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很多人都羡慕艺术生会弹一首很好听的曲子,会跳一支很优美的舞蹈,或是可以唱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音乐师范生存在人文知识缺失的现象,要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是关系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同时应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历届的青歌赛上,有很多选手歌唱得非常的好,功底非常强,表现都无可挑剔,但是到了知识问答环节得分普遍很低或是不得分,这引起我们的深思,不单单是音乐师范专业,其他很多专业也存在着许多人文知识缺失的现象。
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1]。从狭义来说指的是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感悟、灵魂陶冶和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优秀的道德情操,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艺术求实的精神等[2]。所谓人文素质培养是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教育活动[3]。这种教育活动的宗旨是在通过知识传授的熏陶,使得人们优良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丰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等可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性和气质、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处世哲学,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今日的音乐师范生是未来音乐教育领域的领头人,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
二、音乐师范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文化底蕴的因素有些学生在入学时文化水平就可能偏低,自己思想上也没有太多觉悟。很多学生是在高考之前才开始学习音乐专业,因为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为了可以上一个好大学,就走了“捷径”,虽然是“捷径”,但是同时却也存在着弊端。进入音乐院校以后对专业要求的严格性与高标准性,所以对文化学习的时间不能够保证,再加上经常参加一些演出,很多学生就会慢慢地缺失掉很多文化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不能够自拔。更不能理解全面发展的含义,做不到一专多能。
(二)价值观取向的因素
很多音乐师范生的观念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只要专业好就可以了,文化课学的好不好并不重要,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思想导致了其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就如同一个花瓶外表好看,但是其实内心却是空的,学专业都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一时的成功,不懂细细练习,不懂继续攀登高峰,毫无动力。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充实,而不是空空的虚有其表的花瓶。
(三)个体差异的因素
音乐是有灵魂的东西,就像说建筑是流动的音符,我们应当把他好好的利用起来而不是整天听那些没有内涵的东西,慢慢地都变得悲观了,意志薄弱,厌学,与同学的交往也是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没有集体利益观念;开始不顾老师的谆谆教诲,我行我素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慢慢地就变得不能承受打击了。
三、导致音乐师范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不全面
从小父母给予的教育不够,父母可能比较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文化课上花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练习自己的专业,我们知道大部分练习专业都是自己一个人练,本来学业就很繁重,再加上要练专业,这样结果就是大部分同学的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是相对缺失。许多家长在从小给孩子学琴或是其他艺术科目的时候都会存在一个错误的引导,家长都说要超过别人因为你会弹琴,你会跳舞,你会画画,就是比别人多了一技之长,你就可以很了不起了,然后“骗”孩子让他们学琴。于是孩子们就只顾着把专业学好,对于文化课不是很重视。很多孩子更追求物质享受,互相攀比,家长老师在同期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做出正确的引导,就导致了许多孩子在价值观观念上出现了偏差。
(二)文化课的忽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大学生,都生活在信息泛滥、计算机网络发达的年代,对于枯燥而单一的文化课都不愿意去学习,也认为就学好专业课能唱好、跳好、吹好就行了。再加上我国现阶段艺术类院校比较注重专业课忽视文化课的培养,因为这样我国高等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缺乏兴趣,厌学。我们学习音乐是为了更好的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说是打开自己的另外一扇窗户。若是学习音乐或是其他的艺术门类让一个艺术生,变得不再自信,因为练不好而失去对其他事情的热情与耐心,那就适得其反了。还有很多音乐生是在掌声与鲜花中长大的,慢慢地就变得比较清高,好高骛远,对外界的批评、否定很难接受,变得不自信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打击。
(三)音乐素质培养不够
音乐课在很多学校都是不被重视的,大部分学校小学、初中的时候每次音乐课都会被别的课程的老师所占用,使学生们不能够很好的接受和学习音乐课和培养音乐素质。再加上地域性的问题,城市和乡村存在文化差异,城市相对来说比较注重陶冶艺术情操,注重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但在大多数乡村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是被忽视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氛围不够浓厚,感觉学习音乐是在浪费时间。好多学生都是在要考大学的时候想起走“捷径”临时抓起音乐知识,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够,这些都是导致音乐师范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如何加强音乐师范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一)树立起立体教学观
要树立起立体教学观就是要从全面性、方向性、多角度的方法进行综合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脚踏实地,要使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实用有效,贴近生活;从课堂上讲台上走下来,争取做到讲与练的结合;让学生在“动脑、动嘴、动手”的实际参与中掌握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4]。例如,合唱课时也可以融入声乐、和声、即兴伴奏以及音乐乐理知识,使学生所学的与实际学会联系;音乐欣赏课欣赏经典名曲的曲式分析、音乐史、人文科学知识等。练习视唱练耳时可以适当的增加钢琴曲、声乐曲;钢琴课、声乐课时注重锻炼学生的读谱与视唱能力。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全方位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更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这样学生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树立起多元人才观
高等音乐专业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音乐教学技巧能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意识更要有充足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扩大知识层面,精确接触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根据自己自身的条件去找寻相关的契合点,因材施教,避免教学中“专、深、窄”的倾向,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能学习、能创新、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行。在21世纪信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学生们获取新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就更加要求专业师范院校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传统的“维持型”转变为“创造型”[5]。恰恰这一点会被很多学生所不重视,在他们学习专业音乐知识的课程中,通常都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在技巧课的学习时,也常常以机械练习来学习,过目不过心,学习方式比较死板,要教育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改变思维方式,以“勤”加“巧”练来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进行专业训练时找出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引发积极的思考。教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善于创新”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应成为各类音乐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应该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新文化与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兴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获取、吸收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另外,较强的实践能力也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音乐师范生的技能大赛”比赛内容涵盖音乐专业的许多项目,更包括中小学教师所必备的技能。主要有:声乐、钢琴、舞蹈、朗诵、即兴伴奏、视唱练耳、板书、音乐理论知识、说课以及现场作答等[6]。技能比赛中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防止学生偏科现象,也有利于教师更直接的评价学生的音乐水平、音乐修养、音乐教学能力,更好的发展全面性的人才,因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树立起全面的质量观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效益”在何处?现代人都讲“效益”。那就是能培养出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和面向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合格的人才。针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一专多能”。音乐师范生毕业以后,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教师,在舞台上是个合格的演员,在文艺活动中是个活跃的多面手”[7]。为此,各个高等院校要多组织艺术实践、教学观模和教育实习,让学生多登台、多锻炼、多实践、多参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从课外实践中学到课上学不到的知识。为此高等院校要多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严把专业考试质量关,确保考生质量,不应当现代社会只用专业课以外的两三门课作为教师考证的衡量标准,而是应该全方位的考核。例如,音乐教师的技能都不合格,就算心里学、教育学学的再好去教课也不会教出来优秀的学生。所以教师的综合水平相当关键。
