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第1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前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对塑造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启蒙课,它教会小学生做人的初步意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道德与理想的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为了更好的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有足够的知识贮备,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最高效率的让孩子接受《品德与社会》的授课内容,所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探究是刻不容缓的。

1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点

通过对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一系列探究,并纵贯线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现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渗透性等特点。

1.1 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思想品德学与社会学的综合,内容丰富而贴切生活。主要涉及到向小学生普及一些必须知道的思想道德知识和一些社会状况。比如,在做人方面,要懂礼貌,讲文明,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在做事方面,要具有雷锋精神,助人为乐,遵守纪律。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向孩子们普及一些法律知识,来约束一些行为习惯不合理的孩子。

1.2 开放性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课程教学已经抛下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品德与社会》,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通过开放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更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使孩子们更好的接受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与质量。

1.3 实践性

《品德与社会》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社会知识、生活知识。所以教师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让理论指导实践。比如在学习讲文明懂礼貌这一章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以团体来编排一些小话剧,并上台表演。这样一来,把课本上学生死知识就自然而然的转化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实践性教学不仅让小学生学会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方式,也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1.4 渗透性

小学生的只是接受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这门学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维式的对话教学,教师让孩子们孕育了生活的感受,并从中渗透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意识。是小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门课程和课程中所要掌握的内容。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渗透,让孩子们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下成长。

2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

2.1 兴趣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想让学生认真听课,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首先不要先讲课本,而是先提一个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小学生引起讨论。比如,本课要学的是一些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优良的传统道德习惯,教师应该让孩子们来说说和自己有关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可以是遵守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这些优良传统的,也可以是违背这些优良传统的。小学生爱发言表现自己,所以这个环节应该可以顺利进行,进行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分类,在将孩子们带入课本中,在讲课本知识时,并穿插着孩子们举的例子,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好的融入课堂。这样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将课本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2.2 从学生自身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什么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是给孩子们渗透一些如何做人的初步认识,所以以孩子本身为教材是很必要的。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接受知识并运用在生活中。比如有的孩子家庭美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教师就可以以该学生的言行举止为例子,让同学们进行学习。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家庭不是很幸福,父母关系不融洽,就导致孩子内心发展不平衡,那教师就应该时常的找这个学生进行谈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并好好学习,积极对待一切。

2.3 情景教学,将课本变活

小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需要间接性的休息,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不能一直按照课本读,这时教师就应该合理运用情景教学,将课本变活,将课堂环境变得轻松愉悦,积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每讲述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时,不要单一的进行语言重复,而是找一个合适的例子,讲给学生,让学生深深地记在心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有涉及到关于懂法守法的问题,可是小学生又没有能力和知识去理解,那教师就可以找一些未成年触犯法律的案例,讲给孩子们,并告诉他们其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找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小视频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或者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让孩子深入情景,切实的了解课本知识。

【参考文献】

[1] 徐莺歌. 通情动情,智慧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1,(9):66-68.

第2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法规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法规建设经历了一个抄日、仿美、学苏到与时俱进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经验的过程。后,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相继涌入中国。《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出台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冲击的产物,这部章程基本照搬了日本明治32年(1900年)《幼儿园保育设备及规程》,明显表现出既欲用西学又处处顾及封建体制的主张,透露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1919年“五四”,极大地推动了旧教育的改革和新教育思想的传播,中国由主要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这一时期出台的学前教育法规在其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上明显打上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的烙印。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便是仿照美国学制编制而成。1951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这两个法规吸取了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经验,并借鉴了苏联学前教育理论,在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订。这一时期的中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基本上以苏联的相关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学前教育法规出现过一些“食洋不化”而导致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现象。如《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在其第一章第二节中指出:“按各国皆有幼稚园,其义即此章所设之蒙养院,……唯有酌采外国幼稚园法式,定为蒙养院章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游戏等西方的方式,而教学内容又多为中国封建传统的东西,并非完全为儿童的发展着想。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学前教育法规,开始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如2001年制定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这部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就学前教育责任、学前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学前教育保障和法律责任予以了明确规定,还特别规定“本市倡导和支持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这不仅是该条例的一个特点,而且表明了北京市面对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吸取国内外学前教育成熟理论和经验的一个突破。今天我国的学前教育法规建设,不能简单地因袭、照搬别人的体系或模式,而应在总结我国法规和法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的历史及民族文化背景,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发挥优势、改进不足。同时,还应借鉴国际学前教育法律及其实施经验,避免走弯路,与当前世界学前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相一致,与当今时展的多样性、开放性、国际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相契合,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探索之路。

