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第1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企业;员工管理;运用

前言: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员工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较为核心的一个。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就必须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使员工乐于工作,并能在工作中找到寄托。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关键看怎样去挖掘,如果公司能充分发现并利用这一点,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挖掘其潜力,公司应深入领悟积极心理学的真谛,在人性化与个性化的管理中使员工的正能量完全释放出来。

一、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指的是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概念。这是一种以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评价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的方法,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对企业管理的积极效益。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既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消极懈怠的一面。积极表现为自信、快乐、阳光、幸福、宽容、希望等,消极表现为盲从、自私、自卑、懒惰、贪婪等。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避免其消极因素,主动关怀下属,帮助员工进行情绪调节和转换,尽量避免员工带着情绪工作给公司带来损失,并积极促使员工高效率投入到工作中,给公司带来实效。

(二)有助于缓解工作疲劳。人类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尝试陌生的工作,天生喜欢刺激与挑战,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充满变化和挑战,因此在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的工作中,人们往往因琐碎缺少变化而出现倦怠情绪。疲劳倦怠会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影响公司的顺利运作,而有效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积极投身于工作当中,思维活跃并对工作积极创新。领导的关怀、体贴、安慰、理解、夸奖、赞扬等都会对员工有所触动,使其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加强对公司的归属与依赖,从而积极投身于工作当中,以饱满的情绪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与挑战。

(三)有助于良性循环。积极心理学对企业员工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层能实行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会使员工产生感激的心里,以加倍努力工作的方式回报领导,此时领导应注意观察,不应忽视掉这个细节,及时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表彰,并予以物质奖励,进而鼓励更多的员工认真工作并形成互相竞争的风气,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长此以往的良性循环会使公司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和谐的环境中,更能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并实现名利双收的共赢目标。

二、企业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人性化管理。在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中,都存在管理的实际与目的南辕北辙的现象,其问题出现在管理人员身上。每个员工都想有好的发展,也都在为各自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但管理人员缺乏对员工的鼓励引导,扼杀了员工对光明前途的设想,阻碍了员工的发展。

在公司中经常会听到命令、管理、说教的声音,而缺乏引导、鼓励、启发的温暖语调。或许公司的管理人员都缺乏耐心或自以为是,岂不知谆谆教诲永远胜过呵斥责骂,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将心比心,多关心下属,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对企业员工负责,积极引领员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关心、关怀、关注是激发员工潜能和动力最好的方法,员工有思维、有想法,不能与管理物品等量齐观,因而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有助于员工的自我发展,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化管理独占鳌头。用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制度绝不是唯一有效的管理方式。企业员工少则几十,多则上千,没有一套统一的制度规范寸步难行,但制度的规范起到的是形式的作用,关键还要看人性化的管理。如果规定过多,会让员工排斥,在重压之下选择逃避、离开,此时的规定则变成了废纸一张,毫无用处。人性化的管理则会使员工甘做牛马,全心全意为公司效力且毫无怨言,而且企业与员工之间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对话,平等交流,能促进员工的自身发展和公司盈利的目标的实行。

(三)奖惩比例适当。很多公司设置了大量的惩罚措施和条例,却很少设置奖励机制,导致员工消极懈怠,失去奋斗目标,原因是做的再好环境也不会改善,只要不出错就万事大吉,因此企业很难持续发展。如果公司总是表扬和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造,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会激发员工的愉悦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到公司和谐的工作的氛围中,提高工作效率,挖掘自身潜力。

(四)奖励力度不强。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是员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一些公司侧重对员工的物质奖励,以高工资、高奖金和极具诱惑的福利待遇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并以分红和分股等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方式诱使员工拼命工作。这种物质奖励对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忽略精神食粮的供给。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员工工作并目的也不单纯是为了赚钱了,而是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以工作来找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获得心灵的慰藉。在精神调控方面,公司应为提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质的课程培训和工作生涯规划,以此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增加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生活的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的有效运用

