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组合作;护理;临床实习
临床实习是每个护士学生跨入护士行列的必经之途,在临床老师指导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训练临床思维,培养自己独立工作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将影响着护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传统“一带一”的带教方法即让学生跟随一位老师共同完成同一岗位的工作,对学生没有工作职责的要求,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护生的主体意识及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临床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难以适应将来独立工作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我科于2009 年7 月起对中医学院护理本科生实施小组合作式分阶段临床带教,以探索小组合作式临床实习带教的效果,以指导临床教学。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5 年中医学院护理本科2007~2010 年实习生60 人,其中女生48 名,男生12 名,年龄22~25岁。其中以2007 年1 月~2008 年12 月在我科实习的30 名护生为对照组,采用“一带一” 方式带教,以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在我科实习30 名护生为试验组,按实习小组3~4 人为一组,采用“小组合作分阶段”带教。两组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实习时间4~6 周,对学生实习综合考核成绩、病人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满意度以及带教老师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研究。
分阶段的实习内容为:按每周制定具体的带教实习目标,根椐不同阶段实习的内容和能力培养重点各不相同。①辅助护士阶段1~2 周,教学目标是: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及诊疗计划,负责3~4 张床病人的辅助护工作,学习掌握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熟悉夜班护理工作。②责任护士阶段2~3 周,教学目标是:按护理程序完成所管病人的所有护理工作,加强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的操作训练。③教学护士阶段1~2 周,教学目标是:落实护理教学查房、护理管理查房、专题小讲课。
考核与评价方法:实习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评定:①临床护理能力:综合基础护理技术占20%,专科技术占15%,评定占20%,平时护理程序运用占10%,专科考试成绩占50%,其中基础理论占15%。②护理教学:考核学生临床小讲课的质量,教案占40%。讲课综合评分占60%。③综合技能考试:护理评估占10%,护理病历书写占15%,沟通应变能力占10%,健康教育能力占5%,基础护理技术占35%,专科护理技术占25%,
教学评定:通过问卷调查病人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满意度、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评价。
对护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采用x±s,x2检验。采用SPSS11.5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t检验。对护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采用x2检验。
3 结果
3.1 实习前后4 个年度试验组与对照组毕业生综合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3.2 实习前后4 个年度试验组与对照组毕业生满意度比较
见表2。
4 讨论
传统“一带一”的带教方式局限于一位老师带教一位护生,即让学生跟随一位老师共同完成同一岗位的工作,对学生没有工作职责的要求,学生过度依赖于带教老师,被动“听命”老师的指派,更缺乏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协作,不能适应未来护士岗位执业的要求。
小组合作式分阶段临床带教,让同一小组的3~4 位护生在专职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各自固定分管3-4位病人,独立完成分管病人的各层次护理工作。此种带教方式强调小组成员对各自分管病人病情和健康需求了解的基础上,能主动为病人提供服务,及时解决病人所需,从而得到病人的信任,同时,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自觉性和独立性,唤发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与自主参与的意识,激发护生工作责任心、团结协作精神,造就一个信息共享、相互借鉴、随时有同学在场无压力的学习氛围,令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树立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和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
5 结论
从实习前后4 个年度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生综合技能考试成绩比较,试验组普遍成绩高于对照组,P值<0.05 两组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病人评价、学生的自身评价和带教老师评价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组合作方式下的分阶段临床带教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实习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激发护生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护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训练临床思维,培养自己独立工作能力的过程,对分管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况较了解,能主动为病人提供服务,及时解决病人的需要,从而得到病人的信任。为下一步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方式下的分阶段临床带教方法优于传统的“一对一”带教。
参考文献
[1] 郎玉玲,等.角色扮演与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8):18-20.
[2] 刘冰,王丽芹.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实施小组学习方法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21):2009-2010.
[3] 吴洁.合作学习的“形”与“质”[J].教学与管理,2005, 23(5):3-5.
[4] 王思琛,等.分层次护理方式下的分阶段临床实习带教[J].中华护理教育,2008,5(1):25-27.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洁,吕巍.中国与西方文化简单比较及关于西方文化的教学[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18-19.
