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教材 循环利用 思路
高等学校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一套好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发现一些自然和社会的问题。高校教材循环利用,顾名思义就是对高校学生使用过的教材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国内高校的教材循环利用有一定的市场,但处于无序状态。如何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做到既节能环保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呢?本人通过多年来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经验以及对教材供应市场的调研,谈一下对建立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机制的一管之见。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状
目前,由于国内高校没有建立循环利用教材的机制,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学校采用招标的方式购买的教材,或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打折教材,只有少数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旧书摊、旧书店或学校BBS二手板块购买旧教材,教材循环利用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1、高校教材难以循环利用的原因
一是教材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作者、出版社、发行单位、使用人等多方利益,若循环使用,将遇到利益方的阻力;二是由于资金、场地、管理等原因,没有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管理的教材循环利用的统一组织和平台;三是在信息化社会,知识不断更新,高校教材版本也更新非常快,以三年或更短的周期不断修订;四是高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上课学生人人手中有教材,采用招标的方式,在新生入学时代购教材,方便了学生,这也影响了教材循环利用。
2、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市场存在的因素
一是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明确规定教材费等代收费不得强行统一收取后,大多数高校在新生进校一学期后都采取的是自由征订模式,择书自由为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新旧教材价格差别较大,学生普遍认为新教材价格偏高,经济困难的学生愿意选择旧书,教材循环利用也就成为了必然;三是由于知识更新太快,有一些专业书籍的版本更新频繁,教材保存价值不大,学生学完课本后,马上转给低年级同学了,这也使得教材循环利用有了市场。
3、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材不全。由于发行量和收藏价值的原因,有些教材在旧书店和网上书店买不到,学生又不愿买新教材,造成学生上课没有教材。二是旧教材不卫生,由于没有完善的教材循环利用机制,学生通过交换或在旧书店买的书没有消毒,难免会传染细菌和病毒,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三是教材版本陈旧。由于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更换频繁,使得循环教材版本与老师要求的教材版本不一致,影响学生上课使用。四是购买的教材是盗版。有些旧书店受到利益的驱使,卖给学生的是盗版书籍,学生无法鉴别,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很多发达国家也都有重复使用课本的传统,学生升学后将所有书本留下,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美国学生平均使用5年,日本学生平均使用达到10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高校在校生约有2536万,如果按每生每年平均使用16册课本计算,每年使用课本4.06亿册。有关专家参考数据折算后得出,若按教科书每本2000克计算,每年全国高校教材需要纸张81.2万吨,消耗纯净水0.812亿吨、树木48.72万亩。如果按教材循环平均使用5年计算,可以节约324.8万吨纸张,这意味着少耗费3.248亿吨纯净水和194.88万亩森林。可见,教材循环使用对于高校而言是贯彻国家政策、实施节约的最好途径之一,势在必行。
2、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的比率为30%左右,其困生为10%。据粗略统计,一名大学生四年的教材费约在2000元左右,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3、增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爱护教材的理念。教材循环使用后,就成为公共物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免费捐赠教材和接受免费使用循环教材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4、节约了教育经费
高校每年到毕业季节,很多学生都会把教材当废品卖掉,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消耗了家庭的收入,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极大浪费。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三、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适用原则
循环利用的教材应与老师指定授课版本的教材一致,若版本不一致,应把变动的部分标注出来,用替代的教材要保证其内容适用老师的授课。
2、洁净原则
学校应为循环使用的教材配备专门的消毒器材,比如紫外光灯消毒装置或购买消毒液,对回收的循环教材定期进行全面消毒,保证学生再使用的卫生安全。对破损的教材要进行分类清理,能修补再用的要及时进行修补,不能修补使用的,要及时报废,及时更新,保证教材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达到基本的质量标准,不影响学生的再使用,保证教材整洁干净。
3、自愿原则
学生上交教材应该是自愿的,是否接受使用过的教材,也应该是自愿的,学校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能硬性规定教材回收。
四、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思路
1、建立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机制
教材循环利用仅仅依靠跳蚤市场、旧书店、网上购书等是形不成气候的。要切实做到节能减碳、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学生负担,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就必须在组织模式上以学校为主导,利用图书馆、学生会等资源,将学生在用完后的教材根据书的使用损坏程度折价卖给学校或捐献给学校,下一届学生再到学校购买或无偿接受,从而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只有建立更加完备和同学认可的教材循环利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2、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比如要建立《学生使用循环教材的管理办法》,明确利用循环教材的程序。学生在使用循环教材时发现破损缺页或脏污情况应及时调换。拿到教材后,最好包上书皮,在书皮写上姓名、班级。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做到不在教材上乱写、乱画,不在教材上作标记和学习笔记,不把教材放在餐厅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3、选择购买高质量的教材
在教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教材较易损坏与教材改版频繁是影响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有助于教材循环利用持久。教材质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内容上的质量,内容高质量可以减少教材的修订与改版的频率,也就使得教材循环利用的寿命会延长;另一方面是纸张、印刷与装订等的质量,高质量的纸张、高技术的印刷与装订技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材的损害程度,使得循环教材的使用年限提高。只有保证教材的质量,建立完善的教材循环机制,教材循环利用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4、教材循环使用要建立领导负责制
学校要建立教材循环利用领导负责制,例如对不按规定发放、使用和回收的,将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教材循环利用的管理工作应纳入到对职工工作考核中。
5、教材循环利用应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和环保、财政、新闻出版等部门联合制定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办法。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必然会触动一些单位或部门的利益,若没有把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协调好,就会阻碍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教材作者需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出版商和发行单位也需要生存,而学校实施的教材循环利用无疑会减少相关教材的发行量,必然会影响它们的利益。因此要切断教材相关产业背后的利益链,就必须政府出面进行方方面面地协调。首先要加大对教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宣传,使教材循环利用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使相关单位和部门识大体顾大局。其次还需要国家资金的扶持,只有国家政策还不行,还需要有实施的资本。因此,需要政府既出台循环利用教材的政策,还需加大投资,同时给作者、出版社和发行单位适当补助。
6、加强大学生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
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正是因为人们的资源危机意识不够,使得教材循环利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因此学校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一些科普讲座及教育实践活动,将“为了他人的使用,让我们更加珍惜手中的教材”作为一个宣传重点,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教材循环利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接受教材循环利用,从而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从而自愿、积极地投入到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中去。
