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水路运输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路运输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路运输概述

第1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公路运输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服务业,同时,公路运输业又是生产制造业的延伸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纽带作用,与生产、流通企业关系紧密,将其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必将影响我国增值税税制的整体机制。

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公路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1.1 营业税和增值税双重征收税负重

公路运输业属于多层供应链,其营业税的计算是依据其所有环节营业收入全额征收,营业成本没有扣除,税负较重。税改前,增值税征税范围狭窄,公路运输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外购项目已纳的增值税不能扣除,需计入成本,实现的收入还需全额缴纳营业税,使得外购项目重复征税,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1.2 外购设备和燃料以及配件时进项税不得抵扣

税改前,公路运输业应缴营业税,即使在购入设备、燃料及配件时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也不能扣减营业税。公司外购设备、燃料及配件等占成本比重很大的物资时不能抵扣纳税额,企业增大成本负担。

1.3 企业外包劳务税负较重

税改前,公路运输企业若外购劳务需要承担转嫁来的相应营业税。当成本增加的额度高于专业分工带来的收益时,企业不愿劳务外包。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提高效率进行专业化分工,将部分服务外包,虽可以增强企业后劲,但外包业务也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导致税负加重。

1.4 混合销售和兼营行为难以计税征税

公路运输企业纳税人按照市场的需要,大量兼营或销售混合经营业务产品,给其应税行为的判别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提供相同性质的运输劳务却分别征收两种税,如果操作行为扭曲就会带来企业间税负不公,两税交叉运作容易引发征管矛盾。造成企业难以计税,征税机关难以征收和管理,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区分和辨别“混合销售”还是“兼营行为”带来了很多难处。

1.5 购买其服务的下游企业无法抵扣增值税导致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交通运输业税改前不缴纳增值税的,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导致购买其服务的下游企业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目前的税制使得增值税抵扣链条发生断裂,公路运输企业提供劳务、服务时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能抵扣,不但使得公路运输企业的税负加重,也使购买其服务的下游企业不愿购买公路运输企业的服务和劳务,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对公路运输企业产生的影响

2.1 对税负方面的影响

①对一般纳税人税负的影响

公路运输企业改革后不需缴纳营业税,改缴增值税,由于符合一般纳税人资格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而且可产生进项税的成本越高,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就越大。由于销项税额的计算按规定采用11%的税率,而进项税额计算采用货物17%的税率,如果符合抵扣条件的成本越高,进项税额越大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就越低,甚至会出现当期不缴纳增值税的情形。改征前营业税的实际税负都高于改征后增值税,公路运输企业在税改后实际税负是下降的。

②对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的影响

提供实际承运服务、运输转包服务、装卸搬运服务的运输企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所缴纳的营业税税率为3%,在税改后被认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虽然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税率和改征增值税税率均为3%,但营业税是按营业额全额征税,而增值税用不含税价计算,即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I÷(1+3%)×3%=I×2.91%。由此可见,对于税改后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承运企业、运输转包企业、装卸搬运企业而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的税负从3%下降至2.91%,下降了0.09 个百分点。

2.2 其他方面的影响

①混合销售行为不复存在以及兼营行为大量减少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将会使混合销售这个复杂征管问题不复存在。随着统一征收增值税,公路运输企业和其他工商企业的运输混合销售不复存在,兼营行为大量减少,纳税人计账纳税简便,增值税征收规范化,管理成本极小。

②下游企业可进行增值税抵扣以促使上下游抵扣链条完整

改征增值税后,下游企业在购买公路运输企业的劳务和服务时,可以进行增值税抵扣。运输构成增值税链条中的一环,运输上下环节都能正常抵扣。交通运输业的税负趋于公平,纳税效率得以提高,有助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还可以避免增值税纳税人与运输企业勾结,利用虚开交通运输发票偷逃增值税和所得税。

第2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税收筹划;新课题

2013年5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的财税[2013]37号文《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这一改革对于试点的行业来说,既存在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本文即针对这一重大变化,通过分析公路运输企业在税改前后税负的变化,针对从事此类业务企业的实际运营,提出合理筹划增值税的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税制改革。

1 公路运输企业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1.1 公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构成

目前公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主要有以下项目:

1.1.1 变动成本:油费、车辆维修维护费、备品备件费、路桥桥费、驾驶员人工费;

1.1.2 固定成本: 折旧费、保险费、各项行政收费。

1.2 税法中目前允许做为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项目,及未来预计可以抵扣的项目

