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工业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施工企业 设备 租赁 前景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他们不仅拥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同时还拥有类型齐全的机械设备。但是,施工企业在一年的工作当中,不可能每天都应用机械设备,在“淡季”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增加经济收入,出租机械设备就是一个非常可取的方式。目前的机械设备租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得到了各行各业的普遍认可。有些工程的工期较长,租赁机械设备的同时,还可以与施工企业建立一些新的业务联系。因此,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租赁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本文就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租赁的发展及前景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施工企业机械使用现状和对外租赁优势分析
(一)施工企业机械使用现状
施工企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拥有健全的施工技术和类型多样的机械设备。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施工企业能够利用机械设备的长处,结合施工技术的优势,采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随着社会的健全发展,竞争力越来越大,部分施工企业面临没有业务、持续亏损的状况。所以,目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使用现状如下:首先,占用资金量很大,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属于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在市场上拥有固定的价格,几乎很难讲价,“一分钱一分货”就充分说明了机械设备的现状。其次,机械使用率不高,经过详细的统计,全国施工企业自购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在机械设备使用率较低的情况下,施工企业的效益就会降低,由此所带来的就是倒闭。第三,维修和使用成本比较高。从设备本身来看,很多的设备都是多种元件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较多的工作,有些元件非常重要,而且价格不低,如果出现损坏,花费的维修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很多的施工企业都没有办法收回使用成本,拖欠工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施工企业机械对外租赁的优势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现阶段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困境,如果说固守原有的发展方式,并且没有任何新的业务加入,很有可能导致施工企业直接倒闭。本文认为,将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租赁是一个非常可取的措施,不仅仅可以提高使用率,同时还可以帮助施工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弥补原来的部分亏损,一举数得。在此,本文主要对施工企业机械对外租赁的优势进行一定的阐述:
1.有利于调剂设备。施工企业在现阶段的运营中,工期的长短非常不固定,有时候长期接不到业务,有时候业务多得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良好的调剂设备。本文认为,在工程量较大的时候,施工企业可以在其他的施工企业或者租赁公司迅速租入急需的机械设备,避免大量购置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在工程量小,工期较为宽松的时候,可以将闲置的机械设备对外租赁,既增加了收入,同时又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良好的避免了机械闲置而放松维护、管理的现象发生。从以上的阐述来看,施工企业将机械设备对外租赁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新的发展方式,并且前景较为广阔。
2.有利于集中管理。将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适当集中,统一调配、实行对外租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利用率。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施工企业的设备在长久的应用当中,一直都会选择需要的设备来应用,暂时没有用处的设备几乎得不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闲置设备的管理工作不断下降,不仅对施工企业的未来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暂时闲置设备的日后应用。将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租赁,就需要对机械设备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做好统计,这样就可以进行集中管理,无论是施工企业自身经营的工程业务,还是一些租赁业务,都能够做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二、施工企业机械对外租赁的运作模式及管理
(一)运作模式
施工企业在租赁业务的运作模式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的模式来进行,而不是糊涂账和盲目租赁。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如果能够按照以下模式来运营,相信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清点设备--建立台账--确定租赁价格--对外信息。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在租赁以后,还要对客户姓名、租赁时间、具体用途、何时归还、延期申请以及租赁合同、违约合同等等环节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为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在这些工作当中,清点设备必须做到细致;建立台账必须做好各个方面的登记;确定好租赁价格以后,在没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不可以轻易的变动;对外信息的时候,必须准确,不能出现孔隙以及让顾客想象的空间,否则很有可能造成较大的误会,从而耽误双方的合作。
(二)施工企业对外租赁的管理
施工企业对外租赁自己所购置的机械设备,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同时要在管理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械设备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对外租赁管理工作中,手下要合理的配置机械设备,而不是盲目的为了经济效益去租赁,要根据租赁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其租赁,这样在回收资金以及自身用到机械设备的时候,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调配。其次,必须良好的管理租金。现阶段的租金并不是特别的贵,而且施工企业也不是以租赁业务为主,因此租赁资金的用途要管理好,比方说在业务较少的时候,租金可以用来发工资;业务多的时候,租赁资金用来做后续储备。第三,使用中的设备管理。机械设备在租赁企业当中使用,势必与施工企业使用的方法不同,而且考虑的地方也不全面,因此在租赁企业使用的时候,施工企业可以定期派遣人员进行检修,一来可以避免机械设备出现较大的问题,二来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服务形象,三来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
三、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租赁的发展前景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租赁业务在很多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即便如此,施工企业租赁设备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每100家企业当中,超过50%都认为租赁机械设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租赁过设备的100家企业中,超过75%都对租赁设备满意,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施工企业都与一系列需要应用到机械设备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二者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且原有的一些麻烦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对租赁业务也是比较倡导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充分利用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又节省了能源,所以租赁属于可持续发展工作。
总结:本文对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租赁的发展以及前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阐述,从现有的发展情况来说,这项业务的前景较为广阔,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循环利用的情况下,可以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可取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扩大经营范围,甚至是去推广,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同时可以开辟租赁行业的新路途。
参考文献
