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实行的财政、行政管理、法治等条件尚未成熟,而且效率条件即使在美国是否满足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遗
>>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遗产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研究 世界遗产旅游地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研究 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世界遗产边缘地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福建省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协调研究 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浅谈淳安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实行的财政、行政管理、法治等条件尚未成熟,而且效率条件即使在美国是否满足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遗产旅游的政府经营存在一个悖论:规模经济在行政性垄断条件下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应该立足于经济规制职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的维护。本文以一个价格下限模型为例,说明通过控制旅游者数量的方式限制经营者的可能实现途径。[关键词]遗产旅游;效率;市场化;政府规制;价格下限[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m79―06
[关键词]乡村旅游 村民参与 村民利益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向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少乡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节日农村游,游客得享受,农民得增收”。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乡村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村民之间、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对立情况,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旅游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当地情况,不能照顾到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强烈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投资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的原则。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的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内容层面看。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生态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体验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或者形象称之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上述乡村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在游客进行的乡村旅游活动中,有诸多环节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乡村旅游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首先,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利用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在土地资源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环境,而这无疑会涉及村民的诸多利益,不论何种投资主体开发经营,都必须充分照顾村民的利益;其次,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乡村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无疑是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而不能不顾村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由公司和个人等其他投资主体单纯为了盈利而恣意开发; 最后,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现实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更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更需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由乡村社区主导进行。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旅游投资开发,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理应由当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村民“主导”其事,各级政府和各类公司或个人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科学开发经营。
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层面看。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奉行原生态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坚决捍卫自然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当地最优质、最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典藏,追求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凭借,这些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建设创造下来的,如古建筑、古工程等;有的则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如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景观等;而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经过当地居民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并由当代人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当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入,旅游收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旅游的发展是依托乡村社区中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村民自然明白当地资源环境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最重要资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经济的命脉。所以,一旦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从旅游软环境层面看。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形成对待旅游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当地原著居民态度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软环境,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景点居民之所以支持和欢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对发展旅游有较好的利益预期。如果发展旅游后,他们不能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也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态度会从正面转向负面,对旅游表现出冷漠和反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大大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旅游地获得不好的口碑。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能使之获得旅游带来的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待旅游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当村民对待旅游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对待游客充满热情,愿意与游客进行交流,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与村民有着广泛的交流,游客遇到什么问题也易于得到旅游地村民的帮助。旅游体验质量高,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口碑。而村民也会从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建设自己家园的动力和能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模式
对于村民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与经营,则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表1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的几种模式。由表可知,在各种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模式中,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如果按照是否直接参加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乡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两种,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参与到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之中,如接待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管理和维护、景区内旅游交通服务等。村民可以是自己经营旅游服务(如开办家庭旅馆、向游客出售旅游商品)的形式从事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在当地的集体、合资、个体旅游企业内从事有关的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间接参与则是不直接参与面向旅游者的服务等活动,而是参与到与旅游有关联的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地的种养业和轻工业,涉及到乡村中的耕作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家具生产等多个方面。
表1 乡村旅游中村民参与模式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对话和协商的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村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公平地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2]冯红英:乡村旅游中乡村资产的构成、作用与保护[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
>>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政治中的乡村精英 基于公共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研究 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传统产业的内源式转型 乡村精英在低保分配中的行动逻辑 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新农村发展中的乡村精英形成与精英关系格局实录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探析 精英培育与中国乡村的复兴 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居民参与问题 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非政府组织参与式扶贫的绩效评价研究 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 社区主导型发展视角下的参与式扶贫研究 精准扶贫视阈下参与式帮扶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 对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乡村女支书的蔬菜扶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胡文显,苏孝永. 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内源式增收机制探讨――源于温州的实践[J]. 改革与战略,2012,(4).
[7] 宋林霖,代红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理论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8] 谭英俊.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9] 贺海波. 选择性合作治理: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J]. 社会主义研究,2014,(3).
