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今天,全省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旅游村工作现场会议在安康召开了。这个会之所以放在安康开,一方面是因为安康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得富有成效,特点突出;另一方面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在这里开会,我们可以切身感受这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氛围,交流抓乡村旅游的经验体会。刚才,安康、宝鸡、延安三市就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建设厅领导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宪民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工作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与旅游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及要求,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能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有的地方农民还可以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通过人流带动了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的许多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四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带动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五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纷纷成立各种协会,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的带动系数最大,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总理特别指出:“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推动城镇居民下乡消费,而且能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提升国内消费的总体水平。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带来对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新的需求,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形成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能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二是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乡村旅游市场,既有少年儿童的乡村科普教育、青年人的农事体验与乡村娱乐,又有中年人的娱乐与身心放松、老年人的健身疗养和休闲以及外国人的观光游览和民俗体验。从过去“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的统计情况看,全国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为出游目的地的约占70%,无论是从地域面积还是从旅游市场群体的广泛性来讲,乡村旅游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旅游客源市场总量将超过30亿人次。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有相应的产品供给支撑,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产品,更多的则是集度假、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丰富我省旅游产品体系,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我省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尊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要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还不乏差异。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或是依托农家乐、一村一品形成的一地一色的农业及生态条件开展的旅游活动;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生态化”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紧紧围绕发挥农村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围绕增加农民就业、增 加农民收入来进行。强调这一点,是针对目前低档次“农家乐”遍地开花的现象,许多“农家乐”只能提供吃喝、打麻将等简单的服务,除了价格低廉以外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乡村旅游的色彩,虽然也有其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它根本不是乡村旅游的代表和发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四个特点。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基本的特征,优美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劳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现场加工等,无不体现出乡村性。参与性是指能使游客在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游客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休闲性,无论是游客在乡村的游憩、娱乐、采摘、农作、垂钓、烧烤、食宿,还是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山庄避暑、避寒,都能够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养身的效果。自然性是指乡村旅游的设施和环境自然,设施一般采用天然的木头、竹材、石材等环保材质,环境的营造依山傍水、较少粉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游客的行为也轻松自然,提高了旅游的质量。

第三,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类型丰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国家旅游局推荐了10种发展模式,分别是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应该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乡村旅游都有其市场需求。如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重点开发以远离城市的农村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为资源特征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开始走上集观光、度假、体验、环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与景区、都市并列的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一些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农村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节庆活动,逐渐开办一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旅游活动,吸引城里游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休闲旅游需求日益强烈,一些注重亲身体验的“乡村农事游”、注重环境保护和融入自然的“乡村生态游”、注重绿色食品消费和乡村疗养的“乡村健康游”、注重农业科技教育的“乡村科教游”等逐渐兴起,国内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向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方向发展。

第四,要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很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各式各样,有学者总结了:村民独立发展、“村支两委+村民”、“政府+村委+村民”、“政府+旅行社+农民协会+村民”、“外来企业经营”、“外来企业+农民协会+村民”等六种模式。不论什么模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农民、市场、资金、管理这些基本要素,离不开农村特色。具体采用什么模式,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组织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五,旅游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把农村资源再次利用的有效方式,而作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村,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抓旅游村建设应该大致有个标准,我认为,旅游村建设要坚持五化理念,就是“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以此来指导旅游村建设。

三、紧扣乡村旅游薄弱环节,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需要我们在以下8个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做工作。

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乡村旅游涉及农村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涉及面广,事无巨细,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遇到问题时无人管理或互相推诿,许多不科学的开发行为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协调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的收益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而,如何准确处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方面。目前有的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乡村旅游应该保持的“乡村性”,出现建筑城市化、活动商业化等趋向。有的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往往简单认为,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就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如农业资源基础、乡村自然景观、区位条件、旅游基础、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总的来说是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条件差,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在乡村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目前,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无力进行市场开拓,加之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乡村旅游市场管理方面。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乡村旅游产品与效益方面。目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雷同,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参与性不足,难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四、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明确责任。全省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工作当中,要切实履行好战略制订、整体谋划、统一规划、打造品牌、积极动员、分工合作的职责。具体来说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在深化对乡村旅游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发展环境,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制订好发展战略;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好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统一编制好本地的乡村旅游规划;三是要抓好群众发动工作与管理协调工作。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旅游和发展改革、财政、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能,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旅游名村名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扶持工作,充分利用好当前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现行政策,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中的实际困难。要针对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强化服务等各种有效举措,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提高水平、提升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要抓规划。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农民自发阶段,存在着小、散、乱等问题,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和科学的发展依据。一定要贯彻“先规划,后开发”和“统一规划,分级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手抓规划编制,健全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一手抓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按规划要求促进村镇改造,建设宜居宜游村庄。同时,要抓跟踪,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修订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要从“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角度去审视,要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方便游客的角度,建立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的旅游产业链。