1.2.1 依据我国目前的增值税法,公路运输企业可做为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成本项目主要是油费、车辆维修费、备品备件费。上述变动成本中可抵扣项目的税率均为17%。

1.2.2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到,现在交营业税的行业,未来普遍都要改交增值税,那么在未来企业还可以用来抵扣的成本项目将会增加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

1.3 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可行性

1.3.1 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源分析。上述分析中,单从目前可抵扣的成本项目来看,油品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企业只要在某一个网点开了油卡,加油后就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使用油卡还可以加强油耗管理,可谓一举二得。

1.3.2 进项税额抵扣分析。根据目前的增值税法,汽、柴油的销售、修理修配业务以及备品备件销售业的增值税税率均是17%,比运输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适用税率11%高了6个百分点。而这三项成本支出占到了车辆变动成本的50%以上,所以,理论上企业每月都会产生充足的进项税额用以抵扣销项税额。例如,一趟运费收入为20,000元人民币(含税)的业务,销项税额是1,981.98元,而进项税额中,按百公里油耗定额计算出来的油费一项即可产生1280.24元的进项税,仅这一项已抵扣了当次业务中销项税额的65%。因此,从公路运输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源和进项税抵扣分析来看,企业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空间很大。

2 公路运输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

2.1 纳税筹划的含义:所谓纳税筹划,即是指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导向,通过合理的事前筹划安排,取得节税效益,并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从纳税筹划的含义来看,筹划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经济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通过纳税筹划为企业节约或推迟缴纳的税款是合法的。

2.2 企业纳税筹划的具体措施

2.2.1 纳税人身份的选择。此次税改设置了两档税率,即11%和3%。税改后转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公路运输企业,可以对外开具税率为11%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改后转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公路运输企业,适用3%的税率,可对外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一般纳税人每月可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以进项抵扣销项后的余额做为应交税金缴纳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则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此二档税率的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是41.57%,也就是说,当企业运营业务的增值率大于41.57%时,选择做为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较低,当企业运营业务的增值率小于41.57%时,选择做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较低。在实务中,企业财务人员应对本企业运营业务的增值率进行测算,进而对纳税人身份做出合理选择。

2.2.2 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增值税纳税筹划

(1)对每一笔可产生进项税额的支出,争取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其抵扣条件规定很严格,这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审核外来原始凭证的过程中,对于可做为抵扣项的成本项支出,要额外注意是否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保证每一笔可做为抵扣项的成本都可以产生有效的进项税额。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在选择油品、维修和备品备件等合作供商时,应注重该类合作供应商是否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质。一般情况下,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的企业,不但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多数经营管理都较正规,所供应的商品质量都有保障。

(2)有兼营不同税率业务的企业,应分项核算兼营的业务。有些公路运输企业因车队庞大,为有效管理车队,会同时开设车辆维修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务或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税改后,公路运输业务适用11%的税率,而车辆维修业务属于“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如果企业不将该二项业务分别核算的话,二种业务的销售额都会按17%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因此,有类似情况的企业应该分别清晰地核算不同税率的业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营业税改增值税总体上来说会减轻公路运输企业的流转税负,税改后该类企业的毛利率都会有所上升。同时,税改后对企业的高效管理和规范运营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只有规范地管理运营,才能真正得到降低税负的好处。所以,营业税改增值税带给公路运输企业更多的是机遇,借助税改,行业内企业的整体素质将会得到提高,那些管理不规范、只会利用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而留下来的企业则会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公路运输企业应在税制转型的过程中精细化核算,做好增值税纳税筹划,有效降低流转税负从而提高毛利率水平。

总之,公路运输企业应充分认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机会,提升内力,在未来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水路运输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9901

一、概述

在交通运输“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的综合战略引领下,水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对国内水路运输政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水路运输公共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水路运输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当前,各级水路运输主管部门都在着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构建高效的政务管理与服务体系。但分散且独立的管理系统,造成了应用上的局限性。因此,针对全国统一的水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水路运输信息化的建设思路与体系框架,对提高水路运输管理工作效率和推动水路运输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国内水路运输管理特点分析

2.1管理机构众多

全国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长江航运管理局、珠江航运管理局、各省港航管理局或交通运输厅、地市级及县处级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行业资质审批根据业务范围不同由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负责,行业日常监管根据属地管理特点由所在地管理机构负责。部、省、市、县为由下至上隶属管理关系,长航局和珠航局作为交通运输部的派出机构,负责沿江水路运输管理,因此,沿江省份涉及到的内河沿江运输业务需要报派出机构办理,其它业务报交通运输部办理,派出机构定期向交通运输部备案。

