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食品卫生学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卫生学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卫生学调查

第1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中图分类号]R155.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42-01

冷饮是不经加热处理直接入口的食品,而且其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炎热季节,若不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 ,就有可能造成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为加强冷饮制品的监督管理,防止盛夏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高发,对依兰县市售冷饮制品进行了卫生细菌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采自本县各销售店含豆、乳冷饮制品159份,淀粉、果肉类冷饮制品69份,共计228份。

1.2检验方法

按照GB/T 5009.50-2003《冷饮食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按GB4789-2003进行。

1.3判断依据

冷冻饮品根据GB2759.1-2003《冷冻饮品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超出国家标准为不合格产品。

2 结果

本组共检样228份,合格份数189份,合格率为82.89%。其中含豆、乳冷饮制品的合格率为81.76%:含乳蛋白10%以上的冷冻饮品检测份数83份,合格份数66份,合格率79.52%;含乳蛋白10%以下的冷冻饮品检测份数52份,合格份数43份,合格率82.69%;含豆类的冷冻饮品24检测份数,合格份数21份,合格率87.5%;含淀粉类或果类的冷冻饮品检测份数69份,合格份数59份,合格率85.51%。

3 讨论

冷饮制品是夏季人们用来消暑的佳品,尤其受到儿童喜爱,如果人们食用了这些流入市场的不合格产品,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引起食物中毒。市场销售的冷饮制品的卫生细菌学调查表明,228件样品的总合格率仅为82.89%,其中含豆、乳冷饮制品的合格率为81.76%,淀粉、果肉类冷饮制品的合格率为85.51%[1]。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冷饮制品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冷冻饮品卫生细菌指标不合格的原因有多种:如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质次价廉的原材料,加工中偷工减料;原料仓库和生产车间卫生环境差,生产管道的消毒冲洗不彻底;生产操作人员个人卫生意识差;产品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二次污染。许多厂家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调查中发现,实行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且能达到有效消毒的厂家,其产品质量明显高于半自动化或手工制作的生产厂家[2]。另一方面,因冷饮制品不能使用高温灭菌,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特别高,包括原辅材料卫生关、生产管道的消毒冲洗关以及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关,其中操作人员更应严格按照卫生要求戴口罩、帽子,用消毒水洗手。卫生指标理化部分一般是由外部污染或原料造成的,其理化指标不合格不外乎生产加工时使用的容器、模具、管道、熬料锅等不符合要求造成的,另外,食品添加剂如香料和色素的管理也要引起重视[3-4]。

因此,市售冷饮制品的卫生质量还需加强监管,以提高其食用安全性,降低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率。各冷饮生产单位,用于冷饮生产的原料,要符合卫生要求,不得用污染的水、容器、工具等进行生产;水源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生产过程要严格生产工艺流程,坚持各种规章管理制度,改进生产条件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执行冷饮质量管理鉴定制度,各厂家生产的冷饮要保证质量,经化验合格后方准出厂销售,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应坚决取缔,各经销单位不得收购、销售未经化验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冷饮,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经过适当处理再进行化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各地工商、卫饮,要严格监管,一但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予以销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5-6]。

[参考文献]

[1]吴俊鹏.绩溪县冷饮卫生细菌学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3):176-177.

[2]潘淑珍,洪林宗.南安市冷饮食品卫生细菌学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20(6):59-60.

[3]张蔚.杭州市售冷饮制品卫生细菌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1,13(1):19-20.

[4]倪思渊. 象山县1999~2000年市售冷饮制品卫生质量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01,13(6):301-302

[5]冒小鸥. 南通市2004~2007年冷饮食品卫生质量调查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33):117-119.

