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

第1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等,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2.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制度等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3.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的治疗,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听见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对健康下定义是不够的。英文中有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一个是disease,用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这种异常(disorder)是可以观察测量的。这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其次是illness,用来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头痛、恶心、焦虑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ickness,用来说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的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果,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除从医学的角度外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健康的定义应该是:

1.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

3.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这三条说明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这就是医学心理学对健康的理解。联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complete well-being)”。这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是相似的。

医学心理学还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从疾病最严重状态到健康最顶峰状态是一个生命的连续过程,它处于经常变化而非绝对静止状态,并呈现不同层次的适应水平。如果个体与环境保持正常的适应,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图3-1)。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经过三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并引进最新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概念,已经对人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心理和环境关系、心理刺激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等问题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基本观点:

一、心身统一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以“心”为主要方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内,沐浴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从夫妇、子女构成的核心的家庭关系,到家人、亲人、继而再扩大到同事、邻居、集体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也同样对他个体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周围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当研究每个个体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时,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修养、经济状况、社会职业地位等因素的作用(图3-2)。

图3-2 人的健康受社会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和医学中的系统思想是类似的,即把人当作系统中一个部分对待。个体的人既是整体,也是部分[见专栏3-1]。

根据医学系统思想设计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图3-3)。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横向的相互作用。

图3-3 人是多层次的等级系统

三、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发生工作上的重大失误、考大学名落孙山、恋爱婚姻屡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对某些人来说,引起悲伤沮丧以至绝望情绪,一蹶不振成为重大精神创伤而损害健康;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振旗鼓成为发奋图强的动力。许多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两方面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社会因素也必须成为心理刺激后才能对健康或疾病发生影响,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人格)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个观点贯彻到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说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使一个人自身各个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和瞬息万变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适应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外界社会三者之间如果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就意味着健康,在健康与疾病的连续过程图式中移向右边;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破坏了平衡就意味着有病,在图中就移向左边。

专栏3-1 医学系统的思想

医学系统思想来源于行为科学中系统工程思想。过去工程上考虑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细到总”的方法,也就是着眼于一个一个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从系统总体上、全局上考虑和协调系统中的每一部分。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综合功能和属性的整体。所以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所谓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1.把人当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体(成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按照严格的分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细胞各种组织各种器官某一方面系统,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起着调节作用。从垂直方向确定人体一系列纵深层次:某系统、器官、细胞器、生命大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动,这些多层次按照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开放系统。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一面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

2.生物圈是人类共存和活动的环境。如果把人类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就可以发现人类和环境又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称为“人类-环境系统”。环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综合体,它由各个圈层和生态系统构成。

第2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000年的语文课标瞄准的是语文,现在的语文课标瞄准的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恰恰是职业语文教师所辖的教学内容。新课标修订稿有三点特别值得强调的地方:

1、要充分发挥教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职业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少的东西,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发的教,自愿的学习,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实发挥效用,有效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强心冲剂;心力衰竭;心脏质量指数;血管紧张素Ⅱ

为了进一步阐明强心冲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机制,我们采用家兔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力衰竭模型,研究强心冲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家兔心脏质量指数 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纯种日本大耳白家兔60只,体质量2.5kg左右,雌雄各半,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20060912。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强心冲剂,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供,内含西洋参、桂枝、丹参、葶苈子、汉防己、益母草、枳壳等,地高辛(片剂)、庆大霉素(针剂),均为市售。AngⅡ放免试剂盒,购于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电子天平(MP120-1型),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生产。

1.3 心力衰竭模型的复制 参照文献[1,2]方法。家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3%戊巴比妥钠1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仰卧固定,于无菌条件下操作,从剑突下腹正中切口,分离肌肉,打开腹腔,在肾动脉分支以上钝性分离腹主动脉,用4号医用丝线将12号注液针头与腹主动脉一起平行结扎,抽出针头,即可形成腹主动脉狭窄,其横截面积约为原来的30%左右。术后3日内每只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mL,预防感染。

