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第1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ghway's adverse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design to 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stag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It focuses on the 3S technology in the highway's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reference.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环境影响;防治对策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ecology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impact;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33-01

0引言

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在推动公路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减小或避免公路对环境的影响,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工作重点。

1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选线不当造成沿线自然环境损失公路路线长、涉及面广,其纵向带状延伸会影响路线所处区域的自然风貌。选线如果不当将出现切割山坡,开挖山丘岗地、砍伐树才、侵占湿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土石方工程量过大,耕地减少、植被破坏等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对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条件造成影响,公路的修建会将动物原有生活区域一分为二,截断动物的生活、迁徙和饮水等路径,打乱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使其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1.2 公路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公路施工过程中路基开挖、桥梁架设、取土、采石采砂;在公路两侧设置筑路材料的料场、弃土堆、临时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等一系列工程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自然环境产生较强影响,不仅会改变原地表形态,加剧水土流失的产生,沿线水文网络也会由此产生改变,引起输入河流的泥沙量增大,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同时施工中产生的扬尘和其他有害气体会影响路边植被,尤其是熬炼沥青会对附近的植被造成严重伤害。施工机械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噪音污染。

1.3 公路通车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公路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公路对原有生态区域的分割阻断、人类活动的延伸、交通事故、沿线服务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垃圾;最主要的是来自汽车运行过程中的交通噪声和车辆排放的尾气。

2公路环境防治措施

2.1 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公路设计决策的科学性公路设计是一个涉及工程规模、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空间多目标决策问题。传统设计无法全面兼顾,而且设计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但是随着计算机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及航测与遥感RS等技术(简称3S技术)通过对三维环境空间分析、模拟,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气候和水文分布、生态敏感点、工程量等因素,可以开展合理边坡治理工程的数值模拟,实现公路路线优选、公路工程设计和生物工程设计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2.2 通过绿化恢复和改善自然景观恢复和改善公路及周边的生态景观是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绿化既可以保护公路本身免遭风、雨、雪等自然因素的袭击或减轻其影响程度,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减小公路施工、营运期的噪声、废气等对沿途环境的污染。例如建成通车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总长80多公里,绿化面积1700多公顷,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1.9万吨,释放氧气1.4万吨。 同时,利用绿化还可以点缀、补充风景,对沿线纳污设施、工业废弃物堆放点以及工程施工留下的痕迹等进行修饰和遮蔽。绿化时应选用易生长、抗污染和净化空气功能强的乡土植物种群,同时积极借鉴和改良国外先进的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恢复和重建植被,如美国湿式喷播植草技术和日本客土喷播技术,以降低公路工程成本,减少道路植被养护费用,快速恢复当地生物需要的生态环境。

2.3 水土保持与公路防护相结合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中的山坡固定工程与公路设计中的防护加固工程和排水工程的功能、原理和结构是相似的,甚至完全相同。设计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实现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近期效益和长期利益相统一的目标。

2.4 加强公路施工组织管理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加强科学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文明施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防止或降低施工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它包括对取、弃土的处置,调配和再利用工作;料场、施工生活区选址;植被及临时征用耕地恢复、水土保持、污水排放去向、降低噪声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4.1 水土流失防治。为有效防治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禁止沿线分散取土、弃土,应选择合适的地点集中、理顺,并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土方开挖、回填应避开雨季施工,并在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土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场地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造成冲刷边坡,淤塞河沟和水源,冲毁农田等情况,影响周围自然环境。对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完毕后应恢复原地表层。

2.4.2 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选择料场应远离村镇,使施工作业区的粉尘污染减至最低限度;应采取建厂拌和沥青混合料,并在人口聚居区下风口选址;混凝预制厂选址应避让水源。对施工时间采取调整或限定等措施,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工作和生活影响。同时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的声级水平。

2.5 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交通噪声和尾气排放是公路营运期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