2.2管理业务及管理流程复杂

水路运输管理涉及到水路运输资质管理、水路运输行业的动态监控、水路运输市场诚信管理、水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及公共信息服务。其中水路运输资质管理机构根据水路运输企业的性质及经营范围,部、派出机构、省、市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都具体一定范围的资质管理权限;水路运行市场诚信管理和日常监管一般由基层管理部门负责;水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及公共信息服务具有全局性特点,由交通运输部及派出机构负责。

基于当前的业务现状,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不同,造成了行业数据的多级分散,但由于监管属地化的特点和当前监管多部门化的特点,客观上要求行业数据应该在横向间(各省之间)、纵向间(部、派出机构、省、市)共享互通,形成行业统一数据库并对外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三、国内水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初步统计,全国约有国内水路运输船舶17万艘,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企业及个体)3万多家,庞大的管理对象推动着水运信息化应用的前进。当前的水路运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特点如下:

1、应用系统建设分散。随着水路运输方式重要性不断增强,国内沿海和内河水网地区均建设了辖区管理应用的信息系统,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各省均有自建系统,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也有内部应用系统。由于各系统的应用独立,设计封闭,造成了信息数据和业务应用各自孤立,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审批的严谨性,如用户并不能判断同一个专职管理人员在其他省任职。

2、应用功能过于单一。当前建设的系统大多以记事本功能为主,对业务流程的考虑较少。这一方面造成了业务信息动态更新慢,数据应用价值降低;此外,这种以“录入-查询”为主的应用模式并未从本质上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能力。

3、行业信息应用较弱。由于当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水路运输行业数据库,针对行业研究的信息获取普遍还通过原始的纸质报送方式,或通过国外权威机构的统计报表,这些方式一定程度了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当前的数据基础下,分散且缺失的水路运输数据对行业的智能决策与预警分析作用十份有限。

四、国内水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

4.1国内水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分析

1、以数据统一为先。水运行业的基础性、核心性数据即为水路运输企业及船舶的资质信息。核心信息是行业监管、运力调控、社会监督、公共服务的必须信息。针对当前国内水路信息化建设分散、统一建设短时间内不实际的现状,水路运输信息化应用首先要掌握以行业资质证书等核心信息为入手点,形成全国统一、权威的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以辅助行业管理解决“一船多证、异地挂靠、人员兼职”等迫切问题。

2、以流程审批为重。水路运输管理涉及业务事项众多、流程复杂、材料各异。对于一个涉及交通运输部审批的水路运输申请事项,单就申请成本来讲,就包括来京送取材料的交通费、差旅费、住宿费等,此外,这种模式下审批时限往往较长。因此,本着提高审批效率,服务行政相对人的目标,水路运政信息化建设重点再于实现全程网上申报、网上受理、审核及审批,实现部、省、市的无级办公。但是,对于建设分散的全国水路运政系统来说,为保持各辖区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全程网上审批的解决方法是各个系统物理分散但逻辑上保持统一。

3、以动态监管为深入。在形成行业核心数据库及实现网上审批的基础上,水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另一个方向就是建设动态监管系统,实现行业数据库由静态资质信息向动态监管信息扩展,从而掌握行业企业的运营动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日常检查,实现对市场运行的有效规范。随着国家对社会信用体制的推进,水路运输行业诚信评价工作也在有序进行。水路运输信用评价信息化应用也是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拓展,全面的行业资质信息、行业动态运营信息已为水路运输诚信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以运行分析为亮点。基于水路运输行业的动静态信息,开展多维统计分析,从多个角度反应水路运输行业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智能决策与预警分析功能,支持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引导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将是水运行业信息化应用的亮点,体现了水运行业信息化从科学管理到智能决策的转变。

5、以公共服务为根本。公共服务一直是水运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努力的方向和根本夙求。基于行业的统一数据库、行业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等成果,为水路运输全行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使公众可以方便获取行业企业资质情况、出行航线班次的具体详情,在促进水运市场公共透明的同时,将有效提高水路运输的服务质量。

4.2国内水路运输管理信息建设整体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国内水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五、关键问题探讨

要实现水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存在如下关键问题:

第4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物流运输 教学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37-01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物流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该课程的课内实训中,探讨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实践操作技能的方式方法。物流业是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综合服务产业。其中运输服务是物流中的单项服务,从物流行业发展史来看,运输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各种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与管理发展都有成熟的体系,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形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旨在为运输型物流企业或生产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运输一线业务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结合该课程内容和性质,摸索出一条操作性较强的课内模拟实训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设计课程的整体模式,实施项目教学

该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要从横向入手,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把教学过程设计三个模块:物流运输管理认知、基本运输方式、运输作业管理。设计十三个项目(即工作过程):1,物流运输管理基础 2,物流运输合理化 3,运输合同 4,公路运输 5,铁路运输 6,水路运输 7,航空运输 8,管道运输 9,整车运输 10,零担运输 11,特种运输 12,集装箱运输 13,联合运输。每个项目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项目设计出若干工作任务,共设计工作任务七十四个。采用项目化教学,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训练融合到一起,融“教、学、做”于一体。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每个项目采用相同的教学思路,分别从各个运输方式的概述部分展开基本理论内容的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快进入角色,掌握规律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基本知识传授牢固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运输方式实务的讲解,采用对比法和启发式讲解模式,使学生掌握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实务操作的异同,对于学生巩固旧知识提供较好平台,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潜能。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优势,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用以提高学生的初学积极性。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每个项目的引导案例和案例分析,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分项目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各运输方式下的组织管理实务,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结合自身就业条件,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各运输方式下的组织实务,以便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更好的指导专业实践。

2、按项目设计模拟实训工作任务,进行课内实践教学

根据设计十三个项目(即工作过程),每个项目(即工作过程)设计若干个课内模拟实训工作任务,以教室或实训室为实训场所,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实践教学。以公路和水路运输项目为例:①.公路运输项目实训的重点放在线路优化及运力整合,提前制定运输任务(把不同科目的课本作为不同类型的模拟运输物资,把教室里不同小组的位置作为不同的运输地点),安排班内全体学生进行平均分组作为模拟运输公司,小组长做好组内人员各岗位工作分配。在实训过程中分小组填写公路货运单证、模拟运送物资、完成既定运输任务,通过实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逻辑思维,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②.水路运输项目实训重点应放在填制海运单证上,海运单证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下的单证填写较为复杂,熟悉海运单证是水路运输项目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学会海运单证填制可帮助学生熟悉海运业务流程,识别专业英文名词,明确填制单证要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海运实务的能力。通过按项目模拟实训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各运输方式下的组织管理实务,提高了实践技能,增强了专业从业的信心与兴趣,减少从事专业知识过程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帮助从事运输工作的学生直接顶岗工作。

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等进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课程的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过程考核成绩占70%,期末考试占30%。

3、实施课内实训实践效果

3.1 扩充专业相关实践知识

每个项目制定的实训工作任务,都会通过特定的考察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公路运输项目实训为例,按各小组填单的准确性以及线路整合的优化程度作为评判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标尺,并分等级评定记入平日成绩。充分搜集各模块教学实训中涉及到的专业资料,已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阅学习。例如,搜集各式各样的交通地图、各式单证样本,方便学生积累业务实践资料。

3.2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课内实训模式是融知识、能力与兴趣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学习气氛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每位学生都想努力表现得最好,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做大量的充分的准备,真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查找资料,因此,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

3.3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内实训,是学生完成每个项目中的实训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多种能力的运用。学生在完成每个实训工作任务中,得到了实践锻炼,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4 学生对职业素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种课内实训模式是用实训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实现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提升,使学生不仅会“做事”,更会“做人”,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中”的特色.

4.结语

通过《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内模拟实训,探索该课程的改革,形成面向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但是,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且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它实际上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严格来说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如既往去探索更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淑梅: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用书,2013.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 毕蓉: 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芳.刘万韬 :《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探讨[J]潍坊教育学报 2010(05).

[5] 阎子刚:物流运输管理实务[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互动影响

前言

科学有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以为国家以及区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会推动国家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从而提升国家的交通运输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互动影响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概述

所谓运输结构,主要指的是各种运输方式内部与外部进行有机联系,且各方面间存在着有机的构成。运输结构不仅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等构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输方式,而且包括着运输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关系与联系[1]。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体系指的是国民经济与运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微观的交通运输体系则主要指的是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关系与构成比例。从组成方式、生产要素以及技术角度等不同的评判标准出发分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都会得出不同的比例关系。