(一)员工本位主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企业应尊重员工的思想和做法,培养员工的幸福感、自信度、希望和宽容等积极的心理因素,关注企业员工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信任、体谅、依靠员工,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促使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努力投身于工作,为企业获利。

(二)鼓励、赞赏的积极效用。人类都有虚荣心,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而且能在鼓励中奋发图强,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利用人类的这个弱点,使员工在恰当的欣赏中提升工作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公司的效益的增长与自身的发展。

(三)培养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很多时候,员工都是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缺乏工作主动性。只有促进员工的积极动机,才能使员工在对工作的投入中逐渐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强烈的动机支配下,愿意融入公司,与公司共进退,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设立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并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义无反顾地付出努力与真情。

(四)培养员工工作的幸福感。企业管理人员应使员工要融入到企业当中,把自身的快乐与幸福建立在与企业共进退之上,这样才能更好地依附、归属到企业之中,并且在工作中真正体验到成长与发展,在企业中扮演主人翁的角色,热爱企业与工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注入鲜活的血液。

总结: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应发挥最大潜能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关心关注员工的发展,积极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2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在扩招形势影响下,高职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要好于大学本科生,职业学院是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院校,它不仅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同时也有行业的特殊性,如今就业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主张心理学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路,以培养高职学生乐观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

一、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运用自编《湖北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标准化的定量就业资料,掌握职院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意向,探究原因与对策。被试样本随机抽取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生态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所职院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共976份,有效率为97.6%。总体而言,湖北职院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高职大学生们就业心态积极,就业准备滞后

当前,湖北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总体是良好健康的,多数学生能积极面对,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尤其是在“依赖心理”和“焦躁心理”两个指标上反映良好,职院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他们从小生活能力较强,还有将来的专业岗位也要求他们更多是面对生产一线,如工厂车间或是销售一线,在实习期间也培养了学生们一定的独立意识。其他就业心理状态有“不自信”与“茫然”,这两个心理指标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反应趋近,职院就业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困惑。这些心理困惑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准备,最终影响就业信心。

(二)高职大学生专业兴趣浓厚,就业压力较大

兴趣会激励职院大学生对专业发展持肯定态度,并积极感知专业兴趣、探索和追求职业兴趣规划。尽管专业兴趣很重要,但是兴趣分数的高低并不代表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并一定能转化为一种职业成长能力,职业发展一直是众多学子最关注的问题,那么,结合个人特长和兴趣所在进一步综合考察职业发展,发现专业学生对职业发展的信心不是很充足,更多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持爱恨交织情感压力巨大。

(三)高职大学生薪酬期望趋于理性,基层就业意识不强

就业期望值是对未来职业所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满意程度而产生的择业倾向,就业期望值的适度往往是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所在。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公布的2008届大学生20余所大学17251名学生薪酬期望指数相比,职院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有了很大幅度下降,近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选择最低月薪为1000~1500元,这组薪酬期望值表明湖北职院大学生对自身价值评价更趋于客观理性,他们通过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感知,知道自己无论从经验,还是工作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因此,不再强求高薪,而是渴求一个能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

在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数据反映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期望能去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对于刚刚毕业、两手空空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费思量的选择题,对职院的同学们来说更是如此。市场化的今天,十年寒窗的学子期望个人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本无可厚非,然而专业特色需要就业学生更多深入行业第一线,有的涉农专业还需要服务于广袤的农村天地,在了解自己的就业方向仍然强求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基层,如此狭窄的就业渠道必然会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职院大学生需要精确地专业发展定位,不可以一味地追求理想自我的发展,以致就业期望值偏离现实。

(四)高职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不高,就业指导有待完善

一名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还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综合就业能力包括清晰地专业认知、合理地就业期望以及充分地就业准备。当然,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有着直接关联,在有效数据中,74.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在这里我们将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作为一个二分变量来考察职院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四个指标分别是:“对就业指导很满意”“对就业指导满意程度一般”“对就业指导不满意”“对就业指导满意程度不好说”。结果显示,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与就业难问题呈显著性正相关,认为就业难的职院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很满意。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强调人性的积极性,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积极力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行为。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主观体验感的积极提升

