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第1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们的困惑也相应地产生了: 

(一)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姑息迁就,教师生怕沾上“变相体罚”的骂名,教师角色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实际并未跳出旧的评价模式,教师感觉到被成绩所逼,自然也会给学生压力了。 

(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改革效果的评价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正因为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矛盾,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老师不敢挺而走险有大胆新的尝试,只好持观望态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为一旦教育改革失败的责任人而承担骂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学思路都会单一,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改中遇到一些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教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调整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形式的创新与效益的提高密切结合,努力创设融“情感、互动、创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发挥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不能把考试结果做为评价教师的目标,不能把考试分数做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把考试各种"率"做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奖励制度的基础是评价。我们各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行动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缚,坚持素质教育,服务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石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j]. 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4. 

2. 李向东.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j]. 焦作大学学报,2007.4. 

3. 董奇,周勇,陈红兵. 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2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交互式 面对面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 “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那种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主宰着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1.2 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现代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是一种近距离的教育形式,而函授、电视等教育则是一种远距离教育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如边远农村、山区等无法获得和城市相同的教育条件,因此,远距离的教育形式可以在以上地区得以大力推广。另外,由于教育的终生需求,近距离面对面的教育即使在城市里也难以满足需求,也需要采用远距离的教育形式。只有实施远距离网络教育才更能满足这种需求。它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缓解教师及资金的短缺,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将学习安排在自己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中,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度,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1.3 形象生动、交互性强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远程教育如电视教育是一种单向传播的从教师到学生的教育,但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反应则无法直接反馈给教师。因此,具有双向交流的、交互式的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才更贴近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互联网技术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基础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使得远程教育获得类似于面对面的教育形式,并促使教育过程更加互动,教育对象更具针对性,使教学问题更加科学化和明晰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了一般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或者跳转,或者暂停,或者快速进退。根据其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有以下优势:可控性;能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使用环境;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现象直观、明了、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与教师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独立性。 转贴于

今天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始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真正的应用,他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远程教育网络”同步处理传输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解决传统的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模式与现代产业对人才需求之间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超越了人类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碍,把教学方式由课堂讲授为主逐渐转变成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主动获取信息知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给多学科、多课题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培养复合型的跨世纪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

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确保更好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并发挥其巨大优势。

2.1 多数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容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笔者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3 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有利于学生学习。

2.4 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论”

现在许多学校打着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幌子来进行招生宣传,而有许多家长、学生也都迷信这一套。要知道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目前开发的软件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 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作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自己学习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1)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

(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考试考核方式等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传统绘画作为我国一种艺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在历史的洪流中,我国传统绘画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电脑美术逐渐成长起来,并广泛的被人们认同和接纳。在现代教育中,电脑美术对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电脑美术生动的绘画形式和丰富的美术效果赋予了美术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就必须认识到传统绘画与电脑美术的关系,将电脑美术和传统绘画相结合。

二、传统绘画与电脑美术

1、传统绘画

传统绘画是指以传统毛笔和墨所作的画。在我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早期的绘画题材主要是人物、山水、花鸟为主,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绘画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艺术文化,它反映了我国传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风貌,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绘画视觉效果上更加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传统绘画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1]。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2、电脑美术

电脑美术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将画面呈现于显示器之上的一种绘画手法,它的出现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当代电脑美术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绘画艺术的视觉传达的又一次革命性巨变。当代电脑美术的创作原理是将微电脑、相关联的专业外界设备和专业的图像软件进行有效的组接应用为主要基础,人类将传统绘画的手法应用于其中,从而产生的一种当代电脑艺术形式。这种高效的创作手段不仅仅拥有便捷的绘画手段,更是因为其操作的简洁性而被更多美术专业外的普通民众所喜爱。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中,当代电脑美术已然悄悄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广告宣传,动画、漫画、插图、广告制作、网页制作、服装设计、建筑效果图、各种示意图、演示图、婚纱摄影还是电视传媒,此时的电脑美术早已独霸绘画的领域[2]。

