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人文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54-02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历史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诞生了。从表面上看,这些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技能型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问题。殊不知,这种重实用轻人文的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而当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害处突显的时候,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表现如何,便没有人过问了。在这种重实用轻人文的大背景下,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就被放置在职业教育的边缘地位。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放到职业教育中来思考,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性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能手,但是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教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见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话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是生存之本;但是离开了人文知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法立足。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

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

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第2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实施途径

1948年,著名建筑教育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半个多世纪以后,面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现状,再次体味大师的精辟论断,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教师,笔者感觉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瓶颈。

近十年以来,高职教育以最迅猛的速度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上,还是办学规模、结构、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从办学效果来看,高职教育已成为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但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欠缺,人文素养薄弱。

在高考招生过程中,高职院校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最终被高职院校录取的的学生普遍分数较低,甚至有些院校的录取分数不及总分的三分之一。虽然分数不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直接体现,但是低分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如缺少激情,学习不积极,沉溺网络自律性较差,无责任感、使命感,无学习兴趣,适应能力差等。这种学情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呈现偏低的水准。

第二,办学理念功利,导致忽略人文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率,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成了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和工具。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忽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是背离的。教育应该兼顾专业知识与人文修养。没有人文教育的专业教育,就像是一驾独轮车,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第三,校园文化滞后,无法形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折射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远没有达到形成文化的层次。主要表现在内容缺乏新意,大多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及各种节日的应时庆祝晚会。不仅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诗歌朗诵、书画展览、民族器乐演奏等难觅踪影,就连具有时代风尚的礼仪展示、时装表演、网络游戏比赛等,也屈指可数。校园文化的滞后性与低层次,与高职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相脱节。

第四,人文学科匮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

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其他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要么被畸形组合,要么干脆消失。而专业课程知识的拥有,也仅仅以是否通过某一职业资格的认证为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既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又学习目标单一。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没有灵性、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没有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有的只是一点狭隘的专业知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构筑精神家园的教育,是帮助人获得精神生命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完善的精神生命。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完整的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因此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技术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归根到底是教育他们如何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完整的人。不然,教育就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停留在今天的小利益上,而是为了明天的大未来。高职教育尤其如此。

第二,人文教育可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为本,以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为本。高职教育必须有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做人”为基础,贯穿并指导“做事”,让学生把“做人”与“就业”统一起来。高职院校不是“工厂”,培养的不是“产品”、“工具”,它培养的首先是“人”。这个“人”应该是既能胜任技术操作的需要,又能够和谐地融入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时代气息的人才。

通过对理科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学科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自身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发面,都有一个较快的提升,并且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那么,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使得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偏离呢?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正是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以实现的途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才能使高职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主旨。

第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技术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重视认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具有工具价值;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具有精神价值,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他们优秀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使之在人性与人力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人性与人力的统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职业道德教育课,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标准的灌输;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塑造学生的职业性格。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塑造学生性格的环境,发展学生适应职业道德要求的良好性格并使之趋向完美。

参考文献:

(1)陈慕鸿 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为例〔J〕;河南农业,2010年(14)。

(2)杨首乐,张志萍,宋志伟.高职人才培养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研究[J];河南农业,2008(16)。

第3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人文精神教育;影响因素;建议

1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还能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人文精神是护士的心理支柱。如果人们缺少人文精神,那么人们的思想将逐渐庸俗与世俗,缺少精神支柱。传统观念对护士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护士从事的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所以,一直以来,护理工作被认为低人一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但是,医院仍然存在着重视医疗轻视护理的现象,同样是中专毕业,临床医生比护士的待遇要高得多,这将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在中专院校的护理教学中,需要指导护理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崇高的专业理想,所以,必须重视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影响护理专业人文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

2.1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我国护理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生,他们在入学以前,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理科知识,因此,人文知识与文科生相比,基础比较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渴望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但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与临床等其它课程相比,提高较慢,这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相对轻视。