良好的就业心态是就业准备的不二法门。职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感觉心理负担过大,由此需要注重心理调适工作,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并正确认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研究,认为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对职院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理论上给予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引导职院大学生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能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进行理性审视和客观评价,使其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观念;还引导他们关注和培养自身诸如主观幸福感、乐观、坚强、责任和希望等积极人格特质,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培养积极的就业态度。

(二)高职院校就业观念教育的积极指导

积极心理学提倡,职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更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就业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应教育指导职院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点。“先就业”是在对自己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尽早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学习那些课堂上学不动的知识,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消除不切实际的想法,脚踏实地为将来发展积累经验。“再择业”是在一定的职业基础上,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再认识、再提高、再选择。这意味着要有所追求,不能随遇而安,要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三)高职院校就业规划指导的积极教育

规划指导教育是贯穿职院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涵盖就业意识的养成、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介绍、认识自身及社会需求、选择技巧的训练、择业执行能力的锻炼、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等内容。

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择业前对自身认识越清楚,在求职择业时就越能把期望和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中要引导学生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还需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使他们认充分发挥职业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探析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拓展

积极心理学理念认为,应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为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应该走一条互动多维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对学生的意见和评价等,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等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扩大高职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和院(系)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实行逐级的目标责任制。这些责任目标既包括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的工作;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的教育培养等内容。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高职院校应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聘请职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对象建立的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创业就业指导

就业观念教育指导,还需引导学生们树立自主多元化的就业观与创业观。创业意味着开始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其实,创业观能更大程度的实现学生自身价值,这与积极心理学理念不期而至。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在对职院大学生实际指导过程中,除了就业激励教育,还应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予在就业创业中的学生积累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探索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创新,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芳.湖北涉农类职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神州,2011.

[2]袁玉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初探[J].职教通讯,2012,(20):73-75.

[3]张杰.转型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第3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信息不对称是其基本假设之一。信息不对称是指拥有相关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和没有拥有相关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前者通过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诈骗以获得利润。通常把拥有相关信息的称作人,而没有相关信息的称作委托人。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发生不收签约时间的前后的影响。事前信息的不对称研究一般称为逆向选择,事后信息的不对称被称为道德风险。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更有体现。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委托关系。签订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经济关系就是委托-关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微企业是委托人,员工是人,小微企业委托员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员工拥有的关于员工自身的信息较多,而企业对员工的信息掌握较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企业自身信息掌握较多,而员工对公司信息掌握较少,双方信息不对称。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员工的信息掌握不足,会造成员工的不合理利用,奖惩不明,造成严重后果。高能力员工,不能发掘、利用,不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也限制企业发展。低能力员工,不能识别,不仅不能胜任工作要求,还造成员工间的负面心理,降低员工积极性。员工对企业信息掌握不足,导致员工消极悲观甚至辞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小微企业实力不强、宣传不足,发展前景不明朗,对员工缺乏吸引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特别是在员工招聘时。小微企业招聘员工时,应聘者的素质一般不如应聘大中型企业的应聘者的素质,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的智力资源。

(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一方面,为了应聘成功,会夸大其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上岗后,员工出现不积极的现象较多。企业没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学习机制,员工学习性不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为了克服招聘中的劣势,会夸大企业。员工入职后,发现企业虚假宣传,因而辞职,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企业损人不利己。

(五)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了解另一方,离不开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号的发送是双方的。员工需要向企业发送信息,在应聘阶段和日常工作阶段都要发送信号,传达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希望得到工作机会和上级领导的赏识,进而得到加薪升职的机会。企业同样需要向员工发送信号,传递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前景、经营理念,吸引员工入职和积极工作,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建理的议

