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暖性设计;艺术与设计;温和的;循环的
同植物在暖性环境下生根、发芽、成长、结果的生态循环一样,新媒体艺术设计也遵循着这样的生态规律,在当下借助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吸取各个学科的长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不断地发展壮大。
我们常利用这个循环的标识来体现暖的意义。当我们有意地去重视这种循环形态的特征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人类进化和生物相互依存都要靠圆形,如图这样的一个基本形态而存在。也正如生物链中每个流程都不可缺少,每个角色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它们保证了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一旦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遭到破坏,就会使物与物之间丧失平衡,一个物种的过分增大或过分减弱,都会导致生物链的消失,暖性结构也就不复存在。比如:草原上的狼被打光,羊过度繁殖,草被吃光时,沙漠化便由此产生,便危害人类的生存等一系列的生态反映就会出现。无论是能量的相互转化,还是生物系统中的相互依存,都体现了暖在平衡循环过程中和谐的状态,体现了互利共用、相互依存的一种合理化存在的暖性要义。
例如使用废弃物循环再造,变废为宝是暖性设计的主旨之一。那么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是没有放对它们的地方而已。秉承着这个理念,我们来看下面的家具设计:这是用褶皱纸来设计的家具,这种褶皱纸在纺织生产褶皱布料时大量的产生并通常当作废弃物抛弃。设计师使用一卷这种褶皱纸剥出一条椅子,这种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树脂可以为这条椅子带来强度,同时褶皱的结构也为Cabbage Chair带来了弹性,增强舒适性。这种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尤其体现了暖性设计中循环的、相互依存的生存理念。如果说上面椅子的设计采用了废物利用的循环方式,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则是对本土材料的再发掘与再创造。
“和纸”是日本传统生产的一种纸品,在融入了新技术之后,具有手工制作和不易撕坏等特点。设计师基于这些具有广泛应用的空间,不拘泥于它传统单一的用途,将和纸条作为基本元素编织成手袋,充分利用了纸品漂亮天然的肌理,创造出类似布匹的质感和舒适自然的触觉体验。
就地取材、不奢侈、不张扬,以谦卑的姿态去诠释暖性设计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日益复杂的欲望社会里,商家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加快产品的设计速度、强制推进消费频率、缩短消费周期。然而“和纸”手提袋无疑为喧闹的产品设计增添了一股强有力的清风。这样的产品无法用美观、实用、易用、人性化、环保、创新技术等单维度的标准衡量,它是综合体,与用户和环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隐退;没有刻意“设计”的矫饰,是超越了视觉趣味的自然体验。突出体现了暖性设计中“滑动”的意义。
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抗震设计的思考,这一话题与我们的合理化生存不谋而合。虽然不是常态事件,但涉及的人数量众多,问题紧迫,关乎生命。其中当然有许多优秀的设计,预制组装的住宅、帐篷,等等。显示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敏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建筑师坂茂的纸管住宅,其优越性除了简单、便利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利用简单的原料即可发动受灾的人们自己动手,不用借助复杂的工具。用装满沙子的啤酒瓶箱做基础,直径110mm,壁厚4mm的纸管组成墙壁,再加一个防水屋面即可。促发坂茂设计的原因是,阪神大地震之后,尽管政府承诺尽快提供临时住宅,但几个月过去了,许多人还是住在塑料帐篷里,有人甚至完全没有住所,而他们必须留在原来工作或学习的地区。这一设计极大地改善了灾民的居住条件,成本低廉,有合理的采光通风条件。此后,在其它地区这一设计再度为灾民提供了帮助。在土耳其,纸管构造还显示了其独特的适应性,在纸管内填充废纸还可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这个设计的好处还在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纸是可降解材料,基础很容易清除,临时住所的环境可还原性非常好。这个案例正是我们所说的暖性设计中循环、共用、合理化生存的完美结合,并体现了设计师的人文关怀。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分析
循环经济的提出既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政府围绕提高资源效率做了大量工作,像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源再利用,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总的来讲,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
(一)绩效考核体系的障碍
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最大压力,主要来自一些地方政府以本地GDP增长率为最重要的政绩目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把本地的GDP做大,把财政收入搞上去,而不看重环境和资源的损耗,而高耗能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一些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收和财政来源,地方政府对其有很强的积极性,不惜透支本地资源和环境。例如,以单位GDP 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观念上的障碍
我国的资源现状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均物薄,从资源拥有角度看,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现在许多人漠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趋紧缺,错误地认为是政府层面的事,片面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产消费不断扩张,缺少关注资源使用效率和废弃物科学处理问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没有在全民当中引起共鸣。
(三)机制的障碍
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尽管我们有了一定的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但仅仅是开端。目前还存在法规、政策措施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同传统工业相比,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相当大,但是在财政、税收、价格和执法方面,循环经济的从业者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
(四)规划的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靠市场调节和企业自发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过去建设的循环经济项目,要么当地政府不能持之以恒地执行正确的规划,要么没有持之以恒的百年大计。由于缺少规划引导,在项目摆放的空间布局、上下游产品衔接、各产业和产品的规模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上下游产品衔接存在空间和规模上的不匹配问题,影响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还容易带来盲目上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导致产业趋同、无序竞争,影响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治理效果。
(五)效益的障碍
循环经济无疑会节约资源,但对具体实施者来说,却不能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取决于已有成熟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决定经济效益好坏。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往往是成本比较高。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循环直接排放或经过处理后可以排放的废弃物,循环经济难以实现。因此,只有让公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好处既包括经济利益又包括社会效益,这样才能把循环经济推向深入。
(六)技术的障碍