2.2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对于护理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课、专业普通课以及基础课,也就是说,传统护理教育基本上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调查,发现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在总学时中,我国人文课程的学时不到十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人文课程的学时约占四分之一。此外,我国的人文学科,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最近,虽然医专院校开始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出版了人文课程教材,但这些教材不能形成统一的人文教育体系。

2.3人文课程师资匮乏

目前,在我国的多数护理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缺少人文课程师资力量的现象,为了完教育工作,很多学校中人文课程的教师是由护理专业的教师担任的,他们与专业的人文教师相比,人文知识相对薄弱,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尽管现在有些学校已经设置了人文教研室,但其中的老师缺少医疗与护理知识,他们只能机械的传授人文课程的教学,不能将人文知识与护理专业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不能满足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现实指导意义。

3提高护理院校人文教育水平的建议

3.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精神是个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整体,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在学习阶段,学生拓展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人文课程的学习。所以,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人文教学工作,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并使其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护理知识与人文知识完美的结合为一体,为学生以后较好的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2护理专业教师加强人文教育

事实上,在护理专业知识中,也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医学专业知识中挖掘出其中的人文因素,由此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学生的人文关怀转化为自觉行动,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分析实际医疗事例的方法,如医院因为某位癌症晚期病人无法上交医疗费用,予对其停止治疗,启发学生从人文角度对医院的行为进行讨论。

3.3补充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

目前,师资力量匮乏是大部分护理学校中人文教学工作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引入部分医学心理学的工作人员,由此来补充学校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完教学任务,解决人文师资匮乏的难题。

3.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加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周期性的开展人文辩论会、演讲会或体现人文精神的画展等活动,成立健美操、瑜伽等健身俱乐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王芳.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S1).

[2]张运生.关于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02).

第4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塑造;健康人格;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内容丰富,而且其学科本身具有很多的人文因素。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以及能力培养。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得天独厚和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我在三十年来的教学第一线中得到的认识和发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并不难理解。首先,语文课程的媒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考的工具,要脱离语言来表达思维是不可思议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是紧密关联的,不可分割的。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曾在其影响深远的论著《语言论》(1921)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所以,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人文”这一提法在古代著作《易经》中就已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关注人的精神,尊重人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门重要课程。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面,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课文中积极健康的语言、正面向上的内容能对学生起到阳光的、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陶冶学生情趣、发展学生思维,这些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极为重要。

比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中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透露的浓浓的家庭温馨;学习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不仅学习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说明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还要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在感受作者夸张的创造手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篇童话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将此诉求根植于自身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第5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便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了解世界和自我,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最终在困惑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就成为摆在我国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困难的却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及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和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对人和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导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使民族凝聚,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精神提倡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因此,人文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同样的道理,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学科教育是其它学科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见》同时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然而,当前我国由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而导致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是一个令整个中华民族都忧心的问题。这首先表现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把考证、考研作为大学学习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特别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大学里不知如何度日,根本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还有不少学生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是准低下。所有这些都更进一步表明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于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织、相辅相成,二者历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语言文字本身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着该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变迁,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反之亦然。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语言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不过,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它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言而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强的人文性,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所谓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匹配的人。”因此,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其中,使学习者理清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策略

综上所述,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是由人文素质本身的重要地位及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所决定的。遗憾的是,由于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往往忽略了其人文性的重要一面。不少大学英语教师采用机械、简单的方法教学,使原本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英语教学变得功利、狭隘、呆滞且低效。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改变呢?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人,不是“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21世纪,以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现代教育正在逐渐取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因而大学英语教师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对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为达到此目的,广大的高校英语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不断进取,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学中的文化传授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传授的模式应遵循外语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与教学模式相协调,按照词汇演绎、篇章分析、文学鉴赏的程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应对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及时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理解英语所表达的词义和词汇的语用功能;然后,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应及时导入有关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和语言结构方面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上的思维差异,掌握英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理解语篇语义的能力;文学鉴赏是在学生对语篇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对异质文化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欣赏、鉴赏和展示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内化,是最高层次的学习。

