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乡村旅游从1980年起步,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2008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四亿人次,收入达到六百亿元。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及发挥农村的特色资源,对于保留农村的特色文化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下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有农业游、园林游、务农体验游等。农业游让游客欣赏农田,观看农业生产劳动,品尝购买天然无公害食品。务农体验游主要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古村落旅游模式有古宅游、村寨游、古镇建筑游等。古宅游利用明代或清代的村镇建筑吸引游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居民的房屋建筑、古寺庙等,如云南丽江、浙江南浔,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远离城市的喧嚣。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名族文化游等。利用农耕技艺、农耕工具、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艺术表演等形式让游客体验不同的风俗人情。
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村民利用院子、农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宿、游、购等。湖南益阳农家乐、河北坝上草原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较好,所以一些地区的领导在未认真分析调研本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发展旅游业,功能基本相同,使得一个区县有二十多个采摘园、十几个垂钓区等,导致效益低下。有的农民看到一些人搞旅游业增加收入,就用现有的农田、牧场、院落、果园等作为资源开发旅游,结果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品位较低、没有特色而逐渐衰落停业。
经营不规范。首先许多旅游项目没有经过审批程序、没有审批报告就私自发展旅游业,使得乡村旅游业市场混乱。有的农家乐不具备经营条件就开张迎客,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旅游项目及食品的价格不合理,经常私自定价,导致价格过高,甚至有坑蒙拐骗的现象,像青岛大虾、海南螃蟹等事件屡见不鲜;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不协调,缺乏相关规范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及设施单一。现在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欣赏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有精神需求的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继而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有待加强。旅游区的洗手间、停车场、住宿环境、餐厅卫生条件脏、乱、差,让游客很难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从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改善措施
(一)统筹规划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的开发建设,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不仅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少开发多利用,整合多项资源,整体规划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时要突出特色,湖南益阳在发展过程中就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有“竹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香农家乐”等,尤其是“竹乡农家乐”充分突出了竹的特色,吃竹宴、用竹家具、观竹林,集中体现了江南竹乡的风貌。
(二)规范经营
首先要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审批程序,对于没有审批报告的项目和没有经营资质的农家乐一律不允许开张营业,如果发现私自开张的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要联合起来制定一些乡村旅游的规范制度,比如规定旅游项目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住宿条件标准等,避免乱收费、高收费的情况发生,同时也确保游客在吃、宿、购等方面的卫生条件。政府要对开设旅游项目的人员进行日常普通话、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与游客无障碍沟通,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乡村文化的传统东西,剪纸、磨豆腐、纳鞋底等,让农民意识到这些传统才是吸引游客的东西,要把这些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而不是完全丢掉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和通讯问题,只有路修好了,能与外界联系了,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乘车来旅游。政府与交通部门、道路建设单位合作,把原先的泥泞土路修建好并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便利。在住宿方面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布置卧室,并保持被子、床单的干净整洁,坚持一客一换的原则,尤其要重视卫生间的环境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给游客提供一个舒心的住宿环境。饮用水要干净、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物质,完善排水设施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的供电照明,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三、结语
关键词: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深受旅游者喜爱的一项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有其天然的气候、水土文化等作为背景依托,对久居都市的居民来说,是休闲放松和观赏的非常好的一个去处。针对目前凉姜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虽然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不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乡村与城市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乡村,并不单指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而是指环境清晰、自然、纯朴、恬静的格调,脱离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对于长久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独具吸引力。品农家菜、看乡村景、摘农蔬果品,呼吸田野的自然空气,这样的休闲方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乡村旅游的开展,既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渴望,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乡村旅游涵括了优美自然的山水风景、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特色建筑、农事节气、农家生活、农产品现场加工、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制作等等。这样一些乡村旅游内容很受旅游者青睐。2.乡村旅游受季节影响较大:乡村旅游的大部分目的地是在乡村,所以由于农业生产等受到自然条件如光、热、水、土等的制约,其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导致乡村旅游活动也存在季节性因素。3.乡村旅游的形式受地域因素影响: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域受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条件、特色农事生产及农产品以及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等,所以农事生产如农业、林业、渔业、副业等不尽相同。这也就极大的增加了乡村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4.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突破了传统的陈列式旅游形式,转而上升到了游客参与式,使得旅游者不仅能用眼睛观赏展现在面前的景物,更能亲手操作,亲自活得一种全新大的旅游体验。5.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多是城市居民: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这样的高压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投身乡村之中,尽情舒缓身心,调整疲惫的心理状态,获得美妙的乡村旅游体验。6.乡村旅游投资少,收益高: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依托现有资源,再稍对其进行整理和开发,就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且农业本身也能为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乡村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