三要抓融资,抓项目。一是争取国家扶持。抓住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民生事业大幅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二是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性资金投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三是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当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等个体投资者积极投资当地的乡村旅游;四是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者向乡村景区、乡村度假村等投资。

四要抓营销,树立形象。在鼓励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自我营销的同时,各级政府应着重在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和整体形象营销上下功夫,为本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一是多点结合抓宣传。各级宣传、文化、新闻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二是组织策划抓促销。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帮助设计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三是抓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积极培育开发一批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提升本地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

五要抓环境保障。一是制定标准。要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按照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提出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制定行业的地方标准,对乡村旅游环境、旅游交通、住宿条件、餐馆、乡村娱乐、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等提出明确标准要求。二是规范市 场。公安、工商、旅游、物价、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餐饮、运输、商贸、住宿、卫生等进行检查。三是基层组织建设。要促进乡村旅游协会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化,保证公平,让更多农民受益。四是监控监管。借鉴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建设监控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过程的指标体系。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休闲旅游, 环境建设, 绿色生态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current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whole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ector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city life, close to nature, short outing has become a way of people leisure dominate choice, especially since the number of tourists has increased sharply suburban driving, but also the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An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rural cultur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ural playing a reckoned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rural economy, leisure tourism,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攀升,人们的出游观念开始转变,集休闲、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城市生活者开始将目标定位到周边环境好的农村游玩,路途时间少,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舒展心情等几大优势吸引着旅游者趋之若鹜。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惠者当之无愧为农村。客观的分析,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自然优势满足了人们拥抱原生态、返璞归真等个体化需求的同时,一系列现代化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立,极大的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中1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浙江乌镇、云南丽江等周边村镇中,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已经占到55%以上,旅游经营户的年收入均值超过40万元,旅游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人气激发了本地百姓投身旅游业的创业热情,从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中, 最为直观的效益莫过于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壤贫瘠,并不适合耕地发展,所以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必要有效手段之一。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线路引导、民间技艺演示、民风民俗食宿等内容吸引着旅游者的眼球,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与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本身具有人员需求多层性、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也大幅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光,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一些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正大力发展中西结合新型休闲经济,甚至在西北等一些偏远的农业地区也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开始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三、强化农民素质 改善文化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物质和资金的三大流动,也带动了先进与落后之间信息、观念的交互流动。在整合了各种资源、技术等乡村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旅游业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语言沟通、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集体荣誉观等企业管理中的相关观念,正驱动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展示的一言一行来作为本地旅游的“活招牌”,主动寻求各种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农村健康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乡村旅游业的崛起,依托其自然优势及文化优势,促使旅游业反哺文化,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观,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缩短城镇差距 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多方位的缩短了城镇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已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显而易见当地的农民有着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具备着农民最淳朴的民风,他们诚实厚道、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他们又是精明能干、合作互利、团结发展的。这种双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知道作为农民最会做什么,又懂得生活压力渐增的城市人最需要什么,从而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穿梭的城市人有机会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促进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简而言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缩短了城镇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三农”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面貌、精神面貌、文明面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文素质、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推上一个新台阶!