[1]马学良.广东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12).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积极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500万千瓦,农机总值70亿元;拖拉机发展到2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7.2万台;联合收获机发展到2.2万台,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8000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其中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等农村各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达到42亿元,增加值28亿元。建成一批骨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一批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70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3%以上,在粮食生产机械化继续稳定和提升的同时,重点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较大进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机服务总值达到60亿元,增加值45亿元。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围绕全市粮食高产创建和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巩固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与水平。大力推广普及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机械化增产、增效、节本技术,加速应用发展从收到种的“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精心组织“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和抗旱排涝、抢收抢种、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生产。积极发展种子加工处理、粮食烘干等机械化,推进农机化向粮食产前、产后服务领域延伸,为粮食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农机服务。到2015年,全市玉米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
(二)加快推进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以机械化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在花生、大蒜、马铃薯、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围绕蔬菜、林木种苗、花卉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在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等机械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工厂育秧、生态植保和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高科技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向建设标准化、控制精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产业化迈进。围绕提升林果产业化水平,加快育苗嫁接、植保施肥、分级筛选、贮藏加工等先进适用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在推动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重点发展玉米收获、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和经济作物机械,加快发展畜牧、林果生产机械,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机械,大力发展精量施肥、高效植保喷药等节能环保、节本增效的机械,推动各类配套机械全面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各业机械并举发展。加快机械的更新,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和排灌机械。产粮大县要积极发展高端机械,加快常规机械更新换代,加速农机装备整体升级。乐陵市、庆云县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牧草收获、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鲜乳收集和畜产品加工等高效生态、节能环保农业机械。
(四)推动农机服务业做大做强。把农机服务业纳入农村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培育发展农机销售、运输、维修、信息和田间作业等农机服务市场。加快以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50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依托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大力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机共同利用。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抗旱排涝和抢收抢种的机械化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抗灾能力和应急水平。适应农业标准化发展需要,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机制,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加强机耕道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
(五)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到2015年,通过认证的社会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达到20家以上。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加强农机科普宣传,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操作水平和就业技能。定期对农机管理、推广和监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六)切实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服务到位、支撑有力、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推广能力。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条件,增强手段。创新推广机制,加强示范指导,加快普及实用技术,满足农民需求。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形成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电动卷帘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规范农机维修服务,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创建四星、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50个。加强质量管理,对重点推
广的农机产品依法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开展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活动。健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加强农机市场监管,严格农机产品“三包”规定,加大对私自改装农业机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利用省、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立健全联结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植骨干农机企业。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采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改革改制等方式,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重点培育和发展海伟、宝丰、华北农机、宁津德农、庆云颐元、武城春明、夏津润辉等一批骨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产值过亿元的农机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的10家,1000万元以上的30家。
(二)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培植骨干企业,创造知名品牌,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农机装备生产基地。在德城区、宁津县、武城县、夏津县、庆云县分别建立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植保机械及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生产基地。
(三)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先进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全面提高农机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积极开展质量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全面提高掌握现代农机加工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我市企业与央企、全国机械百强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吸引著名农机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四)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农机“4S”店、品牌农机店、连锁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强化农机零配件供应,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渠道,推行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等销售服务模式。依托重点生产和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搭建农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对农业生产急需、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和替代劳动力作用明显的农业机械按规定进行补贴,对产粮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按照上级规定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先进农机具创新示范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等。鼓励支持建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按照统一部署,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积极开展农机安全保险业务,实施对农业机械的保费补贴办法。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智力引进。对符合条件的农机装备项目,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及时上报、审批。对于发展方向好、市场潜力大的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落实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按国家规定,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
(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政策。继续对跨区作业农业机械、运输跨区作业机械的车辆和技术服务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建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
