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简述植物多样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植物多样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植物多样性

第1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一、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一)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有不同演替时期的多种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冰川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这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相互镶嵌组合,形成了适宜多种动植物、昆虫栖息的生态环境,奠定了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基础。在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系统内生物成分复杂、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庞大。

(二)生物物种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95科451属1311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4.8%。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保护区已采集命名的昆虫有16目175科1609种,目数占世界昆虫33目的48.5%,占甘肃森林昆虫23目的69.6%。

(三)珍稀、濒危物种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有雪豹、藏野驴、斑尾榛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鸟类8种、兽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鸟类26种、兽类13种),濒危鸟类占全国濒危鸟类的17.49%,兽类占全国濒危兽类的19.14%。甘肃省保护动物6种(鸟类2种、兽类4种),甘肃省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24种。保护区内保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叶草、绵刺4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瓣鳞花、黄芪、蒙古扁桃4种。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12属16种。

二、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依托

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3]。生物多样性是祁连山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和依托。如果丧失了生物多样性,就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保护区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形成的生物及其生境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为游客提供了最为原始、最为生动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让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奥妙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憩,促进了身心健康,满足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生态旅游经营者收益

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为经营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门票收入,野生菌类和野菜为游客提供了别具风味的美食,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在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名贵的补品和药材,为生态旅游经营者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四)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为欣赏对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环境优美的休憩场所。生物多样性既是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又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样性,就丧失了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境遭到破坏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活动,以及大量游客的活动干扰,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景区内游客活动频繁的地区已经没有野生动物栖息。

(二)植被遭到破坏

由于游客的过度踩踏,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的植被遭到破坏,调查发现,保护区金露梅、紫花针茅、疏花针茅等主要低矮植被的高度和覆盖率都低于景区外草原,保护区景区内植被覆盖率比景区外平均低26%。

(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景区开发之前活动在景区及周围的马麝、马鹿、盘羊、岩羊、棕熊等野生动物,目前在景区及周边5千米范围内已找不到活动踪迹,血雉、兰马鸡、雉鹑、斑尾榛鸡、草兔、中华鼢鼠等野生动物在景区的数量下降了68.4%。

(四)生物遗传资源流失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保护区部分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遗传资源流失。景区内的山丹花因游客过度采摘,分布面积锐减91%,植株数量锐减87%。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游客管理

及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规范游客的行为,尽可能减少游客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二)严控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设施审批监管力度,旅游设施建设必须遵照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严格审批,坚决杜绝随意建设旅游设施,破坏景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境的现象。

(三)严格执法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对破坏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

第2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外围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外围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第3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论文摘要】:外来植物入侵是非土著植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并定居在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一般具有比土著植物更强的生活能力,从而对土著植物的多样性构成威胁。文章综述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基本生理生态特征和其入侵的一般特征,并分析了目前我国植物入侵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防制植物入侵的一般方法。

引言

植物入侵(PlantsInvasion)是指一种植物在各种活动的影响下,从原产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并通过定居(colonizing)、建群(establishing)和扩散(diffusing)而逐渐占领该栖息地,从而对当地土著种群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外来植物入侵的原因很多,如动物活动,占领空的生态位等。外来植物入侵现象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经济问题,打破了入侵区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危害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特别对农田、草坪、果园等人工栽培的经济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破坏。植物入侵造成了全球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和危害人类社会经济已经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研究入侵植物的生态和生理特征,准确预测植物入侵性,有效防止有害植物的入侵成了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研究工作的焦点。

1.植物入侵概念和入侵植物的特征

1.1外来入侵植物及植物入侵的概念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在非原生态系统进化出来的植物,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一定威胁的植物。植物入侵是指一种植物在各种活动的影响下,从原产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并通过定居,建群和扩散而逐渐占领该栖息地,从而对当地土著种群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