小结:

在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注意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底蕴,扶持形成具地方风格的特色旅游,也要杜绝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保护旅游资源,消除城市旅游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蔓延。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的扩充,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切忌盲目跟风复制,应加强政策性导向,不求立竿见影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求适时发展、突出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的开发,逐步全方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唐德荣.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一、虎峰山乡村旅游概况

虎峰山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西靠璧山县,与璧山以缙云山脉为界。在政府的支持下,每年3月在虎峰山景区举办桃花节,给沙区西部各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1年3月“首届重庆虎峰山桃花节”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余万元,使当地600多户农民受益,参与的1000余名居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但是,随着大学城虎峰山乡村旅游的日益发展,各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因此,随着大学城虎峰山乡村旅游的不断进步,各利益主体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否则,虎峰山乡村旅游将会日渐衰落。

二、虎峰山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分析

乡村旅游的相关利益主体是指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或者受到乡村旅游发展影响较大,有一定旅游诉求的各种组织、群体或者个人。据此概念,虎峰山的利益主体主要为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游客和政府。

(一)当地居民

在虎峰山的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为虎峰山旅游提供了景观、劳动力等,是其发展的主体,这不仅使他们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而且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加大了交通道路、网络等的修建,这不仅有利于旅游更好的发展,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提供了便利。因此,当地居民在虎峰山旅游中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二)游客

游客选择乡村旅游就是为了在休闲的乡村生活和舒适的大自然中摆脱繁忙的工作所带来的疲倦。所以,对于游客而言,利益需求主要取决于旅游的过程是否与他们的心理预期相符合,旅游的感受是否满意。

(三)旅游企业以及周边旅游商品供应商

虎峰山主要的旅游企业有农家乐和采摘园。旅游企业以及周边旅游商品供应商的利益需求是旅游的时间延长、吸引更多的游客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旅游企业以及周边旅游商品的供应商通过对游客提供旅游产品获得经济上的收入,他们的利益需求就是对利益的追求。

(四)政府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应该起一种牵头和组织作用,用利益来引导各主体行为的同时,用机制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宣传和推广对景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政府而言,发展旅游是为了吸引游客,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虎峰山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采取两两关系分析的方式对乡村旅游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但实际上乡村旅游中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并不只有两方牵涉其中。

(一)当地居民与游客间的利益冲突

虎峰山主要的旅游形式是桃花观赏和油桃采摘,这些旅游活动的主要提供者是采摘园。游客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桃花山附近及道路旁的居民通过向游客售卖小吃、特产等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大量游客涌入到景区内,产生了垃圾,这些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当地环境卫生的下降。

(二)游客与旅游企业间的利益冲突

游客与旅游企业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游客与采摘园之间。采摘园每年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油桃采摘上。在桃花节期间,大量的游客的到来,增加了虎峰山的名气,五月油桃采摘的时候,游客比桃花节举办之前增多了,采摘园的经济效益增加。但是观赏桃花的过程中,部分游客随意攀折花枝,损坏树木,导致农户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游客与农家乐之间。农家乐应该为游客提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但是虎峰山的农家乐均没有住宿,这对于想要在景区留宿游客的满意度受到一定影响。

(三)旅游企业与当地管理机构间的利益冲突

每年游客集中在三月份桃花节附近,其余时间属于旅游淡季,旅游企业几乎没有收入。每年的桃花节,采摘园不仅没有经济上的收入,游客对桃花的破坏行为还会造成油桃产量的减少,自己既无法从桃花观赏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承担减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于有留宿要求的游客,由于农家乐条件有限,无法提供住宿。一方面,是因为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夏天用水紧张,自来水供应不足,无法给游客提供住宿服务。

四、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协调策略

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利益主体的权益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与合作,减少利益冲突,以确保旅游持续发展。

(一)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

成立能代表所有的利益主体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对旅游发展起一个规范和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保证各自所代表的利益主体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在尽量保证所有利益群体利益的前提下,明确景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

(二)景区相关设施的完善

完善景区内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轻松获取景区的各项服务,增加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增加再次旅游的几率。

(三)增加旅游项目,增大宣传力度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功能区;前提;意义

一、旅游功能区概述

近年来,为打造旅游亮点,提高城市知名度,塑造旅游新形象,实现产业升级,海南、成都、青岛等旅游热点城市逐步重视对城市、乡村、滨海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区构建。

2009年,三亚市提出本地休闲观光农业在总体上要形成“东西两翼蝶形伸展、中部纵向点片镶嵌”的发展格局。围绕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开发,依次打造“亲近三亚之旅”、“浪漫天涯的魅力”、“将美丽进行到底”三大特色乡村旅品牌。2011年,成都成华区以“田园城市”为蓝图划分了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等六大城市主题旅游功能区。成都、三亚等知名旅游目的地基于发展城市(乡村)旅游角度对城市(乡村)旅游功能区进行了划定,并基于此提出了战略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旅游功能区的划分逐渐受到各大旅游城市及旅游规划界的重视。

