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及曲式特点来探研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性;韵味;润腔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自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形式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诗词及民族音乐元素,出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它所传递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有古诗人、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赋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意境的分析与把握,准确理解乐曲的情感内容,知晓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赋予的新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现其艺术魅力。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歌词部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如《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诗歌赏析集》里更是将“怅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层,他说:“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伤心,何况这影子正一点点远去,终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样,滚滚流向天边。”

(1)单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仿佛作品只是表达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结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诗时两人的处境,发现这首诗的感情层次非常丰富。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李白为其送行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初居安陆,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正值年轻快意之时,在武昌与长他12岁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当时已诗名天下,两人一见如故。这次的离别正处在太平繁华的开元盛世,唐代的诗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且扬州在当时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孟浩然对其前途正充满信心,李白又是爱好游览、情怀浪漫的人,对这次孟浩然去扬州一行煞是羡慕。由此分析,这首千古名作中开始是李白回忆送孟浩然远去的不舍场景,但其中夹杂着李白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向往,演唱时一定不能只单一的表现不舍,而是要有层次有内容的去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用了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驾鹤飞升的典故。

(2)这句诗表层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辞别,但从当时二人的心境来分析,是李白羡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驾鹤而去一般潇洒、快活,情感的基调实为开朗、明快。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时间去往的地点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铺垫的情况下,这一句的深层次的意思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驾鹤的仙人一般潇洒的去往了繁花似锦、佳丽汇聚的扬州,李白煞是羡慕。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形容李白望着远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两句,可见还有对孟浩然如仙人驾鹤般去往扬州做美好的“扬州梦”的羡慕和向往。

只有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才能够把握词曲的情感,在演唱词曲时更为准确的传递古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意境。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曲式特点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优美、意蕴悠长,雅俗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由于刘文金对民乐的熟悉和喜爱,开头的钢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渐快的散板,模仿古筝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现长江波浪起伏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古朴、飘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为五个乐句:

第一个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楼”这个字结束音在A徵音上。这一乐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诵的自由式进入犹如诗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飘逸、洒脱的风格。

第二乐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字结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旋律抑扬顿挫,很是欢快、洒脱,刻画出李白对孟浩然前去扬州的羡慕、喜悦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落音在B羽上,“碧空尽”三个字与前四个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将情绪推向更上一层,为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做了铺垫。

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为五个乐句中的最。

第五乐句的“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词与第四乐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宫音上,是续第四乐句之后的一个补充。

五个乐句内在的起承转合使乐曲犹如连绵的山峰,层次分明、洒脱悦耳,使诗作意境的表现更是非常贴切,

乐段反复有变奏的性质,既和前面的乐旋律紧密相连,又形成了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结束句重复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装饰音,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来更有古诗词的韵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全曲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刘文金用自己内在的文学修养和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赋予了这首古诗词新的艺术生命。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演唱特点

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较为贴切。而作为女声演唱此曲时,应注重诗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不同带来的弊端。

在对作品的词、曲进行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情感、意境的传递。下面从演唱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把握、润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

(1)气息的运用。分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欢别之作,因此在气息上应该要流畅、连贯。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高音部分的气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保证歌唱的平稳性,使部分的情绪饱满、体现出诗者所当时的心境,如歌曲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重复的那个“天际流”,在曲调上达到了全曲的最,这时的气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结实、有力,以表达李白当时的情怀。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尤其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要注重其字头的咬法与元音的归韵,这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点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人”字的发音“ren”,这个字有两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头“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归韵到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很好地表达,犹如一个诗人在吟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将字头“s”用舌尖抵到牙齿,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归韵。“州”字要咬住字头“zh”,后面再缓慢的过渡到“ou”,过渡时要自然等等。

总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气质得以体现。

(3)润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维松在其《论润腔》中说到:“‘润腔’一词,现在人们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写过许多论文。但这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润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音有倚音、连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均有出现,如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西”、“楼”都有倚音,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最后一个音则可以运用颤音、渐慢收尾音来润腔,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以及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画面。润腔中还常用以语气助词,在本曲中,倒数第二句反复的天际流前面我们就有用到“啊”这个语气助词来润腔,以突显故人的吟诵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演唱时应对声音的明亮度、音的强弱变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让声音听起来厚实、自然,又要有诗人一般的潇洒韵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散板,在声音上可以先轻起,“故人”字模仿箫的音色,“西辞”的音色开始渐渐变明亮,体现整首诗的明快基调,“黄鹤楼”三个字在中音区,音色则要自然、流畅、厚实为宜。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整体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现,以突显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这一去让李白多么的羡慕,声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声音不能太实,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声去处理,来描绘望船远去的画面。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处在高音处,声音要和前句形成统一,不可太实,运用高音的弱处理,延续其画面感,也刻画诗人潇洒、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复也可遵循上面的用声原则。全曲在演唱时,声音有实有虚,强弱变化有序,使歌曲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要想将此曲演唱的韵味十足、情感贴切,无论是用气、咬字还是在润腔及声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发音、归韵、重音等都要准确。