3结语

公路建设要始终遵循环保优先的原则,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全过程。其中设计阶段最为关键,它从根本上可以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现在公路设计中引入3S新技术,可以增强公路设计和环保方案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决策效果的经济效益。

公路环境保护又是一个与公路工程、地质、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的复杂系统工程,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公路施工人员都必须加强各学科间的技术交流与学习,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才能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1.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多数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既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河流形态,也减少了湿地的面积。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后,造成水流的不连续和断流现象,有些河流由于进行梯级开发,更是形成了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 生态环境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失态系统。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一定的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现在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又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道断流,导致水质、含沙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及河道泥沙的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污染物就会扩散,使得复氧能力降低,也使得水库区的自净能力变弱;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气,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条件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动物的生存境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部分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动物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水面增大,流速减缓。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土地占用、居民迁移安置、交通道路、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损失。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该区域的人们搬迁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但是如果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在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必须谋求科学化、法制化的途径 ,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对可能造成的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影响程度,评价拟建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程度,提出相应的保护及恢复处理措施。

3.2 建立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工程完成阶段建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第3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自然环境

水是万物之源,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不可取代的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一切生命都离开水,一旦水资源枯竭,那么生命也就将面临灭绝。土是万物之本,是自然和人类一切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生命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仅自然环境进化离不开水土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也需要水土作为基本条件。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现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建设现代生态环境,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水土保持,保持水土,改善现代生态环境,已经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水土保持与现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及延伸

1.1水土保持的内涵及延伸

我们要理解水土保持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楚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国际学术上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而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基本内涵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现代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总的来说,水土保持就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是由我国率先提出,它取代了之前的土壤保持概念,并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和通用。

当今,随着人们对水土保持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内涵也逐步被深入和拓展。对水土保持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水土保持层面,已经认识到水土保持和全球现代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联系上来。因此,水土保持也不再仅仅是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还拥有了利用好水土资源,建设现代生态环境等新内容。

1.2现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及延伸

现代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而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的危害自然进化和人类生存的各种负面反馈效应的总和。

弄清楚了现代生态环境的内涵,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定义就不难理解了。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是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现代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决策。在我国,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主要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等。

2 水土保持与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点

2.1概念及内涵的不同

“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造成危害的背景下诞生的。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水土保持的概念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而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其预防和治理措施有三个方面,即预防保护、治理实施与成果管护。预防保护就是对尚未或者轻度水土流失地区通过采取植物措施及管理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是指对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科学的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现代生态环境;成果管护则是对已经修复的生态进行保护,防止再次破坏再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的危害的总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是指通过人为的措施来对已经遭到破坏或正在遭受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从而控制现代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在我国,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主要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

2.2内涵涉及范围大小不同

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设计包括了自然中所有的生态系统,是以保护整个自然资源为保护对象,其内涵涉及范围极为广泛。而水土流失是以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为对象的,其范围涉及面较小,保护的是具体的对象,实施较明确。

2.3所实施的治理方式和措施不同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两种,措施内容主要通过拦砂坝、挡土墙、截排水沟、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方式来实现的。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除了应用水土保持的治理方式措施之外,还有更多治理和保护措施,如生物防治措施,生态移民措施及设立自然保护区等。

2.4治理实施的主管部门不同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水土保持部门来进行计划管理实施,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是一个生态建设的综合系统,其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因此实施管理的工作部门较多,主要有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各有侧重,通力合作,共同来实施现代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3 水土流失和现代生态环境的之间的关联

3.1水土流失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组成因素和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是水和土,水和土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的相对独立和稳定构成了自然整体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水和土二则基本因素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必然被影响,协调稳定的关系也会被动摇,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甚至恶化,从而导致河流污染、水土资源被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水土流失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反而言之,如果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护和防止措施,调整水土资源来恢复水土的正常循环,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恢复平衡并趋向良性循环。