(一)小微企业要重视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小微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小微企业委托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小微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明确小微企业需要什么的员工,还要明确怎样对员工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也是小微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小微企业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其次,分析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并制定相应政策。最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及时跟踪和控制,要不断调整和修正人力资源规划,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小微企业要科学进行员工招聘。小微企业要招聘员工,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在招聘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招聘要求。小微企业要科学分析岗位,明确要发送的信息,这样才能招聘到适合要求的员工。第二,要利用专业的或有经验的招聘人员进行员工招聘。小微企业要对应聘人员的信息进行甄别,识别应聘者提供信息的真伪,判断应聘者能不能胜任本企业工作。第三,拓宽员工招聘渠道,不同的招聘渠道有各自的优劣势,不同的招聘渠道适合不同类型的员工招聘,因此,小微企业要避免单一的招聘方式,综合运用企业内部的员工推荐和企业外部的广告、人才中介机构、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多种渠道进行员工招聘。第四,员工招聘时要尽量坚持科学招聘的原则。小微企业要结合自身成本等情况,在员工招聘时,尽量坚持因事择人等原则。小微企业不可向应聘者许诺空头支票,欺骗应聘者。

(三)小微企业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小微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第一,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观念,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认识到培训不是乱花钱,而是有效的投资。第二,建立和完善培训监督评价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并不能如实掌握员工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监督,能及时发现员工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控制和调整,进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评价,能了解员工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了解员工培训的实际效果情况。

(四)小微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针对员工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和企业在信息甄别过程中的不正确,小微企业要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第一,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制定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第二,应做到制度化、公开化、客观性,使其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第三,要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结合企业的需要和成本考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

第4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大学承担着教学(知识技术传播)、科研(知识技术生产)和社会服务(知识技术转移)三大功能。社会服务将使大学的教学、科研直接面对来自产业的冲击,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缓冲就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制度选择(章琰,2003)。

大学科技园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和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于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个方面(梅萌,2002),其中创业企业孵化器是大学科技园的本质,也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定位(何晋秋、章琰,2005)。

下文将就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分别对原始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集成创新模式等三种自主创新基本模式(杨水,2005)的贡献进行阐述,文章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科技园对自主创新的贡献

大学衍生企业是原始创新模式的生力军

原始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源在创新主体系统(如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内部,是一种源于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向规模化转化提供创新平台和环境条件。大学在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上的趋势变化(见图2),体现了大学科技园发展原始创新模式的潜力。

图2 大专院校发明申请在1995年~2003年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年》第331页的数据整理。

发明专利是知识产权中最具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部分,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效果的体现。由图2可以看出大专院校的发明申请占国内职务发明申请的比例在2000年后呈现上升的趋势,是产学研创新主体中的重要一极;大专院校的发明申请占国内发明申请的比例则自1997年以来稳步上升,是国内技术创新源中的生力军。

大学科技园选择大学衍生企业模式可以实现大学知识技术尤其是专利资源的“带土移植”,在大学系统内完成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商业化过程。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者(创新人才)和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一般都由大学转移而来,这样通过人的持续经营,可以实现对高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的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导入,加大技术转移成功的可能性;而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资源、支撑服务体系和优惠的财税政策也为大学衍生企业的低成本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大学衍生企业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企业铺平了道路。

合作研究是模仿创新模式的基础

模仿创新的技术创新源在创新主体系统的外部,这是一种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指出:“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共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在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支持在重点产业中由产学研合作组建的技术平台,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任务。”

通知表明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建立合作开发机构和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转移将在模仿创新模式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包含技术选择、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技术采用、技术商品化和市场信息六个功能的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选择、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在大学一端,技术采用、技术商品化和市场信息在企业一端,为大学企业交互的基本界面。大学衍生企业介入到技术采用、技术商品化和市场信息功能区,使大学与企业之间交互的界面后移;合作研究中企业介入到了原本在大学系统一端的技术选择、技术研究和技术成果功能区,使大学与企业交互的界面前移(章琰)。

在欧洲和美国,企业研究开发中由企业自身完成的比例在1980年代是90%,在1990年代是80%,但到了2000年代,这个比例下降到了50%(Economist,2001)。这说明技术外包(合作研究,技术购买)在企业研究开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企业的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以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形成原始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再创新。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整合配置各种可利用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实验室,将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使大学的自主创新逐渐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科技园是集成创新模式的条件和典范

