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路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铁路运输;集疏运;运输方式
中图分类号:U169.1 文献标识码:A
1 港口集疏运背景阐述
近年来,国际贸易飞速发展,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节点,是所在城市及其腹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的全程运输包括:海上运输—港口装卸—集疏运三个环节,其中集疏运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又复杂的环节[1]。作为港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影响着港口物流服务效益与效率,同时也是连接港口与腹地的“大动脉”。
良好的集疏运是保证港口畅通的基本条件,也是吞吐量发展的基本保障[2]。集疏运问题的提出在于考虑如何使得在港货物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下一阶段的运输,同时要求效率、成本、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各方面达到总体最优。
1.1 港口集疏运现存问题
港口集疏运系统作为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尚未形成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导致其发展滞后于港口运输业的发展,使得吞吐量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充分重视港口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其后续的集疏运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忽视了铁路、公路、内河水路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发挥各自优势,造成口岸的集疏运系统互不衔接,没有形成网络。
1.2 研究港口集疏运的必要性
港口集疏运系统是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基础条件,对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和经济腹地范围的扩大起着决定作用。为避免其无法与港口运作相匹配而滞缓港口发展,相关研究成为了港口航运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系统地探讨相关问题,对完善发展其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又可加速港口的运转,进而对国家或区域的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优化配置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多种运输方式合理比例的界定;二是网络结构、路径优化问题。本文针对运输方式比例的界定,并着眼于铁路运输在集疏运中的重要作用。
2 港口集疏运系统优化配置定性分析
2.1 优化目标定性分析
集疏运系统优化目标就是要发挥集疏运系统整体效能(综合效率与效益)最大化,使系统处于高效、和谐发展的状态。其因素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与集疏运效率、效益直接有关的因素。间接因素则是指与效率、效益本身无直接联系,但对整个社会体系产生影响的因素。
直接因素可分为两层:一是内部协调,即基于各环节间的协同效应,使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在总量配比、空间布局、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措施政策上相协调,同时配以完善的集疏运功能,包括系统结构、组织经营、技术设备、功能协调等[1]。二是外部协调,是指集疏运系统与外界需求总量上的协调以及区域空间布局上的协调[2],包括系统布局与系统能力协调。
集疏运系统在不断变化发展,若只考虑效益与效率因素还不够全面, 非效益目标理应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只考虑运作效率,公路运输以其“门到门”的灵活性无疑是首选,但公路运输的过多使用会引发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可见,集疏运系统与港口物流、经济、地区、资源、环境之间发展的关系值得加以考虑,其重点在于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 优化目标层次结构
结合上述港口集疏运系统内外部协调因素及其它间接因素,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层次结构图,包括若干分级指标,以此为目标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提供评价思路。具体如图2.1所示。
3 集疏运方式合理分担率研究
港口集疏运系统具有多目标性,不确定性以及决策复杂性。其中集疏运方式分担率的研究存在于集疏运内外部协调优化之中,同时,与一些间接因素密切相关。作为重要一环,影响着港口集疏运效率与效益,又是网络结构与路径优化等后续问题的基础。
3.1 港口吞吐量及集疏运量预测
研究港口集疏运系统运输方式分担率,先要确定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及集疏运量。准确的预测是确定集疏运运量的基础。本文使用由三次指数平滑法与灰色预测法组成的组合预测法[3]。具体将在最后一部分以上海港为例进行预测计算与结论分析。
3.2 集疏运方式选择分析
研究集疏运的合理分担率,首先从运输方式的选择入手——总体最优的运输方式选择问题研究。
3.2.1 各种运输方式优缺点
(1)公路集卡直运方式
优势:唯一能够实现门到门服务的运输方式,避免了中转重复装卸,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送速度较快,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方案实施成本较低。
劣势:能源消耗较多,单位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持续性差,载运量小且污染排放严重,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影响。
(2)铁路运输方式
优势:最大的特点是载运量大,安全可靠,计划性强,连续性强,且对环境较友善。其单位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其比重,能有效降低公路运输压力。
劣势:停留时间长,列次班次少,机动性较差,无法实现门到门运输,增加了两次短驳与装卸作业。
(3)内河水路运输方式
优势:运输成本低、耗能低、载运量大,投资省。
劣势:需要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对其影响较大,航行速度较慢,运输过程较为复杂。
3.2.2 世界大港集装箱集疏运分担率分析
新加坡港是世界贸易的转口港,80%以上来自国际海运中转,其集疏运体系主体运输方式为水运。德国汉堡港是河口港,除了发达的内河与海运转运外,重视公路运输,但随着公路交通堵塞导致运输效率下降,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便开始致力于运量的转移。公路与铁路运输方式所占比例从以往的60%与25%,转变为37%与29%。荷兰鹿特丹是水陆集疏运综合港口,同汉堡港区位相似,其内河沿海运输比重正在不断上升,重视水运发展,这与汉堡港在对铁路和内河的重视程度上有不同的倾向[4]。纵观世界大港集疏运方式的发展趋势,从经济、能源和环境角度出发,将集疏运方式从公路向铁路、内河转移已成为集疏运方式分担率的发展趋向,同时要注重铁路与水路关系中的协作性与竞争性。
集疏运运输方式的转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各港口应根据自身情况,在“转移公路运输量”这一大方向上,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完成公路运输向其它两种运输方式转移的过程。
3.2.3 运输方式选择考虑因素
集疏运运输方式选择考虑因素包括产业结构、腹地范围影响、运输成本以及运距等。产业结构是通过其对集装箱货物的影响,改变运输方式的选择,导致分担率改变。腹地范围大小的不同,运输方式结构也不同,当腹地范围较大时,远距离铁路及内河水路运输所占比例较大,反之,则公路运输比例大。运输成本是选择运输方式的主要因素,即选择总成本数最低的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前,要考虑选择的运输方式是否在其合理运距之内,远距离运输选择铁路或内河水路运输较为合理,有部分急需的则趋向于公路直送更为有利。