7、教材循环利用实施初期应进行小范围的试点
国家财政和学校可出资向在校生购买已经使用过的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捐献他们用过的教材。应当有选择性的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比如对于变化相对较少的公共课教材或全校性选修课教材应当是循环利用的重点,其实施操作性相对其他专业课要简单的多,同时也更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又比如回收教材的对象可以主要针对家庭条件较好和没有保留教材习惯的人,重点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五、结束语
教材循环利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府、学校、出版社、书商和学生等,需要统筹考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当前实际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小范围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扩大。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因此推进建立教材循环利用机制就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节能减碳、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小艳:高校教材循环利用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关键词]循环经济;意义;利用
1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性,意识到资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资源利用的紧迫性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中,循环经济作为其主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良好地发展经济,更能够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来源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使用“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与循环经济相对立的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应用流程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污染排放”,这种线性经济是单向流动的,并且是遵循“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这三个模式的。在这种经济的指导下,人们对现有的能源进行大量的开采和掠夺,在资源利用方面则是一次性的,通过资源变废弃物这种方式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下,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出现短缺和枯竭的情况,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循环经济则与传统经济大大不同。循环经济是基于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提倡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两者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遵循生态系统模式下,进行的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物质的过程。循环经济则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就是在输入端尽量减少生产消费中所需使用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数;“再循环”则是在输出端把产品再次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处理利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废弃物,只有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有效资源。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障碍
首先循环经济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循环经济看作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手段和方式。循环经济这一竞技模式的运转可以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从根源和表层来帮助人们发展绿色经济。其次,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资源短缺匮乏的地区,循环经济是国家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流程帮助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辅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缺乏有效的运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问题,因为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等机构的支持,这种时候,就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紧密结合运营机制和加强政府、企业等机构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发展起来。
4循环经济的展望
4.1循环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
高新技术应抓住机遇,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商机,大力研发如废旧物循环利用等的无公害技术,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变更自己的产业方向,从由数量增长的类型转变为质量品质的类型,积极研究探索实践循环经济模式,以达良好绿色的经济运营模式。
4.2循环经济在再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发展
再循环制造并非收集废旧产品不停循环进行简单修补,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更新”废旧产品,可以让它比原先的产品质量更好,如新的产品一样。例如,我国是一个相对来说缺乏橡胶的国家,所以在轮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胶的生产制造方面,如果我们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轮胎技术,就可以在不用担心高速行驶时车子使用的再造轮胎发生爆胎的同时,节省橡胶资源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良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我国的有限资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资源
很多废旧产品在基本耗尽利用价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处理后,将其制作成短纤维,用以生产制作环保类的速干球衣供给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队使用。塑料袋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塑料袋进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产品。
4.4循环经济中产品的发展也要依靠绿色设计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 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向中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9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1、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3、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7、示范推广。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8、强化管理。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循环经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讲,不仅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而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总结了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循环经济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并且在2005年被正式引入到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减少资源的利用,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能够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主要是从输入端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第二,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技术,能够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节约资源,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第三,生产技术方面,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资源的消耗,需要利用可持续的理念进行生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使得经济获得绿色发展。
