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第1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59-01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的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第2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1取得的成效

1.1循环农牧业链条初步建立

通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依托2.67万hm2全膜玉米产生的160万t秸秆等饲草资源,大力推进牛羊规模养殖发展,强化饲草加工配送中心和青贮池建设,建成饲草加工配送企业4家,饲草加工点25个。依托畜牧业发展,全县累计建成大中型沼气池5座,小型沼气池1.4万座,有机肥加工场2家,初步形成了“粮—草—畜—沼—肥—粮”循环发展模式。

1.2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在草畜联动的有力推动下,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80家,其中:养猪场43家,奶牛养殖小区(场)7家,肉羊养殖场76家,肉牛养殖场31家,特种养殖场23家。在已经建成的180家规模养殖场中,85家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7家通过了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通过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带动,全县畜牧业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并朝着现代畜牧业的方向稳步推进。全县规模养殖存栏占总存栏的比重达35%以上,牲畜饲养量尤其是牛羊饲养量已处在全市前列。

1.3饲草加工利用步入产业化之路

2015年,全县玉米秸杆加工和优质饲草生产量达到100万t,其中:配送整株玉米20万t,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等青贮利用38万t,家庭牧场青贮利用12万t,鲁青公司、养殖户等干秸秆加工利用20万t,加工利用青干草10万t。玉米秸秆利用率达到56%以上。一个以生产加工配送企业为主体,规模养殖场为重点,规模养殖户为辅助,秸秆加工利用、优质饲草种植相结合的饲草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1.4家庭牧场建设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借助全膜玉米提供的秸秆优势资源,民和县于2013年在海东市六区县率先开展家庭牧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3年的建设,建成家庭牧场户3199户。家庭牧场作为对集约化规模养殖的完善和补充,具有投资小、生产成本低、养殖效益高、短期内提升畜产品产量的特点。对改变农牧业经营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同时,家庭牧场的建设使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得到就地转化利用,开辟了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边远山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拓展了农民增收新途径。2016年,我县根据《民和县农牧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产业脱贫思路,重点以养殖业为主,抓住关键环节,进而实现以家庭牧场突破带动贫困户全面脱贫的目标,利用贫困户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县政府通过协调和担保,每户贫困户贷款3~5万元(县财政贴息3年),作为家庭牧场建设资金,在全县125个贫困村建成家庭牧场2795户,实现2795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

1.5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

加快民和县每年生产的160多万吨玉米秸秆,是发展畜牧业宝贵的物质资源。奶牛、肉牛羊生产也是民和畜牧业的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得到了有机衔接。目前,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快速、持续发展,产业优势取得良好成效。

2采取的措施

2.1发展饲草产业,夯实畜牧业发展

物质基础坚持把发展饲草产业作为推动养殖业发展壮大的保障工程来抓,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饲草加工技术服务,转变饲草加工经营方式,努力构建具有民和特色的现代饲草产业化生产、加工、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全省饲草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全县玉米秸杆和优质牧草等饲草总量可突破250万t。

2.2加大资金扶持,推动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多方筹措资金,从2010年全县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以来,累计争取落实畜牧业发展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达2.5亿元以上;不断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累计安排扶持规模养殖贴息资金546.7万元,落实支持规模养殖贷款3.75亿元。同时,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并吸引社会以及民间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5年累计拉动社会资金达9.6亿元。今年将扶持建设3893户精准扶贫家庭牧场示范户,每户修建羊舍120m2、青贮池100m3,提供饲草加工机械1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的目标。

2.3推广青贮技术,提高饲料加工利用率

以规模养殖小场(区)和养殖大户为重点,采用青贮池青贮、袋装青贮、裹包青贮等方法,全县的114家牛羊规模养殖场和8930户养殖大户年完成青贮40万t,饲草公司、饲草加工点配送整株玉米20万t,3199户家庭牧场青贮加工15万t,鲁青公司、养殖户等干秸秆加工利用20万t,加工利用青干草10万t,饲草加工总量达到105万t。

2.4扩大饲草种植,保障饲草供给多元化

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推广种植苜蓿、饲用玉米、燕麦、箭筈豌豆等优质饲草。年耕地种草保持在0.3万hm2以上,复种饲草保持在0.2万hm2以上,形成了以玉米秸秆为重点,优质饲草为补充的全县饲草保障供应体系。