循环经济涉及到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一次性转向综合性循环利用,这涉及到先进的技术。由于我们国家总体上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基础薄弱,企业本身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我国大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另外,环保产业市场化运作尚未形成,相应的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开发还不成熟,技术储备更为贫乏,与循环经济发展要具备的技术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致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
(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
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自然界,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和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致的损失计入成本,突出节能减排,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单位GDP耗能、耗水、用地等指标逐年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绿色GDP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以及各级政府对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考核政府官员的环保责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使环保政绩与政府官员任免、升降密切挂钩,促使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责任心,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
(二)坚持减量化优先原则,建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理念先进、措施具体、效果明显,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末端治理。要特别重视减量化,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三)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支持和激励约束机制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从理念到制度的彻底变革,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必须依法推进,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 原则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循环社会提供法律保证。确立必要的行政强制、经济激励和自愿行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框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力度,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强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四)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
抓紧制定实施产业用地、水耗、能耗、环保、就业容量、带动效应等方面的标准,建立产业筛选和综合评价机制,使消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和企业逐步退出。为了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各地应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特别是工业园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项目关联度要大,空间布局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创建国家卫生、环保、绿色园林和文明城市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五)建立全面的效益观
我们要确立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决策模式,在对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的选择这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的长期问题进行决策时,一定要坚持综合效益原则,对可能引发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应尽早进行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和预测,保持谨慎,反对冒进,避免不可逆转的危害性结果,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从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应立足以下三个基准:一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如土壤、水、森林、鱼类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二是不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优质矿石等)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代替速度;三是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能超过环境对这些物质的循环、吸收和无害化处理速度。只有符合这些基准的发展模式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六)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 资源秸秆利用问题支持力度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 A
1 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1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据调查统计, 2010 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 8.4 亿 t , 可收集资源量约为 7 亿 t。 秸秆品种以水稻、 小麦、 玉米等为主。 其中, 稻草约 2.11 亿 t,麦秸约 1.54 亿 t, 玉米秸约 2.73 亿 t, 棉秆约 2 600 万 t,油料作物秸秆 约 3 700 万 t, 豆类秸秆约 2 800 万 t, 薯类秸秆约 2 300 万 t。
1.2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2010 年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70.6%, 利用量约 5亿 t。 其中薯类、 花生、 豆类等可以直接用做饲料的秸秆在 1 亿 t左右, 其它像水稻、 玉米、 小麦、 油菜、 棉花等五大作物的秸秆都难以直接利用。 我国秸秆作为饲料使用量约 2.18 亿 t, 占31.9% ;作为燃料使用量约 1.22 亿 t, 占 17.8% ; 作为肥料使用量约 1.07 亿 t , 占 15.6%; 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 0.18 亿 t, 占 2.6%; 作为人造板、 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 0.18 亿 t, 占 2.6%; 秸秆综合利用率比 2009 年提高 1.91% , 取得明显成效。
2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收集秸秆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 家中留守的多是老人、 妇女和小孩, 造成秸秆收集的劳力相对不足。我国秸秆资源数量巨大但布局分散, 秸秆体积蓬松、 秸秆装卸困难、 售价低, 运输费却较贵, 而且会造成交通堵塞和火灾隐患。 秸秆利用机械化率低, 手工作业环节多、 强度大、 效率低。 综合效益较低, 农民收集秸秆的驱动力不足, 积极性不高。
2.2秸秆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水平落后, 企业技术水平低, 没有形成基本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化氛围, 各种利用方式和利用技术还处于分散、 无序的状态, 资源转化成本和有效利用率低, 导致了秸秆利用模式总体效率不高。 2010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70.6%, 利用量约 5亿 t, 还有近 30% 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3秸秆利用产业化程度低
秸秆产业以秸秆为纽带, 将秸秆收集与生态种养、秸秆能源化和秸秆材料化有机衔接。 秸秆产业化要求采用机械设备作业, 一次性投资大, 季节性强, 作业时间短, 利用率低, 收益慢。 我国秸秆产业化利用存在产业链短、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 布局不合理、 成本逐年增 高, 地区性、 季节性、 结构性秸秆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
3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
3.1提高农民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