最后,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大学生受到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有:(1)英语阅读活动。推荐优秀的英文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使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有关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关注这些国家的最新科技文化动态,随时捕捉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2)英语视听活动。指导学生广泛接触当今社会提供的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从不同角度去品尝“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领悟英语的文化内涵。(3)人文社科讲座。品位高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能够深刻打动学生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瑰丽殿堂。

四、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Rudenstine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其开课时间长、学生接受面广的优势,不断挖掘和发挥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精神品位,丰富其心灵世界,使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04).

[3]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001,(2):102-106.

[4]张儒德.语言・文字・文化漫谈[J].边疆与文化,2007,(5).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6]钱冠连,为非功利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46.

第6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往往课堂显得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这是由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和逻辑性来决定的。但是,如果由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专业老师来上同一门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在表达上声情并茂,在行为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传授枯燥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把自己的文学素养也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学生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笑话,或者一个几分钟的演讲,来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对老师刮目相看,对老师充满了崇拜,这样对同学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老师会适当调节课堂的气氛,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即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滋润了自己的心灵,这样的老师,哪一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学生的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老师,双方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把枯燥的教和学的过程,转换为愉快的合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很难实现的。

(二)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就需要加强管理的力度。一般的高职院校,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个班主任,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就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好坏。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如果用老师的威严来强制他们,效果不理想,反而会激起一些同学的逆反心理,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依笔者的观察,那些人文素养高的班主任,管理有方,他们能充分地理解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和学生做朋友,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也愿意把自己的困惑或者无助告诉老师,学生也愿意邀请老师参加他们组织的文体活动或者其他一些增进理解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充满了信任,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提升。要实现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的老师的人文素养。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内涵。当前,各个学校都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建好学生文体中心、图书馆、科技中心、网络中心等,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艺术展览展示空间等的一体化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硬件建立起来之后,就需要教师人文素养这个软件发挥作用,根据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的优势,开设绘画、书法、陶艺、歌舞等名师工作室,成立各种社团,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同学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把自己培养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人才。没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做基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也无从说起。

二、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阅读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阅读学习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思想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专业老师,除了多看各种专业书籍之外,还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阅读各种历史、哲学、美学、宗教等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才能,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老师,无不是爱读书的人。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这种内在的美,不但丰富美化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

(二)向名师学习,向他人学习

名师是标杆,起着表率的作用,多阅读名师的著作,听名师的报告,在理念上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学习想自己的同行和同事学习,甚至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三)经常自我反省

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四)高校将人文素养的内容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并有部署、有组织进行学习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即继续教育不合格,依据相关规定承担其后果。这样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对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小结

第7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易经》中就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可见,人文教育即文明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强调人如果文明而有节制,有助于推行教化,促进社会昌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人文教育强调的就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就是关于如何提高心理品质、塑造完美人格、提升人性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内在人文精神的教育。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熏陶、感染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固定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

二、重庆市(以下简称“我市”)中职学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中职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各自为了生存发展,也不断调整专业,加强管理,突出特色,但培养的人才质量始终难以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结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究其原因,这与学校的课程开发设置特别是人文教育的开展不无关系,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社会信誉。所以,在中职学校大力宣传和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1.加强人文教育,是由中职学校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中职学校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培养行业企业适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及角色转变的能力等。而这些品质与能力的获取,需要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重视人文学科的设置与教学,坚持人文精神的灌输与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文价值观,让优秀的品质内化到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永恒的信念与追求,最终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新型技术工人,这样才能实现中职学校的社会功能。

2.加强人文教育,是由我市中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目前,我市中职学校间的竞争不再只是“硬实力”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软实力”方面,如学生的流失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职业技能鉴定过关率、学生参赛获奖情况、学生及科研成果、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等。这些“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稳定的思想情绪,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学生优秀的个性潜质,离不开学生完善的人格魅力,这些都需要中职学校长期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