可见,旅游功能区构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为发展旅游业而提出的概念性方案,更是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度的前瞻性构想。

二、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的前提

建设旅游功能区的意义在于借助旅游业的规划及发展,整合旅游地可利用资源,达到科学配置生产要素,正确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地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因此,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必须考虑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越密集,资源等级较高的区域越具备优先建设旅游功能区的条件。可见,旅游功能区构建的先决条件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数量、等级、分布范围及可利用程度等因素。

乡村旅游地与一般旅游地在建设旅游功能区的问题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更在于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统筹基础设施,整合当地资源,升级产业结构。基于此,在可行性高的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将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基础设施、乡村文化等资源,促进产业形态的聚集和规模经济的形成,最终实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目的。那么,如何鉴定乡村旅游地是否符合构建旅游功能区的基本条件?如何根据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预测旅游功能区构建的最佳时机?结合一般旅游功能区构建前提和乡村旅游地发展进程,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地功能区的构建除了考虑当地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外,还应考虑土地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现状及农民集中程度三个因素。

(1)土地资源分布

土地资源集中分布是发展乡村旅游,构建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升级和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农村土地从“点”到“面”的规划问题,即将零散分布的土地资源通过合理置换,集中在相邻区域,为节约化、规模化、片区式开发做好前期准备。乡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应基于当地土地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才有利于资源的成片开发和保护,有利于实现最基础的资源聚集效应。

(2)产业结构现状

乡村旅游地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是辨别构建乡村旅游功能区可行性的基础。旅游业及以旅游业为依托的服务业在整个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中所占相对比例越大,越能凸显第三产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带动作用。而在此类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将能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和现有的旅游服务体系,使本区域成为旅游者集中、旅游消费集中之地,用人气聚集商气,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地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反之,如果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所占比例越低,说明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优势尚不明显,或说明当地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通常不高,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功能区尚不成熟。

(3)农民集中程度

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城乡规划的先进之举,也是乡村旅游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保障。乡村旅游地农民集中居住对旅游功能区建设有三大好处,一是可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便于统一管理和规划;三是利于农村环境和当地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可利用土地,农民集中居住程度越高意味着旅游功能区的可利用土地率越高。此外,农民集中居住还可使他们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和发展中,为实现产业形态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综上所述,构建乡村旅游功能区不仅要考虑当地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力,还需要结合土地情况、产业结构及农民居住等因素进行全盘考虑,才能实现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的意义

在以上述四个方面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无疑是乡村旅游地实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条的最佳选择。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的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诠释:

(1)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载体保护

在乡村旅游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通常会依靠土地、植被、建筑等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创新,以吸引游客,扩大旅游市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或资源使用不当等破坏性开发。如何将乡村旅游的升级立足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破坏性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和升级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瓶颈。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旅游功能区规划,确立区域内的重点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将有效避免对当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载体,促进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2)细分区域功能,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通过旅游功能区的建设,乡村旅游地不仅将明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如经济发展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民安置区等,还将落实各个细分区域的旅游主体功能,如生态观光区、旅游休闲区、乡村度假区等。每块用地也将被赋予与其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活动,避免过度的商业包装和生态破坏。因此,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建立将有利于指导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巧妙地引导游客旅游线路和控制游客停留区域,在可进入区域、限制性进入区域及禁止进入区域之间形成一道隐形屏障,对有效处理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3)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在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其旅游业的产业要素发展势必有一定基础。此时,构建旅游功能区将进一步引导当地旅游业六大要素的组合,完善产业链条。通过旅游功能区的建设,区域内的住宿业、购物业、餐饮业等将从产品价格、形象包装及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达到片区式规划、组团式开发的效果,在乡村旅游地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结语

在以旅游业发展为主导且条件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有助于从战略规划的层面更好地整合当地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形象,保护乡村环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在升级乡村旅游的进程中,树立区域竞争优势,延伸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井小鹏.边缘效应与乡村旅游规划优化设计探讨——以临潼区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34-338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路线设计 意义 原则