1.2入侵植物的特征

外来入侵植物,特别是那些入侵性较强的外来植物,具有其相应的生理和生态等特征。比如:外来入侵植物一般多为草本植物,多为单年生或二年生,生活周期短,植株较小,种子数量巨大,种子小而轻,繁殖和传播方式多样化,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等特征。如薇甘菊广叟果千粒重010892g,具5"脊",先端一圈冠毛;紫茎泽兰种子千粒重0104~01045g,广叟果顶端有冠毛;飞机草广叟果千粒重仅为0105g,具五纵棱,棱上有短硬毛。这些体积小、重量轻,加之具有翅、柔毛或冠物等附属物,能通过空气、水流、动物或人类等多种途径进行远距离散布。研究表明,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更具入侵性;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单年生、二年生植物比多年生植物更具入侵性。对入侵我国最严重的90种外来植物中草本和木本,单年生和多年生的数目分析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

2.目前我国植物入侵现状

据调查,目前中国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88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70种,隶属41科。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49种)和禾本科(33种),来自美洲的有12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6.15%。这188中入侵植物中,最严重的为90种,对这90种外来植物的性状和生活周期型的统计,发现草本与木本的数量比为81/9,单年生、二年生与多年生数量比约为52/38,并且,作为草本的禾本科(Grai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数量居多,分别为11种和22种。统计的结果显示,在这90种外来植物中,草本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由于该90种外来植物在我国入侵性评价中处于最严重的地位,故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而一、二年生与多年生相比,也占据一定优势。我们抽样对90种外来植物的其中蓖麻等5种植物的形状和入侵强度列出如下:

3.有效防止和防制植物入侵的一般方法

目前对入侵植物主要采取检疫、人工、生物、化学、农业、机械或物理防治,以及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方法简述如下。3.1杂草检疫防治

杂草检疫是防治植物入侵的首要环节,也是杂草防治不可缺少的环。它是依据植物检疫法,对输入或输出的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中夹带的有毒、有害杂草的繁殖体进行检疫的防治方法。必须提高检疫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宣传、呼吁,加强科普教育,使人们有充分认识,从源头杜绝有害外来植物的入侵。

3.2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原始、最简便的方法,适于控制刚传入,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清除,但对高繁殖力的物种则因费时费工,除草效率低。深圳曾多次进行人工拔除薇甘菊,但因效果差而放弃。人工防治是一种清洁的生态防治方法,但要注意除后残株必须及时妥善处理,否则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客观上加速外来植物的入侵。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杂草的天敌,如昆虫、病原真菌、细菌、病菌、线虫、食草动物或其他高等植物来控制杂草的发育、生长蔓延和危害的方法。其目的不是根除杂草,而是通过干扰杂草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繁殖与传播,使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利用有害植物的天敌进行防治,国内外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3.4动物治草

以虫治草是利用昆虫能相对专一地食取某类杂草的特性来防治杂草的方法。一般程序为:原产地考察采集天敌-安全性评价-天敌引入与检疫-天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天敌的释放与效果评价。从20世纪中叶至90年代,以虫治草的研究和实践迅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如1945年美国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1978年前苏联利用豚草条纹叶虫防治豚草;1987年中国利用空心莲子草虫(Agasicleshygrophila)防治空心莲子草;利用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对水葫芦进行防治等。

目前防止和防制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日益增多,也日益科学化,环保化和有效化,主要体现在生物防制植物入侵的方法上。

结束语

一个外来植物在远离原生境后要迅速占据新的生境,并不断扩展分布范围而成为入侵种,必然有一定的生理和生态学基础对异质生境较强的适应对策、快速的繁殖能力、高效的种子散布方式。这些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

植物入侵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危害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视,寻找有效而科学地防止和防制外来植物入侵的措施成了植物入侵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史刚荣,马成仓.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学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6.4.

[2]江贵波,曾任森.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防治.安徽农业科学,2006.