(四)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新音乐课程的改革更加突出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把兴趣作为最好的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8]。可以想象,一个仅有一门特长而其他型知识及内涵匮乏的教师,他怎么能够胜任教学这份如此艰巨的任务呢?再者说,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富有审美情操的艺术,是有深厚的文化基底和人文情怀的艺术门类,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甚至连写个请假条都是错字连篇,拿到一首歌连歌词都不能读通顺的学生,是不能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又如何能发展和体现音乐的创造性呢?这种学生是无法达到较高的艺术修养的。正是由于文化涵养的浅薄,造成了他的专业课程也不能够学好。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好专业课的同时,更加加强对文化课的学习,努力将自己发展成更加优秀的全方位的音乐人才。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师范生,在这个21世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不仅要求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9],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单单会上音乐课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格培养。学习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在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做到一种叫授教,一种叫自学,再看一些电视节目及杂志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一种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是学习机会,就看看有没有决心和恒心。
(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素养
例如,我在给学生上钢琴课的时候,他们从开始到结束,力度、速度以及指法,表情都不能达到要求。刚开始还很好,但是到了后面就没有在坚持,变得随意。这个时候我就会要他停下来,跟他讲弹琴就像做人,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让学生得到启发,自己感受,感染,再到感动。例如一首歌曲《阳光时代》,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分担风雨,共享阳光,在风雨中做事在阳光下做人。在抗日救亡时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抗敌军歌》、《五月的鲜花》、《救国军歌》这些都是充满了人们的愤懑之情[10]。家可破,国需保,身可杀,志不挠的英雄气概。或是一首流行歌曲《我相信》也是一种激励。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学会多用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青年学生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的人文素质也有了逐步地提升,不单单是教他们演唱作品,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歌曲内在的真正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动和影响。在学习这些歌曲的时候也要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慢慢地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歌曲也学会了同时,个人心理领悟能力也提高了。
五、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未来要担任音乐教师的角色,在将来的音乐教育中要担当的是领跑者的角色,所以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技巧,同时也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真正的树立起立体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关系,努力挖掘教学和学生的人文素养,找到契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做到所讲的内容实用有效、贴近生活。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的教育要求,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不断修正培养目标,不断学习专业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改进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扩展自身知识,以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将来音乐人才更加的完美,有实力。这样我们国家的音乐人才才会越来越优秀,综合实力才会越来越强,培养出来的音乐生也不再会是空空的花瓶,只有将专业素质和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音乐的各种功用才能通过我们的细心教导、辛勤耕耘,开花结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会越来越多,音乐发展道路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郭声键.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顾明远.人文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1995(4).
〔3〕姚宏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问题[J].赤峰学院报,2011(1).
〔4〕王均平.新课程标准下音乐师范生素质教育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报,2010(1).
〔5〕陆洋.西北成人教育学报[J].2011(3).
〔6〕尹爱青.学校音乐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大众文艺.2009(5).
〔8〕刘文婧.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9〕杨彬修.高师音乐专业的人文素质[J].湖南科技学院报,2009.
一、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是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对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大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社会、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指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乐群”指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共同协作精神。“敬业”与“乐群”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离开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那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是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品质,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技能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势必造成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二、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不是考试分数能够评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于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当技能型人才在从事制造、维修等一系列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机械式工作,到后来逐步发展为产品设计师,这一过程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细致专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会向身边的人传递出工匠之美,工作成品不再是功能部件的拼凑图,而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的技能人才们需要一双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身边的工业之美,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技能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美的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努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感性素质的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并且避免造成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