2构建中国特色学前教育法规体系的思考

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现状看,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其结果是分散的相应领域的立法不大可能对学前教育领域做出充分而周到的考虑。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缺少全国性、专门性学前教育法。其二,现有学前教育法规存在疏漏和不完善,有调整领域空白。要解决上述问题,其对策一是提高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制定《学前教育法》,赋予学前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二是要使我国学前教育有序而全面的运行,就应当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学前教育法规体系是指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调整学前教育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从纵向角度看,需建立从高层次、宏观的学前教育法规,再到下位的、微观的学前教育法规,从大到学前教育方针,小到园所膳食,都可以法规的形式出现,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比如:高层次、宏观的教育基本法规:《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等。下位的、微观的学前教育法规规章,如:《婴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胎教指导大纲》等。另外,虽然《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管理的大的方面做出了规定,但对具体工作没作指导,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以予规范。其次,从横向角度看,可制定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如:学校教育法规,包括学校教育法、早期学习机会法、入学准备法案、儿童网络保护法等。学校保健法规,包括学校保健法、学校膳食实施基准等。福利法规,包括儿童福利法等。教育行政、财政法规,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运营的法律、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等。教育职员人事法规,教育职员任免许可法等。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辅以若干层次的下位法规与政策,以适应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充实和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法规体系。

3关于《学前教育法》的思考

第3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9-0140-02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其逐渐形成独立、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该学科最早单独成立于西方国家,而关于学前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资料,中国早在周朝就有记录,而较为著名、关于学前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为《颜氏家训》,其涉及的教育内容较广,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相关理念。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区分幼儿心理教育与学前心理教育之间的区别,避免研究对象出现混淆。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教育心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具有初步的系统轮廓。[1]教育学具备完整系统且正式独立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随着《大教学论》的问世,初步形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同时期,赫尔巴特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教育问题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该理论观点、设想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雏形,也使得教育学研究带有哲学含义。19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研究实验室正式成立,该研究部门的成立也意味着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性、系统性的科学项目。心理学在早期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教育领域的著作主要有《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和《向教师谈心理学》。西方国家教育心理学建立的标志在于《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该部著作在理论框架上将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区别,使前者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献早在殷周时期就有涉及,如《周易·蒙》在文献记载中描写了孩童对接受教育的渴望,从文字记载的内容上看,中国早期已初步认识个体的教育心理。在《礼记·内侧》记载的内容中,较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以10岁作为接受教育的初始年龄阶段,并且在教育形式上注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宋朝前的朝代中,主要使用秦朝的教育模式。随着佛教、道教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教育体制逐渐受到影响,教育学者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实行兼收并蓄思想,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与先秦教育模式相结合,由此使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心理、内在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研究

(一)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作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创始人,其理论学说与早期行为主义相结合后,形成具有教育心理学性质的理论学说,即新理论學说认为刺激性物质在接触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能够调整外在形态与内部结构,由此适应新环境与新物质带来的影响。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外界因素所带来的刺激,对于个体的外在与内在成长具有较大影响。

随着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主张理论与意识形态能够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相互结合,使得即成理论与新型理论相互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知识。[3]心理学研究专家皮亚杰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将个体的知识结构定性为同化、适应以及协调的过程。同领域专家布鲁纳则在相关理论著作中,认为认知结构属于主动汲取外界知识的过程,被动灌输知识的形式容易影响个体的内在成长。主动型的认知行为,其核心在于旧知识的更新,以及内外知识的相互结合。

学前教育心理学此前主要将重心放在智力培养的工作上。[4]在人本主义的发展背景下,不能只重视个体智力方面的教育,还应重视个体的情绪因素,以及内在需求等,确保个体在接受相关教育活动时,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分离、独立阶段

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学中分离,形成一门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立的科学门类。[5]20世纪80年代初,《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内容上,主要针对幼儿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该项著作的出版也是幼儿阶段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学要素较为宽泛,在研究内容与方向上与幼儿心理学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理论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差异,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布主要在0岁至6岁,而幼儿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年龄主要分布在3岁至6岁。在21世纪的社会、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脑科学逐渐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来越大,而学前阶段作为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内,儿童的脑部发育属于黄金时期,该时期外界因素能给予儿童内在更多刺激,使儿童在相关的内在引导上,获得心理与脑部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实施意义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专门性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上,其早已成立专门的教育专业,用以储备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人才[6]。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给予个体和社会等有力的发展条件。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前角度主要针对内在因素,即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品格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等,上述因素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另一方面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与道德品质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备的学前心理教育,对于社会安定以及持续发展等,能够提供稳定因素与发展因素。