三、现代教育中电脑美术与传统绘画的作用

1、电脑绘画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在现代教育中,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性条件,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绘画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年龄小,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较强,通过各种方法可以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爱好。在传统绘画中利用彩色画笔,学生可以画出他们想画的东西,如画、鸟、太阳、大树等,从小培养他们的绘画基础和绘画兴趣。而伴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绘画的表现也要求写实化,而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里,现代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对绘画兴趣,迷恋上了电脑绘画。在现代教育中,利用电脑进行数字绘画,可以让绘画表现能力较差的利用电脑来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绘画兴趣[3]。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脑虚拟的世界里,学生自控力不够,很容易被网络虚拟的游戏画面给吸引,进而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自己的学业。为此,在电脑美术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对游戏和网络聊天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的兴趣进行迁移,发挥电脑的积极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人才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在传统教育中,一直忽视给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喜欢强加自己的主观色彩,这种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传统绘画作为艺术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它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随心的进行绘画创造,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美术作品,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就感。在传统绘画中,绘画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在绘画作品完成后,由于它是手工画出来的,很难对作品进行再次修改。而学生在利用电脑绘画的时候可以利用电脑里的资源来寻找更好的灵感,电脑美术它摒弃了以往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它是利用电脑进行绘画的,它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传统的制作带到了奇妙的数字空间[4]。再加上电脑上的各种工具和资源,学生可以编绘画,边修改,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并保存下来,随时观赏。

四、结语

第4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韩城文化文物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古城的整体风貌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破坏,无序的开发以及旅游的单一已经严重制约着景区的发展。

陕西文化产业(韩城)投资有限公通过大量的调研及座谈,并委托澳大利亚IAPA公司深入挖掘韩城的文化特质,结合韩城儒家文化、状元文化、民俗文化、龙门文化、黄河文化作为韩城古城要突出的特质,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观、可体验的旅游休闲项目。

通过规划将古城进行风貌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加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软活动的开发,使古城具备一个旅游景区的基础;同时对古城周边、匏河两岸、黄河湿地进行整体打造,形成集生态与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并逐步引入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建设项目,满足游客对现代娱乐休闲消费的需求。

未来的“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的古城内将严格贯彻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商业街、状元府、非物质文化体验馆、文化创意发展街的主要景点,将重点展现韩城文化的特质与魅力,可以感受状元故里和儒家古城的辉煌,体验古城历史名人文化和好客热情的民风。

在景观连接区内,包括匏河滚水坝、河堤围合形成的水面以及周边的河滩地,匏河岸采用亲水堤岸,周围设石板步道和木栈道,湖边设水榭、鱼池荷塘、游泳池、水车、景观桥、休闲长廊等滨水景观和休闲设施,营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古城水乡景观,并结合现代种植技术,形成漂亮的大地景观。

史记文化区内,采用现代娱乐结合传统史记文化的形式,设计有博物馆、自驾游营地、电影院、赛狗场等,将在沿黄河湿地保护区的周边一一展现。站在少梁山上放眼观望,文化与生态在这里辉映,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错,游客在亲身感受湿地美丽景色的同时,也可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与大美。

在这里,你可以瞻仰龙门文化的精神与性格。

在这里,史圣司马迁将带领我们迈出游历山河的第一步……

相关链接

与韩城有关的书籍

《溥彼韩城》,刘兆英、王召义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横向介绍韩城这座历史悠久、古迹遍布、文化昌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全貌。

《古老的韩城》,高增岳著,纵向介绍韩城历史渊源及发展轨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任喜来著。

《中华史圣司马迁》,高巨成著。

《司马迁的传说》,徐谦夫著。

《司马迁与韩城》,刘宏伟著。

第5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高等医学教学模式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 探索通过创建新型的医学教学结构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思想、理论及教育体制的变革。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医学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 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一 传统高等医学教学模式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 最终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其突出特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医学科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科学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挑战性。[1]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 可协助和指导教师有效地共享优秀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资源, 远程调用相关的医学网络课件、CAI 课件、视听教材, 将那些抽象的、难懂的、微观的医学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2]。

一些疑难病例、罕见病例或高难度手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罕见病例、典型病例、高难度手术, 做成“医学病例案例库”用计算机多媒体表达, 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3]

二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 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宏观上有利于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 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 采用文字、图形、动画、音像、音频等多种方式展示教学信息, 多重刺激学生感官, 以其时效性、高效性、形象性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使用媒体, 而是为了促进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不仅仅在于媒体的应用, 还在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这就要求对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之与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整合, 向着构建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崭新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迈进。