[10]曹现强,宋学增.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一、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信阳市地区河南省南部,南接湖北,东临安徽,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信阳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本文以信阳市城郊为例,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风光优美
信阳市郊区风景十分优美,有水面广阔、烟波浩渺的南湾湖,有四季景色秀丽、山水相间的震雷山,有著名的产茶区车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等地,还有以盛产草莓、樱桃出名的十三里桥乡,这些地方景色十分优美,乡村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以产高档信阳毛尖闻名的车云山、黑龙潭、白龙潭等地,气候温润,茶树众多,还有深潭与瀑布。十三里桥乡,春有红红的草莓,夏有可爱的樱桃点缀水上,引得很多游客去采摘。信阳市郊区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2、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食宿行游购娱”,购物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在旅游中地位很重要。目前环境污染较严重,食品的质量问题令人担心,而乡村地区山清水秀,山上出产物品、农户自产农副产品由于其绿色的品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信阳郊区有竹林产笋子,有十三里桥的蜂香草莓,四月底有香甜的樱桃,有以鱼肉细滑而出名的南湾鱼,秋季有籽粒饱满的大石榴,有香甜的板栗,还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3、交通便利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交通状况良好,游客能进得去,旅游才能发展良好。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信阳市境内有京广、京九、宁西3条铁路,有京港澳、大广、沪陕3条高速,G106、G107 和 G312 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信阳市的铁路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均位于全省前列。而新开通的石武高铁又把信阳置于武汉、郑州一小时经济圈内。而信阳郊区离信阳市较近,可进入性较好,公路蜿蜒于田间地头,连接信阳市与农村,游客可以进得来散得开。优越的交通条件对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特色的乡村美食
民以食为天,特色美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可小觑。信阳地区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人们喜欢吃也善于吃,美食众多。近些年涌现很多地锅饭,农家餐馆,这些地方很受信阳市人民所欢迎,一到周末和节假日,顾客盈门,经常找不到停车位。这些餐馆所制作的南湾鱼、闷罐肉、红烧鲫鱼、橡子面凉粉、地锅馍都很有特色。
5、旅游节庆活动的推动
旅游节庆活动对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信阳市十分重视旅游节庆活动的举行。每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来推动旅游的发展。例如信阳茶文化节,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22届,信阳茶文化节的举办不仅带动了信阳毛尖的消费,提高了信阳毛尖了知名度,扩大了信阳毛尖的影响力,而且在“以茶为媒,发展经济”的组织思想下,推动了信阳市各行各业的发展,尤其是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每年茶文化节期间,全国各地来信阳的游客非常多,信阳市的宾馆酒店经常提前几天都被预定一空。
二、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信阳市城郊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和条件,近些年信阳市政府也在为推动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目前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
1、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对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信阳市城郊虽然有公路连接各个主要乡村旅游点,但是公路等级较低,如白龙潭一带的公路路面较窄,两辆车会车都很困难,并且沿线标示系统缺乏,加油站的数量少,能提供修车、洗车服务的地方较少。有的景区由于没有配套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到处流淌, 废弃物到处堆放, 不仅给“农家乐”的“经营者、临近居民和消费者造成生理健康的损害, 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2]城郊的农家乐质量不高,多数不能提供住宿服务,这阻碍了一部分想过夜的游客,也不利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益。
2、旅游产品单一
丰富的旅游产品不仅对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能促进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并且对旅游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目前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的产品还比较单一,基本停留在观景、采摘、垂钓、吃农家饭、喝茶打牌等项目上,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很少,这造成了游客觉得乡村旅游层次低,从而不愿意停留下来,并且重游率低的情况。
3、淡旺季明显
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淡旺季非常明显。每年的4月到10月是信阳市乡村旅游的旺季,特别是4月、5月,人数众多,农家乐门口经常找不到停车位。而其他月份旅游人数明显偏少,景点农家乐门口罗雀。如此明显的淡旺季会造成旺季游客的拥挤,影响服务质量,淡季旅游资源和设施的闲置,影响经济效益。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会带来高质量的服务,推动旅游的发展。目前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家庭妇女,服务理念比较弱,服务技能偏低,服务水平比较差。要想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统一组织,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以高低点、严要求切入,并且加强对旅游道德的培育。
三、结论
信阳市城郊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有着明显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但是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信阳市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道路的建设,高标准严要求来建设旅游通道,保证旅游通道的顺达;增加道路标识系统、 进行停车场建设、 进行加油站建设、 提供洗修车服务,增加通讯基站的建设,合理设置旅游宣传牌和指示牌。
2、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是旅游发展的保障,资金的缺乏将阻碍旅游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旅游经营者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档次,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来源,所以项目只得搁置。在资金的筹措中,政府要发挥牵头作用,坚持投资方式富哦氧化,打破地区、行业的限制,可通过政府拨款、招商引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企业投资等渠道筹集资金,还可在地方政府权限的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的旅游发展优惠政策。[3]
3、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性开发,突出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独特性和乡土特色,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布局,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力求形成 “开发一个景区,保护一方生态,带动一方经济”的良性循环。[4]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益公平理念,精益化