第2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食品安全 知识 态度 行为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高校学生作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具有文化程度高、对社会问题较关注的特点。国内部分学者开展了高校学生食品安全认知情况调查,如毕瑞莉①对云南大学生“洋快餐”食品安全认知度进行了调查;王晓莺②对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调查与探讨等。大学生中不吃早餐、校外摊点进食等饮食习惯以及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营养知识不足的情形仍客观存在。为了解江苏某大学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开展了本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某大学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及部分研究生参与此次调查,其中男生173人,占49.1%;女生179人,占50.9%。学生年龄在18-26岁,平均年龄(21.1±1.5)岁。

(二)方法

1.调查方法。在阅读了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了大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问卷,问卷题型为不定项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食品安全知识题,食品安全态度题,食品安全行为题(如就餐地点选择、是否经常网购外卖及原因、对油炸食品认知及食用频率、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对食品安全管理中成本效益核算的认知等)。调查表共设计了30条题,其中食品安全知识题6题,食品安全态度6题,食品安全行为18题。

2.质量控制。所有调查员都经过了食品安全理论知识和调查技巧培训,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简单的调查问卷解说,调查对象不记名填写完问卷后当场收回,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对象态度严谨,积极配合,尽量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次调查共回收377份调查问卷,经过整理,剔除了一些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352份。

3.统计分析。将所有问卷统一录入EXCEL表,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l7.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检验。

二、结果

(一)食品安全知识知晓调查

1.食品安全信息来源调查。调查的学生食品安全信息有一半是来源于广播电视大众媒体和网络,其次是家庭或朋友间获取,而从学校或医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比较少(表1)。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从352份问卷总的结果来看,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不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应调至多少度,只有14.5%的学生答对,有56.2%学生知道采用什么方式杀灭食物中的致病菌,知道油炸食品中存在丙烯酰胺致癌物的学生仅占25.9%。在膳食营养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20%的学生不清楚粗粮的营养价值和谷类食物的适宜摄人量。调查结果还显示男、女同学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对如何杀灭食物中沙门氏菌和是否知晓油炸食品中有害物质丙烯酰胺,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级的增高,所掌握这两方面知识也随之增多;而对于冰箱冷冻室温度,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宝塔,谷物适宜摄人量等,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二)食品安全态度调查

1.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现状态度。有83.8%的大学生对校园内外食品表示不太放心,甚至还有10.2%的学生非常担心食品安全隐患,仅有4%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放心,还有12.2%的学生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2.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有58.8%大学生认为当前发生食品安全题首先是经营者诚信缺失唯利是图,其次有35.8%的学生认为是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同时还有22.2%和15.9%的学生认为是国家法律不健全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造成。

3.食品安全与财经工作关系。本次调查有137名财经学院学生参与,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70.1%)财经专业学生认为食品安全与财经工作有关联,食品安全与每个人生活相关,有28.5%财经学生觉得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评估分析可为企业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持,只有7.3%的人认为没有关联或说不清楚。

4.大学生对油炸食品的认识。从统计结果看,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喜食油炸食品,其中非常热衷的占4.3%,喜欢吃占41.2%,表示不太喜欢吃的只占27.3%。探究喜食油炸食品的原因,有67.0%的大学生因为油炸食品口感好,味道香,所以爱吃;有11.9%的学生吃油炸食品是为了填饱肚子,仅仅为了充饥;还有1.7%的大学生觉得便宜所以选择油炸食品;也有18.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对于最怕油炸食品带来的危害这道题,大学生们最担心的还是诱发疾病,占54.3%,其次是怕发胖,占38.6%,还有15.3%的学生担心摄人油炸食品会造成营养不均衡,最后还有3.4%的学生不清楚油炸食品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三)食品安全行为调查

1.大学生日常饮食习惯。对352名大学生进行过去一周食物频次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3%的学生每天坚持吃早餐,有将近5%的学生每天不吃早饭;有25.6%的学生每天至少能喝一杯牛奶、酸奶或豆奶,但仍有15.6%的学生过去一周没有喝过牛奶、酸奶或豆奶;对于过去一周是否吃新鲜水果蔬菜,有7.1%的大学生过去一周未有一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61.6%的学生摄入新鲜水果蔬菜每天不足1次,只有31.2%能够保证每天至少吃一次水果蔬菜。对学生食用油炸食物或烧烤的调查中,过去一周吃过油炸或烧烤食物的达到62.5%。

2.大学生日常购物习惯调查。大学生购物场所,有66.5%和75.3%的学生选择在超市食品店和食堂购物,选择网络外卖订餐的学生占42.6%,街边小摊购物的学生占29.3%;有84.1%的大学生会光顾比较干净的食品店,同时也有16.2%的学生表示会去卫生环境比较差的食品摊位就餐;大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对于什么时候将冷藏食物放入购物车的问题,有31.3%的同学选择在购物行将结束结账前,而68.7%学生选择任何时间都可以购买冷藏食物;对于食品标签,关注食品标签中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达到90.9%,有25%的学生同时也关注食物成分表及生产厂家。