2.5完善奖补机制,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常态化

根据省地要求,2015年草原奖补机制平衡资金以“一卡通”方式发放完备。同时,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已按实施方案进行进行了实施,种植多年生牧草0.33万hm2,一年生牧草0.14万hm2,项目已全部完成。草原奖补工作的开展,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生态。

2.6狠抓科技推广,提高技术服务

以新科技引进、实用技术推广为手段,切实加大畜牧工作人员和规模养殖户技术培训,县农牧局每年对各乡镇畜牧工作人员集中开展不少于两次的技术培训,各乡镇畜牧工作人员每年对辖内养殖大户集中开展不少于四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品种改良、暖棚养畜、秸秆青贮、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3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思路

第3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畜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43-01

畜牧业是壶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9—2011年壶关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8%。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下,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建设小康社会和壶关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壶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壶关县畜牧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是,壶关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与全县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畜牧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草畜矛盾日益突出。②畜产品品质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粗放,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增值潜力。

二、发展方向与对策

加快现代畜牧业,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疫病防治程序化,已成为加快壶关县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畜牧县”的必然选择。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

优良品种是规模化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没有良种就没有优势产业的形成。新时期的畜牧业不再是过去低水平、低质量的数量扩张,而是新技术、新机制支撑的现代畜牧业,对良种的要求就更多、更高。

2.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双赢”。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草产业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改善壶关县生态环境,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实行草原禁牧舍饲养殖,这项重大举措对人们传统的养殖观念及产业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大力推行“人工种草、羊只下山、舍饲圈养、规模经营”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坚持走立草为业、兴草富民的路子。

3.大力开拓市场、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带动农民发展种草养畜、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加工企业、销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合同牧业”和“订单牧业”,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经济人+农户”的路子,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紧紧把握区内外市场的需求,打,走特色之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实现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升级。建立牧业信息服务中心,用信息引导生产、流通、消费,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避免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

4.建立、健全壶关县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服务体系上,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一大批科技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到农村从事技术承包等工作,形成农民与科技人员长效合作的机制,来推动畜牧业发展。②从“良种、良法、良料”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学饲养管理和经营水平。③以饲草料开发为基础,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行粮草轮作,大力发展草产业。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三贮一化”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将种草养畜和秸秆养畜相结合,为畜牧业奠定良好的饲草料基础。④加强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依法对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安全监管,使壶关县畜产品安全与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⑤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实施的方针,大力推进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加大“无公害食品行为计划”和原产地域保护的实施,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食品标识制度。⑥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大力推广人工受精、同期、优质饲草料配制、人工种草、暖棚养殖、程序化免疫等先进实用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

5.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切实形成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强大合力

党委、政府要从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上全力推动。制定支持畜牧业稳定、快速、持续增长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建立畜牧业发展优惠贷款政策,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园区的发展。壶关县畜牧业从分散饲养到规模饲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单靠农民兴办规模养殖场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大大影响集约化畜牧业发展。建议政府及金融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实行低息、政府贴息,进行宏观调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壶关县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部署,将一些涉农项目的资金向畜牧业倾斜。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畜牧业发展,带动农民奔小康。

参考文献

第4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著上升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3.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4.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5.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1.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3.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4.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畜牧业;现状;必要性;优势;建议;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67-02

自海南建省以来,饲料型畜禽比重不断上升,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畜牧业已成为海南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海南省本地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文昌鸡、嘉积鸭、临高猪、海南黄牛(雷琼黄牛)、兴隆水牛、东山羊、石山羊因其风味独特、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此,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重点开发地方特色牛羊品种并创造海南自己的畜产品品牌,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 海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海南省畜牧业发展迅速,多年产量持续增长。据海南省统计局公报,全省2014年畜牧业完成增加值135.1亿元,肉类总产量79.47万t,生猪存栏401.7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6.26万头;牛存栏81.25万头,其中肉牛存栏50.18万头;山羊存栏61.2万只;活家禽存栏5 091.91万只,其中活鸡存栏3 618.82万只。生猪出栏290.75万头;牛出栏13.16万头;山羊出栏43.11万只;活家禽出栏7 258.27万只,其中活鸡出栏4 975.6万只。