(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实施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管能力,搞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优先支持农机土地深松作业,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科研、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试验鉴定、教育培训、农机维修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建设用地政策。将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作为有关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予以安排。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 机械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结合应用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单一学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各种理念、技术、层出不穷、依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引起一场新的市场需求风波:普通工业机械产品的实用性、宜人性、外观性的要求也相对的有提高。工业设计作为国家政府重点培养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还是存在一部分人不太明确工业设计的设计范围也不太明确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上的作用,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从事外形包装设计而忽略工业设计对产品以及生产线的改进作用,并且对于工业设计优秀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往往长期被国内的传统机械产品企业忽视。工业设计专业一直遵循以下原则:创造性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使用者优先原则;注重安全原则;企业目标原则;易于掌握原则;美观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由此可见,凭借工业设计的潜力,和其优秀的设计水平,以及它的新颖理念,毫无疑问的会赋予机械产品更加优秀的宜人理念和更加精良的加工品质,更加新颖的视觉效应。
1 解析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身,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美学艺术知识,以及人机工程学、经济学等等。在我国,工业设计曾经被称为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但幸运的是近些年工业设计得到了政府的和企业的重视,许多高校也开发其专业以及研究所点,在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步入正轨。
工业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通过材料、工艺、形态、色彩等方面突显现,通过改进产品的品质,功用,视觉效果等表达着工业的发展史。所谓工业设计,从广义上说,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目前而言工业设计是世界设计产业中最具发展力和潜力的一个领域,也是最能体现国家科技发展力的有力证据。例如,现代工业设计产品中的绿色设计,随着经济节奏日趋加快,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上的商品形形,依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于未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废气、污水的排放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已是制造企业的一个良心责任。绿色设计的发展趋势正是现如今热门的高环保、高技术、高效率,高节能的反映。毋庸置疑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应获得很高的重视。在2007年,温总理曾经作出过重要的指示,那就是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一指示毋庸置疑的表示了中国政府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根本保障。更随着当代世界设计潮流的迅猛飞速的发展变化,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的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怎样将工业设计良性的发展下去?答案是:紧跟时代的潮流,打破传统的观念,改变原有的设计思想,创新适宜的设计方式,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2 机械设计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
由于传统的机械产品设计重点是考虑实现机械产品本身的功能,以设计产品为目标,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工业中,机械工程师们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设计产品,这些产品由于外观质量和使用方式的欠缺,尽管内在质量是优秀的的,但往往也会缺乏市场竞争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设计师们在完成产品的功能设计时,虽然也考虑了外观视觉效果等因素的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艺术培训和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又笨又重。
在我看来,就目前而言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人机工程学的理念是:一切产品围绕‘人’服务以人为根本和直接的研究对象,所以一切设计理念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取,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做出基本判断。人机工程学的特点是不但要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还要将消费者或使用者和设计的产品,以及将人与产品作为一个系统来共同深入来研究,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社会中,凡是成功的机器产品,都缺少不了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
3 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结合将如何发展
既然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相结合的优点诸多,该如何将结合后引入中国的市场,引入民众的视野,逐步进入中国传统企业的血液中至关重要。英国和日本都是工业设计发展迅猛的国家,通过总结其发展史,从而总结出发展的有力法宝。但是不同国家的政策和局势不同,任何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合理筛选。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现代设计最早发生的地方。然而,英国却从工艺美术运动发生之初开始,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理论争执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设计实践中均无大的发展,落后于时代潮流。然而在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自己的工业生产状况进行反思,逐步认识到英国现代设计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1)热衷于理论争执,忽视实践探索;2)政府不重视,没有进行引导和给予支持。所以,二战后的英国政府对设计十分重视,各种设计组织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英国政府扶持型的发展模式之下,英国工业设计的组织及活动得到规范,全民对设计的尊重和认识得到提高,工业设计的专业地位得到巩固。
同理在日本这个科技高速发达的国家,工业设计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关键原因是政府进行了干预,在这个领土有限的岛国,物资匮乏,不能从能源上占优势,所以日本的设计方向在于节能,节约材质,产品简约轻便小巧,例如在20世纪中期,在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设计在理念上推出节约能源设计,理性设计等。
由此可见,政府应该积极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联合发展,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案和政策,同时建立鼓励其结合发展的战略,积极参加各国间学术交流,不能闭门造车,加强国际间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设计理念。在财政上扶持中小企业开发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结合的发展策略,慢慢转变传统机械设计理念。
在我国高等中学教育上也要敢于开发培养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综合性人才,开设相应课程,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培养高水平设计人才。同时应该积极培养机械设计硕士学位中工业设计方向,仅仅通过本科的学习很难达到综合性学习,所以在专业方向上应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学习,通过硕士课程学习培养人才。
4 结语
机械产品和工业设计结合发展的领域不仅仅设计局限在创新和技上的运用,而是利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优点结合,缺点避免将“设计”得到尽量大的开发。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相结合,融合运用,提高中国工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国产机械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功的设计是先进技术和优美“包装”的和谐统(3)。众所周知,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仅仅只能供于视觉享受,不但缺乏实用性而且使用长久性也存在问题,同样,任何功能单一的产品设计都是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所以工业设计师和机械工程师的工作应该密不可分,成功的商品是工业设计师和机械工程师共同的灵魂结晶。将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结合应用,改变设计生产方式,相应改变教育专业课程的该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取得极大进步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从国际制造大国转变成为设计强国。
参考文献:
[1]夏敏燕、汤学华,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机电产品人机界面设计原则[J].机械设计与制造,20l0(I):183—185.