1 绪论
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而伴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旅游者心理的逐渐成熟,更多的群体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当这种需求逐步增长时,乡村旅游备受瞩目,国家也予以关注此方面,例如,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国内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而发展较晚的乡村旅游还不是十分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开发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形式单一,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的开发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乡村接待设施城市化倾向,利益分配不均等。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就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主要集中于对乡村旅游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对乡村旅游中社区利益主体的研究,如Gossling等(2002)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虽然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但已经将目光倾注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地区的应用、基本问题和跨学科问题等领域中,如黄蔚艳在《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概述可以看出,国外研究比较成熟和完善,而国内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和具体区域的研究,缺乏对乡村旅游深层次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利益主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精益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欠缺方面进行了研究。
2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追求经济的高消耗、高成本、高增长问题,文化的商品化、同质化等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益分配的不公,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的理念,探索符合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已经十分必要了。
2.1 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益化
精益化思想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融合表现在产品和推广方面。精益化的乡村旅游产品要求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内涵化的产品。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将乡土化因素很好地融入其中,使旅游产品饱含乡土文化的内涵,成为动态、有特色的产品。
精益化思想还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建设、资源利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精准化、细分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和环境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利益分配主体能够得到应有的利益,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在乡村旅游的营销推广中实现精益化体现在营销恰好使其产品的价值呈现出来,首先要对该地进行精准定位,针对自身的业务和独有的特点,确定鲜明的形象。例如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以“红”为媒介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一个革命圣地的形象烙刻在旅游者的脑海中,从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2 社区增权与政府指导
只有进行社区增权才能真正凸显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权是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区的参与应该是全员性、全过程中的。如在规划当地乡村旅游时,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利益分配时考虑其占有的份额,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模式,在实际中操作时会受到很大阻碍,这就需要一些前提做铺垫,如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增强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意识。
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政府的指导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不可或缺。政府应对区域做统一规划,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其服务功能体现在支持和主导乡村旅游开发上,如利用目前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2.3 重视弱势群体利益
《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指出“旅游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在此特别强调弱势群体中的旅游者,而这类群体的旅游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
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经济水平较低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提供高质量的配套设施,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考虑到这类特殊群体的需要,在进行规划时要根据这类群体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适合儿童的娱乐项目,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卫生间等。弱势群体出行时,心里最大的恐惧来自不安全感,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规范当地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市场秩序也是重要的一环。
3 结论
面对如今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国民休闲汇的开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旅游消费的日益成熟,旅游者追求高品质、优质服务的旅游产品的要求日渐强烈,而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方式,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道路。
本文认为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成为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的导入和落实将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程,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前进。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 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管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设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管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后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管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单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管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管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如果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2.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6.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2.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1