3.2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水土保持

我国是一个地形多样化、山川多变化、地势地形复杂的国家,由于地域广阔,境内现代生态环境也存在多样性特点。在全国土地面积中有三分之二是高山丘陵地貌,而森林的覆盖率较低,仅占总面积的16.55%,而且存在着分布不均匀,蓄水能力不强等特点,由于自然因素而导致水土流失逐年上升,且程度也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要建立现代生态环境,首要工作就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搞好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而水土保持又是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部分和前提,一旦水土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改良,那么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现代生态环境建设就事半功倍。因此,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在建设现代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3.3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是水土保持

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土地,土地不仅是农业的根本,同时是矿物质资源的储蓄场所,是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的场所和栖息地,是地球陆地上的一切资源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园。土地是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植被森林、土壤水文和人类动物活动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生态系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各种资源保护利用的中心环节。水是滋润万物的的资源,是生命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份,没有水就不会有自然生态的存在,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水作为一切生命的根源,对水的保护毋庸置疑也是建设现代生态环境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在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中,各种资源各种因素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只有各种资源都合理的综合利用,现代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健康。水土作为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基础资源,只有保护好了水土资源,现代生态环境才能呈现良性循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3.4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都以自然环境为对象

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对象和主体都是自然环境,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是控制现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自然环境在良性健康的循环中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人类的长远发展。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都是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就范围而言,水土保持要比现代生态环境建设较小,但水土保护同时又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能够对现代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作用,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首要前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将呈现出配合更为紧密、共同促进和发展的趋势。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必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深入思考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破坏早在西安市明城区的建设中就有所体现,在2003年 年《建筑学报》期“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谈到,极具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旧城的传统格局,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迹环境,而且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业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致使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日益消逝。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县也备受牵连。安西,位于甘肃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称。以前在安西县的入城口,公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拥有长势奇特、形状怪异的“西北柳”,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让这个地区极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下,西安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绿荫已不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个处于戈壁滩旁的小城镇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该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使城市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市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市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计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 朱卫泉.论城市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市建设,2010,(8):175-176.

第5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0引言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一方面还有助于改善农民收入。然而由于一些小城镇在建设中仅关注经济效益,疏忽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态环境受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城镇建设也存在整体规划不足的弊端[1]。由此可见,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小城镇参与到建设与改造行列中。小城镇得到了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于一些小城镇还未有开展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定位、功能、性质等缺乏有效认识。具体而言:

(1)过于求大求全,片面朝外扩张。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的产物,在小城镇发展初期,一些地方对小城镇定位、功能、性质等缺乏有效认识,过于求大求全,片面朝外扩张,不科学地对过去形成的旧集镇予以抛弃,转而选择开展新一轮的征地建设,同时存在极为普遍郊区农田土地弃耕现象,由此使得小城镇超负荷占用土地面积,引发严重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导致农村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部分城镇下水道建设不规范,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备等严重缺乏。另外,城镇防灾、减灾设施还十分短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态环境引发自然灾害的隐患。

(3)环境破坏。小城镇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十分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对沙、石等建筑原材料的大肆开采,导致农田、河道、森林等受到极大的破坏。

2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措施

全面小城镇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在先进发展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各项措施着手:

2.1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生态保护价值观的重要性

依托对生态知识的宣传、普及,强调生态保护价值观的重要性,推进人们特别是决策层人员的观念更新,形成科学的生态保护价值观。唯有拥有科学的生态保护价值观,方可使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还应当配备充足的资金及排污设备,培养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并不可一蹴而就,务必要借助政府有力的支撑、国家法治的协助、全民意识的提高,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有序进行[2]。