关键词:文化意识;小学;教学;英语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教育界人士一直在研究关于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重要性的研究。相关人士认为,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九年义务教育》中首次指出,文化意识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课标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忽略了文化差距的影响,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语言知识,不仅教学效果不佳,同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本篇文章尝试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方便有效的学习英语,同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文化意识的内涵
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意识,指学习者在语言运用和交际过程中对文化造成的行为的影响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对人类行为和信仰有着深层的理解能力,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理解,认识到正是这些行为和信仰造成本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有所不同。他不仅包括对本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中一些具体行为的理解,还包括对文化环境、模式、特征以及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批判性观点的理解,因此,文化意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能力,更是思想上的一种才能,是最难获取的能力之一。什么是跨文化差异呢?跨文化差异就是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敏感性,中外文化差异明显,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只有了解了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倘若对此没有一点的了解,单纯的学习英文,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学生会产生曲解,认为教材的问题或者是教师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教师还不如我们呢这样的感觉,这点基本的交际方法都不懂,怎么能教好我们呢,渐渐的学生对此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让学生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学习英语就会有积极主动性,在这种主动性的引导下,学生会对英语产生独特的兴趣,英语也会成为学生的喜爱。
2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文化意识的渗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初始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初始阶段就是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学生,课前的了解,有利于增进对英语的记忆,提高了课堂上的效率。因为语言就蕴藏在文化中,所以首先了解英语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学生主动的去了解英语文化会使他们对自己有高度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他们会认真的听讲,在教师提问时,他们希望教师会提到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课前对文化的了解就不会白费了,所以这个初始的准备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英语文化的初始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的不同,知道课堂中会运用到哪一种不同,并对之做出一定的方案,在课堂上讲到这个方面时,将在备课中准备好的方式拿出来让学生们了解并运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之间的不同,并做出语言描述,课下再去深入的了解,在下一堂课中千万不要放过这个环节,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不会有课下去了解的热情,一定对学生们做出的准备给予一定的肯定,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2.2发展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发展阶段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的规则,有系统的讲解重难点。当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要让学生们参与到这个课题的讨论中,让他们置身事中,并给学生们扩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原因,使学生们对中西方文化渐渐的了解,同样应该让学生们明白中西方文化的禁忌,中国方面与人交谈时谈论年龄,身高以及体重是很正常的,但在西方国家,问这些问题是非常不礼貌的,他们通常以谈论天气开始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们如果遇到国外的同学便可以注意到该怎么和他们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文化传递注意的事项一步一步的传递给学生们,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够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3练习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学习是为了运用,同时在运用中学习,所以练习阶段是关键的。在练习的阶段,学生要求练习上一堂课中学习到的语言交流,因为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指出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给他们及时的讲解,不要让问题存留,同样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交流氛围,按照外国人通常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
3结束语
现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英语界人士不应该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相信随着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的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学生们终将在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敏锐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主动的去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平等的看待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原因,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歧视,我们若要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必须尊重西方的文化,我们应该在他国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在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大胆接受新文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有学问有才华的人才。
作者:喻宏斌 单位:巴东县野三关青龙桥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
由于中国特有的教育体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上,为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奠定基础,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即交流。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在交流过程中不能同外国人有效的沟通。特别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明自己的意思。同样,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会适当的导入西方文化,以便学生更好理解文章。但是有一点往往被授课教师所忽视,即只讲授西方文化,而很少会渗透中国文化,也很少将两种文化对比。因此,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机会很少,导致了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能用英语同外国人积极有效沟通,更要求学生能通过语言了解学习他国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的互通互融。这就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浅显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讲授课堂上需要掌握的词汇和基础知识。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二、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
1.语言教学的目的存在偏差。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往往把考试作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唯一手段。例如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判断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并以此作为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手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讲解词汇,课文,还是设计练习环节,基本围绕着考试进行。部分学校还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四级题型,模拟题和真题的讲解和演练。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上,很少或几乎不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部分教师为了把时间节省下来做相应的四级练习,甚至连每节课课前的文化背景介绍和导入都省略掉了。可能某些教师在碰巧遇到一些中西方节日时,会在课堂上介绍西方节日的英语名称和文化,饮食文化,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英语表述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可如果让学生把诸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翻译出来,却是一个大难题了。这点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就能体现出来。近年来在四六级考试中增加了汉译英的题型,其中一部分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对文化的了解跟考试也是息息相关的。学生经常遇到对于中国文化都不了解的情况,比如在翻译题型中曾经考过关于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介绍。端午节用英语怎么说以及这一节日的由来,人们在这一天都会举办哪些活动来庆祝。很多学生对此都了解不多,更不用说能够准确流畅的翻译成英文了。显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缺失直接造成了交流的障碍,甚至影响到了基本的日常沟通。