随着旅游业发展和人们旅游意识的日渐理性,在休闲度假游的潮流中,集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这股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旅游的旅游地域的集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验的差异性等特征,直接使其旅游路线具有针对性强、尺度小且主要适应散客队伍等特点。因此,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旅游路线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同时,也提高其知名度。

一、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适应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其路线设计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利于旅游者达成出行的目的。不可否认,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景区的认知度也相应较低。加之,多数外来旅游者初次涉足该地,受困道路交通、地理风貌、语言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使多数旅游者进入难、实现难、不知所往,因而知“难”而退。所以,发展乡村旅游,景区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线路支持与服务,方便外来旅游者。尤其是使日益增多的自驾游游客能够顺利进入景区,实现旅游目的。

同时,尽管乡村旅游在一些知名景区日益火爆,但乡村旅游景点的分散性与涉及内容较多,日益成为一对矛盾,并受困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乡村旅游管理活动的难度也日益增大。每逢旅游旺季,大量城里人涌向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致使一些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直接带来景区秩序的混乱与生态资源的破坏等负面影响。如这则“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黄金周休闲农家游火爆”的报道就从侧面间接说明这一点,而下面这则“游览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严重,漓江5A景区将全面整改”报道则说的就更为直接明白了。从这点也可看出,加强乡村旅游线路管理与开辟新的旅游路线,会有效化解主要知名景区的游人压力,方便景区方的服务与管理。

此外,还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与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努力密切相连,如促进农村农副土特产品的消费与文化产品的输出等。因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会促使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品种的丰富以及旅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因此,乡村旅游也只有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但这恰恰是很多乡村旅游所欠缺的。

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故应遵循一定原则。

1.“一、两日游”原则。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日渐火爆,家庭旅馆亦日渐增多,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前来游玩参观,吃农家特色饭,住传统农家屋,体验农家日常生活生产等。但囿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提供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以舒缓身心等。而在住宿、娱乐条件方面则仍显不足,夜生活相对平淡乏味、可选择余地小,这对大量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游客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尽量以较短的时间驻留,如一日游或两日游等,来穷尽旅游资源的利用,避免过度暴露乡村旅游的短板,造成不良影响。如前述“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报道中即有如此文字“看过中国最美丽的梯田,去农家乐吃一吃最有特色的溪鱼,然后住一晚,感觉之前的被拥堵都值了”,仅仅“住一晚”即说明了这一点。

2.满足自助旅游者需求的原则。乡村旅游因其资源条件的限制,其路线设计主要针对散客旅游者,故尽可能满足这部分游客的需要是其路线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如一些自助游游客是家庭单元出行,以体验和娱乐为主,则其路线设计应尽可能静谧,满足家庭小团体的私密空间需求;有些游客则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为主要出游目的,则其路线设计应以空间置换、侧重休闲为主等。虽然乡村旅游游客需求各异,但尽可能满足其需求是其路线设计的一大原则。如有报道“8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第十二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众多市民来到果园,享受采摘葡萄的乐趣”。显然,这种“采摘游”路线是为满足自助旅游者的需求而推出的。

3.突出主题的原则。主题旅游是对景区内涵的突出、浓缩和升华,已日益成为旅游者的出游目标。由于其主题突出且不同主题间可进行有机组合,故增加了游客景区重游的可能性,可极大促进本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所谓品牌游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主题突出的旅游。如下面这则报道题目“十一期间,廊坊市近郊农家游 温泉游火爆”,即突出了廊坊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两个主题“农家游”和“温泉游”。针对前者,报道说“浓郁的乡村风情,地道的农家饭菜,农家味儿十足的休闲方式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人孩子感觉很放松”,于后者则说“挺适合都市人的,比较休闲,特别是和一家人来这边泡泡温泉,吸收一下这边的新鲜空气,看看风光也都很不错的”。显然,结合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特有资源,突出意境,突出主题,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总之,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完善与创新的过程。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进步及自助游游客需求的变化,其线路的应时改进与调整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纪明源.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2]贺海.“中国美丽乡村”安吉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分析[EB/OL].http:///NewsDetail.aspx?id=1126,2013-8-23.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 培养 乡村旅游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16-0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乡村旅游已成为宁乡县这类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一线员工和初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迄今为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中尚未有乡村旅游服务相关的专业,也没有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实施系统全面的培养。本着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城市中职学校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必要,而位于农村的中职学校理应承担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这一任务。