第4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绿化,种植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quali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has been required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so we are now advocating ecological greening.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of residential greening and human area of life, a residential area is a small range of "ecosystem",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plant diversity in plant ecological system.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greening, plant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昆明市居住小区绿化植物的组成与分析

1.1 绿化植物形态简述

蔷薇科植物形美,花美,果美。在小区里种果树,当硕果累累时,给人回到宁静村庄的那种感觉是其他植物根本无法替代的。

禾本科植物姿态优雅,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其中的竹类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富有山水画境的自然美。竹子集形态美、色彩美、音响美、风格美于一身,在园林绿化中观赏价值极高:翠竹青青,千姿百态,因此是居住小区不可缺少的植物种类;棕榈科植物树势挺拔,夜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易于形成热带植物景观,在小区中使用也较多。总体说来,昆明市居住小区目前使用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1.2 绿化植物的应用频率分析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将使用频率≥61.90%的植物进行统计,杜鹃、桂花、鹅掌柴、苏铁的应用频率最高,在80%以上的居住小区都有应用,其次是滇朴、肾蕨、叶子花、假连翘、红花檵木、榕树、八角金盘、银杏,使用频率都在66.67%以上。

杜鹃虽贵为“花中西施”,但适应性较强,因此在调查的小区内都有应用。 杜鹃花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居住小区中片植、散置均能形成很好的景观。桂花终年常绿,枝繁叶茂,秋季开花,芳香四溢,可谓“独占三秋压群芳”。在住宅四旁或窗前栽植桂花树,能收到“金风送香”的效果,在昆明地区广泛栽植。

2 昆明市居住小区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特点

2.1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结构,调查发现昆明居住小区的垂直结构有3种,即乔木-草本型,乔木-灌木型和乔木-灌木-草本型。根据生态学原理,群落的分

层结构越复杂,对环境的利用也就越充分。但在居住小区,不能只顾及群落分层,还必须考虑采光和通风的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植物景观规划时做出最科学合理的平面设计。

2.2 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植物配置时,规则式的配置方式一般构成均匀型种群,植物的配置方式通常有对植、列植、三角形种植、中心植、环植及多边形种植等方式;自然式配置一般构成随机型种群,植物的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群植、林植及散点植;混合式配置是把规则式配置与自然式配置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植物配置方式通常形成集群型种群。滇池卫城选用刺桐作为孤植树之一,刺桐树身高大挺拔,枝叶茂密,花期为3月份,花色鲜红,花形如辣椒,花序紧簇,远远望去,每一只花序就好似一串熟透了的火红的辣椒,使小区的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2.3 群落的季相

随着气候季节替,群落呈现不同外貌的现象就是群落的季相。群落的季相变化也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群落的季相主要依靠植物的花、叶和果来反映,春的百花争艳,夏的浓荫覆盖,秋的层林尽染,冬的树木姿态,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城市里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居住小区的绿化应尽量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

3 各居住小区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对调查小区的园林植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应用植物种数最多的是同德极少墅,共有绿化植物92种,占调查小区植物种类数的39.82%;应用植

物种数最少的是英茂花园,共有绿化植物20种,占调查小区植物种类数的8.65%。

4 昆明市居住小区植物造景分析

植物配置是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表现在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更表现在对于美化生活空间所带来的巨大精神价值。植物景观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

4.1 居住小区的植物树种选择

4.1.1乡土树种的利用

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在园林植物配置上能够具体体现,如北京香山红叶(黄栌),杭州柳浪闻莺(垂柳),金陵十景栖霞丹枫(枫香),海口的椰风(椰子),苏州的香雪海(梅花),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紧紧联系一起。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且群众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购易成活。

4.1.2 彩色叶植物的利用

在调查小区内用到的彩叶植物有红枫、鸡爪槭、紫叶李、红花檵木、紫叶小檗、洒金千头柏、山杜英、金叶女贞、石楠、黄连木、复羽叶栾树、紫薇、枫、银杏、鹅掌楸、水杉、乌桕重、阳木、池杉等。江东四季园中丛植数棵鸡爪槭,色彩艳丽,与周围环境对比明显又不显得突兀。

4丰富居住小区绿化植物种类的方法

4.1增加乡土树种的比例。乡土植物资源与天然植物群落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都能适应本地的生态环境,不需要特别的投入,这不仅可以降低养护管理的成本,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而且很能体现地方特色,有助于营造具有特色的园林城市风格。