(三)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是大农业的概念,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分传统农业和现代高科技农业,以各个季节的时令蔬菜水果采摘或四季花卉观赏为主要内容;高科技农业园利用现在农业技术或栽培手段,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时令水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向人们展示最新成果;另外,还有休闲垂钓、水产养殖等将旅游业与渔业相结合。[2]2.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为主,大多距市区不远,适合市民半天或一天的出游计划,其特点是饭菜有特色,休闲娱乐项目繁多,如延安柳沟村、重庆石牛片区农家乐等[3]。3.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民俗游是依靠独特的乡土民风民情、节事活动、饮食习俗来吸引旅游者前去的,这种乡村游的发生地主要是在距离市区较远或者是有独到文化的乡村。北京的民俗游、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游都属于此类。福建个畲乡风情游、贵州村寨游等民族乡村游也相对较为突出。
(四)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8年以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旅游的重要承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亦非常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如北京平谷的蟠桃采摘园、淮北平原的“绿洲仙境”小张庄、江苏江阴华西村、上海的都市农业园等。[5]
二.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发展资源丰富: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据资料统计,该乡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约40%,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之多,品种主要有水蜜桃、葡萄、枇杷、李、梨等,年产水果几千甚至上万余吨。桃花潭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创旅游收入达240万元以上,储量达396万立方米的水库——“桃花潭”,潭边有桃树、竹木以及潭内的桃花坞等,以及在周围湖边荡漾的小船只,形成了格外鲜明的格调,景区内有10多个景点,环之以农作物和果蔬种植,给原本吸引游客的风景又增添了一番风味。2012年,凉姜乡在九里村成功举办了第9届桃花节,宜宾市政协主席尹德宏出席并宣布了第9届桃花节开幕。从3月6号到4月16号,桃花节持续了整整40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很好:从地理位置分析,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乡位于翠屏区东北部,距市区中心约15公里,整个凉姜乡面积约4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郊乡镇。而且与宜宾集装箱码头、宜宾机场、宜宾火车站、均约10公里的路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人口分析,宜宾的辖8县2区,人口在520万以上,此外,宜宾是云、贵、川三省交接地带,往来人员很多。这是一个明显的人口优势。从气候条件分析,凉姜乡的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18℃,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而且每年的水果产量也以千万吨计数,宜宾市、区、乡党委政府对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的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立足在这样的优势之下,凉姜乡已连续9年成功举办桃花节,是宜宾市春季郊游的一大亮点。3.乡村旅游带动效应很强:旅游是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一项活动,凉姜乡在依托自身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旅游旺季,特别是桃花节的时候,农民自售桃花、桃花酒、以及其他具有乡土特色的东西,许多的农家乐每天的收入额可达上千元,甚至更多。当农产品等上市的季节,出售方式多样化,可以是统一外销或者自销还或者是再经过深加工出售。还有很多的娱乐节目和当地人周末或者假日表演的花枪、腰鼓、快板等。既为旅游者创造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使得当地人的收入与日俱增。旅游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后,既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又提高了农业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益,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农作物,乡村农业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以及其产品形式都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同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新的经济途径。
(二)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1.各类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从目前凉姜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其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度非常大的主要包括了食宿、交通、娱乐休闲、景区导航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很多游客会因为很多的因素选择某些旅游景区景点,但也会因为很多的因素放弃对旅游景区景点的选择,而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对游客造成的不便也会成为游客放弃该地旅游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可知旅游交通的重要性。2.产品形式少、层次低、缺乏深度开发: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影响力还是不错的,而且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是凉姜乡的一大热点,整个;凉姜乡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一万多亩,这些水果的品种繁多,主要有李子、水蜜桃、葡萄、枇杷、梨等等,而且每年的水果产量也以千万吨计数,在产品总产量和销售值上,的确不可小估。但是,基于这样大的一个产量,很多都是直接被大量运输上市场,其实这些在产销季节的时候,是可以作为直接对客销售的,可以销售完美的采摘体验,也可以销售采摘体验后的成果,这将是对游客的吸引力的极具提升,可以吸引更多的直接的或者是潜在性的游客前来。3.景区管理缺乏规范性:景区的管理如果缺少了规范性的制约措施,那就相当于一个没有人管理的综合市场,可想而知,情况会多糟糕。针对凉姜乡的景区管理,从很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很多自驾出游的游客会为拥挤不堪的路段感到懊恼,甚至去了一次都不想再去。在乡村旅游景区内,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的管理的,一方面是为了本身的乡村旅游环境,另外,对游客的出行也会增加很多的便利。
三.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1.健全相关基础设备设施
(1)交通体系: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私家车、小车一类的陆上交通工具。在针对凉姜乡目前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我们不难发现,道路依旧是乡村的小道,并不宽敞,车辆通行是相当的困难,特别是错车的时候,所以对道路的修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很多时候私家车的停放都是在农家小院,当地居民只负责提供场地停车,所以农家院的简易停车场也应该加以整修,方便游客。
(2)食宿体系:凉姜乡在2011年吸引了近45万的游客前来赏花,2012年又举办了为期40天的桃花节,盛大的场面,优美的歌舞,趣味的杂技表演,以及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使得游客数量与日剧增。食宿成为游客在旺季比较关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家乐基本的餐饮和住宿服务质量,加大农家乐经营多样化、特色化的建设,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娱乐休闲体系:游客虽然对泡泡茶水嗑嗑瓜子闲聊,或者打打纸牌或者玩玩麻将。这些娱乐项目这些都比较的单一,在景区内可以进一步的增设。特别是部分在农家乐中的娱乐项目。凉姜乡自身存在的山、水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泛舟湖上,小憩,游玩更是别有一番享受的感觉,在山顶设置不同类型的娱乐项目,既使游客们贴近自然,沐浴温暖的阳光,还可以提升景区的娱乐设施总体质量。