3.加强人文教育,是由我市中职学生的现状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市中职教育由于评价机制的问题,片面强调简单专业技能的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遭到轻视,造成中职学生违规违纪严重,如打架、下暴、早恋、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责任,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职学校为了实现其育人功能,应该用人文的关怀与人性的温情来帮助中职学生走出被人鄙视的阴影,用平等与尊重、理解与包容的心态帮助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判断是非丑恶的能力,只有让他们心中有理想和良知,学会宽容和理解,具有承受失败和打击的能力,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校园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才能实现。

4.加强人文教育,是由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决定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市教委关于“五个校园”的精神,都倡导终身教育和人文教育,要求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要求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以提高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也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理念,把贯彻《纲要》和建设“五个校园”作为推动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载体,以期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更好地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和吸引力。

三、加强我市中职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对策

1.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中职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加强人文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倡导“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更是中职学校自身丰富内涵、打造品牌和提升社会信誉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提倡人文管理。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与关怀,从而打心底的热爱学校,服从学校管理;②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增加人文考核内容。科学、可操作的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③改革课程体系。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与专业特点,改变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缘地位,适当提高人文学科的课时比例,引导学生对人生、人性、人格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营造人文氛围,促进人文升华。马克思也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校园必须要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校园人文气息的熏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打造优美的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张贴古语哲言、开展高雅的校园活动等,这些都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②依山取势,因地制宜,挖掘和完善校园文化景点,并从形式、命名、风格上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③加强图书馆、校史馆等建设管理与开发工作,不断增容提量,强化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人文气息的厚重。

3.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教育水平。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贯穿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传播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必须提高人文教育理念。可从以下探索:①提高教师自身人文修养。一方面,学校应将人文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对教师实行准入与考核;另一方面,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自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理念,真正将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②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放下传统的权威与尊严,用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采用讨论式、谈话式、辩论式、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③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并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提炼和挖掘专业课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④注重人文学科教师的培养。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中职学校应该以专业技能的培训为主,文化课可有可无,所以,应该增加人文学科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

第8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但也不断随之涌现出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感慨物质文明日益昌盛的同时,惋惜于人文精神的日渐衰落。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就对教育以及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迫切的新要求。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职业高中 体育教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与飞跃。但步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精神世界却愈发贫瘠了,人类开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便已经明确地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见,人文精神的弘扬早已被视为时代的主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全世界都在为进一步的飞跃与提升“整装待发”,我国也逐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地位和价值被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文精神的回归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主题。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完美人格境界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容忽视。

(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袁远开同志提出了未来人的八方面素质要求:进取、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跟上时代的发展;更高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祖国、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扎实宽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合理知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某些个人特长;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在上述诸多所谓的人才标准中,除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外,更体现出一种对人才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诉求。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求

人文精神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曾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或者说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即便这个“80%”或许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我们无法否认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社会适应性、个人竞争力乃至人生发展路径的巨大影响。

另外,目前我国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人们口中所说的90后。他们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极具个性的一代,单纯的体育锻炼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理念,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更是无法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释放。他们所需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全面提升。这都表明,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这种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与人接触或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人际交往,甚至有可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或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个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素质的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看待成功和荣誉、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调整心态等都有机会一一得到真实的感悟与锻炼。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很多体育活动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即便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若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依然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正如俗语所说的“独木难成林”,现代社会更需要合作的精神,而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体育教学(特别是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恰恰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然,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并不局限于此,笔者在这里所列举的仅仅是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只是“冰山一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或补充。这里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具有可行性。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自身独到的优势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独到的优势,笔者亦将其概括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寓教于动”,以肢体实践活动为其主要方式,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调和节奏、增添情趣、审美育德、寓教于乐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能够自然地运用示范等直观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切磋也更为便利,切实体现出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等。

可见,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内在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这更为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可行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爱民.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

[2] 李迎春,陈帅.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第9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遗产;民族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