三、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李俞蒙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智明,李永贤.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6,08.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生物医疗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医务人员的主渠道,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之后,对人文素养与医护人员的关系理解更为深刻。本文正是基于对高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的调研,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调查目的。为了促进学院更好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医学生教育培养理念,改进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更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制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的因素等内容。3.调查对象。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2011—2013级的学生,共发放470份问卷,有效回收444份,回收率为94.5%。4.统计方法。对本次回收问卷,采取双人双机录入,通过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有444人参与调查,男生226人占50.9%,女生218人占49.1%。调查对象涉及到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专业。2.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是分析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理念的认识,人文素养对缓解医疗纠纷的作用,人文素养对提升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医院对医护人员人文素养的重视度等。统计结果显示,在经过接触临床之后,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体验更为深刻,认为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发展重要性达到89.9%,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缓解纠纷的重要性达到85%,且人文素养对于帮助和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达到89%。可见,人文素养对医学生教育来讲非常重要,医学院校要提高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3.对医学人文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规定的相关技能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学生的人文技能掌握情况。统计结果中显示,经过实习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医学人文技能的技巧,从情绪方面能照顾患者的达到80%以上,能尊重患者、公平对待患者的达到95%以上,使用肢体语言、能和患者建立伙伴关系的达到90%以上,但是能对患者留联系方式以及患者出院能进行随访的所占比例就比较少,也就是建立安全网的能力和对患者的后期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4.影响和制约学生人文技能掌握的因素。在问卷设计中将影响和制约学生人文技能知识掌握的因素从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来进行归因。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的和制约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掌握的因素当中社会导向占据首位达到47.07%,其次是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在人文素养学习方面时间没有保障;第三,学校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开展的各种活动缺乏有效措施,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第四,个人的兴趣爱好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做学生的工作就足够了,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5.提升医学生人文执业素养的途径。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调研,分析统计出最能代表学生心声的措施和途径。调研结果显示,在学生眼中,选择促进他们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中课程和教师的因素高达67.57%,选择参与其他公益活动的有32.43%。可见,在医学院校,一套完备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和高素质授课教师队伍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三、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首先,要分层次进行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要设置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主要是培养和熏陶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心,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针对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人文知识的且即将要去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学生开设一些应用型的人文医学素养的课程,教授他们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病史采集、病情告知等知识,引导他们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技能,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设身处地的对待患者,自觉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其次,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穿插到整个学期当中,而不仅仅只是寒暑假进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的志愿者活动。如,对其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导医和分诊活动。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培训后引导他们进入科室协助带教老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线医患现状,体验人文关怀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首先,要培养教职工的人文素养意识,教书和育人同时进行,将人文素养教育穿插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更好地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互补。其次,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可以利用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医生来担任医学人文素养的骨干教师,可以将临床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的案例更好地运用人文素养的知识来解读,带领学生体验人文医学知识的魅力。同时,可以分批将具有临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输送出去接受专业的人文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通过带队伍的形式逐渐将他们纳入到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此外,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经验交流和小学期授课,以此来带动医学人文课程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不断提升。3.构筑实效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活动分类来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指导。第一类:医学技能类。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医学技能类的相关活动,如,应急救护技能比赛、解剖知识竞赛等,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专业素养。第二类:人文素养类。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如,辩论赛、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相关活动。第三类:创新创业类。通过举办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赛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四类:社会实践类。开展如“三下乡”、关爱老人、走进福利院、导医等志愿者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4.重视医学人文素养的实践。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要走出去,要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感受。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要给学生多创造条件、提供适当的实践基地。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走进医院、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进行志愿者活动。学生在医院可以进行导诊台的分诊引导、诊室维持秩序、随带教老师查看病房等等,在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去感受、体会患者的心情以及医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在社区卫生院,去体会基层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去了解患者的就医期望和就医倾向,思考缺医少药的现状如何去改善,感受不同环境中的医患关系。在倡导培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同时,重视将知识传授与临床思维、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使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在临床的始终,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林艳芝,王碧艳.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义的再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