集成创新的技术创新源在于创新主体系统内外部创新要素的持续融合,它是一种源于系统创新要素集成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可以将世界上一流的技术与产品拿来为我所用,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优势,通过对特定目标的各要素和各层面的系统集成,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集成创新的重点是在融合多种现有的技术资源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集成创新的根本点在于融合,而不是多类技术资源的简单叠加(陈向东、严宏、刘莹,2002)。

单个企业的集成创新

大学科技园通过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据要素介入理论(梅萌,2002)从微观上为每一个园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服务。一个企业的成功由信息、技术、组织、管理、资金、社会资源等核心要素构成。大学科技园通过对企业薄弱环节的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判断和介入,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与成功。

大学科技园在要素提供上的优势体现为: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小科技企业的聚集地,起着园区内企业需求信息和外部市场信息交互平台的作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在知识技术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大学科技园通过对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培训,对社会企业在职员工的经营管理培训,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组织,发挥创新人才基地的作用,为企业的团队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合格的人才;大学科技园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争取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措施,为企业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大学科技园积极参与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中去,成为官产研学金结合的平台和园区企业与社会资源交互的通道。

单个企业的集成创新通过对上述各要素的融合,将不同领域的资源大量集成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产品模型中,由此构成企业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这种集成创新遵循规模经济的发展路径。

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的集成创新

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的发展便伴随着硅谷的诞生,大学科技园与中小科技企业集群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科技园所要承担的任务,不应仅仅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而更应着眼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和企业的聚集和培育。大学科技园通过综合信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园区文化形成特定产业中小科技企业的聚集,从而实现官产研学金多组织资源在大学科技园这一组织平台上的融合。

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通过政府或行业资助建立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关注园区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保证其使用共性技术成果的平等权利,将带给园区企业极大的外部性,逐步形成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构成辐射发散性影响的产业集群,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

第5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有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有何创新意义?

1.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打破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接授、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同样具有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和培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如

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课题和介绍一些资料整理、图表绘制的方法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自已的观点和见解,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开拓精神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2. 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喜欢以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有丰富个性的一面,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缺乏独立个性的人。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学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因此,虽然研究性课题的选题至关重要,但绝不能由老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要具有自己的思维风格,这样才能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能更自觉、主动、充分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以全面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

3.重视学生研究过程体验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重过程”,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体验。书本知识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分析,以获得解决。只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到丰富多彩、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学生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还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不少材料,甚至还可以外出实地考察、访问。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确定“研究”方向,从而有所发现、创造和提高。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体验和感悟,这与阅读课本或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我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至少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1. “互动性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3.“不唯一性原则”。

第6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毕业班学生 心理特点 对策

一、学生心理特点

职业学校毕业班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岁之间,生长发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心理也相应地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学生的心理有鲜明的个别差异,但就共性来说,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1.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意向。他们什么都想学,但都难以学精,往往虎头蛇尾,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毅力的支撑。

2.观察敏锐,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并力图寻求正确答案。这些学生朝气蓬勃,反应灵敏,头脑中条条框框少,爱思考问题和接受新鲜事物。可是他们情绪的两极性仍较明显,容易感情用事。另外,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功底较差,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有时看问题比较简单,缺乏全面深刻的剖析。

3.自我意识较强,有“自我中心”倾向,行为的自觉性、自制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在心理上的断乳期,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有强烈的成人感――我长大了。但由于毕竟年轻,人生经验不够丰富,知识结构又很不完善,尤其是经济上不独立,使他们对父母仍有较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常使他们感到不安。

4、社会意识开始形成,社交范围扩大,有一定的社交活动的组织能力。对异性之间交往由封闭排斥渐渐变为外向开放。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又不能凭个人的能力完全独立,他们的想法与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往往不一致。

二、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策

1.面对现实自我认定

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升学与工作的抉择,因些,他们也愈加容易因思想准备不足或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产生忧虑、焦躁。据此,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过重的思想压力。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交心、谈心、主题班会等形式,使他们正确地自我认定:这一年是人生的关键,是转折点。人人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部分人想继续深造,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有人会如愿以偿,有人会大失所望,但如愿与失望之间并没有天壤之别,如愿者不应把毕业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失望者也不应把毕业当作人生的末路。