3.大学生选择外卖食品调查。在过去的一周中,有56.8%选择过外卖食品,其中平均超过1次的达到5-4%;对于选择外卖食品的主要原因,有67.3%的同学认为外卖食品送货上门,比较方便,有53.7%的人认为可以省去食堂排队的辛苦,在宿舍里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话就可以订餐,也有18.2%的学生觉得外卖品种多选择余地大,而且价格便宜,仅有0.9%的大学生觉得外卖原料新鲜,菜品卫生有保障。调查学生外卖食品种类,绝大多数学生购买中式快餐,占82.4%,选择面食点心占25.6%,仍有10.2%人喜欢购买油炸食品。而大学生对于商户的餐饮许可证、健康证等资质,关注的学生仅有17.3%。

4.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处置。经过调查有39.2%的学生在食用外卖食品时发生过肠胃不适,而在发生了身体不适时,只有3.7%的学生会向监管部门举报,有31.5的学生会通过订餐平台投诉,有54.5%的学生仅仅是在平台上给予差评,更有24.4%的学生会自认倒霉,不采取任何措施。

三、分析与讨论

1.食品安全知识。通过调查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来源,发现源于广播电视、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占绝大多数,从学校获知的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人群,说明学校对学生食品安全教育不够,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和网络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平台向学生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偏低,对于日常使用的冰箱冷冻室温度、油炸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知晓率最低,提示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现状有待加强和提高。通过不同性别知晓率调查比较,男生、女生食品安全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查中还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对如何杀灭食物中沙门氏菌和是否知晓油炸食品中有害物质丙烯酰胺的掌握程度要高于低年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懂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有关,这一观点与谭维维、王建新等研究相一致。所以学校应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开设相关健康讲座或食品安全选修课程,利用宣传栏张贴食品安全宣传海报,举办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多途径的系统、全面、准确的知晓食品安全知识。

2.食品安全态度。大学生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表示担忧,觉得主要责任在于食品经营者的利欲熏心和监管部门的失职,有96%的学生知道油炸食品会带来健康危害可仍旧有超过一半的人还是会选择吃,仅仅是油炸食品很美味,出现了知识与态度相背离的现象。

本次有部分财经学院学生参与了调查,接受调查的多数(70.1%)财经专业学生认为食品安全与财经工作有关联,但也有7.3%的同学认为没有关联或说不清楚。毋庸讳言,食品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进行偷工减料、违规掺假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例证。也有28.5%财经学生认为,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评估分析可为企业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持,做好成本核算,科学的财经管理同样可以为食品企业增收节支,并且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本质上属于经济行为,维护食品安全人人有责,财经人自然也不例外。

第3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

①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并存:一方面由于膳食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营养缺乏病;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已经出现营养失衡或“过度营养”问题,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公众营养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②我国营养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也是制约解决公众营养问题的因素之一。③新营养科学强调从事营养科学和食物、营养政策的专业人士,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在生物学、社会和环境这三个层面综合地开展工作。因此,培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也必须注重这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④营养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营养科学和食品科学等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而且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⑤随着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加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新问题,如食品添加剂苏丹红、瘦肉精等对食品的污染,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事件的出现,均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国计民生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均可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高素质专业人才,应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的新问题与挑战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营养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应该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1.2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在实习教材的指导下,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食品卫生与食品检测内容为主,而营养学的内容较少,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不太合理。其原因有:①食品卫生监督检测主要是食品药品监督检测机构负责,且主要由卫生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会涉及太多食品检测的工作;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缺乏营养学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应对营养学的问题和挑战,难以将营养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公共营养问题。因此,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内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单一。受“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且基本上集中在实验室或课堂上,很少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科学地选择与其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一些教学内容如膳食调查,若仅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2.1教学理念的革新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当代中国,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更需要推崇创业精神。高等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以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又是人类创造性智力和创造性品质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新的视角面对当前营养与食品卫生的新问题和挑战。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注重整合教学内容。在现有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中,有一些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应将其理顺整合起来。例如把食品检测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卫生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食品中营养素含量的测定,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把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整合到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实践教学中,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营养学方面的实践技能为主(70%)、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居次(30%)。