6.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9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关键词:彝族社区;乡村旅游;参与机制
1 引言
国家旅游局先后推出“华夏城乡游”和“生态旅游年”,并提出以“旅游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参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持“乡土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社区居民是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岔河村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结合当地传统彝族歌舞、服饰、建筑、饮食以及婚嫁习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与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2 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概况
咪依噜风情谷隶属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村委会,离南华县城北16km。共有旅游资源点196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50处,包括地文景观8处、水域风光4处、生物景观30处、天象与气候景观8处;人文旅游资源146处,包括遗址遗迹1处、建筑设施59处、旅游商品56处、人文活动30处[1]。
景区共设置马鞍寨、水景房(新房子村)、三家村、起家大院、脚楼寨、丫口村、新村(彝人古寨)、七家杀猪饭、大岔河、小岔河、彝人古宴等11个旅游接待点。建停车场9个、跳歌场4个、厕所10个、文化活动室650m2、风车7台、水车7台、水碓13副、篮球场1个,村庄道路硬化6 750m2,民居墙体装饰54万m2,畜厩搬迁改造1 632m2,人畜饮水管线建设7 000m。
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共投入资金1 760万元,建成旅游接待点11个,农家乐76户,接待游客100.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 19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 000元,是开发乡村旅游前的10倍[2]。
3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现状
3.1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
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有南华县政府、南华县旅游局、南华县环境监督局、云南大学(主要参与规划)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其中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社区居民一共12户。从访谈的结果来看,2006~2008年,岔河村至少有84户村民直接参与旅游发展。至2011年3月,除岔河人家属集体经济,只剩下12户当地村民经营6处农家乐。
3.2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内容
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内容从多元走向单一(表1),目前主要参与农家乐经营。经营农家乐的个体户参与利益分配,但没有设立公积金用于公共设施的维护、培训以及事故处理等。由于没有旅游培训、持续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以及公共监督等,多数农家乐均属自生自亡的经营状态。
3.3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3.3.1 “农户+农户”模式
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栈、早期的七家杀猪饭、丫口村彝族生态文化村都属于该种模式,由农户平均入资,然后共同分担损失和分配利益。目前仅剩丫口村彝族生态文化村保持这种参与模式,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栈4家已停业。
3.3.2 “旅游个体户”模式
彝人酒家、彝人客栈、七家杀猪饭目前都属于该种模式,农户单独出资经营,七家杀猪饭原本是七家联营,后来只剩周姓一家独营。目前这3家参与的内容都只涉及农家乐,还未发展到更高级的个体农庄模式。
3.3.3 “集体经济”模式
岔河人家形式是由岔河村村委会出资办的集体经济实体。但是在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建立透明的公众监督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积金等集体管理机制等方面缺少具体的管理措施。
早期的咪依噜风情谷开发政府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如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资金补助、开拓游客市场等,但是基本上属于政府“喂一口”,社区“吃一口”。但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还不够深入,地方村民自发性发展的比例很大,政府、企业、旅行社等外部介入力量很少;参与模式很简单,主要停留在个体户独资经营农家乐的模式上。
3.4 社区参与调查总结
(1)咪依噜风情谷整体旅游参与意识较高,但积极参与者主要是紧靠公路的村民,而且参与的内容、项目和模式都很单一。
(2)影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为缺少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参与者文化素质以及离公路的距离等。
(3)导致出现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4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机制研究
4.1 引导机制
4.1.1 意识引导
云南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比较偏远、信息闭塞。开展意识引导工作,一方面要引导社区居民抛弃传统的陋习恶习(如:引导村民学习如何处理人畜粪便,生产和使用沼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开创新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向他们介绍乡村社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变对乡村的负面认识。
4.1.2 政策引导
咪依噜风情谷的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意识和对政府的信任度非常高,如果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能够使社区的旅游呈规模化发展趋势。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的休闲娱乐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政策主要倾向农家乐项目发展,造成吸引力下降,成为旅游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制定多样化的倾斜政策,如重点资金支持“围猎”、“果园自助采摘”等休闲娱乐产品,就可以维持整个风情谷旅游项目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
4.1.3 资金引导
政府把过多资金用于“风情谷大门”“咪依噜传说壁画”绘制等形象工程设施上,资金的使用没有对社区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只是靠政府直接经济补助的“输血”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困难的局面。咪依噜风情谷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除了直接的财政支持,最重要的是引导外地企业投资当地旅游事业,把当地的土地、植物、河流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股本,鼓励社区与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