3.3 优化目标总体最优的运输方式选择
研究优化目标总体最优的运输方式选择,由于目标众多,量纲难以统一化,故以运输方式的总费用为基础,将众多非直接因素转化为能与总费用相加的量,两者相加构成运输方式的“总成本”。从而进行运输方式选择,目的是使选择的运输方式的“总成本”最低。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地理教学
当今,自主学习被老师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更被看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他们终生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这样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解惑作用也就更凸显了。
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然后学生回家或晚自习独立做作业。虽然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注重了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也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有的同学会难以接受;有的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而被动接受;有的同学也许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太轻松,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学习的激情。学生做作业时,老师又不可能在其身旁答疑解惑,这样学生的问题就难以全面、及时的了解,再加上课时紧等问题,也就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往往会成了某些学生的遗留问题,进而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接受一节课所有的学习内容,而做到不会遗忘,而单凭课堂上的笔记,却难以做到有效地复习。
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自主掌控节奏是非常有必有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再者学生遗忘的一些知识,他们在复习时也需要老师再次点拨,而不同的学生需要点拨的也不尽相同。随着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也就需要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而现在提的最多的应是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下,学生课下或自习时间自主学习新知识,老师提前把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录制成为视频,发送到平台上,供自学有难度的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就能按自己的节奏、随时随地地学习,然后接下来的课堂上做作业,以充分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当然,录制的微课也可供学生在以后的复习中选择性地反复观看。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一章的第一节,本节就是《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针对交通运输方式,教材先介绍了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接着以表格的形式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并说明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在交通运输方式布局这个问题上,先说明了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并以图的形式形象展示了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最后以案例:南昆铁路的建设来具体分析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下一节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打好基础。
(二)课标要求与建议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活动建议: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比较,但不够全面,而且当时涉及到的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问题也比较简单,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能比较全面的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根据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线和点布局的影响和制约因素的分析上,学生已有了农业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作为铺垫,但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前两者差别较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并根据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3.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
4.能根据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深刻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并上网收集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方向的相关资料,进行同学之间交流。
2.通过案例:南昆铁路的建设,归纳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因素的分析思路,并用来分析家乡交通线的布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查阅资料并交流,感受交通运输方式的迅猛发展,并关注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分析家乡交通线的布局,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给学生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简单的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质疑学案及自学测评题目。
【学习目标】
1.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根据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说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3.归纳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
4.根据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点。
【自学质疑】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表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根据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给下面的运输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表1
根据你上面的选择,总结如何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有疑问的请观看微课《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请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加深理解,并同学之间交流。