[2]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3]齐忠华,高永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浅谈现代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8(5):14—l6.
关键词:工业化 城市化 协调发展
引言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说农业文明标志着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初步摆脱自然界提供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制约,那么工业文明则是标志着人类在农业文明形成的初步繁荣基础上,极大丰富和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又一次革命。城市化则是工业文明的自然延伸,是工业时代人类不断满足物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之后进而在非物质的精神生活方面进一步拓展需求的结果,为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伴随着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的集中,大量土地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领域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造成了“非农化”现象,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由农用转变为非农用的现象。由此,当今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城市化是否动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在低成本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失地人口的可持续安置和发展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工业化、城市化如何与农地非农化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处理好诸如平衡好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以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最广大的社会所分享。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展研究,力求找出问题的答案,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借鉴。
工业化、城市化、农地非农化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农地非农化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人们已经跨越了农业经济时代,农地非农化也说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资源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趋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地位。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物质多么丰富、技术多么先进、生产多么发达,人们始终未能超越的一个事实就是:粮食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农业是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业。对于人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国家而言,通过国际农产品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与其说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安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地选择。对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而言,一方面,如果放任农地非农化的发展,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风险,农产品的周期性和脆弱性可能使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无法自给而受制于人,形成国民经济发展动荡不安的隐患;另一方面,如果强行抑制农地非农化,显然又有违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法则,损害经济发展效率。
(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联的劳动者在农地转用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农地非农化改变了土地使用的方式,作为基本生存要素的土地参与价值形成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原来以地谋生的人口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对农地非农化的受影响人口而言,其出路不外乎二条:一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转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前者而言,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农地非农化是否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土地?如果只是部分失去土地,那么剩余的土地能否保证他们获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保证又怎么办?如果是失去全部土地,那又通过什么方式使得他们能够重新获得土地?对于后者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有无足够的非农劳动就业机会充分吸纳这些失去土地的劳动力?过去从事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幸的是,现实世界里,我们经常看到两种极端事例:在中国,屡屡出现土地被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后的农民因缺乏基本生产资料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农地非农化的失地人口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拉美一些国家里,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但城市非农领域吸纳能力有限,形成了就业不足、贫富悬殊、治安混乱、环境恶劣的贫民窟,被人们称之为城市化的“拉美陷阱”。
(三)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联的农地转用各环节利益格局调整问题
农地的非农化,牵涉到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中国的国家基本制度决定的农地属于国家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格局下,农地的转用可能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农地实际所有者、土地承包者、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农地转用后用地单位等。在农地转用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如何调适?农地非农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如何分割?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妥善处理,否则将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或者形成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要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照顾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取得利益均衡,必须制定出完善的法规制度,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难题
当今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能否保持平稳发展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否以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式得到发展。目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工业化、城市化是否动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具体而言,伴随农地非农化的大趋势,中国能否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红线,最终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2007年以来,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迅速上涨,推动了新的一轮物价普遍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这再一次提醒我们,作为粮食基本需要立足于国内供给的人口大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不能忽视,否则造成的波动和起伏将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低成本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失地人口的可持续安置和发展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一方面,有学者和官员津津乐道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照印度等国家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异常艰难而使得有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举步维艰的事例,对中国式的举国体制下的低成本土地征收和快速建设模式赞赏有加;另一方面,每年数百万计的部分或者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如何得到可持续的安置和发展,目前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和办法。
工业化、城市化如何与农地非农化结合。既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并借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乃至增长制度的变革,使之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其实是第二个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工业化也好,城市化也好,失地人口的安置和发展也好,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维护七亿多农村人口的基本权益,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在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同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应该是挖掘内部需求,而这个内部需求的最大潜在力量来自于农村人口。要把这个潜在力量变为现实,离不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业化、城市化恰好为改革农村基本制度提供了一个外在动力,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既取决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总体走向,也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具体政策的创新有关。