农民是秸秆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 要向农民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有关政策、 知识和技术及其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逐步提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搞好秸秆利用相关技术培训, 让农户掌握秸秆利用方面的技术; 建立各种秸秆利用示范基地, 不断提高利用秸秆的整体水平和效益,让农民从具体的利用实例中看到好处, 靠经济效益带动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促进秸秆资源的多级利用
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 就是对秸秆资源的多级利用。通过对秸秆资源进行多次利用, 延长资源使用周期, 提高物质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秸秆资源单个利用过程的组合, 逐步实现秸秆产业化利用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附加值。 秸秆多级利用的整体效益超过各个环节单独运行可获得的效益, 使农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秸秆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原则, 生态循环农业上联种植业, 下联养殖业和菌业, 辐射带动能源产业、 加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
3.3不同区域制定不同利用模式
结合不同农作物秸秆特性、 区域分布情况、 区域能源结构等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应的秸秆综合利用方案。 应分别根据秸秆资源丰富区、 资源一般区、资源贫乏区的不同情况, 制定不同的利用政策。 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的秸秆主产区重点推进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在单一品种秸秆集中度高的地区和交通干道、 机场、 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地区, 围绕秸秆燃料化、 饲料化、 肥料化、 基料化和原料化等领域,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 大力推广用量大、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确定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 实施一批重点示范工程。 在优先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需求的同时, 剩余部分秸秆可适度用于规模化能源利用技术, 以增加当地农户收入 ,提供就业机会。 在资源一般、 分布一般的地区, 可大规模利用秸秆资源量很少, 建议优先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需求, 在满足目前秸秆作为燃料、 秸秆还田、秸秆作为饲料后, 发展食用菌基料、 无土栽培基料, 形成食用菌和非耕地设施农业品生产及销售格局。
3.4大力推动秸秆在农业领域的利用
我国秸秆资源量多, 但过于分散, 大规模工业化利用秸秆资源的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 现阶段秸秆利用的重点还在农业领域。 要加大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产品收获的机械化水平, 在收获后及时将秸秆就地粉碎直接还田。 发展舍饲圈养, 鼓励推广利用青贮、氨化、 微贮、 揉搓丝化等方式生产优质饲料以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业效益。 推广使用秸秆沼气、 碳化等投资少、 见效快、 工艺简单、 安全性高、 原料易获得的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 引导扶持农户自主经营, 发展编织草帘、 草袋等投资少、 见效快、 易掌握的秸秆副业。
3.5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
初期普及发展阶段, 各级政府应建立以财政投入的政策扶持为导向, 企业、 农户投资为主体, 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 多渠道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一, 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 对秸秆粉碎、 揉丝、 打捆等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具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 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补贴力度, 加大秸秆青贮、 秸秆沼气、 秸秆气化、 秸秆发电补贴。 重点补贴农机大户、 种粮大户和畜牧养殖大户, 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以效益说话,引导农户积极投入到秸秆利用中。 第二, 对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按照秸秆利用量进行补贴, 给予信贷支持,采取减、 免、 退等税收优惠政策; 秸秆加工业用电实行价格优惠补贴, 按照农业用电对待, 收费减少一半; 通过补贴秸秆加工企业提高秸秆收购价, 增加农户供应秸秆的积极性, 保证秸秆供应量。
3.6提高秸秆利用技术水平
要对秸秆利用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深入研究, 开发相关的装备或设备。 应大力采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秸秆处理水平, 开发和引进适合我国生产特点的秸秆利用技术, 特别是消化秸秆快、 成本低、 操作简便的技术。 大力开展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复式整地作业, 一次进地完成多项作业, 节约成本。
3.7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 但区域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秸秆资源深入系统的调研, 根据秸秆资源数量、 种类、 分布情况、 利用途径等情况, 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式, 制定发展规划。 促进秸秆转化利用技术研发与集成, 对不同种类秸秆研究当地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
4、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秸秆资源利用上的愚见,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沼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再生清洁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遏制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已凸现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沼气的综合利用推广带动了养殖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提升了沼气农户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改善了农村环境和面貌,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问题,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和植被破坏现象,沼气建设不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国沼气建设和投资规模现状
我国有规模的户用沼气池建设起于2003年,截止到2012年10月,共建设户用沼气4100多万户,受益人口1.5亿多人,建成沼气工程8万多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9万多个,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500多个;全国共设立各级农村能源管理与技术推广机构1.2万个,从业人员近25万人。期间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30多亿元。
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农村沼气工程”被列入十四项重大工程中的第十二项。规划要求,“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同时,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要从2010年的33%发展到超过50%,年均新增长率要高于17%。拟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00亿元。