2.课程设置方面忽略了母语文化。大学时,在英语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就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两年。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四级考试大纲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这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开设的唯一一门同英语相关的课程。有些学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会开设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选修课。虽然课时不多,但通过选修课学生对西方文化会有所了解。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却鲜有学校开设,除了大学语文这样基础性的课程之外。在开设选修课时,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母语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有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如西方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等话题时,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导致交际效率低下甚至失败。
3.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担负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但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把大部分或全部精力都放在语言教学方面,不能够很好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从进入教学行业的那一天起,就要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规划有个设想。比如,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定期参加一些培训的课程,多读一些和自己专业或教学有关的文章和书籍。这样做有助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出现一些比较尴尬的现象,虽然教师有兴趣传播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造成了传播文化的障碍。作为教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可见,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传播文化的意识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自身应该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平时多读书,多学习,增强文化底蕴。
三、中国文化的渗透
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技能,还要求教师把中西方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中西方文化的导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环节当中,变得迫在眉睫。因此,学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识,改变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观念,让教师充分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遇到有关文化的话题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中西方文化之间既有共通性,也存在差异。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历史,宗教,民俗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关于中西方中比较重要的节日上,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例如把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西方的万圣节和中国的鬼节放在一起来讲授,说明各个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比如在讲圣诞节时,可以告诉学生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所以圣诞节同西方人信仰的耶稣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而在中国春节的地位同西方的圣诞节同等重要,春节的起源和习俗都有哪些,还可以通过讲除夕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对比介绍,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和相关词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鉴于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头脑。比如,在大学内开设同文化相关的各类讲座。可以聘请一些专业人士讲授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如西方文化及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等。让学生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师也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比如,可以通过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阅读文学作品等,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学习兴趣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可以利用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网络,只要能够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所促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加以运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争取一切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食品类词汇 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59-02
一 引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有主食、副食之分,包括:谷类、奶类、肉类、蔬菜水果、酒水饮料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人们对食物的联想也有所不同,关于食物的习语、俚语也不尽相同。对于食品类词汇,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本文就从食品词汇的特殊含义出发,来对比中西语言文化之异同。
二 常见有关食品的习语、俚语之中西对比
A piece of cake(蛋糕),意为:简单、容易、易如反掌。中文用“小菜一碟”来表达。
My cup of tea(茶),意为:合某人的口味。中文常用“是某人的菜”来表达。
Like two peas(豆子),意为:十分相像。中文用“一模一样”“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来表达。
Put all one’s eggs(鸡蛋)in one basket,意为:把全部财力投于一个方面、把所有希望寄于一件事上。中文用“孤注一掷”这个成语来表达。
Don’t cry over spilt milk(牛奶),意为:后悔无益,于事无补。中文用“覆水难收”来表达。
Couch potato(土豆):字面意思为“沙发土豆”,意为:好吃懒做的人。中文常用“懒蛋”“懒虫”来表达。
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意为:无节制地花销。中文用“挥金如土”或“花钱如流水”来表达。这一点中西比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The apple(苹果)of one’s eye,意为:极珍爱的人或东西。中文用“心肝宝贝”来表达。
Apple(苹果)polish:字面意思为“把苹果擦得锃亮”,意为:巴结、逢迎、阿谀奉承。中文则形象地用“拍马屁”来表达。
A big potato(马铃薯),意为:大人物。类似的说法还有“a big cheese(奶酪)”等,中文用“大腕”来表达,与英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A small potato(马铃薯),意为:小人物。中文用“平民百姓”来表达。
A cold potato(马铃薯),意为:一个冷漠的人。中文用“冷若冰霜”来表达。
A hot potato(马铃薯),字面意思为:“热的马铃薯”,意为:麻烦事、难题。中文用“烫手的山药”“棘手的问题”来表达,与英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Walk on eggs(鸡蛋),意为:小心翼翼地做事。中文用“如履薄冰”来表达这一含义。
Egg(鸡蛋)-head,字面意思为:“蛋头”指知识分子、自以为有大学问的人。中文常用“聪明绝顶”来表达。
Bad egg(鸡蛋):指坏人。中文也用“坏蛋”来表达。这一点中英文的比喻是相同的,非常形象有趣。
Good egg(鸡蛋):指温和、善良的好人。中文里没有这种比喻。好人、坏人在英文里都可以用“egg”表示,而中文却只有“坏蛋”一说。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Fry in one’s own grease(油脂),意为:自作自受。中文用“作茧自缚”“自食其果”来表达。
Bread(面包)and butter(黄油),指:生活必需品、生计。中文用“口粮”“饭碗”“柴米油盐”来表达。
Bread(面包)-winner,指:挣钱养家的人。中文用“养家糊口”来表达。
Black tea(茶):指红茶,而不是与中文相对应的“黑茶”。
Black radish(小萝卜):指红萝卜,而不是与中文相对应的“黑萝卜”。