(4)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导航设施体系: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导航设施的设立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样方便很多游客的游览观光。针对凉姜乡目前的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和景区导航设施这两方面,景区内做的不是很完善。很多的指示标牌不是很让人清楚,甚至标牌很少,对很多相关的产品可以设置标牌指引,还应该针对性的完善。
2.政府主导,加大宣传力
凉姜乡乡村旅游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和当地政府的态度有关。政府积极支持的,无论是从资金还是设备设施上,都会很有益当地人。乡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凉姜乡水果发展的全方位引导,打造了“川南优质水果之乡”“川南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的凉姜乡新形象,这样大大加深了凉姜乡在世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和魅力。所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左右不可小觑。另外,当地也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来做好自身的宣传,现在流行的宣传方式有网络、广告、报纸、广播、海报、电子杂志、论坛等等,每年举办的桃花节也做了很好的宣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新打造后展现在世人面前,想必在做足了宣传过后,知晓并前来凉姜乡的游客人数会多。
3.对产品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开发
凉姜乡在这样天然的优势下,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现在不论是从产品的种植面积还是产品对外销售的产值,总体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面对现有的产品形式少,层次低和深度开发不够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产品实施深加工或者技术性的研究,使我们的产品有别于同类型的其他产品。但是,总体来说,凉姜乡的果蔬成熟或者花开遍地或者成熟的季节,很多的果品是直接整装销售的,有部分农家也在零零散散大的出售自家的产品,旅游者购物,当地人单一的产品销售,没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购物体系。我们应该体现乡村和城市不一样的地方,让每一位到来乡村的游客感受有更清新的体验,游客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沃土,村民管理,到成熟的季节的时候,可以亲自回来采摘;村民提供可供游客亲自采摘的空间,自己也可以拿到亲自采摘的东西,感觉很不一样,让游客体会独有的乐趣。
4.实施规范性管理制度
景区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因为这些规范性制度的实施效果会被游客在心里定上某个标准,更会在不同的乡村旅游中进行对比。加强景区治安,确保游客生命财产以及人生安全;综合环境卫生管理,对小摊贩的自主营业给予卫生督促和食品检查,增设垃圾桶等等。
四.总结
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前景空前广阔,发展势头也非常的好。凉姜乡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景观,再加上农业种植的面积不断加大,对城市中的高压人群和周边的人们产生地影响也较大,目前的发展效益和前景表现乐观,但是,为了更加突出凉姜乡的资源优势,把川南水果基地扩向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我们分析凉姜乡现有的问题以及提出对应的措施以帮助凉姜乡以更好的一面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既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收益日益增加,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经济带来的新的突破。
注释:
[1] 引自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2] 引自张文,安艳艳, 李娜.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关键词:廊坊市,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一 廊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廊坊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2)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3)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乡村旅游靠近发达地区和“靠天吃饭”的特点。
(4)乡村旅游呈无序管理状态。如观光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游、娱乐休闲游等旅游集散地,其经营管理,既不归农业部门管理,也不归政府部门管理,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其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经营者驾驭市场的能力。
2 目前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干部认为乡村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乡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也有些人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单纯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处于半停业状态。
(2)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
(3)缺乏市场分析。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城市,所以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乡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稀少。
(4)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廊坊乡村旅游尚未成熟,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民俗文化没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廊坊乡村旅游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难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三是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懵客、宰客现象;四是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五是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个重要障碍。
(8)缺少政策和法规保障。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观光农业管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农家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 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近年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多次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也强调: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廊坊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包括:(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有:①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②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③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④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⑤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
