上挂一面大镜子, 或挂一幅大海、森林、草原等广阔景色的油画, 或挂上落地窗帘、落地壁帘, 可以得到房间宽大, 心情舒畅的视觉效果。

3 社区生态环境

室外环境不仅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会影响到室内环境. 其主要内容是:

( 1)好的环境质量和必要的环保设施. 好的环境质量包括具有清洁的空气、水体、土壤, 并远离排放污染气体和污水的污染源. 环保设施如: 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 临近噪声源的应有噪声隔断设施; 使用原排放有害物质工厂厂址、或堆放有害物质的仓场作小区基地的, 应对土壤进行处理, 如无法处理则不得用作基地; 日照期长、阳光资源充足的地区, 还应有太阳能利用的设施.

( 2)绿化、景观设施. 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 应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 为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服务. 品评小区景观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 生态尺度, 舒适尺度、美观尺度. 生态尺度是品评小区景观水平的根本尺度,而舒适、美观, 则是与小区的档次相匹配的, 不同档次的小区, 可以有不同的舒适尺度和美观尺度. 但是, 各个档次的小区, 都无例外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求美观。

第3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川西北;生态问题;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10-01

一、当前川西北生态惨遭破坏

(一)不适当的工程项目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大型料场的开山取石、弃渣的堆放等,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

(二)动植物生存环境遭破坏。大规模工程建设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配套的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割侵占,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这些都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野生生物物种的生存,加剧生物物种的灭绝。

(三)旅游景观资源遭毁损。为节省投资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工程效果,现在许多水电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都把目标瞄向了众多风光优美的天然高山湖泊,在湖泊前端加筑水坝提高水位并开凿引水隧道,使天然湖泊变成调节水库。

(四)侵占耕地、形成移民压力。受自然条件约束,主要河流的河谷地带都是西部地区尤其是横断山区的村镇、人口、耕地的集中区和最富庶的农业区。工程项目建设中大量高水坝的兴建,将造成大量的村镇、耕地淹没和移民。

二、川西北生态破坏的原因

(一)缺乏生态修复配套工程

以水电项目为主的大型工程项目,频繁入驻川西北直接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经统计,在岷江已规划的15级梯级水电开发中,分布的大小电站已有100多座。同时随电站溯流而上者,还有一个个污染日重的化工厂、磷矿厂。

不可否认,工程项目的推进能够在短时期内加速经济发展步伐,能够增加当地牧民收入,然而工程项目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有所评估,有所选择。对于一些生态影响较小,环境破坏较低的项目,我们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然而,我们的政府或者说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投资时,一定要考虑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整个项目始终,甚至在工程完工以后,我们的生态修复工程还将持续下去。我们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也应该将生态修复成本算在里面。例如,修建―个新的水电站需投资3个亿,而生态环境的直接损失需要2个亿才能修复,后续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进行生态维护,那么总的项目投入就不应该仅仅局限在3亿,而要将所有环境修复成本加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项目的推进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经济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一味的追求速度,总会带来诸多其他问题。以川西北经济发展为例,为追求工程项目尽早完工,早日带来经济利益,众多工程项目同时开工,大规模土建工程入驻川西北地区,而不考虑当地生态的承载能力。国外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大多在10年以上,而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都在6年以内。很多企业都加班加点的推进工程项目建设,追求经济效益。

(三)一刀切式的移民搬迁影响生态环境。

川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散居生活,这样的生活习惯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然而为方便工程项目施工。不少大型工程项目的入驻都导致居民的集体搬迁,而人的集中将会加重生态承载负担违背自然规律,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影响生态环境。

三、针对川西北生态破坏的思考

我们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终止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并进行深刻反思。我们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武装自己,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长远影响,要让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自觉的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对严重破坏和影响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工程建设项目,我们一定要加以遏制,要始终坚持生态环境大于工程项目建设。在对部分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配套相应的生态修复工程,将生态破坏降至最低,同时要放慢工程项目建设步伐,循序渐进。

对于工程项目的选择,应当在充分考虑川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四、结束语

川西北地区的生态极为脆弱,我们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本课题组的观点是“不发展(工业产值方面)就是最好的发展”,川西北高山地区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大力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价值如果一定要发展经济,也必须改善发展思路,不追求经济的过快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第一,环境第一。大型工程项目的入驻短期内虽然能够极大提高川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川西北生态的破坏也是毁灭性的。因此,在川西北投放大型工程项目,特别是水电、交通、矿产项目时,一定要慎重,要进行生态影响预评估,在项目建设中配套相应的生态修复工程。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先行,把生态环境永远放在第一位。川西北地区唯一的目标就是保护生态。

参考文献

[1]于代松.川西北高原生态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4~8.