Black coffee(咖啡):指不加牛奶的咖啡,而不是与中文相对应的“黑色咖啡”。
White coffee(咖啡):指加牛奶的咖啡,而不是与中文相对应的“白色咖啡”。
Brown bread(面包):指黑面包,而不是与中文对应的“褐色面包”。
White meat(肉),意为:“白肉”,指禽类、鱼类的肉。中文也有这种说法,有人把它理解为“肥肉”,实为一种误解。
Red meat(肉),意为:“红肉”,指牛、羊肉等畜类肉。中文也有这种说法,有人把它理解为“瘦肉”,实为一种误解。
Say cheese(奶酪),意为:“笑一笑!”中文用“茄子!”来表达相同意义。中英文都取自发音时所展现出的笑的嘴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以上西方关于食品的习语、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水果的习语,“apple”居多,难怪西方有谚语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可见苹果是西方人喜爱的水果。关于蔬菜的习语,“potato”居多,英语中“meat and potatoes”,意为主食,可见肉类和马铃薯都是西方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关于副食,肉、蛋、奶都有相关习语,无论东西方,它们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英语中,关于食品的习语、俚语还有很多,都非常生动有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关注、积累这方面的习语、俚语。这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关于食品习语的文化对比。当前,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了解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有学者指出:“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只限于语言本身的教授,更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语言文化的对比,在对比中学习语言、了解文化,使外语教学在横向的比较中更具趣味性、实用性。作为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更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中西文化背景的对比学习,从而取代以往孤立学习语言的状况,只要多留意、多总结,就会逐渐在趣味学习中扩大知识面,增强语言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志鸿.英语视听说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教学 文化导入
当前形势下,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导入枯燥、导入时间过长以及中式英语导入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发挥其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入手,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的文化导入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文化知识认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
从根本上来讲,教师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教学知识的最重要媒介,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等。所以当前形势下,学校要想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需重视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活动。首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其需具备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此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科学传授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内化,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提高其语言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其次,高中英语教师还需具备利于英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知识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再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充实自己,在空闲时间多涉猎和学习中外文化,以增强自身中西方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担负起导入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
二、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均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西方文化讲解,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导入,易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甚至理解错误,或发生中西方文化混淆运用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当前环境下,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则需要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包含多项内容,如语音知识、词汇、汉语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增强其对两种差异性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英语单词“moon”,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脑海中所反映出的联想和意象均不相同,在中国人眼里该词代表着“中秋团圆”、“嫦娥奔月”等,而在西方人眼中则表示“登月”、“太空飞行”等;又比如,“New year Eve”可使中国人联想大年三十全家团圆的情景,而西方人却并不存在这种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增强文化渗透效果
一般来讲,若学生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的,所以,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余,鼓励学生将课下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当前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都可以为其英语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阅读一些双语杂志或者观看一些电视节目等,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双语报纸,使其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的电视节目,比如汉语桥等,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有益。另外,双语报刊和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视文化导入工作,主要可从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活动,合理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以增强文化导入和渗透效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本土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甚至交流的失败。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只把英语学习作为技能的储备,没有深入地领悟其文化内涵,不能通过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透视本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跨文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之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将语言和文化完全割裂,而有的教师即使注意到了文化导入,也只是单方面的目的语文化的灌输,根本无法引领学生提升文化自觉,辨析文化差异。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方法
(一)制定新的英语教学大纲
制定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将本土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加入英语教学大纲中,从宏观上指导英语教师。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不仅要讲授所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还应当有意识的讲授相关的本土文化,使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内涵,更能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改革大学英语教材
改革现行英语教材,在阅读材料、听力内容、口语话题等部分中渗透本土文化。例如《新编实用英语读写教程》(黑龙江版)每个单元都附上介绍黑龙江特色文化的英语短文,如黑龙江省博物馆,索菲亚教堂,冰雪大世界等,即能引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又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热爱的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建筑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上表可见高校英语教材中关于本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没有足够的本土文化的英文材料让学生学习。因此,应当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本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给学生更多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重视对学生用外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目前,国内大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必修课,但仅以掌握一门语言技巧为目的,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的教学。因此建议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内容,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讲述中西方文化的英语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四)完善考试制度