设计多种实验类型。要打破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项目,保留部分基础实验项目,增加一些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设计一些创新型实验项目。

以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应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掌握营养宣传、营养教育与咨询的基本技能,故应开设实验项目②、③、④、⑥;应掌握个人和群体营养与健康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故应开设实验项目⑧、⑨;应掌握营养干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故应开设实验项目⑩;应掌握食品卫生监督和食品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的能力,故应开设实验项目;也应熟悉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故应开设实验项目。

除了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应鼓励支持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中,指导学生申请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等。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简单仪器的使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通过开放实验室随时学习,现场观摩调查可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分别调查,最后分组汇报,统一讨论,由教师指导点评。对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可由教师提供课题范围和大致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由组合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完成实验,独立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实验调查中遇到难题,鼓励他们通过查资料和研宄讨论,自己解决,让学生参与一个科学研宄的全过程。总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工作和生活,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知识和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互动式教学,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准备在实验全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且也要花相当多的功夫才能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其中要完成相当多的细致工作,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而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要独自备课、预讲、准备实验器材、预实验等,学生只在上课时完成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就完了,没有参与实验准备。因此,学生缺少实验准备的学习和锻炼,这可能是刚毕业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可将一个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参与一次实验的全过程,称为协助教学组。该组学生要参与教师的备课,预讲、准备实验器材、预实验等,在实验准备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他们掌握实验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等。在正式上实验课时,该组学生要协助教师教学,组织实验讨论、协助指导其他组同学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要协助整理实验室,收集并预批阅实验报告后转交教师批阅,最后完成协助教学报告。

3.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过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①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认识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实践的积极性,学生自发成立了兴趣小组;②学生的动手机会更多了,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④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想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大胆尝试的冲动。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模式,特别是学生在讨论中提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例如当前营养卫生问题和中国传统的养生问题;⑤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膳食调查”实施过程中,首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坐在一起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每个组确定某一特定人群如大学生、医生和护士、长途汽车司机、退休老人、糖尿病病人等人群作为膳食调查对象;然后分别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集体讨论、教师指导等方式进行修改;接着实施调查,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及总结,与教师讨论并修改。整个过程需要4一5周,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在上述5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

4.1 完善实践教材

现有的实践教学教材没有包括上述的实验项目故编写和完善新的实践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编写教材应掌握的原则:①注重实验项目的选择,不局限于上述项目;②注重编写形式的创新,不拘泥于理论课程的表述形式;③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材中,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

4.2 教师的培养问题

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以下几方面注重培养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教师要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更高的学术水平才能胜任实践教学工作。因为只有特别关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领域的学术动态、目前主要的热点问题,才能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更高的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叫他们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学生就照着做。实际上,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教师起指导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不要压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用赏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学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会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给予提醒和指正。

第4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 17-19. 

第5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CBL教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73-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营养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这一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对预防医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为基础(Cased-Based Learning,CBL)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视,该模式已成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教学改革措施[2]。同样,PBL和CBL讨论式教学模式已逐渐引入我校预防医学教学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教学质量,在该教学中实施PBL和CBL综合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对高质量卫生人才的要求。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了营养和饮食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营养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仍屡见不鲜。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是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保证居民健康、增强体制、降低慢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延长寿命有重要意义。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教学时数少;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进入工作后难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把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PBL教学属于精英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取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而CBL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采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以案例为主线,自我完善为基础,“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C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参与为特征,通过事先准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PBL教学属于开放式的探究,而CBL教学属于引导式的探究。PBL和CBL教学模式都是新型的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者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并有利于预防医学学生在今后卫生工作思维模式的形成。为此,如何把PBL和CBL教学模式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三、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教学

众所周知,讨论式教学是以案例为主线,实际上,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知识自古就有。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教学,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有待商榷。