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别注意的重要关系
农地非农化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引起,由于以农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即使在工业高度发达、城市水平相当高的社会里,农地非农化也会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其它机制传递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反作用。因此,农地非农化必须与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发展关系,才能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福利才能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最广大的社会所分享。
第一,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平衡好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首先要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工业化引致和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一定农地的非农化。我们不能盲目重视农地保护而绝对地限制农地非农化,没有一定数量的农地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无法完成。因此要摆脱单方面高度地、过于严格地限制农地非农化。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整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土地政策的演变历程来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所面临的土地政策是不同的,采取的政策举措也是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下随机应变的。在当前重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后发追赶工业化”的阶段,必须对土地进行合理而又详细的规划,划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合理用地,但同时也严格保护农业基本区域不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破坏。另一方面,农地非农化必须是适度的、可持续的非农化,不能是盲目的、过度的、粗放式的农地非农化。目前,现实中存在农地非农化过度、农地利用粗放、存量建设用地未盘活等种种问题,经济利益总是诱使和驱动开发商甚至联合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游走于政策灰色地带,千方百计钻政策空档,导致“占补总量平衡、质量失衡”、“先开发、后退耕”、“以租代征”、“未批先占”、“东占西补”等种种政策异化的产物。适度规模和控制农地非农化在当前显得较为迫切,但农地非农化靠行政上的命令和强调难以起效,更无法长效。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不能只靠行政的、短期的、原则性的政策规定,而是要建立结构性的、长期的、可操作的、法规化的机制以及细化的可操作措施。应适当借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的农地非农化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行政机制、法律机制、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走以“城市圈”为载体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加快重工业升级转型,探索农地非农化的“内涵式”、“集约式”的利用方式和路迳。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对城市化发展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规划。城市化路在何方?能否任由中小城镇盲目膨胀、星火燎原?中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城市化发展路线可否持续?尽管从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流动等角度来看,中小城市化发展路线似乎是一条代价小、发展快的城市化路线,但从土地集约利用和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平衡的角度而言,这种城市化路线未必最佳。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没有导致农地非农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选择了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几个大都市的集中化城市道路不可行,但可以适当借鉴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挖掘自身特点及优势,也是可行之策。单纯的大城市化路线和盲目的中小城市化路线都在解决某几个方面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另外一些问题的产生,而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成渝城市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等十五大城市圈为载体的集群式城市化发展道路则可取长补短。
尽管日本在工业化中期也采取了农村工业化路线,但我们应避免再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乡村化道路,而是应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改造和集聚式发展。在城、镇、村地理布局上,结合城镇发展及时合理调整村镇结构,突出中心镇、中心村,避免零散布局。降低因村落分散带来的自来水、电力、道路等对农地占用的需要。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中期”的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合理限制“开发区热”、“大学城热”、“高尔夫球场热”、“新区热”、“别墅热”等大量占用耕地的粗放式开发活动以及可能引起的房地产投机活动。
第三,理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利益链条与利益分配关系,打破地方政府“以地取财”的土地神话,保障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利益。中国耕地保护一直以来贯穿的是一种行政强制型的约束,这种行政约束一直在与农地非农化进行利益博奕,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农地农用进行保护和鼓励。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收益主要被地方政府和地产商、房产商所瓜分,形成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合谋瓜分土地增值收益而让国家承担丧失耕地和农民承担生活风险的不平衡利益分配格局。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作为农地保护实施主体与农地非农化受益者的身份,在任期内地区之间GDP指标竞赛以及财政扩张驱动的目标导向下,往往倾向于农地非农化。因此,改变农地非农化首先要剪断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利益链条。具体而言,借鉴日本土地增值收益归全民共有的做法,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获得收益,废除土地出让金,通过土地出让税和耕地占用税,由中央统筹土地出让过程中的级差地租。同时,合法化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在现阶段极为重要。中国各地一度出现“抛荒”、“废耕”等现象,农地的收益让农民无利可图,他们宁愿选择放弃。在农地非农化收益大大高于耕种收益的情况下,农民一时也可能被农地征用所诱惑,尤其在农民生计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农民的这种动力还比较大。应当对农地非农化后所产生的收益,以直补方式奖励“农地农用”和改善农地质量,在“农地非农所有”的情况下,让“农地农用”得以与“农地非农化”相制衡。
第四,吸取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土地过度投机导致地价大幅上涨的教训,有效应对土地在非农化过程中的投机炒作。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出现了地价高涨、房地产泡沫的现象。农地保护不是要严格限制农地非农化,而是要再保证工业化、城市化对农地的合理需求之上保障农地尽可能农用。从农地非农化的动力来看,要抑制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倾向,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要缩小农地在农业与其他产业利用间的利益差距,也就是缩小“农地农用货币价值”与“农地非农用货币价值”之间的剪刀差。在这方面,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政策,有效抑制了土地投机。具体而言,抑制土地投机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制定规划,使农地用途服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农地规划;二是从法律上严禁土地投机,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始,在一定期限内没有进行开发即视为投机。并且严格规定农地使用权购买者和农地开发者必须保持一致;三是农地非农化必须服从公共利益,由国家确定明确的公共利益范围和细项,避免公共利益的模糊化;四是农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必须上交国家,不再由地方政府占有,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面前的利益冲动;五是对农地过度投机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和全面管制。
第五,加强土地规划,细化农地分类,深入立法研究,制定长远的土地规划和可操作政策举措以及合理合规的法律保护。从日本农地非农化的经验来看,仅仅靠高度的管制很难确保农地的高效利用,建立一套相互协调和严密的农地非农化机制、制度以及规划,从以人管地走向以法治地,并且严格施法。其一,尽快出台土地征收专项法律法规。日本、韩国都对土地征收单独立法,如日本的《土地征收法》、韩国的《土地征收法》等,这些法严格限制了土地征用的范围必须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并且在法律中对征地程序、补偿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我国由于缺乏土地征用专项法,导致地方滥用征地权力,甚至随意出台行政规范文件,以极低的强制性价格征收农地用于非农建设,甚至是非公益建设。人地关系的紧张、农民财产意识的增强以及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土地征收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农地非农化诱发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问题。土地征用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公共利益目的进行专项公示,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是否违反公共利益进行独立审查;集中农地征收权力,必须经省政府审核同意;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结构,负责受理和裁决征地双方的争议与纠纷,以保证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建立严格的、透明的农地征收程序;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其二,制定有关农村宅基地的专项法。当前,村镇建设结构松散、布局混乱,大量农地被挤占,农村的农地非农化已经成为一个日显凸出的社会问题。应当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制定有关农村宅基地的法律,对宅基地占有原则、建设标准等进行严格管理,对集中建设、规范建设进行鼓励,尽快整理农村宅基地挤占耕地的现象。其三,制定城市开发立法。加强城市开发规划,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占用进行规范。最后,对所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避免法律法规的相互冲突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越权与推诿。