2 海南省发展畜牧业的必要性

多年来,海南省畜牧业生产结构长期比例失调导致畜牧业发展缓慢。受我国农村传统“以猪为首”思想的影响,海南省畜牧业一直以耗粮型的猪、鸡为主,与海南省长期缺粮的现状不相符,造成海南省饲料消费大。受自然条件限制,海南省的粮食产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增加,且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耗粮型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将会受到制约。而发展草食型家畜,具有很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其经济效益要比养猪好,养肉牛的经济效益要比养猪高8~10倍;另一方面,对充分利用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2]。

3 海南省发展畜牧业的优势

3.1 草地资源丰富

海南省全岛适宜放牧的地区约占土地面积的27.3%。海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地上分布的天然牧草和饲用植物达500余种,大多数草场草质优良,营养丰富。随着公路的建设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可利用草地面积不断增加,载畜量可以大大增加,发展草食畜禽潜力巨大。

3.2 气候及区位条件佳

海南省的年平均气温24~27 ℃,高温日数较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2 700 mm,降水多集中在5―10月,日平均日照大于5 h,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86%,全年无霜冻期,畜禽饲养周期短,出栏率较高。海南省地处南中国海,毗邻东南亚,海上运输便利,粤海铁路全省贯通有利于饲料进口和畜产品出口。

3.3 畜种资源丰富

海南省本地畜种资源极为丰富,有海南黄牛(雷琼黄牛)、兴隆水牛、东山羊、石山羊等优良的畜禽品种。这些品种经过自然规则的淘汰进化和专业的人工饲养,其快速生长和繁殖率高的特性可满足市场需求,且肉质鲜美,广受消费者赞誉,以其为原料的海南菜系已享誉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特别受到海外华侨的青睐。

3.4 饲料资源开发潜力大

海南省占我国海洋面积的90%,以水产品为主的动物蛋白饲料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海面平均温度为25 ℃,终年适合鱼类生物终年生长。鱼类可加工制成鱼粉,蛋白含量较传统饲料相比具有蛋白高、品质更好的特性;且由于其中钙、磷的比例适当,可促进畜种的生长,提高饲料的报酬性。

4 海南省发展畜牧业的思路

4.1 重点建设“无疫区”品牌

通过建设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推动畜牧业向集约经营转变,推动产业化经营,完善畜禽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建设全国畜禽商品出口基地,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力度,完善动物疫情监测、疫病控制、防疫监督和防疫屏障等体系,以实现非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最终目标。

4.2 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济

引导和支持如罗牛山等现有企业扩大饲养规模,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海南畜牧业开发建立规模化的良种繁育场和商品饲养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组织实施“百头万户”工程,推广“公司+专业大户”的饲养模式,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3]。

4.3 加快发展饲料工业

大力开发饲料资源优化饲料结构。重点开发预混料、浓缩料、饲料添加剂和专用配合饲料使配合饲料普及率达到60%以上。对水产品进行加工,重点开发鱼粉等动物蛋白饲料,提高饲料蛋白含量,促进畜种生长,提高报酬性。

5 海南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建议

5.1 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加快畜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进程,在稳定发展生猪养殖业的同时,实施草食家畜生产的战略重点转移,重点扶持地方特产畜种发展,提高人均占有肉量。规范海南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选育并提纯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提高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技贡献度。

5.2 加大畜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遵循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原则,通过“农户生产,企业加工、销售”的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扩散效应。参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畜种选育、疾病防治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与养殖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增强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力、带动力,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4]。

5.3 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按照其生产标准对畜牧业进行规划,实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二是秸秆喂食牛羊、畜禽粪便进行沼气供暖、沼气发电,实现循环经济;三是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5.4 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管

一是健全质量安全体系,设立响应的监管机构,加强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疫情监测等体系的建设;二是实施兽药残留控制计划、抓紧研发生物兽药;三是严格把好产地准入目录关和港口动物检查监督关,坚决阻击岛外疫病侵入,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6 参考文献

[1] 白海,吴云霞,侯旭光,等.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畜牧业、林业及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1):90-92.

[2] 何其平,陈绍昌,伍顺勇.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6):298.