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影响

2.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作为国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先导性作用,完善且有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2]。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过程中,运输成本的变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区域交通运输水平,而且会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换言之通过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经济产业依托交通运输纽带进行集聚与扩散的发展趋势,交通轴线逐渐成为经济产业进行扩散与发展的基础,经济产业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进行着变迁。

由于对交通运输布局的规划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布局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交通运输布局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交通运输体系布局的展开应当结合区域实际发展前景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差异性的运输需求对交通线路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在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前提下,保证整个运输系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

2.2 区域经济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会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有效地推动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现阶段交通运输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而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实力也制约着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在本质上讲,其实具备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经济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布局会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而当区域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交通运输体系就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由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关系,区域人均生产总值、区域人口数量、区域城市化水平以及区域居民消费水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因此应当依托经济发达的区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加强交通运输水平满足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3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优化

现阶段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等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大于水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发展速度[4]。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不仅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有效地拉动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由于区域间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生产总值、区域工业化水平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规划综合交通运输格局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二者间的关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优化。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当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与沟通,并充分发挥市场互动机制。

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发展过程中,不仅从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出发,还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大型综合运输枢纽的布局及其设计要求,确保交通运输体系各枢纽节点间实现有效对接。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根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规划自身区域经济发展集聚方向,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合理规划,保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简单地讲,就是在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发展过程中,以交通建设为牵引,拉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交通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关联产业提速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结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水路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等运输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通运输结构变化的影响。由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二者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董敏,郭子坚,唐国磊,等.综合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互动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4:64-67.

第6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多式联运 发展现状 国外经验

一、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概述

当前在我国国际物流业务中,存在着分段运输、国际联运、国际多式联运三种运输组织形式。由于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分段运输的运量占我国国际物流总运量的90%以上,国际多式联运所占份额很少。分段运输业务由远洋、沿海、内河、铁路、港、站等运输、装卸及货代企业分营,其经营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国内市场格局 ,部门间条块分割和在国外缺乏竞争力的弊端,也无形中为多式联运增加了障碍。虽然当前运输企业已经出现了横向联合的趋势,但整体实力雄厚的集约化多式联运企业还很少,多式联运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状态。

二、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设备设施尚需改进和完善

多式联运通常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的一体化货物运输链。由于该运输链通常是集装箱化的,因此,对船舶、港口、铁路、公路、机场、集装箱分拨中心等基础设备设施,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内陆地区的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水平低,致使集装箱港、站的作业效率低、能力难以发挥。而且,集装箱运输工具也比较落后,铁路、公路专用车辆和内河专用船舶较少,特别是长江干线的集装箱船舶多为旧船改造和部分通用驳船,吨位偏小,运输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提高。

2、高科技水平不足

尽管我国的多式联运系统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开展,在一些港口和枢纽站已建立起实用的EDI 系统,但是,目前该系统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而且并没有普遍应用。另外,我国多式联运系统还没有引进先进的货物全程在线跟踪技术,港口、船公司、查验单位也没有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造成了各环节上的信息传递滞后。

3、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长期以来,我国按照运输方式进行分部门管理,水运和公路运输由交通部管理,民航由民航总局管理,铁路由铁道部管理。这样,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就有了交叉和重复,缺乏有效的合作与协调,产生了多头管理和缺乏统一管理并存的实际状况。在这种对多式联运采取分段运输的管理模式下,自然不能很好地规划和建设运输链中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节点,不能很好的形成多式联运的网络系统。只要这种结构性的问题不解决,货物运输的效率就会受到抑制。

4、缺乏统一的多式联运法规及政策

要实现高效的多式联运系统,统一的标准是必不可缺的。因为运输设备尺寸的差异,数据交换格式的不同等都会引起多式联运系统的效率低下。同时,运输模式的日益变化要求有统一的、通用的各种软、硬件标准,以支持多式联运在不同国家、地区、方式之间有效地进行。然而,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多式联运管理机构,各主管部门受行业和利益限制,缺乏对多式联运的全盘考虑,制定的有关集装箱运输和监管的法规相互矛盾,难以协调,跨部门、跨行业执行相当困难,不能对多式联运市场进行有效的法制管理。

三、美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经验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多式联运,其多式联运的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1、加强立法

美国联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一系列鼓励发展多式联运的法案,消除或部分消除多式联运的操作限制,消除班轮公司与其他运输企业合作中的障碍,并进一步削弱班轮公会的垄断地位,从而推动了美国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