1.4 分组及处理 假手术组:随机取家兔12只,分离腹主动脉而不结扎。术后3日开始用胃管灌服15mL蒸馏水,每日1次。模型组及给药组:造模手术3日后,剩余家兔随机分为4组,各12只。①模型组:每日灌胃15mL蒸馏水1次;②地高辛组:灌胃前2日,每日用15mL蒸馏水溶解0.05mg地高辛进行灌服,从第3日开始每日灌服0.025mg;③低剂量强心冲剂组:将3g强心冲剂粉末溶于15mL蒸馏水中灌服,每日1次;④高剂量强心冲剂组:将6g强心冲剂粉末溶于15mL蒸馏水中灌服,每日1次。各组连续9日灌服。各组动物均普通饲料喂养,自由进水。

1.5 观察指数测定

1.5.1 心脏质量指数检测 颈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取出心脏,用滤纸吸干血液,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心脏质量,并与体质量相比求得心脏质量指数。

1.5.2 AngⅡ测定 实验结束后,颈动脉取血2mL,迅速注入放在冰水浴中冷却的酶抑制剂(0.30M EDTA.Na20μL、0.34M羟基喹啉20μL、0.32M二巯基丙醇10μL)抗凝管中,摇匀,即刻再放回冰水中冷却,待离心时取出。于4℃离心1000r.min,5min,分离血浆。-20℃保存,用于AngⅡ的测定。

1.6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家兔心脏质量指数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见表1。

表1 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家兔心脏质量指数及AngⅡ指数的影响(略)

与假手术组比较,*P

由表1可见,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更有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而后者既是代偿机制之一,又是加重心室重塑和促进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3] 。近年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RAS是体内调节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主要系统,该系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通过AngⅡ发挥作用[4] 。其中,AngⅡ是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之一,能直接收缩动脉血管平滑肌,产生一个快速、短暂的升压作用,同时控制血管活性、激素分泌,增强交感神经活性,促使左室壁肥厚,加重心力衰竭。因此,它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AngⅡ对血压的调节不起主要作用,但在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肾血流减少,致使RAS系统等自分泌和旁分泌过度激活,表现为血浆AngⅡ显著升高,其短期效应主要是血管收缩和正性肌力作用,但长期激活则表现为促生长作用,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加速心力衰竭的恶化。AngⅡ是心室重构的关键因素。因此,有效抑制血浆AngⅡ水平对于防止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恶化,尤其对防治心肌肥厚和左室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表明,强心冲剂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家兔血浆AngⅡ水平,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说明强心冲剂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晓军.实验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M].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8,13(1):74-78

[2] 汪谦.现代医学实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14

[3] Effect of enalapril on mort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J].The SOLVD Investigattors.N Engl J Med,1992,327(10):685-691

第4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因素 对策

一、高职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1 对所学专业无兴趣

高职学生厌学的首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兴趣。由于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入学后才发现对于所学专业没兴趣。或者由于学生的成绩比较低,只能服从分配,最后随便分配个专业,使得学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

1.2 心理失衡,无心学习

很多高职生在看到身边的同学上了比自己好的高中或者大学以后,心理产生了不平衡,或者自卑,抑郁,苦闷,从而产生消极厌学,对自己也缺乏自信心,进而进行自我否定或消极对待等不良情绪。觉得自己埋头读书太苦,而去追求物质等一些虚荣性的东西,进而产生一种补偿自己的心理,心理极度失衡。

1.3 不务正业,打架逃学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以后,就会感到学习极度无聊,为了消磨空虚的时光,就会开始出去上网玩游戏,赌博,抽烟,看录像,谈恋爱等。高职学生认为高考的失落让自己进入了高职生这个“无用”的群体,精神一蹶不振、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意识缺乏、动机不强;另一方面高职生对个人价值观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职只要基础知识学一点、专业懂一点,能维持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即可,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一部分高职生来学校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因而有着“好日子先过”的思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二、高职学生厌学的心理因素分析

2.1 对就业前景过度忧虑

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因素颇多,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过度担忧。这可以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虽然老师很可能对学生已经做了解释,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忧心忡忡,无法安心学习,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非热门专业,未来工作难找,学习信念动摇,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