(一)创建新型的医学教学结构:高等医学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人, 研究的领域是生命。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才。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扼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医学教学结构应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记忆者, 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进一步促进高等医学教育思想、理论及教育体制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会对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方式予以变革, 更将对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体制进行革命。因此, 除了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实施对高等医学教育过程的研究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外, 还要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设计,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为目标, 进行医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三 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高等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形成高效的医学管理体系: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除了不断的改革与建设外, 还应建立科学、高效可操作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系, 充分认识高等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 积极探索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全新管理思路。有组织地倡导与探讨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 使之与传统教育手段相得益彰, 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信息建设与长效管理工作机构, 服务于高等医学教育。

(二)构建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新模式: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是建立在当前医学教学基础和信息技术水平上的, 可以提供一种优质医学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 促进教学改革。它既具有整体性, 其包含的内容也非常灵活, 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接受教育的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为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服务。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是一种新的理念, 其体系结构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包、采用数据库技术在教学资源管理上发挥作用的教学资源库和以学科( 或专业) 为应用对象的网站。

通过新型的教育环境和创建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学结构, 实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既然医学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此的必要、可行和有效。我想无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者还是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我们都应该多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多在医学教育、学习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我们的医学教育现代化,使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凡丰.远程教育冲击下的高等教育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2, ( 1) : 11- 13.

[2] 刘扬, 肖建.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技术, 2001, ( 1) : 3- 5.

第6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集中学习 音乐美 诗教

现在社会的发展,对文章写作的要求越加严格,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加旺盛,在中学阶段就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入手。

一、学习传统集中学习语言的经验,在迅速丰富写作的学生的词汇方面下功夫

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胸藏万汇凭吞吐。”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胸藏万汇”,必须把大量的词汇识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如果把它们藏在笔记本里,那就难以应用了。同时,积累词汇与发展学生智力也很有关系。

古人积累词汇有两条经验:首先是集中识字积词的经验。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适合汉语特点的经验;它的产生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这是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不能像欧美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阅读;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 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无法阅读。因此前人采取集中识字积词的办法。又因为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字的安排不受语法的限制,使集中识字积词有了可能性。其次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积词的经验,即通过文选式教材或专著式教材,学习汉语的经验。

二、学习传统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的经验,在提高现代文语言音乐美水平方面下功夫

传统语文教育更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唐诗三百首》等都是韵文,并讲究平仄;就是《重订增广》之类也是依韵编次的。古人十分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是由于这样做符合汉语的特点,可以起到最佳效应。仔细分析,古人注重音乐美训练的实质,约有三点须要说明。

第一,“为初学诗赋之资”。昔时科举考试有诗体作文,因此重视此项训练。清嘉庆蒋义彬在其《千金裘》自序里说:“爱于典故中择其合于时尚者,裁成对语,以为初学诗赋之资。”现今考试没有诗体作文,似乎不必重视它;但是,现今中学生不一定就不需要诗歌训练。今天不作诗,明天就不一定不作诗。苏步青、华罗庚是数学家,但为了应用,他们常常作诗,由此看来,古人从汉语特点出发,从应用出发,不无道理。现代教育家“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我们不可轻视这一点。

第二、培养了运用汉语音乐美增强表达效果的良好习惯。古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积词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的。因此,汉语的音乐美就会谐于唇吻,日后发言交谈自然不会离谱。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书读百遍”之后就会形成正确读音的习惯,再不会误读。现在看来,古人强调 “书读百遍”,不仅仅是“其义自见”,还有确保识记于心,谐于唇吻,永不会误读的功用。现代教育,识字之始,跟读一二遍或三四遍就算完事;在积词的时候,教师一讲而过,学生只默记而不诵读。这样的结果, 有的记住了,有的没有记住,有的随着新教学内容的出现,便混淆了。

总之,传统语言音乐美训练对于说话作文至关重要。要想提高表达水平非像老人说的那样练好语言基本功不可。而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语言音乐美训练。数十年来,我们不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使我们写作水平有所下降。社会成人甚至作家如此,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我们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应当在汉语言音乐美训练方面下功夫。

三、学习传统重视“诗教”的经验,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语言表达力方面下功夫

古人强调“诗教”,一方面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温柔敦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另一方面,在于学习语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把话说得漂亮。我们强调“诗教”,仍然不外乎上述两个主要目标,但是所用的教材不仅仅是《诗经》或主要不是《诗经》了。历史的长河滚淌到20世纪的今天,通过“诗教”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尤为必要。我们的教育家提倡“要作文先作人”的主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以“诗教”为重要手段,这个主张不免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家语言学家郭绍虞论述“诗教”问题时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不是说要学诗以后才会说话,而是说学诗以后才会说漂亮的话,说得体的话”说话得体不得体属于消极修辞方面的事;说话漂亮不漂亮属于积极修辞方面的事。不管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只要进行“诗教”就会提高人的语言表达力,这是勿庸置疑的。