(一)个体意义

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其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为学前阶段,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在其相关理论与研究项目中,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发展能力体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个体在儿童2岁前的发展阶段中,主要依靠运动感觉与外界形成联系,作为初步的外界信息获取形式,对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在2至7岁的阶段中,对个体的前运算能力具有重大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出生后,其智力水平开始升高,在10岁的成长阶段中,其智力水平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直到18岁青春期,个体的智力成长水平升到最高水平,而后的成长阶段中,个体的智力水平逐渐放缓并有下降的趋势。从相关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学前阶段是个体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内提升儿童智力水平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学前阶段不仅是提升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塑造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人格品质作为个体素质的主要反映项目,在个体成长上具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最初阶段为儿童阶段,即7岁之前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友爱、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个体情感与性格方面也具有较大影响。在大量的资料、数据以及实际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身心发展存在缺陷的儿童,其成长阶段存在多种要素的缺失,同时不良的外界环境也是导致儿童身心存在缺陷的主要因素,如教育与医疗设施的不完善等。部分7岁年龄段的儿童,在受到良好的内在引导与教育上,可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项目,如一部分学前儿童对于普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能够进行理解并练习。学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针对儿童的内在心理与智力发展特点等,使儿童可以获得更多关注,使其在情感与内在需求上能够得到满足,避免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身心上的缺陷。

(二)社会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体接受教育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意义。学前阶段的心理教育、引导以及价值观建设等,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供给。从个体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及其心理教育,能够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品格方面给予个体良好教育,使其在智力等方面的内在因素成长中,能够以较高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学前阶段的教育质量对于个体后续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学前阶段不单是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个体综合素质塑造的重要时期。社会运转离不开科学技术、经济活动以及生产制造等,而人作为主要的社会个体,其受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到社会安定,还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改善和创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施形式,一方面能够使个体获得较好的个人成长经历,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安定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在当前的学前心理研究与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质量与实施质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前心理教育的实施水平。

第4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公办与民办的差距等方面,在地区差距方面主要表现在中、东、西部发展得不均衡。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差别很大。城乡差距方面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在办学条件、收费情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距。公办学前教育方面,我国公办幼儿园在办学上是国家在人员工资上给予财政拨款,在园舍建设、装备配备上每年也会投入一定资金,但在收费标准上却还停滞不前,比如省级示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水准,导致公办幼儿园价廉,而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却只为少数人享有,呈现出教育不公平的局面。虽然近年各种规模的私立幼儿园发展得也较快,但在收费标准、办园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却没有规范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去制约。相反在欧洲国家的教育体制及法制建设在这一方面相对很完善,教育较为公平,政府投入到公办学校的硬件配备以及师资分配都比较均衡。因此家长很自然地就近选择学校,从而避免了盲目择校、扎堆入学、乱收费等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也很规范。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与措施,以保障学前教育的规范和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

二、注重培养幼儿主体性、创造力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起点,是激发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类摆脱愚昧枷锁,摆脱心理束缚,走向自由的阶梯。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克服恐惧、征服自然,但这种学习应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灌输。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应给予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按照天性自然和快乐地成长为有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一)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人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为了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我们提倡尊重个性,让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进行恰当引导,对于幼儿的顽劣与破坏的本能应加以制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幼儿主体性方面,首先应充分尊重幼儿个体,不因为幼儿年龄小而强迫或被动让幼儿做事,应通过健康快乐的方式积极地引导幼儿成长。比如,英国幼儿园就重视用游戏的教育方式,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这一教育方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英国幼儿教师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这一教育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应广泛吸取英国的先进经验,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恰当的支持与引导,使幼儿能在积极主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幼儿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引导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在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幼儿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件事情。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和探索精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布置成不同活动区域,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域,让幼儿能动地完成某件事情。比如让幼儿自己取、放物品和玩具,以及在活动结束后收拾场所等。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孩子对环境的信任感,这时教师会将玩具等物品分类摆放,有条有理,幼儿不会因为找不到东西而感觉茫然或不安。为了让孩子感受到重视,教师将孩子做的各种剪纸、图画、功课等,贴在幼儿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以上的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探索以及创造的能力。而我们国家对孩子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美国的幼教培养模式,让孩子从小能够独立生活,并时刻有主人翁的感觉,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开设多样化学前教育课程