2.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高职学生产生厌学的可能心理因素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首先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当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难题,信心就会严重缺乏,产生放弃心理。高职学生一般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判断自我在以后的成就,使得自我价值感偏低。特别是由于高考的挫败感才刚刚经历,心理的痛苦还没有缓解,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厌学心理也就产生。

三、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高职学生的厌学表现以及心理因素的分析,本文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希望可以对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的研究给予一定的参考。

3.1强化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高职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引发的一种学习活动并维持这一行动朝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动力,这是一种内外的心理动力。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动力,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增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动,进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一旦没有学习动机的指引,而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或者是由于爸妈的压迫完成学习任务的话,学生就没有一种求知欲和前进的动力。教师需要正确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价值的思考,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以饱满的热情和勤奋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对于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不仅仅只能将原因归咎到学生的本身,教师也应该从自身的教学手法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可以对于学习的课程更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职业类的院校,一旦教师的自身素质过硬,就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那么学生就会对于老师的钦佩之情转换为求知欲。此外,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心灵伙伴,使得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刺激学生求知兴趣的巨大情感动力。一个专业扎实,技术过硬,并且有情感的老师,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讲授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自然,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的方式,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的素质,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3.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大赛以及各项文体活动

在平时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高职学生参与到各种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使得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参与到各种技能大赛中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参与到一个有趣的竞赛的过程中,高职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通过职业竞赛,不仅可以提前让学生见识到职业的竞技,而且可以给学生未来的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通过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因素厌学原因的分析,提出强化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大赛以及各项文体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希望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汪长林. 中职生厌学专业课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

第5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人学 国民素质 特征 意义

人学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是研究人的存在、人得本质,人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人的素质是他们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是由人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而构成人的那些特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即先天特征和后天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一“国民素质”范畴之我见

据此而论,所谓国民素质,从个体意义上讲,是指在先天和接受各类教育的基础上,以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形成的区别他人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从社会阶层的角度上讲,是指国民在个体素质形成的基础上,在同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价值力直接引领的作用下,通过对获得的素质观念在实践中内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其内涵是国民在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主要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德、智、体、美诸多条件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所形成的国民素质总体水平;这种能力是潜在能量,即未被发掘利用的力量和发展价值,是实现自身需要的内在条件。从外延上说,它可以作为古代国民个体素质、全民身体素质,也可以作为现代或当代国民个体素质、全体国民素质,还包括一定社会时期的各个地区、各阶层和群体的国民素质。

二“国民素质”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国民素质概念的诠释和界定,我们可以全面认识国民素质的基本特征即国民素质所特有的性质,国民素质内在本质的反映和外在表现形式。

第一,先天不同性与后天平等发展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素质具有天赋性,人具有天生素质,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生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人的生命来源于遗传,所以人得先天素质有很大的不同性,,但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平等的地社会地位,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获得发展的平等性。国民先天素质的不同性影响着后天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环境作用的影响,所以,人们只有在先进制度的规范下,素质才能得到平等的发展,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历史继承性与现实社会制度规范性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显然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在创造着历史的同时都受到同时期社会制度的制约,从国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素质离不开本国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引导和影响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以巨大的影响。

第三,文化模塑性与教育引导性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发展在于主体内部的精神运动,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发展史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文化必然影响和规范着人类的发展,是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文化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产生了教育,教育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和技巧,因此,教育在国民素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素质观念内化性与素质完整发展内在性

国民素质是以国民的内在的形式存在的,是作为主体的内在属性存在的,每位国民因为要受到外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环境影响,以及在接受教育后,会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动态性,只有经过通过主体内化转化为素质结构的稳定部分。国民素质的结构具有协调性,整体性,其中各部分的内容,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协同整合构成了一个人整体的素质结构