2.2以乡村景观为核心,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在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疏忽了农村周边自然景观在建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乡土景观多种多样,包括有地方的风土民情、文化历史古迹、天然的山水等等,然而,一些人片面的认识乡村景观即意味着落后,唯有花园洋房、高楼大厦方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志。一些小城镇在建设中,一味对大城市进行模仿,肆意乱砍乱伐、夷平山地,使得绿色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小城镇建设特色不足,建设面貌大同小异。鉴于此,应当强化对乡土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不当认识予以清除,在对小城镇绿地进行规划过程中,切忌仅关注绿地率指标,而疏忽对绿色植被的保护利用。即便一些小城镇依旧是农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基本上没有绿地率,然而,种植于房屋建筑周边的茂密树木绿茵,同样为良好绿化覆盖率提供了可靠保障[3]。规划过程中应当对绿地率指标开展科学调节,一方面要开展好公共绿地布局,一方面要强化对村落植被的保护利用。

2.3加快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编制,是开展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小城镇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推进建设、健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卫生厕所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2.4开展好土地利用与资源利用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有序发展

开展好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起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达成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相互间的协调利用,推进农业用地的优化整合。实行村庄合并,依托村庄规划、行政规划调整、土地入股等形式,使农村人口逐步朝中心村、城镇聚集,并依托村镇居民点用地指标,实现对乡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调节,改善土地利用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成功与否,生态环境规划是重中之重,必须要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整体生态环境规划,实现经济循环化、社会文明化、自然持续化。在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环境问题会不断凸显,为了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全面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生态保护价值观的重要性”、“以乡村景观为核心,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加快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好土地利用与资源利用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有序发展”等,积极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探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J].江西建材,2015(06):32-33.

[2]杨意志,赵兵.生态约束下的小城镇规划研究——以芦花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5(20):44.

第6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西部开发 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20-01

一、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

(一)气候复杂多样

如西北地区干旱,约有四分之三的地区为干旱区。我国西部是旱灾的多发区,随着旱灾的加重,城市严重缺水,连吃水都成问题。同时,西北的干旱影响着全国,致使各地出现高温、蝗虫等不正常现象,并诱发各类灾害。

(二)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能源供应中,薪柴消费量30%以上是通过过量樵采获得的,薪柴的过度开发造成植物破坏。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在低效率炉灶中直接燃烧,土壤养分不能还田,有机质含量低,土地贫瘠化产生。

(三)土地沙化程度严重

风沙危害蔓延。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国家,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近几年来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发生之频繁、范围之广、损失之重,是受土地严重沙化影响的典型范例。

二、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富民是根本

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恶化,富民是根本。改变农牧民的生产条件,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干预。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居民的脱贫致富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性、综合性明显,应当面向区域的不同层次(景观、小流域、生态经济区域等)综合考虑。对水土流失和风沙区应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林草种类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对于干旱灾害,应抓好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干旱的综合治理,保护土壤,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对于地质灾害,加强调查,搞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

(三)加大投资力度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酷脆弱,林草植被建设是治本的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根本意义。在环境脆弱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以粮换林草的措施,大规模植树种草,保护和恢复发展区域生态景观多样化,改善区域植被,调节局部气候,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切勿用“明天”的水搞今天的生态政绩。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在充分依靠政府资金引导的前提下,组织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

(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加快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

生态环境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的枢纽,为了使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求,必须以保护目前现存的自然资源和地带性系统为基础。遵循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平衡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加强环境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要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而这些意识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意识。而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虽然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进展,但同沿海相比,仍表现为投资总量小,发展滞后,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全国未通公路的乡镇大部分集中在西部,通讯设施落后,电话、电视普及率差,不少农民听不到广播,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类科教事业,解放人的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环境教育。