尽管各国学前教育都有较大发展,但是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仍难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呈现出办园形式多样化、灵活化的趋势。各国都在积极运用适当的策略,兴办各种各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英国,主要有幼儿学校、幼儿班、日托中心、游戏小组、幼儿保育学校等;在澳大利亚,主要有学前教育中心、儿童保育中心、家庭日托、游戏小组等;在美国,主要有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在北欧五国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综合幼儿园、保育中心、日托中心、学前学校等;在南非,主要有保育中心、游戏小组、小学预备学校、母亲日托等。从以上各国的学前机构可以看出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满足了各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从而也推动了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管机构和幼儿园,其他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不多。因而很有必要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来满足社会各种层次的需要。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国外一些国家学前教育课程的形式比较多样化,比如芬兰为儿童开设了“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瑞典开设了“学前学校国家课程”,挪威规定了学前教育七个综合性学习领域。在我国幼儿园学习的课程形式并没有太多学习课程。因此我国在学前教育阶段很有必要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比如可以开设一些将幼儿的学校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开设一些培养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张繁,王雨露.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OL】.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2】吕建玲.试论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与方法【J/OL】.改革与开放,2011(20)

【3】刘琳.西方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启示【J/OL】.改革与开放,2010(3)

【4】胡春光.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策略【J/OL】.学前教育研究,2009(8)

【5】袁衍套.国外的学前教育活动方式【J/OL】.师范教育,1985(08)

第5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教育科学,教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又是什么?”教育科学其实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它包括属于基础学科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属于基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学原理、教育管理学原理。而现代教育科学所研究的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对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大家已经熟知它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中如何贯彻教育科学,如何进行教育的测量和评价科学研究,其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群体的风格不尽相同,所以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和调整。

1.提前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对象是婴幼儿,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是理解能力较低,行为控制力不强,好奇心极强,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制定。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其中,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教育性则是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目的,“寓教于乐”是学前教育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另外,学前教育中,大部分学习者都是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低龄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在制定学习内容时,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安全隐患,切实保护好学习者的人身安全。

2.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在根据既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变化、兴趣变化,并据此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外,还要着重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注意力,这样可以带动学习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成果反馈,总结经验。学前教育的成果往往没有系统考试类的衡量标准,所以需要细心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来确定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并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来对比学习成果的优劣,总结教学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让学习者在学前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知识储备,加强性格塑造力,让学前儿童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二、借鉴国外成功的学前教育经验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表明,幼教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是推动幼教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教育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的必经之路,因此,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苏联于1960年建立了学前教育科研所,内设早期幼儿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教学法、年龄心理学、生理学、美育、体育等实验室,研究所把全国学前教育问题的一切科研工作都统一起来加以分析和评价。国外的教育科学水平发展比较早,这种类似的教育科学实验在国外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却屈指可数,那如何借鉴国外的教育科学经验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1.借鉴与修改

在观察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模式后再加以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了解它有哪些缺点和优点,然后进行改造再利用。这种做法的根据是:每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分国家的,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当然可以拿来运用到我国的学前教育中,但前提是不能照搬照抄,要灵活地改良和修正,并在方法运用中反复总结经验,让国外的先进学前教育经验落地本土,并发挥它的优势。

2.创新改革

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加以改造和创新,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地改造,以达到先进水平甚至实现超越。但是创新模式实现起来很难,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还要能够找到彼此结合的创新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洞察力,要能够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找到学前教育的新思路。

三、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第6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虽然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幼儿英语教育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培养既懂得幼儿教育理论,又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师是当务之急。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把幼儿教育理论融入教学中,加大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好的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幼儿英语教育技能

1、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

幼儿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大,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语气、语调都会影响幼儿的认知,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最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科学的、正确的刺激幼儿的语言,更有利于幼儿对于英语的认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刺激出现了错误,会在幼儿的内心留下深刻印象,将来要想纠正都会很困难。所以,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是幼儿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幼儿期是语言听说能力形成关键时期,幼儿英语教师只有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才能灵活的运用英语口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熟悉了英语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才更有利于运用这门语言,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为今后英语学习做好铺垫。