第五,个体性、群体性与职业性、角色性

国民素质的个体性,即指国民具有的身心特征与能力的个体表现,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所以个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国民的个体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存在,其必然共处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之中,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所以国民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的共性。与此同时,国民素质反映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又具有职业性和角色性特征,因为在具有一定结构的群体中不同的成员在其中会占有不同的地位,即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国民素质观念形成的理论意义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人的素质发展在随着社会发展提高的同时也对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民素质是伴随着国家形式的产生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态,国民素质是从国民性的视阈,以社会制度为逻辑基点,研究国民素质机制,探讨国民素质发展规律而初步建立的学科,国民素质学重视国民先天素质在素质中的作用,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坚持历史考察与社会制度的统一,提出国民内化与实践结合的素质提升方法,以促进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为目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关于人的素质的学问和知识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国民素质学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将占有特殊的,无法替代的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门显学。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反映国民素质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统一体在发展中相互依存的表现形式,所以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21世纪的警钟[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第6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简化太极拳;心理状态;有效调节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大量的个案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心理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在武术进校园的大好机遇下,大力推广简化太极拳不仅能够成为现实,而且通过练习可以使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积极有效的调节。这和简化太极拳独特的运动风格有关系。一些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太极拳是目前一种较好的能通过形体运动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运动形式。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是由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唤醒状态,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是一种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精力感和幸福感两个方面;消极的心理状态包括抑郁、疲劳、惊慌、愤怒和紧张等情绪,消极心理状态所包含的这些情绪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一旦被某种因素唤起,它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且具有稳定性和弥散性特征,并在一定时间段里会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往往会以这种特定的情绪审视周围的各种事物,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心理状态的好与坏,不仅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而且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持续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能促使人们对事业充满追求,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生充满畅想,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思维活跃,富于创造,爱好广泛,行为积极主动,乐于交往,并能与人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友好关系。反之,一个人如果处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中,将会严重影响其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危害他的身心健康。因此,探讨分析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特征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处于尚不成熟、还不平衡的阶段,因而呈现出一个极不稳定的动态过程。在这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中,由于他们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事件、学习成绩的优劣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批评与表扬、运动竞技中的胜负转换、人际关系中的磕磕碰碰、身体状态的发育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起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或长时间影响其学习状态,或短时间内不时打乱他们的生活计划,进而造成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消极态度。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对这种不良心理现象进行调节,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诱发各种突发的恶性事件。如果能早发现,就可以尽早获得帮助、梳理和调节,防范不良后果。

二、简化太极拳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调节

通过课题实验,对相关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练习简化太极拳对中学生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

1.简化太极拳对中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验统计与比较发现,练习简化太极拳以后,有46%的学生感到精力更加充沛。这说明练习简化太极拳对大部分学生的精神和情绪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实,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之道就十分重视精神、情绪的调养。太极拳锻炼能对大脑进行特殊的训练,恰好起到调摄精神、陶冶性情的作用。结合简化太极拳的发展和太极拳的拳理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太极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文化沉积。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于1955年组织太极拳专家在继承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去繁从简,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太极拳的健身性和大众性而编排的。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人用菲莫夫校正法测定打拳前后大脑皮质的工作效率,发现练太极拳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从精力的数据上也反映出大部分受试者打拳后感到精力充沛。

2.简化太极拳对中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练习太极拳时,不仅要求练习者的动作圆滑、连贯,还要求匀慢速地运动。从广义上来讲,太极拳也可以算是一种“气功”,外动内动结合,意、气、形、神,高度和谐统一。气功练习注重调心、调息、调身,这里所谓的“心”,实质上就是精神意念,属于生理学上的高级神经活动范畴,是大脑的功能。练习太极拳时的调心,就是要在练习时把精神意念高度集中到拳路上来,排除心中一切杂念,使人的大脑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的安静状态,这样就会使注意力转移,从而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而这种精神转移对调节中学生抑郁、愤怒、慌乱的不良心理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调心、调息、调身的内容确立了练习时必须慢速度练的原因,因为调心、调息、调身不可能在中速或快速中进行,而且调息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使呼吸做到细、长、匀、深,整个运动过程耗能极少,运动结束,习练太极拳者普遍会觉得身体轻松、精神爽快、疲劳消失。

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运动形式快捷多样,速度追求大幅度、快节奏,这与简化太极拳练习呈现出柔缓均匀的运动特点截然不同。简化太极拳练习的这种特点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相对兴奋的区域。因此,简化太极拳练习时皮层相应的兴奋中枢,会随诱导的作用降低由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引起的相应中枢的兴奋水平,这便从神经中枢的层面缓解了愤怒、抑郁、慌乱、紧张和疲劳等消极情绪。