(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西部地区企业技术改造,首先要加强交通、通讯、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企业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重点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其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除旧更新,促进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生物产业,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和养殖业。应当充分发展旅游业,发展交通、服务等行业,这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7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字】:道路 规划 策略 生态 保护 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完善全国道路交通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公路通到市、县、镇、村,形成了以国道为主体,省道为辅助,县镇为支脉的道路交通网。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道路交通网一直被誉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最著名的人工成果,由此可见道路交通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网经过长期的不断完善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后续的道路规划出台,近年来,大批的道路建设不断涌现,由于过度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道路规划建设方式逐渐被人们摒弃,如何在道路规划中达到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完成道路交通网的完善目标,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是道路规划策略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道路规划策略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道路交通建设对沿途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道路建设沿途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物种的破坏和改变。例如改变沿途的自然植被分布,水文环境,动物的生活习惯和迁徙的周期与方式,造成行动障碍,环境噪声和化学污染产生新的生态环境边缘,。这些无疑是道路规划建设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改变自然物种的生活喜欢和分布情况,是道路建设这一人类活动给自然界留下的创伤。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必将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贫乏、枯竭,雾霾、沙尘暴天气贫乏,这些都是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在内的人类活动带来的。

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达到人类活动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成果的双丰收,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对自然生态加强保护是当前道路规划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生态保护在道路规划策略中的具体应用和措施研究

道路的建设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但是道路规划策略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和深远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体会到孰轻孰重,从根本上加强道路规划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笔者认为,在宏观的道路规划中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在自然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实行道路规划建设,最终实现生态和谐、工程优良的生态型道路交通网建设。具有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都不相同,如果采用固定式、一刀切的道路规划方案和策略必然会造成当地生态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当地的自然生态状况,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受度因地制宜的进行道路规划,对于不符合当地生态理念的道路工程措施必须予以去除,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道路规划中要注重大型自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在某些区域,由于是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生态环境,各个自然环境因素相互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破坏某一项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规划中要避开这样的完整生态区域,保持这类的生态空间的完整性。

3.在非生态敏感地域开展密集式的交通建设。

由于完整的生态环境不宜破坏,道路规划建设要尽力规避这种完整生态区域,这样势必会造成道路规划中可用的自然区域减少,影响了道路的整体建设进程和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规划中要在非生态脆弱敏感的区域集中建设,形成对避开完整生态区域规划的补充。当然在有限的区域开展道路集中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用地的紧张,甚至不够规划,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重叠”式的道路规划,多兴建立交桥,形成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道路规划效益的最大化。

4.道路规划中要保持重要地段的生态连续性。

在道路规划中要实现重要地段的生态连续性首先必须保持自然地面的连续性,对于在道路规划中无法避开的区域,我们应尽力保持道路施工中自然地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施工方案。其次,在道路规划中还要保持重要廊道的连续性;熟悉道路工程建设的人员都知道,道路建设不仅会穿越自然基质,也不可避免地会切割自然廊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多采用跨架桥梁的施工方式保持河岸、滩地的自然宽度和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以此保证生态系统的原始性。

参考资料:

第8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1水利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1)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水利工程开工时,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当开挖时的气候处于干燥状态时,对建设材料的运输会告成尘土飞扬的情况,且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也会带动地面的灰尘,使污染加剧;其二,各和施工机械与车辆在施工现在来回作业与运输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对空气的质量造成污染。噪音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上,混凝土、砂浆搅拌机和车辆的作业与运输产生噪音污染。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3结语

第9篇: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等方式于当地的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旱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径流还可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调节和互补,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会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这样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不断的上升,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水的蒸发会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加快,这样就会使得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出现。

2)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的噪音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地常常会是峡谷或者山区等地方,这就需要对某些路段进行爆破或者挖填,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袭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生态工程管理原则

2.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物种共生原则

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以保护施工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计划,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循环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和各种物品

并进行综合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实现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能够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总成本降低,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对于那些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项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项目

也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对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管理,要确保在整个施工期都能够有严格的环境监测,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相关环境保护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配置最专业的监测设备来实现信息数据的收集,聘用最专业的人才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工程区域系统和工程系统是构成生态工程系统的两部分

工程是工程系统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依照生态学原理的基础,并立足于运行的目标,进而使得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得以实现,想要保证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必须具备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这样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能够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

5)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有机的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通过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被解决,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6)想要工程水利的施工,就必须保护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