2、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娴熟,学前专业理论知识过硬

作为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幼儿英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为幼儿将来学好英语奠定基础。因此,幼儿英语教师不仅要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还要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娴熟,学前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必须娴熟。只有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根据幼儿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英语的教育质量。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1、以就业为导向,重新组合听、说、读、写模块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后续专业英语课程服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教学目标,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期学习英语,所形成的英语发音习惯,直接会影响未来英语学习习惯。所以,在“教”的过程中,幼儿英语教师英语口语标准、流利,有利于学生学好英语,保障幼儿英语教育质量。与阅读、翻译和写作技能比较,幼儿阶段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更加重要。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都存在问题。要弥补英语语音方面的不足,学生不仅要反复听、反复模仿、反复练习,还要熟练掌握教学所需的日常用语和课堂用语,通过阶段性测试,进一步了解发音中出现的错误。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老师并不是很多,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有利于重新组合听、说、读、写模块,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习任务更接近实际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根据学生基础和个人意愿,引导学生独立、合作完成任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英语课堂气氛相对较沉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许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态度。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个人意愿,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独立、合作完成任务。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一项项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独立、合作完成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效的课堂辩论,围绕课堂任务,各抒己见,巩固知识。所以,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为学生将来就业,成为社会所需优秀幼儿英语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育技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要创造机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幼儿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幼儿英语人才。

作者:曾凤娟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祁宏伟.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第7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市场取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市场取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简称“市场观”),关注学前教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要,而不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这种质量观实质反映了学前教育举办机构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它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要,实则是以牺牲学前工作的教育性和引导性为代价,追求如何使自己的投资获得利润的最大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公办园、民办园的定位和投资收益不匹配有一定关联。公办园的定位应该是普惠性的,民办园是差异性的,重点在特色和高端上。从投资渠道来讲,公办园的办园经费来自公共财政经费,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由此公办园的收费必然是低廉或免费的。而我国现有的民办园经费几乎只来自非公共财政性经费,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因此民办园的收费可能低廉或昂贵。这种状况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形成的个性化需求所致。而市场经济遵循的逻辑就是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构成的供需矛盾。但教育活动遵循的逻辑并非如此,而是来料加工式的因材施教。“市场观”隐含的经济逻辑是将教育过程视为企业生产消费者消费的过程,这违背了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市场观”的另一种倾向是将成人的逻辑强加在儿童的身上,将成人的需要等同于儿童的需要。这种倾向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观”的主体虽然就是学前教育举办机构或组织,但其兴盛完全是学前教育举办机构或组织与家长“合谋”的结果。此外,有人将“市场观”归结为我国市场化的直接产物。其实不然,“市场观”是市场化诱导的结果,不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二)技术理性至上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技术理性至上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简称“技术观”),关注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是最优的、其质量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质量标准等问题。“技术观”的目标是追求客观化、标准化、普遍化,其哲学基础就是实证主义。这种质量观对于满足公众对高水准学前教育的需求,能提供便于操作的评估和监管系统。然而,任何事物导向极致将走向反面。因此,对于“技术观”的反思早已开始。伍德海(Woodhead)曾说过:“我质疑任何唯一的质量观框架的全球风行,这样的框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早期教育质量理解的一统化和标准化。许多潜在的标准影响着质量,它们与有关目标和功能的理念相联系,这些理念又受看待儿童的视角、文化模式、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冈尼拉•达尔伯格等人在《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一书中强烈反对建立西方主义的、“普遍”的质量评估体系输出到美国以外的地方。约瑟夫•托宾(JosephTobin)提出:“在学前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质量标准。一些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质量标准,自称全球通用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实际上,这些质量标准发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了特殊的文化信仰,并不应将其强加给其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技术观”发端于欧美,现在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这种“技术观”既受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同时又深受企业质量观的影响,因为质量标准体系本初源于企业生产。当我们把企业质量观引入教育领域时,不经意间就把人视为“物”。也就是说,“技术观”强调儿童的标准化、统一性,漠视儿童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三)安全第一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安全第一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简称为“安全观”),指的是学前教育管理或行为以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为旨归,而变相地剥夺了学前儿童参与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权利和机会。这种质量观认为,安全的学前教育才是最好的学前教育。一般来讲,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而危险具有相对性。“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安全对于成人来说,由于成人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得其可以预见危险事物导致的后果,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安全知识和生活经验,识别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比较差,加上活泼好动,在活动中对危险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后果,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因此,学前儿童的安全问题由儿童周围的成人来负责。成人保护儿童的安全是没有异议的,问题在于成人保护儿童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和方式。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长常常基于过去生活的教训而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去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其常犯的一个通病是将危险的事物直接等同于危险的行为。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家长或教师常常以“安全”的名义取消了种种所谓危险的活动,比如旅行、玩沙等户外活动。因而,像“一切为了孩子的安全”、“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这些口号如今就成了家庭和幼儿园工作的绝对行动指南。现实的诸多现象和行为表明,成人往往追求儿童的绝对安全而剥夺了儿童的游戏权和参与权。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疑,对幼儿教育而言,“安全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的确,成人确实需要保护儿童的生理和情感的康乐,特别是在危及健康安全或社会动乱等诸多因素被扩大的攻击时间里。同时,成人需要尊重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他们周遭世界的接触。保护不能成为拒绝孩子参与权的理由。”