2、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

美国联邦运输部是联邦政府管理水、陆、空运输的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运输政策,实施运输扶持计划。运输部下设联邦铁路局、联邦海事局、联邦公路局等部门。各州政府、县、市、镇等地方政府都设有相应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州、县运输主管部门与联邦运输部独立平行,各司其职。当各州制定的运输规则出现矛盾时,由联邦政府与各州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3、班轮公司作用明显

在美国,客户在与集装箱班轮公司签订运输服务合同时,要求"门到门"运输的比例较高,因此集装箱班轮公司成为美国多式联运主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为多式联运承运人,集装箱班轮公司需要在海运或海铁联运之后,组织和协调公路运输以完成多式联运。

4、 铁路运输地位重要

铁路运输在美国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东西海岸港口到内陆的铁路运输网络完善,海铁联运发达。铁路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数据的动态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较强。

四、加强我国多式联运的对策

针对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多式联运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法规体系

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多式联运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制定多式联运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尽快完善法规体系,保障多式联运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统一的运输管理体制在政府层面上,建议我国设立类似交通委员会的综合交通协调部门,使相关政策协调统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发展。在民间层面上,建议成立交通协会,既代表运输企业和个体的利益,又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政府在进行决策和政策调整时, 也应考虑交通协会的导向作用。拓展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

2、增强铁路运输能力

(1)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我国铁路运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是缓解运力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

(2)加强与公路、水路运输的协调和合作,充分认识全球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公路、水路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的形势,推进中西部地区与沿海主要港口之间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成为我国多式联运中的重要一环打下基础。

(3)改革铁路运输生产管理体制改变原有铁路运输生产管理办法,新办法应与集装箱运输业的特点相匹配,达到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生产效率的目的。

五、结论

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多式联运对中国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够提出改善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对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多式联运一定会去的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秉镰,林坦.《国际多式联运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4卷(第12期)

[2]王国才.《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3 年,第9卷(第5期)

[3]邵华.《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思考》.《网络财富》.2009 年,第11卷(第10期)

[4]张戎,黄科.《多式联运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运输市场》.2007 年,第7卷(第10期)

[5]张亚明.《发展中的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化》.2005年,第13卷 (第8期)

第7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工艺

一、关于内河航道的概述

所谓的内河航道就是指内陆水域中的运输通道,它的通道功能是利用船舶来实现的。内陆水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人工运河、江、河、湖,构成内河航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航道,另一种是天然航道。

二、对内河航道进行疏浚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施工布置阶段。在该阶段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畅通运输、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必须以招标文件上的要求为基础,在对施工进行布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文明施工的要求作为准则。同时,施工方还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方向来对内河航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河道的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河道进行疏浚施工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的水系,确保当地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2)施工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依靠挖泥船及其附属船舶,来对内河航道进行疏浚施工的,这是一项特殊的施工工程。因此,设备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工程最终的施工效果,所以,在对施工设备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以下原则:适用于生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同时还必须对设备的维修费、运输费、采购费等方面的费用进行综合考虑。(3)工程的测量与放样阶段。该阶段的实施难度相对较大,在测量、放样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才能完成。目前,许多先进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对外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施工的难度。

三、内河航道疏浚工程的施工方法

(1)开工前的试挖。在对内河进行疏浚前,必须让有挖泥经验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试挖,同时还要合理的选择各种项目中的挖泥技术参数。试挖是决定工程施工以及挖泥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此外,还必须对施工的组合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过程可以顺利的进行。(2)挖槽施工。在对内河航道疏浚工程进行挖槽的过程中,必须以试挖的数据为基础,对抓斗以及绞刀的下放深度进行设置,以便于对挖槽的深度进行控制,确保施工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内航河道在进行疏浚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其泄露以及回淤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开挖深度。在挖槽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漏挖的情况,每条挖槽都会有5米是与其它挖槽重叠在一起的。(3)开挖过程中的泥浆输送。在对内航河道进行疏浚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航道的畅通,避免来往船只对施工过程的干扰,只有在铺设水下潜管时,才可以经过老航道。为了适应水下的沉浮状况和地形,在安装水下潜管时,最好采用柔性连接,在安装水下潜管前最好先将其连接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分段下放。此外,在铺设水下潜管前,务必要对老航道的地形地貌进行勘探,确保铺设潜管后的航道水深不会低于2.5米,如果水深不足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挖槽。在挖槽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输泥管的水面上的浮筒是密闭的,防止它在受到风浪的冲击时出现下沉的状况。疏浚过程中的泥浆输送工作可以由泥泵来独立完成,泥泵主要是由吸泥以及排泥两部分组成。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才能进行泥浆输送工作。(4)对于疏浚泥土的处理。在对内航河道的疏浚泥土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水下吹填法、边抛法、抛泥法。第一,吹填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泥泵将挖出的泥土运送到填土区域,使泥土得到合理的利用。此外,利用吹填法来对内河的航道进行疏浚还可以避免疏浚泥土的回流。第二,边抛法。在对内河航道进行疏浚的过程中,泥浆的动能以及位能都相对较大,因此,泥浆从旁通口出来后就会马上潜入水底,当泥浆在与水体进行接触摩擦的过程中,泥浆的能量就会逐渐消失,泥浆中的土块就会沉积下来,最终成为河床的一部分。那些较为细小的泥沙就会扩散到河水中,随着水流的不断增大,泥沙的数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多,沉积后的泥沙会与潜入点的距离变长,这就说明该处理方法的效果较好。第三,抛泥法。当泥土的利用情况受到河道两岸的地形、挖掘设备以及土质等因素的影响时,就必须对其抛泥的地点进行合理的选择,最好选择那些流速较小、容积较大、不容易产生淤积的水域。此外,还必须选择靠近挖泥点的水域,以便于减少抛泥的距离。该方法就是将疏浚河道所产生的泥土运送到河道以外。