[2]张喆,张占武.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3).
[3]谷昊,白磊,场浩生.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了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充分肯定了现代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受到感动,升华人格,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是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应体现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反映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拓展人文素养的外延,即人文素养应包括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意识、健全的人格等。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上,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层面上。教会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更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精神是丰厚小学校园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是校园建设的一项软工程,也是一所学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软实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在提炼校园文化精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树立相应的校园文化精神;要组织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功底扎实的教师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历程,摸清学校的办学精髓,提炼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思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加以表述。让小学生在平时语文教学生活中,沉醉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尽情感受学习生活的无穷乐趣,这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来说无疑增添了许多新的感受。小学校园文化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延伸,就这点来说,会得到许多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同仁的认可,它会对小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灵接受浓厚人文素养的涤荡,培养健康高雅的人文品味。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后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现、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校外教育,2010.6.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宣传要广泛深入
高中政治内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既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关键品质的形成。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教师这个引导者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当然教师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形式,将这种思想用文字宣传到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家长身上,要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举例来讲述缺乏人文素养会导致的问题与弊端,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做学习型教师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在政治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学习吸收多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语文学等方面。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视野才能具备宽度与广度,同时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将知识面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入,解读也更深刻。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足够丰富,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相当重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园丁,才能让花朵更好地绽放成长。只有教师的不断提高与积累,才能带动学生一起提升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习惯了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课堂沉闷,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外加应试模拟测验,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在题海遨游,只能没有目的地强行记忆知识点考点等。知识都无法充分解读,就更别谈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主动性与学习欲望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沉闷。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导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通过设疑的形式,让大家一同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对一些事物做出合理判断,从人性、理性、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热点新闻、真实故事演绎、议题辩论大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问题讨论、观点论述,让学生彻底融入学习氛围,教师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并给予鼓励和评价,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自主学习探究政治理论。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方式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其综合发展,并非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及民俗常识等,进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语文教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忽视人文性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偏差。
在某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以介绍学术研究观点及拓宽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内容,偏离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但是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科地位不断下降,缺乏精品教材。
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老套,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文章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某些高等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的教学心态较随意,这样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起不到作用,导致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考试评价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测评学生的学业水平时,采取考试做题的形式,通过得分判定一个人的学习,不能真正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仅是以得分为目的的学习,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专业、文学、文化、历史等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培养