4 结语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当下,要想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故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今人可用现代的手法去发展它、创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继承它、发扬它。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研其演唱特点。该曲只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个实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诗词的意境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还要不断的努力,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

[2] 左汉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意”[J].宁夏大学学报,2006(01).

[3] 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02).

第2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盛开,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说道,孟浩然说:“我等你办完事再去扬州,葡萄都晒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晒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对李白说:“我在扬州等你。”李白回应:“好,等我办完事马上来找你。”船慢慢开始划动,孟浩然又说道:“你办完事可别忘了来扬州找我啊!”李白说:“放心,我不会忘的。等我到了扬州,我们痛快的喝上几杯。”孟浩然说:“好。”船越行越远,孟浩然似乎要说什么,却已经听不见了,李白无法把孟浩然送到扬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应经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愣愣的站在那,一声鸟鸣,他才回过神。挥笔写道:

德惠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刘思霖

第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我与孟兄登上黄鹤楼,坐在一处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这时,微风习习,吹动我和孟兄的衣衫,我和孟兄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窗外烟花似海的花海,江面波光粼粼,蓝天上一群群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我与孟兄诗兴大发,饮酒作对,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高兴之下,我们开始畅谈起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谈了很久,时间不早了,孟兄就要走了。我与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站起来,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地为孟兄兄斟满酒,也为自己倒了一杯,我和孟兄一起拿起酒杯,孟兄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俩一饮而尽。这时,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说。说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楼去。

我们携手走在林阴小道里,路上的景色可真美,好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正发着绿色的新芽。风阵阵吹来,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在我们后面追逐,用它那婉转的歌声歌唱着,好像在为孟兄唱一首离别之歌,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我们却没有什么心情去欣赏。我们俩一路上默默无语。

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孟兄刚想上船,我一把拉住孟兄,说:“这一别,不知何日重逢。祝你一路顺风,平平安安。”孟兄感激地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兄踏上了船,站在船头,我俩四目相对,他握住我的手,说:“再见了!”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向前划去。孟兄站在船头,一直对我挥手,我也挥起手,默默地为孟兄祝福。船走远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边,只能见到船的影子。近处,只见波浪一层拍打着一层,向岸边冲来。水中倒映着鱼儿的影子;远处,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滚滚向前。

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边,迟迟没有离去。看着看着……

第4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关键词:关联理论;交际意图;最佳关联对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汉文学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唐诗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则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翻译诗歌却是翻译界公认为“攻坚难题”,不仅要求通顺忠实,还要保留原文独特的风格和唯美的韵律,以达到最大限度传播其优美有韵味的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是一首送别友人,情感真挚,寓情于景的佳作。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学科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包含的理论,例如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语言礼貌理论等,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范式中。

在翻译活动中最佳关联(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最大限度上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将翻译和关联理论结合到一起。关联理论关照下的翻译,无疑能让接受语读者能更加轻松领略源语言文化内涵,让文化间的交流更为流畅自然。

二、诗歌赏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当时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离别。这是两位好朋友,也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孟浩然即将下扬州,去体验一个繁华的城市,风流的生活的别离。此次别离是愉快轻松的,承载着诗人李白对扬州的无限想象,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三、译本的关联理论分析