三、循环经济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循环经济对于土地等其他资源都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用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资源的使用速率。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们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早期的土地资源利用来讲,人们没有对土地资源形成一定的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破坏和浪费,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变得进一步匮乏。当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不足,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能够用来种植的土地资源非常稀少,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对土地资源加以保护,那么很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够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在实际行动中保护土地资源;第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的增长,而且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二)循环经济使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重要导向
循环经济的概念,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重要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循环经济通过自身的各个环节,能够形成有效的闭合式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对于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给予一定的启发,从而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能够从理念和实际操作方向转变;第二,循环经济中的多项原则,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实施也包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中的多项原则可以被借鉴,从而用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实施过程。
四、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而且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要在循环经济的概念下,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的作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实现土地资源的减量化
土地资源的减量化主要是指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占用率,使得土地资源的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减少。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人口及产业方向都向着城镇集中发展,同时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维持土地资源在一段时期内的稳定;第二,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对于部分土地资源的使用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划,建立农田保护区,尽量减少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对农田资源的占用;第三,注意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一些生态敏感区不仅仅资源不可重复再生,而且其中生长着很多珍惜的动植物,所以需要注意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要刻意建造生态保护圈,尊重生态敏感地区的自然发展。
(二)减少废弃土地资源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地区对于一些不太肥沃的土地地区进行了废弃处理,这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就需要进一步减少土地资源的废弃,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一些人为的干预,使得土地保持持续的肥沃程度,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测量土地肥沃度的方式,对于缺乏肥沃度的土地进行人为干预,帮助土地资源尽快恢复肥沃程度,从而能够被进一步利用起来;第二,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对于一些地区的土地,可能确实不太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可以鼓励人们发展林业或者畜牧业,从而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土地资源的量;第三,主要土地的休养生息,当土地为农作物提供营养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修养声息,这段时间可以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其他农业劳动,不仅能够使得土地恢复肥沃程度,而且可以帮助农民对土地做到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资源的再利用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利用,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一些土地资源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灾害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对于这种类型的土地应该给予治理和改造,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满足土地利用的质量;第二,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对土地进行改造和治理,不断丰富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数量,使其能够不断被利用;第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从规章制度方面,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人们更好地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小结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要求我们对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相信,随着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敏,张军.GIS 支持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土壤学报,2012,49(1):1-8.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免费提供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济指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侧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4.技术措施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运动,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四年后不仅减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还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现在北九州市不仅摘掉了闻名于世的重污染工业区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5.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城市规划;循环经济;小区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在的科学技术、经济在不断的进步,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那么我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个理念,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构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中,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各国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构建也在朝着生态城市这一方向靠拢,不断的发挥着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作用。时间在不断推移,体现出了城市规划和循环经济见得密切关系,所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小区域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循环经济的理论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就是应用生态规律知道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这样的反馈流程,特征就是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在这个经济循环中,所有能源、物质都能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从而就会将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2实现原则
循环经济的实现原则就是3R,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而这些原则排列的顺序是有科学依据的。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其目的是降低消费流程、进入生产的无质量。再利用原则是过程,其目的是延长服务、产品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其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得资源化,从而降低最终的处理量。在处理废物时,其优先顺序就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就是首先在输入端考虑到节省资源,从而提高生产产品对于资源的使用率,减少、预防废物产生,然后就是源头不鞥减少的污染物、旧物。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让其能够回归于经济循环当中,如果回收利用、避免产生都没有实现,那么就要对这些废弃物无害处理。
二 城市规划和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受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