我们强调“诗教”的着眼点还在于辞令方面。辞令问题属于口头表达方面,但与作文教学不无关系。现代说写不分,说得好听,写出来也自然好看。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时也不可忽略辞令问题。

四、余论

第7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传统教学手段越来越不受重视,人们认为传统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知识结构不清晰,训练线索不清晰,教学手段落后,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认为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逼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这两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各有什么优劣呢?又如何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呢?我们在学校的两个班开展了课文《春》的对比教学。通过教学对比,笔者有了一点儿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效率的比较

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这一课,笔者在A班用了三个课时。朗读、提问、板书等都需要教师用口、用手来完成,尤其板书这一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笔者感到疲劳,学生也感到较枯燥,效果也不够理想。而另一位教师在B班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朗读、字词解决、问题板书及答案补充等都通过多媒体来展示、速度很快。尤其几幅图画的展示生动又快捷。学生紧跟多媒体的教学程序,提高了效率。在教学速度和效率方面,多媒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板书、问题的展示等,尽量设计到多媒体课件上,这样上课的速度就会有大的提高,因此,传统教学应多融合进一些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语言表达、解惑释惑方面的比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许多内容必须经过语文教师高度准确的表达来传授,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比如《春》这篇散文,笔者在A班讲课时,详细、准确地向学生分析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的特点,并对其中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较深入,掌握了这几方面的内容。而另一位教师在B班教学时,虽然展示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但学生对图画内容的理解和对事物(春草、春风、春雨)特征的掌握并不够准确,原因就在缺乏生动的描述。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魅力的展现,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准确表达而掌握。而多媒体的教学尽管较直观,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也能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但华丽的视听影响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个性感悟。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忽视教师语言的魅力。对于重点内容,应将画面展示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解惑释疑、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三、在情感交流、创设意境方面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个学生,才能调整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课文创设的意境之中。在《春》教学中,教师在B班利用多媒体教学。鲜艳的生动的图画、视频展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让学生起来结合文章分析每幅画面所表达作者的情感时,以及每幅画面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时,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达那种情感和意境。而笔者在A班教学时,先展示画面,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分析画面、分析意境,这要比多媒体教学中的画面展示加简单的语言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视频的大量介入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幻想和再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使语言传统中的情感传达、品味意境等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也削弱了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情感教育的效果。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创设意境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多媒体画面虽然生动,但只是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如果许多内容难有一定难度,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这样的情感教育就不能实现,尤其是在意境创设方面,更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启发诱导,意境是需要靠语言来激发想象的,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其中品味。同时,语言教学还伴有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传达着课文和教师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中适当融入教师的语言情感交流,对加强学生的情感教学大有益处。

四、课堂信息量和拓宽知识面方面的比较

第8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族包容性 雅与俗 传统与流行 切入点 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兼容性、凝聚力的民族,面对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新鲜事物,从来都是采取吸收、消化、融合的态度,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民族性格,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

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是国家民族精髓、民族魅力、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民族传统音乐从来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它不仅鲜明地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段的人文背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精神面貌。

全球化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加速了国家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相互渗透。现代流行音乐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下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面对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人们不禁在思考和反问,中国传统音乐没落了吗?过时了吗?萎缩了吗?退却了吗?被国人边缘化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原因是:

1.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通的优秀品格,但也不是单纯“拿来”,而是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能够很快地融合并接受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

2.有着5000年文明的伟大中华民族,传统意识早就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从小到大接受中国式的文化教育,即使在多元化的音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中国时,传统音乐仍然以很高的姿态引领着音乐的潮流。

3.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从国家的重大活动到普通家庭的婚丧节庆无不体现出传统音乐的风情习俗,传统音乐扎根于深深的土壤,并且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

4.音乐是和语言分不开的,以汉语言为轴心的多民族语言,造就了其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神韵。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语言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容忽视的。

5.随着国家的强盛、物质文化的丰富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我国各艺术院校为传统音乐培养了大批传人,储备了大量人才。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使海外对中国传统音乐喜爱程度大增,人们在短暂的浮华过后反思,必然产生新的认识。