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直奔主题,将作诗的目的,对象点名。对“故人”的处理,庞德采用日语单词“故人”的罗马发音“Ko-jin”,王诺译文采用“My old friend”,许译文采用“My friend”。从最佳关联角度来看,毫无疑问,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王诺译本和许译本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交际意图保留更加,直接点名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好友关系,许译本则更胜在简洁性。在专有名词的处理上,“黄鹤楼”到第二句中的“扬州”,这都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笔者认为在翻译成英文时,应当加注解共参考。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是对诗歌时间地点的描述。“烟花三月”无疑包涵了多层次关联性。并不像表面那四个字所承载的词汇意义。诗人李白在这显性关联传递了时间信息,但是暗含隐形关联便向读者传递了在他送别之时,对友人能去扬州那等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城市的羡慕之情。译本中,庞德译本采用“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和王诺译本“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则不如许译本“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匠心独具。许译本通过“veil”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上水雾轻漫之境,红绿交替的繁茂花木则暗示诗人内心的欣羡之感;使用鲜艳的色彩词,无疑能让英文读者认知时生成强烈的画面感。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诗人情感与眼前之景交织酝酿到最高处的表达。“碧空尽”“天际流”似是在宣纸上染上一幅水墨画,一种和谐自然之美,水天交融,寓情于景。从交际情感和认知美学两个角度分析,是孟浩然的孤舟消失在了碧空之下,还是二者和谐相融,共存于画面之中?笔者认为后者更具画面感。许译本在此处用“lost”体现“尽”,没有水天相接的画面感,反而给人一种生硬之感。相比之下,庞德译本和王诺译本的处理更具中国国画“朦胧”特点,分别使用“blots”“fading into”。“blots”则刚像是诗人构图时点上去的一个墨点,更像是视角里突出的一笔,略显突兀;而“fading into”则体现的是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东去,承载着友人孤舟,在诗人的目送下视野交融的景象。在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处理上,许译本“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则是强化了目送别离的送别关联。

四、结论

诗歌时高度精炼的文学语言,每个译者在翻译时都有一定程度上自我的处理。从关联理论视域下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对等等方面进行探讨比较,指出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减少英语读者群体花费人之努力寻求理解中国诗歌文化的最大关联,从而达到传播更多更好优秀诗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2007)Cathay(1915)[M]. Kessinger Publishing,LLC.

第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一、用朗读感受情意美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素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整篇文章读来如流水般顺畅,如玫瑰般醇厚,特别是几处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柳絮翻飞,是烟是雾,朦胧之美;繁花乱眼,似云似锦,盎然之美。“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气势磅礴,凌空欲飞,仙气之美。“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沙鸥极通人性,随之心动,不舍之美。

一切语景皆语情,为两位大诗人的送别营造了朦胧、难舍的意境,读来是那么亲切自然、朗朗上口。通过理解阅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相信每读一句,学生的心中都会有一幅画面出现。

优美的环境也为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埋下了感情的伏笔,成为灵感的源泉。深厚的友情凝聚在这四句诗中,读来透着淡淡的伤感、深深的祝福。

二、用品析体悟情意美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让学生再次触摸文本,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个“藏”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藏?在品味过后,必能悟出两位大诗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这是一份不愿触动的离别情,是那般不忍别,是那般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的关心的情意啊!

六个“您”字,让人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如兄长、如老师般深深的敬仰,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两个动作“伫立”“凝视”,由行动直入内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内涵,又怎么会白帆已逝,还“依然伫立”?如果情谊不深厚,又怎么会久久“凝视”?如果不是此时心潮起伏,难抑深情,又怎么会“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不息?诗人内心的怅惘,有力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人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将情与景高度完美地融合,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一个“辞”字,饱含深情,极具吸引力。读后,孟浩然向李白拱手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孤”字,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在心中来回激荡,情深意远。

师生、生生、人本之间在不断的思维撞击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更深入至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体会那份分别之时的情意美。

三、用补白绽放情意美

善教者,一定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巧做文章,或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以充实文本的解读,或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以填补文本的空白。它与文本融为一体,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情感深处,进行的是有深度的解读。

在李、孟“饮酒话别”的段落学习时,将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一诗作为资料补充,既扩大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视界,又深化了学生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当白帆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当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时,为了能由外在的遥望走进两人的内心,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层次性的补白训练。

岸边繁花似锦,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

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学生在不断补白中进入了送别的意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彼此相望,彼此留恋,体味到两人的情意更加深厚。

四、用表演展现情意美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穿越千年,展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演绎着细腻、深情的场景时,依然能够直抵我们内心。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到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

第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古诗虽好,但小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有的古诗便于识记,浅显易懂,但毕竟是古代人用文言写的,语义词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要想让学生真正记得住古诗,还能学以致用,不能用平常上课的方法。有的老师把古诗的意思、意境的赏析、背景的介绍等一股脑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抄录这些资料,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古诗的意境、美感就没有了。

笔者深入探讨了儿童学习古诗的心理规律,除了采用解句法、诵读法等一些常规的方法外,还采用一些新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相似与相异