三、农村沼气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日前,我们通过对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进行回访的机会,对本市部分农村户用沼气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抽查发现,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不高、安全使用观念淡薄,综合利用推广迟缓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未达到建池前的预期效果。为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只有从源头加以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才能解决和改变目前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农村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这些农户大部分对沼气池无能力管理,造成管护不到位,有的缺乏沼气使用管理知识,很难做到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拌,大换料更是无能为力,只能有气就用,无气就不用,导致闲池、病池大量出现。
2、随着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养殖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不能按时进料和换料,以致于影响沼气的正常运转,成为目前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3、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阻碍沼气建设发展的障碍。随着建材价格、劳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国家补助资金仅能建池通气,农乎资金不足,“三改”不能同步进行,庭院环境没有发生改观,对比建池前的规划和效果,挫伤了农民建池积极性的初衷。
4、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沼气池日常使用缺乏技术支撑。无法保证农户正常、持续、稳定地用上、用好沼气。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脱硫剂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沼气灶灶具托架腐蚀烂掉,甚至脱硫器起热变形后弃用,直接将沼气管接到灶具;室内外沼气输送管道安装及日常检修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5、沼气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效益没有凸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广停留在自发阶段,不少地方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单一利用上,在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方面没有有示范、引导,有机肥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个别农户甚至将沼液、沼渣就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大大地违背了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初衷;
6、农村生活用能的多元化格局形成,降低了了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目前农村能源从主要以薪柴、煤炭为主的传统用能模式,逐步转变为煤炭、电、沼气、液化气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用能格局。相对于用沼气而言,用电、液化气等用能方式更加方便,且无需后续服务,因此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四、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农村沼气的推广使用,对推动农村由资源消耗型传统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转变,对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节支增收以及改善农村卫生面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做好沼气这一阳光产业,既关系到沼气建设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沼气项目建设任务重、牵涉面广,辐射千家万户,作为地方政府和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秉持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在实施项目建设时具有前瞻性,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沼气池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一刀切。要结合地域差别、生活方式、务工习好、种养殖习惯等先期调研和规划,确保沼气项目建设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3、坚持“大回访”制度常态化,深入一线,了解用户的意见要求,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以沼气国债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并具备“六个一”配套设施和辐射功能;
4、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确保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转变农村户用沼气单单解决生活用能的理念,向多元化综合利用发展,把建设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沼气综合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户亲身体会沼气的好处,从而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加大农村能源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沼气服务技术力量支撑。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投入,切实改变和完善目前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现状。特别是要把农村能源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解决好,保证农村能源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彻底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五、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沼气产业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系统化集约化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中的关键一环,抛开沼气产业建设,循环农业如空中楼阁。沼气产业的推广和利用,整合了农业产业链条,调整了产业结构,使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为更好地解决目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地方政府和农村能源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墙报、宣传页、大喇叭、培训会等多种媒体和载体,对沼气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沼气池的日常使用、维修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农户沼气维修技能;
2、引导受益群体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加大综合利用商品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置换或者商品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沼气用户将农作物秸秆提供给养殖户作为牲畜饲料,养殖户将牲畜粪便提供给沼气农户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或者沼气农户将自产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不足时,购买养殖场粪便作为补充,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农产品种植户或花圃、苗圃、果园等,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模式,确保沼气正常运行并能发挥最大效益;