1.典型案例的选取:选择合适的案例,无疑是CBL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真实性、新颖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原理和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必须紧扣授课内容中教学大纲的知识要点,同时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经过思考,初步能正确地推断出结论。譬如,2013年6月13日17时20分,四川眉山映天学校部分学生出现呕吐、乏力、发烧等症状,截至15日上午10时30分,送往医院治疗的该校学生达386名,经医疗和疾控专家初步会诊判断为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引起的感染性腹泻。针对以上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我们可以设计围绕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中毒食品、食品可能被污染的原因和中毒原因等)、中毒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措施等诸多问题,为PBL教学准备翔实的资料。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来说,PBL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采用CBL教学模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步骤:(1)课前编写PBL和CBL相结合的教案:该项工作由教师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一些与营养及食品卫生相关的事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广泛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使之成为适合教学的案例。(2)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将下次上课主题告知学生,同时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任务发给学生,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把每组需要收集的资料告知各小组组长和其他组员。(3)课堂要求:教师首先介绍本次PBL和CBL将结合的教学的要求和规则,按照前面所分的小组,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报告,教师参与,共同讨论。(4)结果讨论:教师和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某些基础理论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及表达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营养与食品安全对健康的重要性。(5)分析总结:对每次教学案例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相应评价,对本次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迪。

3.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点。传统的案例讨论课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在其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而PBL和CBL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并以学生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为主,教师指导解答为辅,该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价不能单纯以试卷为准,而应从多方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将为预防医学毕业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中,奠定一个坚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PBL和CBL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推动着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包括对预防医学的改革,但任何一种教学形式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传统教学模式有其诸多不足之处,然而其存在与延续也必然有合理价值。如何将传统医学教学方法与PBL和CBL讨论式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结合,并应用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并与世界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相结合,是我们医学基础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Gilkiso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 expertise:the need for different questions[J].Medical Education,2004,389(2):921-926.

[2]李稻,韩玉慧,蒋益,等.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3]张增利.案例教学在毒理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96,132.

[4]O’Neill P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longside clinical experience:reform of the Manchester curriculum[J].Education Health,1998,11(1):37-48.

[5]Rodrguez Barbero A,Lpez Novoa JM.Teaching integrative physiolog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circulatory physiology model and case discussion method: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J].Adv Physiol Educ,2008,32(4):304-311.

[6]Chan WP,Hsu CY,Hong CY.Innovative Case Based Integrated Teaching in an undergraduate medical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ons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11):952-956.

第6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第一条为规范食品卫生监督行为,保障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有效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卫生行政部门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时,必须遵守本程序。

铁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时,依照本程序执行,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进口食品的口岸卫生监督程序由卫生部另行规定。

第三条卫生行政部门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应遵循合法、公正、高效、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并有权纠正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时的不当行为。

第二章管辖

第五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

(一)本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

(二)本辖区内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或移交的食品卫生监督事项;

(四)本辖区内的其他食品卫生监督事项。

第六条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

(一)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

(二)本辖区内重大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案件的查处;

(四)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或移交的食品卫生监督事项;

(五)法律、法规、规章直接授权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行使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行政专署的卫生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按上款规定执行。

第七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

(一)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

(二)本辖区内重大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案件的查处;

(四)卫生部指定或移交的食品卫生监督事项;

(五)法律、法规、规章直接授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行使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第八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有权管辖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违法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违法案件移交下级卫生行部门管辖。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在本级行政管辖区内开展食品抽样检测活动。

第九条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自己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违法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决定。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请示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履行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时,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被移送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将移送案件的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移送案件的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争议双方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请示后十五日内作出管辖的决定。

第三章许可

第十二条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利用新资源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新品种以及利用新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容器,包装树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新品种,投入生产前须提供所需资料和样品,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报请审批。

食品用洗涤剂、消毒剂的审批程序按卫生部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产品及说明书必须报卫生部审查批准,报批程序按卫生部制定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进行。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按卫生部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六条食品广告的审批,按《食品广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选址和设计的卫生审查申请时,应要求申请者提供规定的材料。

第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新、扩、改建工程选址和设计卫生审查申请及有关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书面答复。必要时,可指定专业技术机构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和现场勘察,作出卫生学评价。

第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工程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依照新、扩、改建工选址和设计的卫生审批意见,进行工程验收,并提出验收意见;对职工食堂、餐馆的工程验收,应在十日内提出验收意见。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可指定专业技术机构对竣工验收工程进行卫生学评价。