4.2培育新品种、引种外来物种。居住小区应该在以乡土植物为基调树种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新品种、引进观赏价值高的物种,这样居住小区的景观才能在统一中有变化有新意。

4.3增加居住小区内果树的应用。果树树姿优美,秋季果实累累,观赏价值很高,而且一般品种比较容易成活。

5 居住小区绿化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第5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

过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中,城市的建设者们开始寻找一条有效的生态化解决方案,以解决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人与自然隔绝的现象,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1]。

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这些措施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形成生态化河道,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设计者应该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这是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1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结构抗力减小,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4]。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

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5]。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NH4+、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6]。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在常水位线以下且水流平缓的地方,应多种植生态美观的水生植物,其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栖食和活动场所,美化水面,根据河道特点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按其生态习性科学地配置,实行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湿生植物为主,河滩部分选择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河道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香根草、百喜草等。人工污染较严重的河段或者郊区无污水管网的河段,要选择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氮磷、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以达到生态治河的目的,比如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浮萍、美人蕉等。有关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比浮水、挺水植物更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有种植槽或湿地的地方,可以根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置多种水生植物,重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比如芦苇、荷花等。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5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41-43.

[2]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9-12.

[3]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等.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53-55.

[4]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79-280.

第6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总体布置

结合汾河中下游流域的现场实际情况,沿汾河中下游地区以太原市为重点,兼顾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和运城市,在较宽阔的河滩地建设人工湿地20处,总面积339.2hm2,共处理污水11.69万m3/d(即1.35m3/s)。其中滩涂湿地8处,总面积212.33hm2;河槽湿地12处,总面积126.7hm2。

人工湿地在重点段(小店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设计水量水质

(1)设计水量根据该区域可使用土地面积的实际情况,并考虑汾河的平均流量等因素,确定小店区工程的设计水量为50000m3/d。

(2)设计进水水质根据汾河小店区水质监测结果,结合汾河的水质特点,确定工程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125mg/L,BOD5≤25mg/L,NH3-N≤35mg/L。

(3)设计出水水质根据山西省水利厅和山西省环保局颁布的《山西省地表水域环境管理区域方案》,汾河中下游河段即南内环桥以下河段,其水质目标为环监二类,其中主要污染指标COD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确定工程设计出水水质为:COD≤40mg/L,BOD≤10mg/L,NH3-N≤10mg/L。

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框图见图1。工艺流程简述:汾河河水通过渠宽为B=2m,渠底坡度i=0.01的取水口自流进入平流式沉砂池,经1.5h的重力沉砂处理后进入预处理提升泵站,河水经300QW800-15-55型潜水排污泵提升进入斜管式初沉池,经1.0h的沉淀后自流进入廊道式厌氧池,在HRT=2.0h的时间内,采用水流推进器使河水在厌氧池中缓慢流动,进行厌氧处理;厌氧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进入预处理的核心设施,即浮动生化池,河水的有效水深控制在4.5m、浮动填料投加量为20%和气水比为2∶1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浓度控制在4500mg/L左右,处理后的出水经斜管式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出水经潜流湿地加压泵站二次加压进入潜流湿地,河水经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系统进一步处理后重新回到汾河。

3人工湿地在小店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3.1潜流湿地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潜流湿地系统采用复合型构筑湿地,水力停留时间3d,表面有机负荷设计<0.012kg(/m2•d),设计水力负荷<0.4m3(/m2•d)。占地面积约18.6hm2。共分为62组,每组5个单元。依据地形地势进行设置,每个单元平面内尺寸为30m×20m。各单元尺寸与结构基本一致,各单元四周240mm砖墙护围,单元深度1.3m。湿地由湿地防渗膜、湿地植物、集配水系统及导膜管构成。自下而上各层的分布:防渗层、导淤层、填料层、种植层。

3.2表流湿地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每5个单元潜流湿地出水对应一个表流湿地单元,每个表流湿地分3个梯度,每梯度下降50mm,进一步通过植物根系吸收、表面流自净等功能去除污染物,达到最终设计出水水质。表流湿地设计分为62组,每组约0.9hm2,表流湿地总面积55.8hm2,表面有机负荷设计<0.001kg(/m2•d)。