[2]于代松.水电的过度开发对川西生态环境的威胁[J].当代中国研究,2007,4.

第4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意义 措施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1-3]。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2、经济意义: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二、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三、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

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

四、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1、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省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作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4条底线之一。今后几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2、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这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议规划主管部门从生态城市建设实际出发,科学地对部分山体、植被和水系进行保护,以最低的代价维护工业园区的良好景观和环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议规范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流通行为,有利于促进木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锁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6(3):69-72

[2]叶蔓.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5):123-124

第5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sand sourc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whi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urban water and environment.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Hebei province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e the city livable level,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promote the city '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Started fro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Hebei provi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city in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eco-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93-01

1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针对河北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九五”以来,河北省一直在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河北省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全省环境污染问题有所好转、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以森林覆盖率为例,仅“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造林面积就大2280万亩,全省林地面积达到7400万亩,森林覆盖达到26%。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开展情况。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河北省也积极开展了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运用城市景观公园的生态环境优化作用促进城市生态的改善。同时,河北省还针对湿地对城市生态的重要影响正在积极筹建环抱京津的湿地保护区。该计划将新建19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促进河北省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1.2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中由于过于注重传统经济增长领域造成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取投入过少。这也造成了河北省全省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利用效率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不协调,影响了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虽然,各级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过低使得全省水生态、土地生态以及大气环境为核心的全省生态环境仍然向着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加快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

2.1 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各级政府应从根本上认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投入、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2 注重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绿化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结合河北省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全省应加大对新建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高住宅小区绿化面积以及后续管理工作改善小区局部环境,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3 注重城市景观公园的生态作用,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城市土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作用日益凸显。这也使得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正在走向城市生态公园的道路,为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河北省的城市公园多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目前已有城市公园数百座。但是由于建设年代较长,其功能仍为传统的休闲、锻炼等传统功能。为了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河北省城市公园应加快改造的步伐,积极利用城市公园的生态作用进行现有城市公园的改建。利用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理论突出城市公园景观、生态作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景观生态环境,促进河北生态环境的改善。

2.4 加快路旁绿化建设与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路旁绿化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利用路旁绿化面积能够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河北省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中应加强路旁绿化的设计,合理利用路旁绿化面积,促进河北省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5 加强河北省河流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全省的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流,其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与过度开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理论指导河流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快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以此促进改善全省的生态环境。以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针对河北省六大河流水系生态环境的现状,河北省应加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通过河流断流恢复、水质修复改善、鱼类多样性恢复以及对河流岸坡防护、周边绿化修复等多项工作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在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应积极利用现代生态修复理念加强河道周边植被修复、加强河道绿化景观建设,以生态、水工、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全省生态环境改善,为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3 以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河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招商引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技术人才的引进与落户。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为城市科技化人才储备、城市科技企业落户奠定基础。因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河北省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目前河北省的生态环境现状使得生态城市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省市政府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促进生态城的发展。而且,河北省风沙、河流生态系统的现状也影响了全省生态城市的建设。针对这样的情况,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应在风沙治理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以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脚步,实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玉玲.河北省河流生态环境现状与修复[J].环境保护信息,2009,12.

[2]邓强.河北省风沙源的治理[J].河北农业资讯,2009,10.

第6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长期以来都将林业作为一个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忽视了森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证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关键。但是,一些部门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过度采伐树木,使我国原本就十分、短缺的森林资源更加紧张,而且,由于森林面积减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缺乏健全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面临紧张局势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首先,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新林木缺乏养护措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其次,缺乏对林业建设的激励和补偿机制,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不高。

2开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2.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和高耗能为代价,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森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声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经过测定,每100米树木就防护林就可以降低30%的汽车噪声;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地球上有8万种植物供人食用。因此,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保证生态平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森林是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桥梁

3.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保证自然环境的健康,也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长时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森林资源,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保证自然环境的健康,也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3.2森林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农田、湿地和草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森林可以维护这些系统的稳定和质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农业和林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既保证了粮食、生物能源的供应,又避免了土壤的退化,实现了双赢。

3.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缺少经济支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4结语