3 坚持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利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发展农村经济。二要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乡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三要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四要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要实施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 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三要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四是每个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等手续方可经营,防止随意、盲目发展。五是经营者申请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六是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者停止营业。七是加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八是制定相关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意识,并且科技的进步极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带来了更长的闲暇时间,这使得休闲正在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人们闲暇选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村休闲旅游为视角,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进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经济;休闲需求与供给
休闲旅游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并且发展到目前为止,休闲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力的作用.而从国内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先进科技不断运用于各领域的生产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给人们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基础支持,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与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除农业生产之外的重要产业.休闲参与经济创造,并且其不仅带动消费,而且调节再分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对农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来看,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业经济正在与旅游经济实现一体化.首先,对市场机遇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推动力,并且我国当前城市职工的假日需求强劲,闲暇时间供给充足,这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此外,我国城市都市圈逐渐成熟,这也给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支持,因为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市民出游范围中80%集中在距离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15~50公里范围的出行游客占24%,15公里以内占37%,而且15公里以内的休闲出行多集中在周末.其次,从居民休闲出行范围的分布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这是因为超过80%的市民在出行时选择就近休闲,并且有超过50%的出现游客具有观光休闲目的性,而其中民俗、生态等休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休闲旅游形式.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多样性的乡村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此外还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都为我国发展乡民休闲旅游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地域广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具有气候层次性的农业分布模式,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的非同质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为乡村开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典型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光热资源等,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是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优势资源.此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同样体现了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休闲旅游资源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别.东部地区休闲旅游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历史资源、民耕文化资源、国家政策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交通支持.
2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1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的存在,虽然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了城乡“二元结构”,但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远远滞后与城市经济,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极大的制约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时的2.36,发展到1990年时的2.20,再到2000年的2.79,2012年的3.1,2013年的3.03,由此可见,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在进入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其次,城乡社会的“断裂现象”发展得到不断纠正的同时,“乡村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与多数城市居民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人对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反哺农村的行为.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本质来看,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交换,休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精神享受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综合来看,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进而使得他们没有进行乡村休闲产业开发的资金支持、动力与条件.并且城乡见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差异与文化差异,这也制约城市居民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与消费的因素.
2.2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投入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意识等因素导致用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与精力十分有限,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模式单一、投资模式单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等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也具有普遍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征,多为附近200公里以内的出行游客,一旦休闲旅游产品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将会在长期范围内影响客户群体休闲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最终使休闲旅游业陷入衰落.从目前的实际现在来看,由于投入力度不够,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产品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产业链过窄过短,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不够,为形成突出的核心企业等.