参 考 文 献

[1]鲁宾,徐志华.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工艺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6)

[2]张欣.内河航道的施工工艺及爆破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第8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项目;投融资;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49-02

一、交通运输项目的概述

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提供人和物进行空间位置移动的行业的总称,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等方式。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融资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的三重多元化发展策略,以便于全力推动我国交通运输项目的大力发展。我国交通的投融资模式根据投融资的主体、投资方式及建成后经营体制主要分为政府财政投融资、商业投融资及混合投融资三种模式。

二、PPP模式的推广使用

(一)PPP模式的简单介绍

当前我国政府在交通运输项目投融资的过程中大力推广的是PPP模式,PPP模式是指政府通过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来想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模式。PPP模式通常情况下是以政府和社会资本签订合作合同的途径来实现的,根据社会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和介入程度的不同,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同类型大致分为服务合同、租赁合同、特许经营权合同、管理合同等。我国交通投融资模式中的PPP模式主要以特许经营权合同为主。

(二)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状况

PPP模式在我国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兴社会产物,而是已经经过不断发展的融资模式,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探索阶段,是从1984年至1993年,当时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地方政府开始与投资者签订协议和合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阶段即小规模试点阶段,开始于1994年结束于2002年,在小规模试点阶段,国家计委现发改委牵头推广PPP模式;第三个阶段即推广试点阶段,开始于2003年结束于2008年,在这期间政府在国家重要会议上肯定了PPP模式的效果和作用,并出台了相关法规;第四阶段即短暂停滞阶段,开始于2009年结束于2012年,PPP模式处于停滞状态;第五阶段即发展新阶段,开始于2013年,相关政府部门肯定了PPP模式的重要作用,掀起了PPP模式发展的新。

(三)我国大力推广PPP模式的必要性

根据PPP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PPP模式在我国经过了发展已经变得相对成熟,这种成熟的融资模式应该得到交通融资部门的重视。PPP模式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PPP模式的推广对于缓解地方债务压力,降低交通运输部门进行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具有较大的帮助,而且PPP模式与地方债改革和预算改革相得益彰,能够把一些隐性债务转变为显性债务,让各级政府对于自身的负债情况了如指掌。其次,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量融资需求,PPP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到交通运输项目建设中来,使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融资更加顺畅。

三、交通运输项目投融资方面的不足

交通运输业是一项与会经济发展速度呈正相关的长期性工程,而且与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息息相关,因而关于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融资项目,已经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下面主要从近几年发展中的漏洞入手,分析当前我国交通建设投融资管理的现状。

(一)投融资渠道单一

交通运输项目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经济特性,主要表现在设施的建设生命周期长且经济效益较低,所以对于大多数热衷于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程,所以政府投资一直以来就是交通运输项目的主力。虽然当前从总体而言,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在向多渠道方式发展,但是融资的方式依然是比较单一,对于银行的贷款过于依赖,应该尽快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市场化融资能力。