4.1.4 信息引导
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和信息不畅,村民和地方政府对政府政策和行业信息等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政府应该引导村民收看一些新闻类、旅游类、致富类等节目。还应建立专门的学习室,指导村民了解《彝山寨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楚雄彝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管理规定》、《楚雄市“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楚雄市“农家乐”分布示意图》、《楚雄市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等政策。
4.2 决策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决策机制包括参与主体对是否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旅游发展中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等方面做出抉择的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可以确保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正当权益,如果社区居民不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将很难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旅游的利益[3]。
4.2.1 决策支持
咪依噜风情谷早期旅游发展是“内生+外生”模式[4],当时政府部门在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开拓策划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但是2008年以来,社区参与发展的模式逐步发生变化,到2011年已经完全走向“内生式”发展。因此社区急需选举有能力、有才干、积极活跃的村民代表,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如果以后岔河村与这些组织合作)也可以加入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采取村民代表和村委会人数各半的选举方法,以防止决策过程中出现“内控”,达到公平、客观。
4.2.2 决策咨询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性质的决策咨询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公共决策系统。目前咪依噜风情谷应邀请云南大学旅游专业领域专家和学者、南华县旅游局和环境监督局、岔河村村委会等组成一个“半官方”决策咨询系统,动态探讨旅游开发的定位、设计与规划、旅游产品营销以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等。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今后还需借助农村扶贫发展基金会、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企业等组织提供的信息,构成一个讯息全面的咨询系统。
4.2.3 决策评价
目前咪依噜风情谷已经通过《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指标体系对社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和评价,但是社区发展旅游的利益是多方面的,由于旅游的发展,风情谷在环境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农家乐垃圾成堆、污水乱排等。结合社区现实状况,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该包括旅游经济效益评价、环境效益评价、文化影响评价以及生态影响评价。
4.2.4 决策反馈
建立一个完善的决策反馈系统,更能体现以社区参与者的公众利益为中心,更加透明,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各种发展协议,否则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障碍。咪依噜风情谷以各村寨权威人物为核心,成立“旅游发展讨论小组”,向旅游发展委员会表达村民的各种建议和利益要求。
4.3 利益保障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指各种利益相关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而进行利益维护的机制,主要涉及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以及利益补偿3方面。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可以协调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5],推动社区乡村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4.3.1 利益表达
由于彝族社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需要以村委会作为中间协调,听取社区村民和社区外其它参与者的利益表达,协调多方参与者的利益需求。此外,还应形成参与者自下而上表达和自上而下反馈的双向利益表达机制[6],使参与者提出的利益要求得到有效的处理。当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旅游发展讨论小组”表达自己参与旅游的意愿。
4.3.2 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主要涉及旅游收益分配、就业和培训机会的获取等。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的主要受益分配形式就是农户自主经营获得利润,或村民参与农家乐服务获得工资,利益分配形式比较单一。如果日后当地旅游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还可以建立公积金、公益金、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7]。
社区居民获得利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参与旅游就业,但是目前岔河村大部分村民还未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要恢复旅游项目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旅游就业参与机会。
咪依噜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培训等形式发展一支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立一批乡村旅游带头发展人。
4.3.3 利益补偿
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公共用地与村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造成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一些被占用土地而又没有能够参与旅游利益分享的居民暗自对村委会及其上级政府部门感到不满,因此对征地补偿、拆迁安置补偿等制度应加以完善并且落实实施。
4.4 监督评估机制
咪依噜风情谷的监督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社区环境卫生和“岔河人家”集体经济实体的跟踪监督。目前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出现环境问题,各村应迅速成立卫生检查小组负责防止垃圾乱倒和污水乱排的监督工作,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另外对“岔河人家”这个集体经济实体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员裁聘以及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实施综合监督和考核,使其充分体现该经济实体的“集体”性质。
5 结语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社区各种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真正深入农村调研实践,通过更多访谈和数据观测,找出彝族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健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机制,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和谐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 健.楚雄州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情况汇报[EB/OL].[20091012].楚雄旅游网.省略/news_read.aspx?ID=1690.