小区域城市规划对于循环经济有较大影响,有效的城市规划会帮助循环经济发展,那么不合理的规划就会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不合理循环经济阻碍循环经济的作用是:城市规划属于预测性科学,因此城市规划就不能对最终规划结果预测的十分准确,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受到了城市发展环境的制约。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很快,但是所出现的不合理城市规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有些城市只片面的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条件,这样也就超过了发展阶段的城区面积、经济、人口指标;有些城市的布局构造并不合理,和相邻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够协调;还有很多大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了中心区,这样也就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问题。这些不合理城市规划结果是与循环经济理念、原则背道而驰的,从而也就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让城市发展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2循环对于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方面
(1)生态工业园规划
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于生态工业园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生态工业园所根据的就是工业园设计、循环经济理论所形成的新型工业组织,这也是生态工业所汇集的场所。有关调查曾经显示,消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废料,有60%以上都是可循环利用的,那么在规划工业园的时候,要要运用循环经济再循环、再使用原则来对筛选入园门类,根据流线组织的工业布局把原料、产出有关联的工业放在同一园区,从而让这个区域能够相互依存,然后加以利用垃圾、废料,建设出生态工业园模型。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生态工业园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像是在上海开幕的铜业展就能促进生态铜业的发展。
(2)生态能源规划
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考虑到所进行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用能源这一方面,像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这就都是不能循环使用的能源,一方面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方面这些能源都是自然资源、不能再生,这样也就会导致出现能源危机。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清洁型能源、节约型能源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就要表现出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去规划能源使用,在最小程度消耗原料下来完成最大化能源生产,所以在规划城市的时候,最好可以使用风能发电、潮能发电、水力发电,尽量降低火电开发。同时也要强调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比如说我国可用循环使用原则和自然条件来大力发展潮能。风力能源、水电,这样布置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实现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充分应用沼气来代替日常能源,这不只让废弃物排放有了很大减少,也再循环使用了废弃物,城市能源规划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正在朝着生态能源方面蓬勃发展。
(3)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是基础设施、居民家庭、社会服务、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要规划社区建设,建立起热循环、小区水、节能节水、垃圾分类这一生态型的社区。在小区内要倡导人们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说用洗澡水来洗衣服,用淘米水来浇花,用洗菜水来洗碗,用洗脸水冲厕所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也要进行分类,在小区垃圾堆放处设置出回收点,从而让居民方便处理垃圾,像是可回收垃圾就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废弃电池等。
总结:
城市规划与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用矛盾、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如何,充分的将循环经济运用在城市规划中,从而让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0(05)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而我国又是以煤炭消费为主的,从目前很长一段时间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都不可能发生改变,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在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我国煤炭储量虽然比较多,分布于各个区域,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煤炭资源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因为以往企业一味地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的长久效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污染现象。一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开采使得开采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的消耗;另一方面随着开采力度的扩大,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遭受惨重的破坏。所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通过改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破坏生态环境,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不十分合理,从而导致我国的煤炭资源日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当下的主要目标。这些都需要从发展循环经济开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它关系到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使资源得到反复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它是对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模式的更新,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以及绿色消费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融为一体,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然而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受传统思想影响严重,所以总体循环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新技术、新生产工艺上还不够完善。企业必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
循环经济是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同一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大家认为是废物的资源变成有用的资源,通过这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种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
2.1企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煤炭企业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从而在生产中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中,通过应用高新设备和生产技术对能源以及原料进行重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生产清洁以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采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煤炭企业资源的高循环、高利用,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协调统一的发展目标。其次,企业间建立生产链。大力开展生态工业链,将不同的产业和部门进行联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企业生产中的废物作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
2.2改进煤炭资源开发模式
清洁生产是实现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以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离不开清洁生产的支持,清洁生产是企业通过改进煤炭开采的技术和工艺,做好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的预防工作,在煤炭开采、加工运输服务中尽量减少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最大化地实现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第一,加强对清洁生产过程的管理,尤其是在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生产流程的把握,充分结合当地现有的资源情况,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和生产加工流程。通过引入煤炭清洁技术来实现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原料的低排放,保证煤炭资源的高产高质,通过配合使用高新技术和加工工艺,来避免煤炭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第二,通过改造巷道布局来减少井下岩石巷道的掘进量,采用煤巷布局,采取全煤巷开拓方式,减少岩石的生产量,提高煤炭开采质量。第三,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和减少各种有害物质的产生,要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监督工作。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终末处理措施来提高原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开采煤炭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以及提高煤炭的最终产量,从而实现节能减耗型、清洁环保型生产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第四,加强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先进技术工艺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煤炭产品的质量,目前主要采取的先进技术是将机电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运用于煤矿生产的开采运输中,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洁净生产模式。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材料,根据煤矿层的厚度等进行合理分层,减少煤炭中矸石混入量。