在政府监督方面虽然国家有相关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缺乏相对应的监督措施与鼓励政策。对开发商来说,低碳建筑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利润空间,况且公众的认知程度有限,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大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也就不会再考虑建造低碳建筑。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建筑节能水平方面不可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仍然走高能耗、高排放的道路。在这样的国情下,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发展低碳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公共对低碳建筑认知度较低,热情不高。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低碳建筑以及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效果仍不理想。民众是低碳建筑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低碳建筑的成本显然要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许多人会抵制这一部分成本加到自己身上。民众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开发商对低碳建筑的开发产生怀疑。建筑节能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体现,据调查建筑使用阶段的能耗占到了建筑总能耗的80%左右,所以建筑使用阶段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点,也是发展低碳建筑要重点考虑的。建筑使用阶段的节能有很多相关因素:环境的因素、规划设计的因素、材料选用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等等。
建筑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日照等对建筑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有利朝向,满足日照间距要求,避免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遮挡干扰,夏季应能够组织良好的通风,冬季则力求避开主导风向。在条件允许的条件的下,尽量减少场地内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绿地,以形成有利的小气候,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源的使用。自然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都可以作为低碳建筑的可利用资源,同时建筑材料也应尽可能的采用绿色建材。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就近取材,减少材料的运输能耗,以此降低建设能源的消耗。在另一方面回收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水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城市”的主题,作为东道主,我国的“中国馆”从设计到建造就充分考虑了以上几个方面: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采用了无污染、无放射的聚氨酯硬质泡沫材料,还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等。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完善建筑节能规划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使建筑能耗满足标准要求。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建筑节能发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对新建设的建筑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达到最小”的发展道路,对老的旧的建筑进行完善和改造。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驱动力
前言
地球资源的渐渐枯竭、能源逐渐紧张等问题迫切需要人们改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战略。绿色物流的研究将从采购、生产、运输、回收等物流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应用进行探索,以提高能源的使用率、提高物流效率、提高资源循环使用率。这将使物流这样一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探讨如何实现物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任务之一。王长琼认为,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翟学魂认为,运输行业通过物联网平台,可以从过去层层博弈到互相协作,从依赖少数人的经验变成依赖系统,将是信息化带给物流企业实实在在的好处。于一秀等研究了低碳物流问题,从低碳包装、低碳运输、低碳订货、低碳生产四个方面讲述物流的绿色化管理。在企业物流方面,李益强等指出: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应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上文献的研究都表明,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驱动力
绿色物流通过严格控制物流的各个环节、合理化物流过程、采用清洁能源、采用清洁制造资源和可降解材料、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手段,提高资源、材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社会制造成本。
(一)实施绿色物流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企业实施绿色物流可以彰显其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的强烈责任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创建“绿色”服务的品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实施绿色物流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在内的生产运营成本,提升客户服务价值,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实施绿色物流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
企业通过对物流网络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可大大降低物流的运输成本和环境风险成本,从而为企业扩大利润空间成为可能,并以此实现绿色物流。此外,在国际国内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的大背景下,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各种要素价格呈上涨态势。加上市场竞争激烈,服务价格难以相应提高,受成本和价格的双重挤压,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因此实施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物流体系,向绿色物流发展将会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四)实施绿色物流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物流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降低环境污染。企业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实施绿色物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在不久的将来,违背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将被市场淘汰,而积极筹划运营的绿色物流项目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障碍
绿色物流逐渐引起我国业界的注意,并被认为是我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在我国,对绿色物流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具体的实施水平还比较落后,和发达国家的物流建设水平相比,更是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
经营者和消费对绿色物流的认同度不高,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不切实际,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
(二)绿色物流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也不够清晰,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作规划,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增加了过多的成本。 (三)绿色物流技术落后
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策制度的支持,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没有先进的物流技术,绿色物流也就无法保障。
(四)包装废弃物二次利用率低下