二、交通运输布局
1.阅读图5.3,认识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2.交通运输布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请具体分析案例1: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并总结交通运输线的区位条件分析思路。
4.请思考并查阅资料,总结港口、车站、航空港这些交通运输点布局的区位条件分析思路。
(有疑问的请观看微课《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条件分析思路》)。
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乡交通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选择一条你熟悉的铁路、公路,或一个车站,分析影响它们布局的因素?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当然,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借助群体的力量。如果是在班级里集中自学,小组内各成员在各自完成自学后 ,就可以把自学过程中的问题集中起来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别的小组或把问题提交给老师。如果是分散自学,学生也可以借助平台与班内的其他同学讨论、交流,然后把仍有疑问的内容通过平台提交给老师。
学生完成自学后,接下来就做在线测学。为了便于统计,老师把测评题目上传到平台上,选择题比较好操作。当然 学生也可以在线做一些综合题,而且还可以同学之间互评、互学。题目要针对知识点,注重基础,能反映学生的自学情况。
【在线测学】
读“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完成下面1~2题。
1.图中交通运输方式搭配合理的是( )
A.甲―水运 B.乙―公路
C.丙―铁路 D.丁―铁路
2.关于图中运输方式科学的理解是( )
A.甲适宜长距离运输
B.集成电路由北京运到拉萨选择乙运输方式最好( )
C.丙受水文影响最大
D.丁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集装箱的迅速发展体现了交通运输发展的( )
A.网络化 B.高速化 C.专业化 D.综合化
4.下列不属于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是( )
①公路运输网、内河水路运输网
②铁路-公路运输网、公路-内河水路运输网
③省级综合运输网、航空运输网
④地区级综合运输网、铁路运输网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相对山区较小
②山区修筑公路因就地取材,建设费用较少
③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
④沼泽地区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学生自学完成以上内容后,课堂上老师主要针对问题答疑解惑和通过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学生能力。老师答疑解惑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老师批阅的学案、自学质疑课后学生提交的问题、在线测学发现的问题等。学生用一定的时间来合作释疑、巩固,然后就做应用提升。应用提升的题目要注重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体现情感价值观教育。
【应用提升】
下图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据此1~2题。
1.图12中左图与右图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④ D.丁――③
2.下列贸易中,选择的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乙 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
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 D.电子元件:硅谷渥太华选③
读成兰铁路示意图,回答3~4题。
3.成兰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自然障碍主要有( )
①泥石流 ②火山 ③喀斯特地貌 ④滑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修建成兰铁路的重要意义有( )
①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③促进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
④改善沿线地区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港口,条件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港口,最容易发生泥沙淤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自学课后的活动题,选择你熟悉的铁路、公路,或一个车站,分析影响它们布局的因素?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8.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2014年5月21日,在亚信峰会上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
(1)试从地理角度说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答出三点)
(2)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至少答出三点)
以上题目先让不同小组的几位同学分工到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做在学案上。做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然后,让没展示的几个小组分别出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结合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来点评展示同学的答案。最后,老师点评、总结学生的回答,解决学生的疑问,总结规律、思路。
《有效教学》这本书中有索萨的观点: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练习新学习的东西来说十分重要,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在问题的处理上会出现困难。而以前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的新课,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同时也造成老师没时间让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而翻转课堂学生就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可反复看微课,反复思考,找出疑难点。这样,老师课堂上讲得少了,就有时间来给有疑惑的学生单独答疑解惑。同时,以前课下做的作业,得不到老师及时、充分处理的问题也解决了。也就是,学生自学的新知识和做的作业都得到了老师充分的指导,这对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对翻转课堂的实施制约较大的是辅助的网络平台和微课。在网速快的前提下,学生更需要操作简单,容易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问题,内容丰富的平台。而微课的设计和录制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首先要选取恰当的内容,然后把内容设计得更简单、更形象易懂,最后再用简练、吸引学生的语言录制出短小精悍的微课。在这期间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13制作幻灯片,熟练运用Camtasia Studio、Articulate Storyline等软件录制微课是至关重要的,尽量录制出交互式微课。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8.