2.3综合利用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主要是针对生产中污染废弃物的合理整合和利用。在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煤泥、矸石以及粉煤灰等物质,如果不对这些物质进行合理排放安排,那么就可能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及资源的大量浪费。第一,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煤矿开采加工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煤泥、粉煤炭以及各种生产生活垃圾。要想合理处理这些废弃物就必须建立废弃物对应的加工厂,比如建坑口电厂,其中煤矸石和煤泥就可以被很好地再利用,因为他们都是发电机组必须的燃料,在煤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要最大化地将废弃物资源化,做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将煤矸石、煤泥等处理了不仅可以为企业再次带来效益,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煤矸石还是一款可以应用于新型建筑物中的不可缺少材料,在地表地面塌陷时可以用煤矸石进行塌陷填充,而且粉灰煤还可以用于墙面粉刷以及水泥的生产中,或是公路的回填中,用途十分广泛。第二,对于气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矿井作业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弃物以及瓦斯等,从而使很多有毒有害气体释放到空气中,其中最多的就是瓦斯,所以搞好瓦斯的综合开发利用很重要,它关系到矿井生产安全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平时用到的天然气液化气等都是以瓦斯作为原材料制成的。通过对瓦斯进行合理的利用就可以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变废为宝,不仅如此还可以用于工业发电中,所以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杜绝有毒物质的释放,为大家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第三,对矿井水的有效利用。在开矿的过程中,矿井水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后会形成矿浆,它可以直接用于矿井灌浆、煤厂晒水降尘,必要时还可以为煤厂补充水源,如果经过深度处理还可以用于矿区生产和生活。
2.4改进煤炭企业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可以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煤炭企业中应树立环境保护理念以及激励制度等,使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第一,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树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想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低碳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在内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大家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带动员工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持续改进,从而促进煤炭企业整体能力的提高。第二,完善煤炭企业管理机制。首先要求煤炭企业设立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要求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未来方向,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具体包括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处理以及土地复垦的生态建设等,进行详细规划、确定目标,最后加以实施。其次,建立评估机制,及时检查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错误的进行总结和改正,保证可以顺利地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最后,煤炭企业要充分发挥各界力量,通过外界资金的支持,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充分联合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使企业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最终共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完善绩效激励考核机制。适当合理的绩效激励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建立有效的约束制度,从而要求节能减排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对优秀者给以奖励,不足者进行适当的惩处。并且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工作人员在生产上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污染等现象进行处罚,将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实到位,并将节能减排工作与个人业绩相挂钩,从而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结语
煤炭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资源重复利用的重要性,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通过运用节能环保的新科技和设备来服务于煤炭开采、加工以及运输中,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生产,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创造循环经济价值。所以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作者:武丽明 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
参考文献:
[1]查道中.基于耦合理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34-38.
关键词:循环经济 矿权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矿权制度的要求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改、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同,它一改由资源、产品到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流动,抛弃了“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的理念,而是在一个闭合的系统里,整合审视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它把原先各自孤立的生产环节相互连接起来,通过技术措施,将这一生产环节排放出的废物转化为另一生产环节的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从而实现资源与废物的合理转换,使整个经济系统只产生很少的废物。既然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那么本质上它属于一种生态经济,要求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相互协调与和谐的地位,并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具体到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要求,所有的矿产及矿产品,都要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性出发,遵循自然、生态环境规律,在勘探、采选、冶炼、生产、消费、排放等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使之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相互叠加,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这样的一个经济系统就称之为矿业循环经济系统。
2、循环经济对矿权制度的要求
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利用物质和能量,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矿权的设定和安排要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贯彻这种理念,要遵循新经济模式下的原则。循环经济对矿权制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权利结构应综合化。传统的资源利用是粗放的和单一的,忽视伴生矿的价值,在权利设定上表现为单一权利的许可或赋予。比如,煤炭开采企业可以通过许可证获得开采煤炭的权利,但是却不具有伴生煤气的开采权,导致煤气资源的浪费,这种权利结构不利于发挥伴生矿潜在经济价值的开发。循环经济模式下,矿权的设定必须能发掘伴生矿物的潜在经济价值,这就要求矿权的结构要综合化,内容要有足够覆盖能力,在保证开采主矿资源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伴生矿的价值。
(2)权利实现方式要合理化。为了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市场主体就必须实施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这表明获得矿权的企业在获得矿权之后,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利,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实现。为此,法律必须对矿权的实现方式作出合理规定,如规定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必须确保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应积极采用各种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地表沉陷与生态重建一体化技术等。