第二十条食品卫生监督员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巡回监督检查时,应出示监督证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卫生规范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可将下列内容作为重点进行检查:

(一)卫生许可证、健康证明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情况;

(二)卫生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情况;

(三)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卫生、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

(四)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情况;

(五)食品标识、说明书、采购食品及其原料的索证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等的感官性状、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产品卫生检验情况;

(七)对食品的卫生质量、餐具、饮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进行现场检查,进行必要的采样或按监测计划采样;

(八)用水的卫生情况;

(九)使用洗涤剂和消毒剂的卫生情况。

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及设备的巡回检查,按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食品卫生监督员进行巡回监督检查,应制作现场监督笔录,笔录经被监督单位或有关人员核实无误后,由食品卫生监督员和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共同签字,修改之处由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签名或者印章覆盖。

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拒绝签字的,食品卫生监督员应在笔录上注明拒签事由,同时记录在场人员姓名、职务等。

第二十二条食品卫生监督员在巡回监督检查过程中或监督检查完毕后,应当根据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实施行政处罚时,应遵守《行政处罚法》、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和有关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第五章监测和检验

第二十三条食品卫生监督员采集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食品用洗涤剂、消毒剂、食品用工具等样品时,应出示证件,并根据监测目的以及食品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的规定,无偿采集样品。

采样的食品卫生监督员必须向被采样单位和个人出具采样凭证。

第二十四条食品卫生监督员根据监测目的,按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确定检验项目,填写样品检验通知单,并按规定及时将样品送检,检验人员应验收样品,并在样品检验通知单上签字。

第二十五条没有国家卫生标准的,可参照同类食品国家卫生标准、地方卫生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确定检验项目。

疑似污染、变质、掺假、掺杂食品,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的检验项目,根据调查需要和食品生产经营提供的有关资料确定。

第二十六条检验按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没有国家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的,可参照同类食品的国家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或地方、行业卫生标准检验方法以及国际组织推荐的方法进行。

检验人员应填写卫生检验原始记录和卫生检验报告,检验报告经核实无误后,由检验人员签字并移交承办的食品卫生监督员

食品检验样品保存期不少于一个月或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时间保存样品。

第二十七条检验者应在收到样品检验通知单后,十五日内出具食品卫生检验报告,对中毒食品或可能引起中毒的食品的检验,应在五日内出具检验报告,特殊情况需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的,应报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八条被监测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可向原卫生行政部门或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申明理由,经同意后进行复检。

书面复检申请应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或在指定领取检验报告期限终止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书面复检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复检的答复。

第二十九条微生物检验结果不做复检。检出致病菌时,保留菌种一个月。

第六章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三十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中毒或食品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并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必要时,负责调查处理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中毒食品或污染食品的来源地和流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时,应执行本程序第七章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食物中毒的调查及证据的收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可疑及中毒病人的发病人数、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抢救治疗情况;

(二)可疑及中毒病人发病前四十八小时以内的进餐食谱及特殊情况下的七十二小时以内的可疑进餐食谱和同餐人员发病情况;

(三)可疑中毒食物的生产经营场所及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情况;

(四)从业人员健康状况;

(五)采集可疑食物和中毒病人的呕吐物(洗胃液)、血、便及其它需要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

(六)填写食物中毒调查登记表。

第三十二条食品污染事故调查及证据的收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污染食品的名称、数量、来源、流向;

(二)污染物的名称、数量、可疑污染环节;

(三)取证、采集样品进行检验;

(四)制作调查笔录。

第三十三条对食物中毒及食品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时,其采样数量不受常规采样数量限制,并实行无偿采样。

第三十四条食物中毒及食品污染事故的调查应制作调查笔录,笔录应由食品卫生监督员和被调查者签字。

第三十五条食物中毒或食品污染事故调查后,调查人员应及时对调查材料、检验结果及其它证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审查食物中毒或食品污染事故的全部证据材料,认为证据不足的,及时补齐或补正;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依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七章行政控制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对已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临时控制措施时,使用封条,并制作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