第6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农业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一些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畜牧业成为致富的关键途径之一,也实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畜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民的收益增加,实现了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很多地区,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有力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抓住区域经济特色。既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畜牧业形成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此外,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肥沃,为循环农业经济构建提供更多的保障。

2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水平的低下是制约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的许多畜牧地区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外,产业链不完善和附加值比较低导致其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减轻了畜牧业发展的价值,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因此可以利用桔梗等农作物作为动物饲料,减少饲料成本,利用畜牧的粪便做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产业链的结构。

2.2采用散养式养殖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是是散养,散养的方式对草地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也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许多养殖户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不重视进行创新,这是附加值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农民的养殖积极性,通过良性的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的提高,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3.1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进绿色畜牧产品开发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抓住发展的时机,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结合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提升畜牧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开发—生态—绿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促进畜牧业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3.2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应该结合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和及时的分析业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应该进行生产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结构中积极探索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来提升经济效益。

3.3强化畜牧业的发展规划,搭建新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的发展中,科学合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从而不断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积极促进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不同的地区应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7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据报道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 34%,有的地区甚至达到 40%。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竞争性的行业。生产结构和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养殖迅猛发展,散养比例逐年降低。然而,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资金、市场、信息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要改变现状,使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则必须营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2 营造畜牧业发展氛围的几点认识

2.1 需要明确畜牧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要面向市场,推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要在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科技信息为依托,加快规模化、产业化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强畜禽疫病防、检、治,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为市场提供量多质佳的畜产品。大力发展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

2.2 要打破传统观念,改变旧的生产模式

畜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次思想变化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都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大部分散养户将养殖当成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近年,虽然畜牧业加快了规模化发展步伐,但许多成规模的养殖场都是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在养殖数量上已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没有统一的规划,在养殖方式上仍属于大规模散养。这与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相距很大。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从打破传统观念开始。

2.3 需要政府加强领导,给以政策性支持

2.3.1 政府要研究落实好畜牧业发展的规划

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详细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发展纲要,制订落实好多个年度的发展规划,除突出品种改良、结构调整外,要把建立各类养殖小区作为工作的重点,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

2.3.2 对畜牧业发展给以政策上倾斜

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争取公安、工商、交通、土地、水利、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支持,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特别是当前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社会治安、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落实好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补贴、税收减免、土地征用等优惠政策,为养殖小区建设营造宽松的环境,促其健康快速发展。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畜种资源保护、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及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一些需重点扶持项目。特别是提高向养殖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深度和广度,使资金不再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2.4 需要充分利用好科技、信息

2.4.1“科技兴牧”已成为一种共识

要充分利用科技使畜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一定要抓好畜禽品种改良、饲养管理技术、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细管冻精、胚胎移植和一些畜产品加工新技术。同时,重点提高养殖户科学生产水平,鼓励养殖户利用现代化设备,像经营工厂一样经营畜牧场,搞大规模养殖。

2.4.2 做好信息收集、引导工作

要积极做好畜牧业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的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要做好预测预警、信息工作,及时准确传递给养殖农户。要帮助养殖农户增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了解,第一时间掌握畜牧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其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畜产品的均衡上市,减少盲目跟风的情况,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2.5 需要强化体系建设

2.5.1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动物防疫、疫病诊疗、药物残留监控和良种繁育等技术体系,加快动物防控中心、动物检疫隔离场、化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信息化监控平台,加大动物防疫监督设备的投入,加快硬件设备的更新,装备一批具有比较先进水平的设备,改变基层兽医站无化验检测能力的技术真空局面;在检测手段上,实行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不断完善动物疫病应急和监测预警体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鉴定、早处置。要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2.5.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采取优惠政策择优录取业务过硬的人员和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动物防疫、检疫第一线,全面提升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素质,保证每年吸纳一定比例的应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彻底改变目前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局面。对偏远地区和山区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吸引优秀动物防疫检疫人才服务基层。

搞好基层培训。既要搞好畜牧兽医的在岗培训,又要搞好普及动物防疫知识的培训。一是通过学历培训、后续教育培训、专项业务培训等方式,使基层兽医站人员了解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动物疫病的检测方法。二是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如举办动物防疫讲座,开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普及牲畜疫病防治知识等。

第8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摘 要:针对天津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天津畜牧业现状的数据调查,提出构建天津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必须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畜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高端品牌创立和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创建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6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ianjin

 

chen peng, zhang lei,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industry,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with data in tianjin. the way was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ctively,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ialization, epidemic disease control and setup safety system of animal products, found high end brand and built recycling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现代畜牧业是利用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现代的工业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建立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式生产畜禽产品的产业。产业体系以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是天津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化、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标准化与高端特色畜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仍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如何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将是未来天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议题。

 