近年来,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虽取得较大进步,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可循环利用的包装使用率不高,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工作严重滞后,回收率低,丢弃率高,包装的回收渠道管理不到位,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立法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五)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和大型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三、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管理方法和突破口
(一)开展共同配送
实施共同配送能够减少总的车流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从而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二)发展物流低碳技术
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物流技术的支撑,物流低碳技术对于物流绿色化具有推波助澜的意义。物流低碳技术将从技术层面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过程中环境污染物,尤其是碳的排放量,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三)推行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有利于实现物资在装卸、搬运、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作业速度,减少单位包装物耗,节约包装材料和费用,提高安全系数和包装的复用率。
(四)加强废弃物流管理
一是做到对废弃物净化处理,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流量。为此,需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物流的效率化,而应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废弃物的循环物流。
(五)选择绿色供应商
供应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最终产成品的性能,所以要实施绿色物流还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因此在绿色供应物流中。有必要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即要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考察。
关键词:环保;电池回收;资源再利用
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电池作为人们生活当中重要的消费品,每年的消耗量以惊人的数字上升。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如果不加处理直接丢弃,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永久性的污染。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无论从资源循环利用还是从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科学调查表明:一颗钮扣电池弃之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万L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70亿只。电池中96%为锌锰电池和碱锰电池,其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而且它们还能与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物[1]。若把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致使土地和水源严重污染,并且使植被无法生长。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逐渐在较高级的生物中成千上万的累积,然后经过食物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废旧电池本身含有锌、铜、钢等多种金属,随意丢弃或者填埋就造成了这些资源极大的浪费。因此,积极推进废旧电池中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既节约了金属资源又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
由于人们对废旧电池的污染认识不足,随意丢弃废电池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回收体系。中国电池180多亿只的年产量占世界电池总产量的30%以上,年消费量达70~80亿只,但回收率却不足2%。这些随意丢弃的废旧电池正是重金属污染的首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显示:10%左右的中国耕地已经遭受重金属污染。其中,受镉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约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左右。这些重金属污染在北方只是零星分布,而在南方则比较密集。
3 废旧电池回收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良好的回收体系和回收技术
国内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废电池回收体系,因此常常会出现公众收集了一些废旧电池,却不知道交给谁的问题,导致了废旧电池回收率低。而废电池回收率低直接限制了处理规模的扩大和处理技术的提高,阻碍了废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国内在废旧电池处理上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和设备,使得资源的再利用率很低。很多回收企业存储了大量废旧电池,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机器去处理,堆积如山的废旧电池最终导致无处可存。
3.2 电池回收的非盈利性
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政府对电池回收企业的补贴是较少。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过程包括收集、储藏、运输、处理和再利用等环节。新建一个厂至少需要百万资金,而废旧电池的处理又是一个微利行业,处理近千吨废电池可能利润也只有几万元。再扣除其他成本,纯利润所剩无几。因此,企业往往也缺乏积极性[3]。
3.3 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对废旧电池污染问题日益重视,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2005年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另外各地也有出台一些地方性文件。但是从总体来看,关于废旧电池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甚不完善的,比如对于各种具体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明确的性质和等级界定,也没有进一步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处罚力度也总体偏轻。
3.4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随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中国公众虽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一定认识,但总体上来看,有环保意识的公众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在废旧电池污染上,一般公众只知道有污染,但是具体不知道是什么污染、程度如何。
3.5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往往存在偏面追求经济利益,把经济发展甚至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在数量上的发展的现象。这种忽视环境污染和废旧电池问题的利益追求必然会造成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失衡。而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早就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了。例如,美国是在废电池环境管理方面立法最多最细的一个国家,不仅建立起完善的废电池回收体系,而且建立了多家废电池处理厂。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让公众自觉地主持和配合废电池的回收工作[4]。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合理的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效率
目前,我国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主要由民间组织、个人志愿者编织而成的,其回收率十分有限。而回收处理废旧电池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的,对于社会和公众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合理的回收体系,增加回收网点的设立密度,使用多样化的回收方法,以提高回收利用率。推广电池分类回收制度;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在各居民点设立专门回收电池的垃圾桶或由居委会相关人员上门回收。对于公司或其它事业单位等用量较大的组织,可以规定把电池集中回收并交到指定的回收处理点[5]。