2.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宏观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与鼓励具备乡村休闲旅游优势资源的乡村开展休闲旅游产业,按照“有基础、有资源、有积极性”的原则建设休闲旅游的重点村镇,以试点模式引导其他乡村休闲业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规模,构建特色休闲产业链.对于具有资源优势与休闲产业的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善目前松散的状态,突出市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引入科学机制,深层次挖掘休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要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组建开发团队,创新观念,突出乡村生态与农家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2.4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单一模式、分散投资、分散经营的特征,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新型发展模式,比如“A+B+C”模式,即“吸引中心+利润中心+文化中心”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在传统休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开发衍生产业,构建新型优势产业体系,要体现特色差异,比如地区特色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活动产业、银色产业、自驾产业、休闲房地产业、温泉产业、乡村娱乐产业、农林渔业、疗养健身等产业体系.此外,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统筹,引导休闲需求,培育休闲市场,建立城乡休闲接轨体制,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突出城乡休闲差别与乡村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实践———以温州市为例
3.1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温州乡村休闲旅游的雏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乡村农民创办的农民特色餐馆,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房服务.随着城市居民乡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为集田园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娱乐、农业生产体验、乡村餐饮、乡村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休闲产业,为温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5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1亿元,其中农家乐占据37.65%的份额,乡村休闲性质旅游占据57.21%的份额.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上看,截止2014年,温州市具有7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26个乡村旅游特色点,参与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高达3700多户,由此可见,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市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从温州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温州市乡村旅游数据统计表》得知,温州市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寨依托型及其它类型,其中景区依托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温州市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具有极大的关系.此外,村寨依托型不断发展,其在温州市乡村旅游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温州市本身具备丰富的村寨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与温州市政府对村寨投入力度具有直接的关系.温州市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使得温州自古以来具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换做小杭州”的美誉.温州文化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泰顺廊桥文化、永嘉森林文化以及苍南古村落文化等,这些均能够体现温州市与众不同的休闲文化形式,具有休闲旅游也开发的特色优势.温州市在乡村自然环境方面同样具有优势资源,比如雁荡山风景、楠溪江水风景、田园风光(杨梅林、茶园、竹林、梯田等)以及渔村风貌.除此之外,乡村宗教及历史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比如大若岩陶公洞、包公殿、江心寺、周宅祠巷天主堂等,以及“永嘉四灵”、谢灵运、刘基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也给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了风采,比如泰顺的“百家宴”、泰顺提线木偶、拦街福、泽雅“造纸”、杨府爷、点柚灯、温州鼓词、永嘉昆曲、瓯剧、瑞安藤牌舞等.此外,温州乡村民俗中不可忽略的还有特色饮食文化,比如“吃重五棕”、“菖蒲酒”、“草头汤”、“送节宴”等.这些具有典型的温州乡村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在温州乡村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其魅力.
3.2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了温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全年接待游客数据,还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数据,近些年来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且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明显高出温州市地方经济年增长率,这说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给地方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实现了温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势头较猛.乡村休闲旅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综合开发等.再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提高了就业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还使得温州地区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形式与建筑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投入,保护了民族文化,并提高了利用水平.最后,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尤其是交通设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休闲、旅游与农业融合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延伸的表现,体现了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还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均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势头,丰富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这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6.
〔2〕李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3〕焦豫.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三农”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
〔4〕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12.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 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 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 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关键词:秦皇岛;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和“亲身体验”特性,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诉求,但是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产品开发不合理,旅游者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乡村低碳旅游倡导环境保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灌输低碳生态问题。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必走低碳之路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概况
(1)乡村旅游资源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市境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40°37’,东经118°33’~119°51’,南北最长127公里,宽110公里,总面积812.4平方公里。秦皇岛市境内 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
(2)乡村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所依赖的主要交通形式是公路。秦皇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270公里,路网密度为4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03公里,一级公路148公里,二级公路471公里,三级公路1009外错角城,四级公路1488公里,等外路52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66公里,省道622公里,乡道1646公里,专用道90公里。全市75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达74.7%[1]。总之四通大达的交能也使秦皇岛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低碳”是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到了60%。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05年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占全球所有排放量的5%,这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等三方面(不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整个旅游部门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占到了约5%-14%[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技术报告,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在旅游业现有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者数量将增加17.9%,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将增加15.2%,整个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加18.8%[3]。我国台湾地区学者Nae Wen Kuo和Pei Hun Chen(2009)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澎湖岛旅游者进行跟踪调查,以“资源消耗”、“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排放“等指标,量化出旅游者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环境负荷(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秦皇岛市发展乡村低碳旅游的主要模式
(一)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低碳旅游的一般发展模式,主要包含3个主体: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乡村低碳旅游是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共同协作的旅游发展新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三方合作机制:政府、乡村旅游业和旅游者共同为低碳旅游目标而努力,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也来自于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就,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秦皇岛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应当选择参与式乡村低碳旅游的开发模式。该模型全面概括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参与形式和他们对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的影响。参与式乡村入流模式与传统旅游及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三.结论
从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小环境来看,秦皇岛市政府已经把“旅游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秦皇岛市的重头戏。近几年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低碳旅游成为其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在乡村低碳旅游过程中,旅游景区可以采用循环技术,构建以沼气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系统:种、养殖系统。正真做到“变废为宝”。
总之,乡村旅游业是一项俗人的产业,必须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走低碳化之路才能使其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光霞.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2~13.