1 天津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禽生产主要包括大牲畜、猪、羊、家禽、兔等养殖,2003年以来天津畜禽生产规模呈小幅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了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3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生猪达到85%,肉鸡达到95%,奶牛达到95%,蛋鸡达到90%;养殖场硬件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工艺得以集成和应用,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整体效益年均提高10%以上。截至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基地达98个,奶牛存栏1 000头以上的养殖基地达到46个,占比达30%;全市生猪出栏377万头,奶牛存栏15.7万头,蛋鸡存栏1 307.5万只,肉鸡出栏8 655万只,肉牛出栏19万头,肉羊出栏66万只。全市肉类产量42.9万t,禽蛋产量19.3万t,牛奶产量69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1.7,14.2,

 

50.9 kg(按常住人口1 355万人计算);全市畜牧业产值9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10年增长2%;全市畜禽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全市近年畜禽生产情况详见表1[2]。

 

2 天津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受土地政策制约,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文件)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但实际属于非基本农田的农业用地资源非常紧张,可供畜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畜牧业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各区县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很大。

 

2.2 畜禽良种产业发展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天津市畜禽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值相对较低,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从全市种畜禽发展的情况看,种猪产业发展较快,肉羊、奶牛的良种产业起步较晚,种禽产业虽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各畜种间发展不平衡,缺乏成为畜禽良种重点供给基地的基础[2]。

 

2.3 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大部分畜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天津市目前仅有肉鸡和奶牛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猪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屠宰厂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

2.4 养殖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滞后,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3]。同时,部分饲料产品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他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重金属含量超高,污染土壤环境。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大,虽然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对养殖场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养殖场户主动投入治污积极性不高。低碳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快速推广,给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4]。

 

2.5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

全问题日益严峻

国内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动物疫病源分布较广。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加之新的疫病逐渐增多,流行规律不清,防控难度加大。天津地处物流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活畜禽及畜产品流通频繁,极易受到外来疫病的影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基层兽医站人员经费不能保障,影响了动物防控工作的开展。部分企业和养殖户缺乏社会责任,非法添加违禁药物及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等行为仍有发生;畜产品优质不优价,优质安全畜产品发展的市场内动力不足。

 

3 加快天津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后劲

从市场竞争看,畜牧技术和投入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结构调整看,科技进步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最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一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5]。过去的那种畜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发展和市场需求,必须增强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二要加快科研力度,力争在畜禽良种培育、健康养殖、安全优质新型饲料研发[6]、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要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单项技术推广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转变。四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畜牧科技知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7]。

 

3.2 要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社会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畜牧业作为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一项产业,不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需要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政府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企业完成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其次要引导农民在养殖方式上尽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有利于向外拓展市场。在养殖小区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团结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结机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养殖效益[8-9]。

 

3.3 搞好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疫病防控方面,要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疫病防控、兽药质量监管等职能,全面改善各级兽医主管和技术部门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和物资的保障;同时要加大基层兽医人员各项技能的的培训力度,构建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范围广、运转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从畜群、饲料兽药到畜产品质量各环节的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活动,倡导和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监督和引导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0]。

 

3.4 发展高端品牌和特色畜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

高端品牌和特色现代畜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高端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品牌效应、自主的知识产权、特定的消费市场和良好比较效益的畜牧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津要突出特色区域、特色产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畜牧业。要重点发展主要包括宁河北部、宝坻东北部、蓟县南部、静海南部以及大港西部等30个重点乡镇的生猪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中北部、北辰、宝坻中北部以及静海等22个乡镇,以及农垦的大钟庄农场、里自古农场、黄庄农场、北大港农场和潘庄农场的奶牛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南部、静海南部、宁河北部、西青以及大港等29个重点乡镇的肉鸡产业带。大力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生产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商标,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加大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继续做大做强“海河”乳制品、“天河”种猪、“宝迪”种猪、“奥群”种羊、“大成”禽产品等知名畜禽产品品牌,开展系列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到周边地区开设特色高端产品营销网点,提高品牌知名度。

 

3.5 积极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由于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使得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具体运用中面临着技术操作不规范、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完善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施的改造以及饲养小区和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扶持和规范养殖小区发展,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污水,积极发展沼气,净化养殖环境。通过种养业的互补优势,依托畜牧和饲料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种养有机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在国内率先实现具有无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特征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方式[11-13]。

 

参考文献:

[1] 潘春玲,吕杰.畜牧产业新模式的建立与政府管理[j].农业经济,2006(10):38-39.