结论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按照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未来的20―30年时间里将仍然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农地非农化在此期间也将保持相当的规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规,中国的农地转用制度包括农地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两个途径,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国家可以通过控制农地非农化的规模和节奏来控制宏观经济,这就是中国特有的与“银根”相齐名的“地根”之说。参考借鉴国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相关问题,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1988、1993、1999、2004年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蔡继明.中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三重效应[J].经济学动态,2006(8)
5.简新华.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非农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6.钟水映.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一、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
1.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农机推广体系是由国家、省(市)、县、乡4级构成,其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加强了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的调整,导致很多地区出现推广经费不足、缺少示范基地和基层网点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由于不能正常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致使农机制造企业与农民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进而阻碍了新机具的推广。更为严重的状况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机制造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没有进行严格的推广试验和测试,以至于农民买了有质量问题的农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存在质量问题的机器大量的流入市场,农民的购机热情也大幅度下降,从而给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2.农机推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原因
(1)机构设置不合理。县、乡级推广部门被撤并,转变为综合部门,履行多种职责,推广能力被削弱。
(2)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拨款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员工工资和福利,经营成了农机推广体系的主要职能,重经营、轻推广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资金紧张,推广无经费,推广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十分匮乏和陈旧,农机推广公益的职能难以发挥。
(3)缺乏政策支持,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国家和地方颁布或制定的政策法规具体措施少,可操作性不强;农机推广机构可有可无,农机推广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农机推广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学历水平低。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能胜任产品试验、分析和选型等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很少。
(5)农机推广工作未能与市场需求很好结合。目前,农机推广的主要或重大项目均由各级政府决定,由于缺乏对引进的新机具、新技术必要的测试、试验和研究,对其先进性、适应性不能做出科学评价,农机推广工作往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二、创新农机推广运行机制,促进农机化发展
1.充分发挥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公益,更好起到政府、农机推广部门、农户和农机制造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在整个体系中,国家负责制定全国农机推广的总体规划、政策和法规。省(市)级推广部门负责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省(市)级的发展规划并监督推广工作的进展。县级推广部门是具体实施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公益作用。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以及选型都是由县级推广部门负责,同时还肩负着将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的机具和技术推荐给农民的职责,要做好县级的农机推广工作,首先,需要下拨足够的推广经费确保推广工作的开展。其次,对农机推广体系的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给予政策扶持。县级农机推广部门是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制造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推广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新机具、新技术等科研成果能否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和农业机械化能否迅速得到推进。因此,加强与科研院所、农机制造企业的合作,研发新机具、新技术,提高新机具的质量和性能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2.完善乡级农机站运行机制,更好充当政府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并积极鼓励农机专业户开展农机推广经营工作。作为体系的最终端,需要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服务,乡级农机站推广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接受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近年来,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运行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革乡级农机部门,与市场经济接轨才是真正的出路。农机推广在农业机械化高度发展的国家中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德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基层农机推广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政府鼓励农会和农机协会等民间组织积极承担政府的许多职能,如农业科技(农机)推广、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教育和培训等,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协会还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进行沟通和协调,充当了政府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并且这些协会的宗旨都是服务会员,不带有任何盈利性目的。目前,我国的农机专业户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方式,走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建立服务于自己的组织,如农机专业技术协会、农机合作社。协会可以为会员举办农机示范、技术培训、信息等活动。同时,协会还可以开展机具租赁、农机具维修和农机作业等经营活动。在为会员办理农机具的购买、银行贷款、享受国家购机补贴等优惠政策方面协会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在银行贷款、推广项目、购机补贴等方面也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扶持和帮助农机合作组织获得发展。政府在基层的农机推广职能就可以逐渐转换为指导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农机推广工作。
3.政府应加大对农机专业技术协会、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在农机推广中重视,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农户,更好的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来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的土地闲置和劳动力紧缺的现状,但是却为农机合作组织开展代耕、代收、代插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颁布,为土地进行资本经营方式创造了条件,为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将从单家独户的自耕模式逐步转变成农场化、企业化管理模式,农机合作组织也将在这场变革中得到极大的发展。
关键词 化工机械 基础知识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New Ways of Chemical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roade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trengthen Skills Training
WANG Feng