2.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以前学生考入职校,就意味着有了一个铁饭碗,特别是农村学生,从些就跳出了“农门”。然而现在,毕业分配不再由国家包下来,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因而很多学生埋怨:我花了这么多钱读职校,怎么工作也没有保障?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因而学习不认真,怕吃苦。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可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向家长、学生耐心讲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分配方式新格局的出现,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方式也随之变化,根据需求择优录用人才,已经成为必然。读职校应该是自愿付出的一笔教育投资,使自己得到将来就业、谋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就业的保证。须知,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只有具备这种投资“素质”的理念,才会有效的杜绝那种“混文凭”的状况,才会使自己自觉的在学习中兼收并蓄,才不会出现学办公自动化的就一定要做文秘工作、学财会专业的就一定得进工商、税务、银行的现象。社会要的是素质,而不是框死在一门专业里的学究。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短语就是“与国际接轨”,而外国的职业院校根本就没有“分配”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又何必苦苦等待分配呢?学生只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好一至两门专业技术,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3.对症下药,真诚帮助

刚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职业本身并无多少了解,对社会需求的及人生理想的追求都是十分模糊的,个人的抉择能力很差。进入学校学习后,随着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就会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学习进行判断,且大都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产生“一切都有不好”的主观臆想。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让学生丧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生活追求享乐,意志消沉,甚至染上许多不良习气。对此,班主任要深入掌握学生的这种惰性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发展状况及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地位等,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从社会价值取向来考虑、选择职业的观念。

第7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大心理学发展趋向,它最大的特点是旨在强调心理学要恢复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1]。在过去,心理学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人们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潜力、美德的研究,传统心理学始终以一种病理性特征而存在并发展着。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扭转了过去心理学的病理性特征,强调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2],应为人们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致力于深入挖掘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在潜能、美德等,并利用这些天赋、美德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或普通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具体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第一是主观层面上的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涉及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如希望、忠诚、乐观等体验。第二是个体成长层面上的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勇气、乐观、创造性、爱等。第三是群体层面的积极的组织系统,涉及需要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职业道德品质等。

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他们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采取“病理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只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逃课”、“迟到”、“作弊”等行为的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学生看成是“问题”的来源,发现的也都是消极的一面,这样使得很多问题得以出现。而积极心理学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丰富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范畴。

一、高校辅导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一种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即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强调对缺点的克服,将重心放在修补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费时耗力,事倍功半,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身上本应存在的美好品质和闪光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如旷课、迟到、厌学、失恋等问题去进行说教和辅导,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负能量,扼杀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地帮助他们发现自身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目标却缺失。

2.辅导员与学生主客体关系太过明确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明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辅导员是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说教学生必须听从,学生仅仅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着,学生不能够从自身的潜能中挖掘出优良品质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应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客体,承接着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可以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自己优秀的积极品质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积极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化色彩浓重,有的为了“出观众”而强迫学生去参加一些讲座,有的为了实现活动现场的互动效果对学生观众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甚至还需要“彩排”。这一系列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要压制学生的怨气,不但没有让学生得到教育,反而抑制了正常途径对于学生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致力于开发那些调动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的发展。

4.以批评教育为主的说教式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消极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讲授、规劝、训诫、奖惩等,尽管形式变化多样,但仍然是一种以消极灌输为主导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同时,在教育时涉及的战争历史教育、国防教育、反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安全教育等,往往暴露了人性的罪恶,充斥着流血、仇恨、恐慌、哀伤、贪婪、灾难等极其消极的内容和因素,形成了教育对象自我认知和观察世界的消极心理图式,恰恰与积极心理学的主流话语和价值意蕴背道而驰[3]。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这些学生个性化明显,而经验不足,价值观各有不同,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常常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向学生灌输这些教条,很难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以赞赏教育为主