对于流行音乐的存在我们不能抵制,应该认同。萨特曾说过,“存在就是必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均有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原因,而多元化音乐的存在就是中国市场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一、历史是现代的传统,现代是未来的传统

中国的传统音乐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静静地流淌,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发展至今,尽管中华民族经历过战乱、分割、灾难、屈辱等痛苦,代表民族精神的传统音乐却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

传统具有时、空两种含义。就空间而言,它是生存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民族语言、采取本民族的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就时间而言,传统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旧传统的复制,而是在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衍变、更新,从而产生出新传统。

北宋词家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思是说,花落会有花开,春去会有春来,世上多少事物会有一次性的一面,亦有重复性的一面,有一去不复返的一面,也有永恒回归的一面。然而这种回归绝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重复中有渐变,只是“似曾相识”罢了。音乐也是如此,那些必然要消逝的音乐像花一样,虽然一时美丽,经过岁月的洗涤,无法摆脱“花落去”的命运,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更美好的音乐重现,而这种重现却是更高一级的重现。

当我们翻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时,眼前出现的是一首首古老的民歌,展现出一波波民族风情和神韵,传递着浓浓的乡音乡情,这就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对现代人来说,这种音乐己成为历史,而这种历史恰恰就是现代的传统。我们现代人秉承前人留下的宝贵传统音乐遗产,在传统的基因上创作了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又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这些音乐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沧海变桑田,浪里淘沙金,如果有幸保存下来的话,对千百年后的未来而言,谁又能说现代不是未来的传统呢?

二、缺乏传统的流行是昙花一现的流行

在工业高度发达、科技空前繁荣的现代,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下,流行音乐进入人们的生活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品音乐,即为赢利而创作的音乐,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利用影视、电台、音像碟带等高科技为传媒手段,使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上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

流行音乐的特点是时尚、通俗、大众、周期更替性强、市场化。这些特点无一不决定流行音乐昙花一现的命运。因此,流行音乐短期的不断更替新曲目,是为了商品的需要,有时也只能是粗制滥造,以满足市场需求。音乐人这时就成为流行音乐的幕后推手,他们带来什么流行元素,大众只能随波逐流。而一些媒体则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为新的流行音乐推波助澜,商家不择手段为其渲染、包装,隆重地把它推向市场,使音乐艺术成为一种商品,让更多的人去消费。流行音乐在一种商品大消费的框架内,已经不是纯艺术的东西了,新的流行音乐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事实证明,众多流行音乐缺乏传统元素,很难在国民的心中产生共鸣,由于粗制滥造,这些歌曲流行的时间短则一周,多则一个月,甚至更短,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

三、失去时代的特点传统音乐将面临边缘化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传统音乐如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是沉浸在所谓的传统中沾沾自喜而不能自拔,从而失去了时代的特点,这样的传统音乐终将面临边缘化的命运。

音乐是人类一种情感的表现,是一种内在情绪的宣泄,是与时代脉搏同步的跳动,因而它需要庞大的“人气”来支撑。可以说脱离了人的需要的音乐是不存在的。

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传统音乐如何走近这类人群,是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的课题。青少年又是时代潮流的先锋,抓住了青少年的特征和心理需求就可以把控住时代的脉搏,那么青少年有哪些特点呢?

1.时尚是青少年追求的目标,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心理表象。如果传统音乐缺乏时尚感、失去了新奇性,就很难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同样是传统的民乐演奏,女子十二乐坊以其新颖的站姿演奏、流动的表演形式、富于动感的节奏特征,把传统的民乐带入时尚和新奇的境界,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热捧。

2.“爱”是青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一段时间里,在震耳欲聋的重金属音响的鼓噪下,歌手们吼叫着痛苦、失落的“爱”,虽然这些音乐能够暂时释放久久积压在心头的苦闷,但这种悲观情绪、浮燥心理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音乐的主流。传统音乐在表现“爱”的主题方面却是强项,如何把现代年轻人生活中“爱”的主题融入传统的音乐元素,让现代的青少年乐于接受呢?应该说作曲家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批既具有传统元素又具有现代气息,同样表达“爱”的作品在青少年中广为传唱。