封条上应加盖有卫生行政部门印章。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对被控制食品及原料、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应承担保全责任,不得私自转移。当事人拒绝承担的,卫生行政部门可要求具有条件的单位予以保全,保全所需全部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三十九条食品卫生监督员执行公务时,遇紧急情况或特殊情况,可当场对已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以及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予以封存,并制作笔录,但在采取封存措施之后,应立即报请所属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送达行政控制决定书。

第四十条对封存的食品以及食品用工具和用具,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封存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检验或者卫生学评价工作,并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一)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依法作出予以销毁的行政处罚决定;

(二)属于未污染的食品、以及已消除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予以解封。

第7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49-01

【关键词】 卫生保健调查;食品处理和加工;学生保健服务

为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卫生安全隐患,防止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 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6年8-9月对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万州区辖区的学 校食堂和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卫生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以三峡库区230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食堂和学校周边169户食品卫生经营单位 为对象。230所学校中,大中专(院)校20所、中学80所、小学96所、幼儿园34所;城镇大 中专(院)校20所、中学27所、小学29所、幼儿园28所,农村中学53所、小学67所、幼儿园 6所。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表,现场实地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学校食堂卫生状况 全区230所学校共有师生食堂264户,办理食品卫生 许可证的有219户,持证率为82.95%;食堂从业人员1 585人,持有效健康证、培训合格证的 有1 359人,持证率为85.74%;已实行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的食堂有90户,占34.09%;卫 生制度健全的有117所,占44.32%;卫生设施齐全的有76户,占28.79%;食堂卫生状况好, 做到生熟分开的有228户,占86.36%;库房索证资料齐全的有107户,占40.53%;库房食品保 管规范,按要求做到隔墙离地的有218户,占82.58%。

2.2 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卫生状况 学校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9户,持有 卫生许可证的有140户,占82.84%;卫生设施齐全的有40户,占23.67%;卫生管理制度健全 的有31户,占18.34%。检查541名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的有401人,占74.12%;工 作服穿戴整洁的有245人,占被检查人数的45.29%。

2.3 处罚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对学校内存在问题的148户食堂,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进行了处罚,其中责令改进的食堂72户,罚款21户。学校周边经 营单位存在问题的36户,给予警告29户,罚款3户,取缔无证经营食品摊点4户。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学校主要领导对食品卫生重视不够,厨房布局和操作流程不合理,基础设施 条件差;学校食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基层学校和部分中专学校,缺乏基本分类洗涤 卫生设施和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无岗位责任 制和检查考核记录,食堂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特别是农村学校没有 具体的食堂管理人员,将食堂承包给个人经营。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基本条件差,多数不能达 到饮食厨房的最小规定面积(8 m2),无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饮食卫生安全的风险性极 高。

第8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问题;教学质量;探讨

中图分类号:R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63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如何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尤其在酒店等公共餐饮场所就餐时,人们不仅注重食物的味道,而且更加关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这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食品营养与卫生学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是提高本专业学生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基础知识、树立科学健康饮食观念[1]、提供更好的营养用餐服务的实用性课程。但是该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酒店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酒店行业人才,探讨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材不多,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是针对食品专业或医学专业教学编辑的,针对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设置的教材较少,而且教材基本阐述的是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涉及酒店菜单设计及宴会配餐等方面的内容较少[2],相关的案例分析较少,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差,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较难理解掌握。

2.2 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缺陷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3],虽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性较低。同时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理论,比较枯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2.3 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目前基本都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少[4]。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但是不能较好地将这些理论知识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易使学生产生学习这门课程无用的意识,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比较直接、单一,而且考试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5]。这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抱有侥幸心理,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只要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也能通过考试。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

3.1 选择更符合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教材,有针对

性地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要选用最新的、最适合的倾向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并结合其他专业的课程,加强该门课程与本专业的紧密型 、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荐学生经常浏览中国营养学会网站、天天营养网等,加强该课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一门涉及医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的系统学科,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及时调整、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同类问题和相关内容,精讲重点、难点,以“少而精、宽而广”的教学原则为主[6],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与专业关联性较高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2 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灵活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以概括性的少量文字信息与大量的图片结合的方式,提高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同时要插入内容相关的声频、视频等影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问题导入、故事分享等方式充分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自主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7];探索使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模拟教师授课法等。将近期的食品热点话题、国内外发生的食品营养与卫生案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等融入课堂教学,在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原理、结果时穿插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发生的食品营养与卫生事件,提高该课程的应用性。根据课程需要提前布置专题讨论主题,并将专题讨论纳入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部分,要求学生查阅、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资料,既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模拟教师授课法即由学生来教授课程中简单的章节内容,再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以同理心理解平时教师授课的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3.3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课程认同感