首先,把同种类型的古诗放在一起,这样节省时间,不需要一首一首地讲解,只要讲透一首,就可以举一反三。当然不需要每节课都这么上,否则教师的工作量就大了,而备课时间却不多。其次,让学生找这种类型诗句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如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们的相似点容易找,都是表达一种情感——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都是以情相送。但是相异点是什么呢?学生就看不出了,需要老师点拨。王维的《渭城曲》是以酒相送;高适的《别董大》是以话语相送;李白的《赠汪伦》是以歌声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光相送。方式不同,但情感一样。这样上课的形式新颖,容易识记。一堂课的容量抵得上几节课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在短时间内和诗人穿越对话,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难以理解古人之间的分别为何能激发如此情感,而现代人难道友谊就淡了吗?这时教师可以补充,那是因为古代交通、通讯不方便,一别或许就是一生。现代人想听友人的声音可以打电话,想见友人可以视频或通过快捷的交通工具见面,所以古人如此深厚的情感,学生就能感同身受了。

二、扩写练表达

在学习古诗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扩写,这比平时的命题作文有内容可写多了。学生有方法可以模仿,有语言可以用,内容还很丰富,这样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是很好的练笔机会。

1.扩写所绘之景。

中国古诗的写景诗很多,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寥寥几个字就能精炼地介绍大自然的美景,抒发诗人对自然界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写景诗扩写成写景文。如杜甫的《绝句》,学生抓住诗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词语,由眼前的近景到天上的远景,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色彩鲜明,错落有致。学生通过这些明快的景色有话可写。所以这样的文章比命题《春天的景色》的题眼要好抓得多,内容要丰富得多,切入点要新颖得多。

2.扩写所言之事。

利用古诗中所叙述的场景,把场景扩大化,具体化。古诗的韵味就在于读者的感悟,对诗句的理解,与之产生共鸣。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它通过写诗人送好友孟浩然的场景抒发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学生扩写之前,可以抓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时的动作、表情、神态是什么样的,两人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先演一演,这样扩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技巧助识记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学习古诗的目的在于识记,在于运用。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通过一定数量古诗文的积累,学生储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消化、理解,当这些知识到了一定量的沉淀后就能运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背诵的文章终生难忘,用起来信手拈来,长大后记忆的内容,过一阵子就忘了。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任务,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去记忆。如有的学生就把唐代的作家编成了口诀:“王孟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边塞诗。大李杜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小李杜有李商隐和杜牧。”短短几句话,记住了诗人、称谓及诗的风格,相信背上这个口诀的学生将受益终生。

四、想象助意境

第7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小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既可以加深感悟古诗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古诗的改写呢?在进行“读经典学作文”课题研究的过程,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改写要在弄清改写的形式与要求基础上,把握原文的内容进行改写。因为改写不等于重写,它是以原文为基础,进行加工、再创造,绝不能抛弃原文而凭空设想和胡编乱造。改写,应该扣住诗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把诗句展示的事物通过形、色、声等描绘出来,展示出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把事情的过程,通过言行举止,神情心理、外貌环境进行描绘,从而令过程具体,语言连贯、流畅,语气的前后协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演、说、写、评”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先叙事而后借景抒情的古诗,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情深意眷,依依不舍,何不把离别的惆怅化作力量?于是诗人即由起兴,即景运笔,衷心祝愿友人一路顺风。诗歌改写的重点在于“送”:一是途中谈送,二是江边别送,三是登楼目送远去。改写的点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写客“辞”己,并以“下”字紧承“辞”字,宛曲有致地传达出客人的愉快风发神情。“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烟的盛景,暗含诗人对友人此行的艳慕,就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番情景很是别致。一个“尽”与“流”,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画的淋漓尽致。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

这首诗文笔精湛,短短的几句却包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感情。在教学生改写这首古诗时,我设计了“读、议、演、说、写、评”六个环节,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读。读好古诗,在意境中去体会诗人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是非常必要的。读好古诗,我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2.议。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平时送别亲人、同学、朋友的画面,想象当时的心情,在小组内议一议,和诗人产生共鸣。

3.演。毕竟古人和我们现代人的送别场面有很大的差异,以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想象当时的送别场景,深切体会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是有一些难度。结合李白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但两人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由我来扮演孟浩然,学生扮演李白,重现当时的送别场景,让他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观察诗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很直观地感受到诗人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很快就体会到了文中的意境。

4.说。看了师生共同的表演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的送别场景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说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为接下来改写古诗、合理构思作好了铺垫。

5.写。改写时,我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的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感。再结合改写点:“辞”、“下”、“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的意境阔大,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第8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 物象 主题朦胧 意境无穷