关键词:地域共享 物流成本 控制策略
地域共享理念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其内涵包括一定的界限性、优势与特色、内部相似性与外部差异性和地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性。地域物流系统指社会中各种物流活动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具功能和结构特征的多层次有机组合体。
地域共享则是指现代物流业在协调与平衡地域间差异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功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治理理念。
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现状
(一)物流功能环节控制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区域跨度很大,因此运输费用占据的比重最高。常用的运输费用控制技术主要有:
一是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综合考虑公、铁、水和航空方式的优缺点,结合货物性质,灵活有效地满足货物安全化、经济化的原则。二是平衡时间与价格。服务质量与运输价格是正比关系。在控制运输价格的基础上,采用资源共享,利用社会空闲设施与设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此外,统筹跨区域运输计划,合理选择最佳联运方式与搭配组合,降低年度运输总成本。三是路线优化设计。运输路线的选择与货物性质、客户要求的到达时间、到货地点和运输成本等都有联系,尤其在越来越普遍的跨地区运输中会涉及多区域、多路况和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其中容易控制的是驾驶路线的距离计算、途中燃油消耗的计量、货物可损比例的测算等,而难以控制的是实际路况的变更及地区相关部门监管的额外罚款。而这些突然因素需要地域信息的及时分享和实效沟通,并在各利益主体“寻租”满意的条件下,降低总体运输成本。
装卸搬运是物流环节中次数最频繁、花费资源最多的一项功能,因此,装卸搬运是物流业成本控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控制技术包括:
一是合理布局设施,合理购置设备。物流中转功能对跨区域运输非常有利,可以方便货物集散,实现“门到门”配送,并能提高车辆满载率,降低货物单元物流成本。合理的设施布局可以缩短装卸搬运距离,节约作业能耗,减少作业次数,从而保证货物的质量与品质,此外,合理的设备购置可以防止无效的作业方式和作业过程,提高装卸搬运效率及货物装卸纯度等。
二是高素质、高技能员工培训。装卸搬运作业成本的降低除了上述因素外,还与岗位员工的素质与技能密切相关。国外发达国家经常举办装卸搬运技能比赛,挑选出高水平作业技巧和方法,以制定作业手册或范本,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装卸搬运员工培训不仅直接影响到货物本身的质量和环节成本,还间接影响到仓库利用率和车辆车厢载货率等指标。
除上述控制方法外,还包括“公用”仓储成本控制、地域装备共享标准及退货作业成本控制等。
(二)物流成本核算控制
一是地区核算体系尚未对接。新税制改革后,“营改增”已在上海、江苏等城市试点,并将于2013年全面铺开。这个是中央对服务业成本改革的一项新举措,但由于各地区推行进度不一,导致物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难题。此外,各区域生产制造业物流成本无法独立核算,口径标准不同,这些都是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亟需完善的方面。二是控制缺乏全程跟踪。由于现代物流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涉及行业与体系越来越多,并且物流环节纷繁复杂,因此物流业成本控制必然要求全程跟踪。与此同时,地域资源分享和配套制度的构建为其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既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又具备物流行业体系从业经验,因此现代物流业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地域分享和产业协同相应的成为许多物流企业争相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也是目前很多物流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美国物流业成本控制现状
(一)美国物流业成本变化
通常物流业成本的比较分析都是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研究对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物流业总成本大体保持下降趋势,从11.5%下降到9%以下。当然从总量上看,各国物流业总成本绝对值都是呈上升态势,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物流业成本核算采用物流总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运输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这一公式,其中存货持有成本=利息+税、折旧、贬值、保险+仓储费用,物流运输成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油料管道运输+航空运输+货运相关费用+货币费用,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订单处理和IT成本+市场预测、策划制定及相关财务人员的管理费用。从美国近几年物流业成本数据来看,库存费、运输费和管理费都是升中有降,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库存保管比例逐年降低,引起库存周转速度提高,从而导致资金利用率增加。
(二)我国与美国物流业各项成本比较分析
1.库存成本比较分析。我国物流业库存成本总额是逐年递增,由1998年的8070亿元增至2000年10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5%;而同期美国的仓储管理成本由1998年的26794.8亿元增至2000年的31177.9亿元后逐年下降,到2002年已下降到24644.6亿元,两年间平均下降了2.81%。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库存成本较美国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库存量大,使得资金积压量多,降低了资金周转率;二是库存设备技术落后,地区差异大,且资源分享率低;三是仓库利用率较低,存在大量闲置资源。
2.运输成本比较分析。我国物流业运输成本也是逐年增长的,由1998年的5783.88亿元增至2002年的9296.0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56%。而同期美国则由1998年的43782.69亿元增至2001年的50072.83亿元之后开始下降,到2002年下降为47755.41亿元。我国运输成本占GDP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而美国则是逐年递减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物流运输成本较美国增长速度快的原因有:一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跨地区货物流通量增加;二是能源价格逐年攀升;三是大型运输设备更新速度慢。