二、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是什么

上述质量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种种诉求,虽然存在偏颇,但对于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启示意义。这些质量观的合理性在于:“惟园观”反映了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市场观”体现了办园者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技术观”能够为教育管理与评估提供清晰的质量标准和可操作的改进措施;“安全观”道出了“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真谛。然而,上述流行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惟园观”、“市场观”和“安全观”都在强调自身的同时走向了事物的反面,“技术观”在实证主义的旗帜下普遍无视质量观具有的主观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是什么?周作宇(2010)通过梳理国内国外文献和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出科学质量观的三个主要特性:主体性、系统性和行动性。这一分析对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启示意义,笔者借用此框架通过重新诠释其内涵来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一)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多主体性

周作宇(2010)引用亚当斯的观点认为,教育质量是对谁的质量,依照谁的质量观?谁来决定质量的操作定义?来自中央政府和国家政策制定者的自上而下的质量观与来自社区领导和教师的自下而上的质量观是否有差异?主体质量观凸显“谁”的地位,“谁”是主词,强调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如果要对上文提到的四种质量观进行一个简单的主词归类的话,那么,它们分别是政府、托幼机构(市场主体)、专家和家长为主(实则多主体,政府、幼儿园和家长等)。这些主体基本上包括了学前教育事业的所有利益攸关者。在《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这些主体都应该成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有效主体,不能因为侧重一方而忽视其他主体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处于强势的地位,而技术力量和个人力量相对弱小。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不能成为质量观的全部或取代其他存在的理由。在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对于如何办好学前教育,充分听取办学主体和家长的合理诉求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多主体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不仅仅反映政府官员的质量观,它应是来自政策制定者和专家自上而下,社区领导、教师和家长自下而上两者相结合的质量观。虽然专家的质量观侧重理想的目标,政府官员的质量观侧重执行简单、短期内能见成效,园长的质量观侧重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家长的质量观侧重孩子的成长和知识增长,但是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应该关注各主体之间质量观的冲突并加以有效平衡。

(二)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系统性

有论者在考察国内国外学者的质量观发展变化的线索后发现:“质量观日益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这正是系统质量观的基本特征。系统质量观是一种通过系统思维考察泛教育系统的质量的研究取向。”这一论断给予学前教育质量观很大的启示。我们知道,义务教育质量观和高等教育质量观都是立足于学校系统内对教育质量进行考察,对学前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也不例外。例如,“惟园观”不能说就没有普通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即只关注幼儿园部分的教育质量,而无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质量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牵制和影响。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系统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横向上看,学前教育质量涵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托幼机构实施的教育质量三个部分;从纵向上看,学前教育质量包括进入机构教育的机会均等、条件保障和公正评价;从类型来看,学前教育系统包括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三种类型,好的学前教育必须是包括这三种类型的学前教育。科尔曼报告、美国早期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PPE)以我国学者史慧中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且居于首位。因此,幼儿园教育质量仅仅是完整的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从学前教育组成阶段来看,学前教育系统包括0-1岁、2-3岁和4-7岁三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好的学前教育意味着不仅要有基本的入园机会保障,而且要有良好的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

良好的教育过程保障需要有合格的师资力量和有效的管理。“只有观照整体,才能理解各个事件。”系统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不能只看横向或纵向的学前教育,抑或仅看各自内部的一部分,尤其不能以其中的一部分来取代和消解其他部分的存在价值。系统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启示我们,不能从狭隘的视角去关注学前教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阶段。例如,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财政经费的相对稀缺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某一阶段重点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当前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通盘谋划的过程中必须有系统性的思维。因为,没有战略思维行不远,没有操作思维行不通。此外,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质量观的系统性还应该将学前教育质量放在大社会系统中去考察。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就说教育是人口再生产的有效途径。人口再生产还涉及婚姻、出生、户籍、城乡流动、医疗卫生等。如果将学前教育质量置于这些社会要素中,将能更清楚和全面地认识到学前教育质量观的系统性,这一特性是学前教育质量观区别于其他学段的质量观的显著标志。