[2] 臧胜兵,成荣,姜加华.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6(12):34-35.

[3] 张玉海.京津冀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154-156.

[4] 吴道义,顾明.毕节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11):155-157.

[5]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6] 卢成达,郭志利,张丽娜.粮饲兼用型玉米研究及生产对发展山西畜牧业的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2):72-74.

[7] 韩艳东,张玉屏,张成材.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种模式[j].中国畜禽种业,2007(04):48.

[8] 区锦联.公司+农户模式中畜牧业农户的利益损失——基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

[9] 孙建萍.公司+基地+农户的五种做法[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76.

[10] 马强,任巧玲,刘付玫,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河南

农业科学,2008(12):134-136.

[11] 柯福艳,张社梅,毛小报.发展生态循环型现代畜牧业战略转变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畜牧杂志,2010(20):23-26.

第9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要素

标准化生产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衡量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突出的进步,随着先进科技成果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生产管理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具体生产管理模式不合理,甚至出现其他问题。因此本次研究中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建议。

1当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对畜牧业生产和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提前进行合理化管理,则直接对具体管理效果造成影响。现状如下:

1.1采标程度不高

以养猪产业为例,尽管当前养猪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但是现有管理模式仍然存在部分问题,规模化管理导致比重比较小。在制约性管理中,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多,导致采标程度不高。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范以及检验方式等都是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前提,在一定规模下,养猪生产者要确定管理基础,以标准化管理为前提,按照要求实施[1]。

1.2忽视监督和管理

种植、饲料以及兽药等是畜牧业的主要投入品,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具体处理工作。在提升生猪生长速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以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为前提,要做好机体免疫力分析工作,避免机能下降。根据病原菌耐药性可知,在监督和管理中要突出其重点,按照标准化处理要求落实。

1.3忽视养殖环境

受到工业三废以及生活污水等影响,畜禽养殖用水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不断提升,对畜牧业生产环境构成了威胁,生产者受到利润因素的驱动,可能会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对人体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2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要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实施,提升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以下将对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2.1提升认知度

在安全管理中,提升认知度是关键性因素,整个项目实施后,要确定当前新形势,提升紧迫感。此外在后续落实阶段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形式,将畜牧业标准化工作抓紧和落实,提升其稳定性。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基础,在实施阶段强化对无公害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后,强化对投入品的管理,能提升整体查处力度。在产品控制和管理中,激素、致癌物质以及有毒重金属等开发和利用是重点,要做好疾病防疫处理工作,保证畜牧业安全性。

2.2完善标准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现有执行标准可知,在行业标准掌握过程中,要以组织生产模式为前提,严格执行兽医防疫、饲料处理等原则。技术监督部门、畜牧部门需要密切进行配合,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技术流程和标准。从生产过程、产品监督和包装标签的角度入手,能保证各个环节做到有标可依。此外其他企业要从国际市场入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控制。

2.3争取政府支持

根据无公害产品认定以及监督管理形式可知,在实施过程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后,引导养殖协会、龙头加工企业以及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做好具体处理工作,提前安排,能满足市场准入形式的要求。此外以各项准备工作为前提,争取支持后,能凸显出标准化生产的流程要求,实现其进步[2]。

2.4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检测体系是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重点,在实施阶段,要充实检疫人员,对现有免疫形式进行了解。根据国际免疫制度形式可知,在实践过程中要配备素质高的检测技术人员,完善现有检测手段,按照检测流程要求实施。实践可知只有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才能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其符合产品检测机构要求。资金技术投入也是重点,要做好专项资金的处理工作,进行适当的宣传、培训和指导等,以现有检测体系为例,将畜牧产品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能保证食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以及信贷支持管理中,可以建立标准化园区,实现其进步发展[3]。近些年来畜牧业标准化管理阶段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具体管理形式和方式要求可知,只有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才能提升其稳定性。如果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则直接产生消极影响。本次研究中从提升认知度、完善标准管理体系、争取政府支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式入手,按照具体管理要求进行落实,进而促进其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德祯,张文宇,姜国栋.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J].中国畜牧业,2011,23(13):55-57.

[2]计越,付殿国,周聪,李秀菊.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吉林畜牧兽医,2012,33(0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