重视考试的反拨效应,进行公正合理多维度的文化测试。在CET4和CET6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十分重要,可以尝试在CET4和CET6中增加对中西文化内容的考核。添加本土文化考核内容能够增强师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增加本土文化的学习,注重学习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在CET4和CET6口语考试部分加入关于本土文化内容的试题,同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本土文化英语表达的重视,增强本土文化意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五)增强英语教师的本土文化教育意识
英语教师既要掌握英文的语言和文化,又要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素养。如将“”按照字面译为“戊戌年的变法”,而不知道其历史背景,那么虽然使用的是英语,但老外仍然不懂“戊戌”为何物。传播者要明白“”何时发生、由谁领导等主要信息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懂得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缺乏这些知识照字面译是不可能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见,对于外语教学来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深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相应的本土文化,有意识地使外语教学更接近本土文化,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素养。
(六)文化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加强课堂文化导入。多数大学英语课程都分为“读写课”和“听说课”。在“读写课”上,教师不仅讲授语言的形式,还应对教材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做的图文并茂,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地理文化知识等。在“听说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好的音像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其次,可以开设讲述中西方文化的英语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即能加强本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能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学习的兴趣。(本文来自于《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渗透
所谓文化差异渗透,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时,通过对该国文化的引入,使学生了解更多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学习热情。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渗透,不仅会改变传统的学生死读书与读死书的状态,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国内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国内中职学校教学实践调查可见,中职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语言方面的知识教学占主要,而关于知识背景方面的文化教学内容非常少,尤其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缺乏关注。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既包括外部影响因素,又表现为内部因素影响。比如,中职学校英语课时安排得比较少,将多数时间放在专业技能培训上,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这门学科,久而久之,就会将英语这门学科变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同时,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等因素影响,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有效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因此老师只能专注于基本词汇、精读内容的教学。此外,据调查显示,英语老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之下,未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也未建立实际教材知识与文化相联系的语言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校的广大学生而言,通常他们只是专注专业课学习、技能训练,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除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精力来学习英语。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实践各种问题频发,以致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差。
二、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渗透策略
1.依托教材内容,深挖文化内涵
当前国内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材内容包含多种话题,其中很多都是关于英语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比如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在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引导学生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对西方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在颜色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而且思维方式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和视角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颜色在具体的语境下其意思可能大相径庭。在汉语中绿色代表着希望、生命力,而green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让人想到的是稚嫩、嫉妒,如green with envy意为非常嫉妒,greenhom意为缺乏经验,green hand则意为新手。再如,汉语中的蓝色引申义非常少,而英语中的blue则内涵丰富,如get the blues意为忧郁,once in a blue moon则意为罕见;汉语预警下的红色,有吉祥如意之意,与红字搭配的多为褒义词。然而,在英语语境下意思正好相反,多为贬义,Red ink意为亏损,Red flag意为危险警告旗。在“Food”教学过程中,先在课程中导入西方国家饮食习惯的相关词语,然后利用幻灯片来展示西方国家的饮食特色,如pizza、hot dog以及steak和hamburger等,让学生举出我国传统特色饮食,相信学生的回答会千奇百怪。此时可组织学生对中西方饮食进行对比,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中西饮食文化之不同。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依托教材内容,深挖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2.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渗透
对于中西方国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区别,很多英语词汇与母语的意义上并非一一对应。在该种情况下,想要有效运用英语词汇,特别是与日常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词汇,必须全面了解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具备基本的英语文化素养。比如,“dog”在汉语中意为狗,但在英语国家则并非都是这一含义。lucky dog意为幸运的人,big dog则意为大亨或者重要的人,而clever dog则意为聪明、伶俐的小孩,Every dog has his day意为人人皆有得意的时候。在部分汉语词汇中,狗带有一定的贬义词,比如走狗、狗眼看人低以及狗仗人势等意。诸如此类的颜色用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义不尽一致。“红茶”一词在英语中表达是black tea,并非中国式英语中的red tea;同时红糖是blown sugar,不是red sugar;black coffee意为不加牛奶的咖啡,而非黑咖啡;green hand意为新手,而非绿手;He looks blue意为他看起来情绪非常的低落,而不是他看起来非常的蓝(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但却是中式英语所常见的错误问题)。基于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强调切不可望词生义,以免引起误会。What can you do?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动作情景,比如cook the meals、water the flowers、clean the bedroom、run、swim以及dance和play等。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中的卡通人物形象,由学生任选其中的动作,然后用What can you do ?或者I can ...;What can he/she do? 等句型对话;采用小组合作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用简短句式交流,体验英语的文化差异性和乐趣。
总而言之,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渗透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也是目前中职阶段英语教学的紧迫任务,因此应当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罗继峰.浅析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09).
2.李丽玲.浅谈如何增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12(12).
3.魏国瑞.浅谈如何增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2(03).
4.邹玲平.探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