(三)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行动性

学前教育质量观的行动性指的是知行合一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在系统思维形成科学的质量观的基础上,虽然学前教育改革方案动机良好,但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即使确保了学前教育质量观的主体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仍然无法保障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对优质的学前教育的统领作用。因此,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不能缺少行动性。知行合一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有机地协调成人的利益和儿童的利益。比如,入园率提高了,更多的幼儿能去幼儿园学习,但是如果他们在幼儿园连健康权和游戏权都不能获得最基本的保障,这样的入园率对于幼儿本身来说又有什么价值?从根本上讲,成人的利益和儿童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当成人将儿童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或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时,儿童本身的利益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守护。在实践中,特别要提防成人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而行自己利益之实。儿童的利益是行动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出发点和方向标。

三、总结

第8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 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3]吴杰.《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第一版第5-6页

第9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大学体系;教师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28-06

一、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当今的学前教育机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适应早期教育需要的师资成为幼教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社会转型中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办园体制多元化、托幼一体化、教育服务多样化、早期教育从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等新趋势,这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例如,大量应运而生的民办幼儿园面临着争生源求生存的问题。如果园长和教师缺乏坚定的专业信念,不能坚持以专业水准争取生源。而采用简单迎合某些家长要求的做法,以短时间内容易见成效的知识、技能(如英语、算术、识字等)作为教学内容,就会加剧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兴趣班化等偏差,从而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主动性、交往能力、社会适应等对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的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大量具有坚定专业信念并努力追求专业水准的学前教育师资,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再如,近年来越来越多3岁以下的儿童进入早教机构,这类早教机构的师资如何培养?是独立培养还是纳入原有的,咱岁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中,从而形成0~6岁儿童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显然,我们已面临适时建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以适应多种早期教育机构师资需要的问题。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深入,国际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各国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日渐重视。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数量激增。不但正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在扩招。而且各种渠道(如网络、自考、函授、夜大)的学历补偿培训,也因短时间内托幼机构师资不足而大量出现,其他的如教师职后进修等非学历培训(如提高班、短训班、骨干班等)也遍地开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培训大多以听讲为主,真正的效果如何,即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何在,值得怀疑。

那些曾经历过类似情况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虽然我国人口多,地域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行政管理方式独特,与多数发达国家明显缺乏可比性,无法简单“大胆采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比较及思考

多数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包含0~8岁儿童的教育,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服务种类多,注重托幼、幼小的衔接(如将学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里设立幼儿部)。多数发达国家允许并鼓励学前教育机构办园体制的多样化及办园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还有教会或其他办学主体)。其中,除日本的早期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外。不少发达国家从提高国民福利和促进人口增长等角度定位早期教育,因此,他们的早期教育机构以公办为主,如英国、法国及北欧诸国。与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机构相适应,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下表列出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期教育机构的主要服务方向、种类及师资培训的机构与系科。

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有相对合理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其二是有开放、严格的师资认证体系。以下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比较。

(一)把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以适应早期教育机构多元化的需要

1 学前教育师资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由各个大学或专科学校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忙于补“学历”,然而由于起步晚,教师总需求量庞大,截至2005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达到专科学历的仍不到总数的一半,达到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约占6%。在我国最主要的大城市北京和上海,虽然2005年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数量已超过半数,但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仍然只占15%左右。

可见,在学历方面,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二战”前后。发达国家相继修订教育法案,要求学前教育师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由大学或专科学校培养。早在1977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早期教育教师具备学士学位已成为主流发展方向。㈣

尽管发达国家早已要求学前教育9币资学历达到专科以上水平,但将入职要求提高到本科水平仍在讨论之中。研究者认为,在制定早期教育教师的学历要求时应充分考虑早期教育的定位。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学前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照料与教育应该尽量由母亲承担。过分重视儿童早期的机构教育会对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形成冲击。此外,发达国家虽然比较重视早期教育,但早期教育机构最初主要是为中下层家庭儿童设立的。地位不高,因而早期教育机构任职人员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如果入职学历要求过高,不利于吸引对这项工作有热情的人员参与。

可见,虽然学历是师资水平的基本量化标准,但一味地补偿学历是否必要,仍有待考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人口大国,切实地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可能更为重要。具有较高学历的师资虽然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但不一定更热衷于早期教育事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学前教育师资如果能够达到本科学历水平,即与其他专业工作(如中小学教师等)入职学历相当,就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在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形势下。人们有提高学历的内外在动机,因此逐渐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入职要求,从而提高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要改善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方式,保证培养的质量。否则,即使达到本科水平,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性也很难得到认可,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提高。