一、 离别诗中的意象

举目望影,泪沾衣襟。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这些意象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

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所以离别诗中饱含离别之意的地点意象便有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岔路旁、津渡头、或者毂下外等。下面我们以唐代的离别诗歌为例,来欣赏这些离别意象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美好感觉。

“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乡在桃林暗,山在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临。”——张子容的《送孟浩然归襄阳》

张子容与孟浩然都是襄阳人,他们在永嘉相会,他乡遇故友,感慨极深,情绪相当复杂。同乡故友在异地相逢当然是高兴的,所以既喝酒又题诗。而当时张子容贬乐城尉,孟浩然赴举不第,俱不得意,皆有湿路之悲。因为怀恋故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但为了各自的事,又不得不分手,于是感慨更多。了解了以上背景,当我们读到首联“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时,就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两句诗中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

“浙东是我们相逢的地方,西亭是我们离别的津渡”。“浙东”与“西亭”这两个地点,极有韵味,意为刚刚相逢,又得送别,生涯的辛苦,可想而知。此诗把西亭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上国路绵绵,行人候晓天。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江露湿佂袂,山莺宜泊船。春风若为别,相顾起尊前。”——权德舆《送句容王少府簿领赴上都》

这是一首以离亭作为分别的地点的春日送行诗,将春天的优美景色和送别之情交融成一体来写,很有情味。“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写离亭之内,琴声奏起送别之曲,悠扬婉转,更增离别愁绪,难免使人感到凄凉;遥望乡间,树木青葱,仰看长空,白云连绵,天色已亮,依依难舍之情不言而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老朋友向西方辞别了黄鹤楼,在花柳迷人的三月东去扬州。首联便点出了离别的地点——黄鹤楼。诗人把黄鹤楼这个离别地点意象,作为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故人已去,独留黄鹤楼,空遗立。离愁悲绪绕楼宇,他日回想涕自流。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感伤?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凄凄别离南浦情,袅袅秋风暗吹西。泪洒回路不忍顾,肠断心愁点别离。饮不尽的思绪如酒,道不尽的离愁如梦。梦留南浦,萦绕愁肠。

“南浦”,这个充满离别愁绪的地点,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令多少读者为之黯然神伤。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望浦,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蓉》

此诗首联写自己奔波恰逢寒食佳节,又值暮春季节,正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愁绪,一起笔就被愁绪笼罩着。

可怜我独自站在江边,踮起脚尖,遥望,那远去的离人。却,终究不见,那,落桥故人。

江浦,又是熟悉的离别地点,相似的离别场面,带给人浓浓的别愁离绪。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渡头上杨柳依依,行人却早已归休。轻摇的双桨荡向远方。只有相思的情意,似春意缠绵悱恻。萦绕在江南江北,伴随着你的归舟。

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渡头,分别的地点,相聚的结束,相思的引子,不舍的开始。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山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东人归》

荒戍、黄叶、古塞、秋风,凄凉而哀伤。郢门山,令人十分留恋,流连忘返。汉阳渡,来时,双双把酒憨。去时,萧萧孤影行。来来往往,几经辗转,几许别离暗恨伤。曾记否,几时汉阳,渡离别!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往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司空曙《峡口送友》

峡口的落花散落一地,似乎将这春意散尽,好似,为你我的离别,尽情的悲伤。此诗的分别地点乃是峡口,可见峡口也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二)时间、季候意象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有时候,连自己心里想什么都弄不清。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情绪,叫做悲愁。静谧、忧伤的人,悲愁情绪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活泼、洒脱的人,平时总是那么的乐观,丝毫瞧不见有何种忧伤的情绪。这不能表明他们心中悲愁,只是隐没在心底深处,不轻易流露出来。若是哪一日心生感触,便会比忧伤之人来的更加悲切。

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情感细腻,感情丰富的人。有时,心底莫名的浮起一片忧伤,暗自落泪掩泣成声。为何会莫名心生忧伤之感呢?虽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总会有那丝丝的外因牵连。

有一种思绪,叫做悲秋;有一种感慨,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风惹落叶,落叶点心愁。秋,这是一个惹人相思,惹人心生离别愁绪的季节。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却终究还是要隐没离去,日别西山!就像友人一样,虽然难舍,却还是要分别。傍晚和秋,在离别诗中频繁的出现。它们作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时间和季候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青睐,成为中国诗歌画卷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第9篇: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9、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1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友人》

1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7、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18、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

2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5、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0、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赋得古原草送别》

3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