(Yunnan Chemical School,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a's chemical machinery built in the early 50'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mode were affected by Soviet Union model, the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urriculum are typically discipline-based education. 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processes, new skills are emerg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chemical profession has failed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times, chemical machinery must constantly innovate and develop, to find 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evolving new way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emical mechanical; basic knowledge; skill training
1 我国化工机械专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自1992改革开放全面实施以来,各领域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成绩卓越。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我国的化工机械行业为了适应行业需求的新变化,也有一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化工机械行业长期以来处于亏损边缘,但是,在2004年,中国机械化工行业迎来了产销两旺的火爆行情,这一行情,不但一举挽回了全行业的亏损局势,对于整个机械化工行业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根据中国化工机械市场协商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石油化工、塑料机械等在国内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对石油及化工设备存在大量的需求。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化工机械行业在历尽艰难以后,经济效益将稳固增进,持久亏损的机械化工局势已经逐渐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
从2002年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高涨以来,炼油企业也掀起了炼油的,因此促进了石油加氢装置的改进。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我国仅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在建和新建加氢装置就有45套。目前,我国的加氢装置已超过100多套。国际和国内炼油技术的发展使得加氢装置的需求力度加大,许多企业收到了多年未见的大批量定单,有的设备制造企业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2004年化工机械产品销售大幅擢升,显然,石化行业给化工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持续增加的大好形势下,中国机械行业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面对越来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品尝所取得的成绩的喜悦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国际市场的总体趋势,找出不足和新的突破点,不然就会因为遭遇发展瓶颈而止步不前。
2 拓宽基础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推动机械化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国门的打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学科型和理论性人才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现在生产的实际需求。近些年随着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发展,计算机集成控制的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当今生产企业已经走向分工细化,生产社会化,一个人往往只是负责某一类设备或者单台及其的管理和设备的具体操作。因此,实际操作技能成为企业的主要考察点,显然,传统的化工机械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受企业青睐,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有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而且,因为就业是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的双向选择,再者,“专业对口”的观念已经被打破。初入企业,毕业生常常被安置到流水生产线,当一名普通操作工人,从最基础的操作开始,由“工人”到“技术员”的转变,企业新的需求对传统化工机 械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化工机械相关职业教育的学校只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展开课程,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推动化工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2.1 转变思想,把人才的单一化,转向多元
行为要有观念做指导,要实现教育目标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由于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当今的职业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实际做指导,仍然采用一贯传下来的知识体系,而忽视实际发展的现状,落后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先进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们应当大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联系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借鉴其有用部分,用以指导教育教学,以能力为中心,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化工机械专业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由于化工机械专业大多是面向化工、石油专业,因此,专业的学习也不过是这些专业内容不同程度的“压缩本”。事实上,现代各个行业已经不是单个独立的个体,固步自封是无法得到长远发展的,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单一的专业要求,这一点从“对口专业”就业的削弱可以得到证实,因此,在专业知识之外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显得很重要,比如,在炼油的专业知识之外的设备自动化控制等。
2.2 基础知识要联系实际,知识不能和现实脱节
我国的机械工业建于上世纪50年代,所有的机械专业教育都是几乎相同的体系,而且教材内容明显老化,几十年来一成不变。而现实中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是这些书本上所没有的,而书本上的一些内容也过于老化,与实际相脱节,这样学到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实际,对于实际中的问题也没有接触。“学以致用”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最新的、科技的最前沿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最实际的知识才是硬道理。
2.3 突出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学习知识之外的技能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传统化的机械专业知识体系存在不少弊端。因此,现在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启发其自己的思维,这是对创新能力的现实应用。加强能力训练也应该成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在真正的实际应用中才能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单纯的理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化工机械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摒弃急躁和浮躁,脚踏实地去做,最终才能得到回报,使化工机械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方鸣,金燕.职教论坛.2002(18).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系统地阐述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时候,特别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发展住房公积金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产物,是社会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住房公积金制度毕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方面有待健全和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地制定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不断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才能与时俱进,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握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政策取向,使住房需求结构呈现居住需求、舒适需求和投资需求三元发展态势,这将从根本上影响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住房公积金加快与地方经济的融合。
从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住房条件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广大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保障。所谓“安居才能乐业”,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保障的核心制度之一,在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其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和强化。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始终把握好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发展方向,不为一时一事所惑,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研究和开展工作,既要考虑高收入职工的利益,又要考虑到低收入职工的利益;既要考虑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又要考虑到非公企业职工;既要考虑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当前利益,更要考虑资金安全和长远发展。在住房公积金归集、支取和贷款等方面积极研究制定向低收入职工倾斜的政策,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水平