4.2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率
由于国外在电池回收方面起步要比国内早很多,因此在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技术和设备方面也要比国内先进很多。国内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以提高资源再生率;另一方面,也应该设立环保技术研发基金来推动和鼓励电池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产业化进程。
4.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回收意识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管理,也需要每个公民尽一分自己的力量。而这些都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只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培养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搭建和拓展环保宣传平台,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充分借助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在网络、报纸、电视上环保公益广告、发表宣传稿件或曝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等方式,增强群众对保护环境的关注。
4.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处罚力度
虽然我国有环保治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依旧严重。很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依旧进行粗放式的开采、生产、经营。究其根本原因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要根本彻底地改变这种对环境资源肆无忌惮破坏和索取的行为,只能依靠完善各类环保法制的措施。且环保治污需用重典,如果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照样我行我素。所以,加强监管处罚力度是完善立法当中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4.5 加大政府补贴,消除回收企业后顾之忧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企业本身经营就利润微薄,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犹如杯水车薪,企业依旧难以维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这部分企业的补贴,消除其后顾之忧,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补贴的来源可以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每年向电池制造企业征收的回收处理费。
5 结语
废旧电池的回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公益事业,只有在公众、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完整的社会回收体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工作才能够广泛、全面、顺利地展开,回收率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雪霞.建立废电池回收系统已刻不容缓[J].电工材料,2008(1):46~47.
[2] 梁生杰.浅谈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再生资源研究,2005(6):5~7.
[3] 王 勇,刘军民,李世华,等.对二次电池回收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69~70.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发展趋势
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在尽量降低项目对环境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优目标。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应该仅仅站在项目自身的角度,只考虑项目自身的效益,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一.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述
1.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也称为生态建筑施工、可持续建筑施工。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总之,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应用了资源、环境、经济、健康的集成思想,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
2.绿色施工高层建筑技术与一般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区别
一般绿色施工建筑技术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易出现不同城市建筑雷同,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一般建筑和绿色建筑都以追求经济性为核心,但绿色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不是一味只追求经济。一般建筑的生产忽视能耗影响,绿色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舒适度。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建筑技术运行结束固体废料可回收利用的较少,绿色建筑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
绿色施工技术是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取得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目前,绿色施工技术的高层应用的经济性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开始从经济的角度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一些研究。
1.太阳能与高层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利用屋面构架、建筑屋面、阳台、外墙及遮阳等,将太阳能利用纳入设计内容,使之成为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太阳能与高层建筑一体化分为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利用技术,高层建筑上直接利用的方式有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供暖,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基于集热-储热原理的间接加热式被动太阳房,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产生的热压增强建筑通风。
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将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蓄电池储存起来,晚上在放电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出来供室内照明。光电池组件有多个单晶硅通过串并联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2.工业废渣及砌块应用技术
工业废渣及砌块应用技术是指将工业废渣制作成建筑材料并用于建设工程。工业废渣应用于建设工程的种类较多,本节介绍两种,一是磷铵厂和磷酸氢钙厂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渣,制成磷石膏标砖、磷石膏盲孔砖和磷石膏砌块等;二是以粉煤灰、石灰或水泥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石膏、外加剂、颜料和集料等,以坯料制备、成型、高压或常压养护而制成的粉煤灰实心砖。主要特点是采用断热技术分为内、外两部份,采用的断热技术其构造主要是植生混凝土技术。以多孔混凝土为基本构架,内部是一定比例的连通孔隙。基本构造由多孔混凝土、保水填充材料、表面土等组成。主要技术内容可分为多空混凝土的制备技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等。
3.高层建筑规划设计合理
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室内通风气流与小区内气流相环接。从而使环境气流、小区气流和建筑换气气流合理组织,避免局部蜗旋或滞流区造成空气质量恶劣和夏季热量滞积。建筑物南北朝向、南北间距宽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冬季日照,对居住者的眼睛和身体都很有好处。建筑东西紧靠利于相互遮阳,建筑间绿化树林,是阻挡冬季风屏障。屋面蓄水覆土种植。除了能够降温、节能、提高顶层房屋价值,屋面的利用还能给居住者带来美的视觉、小范围的空气净化等作用,能够使得建筑室内温度的降低,同样可以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