注:本文为2012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2A036。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O2O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是以乡间自然风光、农耕生活、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卖点,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的旅游活动。数据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年的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1.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1)科技助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观光、展现农村新风貌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智慧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海南的兴隆热带植物园,将科技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体现了科技助推乡村智慧旅游的创新模式,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传统民间艺术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农村各地都有自己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这也是打造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重要模式,比如“关中印象――袁家村”里看到的陕西关中地区的皮影、泥塑、刺绣、秦腔、土布、书画、葫芦装饰品等,还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代表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3)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特色庄园的自身建筑景观、农产品采摘、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为吸引,深度挖掘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在自身产业规模效益下,对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也产生协同效益。如张裕葡萄酒庄园把食、宿、游、购、娱、美拍在乡村旅游中都充分发挥。
(4)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古村古镇,淳朴民风、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受到国民的热爱。2015年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既宣传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又展现了中国特色淳朴乡村风貌,同时让来自海外的宾客,“说古谈今、畅想未来”。当然,在古村古镇旅游发展中要注意化解旅游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游客超过景区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2.“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品单一,宣传不到位,管理落后,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等受限问题,通过互联网时代,可以突破传统式发展,并通过O2O创新型营销模式发展,塑造乡村旅游新形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及推广力度,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提升规模经济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大幅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目的。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早期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早期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即吃农家饭、睡农家土炕、回归自然。产品单调、雷同,价格不高,已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2.乡村旅游资源松散,未成规模化经济
早期的乡村旅游由于受地域和观念限制,资源管理松散,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服务和品牌意识等问题,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的接待能力使其失去竞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导致淡旺季收入反差大,容易陷入价格仗的恶性循环中。
3.乡村旅游宣传不到位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教育水平薄弱,严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缺乏营销意识,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不多,大多靠熟客的口碑宣传,客源明显不足。
三、乡村旅游中O2O模式的创新型融合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也在不断高度融合。所谓O2O模式即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做好网站建设和推广以及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打造游客服务平台:网站除了提供乡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智能导航、旅游价格、自然风光、人文特色、村庄民俗、住宿餐饮的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旅游者选择游览线路、规划游玩时间和食宿安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营销平台:对接景区、OTA旅游平台、农家乐、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零售店,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不断开发和创新乡村产品。通过与游客的在线互动,完成营销、预订、支付等业务。
打造管理监督平台:通过游客网上评价或投诉,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服务的监督,提升整体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全面服务于游客和乡村农户、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利益相关者。
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旅游的对策
1.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推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的“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借助潜在顾客在网上搜索、浏览、预订时,网络实景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旅游项目,加深游客体验,为用户设计出能激发其购买意向的乡村旅游产品。
2.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景点交通、IT网络、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结合各乡村特色,建立全国联网的乡村旅游地图、电子导游检索信息软件、乡村旅游路线指南等,为智慧化乡村旅游提供最快捷的专业服务。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逐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定时组织旅游从业者学习相关电子商务、金融、法规、营销和商品学知识。
4.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意见,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等一系列举措。
参考文献:
[1]齐子鹏,胡柳.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4.