总之,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又极为重视人们的行为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中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平衡、科学发展,在中学生中推广并学习简化太极拳,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7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或曾经有过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三观尚在逐步确立阶段,心理还很脆弱,因而极易出现心理疾病。而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心智相对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可以适当地处理一些基本的精神压力以及心理障碍等,但是总体来讲,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心理年龄尚小,对于心理上的不适应还欠缺处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不懂得心理疾病对自身的伤害。这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些时候,内向或精神萎靡的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他们也不找老师、家长或同辈群体倾诉,而是积压在心中,从而愈发沉默寡言,不愿意交流。只是单纯地感到无助,却不知道心理问题对于性格塑造所带来的巨大消极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孩子的伤害是极大的,很可能造成学生的人格不健全。

2.完全忽视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的。在高中基本上不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偶尔会有心理教育的讲座,但作用并不大。在我国这种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除部分地区以外,高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生似乎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去考虑。每天只是三点一线地生活,即吃饭、睡觉、学习,对于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老师等通常是以高考为重,能忍则忍。这也使学生非常压抑,每天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3.自我认为心理健全。在大学阶段,尚未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学生,通常在适应一段时间后会自我感觉已然成为大人,在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及资金的前提下,会有想要摆脱老师、家长对自己束缚的内心想法。这就是自我感觉心智健全的标志。实际上,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还尚为浅薄,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也并不够深入透彻,自我认为心理成熟,实际上还远远不够成熟。

二、自我心理教育的对策

1.与自我对话。实际上,不论是学生还是其他群体中的个人,都应该时常反省自我,时常思考一天的得失功过,要经常与自己对话。比如,问一问自己,我今天学习到了什么?今天我有哪些情绪波动?是因为什么?以后再出现应该如何去克服?等等。对于某些时事热点问题,要多问一问自己,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应该如何应对?通过自我反省达到认知自我,通过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的动态。只有对自我有充分认知,才有可能去改变或调节自己以适应外部社会;只有把握自我内心的动态,才能避免陷入各种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漩涡。

2.积极的心理暗示。要乐观地看待身边发生的事,不要以一颗悲观的玻璃心去感受世界。相比悲观的人,乐观的人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要小很多,这说明个人的心态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乐观,拒绝悲观,凡事换个角度看一看。此外,要不断地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认为我穿红色的鞋会事事顺利,那么我平时就多去买一些红色的鞋,并且每天都穿着它们,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拥有好的心情。如果自己平时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会莫名其妙地伤感,那么就每天跑几公里,或者去健身房挥汗如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多听一些充满力量的歌曲,不听文艺感伤的歌曲。总之,通过人为干预而避免自己出现负面的情绪,从而使自己总是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当中,长此以往,非但不会产生心理问题,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会有很大改观。

第8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辛伐他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53-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晚期或终末期的表现。所以,对各种心脏疾病进行早期有效地干预,防止病变的进展,就有可能减少人群中CHF的发病率。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从而逆转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预后。本研究以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指标,探讨他汀类药物对CHF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为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间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参照1971年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见表1)和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关于《成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选择CHF患者126例,其中冠心病58例、高心病48例、扩心病20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30~75岁。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2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其他特异性心肌病、地方性心肌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同时具有两项主要条件或一项主要条件及两项次要条件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1.2 方法:所有患者人选前均未使用任何他汀类药物,对照组给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及倍他乐克,合并有心律失常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20mg/d,每晚口服。当肝转氨酶(ALT、AST)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和/或CK高于正常上限的5倍,停用阿托伐他汀,此标准为剔除条件。治疗前及用药6个月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肾功能、CK及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距离及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NYHA分级方法)如下: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见表2。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分级疗效方面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经Radi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的比较,见表3。

两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2.3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变化的比较,见表4。

两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除LVESV外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其血浆中的TNF-α、IL-6水平升高,并且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逐渐增高。TNF-α与CHF典型病理过程如心室功能不全、肺水肿、左室重塑、心肌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等密切相关;IL-6可通过影响细胞内钙平衡和(或)诱发一氧化碳产生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心肌重塑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而神经激素一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对心肌重塑起重要的触发作用,心肌损伤的加重又进一步激活神经激素一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阻滞这一环节也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关键。