3.“娱乐性”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参与性”是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这是工业、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给人们造成紧张压力所带来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需要放松紧张的情绪,排解心中的郁闷,更渴求强调自我,表现个人的心理感受,特别是能和青少年、大学生及平民百姓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寓教于乐的音乐作品更受欢迎。他们不愿意仅仅成为一个欣赏者,更乐意成为参与者和表演者,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自我情感的宣泄,从而获得高度的放松和满足感。

传统歌曲应该在具备时代特点、通俗节奏的基础上,音域不要太宽,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唱、乐于参与演唱,有了“人气”,传统音乐会重新成为主流音乐。

四、找准切入点,实现音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并无雅与俗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人们要在传统音乐与现代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去进行融合。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长期以来各自坚守着自己划定的“边界”。后来,为了扩展各自的生存空间,它们又在“边界”上划定一块“自由贸易区”,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来为己所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渐建立,逐渐进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状态之中。

传统和流行在音乐的大家庭中是兄弟关系,它们虽然性格不同、处事方法不一,有时会闹些小矛盾,但绝不是敌对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些可以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找到很多佐证。

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与俗乐之分,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将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宫庭音乐作为正统音乐,视之为雅乐。春秋战国以后,把当时诸侯、贵族吏民时常在宅院、广场上演奏的民间流行的世俗音乐、民间音乐称为俗乐,又称“郑卫之声”,并发展成为当时不可阻挡的潮流。

到西汉末,雅乐与俗乐的斗争愈演愈烈,统治者高举重雅乐、轻俗乐的旗帜来反对世风的衰败。他们认为俗乐败坏道德、有损民风,会动摇统治阶级政权,因而心存蔑视、排斥。然而俗乐恰恰是平民百姓所创造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用粗糙、直率的笔法来描述现实、表现生活的艰辛,使音乐得以回归到原始的娱乐定位。同时俗乐在自身的发展中,对于雅乐也是一种补充,不仅在曲调上能够为当朝统治者服务,而且在思想上也与雅乐的许多观念保持一致。

可见,音乐的雅俗之分,历来有之,但与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来自古代的俗乐(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是古代的流行音乐)才是音乐发展的真正源头,它来自民间,流传于百姓之中,并不断被提炼升华为如今的传统音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就近现代而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之一的黎锦辉、歌手周璇,他们创作并演唱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等一大批流行歌曲,是传统的音乐元素与流行风格融合的创举。七八十年代以邓丽君为代表的低吟浅唱的流行风传入千家万户,她演唱的歌曲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音乐民间小调。毫不夸张地说,周璇、邓丽君在那个年代能够红遍中国,和她们所演唱的歌曲具有浓郁的传统民间音乐韵味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民族情结通过她们的演绎打动了听众,得到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如今,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曲作者、音乐人、流行歌手甚至音乐商人高度重视。因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必须具备当代的特征,必须满足这个时代人的需要去变化发展,固守自己的“传统”或“流行”只能使脚下的路越来越窄,而民族传统与现代流行的完美融合才是必由之路。

结语

我国古老的传统民族音乐,经历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最能准确反映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坚持走传统的民族化道路,吸纳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音乐形式,把传统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不仅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并喜爱古老的民歌,更是传统音乐的一种创新和延续。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和人性是相通的,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何尝不是如此,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人们所创造的音乐应当服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天与人的协调和有机统一,才能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迪,张曦.世俗感情 平民意识――余其伟谈广东音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2]郜积意.论西汉雅乐与俗乐的互动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1).

第9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此前,中国大陆共召开过两次以乐器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分别是2006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乐器学国际探讨会”及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学国际研讨会”。与之相比,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是迄今为止参会人数最多、涉及内容最丰富的全国性乐器学会议。

乐器学虽已有百年多发展,但目前尚不能称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因其包含学科极为广博。乐器,一方面以材料、工艺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淀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精华。较之传统乐器理论研究,现代乐器学正以惊人速度与现代人文、科学理论相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言,乐器学确实是融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为一体,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纵观本次会议,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报告内容涉及广泛