结合自身的情况,如实记录自已一周的食谱[8],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膳食计划;结合酒店就餐人群,为特殊群体如孕妇、老人等制定营养、健康的三餐参考;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学校、社区等开展膳食调查,做好《膳食营养调查表》的整理,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年龄、一日三餐的比例、膳食饮食中肉、蛋、奶、蔬菜、水果、盐、水等的摄入量或次数,并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9]。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3.4 完善考核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反馈,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考核不应单纯以笔试为主,应积极探索课堂考勤、课堂发言、讨论成绩、实践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日常考核成绩的比重。每种评价方式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设定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考勤占总成绩的10% ;学生的上课发言、分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课后作业及实践占20%,包括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开展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期末考试占50%,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10]。这样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在注重食品营养、关注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当今社会,提高食品与营养卫生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既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程,又促进了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钟 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67.

[2]胡 雪.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管理,2015:232.

[3] 甄少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85.

[4] 姜忠丽,代岚,王俊伟.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1):87.

[5]李星科.《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182.

[6]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校讲坛,2010(19):557.

[7]于 辉,郝征红,姜桂传,等.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W院学报,2011(28):186.

[8]孙丰梅,石光雨,王 健,等.大学开设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与科技,2011,31(4):121-122.

第9篇: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72-01

2006年9月16日晚10时30分,接到阜新市第五人民医院(原阜新铁路医院)报告:阜新金龙酒店承办婚宴后,用餐人员先后有18人因腹痛、腹泻到我院住院治疗。接报后,我中心和卫生监督站的卫生防疫人员立即驱车赶赴现场,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证实: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病原学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用餐及发病情况调查

9月16日婚宴的主要食谱有炸鸭、酱拼(猪肝和肉卷)、浇汁鱼、糖溜白果、肘子等20种,就餐者共190人,发病18人。潜伏期最短1 h,最长14 h。临床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便。经入院抗感染、补液(葡萄糖+加替沙星)治疗后痊愈,病程1~3 d,无死亡病例。

1.2 现场卫生学调查

厨房卫生状况较差,餐具无消毒设施,食品的盛器、用具生熟不分,冰箱内生熟食品混放,所食用的熟食不新鲜。

2 实验室检查

2.1实验材料

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平板,SS平板,三糖铁斜面琼脂,分别由北京奥博星技术责任有限公司、上海市医学化验所试剂厂、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微量生化反应管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2 标本采集

采集中毒患者呕吐物5份,粪便3份,剩余的炸鸭、酱拼(猪肝和肉卷)、肘子3份。

2.3 检测方法

按照GB4789-1994《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进行检验,同时参照有关文献[1,2]进行。

2.4 病原菌鉴定

2.4.1 增菌:将被检样品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18 h。

2.4.2 分离培养:取出增菌液,分别接种在SS平板、EMB平板、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18~24 h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及各种生化试验。

生长特性:8份样品菌株在SS平板、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均呈迁徙状生长。SS平板菌落无色,产H2S,G-无芽胞杆菌。

三糖铁斜面培养基:葡萄糖(+)乳糖(-)H2S(+)动力(+)产气(+)。

3 讨论

从中毒患者的粪便和剩余食物中均检出相同的菌株。5份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和呕吐物中检出病原菌4份,检出率80.00%。3份剩余食物中检出病原菌1份,检出率为33.33%。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病原学检验结果分析,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厨房卫生状况差,食品的盛器、用具生熟不分,冰箱内生熟食品混放,熟制品存放时间长,天气炎热,导致病原菌大量繁殖所致。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3]。此次食物中毒应引起卫生执法部门的重视,加大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和监督力度,杜绝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罗雪云,刘定道. 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121-125.

[2]何晓青. 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 南昌:新华出版社,1979. 176,184.

[3]刘毅. 一起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病原学检验[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 (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