一、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探索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宁乡县作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宁乡山水奇秀,人文荟萃,临近大都市,交通便捷,名人、名泉、名寺、名山等乡村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确立了“五养之乡・中国宁乡”(少奇故里瞻以养德、灰汤温泉泉以养生、密印禅寺禅以养心、西部漂流动以养气、宁乡花猪食以养胃)旅游主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现已有乡村旅游区点(包括乡村旅游景区、农庄、山庄、农家乐等)200多处,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点1处,国家级五星生态农庄1处,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9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家,二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但目前宁乡县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服务质量不高,初级管理人员更是不能很好地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系统培养已迫在眉睫。但迄今为此,尚未见中职学校开设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进行系统培训乡村旅游人才的报道。在宁乡县的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索,可以为当地乡村旅游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中职学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备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乡村旅游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后,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迫切要求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实践。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关于概念界定研究、发展机制研究、发展模式研究、旅游主体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研究、影响研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乡村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少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高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在研究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方案。课题虽对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但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对中职学校的指导意义不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农村乡土旅游资源和人才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应走政府引导、院校参与的策略。长沙第一师范学院的《“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研究探讨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原因,提出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的策略。这两个课题都是在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和问题后,从政府、行业、高职院校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均没有涉及到农村中职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尤其农村中职学校中尚未开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对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究,创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对缓解乡村旅游人才紧缺的矛盾,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三、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优势条件

“乡村旅游”是集休闲、度假、农事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与服务人才。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方面具备优势条件。

1.具备相关的专业群,可以实现对接。以宁乡县职业中专为例,有酒店管理、景区管理餐饮管理、旅行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基本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吃、住、游、娱等服务需求。

2.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经验,可以提供最佳培养方式。“乡村旅游”景区和企业一般都包括农业休憩区、农家酒店、餐饮娱乐、农家休闲等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以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学校现已和宁乡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资源共享。

3.有相关性强的课程和师资。乡村旅游是综合性极强的旅游行业,知识要求涉及酒店服务、景区服务、景点讲解、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这些有旅游服务类专业群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以借鉴;而且在基础课程上和旅游服务类专业有相通性,可以实现课程与师资的共享,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就可以培养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农村中职学校应该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本地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实践,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引入农村中职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乡村旅游人才,解决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行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专业性很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师及教学设施亟须规范和统一,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职称,更要具备与行业有关的丰富经验,因此农村中职学校要做好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农村中专学校应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专业教师将深入乡村旅游企业,掌握实际技能,了解人才真实需求,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提供鲜活的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

[1] 段章馨.“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乡村度假;国内外;研究进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63-03

引言

乡村度假是以乡村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进行的一种休闲度假行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国外乡村度假开始是以少数极其富有的人物为度假主体的,二战后乡村度假逐步面向大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在法国,1954―1955年只有145家乡村住所,到1980年已经达到28 000家[2],增长了近200倍;在英国,有一半以上的专职农民已经发生了转变,绝大部分投入到了与度假旅游相关的活动中,并获得了每年超过1亿英镑的额外收入;在整个欧洲,有1/4的居民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度假目的地[3]。而国内乡村度假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4],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国外乡村度假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度假发展动因、发展的作用、度假者行为研究和乡村度假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1.乡村度假发展动因。乡村度假的迅速发展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从供给方来看,Arie Reichel[5]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得出在国外很多地方乡村度假旅游产业的兴盛与农业的衰败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乡村度假旅游的兴旺也来自于需求方的刺激,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乡村度假旅游[6]。此外,乡村的环境也是刺激度假者的主要因素。乡村能提供给人平静、田园诗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与自然能达到很好的和谐 [7]。

2.乡村度假发展的作用。根据1973年英国德文郡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乡村度假或旅游给当地村民提供了38 000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与从事农业劳作的2 250个就业岗位而言要多的多[8]。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则表明乡村度假旅游对农户而言仅仅只是一种增加收入的辅助形式,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只能为农户提供很少一部分的经济收入[9~10]。Weaver 和Fennell[11]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因发展度假农庄的总收入少于10 000美元,占农业总收入的不到1%。

3.乡村度假者行为研究。根据Isabelle Frochot [12]研究文献后发现,乡村度假者比一般的度假者对所体验的舒适性的标准要更高。但是乡村度假者的平均消费却比一般的度假旅游要低。根据各种研究显示,在乡村度假的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要比在海边或城市度假地的低20%~30%。