第9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新大学英语四级 短文听力理解 多维度 评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n Testing Design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Passages of CET4

TONG Meixi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passages is one of the assessing methods used by CET4 to measure the competence of the test-takers in comprehending a long and continual account.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ests for most candidates.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est design not only has an impact on candidates, but more on the overall validity of the whole listening testing part. Therefore,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onduct an assessment on the quality of testing design. This thesis will conduct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ver the passage comprehension in listening tests of CET4.

Key words CET4;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passages;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1 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现状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下简称四级考试)是对全国大学生公共英语掌握程度的一种评测标准,其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远,属于国家高风险(high-stakes)型考试。自2006年试题改革后,听力部分由原来占总分权重只有20%上升到了35%,与阅读部分的权重相同。听力题型改革后,在原来的短对话和短文理解(以下简称段子题)基础上增加了长对话理解和复合式听写。段子题作为一种传统题被保留并沿用下来。但考生最惧怕而且失分最多的也是这个部分。因此,该部分的写题质量是一个值得评估的对象。

2 写题质量评估

对于一个测试的写题质量评估并不仅仅只包括难易度,其评估维度是多方面的。下文将从语言测试的角度展开对四级段子题写题质量的多维度评估。

2.1 积极趋势

(1)量上符合要求。段子题每一段陈述字数都在200―300之间,不超过400词,这符合听力测试对连贯语篇考察的长度。因为听力不同于阅读,不能再回头来听,因此在字数量的控制上就很有考究。其次,就整个四级听力而言,权重由老题的20%增加到了35%,题量增加,力求多方位地考察考生的听力能力。

(2)材料难易度把握适当。单就听力材料而言,段子题选材难易度适当,没有出现材料比同级阅读难度还大的情况,也多为受试较为熟悉的内容。就试题而言,难易层次较分明,布局较合理。

(3)语速自然,语音标准。四级听力语速控制在1分钟约130词左右,没有特意放慢也没有故意加快,节奏适中,符合听力试题真实性原则,不会影响测试的效度。其次,读材料人的语音标准,多为美音和英音,学生接触多,不会造成语音上的不适应。

(4)考点对材料内容覆盖全面。就段子题而言,一段话的问题设置为3到4个,而这些问题设置的顺序与材料进展的顺序一致,且是层层递进,涵盖了整篇材料,而并非只针对一个部分或者几句话在测试,内容覆盖全面。

2.2 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生在做四级段子听力时的角色属于意指的听着(intended listener),即作为听力第二方在倾听对方(即录音)传达的信息,而不像听对话那样作为旁听者来听。作为听力第二方,在听一段较长陈述后,是不会去搜索细枝末节的,反而会过滤出这段陈述的信息核心,即中心思想是什么。因此,在针对意指听者的测试时,四级段子听力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

2.2.1 考点很少覆盖主信息核心

按照语言测试听力写题标准的要求(李筱菊,1997),考点应按照抓信息核心,到抓主信息,再到抓辅助信息的顺序展开,即按信息在篇章结构中的重要性决定考点。这符合意指听者在真实听力情景中先抓这段话(如一场关于某种实验的讲座)主要关于什么内容,再抓在哪里进行,关于谁等辅助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而四级段子题对于主要信息的掠听考核不多,而对于直接信息的跳听则太多。如2006年6月的Passage One,材料是关于古希腊的丧葬习俗的,但是四个题中没有出现关于材料交待的这一主信息核心,而只是针对某个枝节在提问。如第26题,问“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尸体被挖出来?” (What must the Greeks do to keep the dead in ever-lasting peace?);27题问道“为什么尸体三年后要被挖出来?”(Why are most dead bodies in Athens dug up after three years?);下一题问道:“教堂建议尸体该怎么埋?”(What suggestions does the church give about the burying of dead bodies?);最后一题问道:“哪种做法违反了希腊的宗教?”(What practice does the Greek Church object to?)。可见四个问题都在围绕具体的枝节,即辅助信息在提问,而对于篇章到底要交代什么中心思想却没有提问,自然也不会在选项中有相关内容的呈现,导致很多学生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同时,对于考察细枝末节的跳听过多,有破坏听力测试效度的嫌疑,因为这样做,使得测试的重点不是在评估理解能力,而是在测试记忆能力。