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直面社会广大职工,情系千家万户。做好新形势下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体现。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领导能力为抓手、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维护职工权益为宗旨,不断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
一是要深刻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站在港城沿海大开发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住房公积金事业跨越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找到破解难题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归根结底就是抓住公积金“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手,牢固树立公积金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动摇,坚持公积金管理事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不走样,坚定不移地抓好公积金各项业务统筹兼顾不松懈,只有这样,公积金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深刻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定强制性的、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专项住房储蓄制度。这项基本的住房保障制度只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建立在私人资金基础上的集合性公共基金。住房公积金是属于个人产权的住房保障储蓄资金,我们现在管理的50亿住房公积金,关系到全市30万职工的住房保障和资金安全。而就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公积金的安危基本上系于公积金管理中心一身。因此,我们必须在抓好“归集扩面”、做大资金规模,为住房公积金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这个“第一要务”的基础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贯彻落实到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中,强化内部管理,狠抓风险防范,确保“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
三是深刻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缴存职工日益增长的对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位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苏北地区的连云港,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年来,我市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全面和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缴存主体不平衡,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缴存单位较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缺乏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内在动力;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县的住房公积金总量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覆盖率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三是管理工作的内、外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方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协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实现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创新
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县级)职工技术协作活动为例:成立于1985年6月的区职工技协,截止2010年12月,全区职工技术协会所属基层(企、事业单位中)技协团体会员48个,职工技协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中心、服务部)35个,技协活动小组(车间、班组)117个,技协个人会员5300多名,自1998年以来,基层技协组织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速度。统计2006―2010年全区职工技协活动:组织职工技术培训(讲座)1386场(班)次,受培训职工达4.7万人次;组织提合理化建议并论证实施2017条;组织职工技术技能竞赛720项(场)次,参赛职工达3.2万人次;组织技术攻关103项;组织技术开发1673项;推广应用新技术105项;荣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2项,省部级职工优秀技术成果3项,地市级职工优秀技术成果5项;县(市、区)级职工优秀技术成果35项。积极参与技术市场建设,促进专业技术及其成果转化,实施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10669项,实现有偿技术服务总收入1.7亿元,上交国家税金834万元,上缴同级工会49.5万元。诠释了工会职工技协组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条腿走路”推进工会职工技协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且成为云南省县(区)级职工技协工作的一面旗帜。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以提高职工(农民工)技术业务素质、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和要求,职工技协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提高职工技术业务素质,激励职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想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体现持续作为,职工技协组织需要“两条腿走路”:即开展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和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
开展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2000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职工创新工程领导小组”。10年来,这个活动已融入了社会化、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并且在全国各行业蓬勃开展,形成了政府搭台、工会组织、职工参与的模式。各级、各地职工技协应从承担着工会组织职工围绕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科研、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工作目标出发,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加强和推进技术技能带头人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和成果的产出,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为促进市场开拓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计算机集成制造;机械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37-01
一、机械自动化的由来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国内外的工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机器的操作采用自动控制器后,生产方式才从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控制(传统)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才能使生产率全面提高,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
二、机械自动化的发展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首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开始发展应用,上世纪6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始建立可变性自动化生产系统,即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70―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鉴于实现CIMS系统的全盘自动化所需的巨额投入所承担的巨大风险,加之技术上的难度与可靠性等问题,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开始转而注重信息集成的效果,追求低成本自动化LCA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三、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四、机械自动化的未来
研究生产大量性能优良、自动化水平高的机电产品是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关键。自动化生产时机械技术不再是单一的完成系统之间的连接,在系统的结构、质量(重量)、体积、钢性和耐用性等方面对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机械技术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实现与适应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时,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伺服系统的操作等都少不了要应用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自动化生产时信息的交换与处理、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都少不了要应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鉴于我国国情,当前要组织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工作,加强机械自动化中具有共性的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建设,以及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工艺现代化、生产过程的基本工序自动化、辅助工序自动化等的研究。只有对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方方面面配套发展,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才有市场,现代自动化技术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不但要起点高,瞄准世界先进水准,而且必须包括各种灵活的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才能健康地走上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高级技工学校机械系
参考文献:
[1]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