一、初中生人文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要强调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及提升。从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学生成长为面面俱到又懂得排解的成年人,社会环境对人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规范的认识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渗入了人文素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人文精神基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坚定的政治信仰。思想层面上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才能使学生带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追寻人生目标。二、对法律法规和道德思想的基本认知。从知法、守法到爱法、护法,让学生知晓生活当中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道德修养健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基础。三、有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是人文素养的基本作用。它能够在责任感、自信自尊的基础上为学生指引方向。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保证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意识提高”为基准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初中教材改革的同时也革新了教育思想。除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以外,还在课程教学的进行中渗透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显现了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学习,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体现,只有把这三点贯彻于思想品德教学之中,学生的思想觉悟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2.站在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初一思想品德课程,中心围绕点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最终完善自我;初二思想品德课程,则是围绕法律知识的认知而展开。这一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让他们了解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保持对社会平等秩序和公正权利的拥护;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对国情的基本教育。为了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切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使命,并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有基本印象。教学过程中要坚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他们的实践能力。
3.用积极的教学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教师上课的课堂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若教师的教学情绪保持高涨,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将课堂教学变成了“人间炼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用饱含情感的措辞进行知识传授,烘托出恰到好处的课堂气氛。在理论化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入事迹实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到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人格魅力的展示,也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若在学生的心目中,任课老师始终都是以平等民主的教育心态与他们接触,尊重每一位学生,那么,这个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最终与学生共同进步,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交流。
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教学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支持。坚持“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全面推行人文精神的教学构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己任,创写教育时代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崔雪花.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程学习:下,2012(5).
Abstract: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e find that the lack of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leads to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humanistic knowledge, despairing consciousness and indiffere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takes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enhance the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y constructing human reading mode.
P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阅读
Key words: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humanistic literacy;reading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60-02
0 引言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文教育的成败关乎社会的进退和人类的祸福。近年来,经济困难学生中出现的物质至上、感恩意识淡化、诚信滑坡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表象上看,这些现象折射的是社会大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但究其根本是经济困难学生人文教育的缺位。因此,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例,从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自身主观改善出发,构建人文阅读模式,以期不断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其内涵包括: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人性指的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尊重人的价值,言行得体;理性是指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超越性是指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意志坚韧,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总体来说,人文素养是个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在环境的熏陶和文化的传承、吸收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内在品质。
2 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之必要性
近年来,各高校对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采取了诸多措施,也取得了实际的成效,绝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上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但在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经济困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为了追求物质而不顾自己的偿还能力在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借贷;有的同学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后不守诚信,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偿还贷款;有的同学为了获得贫困生资格而不惜弄虚作假;有的同学在享受到国家、政府、学校的关心和资助后,却认为所获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缺乏感恩意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如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将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了切实了解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389人,占学院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61%。调查内容涉及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内涵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阅读情况等内容。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人文知识匮乏 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要性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但对人文知识却掌握不够。从问卷调查结果看,经济困难学生的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在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上,有52.7%的同学对读书的重要性表示一般。在阅读量方面,每月阅读1本及1本以下书籍的同学占74.3%。获取知识的渠道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到同学们人文知识的掌握。