积极心理学倡导赞赏教育,即每个学生,无论种族、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方式,都能学习和成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4]。在学生犯错的过程中,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归因的理念,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为可控的、暂时的,给学生以信心,学生才能树立起积极应对的态度,同时在积极关注学生闪光点的同时应积极给予强化和鼓励,使之内化并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质。

2.积极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教化,教育在于使人成人。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不是对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不良品性视而不见,而是强调在教育中,我们应首先关注、重点强调的是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品质,要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自身的品质,并在积极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5]积极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6]

3.提高预防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预防问题”,“预防和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的功能。”[7]每个人都有心理冲突,同时每个人也都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力量,如:一个总逃课的学生,他的内心也有明晰的是非判断和抗拒诱惑的力量,他的内心也有不想逃课的是非判断,只要是一个人,他就有是非判断,就必然存在积极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上进心,每个人都不愿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向善向美的憧憬,只要辅导员开启他们的心扉,释放出那股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他的“问题”,这远比他出现“问题”后你去“治疗”要好得多。

第8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

2008年11月15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由无锡市教育局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考察活动,主要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和参观,其间也参观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地。通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参观、交流、讨论,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了新加坡职业教育蒸蒸日上的原因,了解了新加坡的风土人情,亲身感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切合实际的课程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下面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启示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对专业教师的选择要不拘一格,重视技能。

新加坡洋理工学院在选择专业教师时,主要考查该教师有没有专项的技术及工厂工作的经验,而且选择专业教师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该教师必须至少有五年的工厂工作经验。我们国家的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专业教师时可以说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即重学历轻技能,选择面比较窄,被选择的教师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更高学历的人,被选择的教师大多缺乏技能和实践工作经验。

二、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先会后懂,少教多学”,强调“以人为本”。

“先会后懂”教学方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必须学会动手做,然后再慢慢弄懂其所以然。学生先进行实践,再带着问题学理论知识,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各高职学院及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广泛地开展。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就一门课的教学来说,例如车工学习,先安排车工实习,对专业将学的技能与发展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操作方法,接着再去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实践,再带着问题学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的新型教学理念,与国内传统的“长时间讲理论,短时间实践”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适应市场“经营求存”的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在最后一年中,都要进入有关的工业项目组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这种工业项目和国内的高等学校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有点类似,但又有较大的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不同点是学生进入的工业项目不是任课教师给定的,而是由工厂给定真实的项目并且其设计项目有不少是要投入生产中的。第二个不同点在于学生设计的工业项目要进行成本预算,以微利为原则,绝对不能蚀本,这样学生在设计项目时不仅要讲究质量(否则厂家不采用),还要学会经营求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内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学院,在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这种经营求存的价值观。

四、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专业教材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自己开发编写的校本教材,没有专门的材。他们认为自己学校开发校本教材主要有以下优点:

1.校本教材内容广泛,实用性比较强。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大。由于校本教材在突出编写本课程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入其它与之相联系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且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符合当今提出的“大科技概念”。

2.校本教材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于校本教材采用活页的形式,因此可以方便地加入或删除内容,比如可以方便地把新技术补充进去,真正做到教给学生有用的,让学生学有用的,以便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高职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呈“刚性”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等统得较死,结构僵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教师只能按要求去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近几年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计划体制烙印犹存,校本教材的开发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所谓的教学工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新加坡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国家的高职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借鉴。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和职责,更好地体现了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为本位的精神,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可以上岗,独立承担生产或设计任务。

六、注重教师的自身发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南洋理工学院的领导将教师的发展视为与学生的发展同等重要。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进学校前要有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每年教师要有20%的时间花在项目开发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理工学院的教学。并提出新、老教师的概念,即只要知识技能不再更新,哪怕你刚刚工作也是老教师;只要你在不断地提高知识技能,哪怕你接近退休,也是新教师。作为学院方,每年都要安排教师出国学习和培训。目前,国内对职校的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我想最好是“三师型”=“教师”+“技师”+具有创造力的专技人才。学校可以将专业课教师轮流送到企业实践,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的合作或自行开发,经济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准的同时,倡导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七、借鉴“双赢”的思想,密切学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