3.3景观表流湿地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汾河小店桥北380m,南320m,宽约160m的左岸滩地设一景观湿地,利用处理后的水形成较大的水面,水岸边界地上种植如荷花、香蒲、芦苇、菖蒲、泽泻等水生植物。并设防腐木栈道,亲水平台、园路等亲水设施。

工程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1实现湿地内部配水均匀性

沿河岸输水主干管采用钢管,湿地内所有配水管道均采用U-PVC给水管管材,耐压等级为P≥0.4Mpa,垂直下方各45度角对称穿孔,孔径φ12mm,间距300~500mm不等。由配水主干管将污水引入各湿地单元,布水方式为穿孔管向填料层布水。

2填料选择与级配的合理性

填料用量大,宜当地取材。在太原50km外的山有绿岩石,采用绿岩石经破碎后筛分,按不同规格进行湿地填料级配,防渗膜以上填料级配依次为:亚黏土100mm;80~120mm粒径300mm厚;50~80mm粒径100mm厚;30~50mm粒径100mm厚;10~30mm粒径100mm厚;粗砂层100mm厚。填料顶层为200mm厚种植土。

3湿地防渗措施的安全性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工程采用防渗措施,首先在原土基础上(整平后的设计底面)夯实,需达到压强12t/m2,然后在湿地底部夯实黏土上及四周均铺设一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本设计选用1200g/m2HDPE膜。

4湿地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从北方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环境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以及群落配置、合理布局与景观美学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种类。芦苇、茭白、香蒲、草、泽泻、凤眼莲等植物具有年生长期长,生物量大,对高温恶劣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合理配置使湿地植物种类丰富。

5防止湿地内部堵塞措施的相关性

对于填料层防堵的问题,需要考虑湿地处理系统各单元间的关联性,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工艺前端采用预处理工艺,降低污水的悬浮物含量,控制进入湿地的COD;二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基质粒径及级配,控制孔隙率,基质粒径及级配的选择应在保证净化效果和防止堵塞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三是在导淤层设置倒膜管,定期排放湿地内脱落的生物膜,防止填料层淤堵。

第7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河道;设计

近年来,打造“生态之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改变城市的水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于是大批的见水、亲水、乐水、近水的宜居工程层出不穷。城市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是城市内唯一流动的、连续的元素,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与基础。在过去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中,为了提高河道的防洪、水运、灌溉功利价值,往往利用渠道化、硬化的方法对河道进行人工改造,如裁弯取直、疏挖河道、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高筑河堤等。经过改造的河流,确实是保障了社会安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河道污染,生态破坏,景观单一等。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河道设计中,构建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生态河道,从而维持和强化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生态河道及其设计理念

1.1生态河道的定义

生态河道并非是原生河道,而是通过实施一定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河流廊道。

1.2生态河道设计理念

(1)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2)满足城市防洪抗旱要求,生态设计不影响城市防洪安全。在保证河道护岸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采用生态护岸设计。

(3)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4)将城市文化的底蕴,赋予生态设计之中,创造引人入胜,别具一格的城中风景线。

(5)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代替传统意义上单一性的物理景观,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各物种不同的特性,合理、科学的搭配,与季节的变化有机结合,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6)投入运行后要借助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净能力达到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协调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打造符合当地本土特色的生态河道。

2.城市河道生态破坏现状

多年来,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一直注重提升河道防洪能力,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使我国多数城市河道形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河道渠道化和裁弯取直工程降低了天然河流的蜿蜒性。

(2)河道断面形状呈现几何规则化、单一化的断面形态。

(3)河床材料变为硬质化的不透水性材料。

(4)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了河流形态表现出不连续性。河道形态结构的变化,河道系统形态多样性的降低,使得河道系统生态环境异质性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引起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下降。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不少城市河道相继出现黑臭问题或富营养化现象,表明河道的生态功能已经几乎损失殆尽,人们也由此逐渐认识到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河流整治工程不仅仅关注其传统功能如防洪、航运等的发挥,还要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要与周边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