2.2 社会公德意识淡漠 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同样要承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应当树立牢固的人生信念。“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①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道德上,从传统的奉献主义转向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从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转向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在职业选择上,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主义转向了利己主义。
2.3 民族归属感不强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社会多元文化趋势下,经济困难学生也出现追捧外来文化的情况,例如淡忘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反而对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传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认为是过时的理念。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漠视传统文化、习俗、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3 构建人文阅读模式与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关联性分析
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外因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对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例如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校园软硬件设施投入提升校园人文环境,增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等,这些措施确实对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从内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些措施均属于推动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而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提高人文素养的诉求,增加人文素养知识的主动性应当是内因,通过构建人文阅读模式引导经济困难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发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主动获取人文素养知识,应该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也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构建人文阅读模式对于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4 构建人文阅读模式,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
4.1 推广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对阅读比较盲目,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该怎么样读书,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加强阅读指导就非常必要。对此,学院在借鉴一些高校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经济困难学生人文阅读指南》,在阅读指南中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50本经典名著,其中应读书目20本,选读书目30本,分为政治、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心理、社会七部分,反映了不同领域的学术成就。通过制定阅读指南的方式给同学们提供阅读指导,引导同学们突破面对经典著作的心理障碍,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4.2 制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培养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主阅读意识,养成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院制定了《经济困难学生人文阅读成绩考核办法》,使之成为人文阅读指南的配套考核办法。通过考核的方式,保证同学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和阅读质量,久而久之帮助同学们养成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让阅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一种享受。
4.3 引入电子阅读,完善阅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也逐渐成为常用的阅读方式。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电子阅读还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节约资源的优势,因此引入电子阅读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能够更好的完善阅读方式。学院通过注册“昆工开卷有益”微信公众号和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自强社微博向经济困难学生做好书推荐、精品阅读推荐,推送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评论等文章,以电子阅读的方式对阅读进行推广。
为了方便经济困难学生阅读指定的书目并记录经济困难学生在线阅读时长,为经济困难学生阅读成绩考核提供依据,同时为同学们提供读书心得交流平台,学院研发了经济困难学生阅读系统,将人文阅读指南中的所有书籍以PDF电子书形式于系统上供同学们阅读,同时在模块构建上设置了每本书籍的心得交流平台,同学们在阅读完成后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于系统中,突出了方便、快捷、经济、节约的优势。在系统的研发方面,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利用JAVAEE进行开发,实现了零客户端设计理念。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访问,方便同学们在有网络的任何地方实现阅读。并且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在严格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编码验证,通过在主流浏览器上进行测试,系统在火狐、Chrome、IE(IE11)等浏览器上运行正常。
4.4 开展人文阅读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阅读系列活动,既可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阅读带来的乐趣,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例如学院依托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自强社组织了“歌声诠释活力,青春演绎精彩”合唱比赛,通^合唱的形式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了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的品牌活动;举办了以“怡阅“读者”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怡阅沙龙活动,通过书籍推荐、读书趣事交流、好书点评等环节,搭建同学们的交流平台。为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艺术修养,学院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排演了话剧和情景剧,以舞台剧表演的形式引导同学们弘扬高雅艺术,提升文化修养,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此外,学院还通过多场次的阅读指导讲座和经典著作导读讲座,引导同学们了解阅读、热爱阅读;通过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方式,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历史担当,这种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和深刻,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从个人角度讲,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成长空间;从社会发展角度讲,人类的人文素养高低关乎社会的进退。因此,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人文阅读模式,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认同阅读、热爱阅读、体味阅读乐趣,从阅读中获益和成长,应当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注释:
①李苑静,林伯海:《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思想探析》,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10月。
参考文献:
[1]周鹭,李建红.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J].价值工程,2016(12):203-206.
[2]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3):9-11.
[3]余佳莹.在阅读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4(9):271-273.
[4]李苑静,林伯海.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