第9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考;问题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优点和良好品德,传统心理学一般只注重问题的修复,然后建立人类生命中的良好美德,推动了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范围和领域,例如教育学、社会工作、公共服务等,引入心理学的概念能够提高这些行业的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学者所重视,相比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弱化了对心理消极情绪的研究,专注于发掘人生命中积极的方面,比如人的愉悦情绪体验、良好性格优点、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感、健康的价值观等。有文献表明积极心理学是造就人类未来幸福和阳光大道的有力工具,它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延伸至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让其积极的理念和行动产生健康的推动作用,让现代心理学更加全面和完善。

2.积极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2.1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积极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研究领域的确定虽然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划定了宏大的框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限制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本身作为创新的思想理论,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传统心理学同其它研究领域之间的矛盾和漏洞逐渐被弥补,加强了传统心理学同其他领域的衔接和联系,为这些科学应用领域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例基础。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三分领域方法,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专家在研究时容易忽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的划分必然产生新的变化,当前的三分法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视角的革新,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改良国内的研究方法,拓宽其狭窄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提出大胆的理论猜想,进行缜密的实验性论证和跨领域研究等,都是未来拓宽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

2.2缺乏实际的理论成果

目前,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极度缺乏,研究的文献也仅仅只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推广,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产生了部分成果,但是总的来说仍然缺少完备的理论方法和创新手段,能够被借鉴的资料相当缺乏。这种缺陷主要是因为国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进程过短,理论成果相对来说自然比较粗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度不够,因此在理论基础上比较薄弱,不利于积极心理学的创新发展,短期内我国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所以只能简单的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推广。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专业用词等障碍,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部分理论偏差和经验丢失的现象。

国外的积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过这样的弊端,但是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最终能够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也给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首先要对国内的创新机制进行规范,建立激励创新的学术规范机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拓宽和思想解放;最后,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人文特征,对比西方国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优秀经验,进行完善和革新,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

2.3暂时停留在理论探索期

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可检索到的文献依旧同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具体的实例和研究作证相对较少,积极心理学作为以实践和经验作为研究基础的学科,缺乏实践对其发展极其不利,大量的实践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进行推行。如若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实例证明,未来的积极心理学将成为纸上谈兵,发展成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遏制积极心理学的新生活力。其次,积极心理学跨领域同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实践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推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能加强其他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3.几点思考

3.1个人幸福并不是所有文化的社会首要目标

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身的幸福和个人的权利是不对的,只是表示在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条件下,追求个人的幸福并不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社会发展首先会考虑集体利益,比如家庭幸福、社会康泰、国家兴盛等。

3.2不同文化背景下解释优秀品德和幸福含义的差异

3.2.1优秀品德的诠释存在差异

在社会集体文化中,优秀个体的诠释往往是人际间的关系,这是国内普遍的观点。而在西方国家,对自由和自治的观念比较重视,社会义务和责任感往往被认为是束缚和限制,是对个人潜能发挥的阻碍。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道是很重要的品质,从小孩一直到大人都被灌输“孝顺父母”的理念,而“孝道”这一品质在美国学生中连前十都排不上。因此,在参考西方优秀积极心理学经验时,要根据国内实情进行结合。

3.2.2幸福含义的诠释存在差异

情感满足一直被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之一,但是在幸福的含义上有不同的理解。集体文化在理解情感时通常考虑他人中心的换位理念,比如他人赞同或他人肯定就是一种健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个人主观意愿更加被自我所重视,在西方国家这样的现象却没有具体的表现。

3.3对“”的理解

在文化跨度较大的条件下,积极心理存在的差异不否认存在共性,但是需要考虑的是共性的价值感是否足够丰富。当前,主流心理学家在研究共性特征方面时,主要从生理基础和进化适应的角度着手,积极心理学正处在提取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简化了人们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要充分阐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就必须要对差异化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按照规定生活。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不要去人为的掩盖一些共性差异,去迎合社会科学发展所需要构建的“美德”,这样只会让心理学的研究失去其根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