第7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8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的要求和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区域特色,不同的环境区域面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不同现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手段。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缺乏比较充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也在不断摸索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正在进行,这对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将自身工作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与提炼,现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网络布局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网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而且还要兼顾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来建设合适的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建设网络。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有着相应的原则,首先就是要确保自然水系与行政区划是相统一的;其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兼顾微观监测与宏观监测相结合;再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注重整体与特殊性相结合;最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避免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我国很多省市都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中秉持了这些原则和理念,根据省市之间的区域性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进步。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2.1、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整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成效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全面客观认识水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以便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采取适合的措施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宏观区域水土流失的阶段性变化,根据对区域水土流失的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进而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下一个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制定下一步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时候要注意监测工作的全面系统性,不能只是将监测工作停留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完成状况上,也不能只是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数据复核,而是要将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预防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相关内部矛盾问题,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2.2、客观处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划分,也关系到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同的省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监测工作管理内容,有些省份会规定一般省级的监测公告要在5年更新一次,这一个周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要展示出该省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例如某个省份展示的监测数据就可以显示出这个省份的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其减少幅度大体上是南部大于北部,而国家和省份水土保持的资金重点反而不在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较高的地方,这就使得水土保持的效果很难实现。很多省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水热条件比较好、植被恢复比较快,这些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影像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不同的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该省区域应该间隔多少时间对数据进行采集,进行系统监测、评价并公告值得认真考虑。如果间隔的时间太短,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监测投入的问题,以至于治理的效果不太明显;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会影响到监测工作的意义。因此,不同的省份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监测时间的间隔问题,根据省份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来决定适当的间隔时间,尽量确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2.3、正确处理监测数据

利用遥感手段可以监测到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和程度等数据,但是如果要分析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效益等数据,就需要采用一定的观测或调查来取得。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点源数据得出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是在一些省级行政区域公布的水土保持公告中没有体现出点源数据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的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关系和在公告中所占的比例,尽量将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利用体系,而且也可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着重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燕莉.水土保持监测档案管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2012(7)

第9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理念 传统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1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城市化的建设也逐渐的加快,但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生态环境成了经济发展的垫脚石,这样的现象就不正常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要大力的加强公民的生态理念,加强对于公民的生态理念教育,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就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将生态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1 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理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养鱼活动的国家,最早的养鱼活动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一直到如今渔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生产中重要的部分。我国最早的关于养鱼的著作是《范蠡养鱼经》,这是一部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要为鲤鱼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明清的时候,朴素的渔业思想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人们就已经认可桑基鱼塘这种养鱼方式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黄省曾的《鱼经》中有这样的描述:“池之傍树以芭蕉,则露滴而可以解汛;树楝木,则落子池中可以饱鱼;树葡萄架子於上,可以免鸟粪;种芙蓉四周,可以避水獭。”根据记载我们就知道在我国的渔业发展史上曾经有着很光辉的一面,在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的养殖思想都是无公害的,也是非常注重生态保护的。现在的养殖活动中为了经济上的效益,养殖的时候会使用各种的饲料,导致鱼类、禽类等身体中存在大量的激素,人类食用后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古代的思想有很多的文化精髓,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来讲都是非常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严重,食物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中应该学习我国传统思想中,爱护环境,传承古朴文化的思想,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 传承传统文化对于生态发展的意义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土地沙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地球变暖、森林资源锐减、物种灭绝、洪涝灾害、干旱灾难等等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21世纪生态环境的问题成了人类在本世纪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今天的地球生态环境已经是超负荷的运转了,如今的人类要认识到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的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但关系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各个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居民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环境保护思想,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和总结。

3 如何在对公民进行生态理念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设

首先,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放在第一位上。因为健康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增长,还有人类进步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国家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现在环境被污染,资源短缺,和我们所希望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些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会制约到经济的发展。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的承载能力无法承载人们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就肯定会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衡,所以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的认识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国家以及各个地方的相关单位要加大生态重要性的宣传,加大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并且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来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建立起人们文化思想上的绿色生态消费观

政府要制定出相关的科学政策以及制度规范,以此来对公民的消费行为做出规范,增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起绿色消费的方式。政府要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改善环境的质量,转变之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要坚持走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的路线,注重对能源的保护。另外要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在公民生活的环境中开展多彩的生态文明活动,生态文明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着手去做,从公民身边的小事上去做,让全体的公民在实践的活动中接受生态环境的教育,还可以把生态环境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公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要积极的推进生态的文明建设。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地思想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可以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满教育中。

3.3 在审美的角度上开展生态教育,文化教育

欧阳修的《岳阳楼记》中描写的,看到洞庭湖美景后,宠辱皆忘,愉快心情,这正是人和自然有了同化的形象描绘。千百年以来的审美证明,大自然是和人类最相亲相爱的,最能使人沉醉迷恋的,大自然能够荡涤心灵。人们与大自然同化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生审美的最高境界。所以,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应该是人类最为执着的审美。对人们的生态美育中加强对于这方面的教育,首先,培养人们生态的审美意识,把能够有效解决生态问题的实际工作有机的进行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要克服形式主义,使得生态道德建设逐渐的向理想的境界迈进。

4 结语

提高公民的生态理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思想观念,对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对公民进行生态理念教育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利用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促进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生态旅游[J].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2009(8).

[2] 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