3.生态河道设计方法

3.1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生态河道的平面设计应以自然河道平面和长期发展形成的河道形态为依据,遵循生态学原理,营造出婉蜒曲折的河道形态。在河道的平面形态构造时,可以在河道的两边堆放枯树或泥沙,形成类似于自然河道的凸岸和凹岸,使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弯曲形状。

3.2横断面设计

河道横断面设计首先要满足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然后考虑景观及河道生态需水的要求。城市河道横断面常用的形式有矩形、梯形和复式断面等。矩形断面常用在建筑物较多的老城区,它节省土地,但生态性、观赏性和亲水性均较差。为此,通过绿化河岸,种植攀缘植物、水生植物,或用天然块石对混凝土护岸进行修饰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矩形断面的缺陷,达到改善整体景观生态的效果。梯形断面占地比矩形断面大,但生态性、观赏性和亲水性比矩形断面好一些。梯形岸坡上种植柳树、草地等,水边再堆砌一些块石或卵石,不但可以美化河岸,也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场所,使河道更接近天然河道。

3.3纵剖面设计

根据河流自然条件,可以沿河设置一系列的堰坝等挡水建筑物,利用水面落差模仿瀑布直落而下的动感,在堰坝上游形成宽阔的水面,即使在枯水期,河面仍是水波激滟,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也为河道景观增色;同时,宽阔的水面不仅为从事水上娱乐活动提供便利,而且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堰坝下游形成深潭、急流区。不同河段缓、急流各不相同,水流形态变化丰富,塑造出一种富有魅力的河流景色。水面跌落产生的瀑布落水声,又创造出优美的音响效果。此外,水面落差又可以对水体曝气掺氧,这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维持水体生态平衡也有一定的效果。为了不影响行洪,这些堰坝可以做成橡胶坝,平时充水(或充气)挡水,汛期放水(或放气)落下行洪。

3.4河道的流量和水位的设计

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整治,需要遵循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择符合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相对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河槽的设计流量整治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两种方案,针对枯水河槽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设计水位,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

第8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责。“生物入侵者”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横最终会得以实现。

(1)请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遵循( ) 为所欲为(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2.用一个成语来代替下面句中的黑体语句,使其表达的意思不变。

(1)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 )

(2)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心里一点也不有所触动?( )

3.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在括号内。

(1)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

(2)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 )

(3)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

【课文巩固】

阅读课文第二至五段,回答问题。

4.第三段以 、 、

为例,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5.“‘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6.有些同学说,为了使说明文的语言更简洁,“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中“往往”一词可以删掉。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你的看法。

7.“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能力提升】

(能力目标:①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②培养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相关信息。

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水的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在西欧,一种北美虾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上面的材料中讲了哪两种“生物入侵者”?它们的危害分别是什么?

第9篇: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

【关键词】危害 入侵 应对措施

一、我国现有生物现状及面临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 554种,鱼类3 862种,高等植物约30 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虎鱼、波氏吻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 (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

二、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应对计划

外来入侵种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国际贸易。采取建立相应的国际法规和制度以及加强检疫的做法来保护各国的利益,虽然可以尽量减少外来入侵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国际贸易为零风险,但这恰恰与国际贸易的开放原则相违背,零风险实际上限制了国际贸易。这对矛盾的调和,实际上就是检疫的妥协。因此,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又要把好检疫关,保证国土安全,这就对目前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框架提出了挑战。

一个国家孤立的行动无法控制所有可能引入入侵物种的行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达成共识,认为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法来有效预防和管理。至2000年末,至少有39份有约束力的协议和一系列没有约束力的行动和技术指南提到了外来物种的问题。

1.新西兰生物安全应对计划

2001年9月发表了通报(Issue Paper),这为出资者和团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咨询提供了基础。这个部门组织、利益团体、地方议会和政府机构内提出了的生物总结聚集了大约400个问题,出资者对其予以确定。有些问题具有战略性,重点关注支持新西兰生物安全工作的目标、原则和政策。其他的则注重生物安全系统和生物安全机构的可行性方法。