[2]宋雪茜,黄萍.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07(03)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以外,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那些地方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得以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大约有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贵州省提出“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创造出四个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如黄果树景区就带动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发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镇山村等,旅游成了这些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企业加农户生产旅游产品。如台江民族刺绣厂,带动千家万户在搞民族刺绣蜡染。四是把旅游当作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如荔波、施秉,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到底,贵州农村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
乡村旅游从发展层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有70%游客采取乡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过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生产制作就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已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
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些乡村风俗习惯像我国各地的锣鼓戏、舞狮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力点。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有的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珍贵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以生态农业园区来开展旅游活动。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而开发旅游,会不会给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冲击,从而导致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在贵州省早期开发的一些乡村旅游地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建立起洋楼,往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边到处可以听见山歌对唱。如今却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型;融合
一、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经初具规模。西安市规模化(100亩以上)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到86个,已建成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18个。2013年元旦假期期间西安市农家乐接待游客73875人次,综合收入312万元;清明节三天假期里,秦岭北麓各峪口聚集了大量参与垂钓、烧烤、休闲娱乐的游客,长安区农家乐接待游客89000人次,同比增长25.35%;户县农家乐接待游客23865人次,同比增长93.6%;蓝田农家乐接待游客20000人次,同比增长5%,周至农家乐接待游客5500人次,同比增长7%。西安市扶持10个市级农业园区,同时大力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建设,2013年西安市标准化“农家乐”发展到4000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发展到5000家以上。
西安市乡村旅游地的分布体现出以下的空间特征:城市近郊、著名风景名胜区附近、交通干线两侧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点的集中分布区,西安市的9个区4个县中以长安区、户县、霸桥区、雁塔区、未央区等区乡村旅游发展得最为集中;从功能分区看,秦岭北麓是森林公园集中分布区;平原地带是各种果林和观光农园集中分布区;、灞、渭河沿岸则是以水为主题的垂钓、水上娱乐项目区;在开发模式上,形成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体的格局;在开发层次上,乡村旅游仍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处在初级农家乐形式向乡村休闲度假模式转换的过渡期;在发展模式上,以农家乐、田园农业游、休闲度假游模式为主。
二、西安市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条件
(一)西安历史文化深厚
西安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与罗马、雅典、开罗并举,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城市,而且还是古老的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依托于西安的历史文化,体现秦汉文化著名的景点有阿房宫、兵马佣、华清池等,体现唐文化以唐文化为主题的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唐长安城的大雁塔、曲江池以及唐城墙等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产业门类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建成使用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等众多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集聚化、规模化,是历史文化遗产服务于民,实现其巨大价值的具体表现。
(二)农耕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在陕西省的农耕文化主要在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主要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景区建有工厂化育苗管、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管、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馆、超级菜园、南方果树馆(2个)等八个现代农业技术展馆和花卉林木种子资源圃、水生植物展示区(人工湖)、创新中心等现代农业展示区。农林博览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教稼园、有机体验开心农场、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主要包括四个区:开心农场采摘认耕区、原生态餐厅休闲娱乐区、净菜加工高科技生产展示区、农业科普推广科技活动实践区。这个农业文化有着现代化的印记,在西安市目前发展乡村旅游遍地都是农家乐,那么这些农家乐可以在各地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相邻的景区的历史朝代,展现不同的农耕文化。