[3] 蒋 艳.对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13(3):18~21.
[4] 余春波.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咪依噜风情谷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09.
关键词:乡村旅游徽州古村落区域发展联动
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乡村旅游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乡村旅游市场也出现了空前繁荣。乡村旅游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乡村旅游巧妙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框架之下,使得两者良性互动,就能产生合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徽州古村落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徽州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艺术、建筑和科学价值。徽州古建筑群或为古民居群,或为古代乡村园林,或为古村落,或为古街区,或为古祠堂群,或为古牌坊群,或兼而有之。下面的表1具体的列举了徽州的部分古村落及其自身特色与价值意义。
表1:代表性的徽州古村落的特及价值
二、徽州古村落在黄山旅游中的地位
(一)从数量和接待规模上看
就数量而言,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完整的皖南古民居7000多幢,大多为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建筑,其中,黟县境内有4000多幢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在徽州地域范围内,集中了如此多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极为罕至。
按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接待数量上来看,古村落景观已经成为继黄山自然山水景观之外的第二大旅游资源,超过了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成为第一大文化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0年黄山市共接待游客2455.7万人次,其中以古民居、古村落为主的景点接待量占总接待量的63.74%,可见其地位十分重要。
(二)从旅游品牌影响力来看
在皖南地域范围内集聚了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古村落两处世界遗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为罕至,因此,皖南旅游区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是以黄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和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景观,其次是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景观。从品牌影响力来看你,皖南古村落在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定席位,拥有稳定的客源市场。
(三)从旅游经济效益看
促进了徽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旅游脱贫致富,如西递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百元已经增加到现在的4600元;并且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商场、古玩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交通、通讯等问题得到解决,农民的住宿、饮食、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得到了改善,优化了投资环境。
三、全面提高徽州古村落参与层次的对策和建议
(一)择优开发,突出主题
首先应把皖南古村落看做一个整体开发,统一宣传营销,设计旅游产品;其次应该择优重点开发一些资源禀赋高,交通条件便利、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再次,应该考虑同质的旅游古村落,既要联动开发,也要设计错位的旅游产品,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最后,对于一些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此外,要对徽州古村落进行差异化形象定位。徽州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形象定位可如下表。
表2 古村落形象设计列表
(二)提升产品层次,增强游客参与性
产品升级的重点是结合各村落的基础文脉将开发重心转向提高与专门两层次的休闲性游憩项目,可设计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一番徽州人的生活情趣。如进一步挖掘并整理和保护古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民间礼俗、民间婚俗、民间歌舞等社会风俗习惯;包括徽州菜、茶文化在内的古徽州饮食文化等。
(三)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旅游市场
近几年,黄山全面运用营销组合和整体促销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发挥整体营销优势,大力推介黄山旅游。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营销活动,丰富了旅游产品链,提升了黄山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制定和出台了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极大调动了旅行商的积极性;主动促销和推介,提升了黄山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徕更多的旅游客源。在日后的营销中,要进一步打好黄山牌,以形成大黄山、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
(四)加强古村落和各景区的互动发展
首先要进行古村落内部之间的资源整合,进行整体开发与促销,并着重进行各村落之间的交通网建设,摆脱各村落的孤立状态,提高各古村落间的通达性。同时,还要加强古村落与黄山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增开各旅游专列,实际的将各景区连通起来,增强景区之间的联动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外,“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在大黄山旅游环境下,要始终坚持以黄山风景区为龙头,整合其他优势旅游资源,统筹开发,尤其是要深入开发与挖掘徽文化系列旅游资源,提升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的品牌效应,推动景区之间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贤棠.乡村旅游发展的RHB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