(二)融资政策落后

对于交通建设这种投资成本较高的项目,综合来看投资风险只能往高处估计,像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在我国近几年的交通运输业发展中,政策与规定对着改革也会经常性的出现变动,这就造成了证券化和市场化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增大,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整理,也发现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我国的交通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觑的经济损失,长此以往会对我国交通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投资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融资依然是由各级政府来进行决策,关于审批的内容和方式也是遵循之前的单一投资模式,还没有随着投资的多元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对于投融资的发展模式而言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在管理职能上的分散性和没计划性也阻碍了我国交通业的发展,所以投资的管理方式也应该尽快进行改整。

(四)缺少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第9篇:水路运输概述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结构;城市交通;交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的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目标和规划重点,除了规划“五纵”“五横”大的交通布局外,还要求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

一、交通运输的概述

1.交通运输结构的概念

交通运输结构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按照综合交通理论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交通系统中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不断的论证和实践,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的优化和发展。

2.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加上气候水文的影响,造成我国交通结构的差异。例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多是平原和丘陵,道路易于修建,因此公路、铁路、水运的交通运输网密集、路面状况好;而中西部地区,多是高原、山地,道路修建困难,因此道路的网密度小、里程短、路面状况差。

(2)经济状况的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化程度高,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需求大,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低,从而制约交通运输的发展。

(3)科技进步的影响。首先,科技进步带动交通工具的发展,没有蒸汽机、内燃机、航空发动机的发明,就没有现代的交通方式,交通运输结构需要根据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进行调整;其次,科技进步带来了产品创新,不同价值、档次的产品对运输工具要求不同,选择的运输方式不同。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快件需要依靠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一定程度上影响交运运输结构的变化。

二、我国的接通运输结构现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结构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但在综合布局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各种交通运输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只考虑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没有从整个交通结构的全局把握,不同运输方式间衔接不到位,造成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局部交通运力过剩和局部交通运力紧张。另外,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交通运输项目与交通运输需求脱节,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市民的生活,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交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改革之后,影响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对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程度仍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运输也控制过严,资源配置不合理,限制了市场经济下的交通运输也的发展。

2.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限制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市场经济调节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双重调节方式下,行政和市场调节相互干扰,制约着交通运行。

3.条块分割制约交通结构的优化。五大交通板块自成体系,各建各的道路,如本应铁路和公路公用的桥梁,没有充分利用桥位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各种交通布局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综合性的交通枢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4.交通布局与经济产业不协调。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发达的交通系统,良好的道路交通布局,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交通的运输与经济空间结构不协调,制约经济的发展。

5.交通路线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是我国交通运输常见的现象,拥堵原因复杂,主要因素有城市规划影响交通的布局,居民出行结构复杂,除了不行自行车、公交车外还有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尤其近一年来,私家车和出租车数量的增加,道路交通流机非混行,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汽车尾气排放和道路绿化率低,导致交通环境的污染,需要调整交通结构。

四、应对策略

1.加大交通运输的建设总量。运输是交通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地位为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片面的增加交通建设总量,而忽视了交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建设交通设施使,需要经过专业的勘探设计,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运输需求的情况,并结合城市的发展前景,预测未来运输的需求空间,建设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

2.以交通需求为主导,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与政府监督的双重功效,分析规划区域的交通布局,并充分结合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分析市场需求,同时注重运输结构的优化,进行交通基础的建设,避免与该区域发展阶段和经济状况不相符的交通建设项目,造成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3.各种运输方式的配置。运输方式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运输系统的协调性,优化交通运输配置时,应充分考虑运输对运输方式的需求,不同的运输方式的服务性质不同,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例如,采用极大化配置法,获取最大限度满足其运输方式。

4.搞好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部位的好坏影响运输方式的连续性,若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连续,对运输时间、运输质量、运输费用、交通质量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进行交通结构配置时,应明确不同交通方式转换及周边集散交通节点的位置,确定交通运输相匹配的衔接方式、地点、运营方式和交通路线,如铁路与汽运乘换的衔接,货运分拣与集散的衔接,同时还用考虑不同衔接方式的成本、乘换的舒适性和时效性。

5.优化交通结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人均道路利用率最高、消耗资源最少、环境污染程度也是最轻的大众交通方式;适当控制自行车发展,大多数城市自行车出行占总出行的50%以上,若适当控制自行车发展规模,引导自行车出行量向公共交通转移,可大大减轻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协调发展私人小汽车,为减少小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应协调小汽车的发展速度和出行策略;有计划发展轨道交通,降低交通拥堵。

五、小结

为满足各类交通的需求,需要选择一种消耗资源最小、节能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运输结构,实现接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交通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