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新西兰的生物安全计划也在不断被加强和革新加强。新西兰政府已经认识到生物安全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包括中央政府机构、地方议会、工业组织和部门组织。新西兰政府已同意制订新西兰生物安全计划,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为其制订和公布提供96万新元。生物安全部长,Hon Jim Sutton ,要求生物安全委员会在2002年12之前合作制订出新西兰生物安全计划,2003年4月开始实施。

2.加拿大的应对计划

2001年报11月在安大略渥太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召开了外来入侵种国家研讨会.筹划发展对付外来入侵种威胁的国家计划。

会议制订了一些规划和目标,确定了加拿大境内的重要问题,提出国家管理外来入侵种的手段。在确定国家体制下的各组成部分和规范原则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并简述了2002年秋季之前发展国家计划的合作进程。

大会以美国、新西兰和其他国家提出的方案为基础,并且强调要与北美内外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与会者强调有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解决实施全向管理方案产生的分歧,明确联邦政府作为领导者和推动者的地位,同时确认其他各方的作用和义务。计划要重点突出、目标清晰。国家计划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道德因素,采取生态手段,但也有义务不要出口外来入侵种,全民教育和觉悟的提高将对于国家计划的成功实施非常重要。北美和南非建立地区入侵种信息中心

三、我国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思路与建议

1.我国的控制指导原则:

1.1使用者承担费用:经济上的有害入侵种造成的危害由这些物种的引入者承担。进口单位可能需要购买保险以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可以收取商品税来平衡因进口造成的相应风险。

1.2全社会负担价格体系:对于那些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加重生物入侵性危害的商品或服务,确保它们的定价忠实反映出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1.3预防性原则:只要有任何可预见的风险,即使缺乏确认的证据,也要采取预防性措施。必须要假设风险存在,直到证明没有该风险为止。

1.4保护公众的利益:预防比治理更好,限制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应有公众资金支持外来入侵种控制项目。

1.5信息的共享:掌握外来入侵物种风险信息的单位应可以将这些信息免费提供给其他单位使用,建议最好在公共互联网页上公布相应的信息。

1.6要求补偿的权利:个人或单位如果遭受外来入侵种所带来的损失,有权向相应的负责引入该物种的单位索取补偿。

1.7加强基层管理:在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实施政策和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 相关的管理项目应有所有利益相关者参加,其中包括民间组织和机构。

2.必须加大立法和制标的力度

2.1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同时还有一些用以配套的名录及审批制度。此外,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也有相关的法律条款

2.2现有的执法主体:主要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业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技推广中心或植保植检站,以及林业局的森林保护(检疫)站等。

2.3这些法律主要集中在人类健康、病虫害及与杂草检疫有关的方面,并没有充分包含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内容,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控制外来物种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同时,我国幅员广阔,生态系统类型繁复,国内跨地区的物种转移迄今尚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也没有规章条例可循来管理地区性的物种入侵问题。事实上,我国虽然对于引入问题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远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来入侵种控制体系,对于外来入侵种的早期预测、监测及早期控制和迅速反应,都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控制外来物种,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

四、建立常效防控体制

1.在政府层面应由检验检疫部门负总责,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机制,由检验检疫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办法加快相关法规,标准的完善和制,修订工作。

2.其他各部门对每年需要进口的部分提前通过检验检疫部门收编国际已经通过的标准,对没有的标准要加快制订。

3.对需要进口而国际上又没有现成的相关标准,可采用出口国对该商品检疫的通行规程。

4.对新研制的进口商品可根据其成份配制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危害性。

5.对需要长时间才能确定其危害性的进口物种要建档,跟踪,确定,控制的方法来完成检疫。

6.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快有害生物检验鉴别的实验室建设,做到检的快,鉴别快,鉴别准的两快一准的服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的控制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的入侵。

参考文献:

[1]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指南.

[2]《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手册》.

[3]《中国进出境植物检疫手册》.

[4]《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

[6]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25 号,2002 年8 月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