(3)权利界限需明确化。循环经济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和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降低原矿物的开采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废弃原矿物的处置和堆存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的清洁生产。这要求矿权的设定要遵守生态规律,不得对环境造成损害,能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结合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因此,矿权的行使要符合综合规划,承担环境责任,有明确的界限。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矿权基本制度
各国在自然资源分布状态、政治制度、法律原则、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所以矿权制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基本目标,为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实现,各国在矿权法律原则、技术规范、基本制度方面也呈现出了相互借鉴、日益趋同化的态势。为贯彻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各国对矿权制度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规定。
1、扩大矿权的授予范围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物。为循环利用这些废物,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人们既需要保护作为原料的资源,又要开发出废料少的产品,使循环经济在消费和生产系统内得到实现。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具有更大的权利能力,来处理矿产开发与利用的关系,确保对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保证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德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规定,该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由此,“可循环”成了德国生产和生活废料的清除的终结点,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以实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达到最低点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德国往往会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在赋予企业矿权时,充分考虑权利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整合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能力,以期企业一次性获得整体处理废气、废水、废渣的权利。同时,德国还注重企业间权利的合理对接,使一个工厂的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料和能源,甚至于在企业间达到完整的工业生态园区的效果。
2、行使矿权的制度
企业获得矿权,不是任意行使,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在制度层面上,矿权的行使方式主要体现为,企业在探矿和采矿过程中只能采取法律允许的技术手段。对此,各国法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日本从资源减量化入手,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主旨,使其社会结构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社会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型。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日本根据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政策,对主要矿种和伴生矿种制定了严格的损失率、回收率等标准,以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矿山开采中所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这要求矿山企业从矿产资源开发的源头上做好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地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使矿业真正步入循环经济的轨道。这种细化规定可使矿产资源领域的循环发展客观化、具体化,起到使之有据可查的效果。
3、矿权的监督管理制度
印度在有关矿产资源的法律中,明确指出了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间的依存关系,并针对共生矿、伴生矿,废旧金属等的综合回收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表述,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对矿产资源的破坏。美国则在其《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中要求各城市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对至少50%废弃物进行处理,否则将被处以每天一万美元的行政罚款。这些规定意味着,企业行使矿权必须接受监督,做到有据可循,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
为监督这些矿权的行使,各国规定了相应的制度。首先,不断细化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企业在探矿或采矿过程中,要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方式进行,不得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强调公众监督的重要性。法律规定,公众可参与资源的减量化使用的评价活动,对于探矿和采矿过程中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再次,明确规定废物的再利用义务。各国不仅制定了明确探矿和采矿中的废物名录,而且还具体规定了利用这些废物的程度和采用的技术。
三、我国现有矿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1、我国现有矿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指导思想落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定于1989年12月,由于当时我国尚未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该法只是以治理污染和污染防治为中心,而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因此对循环经济并没有明确规定。2004年12月在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时,其目的依然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末端治理色彩明显。直到2007年8月《循环经济法》的出台,我国才将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来,但是仍然集中在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对于经济活动与环境间的关系并没有准确定义,立法指导思想落后。
(2)矿权内容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的矿权制度安排存在着明显缺陷,比如在煤层气矿权与煤炭矿权方面,我国实行“申请在先”和“探矿权排他性”的原则,无形中给煤矿开采新增了一道门坎,煤矿企业建设新井获取资源要先获得拥有煤层气矿权的非煤企业同意,导致许多煤矿开采无法合理进行。在许多金属矿产,存在共伴生矿多的情况下,我国法律也缺乏针对性,现行立法仅有少许有关这些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规定,并且十分笼统,严重阻碍了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影响了矿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3)权利缺乏立法规制。在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一些企业不顾矿产资源存在的具体条件,乱开滥挖、越界超层开采,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影响了矿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导致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我国缺乏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具体的强有力的立法规定,责任的规定力度也不够强,且缺乏强制执行力。
2、我国矿权制度的完善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进程中,我国应立足于本国现实,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资源再生利用的标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完善矿权制度。为此,可从几个方面来完善自己的矿权制度体系。
(1)优化各种矿权间的关系。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矿产资源领域的循环经济法律,明确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的要求。在权利设置上,尽可能使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权利在内部做到资源共享,整体发展,在企业间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相互作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可以分两步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矿产资源的法律,明确矿权的基本内容,并注意发挥他们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制定具体的矿产资源法律。针对不同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在综合性矿产资源法律的基础上,以满足不同矿产差异所引起的特殊需求,使权利的安排能够适应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