(三)宗教文化
唐朝的宗教文化通过西游记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陕西省就有大雁塔、小雁塔、法门寺这些佛教圣地,西安有佛教的六宗祖庭:法相唯识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严华祖庭严华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律宗祖庭净业寺、三论宗祖庭草堂寺。道教文化的游览圣地有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八仙阉、重阳宫、西安都城隍庙、骊山老母殿和老君殿、道教名山――华山。在楼观台有道教文化区,在楼观台建筑结合了道教“一元初始、太极两仪、三才相和、四象环绕、五行相生、六合寰宇、七日来复、八卦演易、九宫合中、一元复始”的文化概念,以太清门、上清门、玉清门三段划分轴线,形成道教“三清圣境”。
(四)餐饮文化
西安的饮食文化开创于周秦,兴盛于盛唐。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同样是中华饮食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比如中国最早的宴――“周八珍”、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西安的小吃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如:羊肉泡馍,据说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礼馔,西安的“凉皮”早在秦朝也有;“锅盔”馍则在周代就有,称为“文王锅盔”。宋朝的“水晶饼”,民国时期的“樊记肉夹馍”,这些小吃如今都是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名小吃。西安的餐饮的文化性体现在这些小吃背后都有美丽的传说,如西安人最爱吃的锅盔馍,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修乾陵时,因民工在头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称锅盔;也有人说早在周朝就有了锅盔,所以锅盔又被称为“文王锅盔”。
(五)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括我国的财神文化、皮影戏、社火、戏曲文化、工艺美术、节庆习俗等等民俗文化。财神文化的体现就是赵公明财神庙,它的规划布局以泗水归堂、五路财神为概念,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院落,又以偏殿和小庙构成了众神体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园区。整个财神庙景区供奉了近百位各路财神,还有财运轮、招财八宝等吉祥物,全方位展示了财神文化。
三、西安市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得建议
西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西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借助于旅游胜地的春风,把历史文化融合在乡村旅游之中,突破乡村旅游一日游的现状,留住客源。
(一)乡村旅游发展突出农耕文化
在乡村旅游中,农业田园模式的旅游成为一大亮点,在西安市成熟的有以科技为特色的西安闻天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原生态休闲农业、杜陵塬观光农村旅游区;以赏花、采摘为特色的临潼万亩石榴园、灞桥万亩樱桃基地等。但是目前的这些的农业旅游胜地给游客带来的乐趣较少,一日游之后很少再去。要想留住顾客可以把历史文化引入在农业里,体现农耕文化。如临潼区德万亩石榴园就可以除了游客采摘观赏石榴之外,在这个地区主要有秦代的兵马俑,那么游客在观赏石榴过后,在这一地区的社区就可以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馆内陈列有石磨、石臼、犁头、蓑衣、土纺车等古老的农耕用具,配以相关的照片、图片和文字,用来讲述历史悠久的农业发展历程。古老农耕用具的展示可以让城镇居民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等。为游客多提供参与农事项目,做一天农民,体验一天农耕辛劳,包括坐牛车、插秧、除草、摘果等农事劳作活动;在乡村内建造曾经用过的水车、石磨、石碾等老式农用器械,通过旅游工作人员的示范,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在餐饮上以体现秦代文化,在餐具上都统一使用秦代农民使用的样式,在这里也用秦代的礼仪接待游客,甚至在这一地区的农家乐的建筑都修建成秦代农村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那个历史的农耕文化。
(二)乡村旅游与宗教文化的融合
西安市的宗教文化有佛教有道教,目前由曲江产业文化产业集团开发的楼观古镇景区的道教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很多游客的亲身体验是,建筑修建得很漂亮,融合了道教的文化和庞大的神仙体系,但是很多游客的感受是到底什么是道教文化,难道就是神仙吗?那么普通人到底要信奉道教文化的精髓在哪也没有通过旅游体会到。那么这就给在这景区附近的乡村旅游旅游带来了机会。在景区附近的乡村在政府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佛教体验,比如住农家时,农家人的行为能体现道教的“道”和“德”,虽然现代人也向往道教的得道成仙,那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我们可以把这种愿景体现在乡村旅游中。如:在就餐时严格按照长幼顺序坐下就餐,而不是我们觉得怎样方便,怎样坐,也不使用现代的圆桌,而使用方桌,在这一地区的餐饮尽量节俭。同时如果这一地区的农村没有规划建设,那么政府可以统一规划,划分区域的在建筑体现道教文化,做到与整个道教景区的相辅相成,补充我们在景区见不到的道教文化。
(三)发展特色餐饮文化
游人进入农家乐用餐时,在菜单上标明其所用原材料的来源,并请游人参观菜地和采摘、加工过程,让顾客在享用农家菜式的同时能够对其安全性和来源地放心。如果游客愿意自己动手做饭,农庄主人可以提供一切所需用品、用具由游客自己加工,吃到更加本真的食物,这是现代的方式。发展餐饮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西安众多美食中,凉皮出现在秦朝,锅盔在周朝就有了,水晶饼据说最早出现在宋朝,而这些朝代相应的地方,比如说秦朝的代表地点就在临潼,那么临潼的特色餐饮就必不可少有凉皮,而且还要和其他地方的凉皮有所区别,突出秦的历史烙印。西安的面试花样繁多,如剪面、扯面、干面、喜面、粥面等,这些面食的做法、吃法代表都代表礼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那么可以在某一地区专门是针对面食的餐饮,让人们一次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面食文化。
(四)发展主题性民俗文化乡村旅游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或是美妙传说。西安地区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都保存的比较完整。每年春节期间有“行春”、“打春”、“拜春”的歌舞、棋类和游览活动,正月十五元宵前后有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闹元宵活动,同时,古时的元宵夜也是古时男女青年互相接触、表达爱情的机会,因此可以借助元宵节开展一些类似于相亲的活动。
本文是西安市20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IN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