2.2.2 信息探索层次单一,探索范畴较密集

就信息探索的层次而言,考察局部信息的题量较多,因此跳听较为常见,而考察全应信息的题目则较少,即试题偏重于捕捉重要信息,而不是理解主要意思。就信息探索范畴而言,考察事实性信息的试题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而考察概念性、态度性的问题在段子题中却很少见。若是出现了,其分布较为密集,表现在一个段子中的三个问题都是对同一范畴的考察(如2006年12月的Passage Three),容易造成对某种听力能力的重复考察。

2.2.3 真实性

真实性是保证试题质量的重中之重。Bachman 和Palmer(1997)强调,试题所设置的情景应与在实际应用中的情景做到尽量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受试在做题时与题目之间的交互性(interactiveness),也保证了试题能够测试出受试在目标环境(target language)中真实的运用能力,也才符合某个测试其效度的规定。而四级考试,如前所述,是一种影响范围广、程度深远的全国性高风险型测试,其真实性如何呢?

(1)材料真实性。纵向分析,从2006年到2010年,四级段子的材料多为故事、传记和简单科普文。与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习环境对比,有谁会总是听故事和名人传记呢?大学生活中还有听讲座、听学生会通知、听一段加入某个社团的广告、等等较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因此四级段子题的材料太过局限,应该加以扩充,使得材料题材和体裁多样化,并在写题时充分设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很可能遇到的真实材料。

(2)情景真实性。如前文所述,情景真实性就是要在测试,这种最不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试题的设置来实现所要考察的能力与其在真实环境(或目标环境)中的一种一致。比起其他语言技巧的测试,听力对于情景真实性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四级考察的是中国大多数大学生的公共英语能力,而2007年12月的Passage Three 三个问题都是针对即将留学的大学生的。虽然留学也是当代大学中的一种现状,但绝非大多数都会经历,因此,这道题不仅情景不够真实,而且还将留学医保,国外就医等大多数学生不会涉及并且不胜熟悉的话题作为考点,存在偏颇性,属于一道诡题,并未测试到要测试的能力,影响了试题的效度。

2.2.4 多样性

听力测试的多样性不仅包括材料的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还包括题型的多样性。而四级听力的题型太过单一,都是多项选择题(以下简称MC题)。当然这有很重要的客观考虑。因为四级考试是高风险大规模测试,所以采取标准化测试方式,最先保证测试的信度。同时科技原因也是造成题型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目前只有MC题才可以进行机器评卷。

尽管如此,四级听力还是可以借鉴一些高质量的国外测试,如雅思,在题型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的客观题,而不仅仅只是四选一的MC题。这样一来,同样也是做选择,只是方式不同,题型不同,并不影响机器评卷。

2.2.5 答案唯一性

四级段子听力在编写答案和干扰项时还是做得较为仔细的,编写也比较科学,并未出现存在同义词选项的情况。但在意义的推理上出现过模糊概念。如2006年12月的Passage Two第29题,其中A选项的表述为“她不做家庭主妇”(She stopped being a homemaker),C选项的表述为“她成为了公众人物”(She became a public figure)。这篇段子也是人物传记,核心意思为女主人公因为女儿被一个边打手机边开车的司机撞死后,决心放弃家庭主妇,开始向社会进行宣传在开车时不可三心二意。29题的问题为“发生在女主人公身上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What was the significant change in Patricia Pania’s life?)而A、C都是对女主人公变化的诠释,此时出现了答案多样性的情况。

3 总结

本文从语言测试角度,根据听力写题质量标准对大学英语新四级考试的短文听力理解进行了多维度的写题质量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英语四级考试也亟待改革,而听力,作为未来考试的偏重点,更应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听力入手,拿听力“开刀”,不仅是教学,更是测试要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F. and A. S. Palmer. 1996.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