本次会议议题既包括乐器学传统研究内容,如乐器分类法、乐器改良、乐器声学、乐器工艺学等,也涉猎许多乐器学新学科和新问题,如乐器符号学、乐器生态学、乐器学课程体系改革、新型乐器发明与设计等,体现了乐器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其中,传统乐器学研究内容涉及乐器分类研究的报告有中国音乐学院刘勇的《乐器分类的新理念》、中国音乐学院付晓东的《乐器分类法的新思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的《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涉及乐器文化及社会功能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的《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南昌大学音乐系刘健婷的《乐器学视野下的中国手风琴艺术研究》;涉及乐器声学的有新疆艺术学院杨帆的《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嘉星的《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涉及乐器工艺学的有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的《乐器工艺学学科定义初探》;涉及乐器改革的有中国东方歌舞团卞留念的《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张明的《电声乐器民族化的工业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的《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述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兆新的《关于扬琴发展的一些思考》;涉及乐器学发展概况研究的有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琛的《中外乐器学研究概况》、河南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秀萍的《史料:乐器学学科研究的基石——对中国乐器学学科史料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等。

在乐器学新学科、新理论方面,有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的《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涉及乐器学学科建设的有南京艺术学院陈建华的《乐器学的学科性质、教学途径及课题设置》、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的《我对乐器学学科的一点思考》、中国戏曲学院王欣的《乐器学专业发展》;涉及乐器考古学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的《中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的科技化演进——以大云山汉墓玉编磬为例》;涉及新型发明与设计的有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的《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子晋的《乐器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涉及嗓音科学新理论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屈歌的《“科学歌唱”与“歌唱科学”》等。

二、传统乐器学领域的深度再认识

在乐器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乐器文化属性及符号意义的研究是近年来音乐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乐器与文化属性关系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乐器音响及其演绎的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还能够发掘到乐器本身在文化中体现的深刻意义。正如张伯瑜在《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中提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艺术上、审美上和文化上的不同追求在乐器自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些在我们以音乐作品为研究途径的研究模式中被忽略了”。他还以几件中国民族乐器为例,探讨这些乐器在结构上的独特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以这些特点展开对中国人的音乐艺术观念、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更为深刻的讨论。张振涛在《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中将传统乐器学领域的乐器分类问题与文化制度结合起来,不仅局限于就乐器谈乐器,而是把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语境”理念运用于“八音”缘起的探讨,说明乐器分类绝非仅源自乐器本身的声学、材料属性,还源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文化制度。

三、探寻乐器学研究新方法

传统乐器学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声学实验语测量、史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本次会议中一些讨论体现了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如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乐器》除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声学及人类学研究方法,还借鉴了气候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探讨了乐器与生态的关系、乐器生态学的界定、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的关系。饶文心《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也采用了类似的跨学科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人类学和生态学的视角看待乐器文化,将世界乐器体系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分为十大乐器生态文化圈。

朱嘉星在《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中对乐器振动模式的研究采用了物理学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杨帆在《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采用了乐器声学频谱分析理论,使研究者能够首先探寻到乐器声音的本质特征,为乐器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总之,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加之考古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全面透彻地研究乐器物理结构及其文化属性,构成了本次会议的特色之一,充分展示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给当今乐器学研究领域带来新气象。

四、跟踪国际乐器科技前沿

时代的发展对每一学科来说都面临着研究视角的重新审视,本次会议对当今乐器学领域出现的众多新技术、新理论进行了热烈讨论。应有勤在《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的新奇乐器与其蕴涵的科技元素问题,对于乐器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卞留念在《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中以二胡电声化为例,讲述了在电声数字化民族乐器中电扩声弦乐器设计的方法,探索民族乐器电声化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出建议。付晓东以21世纪新型乐器——水鸣琴(hydraulophone)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乐器分类体系——乐器元素分类法?穴Elementary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论述了其对八音、霍-萨等传统乐器分类法的挑战意义。

五、坚持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

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陈建华认为:“中国学界关于乐器学的研究经纬万端,视角各有不同。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途径和课题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乐器学学科的现状和已有的学科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不断扩展研究的领域和层面,对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调整,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是乐器学发展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的层面上,乐器学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叉学科,具备特有的学理性质和文化属性。”他还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课题设置等内容为例,从教学角度介绍了该校乐器学学科建设情况。赵广运认为明确学科定位是关系到学科发展及教学质量的大问题。因此,探讨一门研究乐器制造手段及技术的学科——乐器工艺学,不仅有利于弥补乐器制造领域理论性长期滞后的缺憾?熏也有利于突出乐器工艺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熏使乐器制造理论更好地为乐器制造实践服务。会上,他还对乐器工艺学学科性质、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

专题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各位专家就如何保持乐器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最后就以下两点达成共识:第一、在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乐器学联络中心,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便对乐器学相关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学术成果;第二、各相关单位加强协作,大力推进国外乐器学经典理论著作引进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