在对乡村度假旅游者进行度假动机分析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Isabelle Frochot找到四个影响乡村度假选择行为的因子:户外(Outdoors)、乡村性(Rurality)、放松(Relaxation)和运动(Sport)。Philip L.Pearce[8]根据调查发现乡村本身是否静谧成了该乡村能否成功发展度假的重要条件,同时农户要提供给度假者一种观赏和游玩环境的基础,但度假者并没有很强的想要参与农庄生活的意愿。Weaver 和Fennell[11]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度假者(54.6%)选择在夏季进行度假,此外25%和14.9%的度假者分别选择秋季和春季,选择冬季的只有6.7%。

二、国内乡村度假发展的研究进展

中国的乡村度假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阳朔,是由一位叫帕特的美国入境度假游客带动起来的 [4]。

国内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中国发展乡村度假的作用。对乡村度假的发展意义,学者们的意见颇为相似。唐代剑 [13] 论述了乡村度假的意义有三点:一是满足了度假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总量;二是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村就业率;三是发展了农村服务业,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刁宗广[14]认为,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是社会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

2.乡村度假的开发前提条件。唐代剑[13]指出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是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并认为乡村度假的选址符合三个规律:一是大环境的选择与乡村旅游点基本一致;二是近距离(一小时车程)有供度假者游玩娱乐的村庄最受欢迎;三是大多数度假者喜欢在建筑风格或庭院布局有特色、主要成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庭度假。姜财辉、陈永昶[14] 认为,度假旅游的发展涉及三个主要条件:度假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旅游市场的成熟度,并在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思路中指出乡村度假旅游地一是应当具有孤岛特色,即具有自然环境的天然性和原生性及乡村文化的原汁性;二是要有完善的设施条件;三是开发乡村度假旅游的过程中要维护社区利益;四是选择合适的客源;五是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应当走精品之路。

3.国内乡村度假开发类型及模式。黄远林[15]指出,中国乡村度假的开发模可以选择特殊体验式度假、休闲观光式度假、城郊周末度假等。而乡村度假的运作模式比较常见的是“社区参与”和“公司+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王铄[16]则认为,开发乡村度假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分时度假的开发模式进行,以农民房产价值入股,共同经验的开发方式,通过俱乐部式的点数制、国际流行的两年制以及农民安于餐饮和其他服务等形式来实现。而徐清[17]认为,乡村度假产品开发类型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而乡村度假的开发模式有“旅游开发商”、“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三种。

三、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国外乡村度假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样,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多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等,同时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的乡村度假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借鉴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乡村度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乡村度假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方法运用以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为明。毫无疑问,国内乡村度假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为了提高国内乡村度假的研究水平,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国内的乡村度假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1. 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目前国内乡村度假研究范围明显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对乡村度假发展意义、开发条件、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等内容,今后可在已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研究点,如:乡村度假的产生、发展机制,乡村度假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心理,如何使评价乡村度假目的地居民对发展度假的感知,乡村度假目的地规划与建设、乡村度假开发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等。

2.研究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研究并重。国内乡村度假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和实证佐证。今后对乡村度假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多采用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多运用问卷调查、直接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3.加强借鉴国外经验。国外乡村度假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成熟,在乡村度假的开发、营销、目的地管理、环境保护、旅游者研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国内学术界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合作,注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从实际出发,洋为中用,从而提高中国乡村度假的研究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obert Christie Mill.度假村管理与运营[M].李正喜,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2]Stefan G?ssling1.Susanne Mattsson.Farm Tourism in Sweden: Structure,Growth and Characteristic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02,(1):17-30.

[3]Richard Sharpley.Flagship Attractions an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Alnwick Garden[J].ng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2):125-143.

[4]秦剑峰.乡村旅游:中国旅游名县的第二次创业[J].当代广西,2004,(2):30-31.

[5]Arie Reichel ,Oded Lowengart ,Ady Milman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1(2000)451-459.

[6]Aliza Fleischer,Abranham Pizam.Rural tourism in 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1997,(6):367-372.

[7]Victor T.C.Middleton.Tourism in rural areas[J].Tourism Management.1982,(3):52-58.