三.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建筑经济的发展的意义
1.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受开发商广告轰击下错位的概念,使得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绿色建筑,而简单认为绿色建筑等于豪宅。开发商则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资,并不产生的收益,或者仅为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而打出“绿色”广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同时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绿色建筑发展的科学化进程
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局限;发展要符合国情,不能一味追求建筑的“绿色”,忽略建筑的经济效益、开发商的经济承受能力。初期推广阶段,应该在成本与利益的权衡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规划地进行。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用技术综合性问题情境技术试验案例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被引入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一门以培养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宗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今,对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真正实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目标与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正确、科学地审视与看待通用技术
今天,我们崇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又必须面对高考这一高中教学的主要矛盾,必须正视的是:我们应以怎样正确态度对待通用技术课程?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国家未来的角度,重视并正确利用通用技术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必须看到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深远意义和潜在价值,深入领会教育部门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课程真正绽放出他的魅力和价值。
通用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他的综合性、包容性更强,它不仅涉及到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还要融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学等方面知识,且学科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它自身的特点,通用技术课所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设计和构思,更多地对生活的思考和发现。它不是单纯地培养劳动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可以说,通用技术是一门更加注重学生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综合思维、整体设计以及对课堂的驾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可能会既陌生又充满好奇,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成为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宋真宗年间,皇宫被焚,宋真宗命大臣丁谓重修皇宫。这个工程自然及其复杂,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此时,你是大臣丁谓,你将如何以最佳方案施工?学生们兴趣和思维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充满智慧。
又如,在“技术的性质”教学中,我以设计一张课桌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张课桌需要综合运用哪些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分析,教师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罗列出来,很多学生都深有感触:会发现原来一张课桌的设计是需要综合运用到物理结构力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等那么多学科知识的。此时,教师对技术的综合性、课程的综合性加以强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了解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提出贴近生活、充满趣味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既会调动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也能让他们在问题中感受知识的趣味与意义。
(二)开展技术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
技术试验是教学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试验、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技术试验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设计、试验、观察、分析等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利用身边的废旧饮料瓶搭建起相对复杂和稳固的建筑,他们的作品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让他们体验到了生活、知识的结合,培养了设计构思与实践能力,而过程本身也让他们体会到废弃物品循环利用的价值,无形中进行了节能低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生化。这也正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三)案例教学,化繁为简,体味知识
通用技术技术性较强,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恰到好处的案例对于教材的理解十分必要。好的案例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可灵活运用。但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精选案例,深入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获取共识,由典型案例联系到实际生活,不断地发散其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想象。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哲学人士说过:如果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的源泉”。
2.案例选择要注重其影响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的案例学生在地理、政治等课程中有所了解,学生们接触起来也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
3.注重教材经典案例的选取,有的老师喜欢舍弃教材案例,去找一些更为繁琐的案例,其实教材的案例很多事具有普遍意义,加以运用,对于教学会更有说服力,很多时候不必舍近求远。
三、通用技术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值得强调的是,反思以往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与眼下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与实践和探索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评价要尤其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教师要尤其看重学生的过程收获,他们不一定有令你惊艳的作品,令你赞叹的结果,但是记得,学习和动手过程中,本身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和酝酿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关注学习的宝贵过程,看到过程本身对于学生的价值。
通用技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诞生,也必将在教育者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完善与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