3.管理成本比较分析。我国物流业管理成本同样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1998年的553.77亿元增至2002年的769.4亿元,5年累计物流管理总成本为3310.9亿元,同期美国5年物流管理总成本为14886亿元,两国物流管理总成本差额为11575.1亿元,美国物流管理成本比我国物流管理成本高出77.76%。中美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例均保持在0.4%左右,尽管两者物流管理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相似,但是从货物流通量及物流业所占资本总量而言,我国管理水平较美国低,因此物流业管理成本还可以得到降低。
(三)启示
从地域共享角度来看,首先,美国资源利用率极高,不仅表现在企业自身库存管理水平和设备利用率方面,还体现在跨区域运输效率方面,都能够降低物流业总成本;其次,美国对物流信息的开发与应用非常重视。未来物流业的竞争就是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竞争,从集装技术、共同配送到“物联网”,美国都先人一步,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能力,同样体现出资源分享和产业协同的优势;最后,人才、制度与环境也是两国物流业成本比较分析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完善的物流资源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的国家环境都为物流业基于地域共享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物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很多问题和弊端会逐步暴露,也会逐渐得到解决,因此,现代物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资源意识则成为宣传导向的重中之重。
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策略
(一)健全资源流通的制度环境
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主要包括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与流通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一方面,中央职能部门应集中资源分配权力,从宏观层面对地区物流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分布,保证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利用,以区域原有基础构建综合物流系统,更高层次的协调矛盾,避免地区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充分发挥物流专业能力,“由下而上”的收集现代物流业成本信息提交职能部门统一汇总,据此做出有利于社会物流成本降低的对策。此外,物流业的参与主体应深刻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差距,服从管理,强化大局意识,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营造“高退低进”的行业运作氛围。
(二)构建物资流动的大平台系统
大平台系统内容包括物流新闻、运输车源信息、仓储存货信息、物流设备利用率、物流人力供求及其他多样化服务,并结合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设置物流博客与论坛,增强交互性,从而满足各地区广大消费群体的需要。
首先,工信部应制订统一的信息平台技术标准及相关设备研发制造机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自行构建与实施各类信息平台的矛盾,解决信息沟通与交流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其次,第四方物流企业应根据“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下,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提出完善合理的平台衔接与联通建议,实现“共用”向“公用”的转变。最后,物流企业转变传统管理方法,以信息管理为发展目标,争取早日融入到物资流动的大平台系统中。
(三)深化新会计制度影响层面
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方式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存在一定的阻碍,尤其对跨地域运营的运输系统而言,不同的会计制度所体现的方法和手段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核算。因此,现代物流业应该构建跨地域共享的创新性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并根据物流领域的特点编制新的适用于物流管理的会计凭证与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使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行业相区别,体现出科学性和连续性。同时,各地区应设立普遍公用的物流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使物流业综合成本能够得到准确分析,从而利于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各物流企业及时了解 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四)完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制度
完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制度是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的又一个重要建议。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的利益分配经验,明确主管部门和运营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确立“荣辱与共”的发展理念,共享资源,互相促进,加深信息沟通与交流,改变目前某些恶性循环的现状。第二,各地区物流协会与行业部门加强联系,共享资源,统一认识,制定双赢或多赢的规章制度,提高跨地域合作的可能性和合作性。第三,大型跨地区物流企业应深化供应链管理理念,通过并购、兼并等重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从整体上降低运营成本。第四,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不兼容是目前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又一难题。电商建物流或物流建电商都不利于社会物流成本的下降,而地域资源难以共享和合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五,高素质、高职业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参与主体分配的长期保证。人才建设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水平物流人才对跨地域共享的物流资源分配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新中,崔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第3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冯耕中,李雪燕等.物流成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黄世一.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曹慧,朱俊莹等.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