[8]Philip L.Pearce.Farm tourism inNew Zea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37-352.

[9]Rickard,R.C.,The Role of Farm Tourism in the Less Favored Areas of England and Wales[J].Report No.218,University of Exete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it,Exeter,1983.

[10]Oppermann,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1),86-102.

[11]David A.Fennell,David B.Weaver.Vacation Farms and Ecotourism in Saskatchewan,Cana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4).

[12]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 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

[13]唐代剑.中国乡村度假简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71.

[14]姜财辉,陈永昶.中国乡村度假旅游开发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6):88-90.

[15]黄远林.中国乡村度假的发展趋势与开发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0):309.

[16]王铄.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小城镇旅游,2007,(9):88-91.

[17]徐清.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乡镇经济,2008,(4):64-67.

Progress of Foreign & Inland Rural Holiday Study and Inspiration

ZHAI Yuan,CHEN Peng

(Jinhua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Jinhua 321007,China)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是以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的原生、和谐的乡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享受乡村自然美和生态美;培养环保意识,保证自然生态系统不遭破坏;促进乡村社区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既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也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原有生态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的进一步优化与建设。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地环境

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使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识,更注重村容村貌,变被保护为主动保护。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将促进旅游地大环境的改善。同时,还将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生态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产品结构,使传统农业增添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3、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在充分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美学、系统科学等方法,在环保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等与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层次单一,缺乏特色

除部分外国游客和少数知识层次较高的国内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研习外,目前乡村生态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生态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许多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农产品上市时游客如蜂,农产品下市时清冷无人。而乡村生态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名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甚至未开发。

2、乡村文化的流失以及旅游者的“行为污染”

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民间的资源不去用,而舍本求末组建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把不属于本民族的东西硬搬过来甚至完全把地方原滋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西化、洋化、现代化、商业化。”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游客的涌入,地方民俗文化也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者成了舞台上的民俗秀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原始性和乡村性。

3、旅游业专业人才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开和研究均处于较底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1、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对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调查、评价、分类,根据乡村生态资源类型、特色等实际情况和生态旅游展现重点进行不同的定位,分区划片,形成大乡村生态旅游区,避免“小打小闹”、“遍地开花”带来消极的“近邻效应”和不良的空间竞争。同时把区域乡村旅游项目分散布局,使得社区交错分布,既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也方便各旅游市场就近体验乡村生态旅游,还可以是农村通过旅游开发改善贫困地方的经济问题。在资源整合上,不仅仅把农业景点进行整合,还要结合当地旅游特色景点、当地地域文化进行多方位整合。

2、保持乡味本色,营造乡村魅力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要避免将城市现代化建筑移植到乡村,防止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尽量保护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做到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针对乡村景观生态层次制定不同标准,对各区内设施配制做出规定,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造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要充分体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展现乡村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尽力减少人工色彩,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的斑块、廊道相协调。总之,要强化自身的特色和异性差——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乐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魅力。

3、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一方面要保持地域特色文化,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另一方面针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的情况,注重发现和培植乡村文化,在其旅游规划及开发中加大文化的比重。在开发中要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创建文化品牌,围绕文化主线配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在文化旅游的开展过程中,每个乡村旅游区都要赋予自己的特色,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如饮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同时,尽快把乡村旅游的定位由单纯观光向度假和观光结合过渡,各社区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特色,发展地域特色,推出创新的旅游景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把休闲活动从大众化的打牌、吃喝向具有地域特色的娱乐项目转变。而且,旅游景点在开发一定时期后,要及时更新,防止旅游生命周期中停帶期及衰老期的到来。

4、加强人员培训,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以农民为主体的既能从事一般农事耕作又能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服务的“两栖型”人员,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使乡村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旅游服务,以良好的口碑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培训内容内容包括服务质量、卫生要求、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坏境保护等行业知识。

5、规范经营管理,加强社区参与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乡村生态旅游的经验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旅游企业须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申请,并在通过调查评定后发放许可证书。要理顺政府、旅游企业、社区村民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和“责”的关系,摒弃现有的单家独户管理模式,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做到政企分离,职责分明。旅游企业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经营,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在生态环境不遭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同时根据法律法规从企业收入中得到部分利润,与此同时村民也能通过提供劳力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去获得收益。

6、加强环保和生态意识,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