2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系科、层次与特色

粗略地来看,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或隶属于师范院校教育系或心理学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道路发展,这一点与法国相似。其他发达国家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国家大多把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交给了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

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如上表所示)。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采用多系科培养早期教育师资的方式,一方面说明早期教育研究的分化使得早期教育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多样化,另一方面,多样化培训机构也有助于满足早期教育机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此外,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如入学的年龄限制宽)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士能随时参与培训,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3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涉及的儿童年龄跨度。对学生进行的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专业选择机会的提供

我国幼儿园一般只招收3~6岁的儿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儿童均集中于3~6岁。发达国家则大多将早期教育定位于0~8岁儿童的保育与教育,因此,大学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从婴儿到小学低年级),这有利于学生对0~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方式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加深对儿童的理解正是这些国家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点。

我国沿袭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强调语言、绘画、音乐等技能的训练及相关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见习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在教学方面以培养集体授课的技能为主,对学习者观察、理解、分析、指导儿童方面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

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由教学论体系向课程论体系的转变,也正朝着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方向转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要强调各领域教学法的传授,另一方面又要打开学生的视野,有合理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和课程设计意识;既要适合转型期的学前教育实践,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发达国家大多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美国和丹麦为例,其四年制大学早期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社科、戏剧、政治等)占整个课程的三分之一强。这样既保证了早期教育从业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也为学习者今后专业选择或在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个人多种职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美国的大学里,所有大学生第一年主要修习知识课程。到二年级才开始选择专业课程。如果选择教育专业。就要在修完教育基础课并完成到各类学校的见习后,到三年级之前才决定究竟选择学习哪一级教育机构的专业课程.是小学、中学还是学前教育机构。最后再分更细的专业方向,并到不同的教育机构实习。有人对比过美国与中国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发现美国的教育实习时间长、方式多且制度化,由于出自精心设计,往往能使学习者真正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认真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学习相应的实践方法。而我国的教育实习多数放到大学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有单纯为适应工作而学习技能之嫌。

此外,我国的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及培养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机会较少,学生一旦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很难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特长转换专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坚定学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意愿和信念。

在发达国家,大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最终选择做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人都是真正有热情并在大体了解了这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从事这一专业工作的人。这为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培训系统

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我国师资培养体系相对封闭,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系科较为单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或本科生一毕业即可申请得到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考试及一定数量的教育实习或短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也能得到相关的教师资格证。同时,我国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开放性不足,认证培训有单一、松散、简单化的倾向。

发达国家为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基本水准,大多设置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落实认证制度中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规定:一是规定大学在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过程中必须参照认证系统的标准。二是直接要求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必须通过认证系统的考试及相应的实践能力考查。

以日本为例,国家规定成为教师都要获得资格证。国家认可的两年制大学毕业生可获得二级许可证。四年制大学毕业生可获得一级许可证,获得硕士文凭的则可以得到专修许可证。只有获得二级许可证以上者才可以到早期教育机构或小学低年级任教。

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们可以在专业资格认证制度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学习并取得任职资格。

认证资格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既开放又有基本的标准。它允许高中学历人员通过相关的培训及考试取得助理教师一类的任职资格。从而进入这个行业。以美国为例,只要有高中学历,就可以到认证机构申请。修完规定数量的学前教育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就可以拿到CDA(ChildDevelopment Associates:儿童发展指导者)从业资格认证书。部分大学也提供相当于CDA的AA(Associate’s degree)证书课程。也有一部分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实践锻炼后就可以从业。这使学前教育师资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又保证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达到基本水准。还特别考虑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这类证书考试注重对学习者实践能力的考查,将相关专业理论特别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整合在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中来培训和考核。

三、启发与建议

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以大学培养为主,但并没有一味强调高学历,而是注重保持基本水准,以兼顾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系科的多样性和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严谨性使培训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满足各类早期教育机构不同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儿童的观察、理解与分析能力。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各种技能(如音乐、体育、绘画、舞蹈等)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并给予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这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宜建立更为开放的大学及专科学校培养体系,并可在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系分化出家庭教育、教育人类学、儿童发展、家政等系科,以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学前教育师资。此外,大学可根据各自办学水平分出层次。

第二,改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强通识教育和实践培训。备系科应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并增加教育实践环节的学分i提高其在专业课程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学习者在学前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