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畜牧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业发展现状

第1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庆阳市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1-2]。畜牧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水平体现人民生活殷实状况。庆阳市作为甘肃省级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近几年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处在现代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和农户分散养殖并存的阶段,畜牧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选择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对庆阳市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资金、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1发展现状

1.1特点

1.1.1养殖数量稳步扩大

近几年,庆阳市畜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庆阳市畜牧业生产力在2008年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从2009年以来,肉蛋奶产量、畜禽存栏量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特别是2013年,肉绒羊饲养量比2008年增加了将近100万只,6a饲养量增加了52.62%。2013年,庆阳市全市肉牛饲养量62.20万头,肉绒羊饲养量287.50万只,生猪饲养量93.30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0.20万吨[3],鸡540万只[4],种畜禽生产企业30家[5]。同时,在政策扶持下,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环县、庆城县、华池县、镇原县、宁县被列为甘肃省牛羊大县。

1.1.2规模养殖步伐加快

全市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户分别达到804个、6.8万户,规模养殖比重由2006年的39%提高到46%。其中肉绒羊规模饲养量达到78.40万只,占全市的31.0%;肉牛规模饲养量达8.75万头,占14.0%;生猪规模饲养量达85.00万头,占87.8%。同时,一大批畜禽品种好、养殖规模大、经营效益高、品牌意识强的畜禽规模养殖企业脱颖而出,形成了“宁州肉羊”、“东紫”牌早胜牛、“天兆种猪”、“解玉花羊绒”、“中有”牌鸡产品、“嘉仕”牌豆奶粉和液态奶、“古象奶粉”等诸多品牌,有4家养殖场被评为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4家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6]。

1.1.3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突破

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畜禽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现有从事草畜产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草畜产品加工企业20个,其中肉类加工企业6个、草产品加工企业5个、乳品加工企业5个、绒毛等其它加工企业4个;活畜交易市场91个;创建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640个[7]。主要体现在下两方面,一是投资经营模式多元化。国家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庆阳市关于肉牛、肉羊等畜牧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纷纷返乡兴业,建办规模养殖场,畜牧产业融资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①集中经营。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成员共同投资建设,如环县甘牧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产业示范园是由各生产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如以西峰区鄢旗坳为代表的循环农业示范区。②独自经营。如环县世强牧业公司,由个人投资兴办,目前已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完成肉绒羊养殖、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如宁县甘肃陇牛乳业有限公司,是由个人投资兴办的一家集饲草销售、奶牛养殖、鲜奶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生产酸奶饮品5万t,养殖奶牛500头。③股份经营。如镇原县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由董事长张华等几个股东投资兴建的集饲料加工、孵化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肉鸡养殖企业。④技术合作经营。如庆城县甘肃天兆猪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加拿大的养猪公司Hylife合资建立的专业从事种猪繁育、销售和服务的现代养猪(育种)中外合资企业,引进866头优质种猪资源,同时买断了FAST在中国的种猪基因改良技术和成果,确保种猪主要性能与北美同步改良。二是养殖标准化。为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庆阳市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广泛宣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政策和创建内容,引导广大养殖场户积极参与。对养殖场生活办公区、生产区、隔离区、粪污处理区等进行合理布局,对畜禽养殖圈舍、水电路设施、消毒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饲料间配套设施、畜禽养殖档案以及各类技术规范、规章制度等软硬件设施进行一系列的标准化建设,大部分养殖场实现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全面保障了“菜篮子”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1.4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科学饲养措施,畜禽养殖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较2006年增长65%。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为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畜牧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1.2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2.1养殖大户经营模式

养殖大户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一般养鸡规模1000~2000只,养猪50~60头,养牛20~30头,既具备散户饲养的灵活性又有集约化饲养的规模性与专业性,是“家庭农场的雏型”,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如环县养殖大户朱晓峰,2013年通过双联惠农贷款30万元建立了标准化的羊舍,年出栏肉羊1000余只,年毛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1.2.2肉羊养殖的“30+1”模式

庆阳市坚持标准化发展方向,创新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宁县为代表的“30+1”模式(户养30只母羊+1只公羊,村30个农户+1个龙头场户),如宁县宁州肉用种羊场、甘肃大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县良平肉用种羊扩繁场,现已发展规模养羊户超过3100余户,走出了“小群体、大规模”和“公司+农户”的路子。

1.2.3“合作社+农户”模式

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舍饲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秸秆饲料化、粪污无害化的“六化”标准和“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青贮饲草、统一销售服务”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形成“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环县六合碧专业养殖合作社吸纳社员75户,合作社开展良种繁育,生产优质二元杂交羊,为全县养殖户提供良种肉羊和饲草料,提高了养殖饲养科技含量。庆城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不但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还把一个个单打独斗面对市场的农民“捆成捆”,帮助他们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和发家致富的能力。

1.2.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共同体,由企业和养殖户共承担市场风险,延长了畜牧产品的价值链条,有益于畜牧业收益水平的提高[8]。以镇原中盛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肉鸡全产业链,建成标准化种鸡场6个、鸡苗孵化中心1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90个、有机肥加工厂1个,饲料加工厂1个,实现了肉鸡全产业链经营,延长了产业链。不但促进了畜牧业从传统的放养型向依靠科技、兼顾规模和效益的现代化型转变,而且有效克服了过去散养模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防疫困难、销售不畅等各种弊端,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模版和持久动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庆阳市畜牧业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但从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系统发展的角度衡量,还存在以下问题。

2.1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足

由于受金融体制和融资政策的限制,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比较困难。养殖企业融资主要靠农行、信用社的贷款。庆阳的畜牧产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抵押物少,又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且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正常周转所需流动资金数量大,致使资金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贷款难。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难度大(商业银行贷款一般要求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作为抵押,而许多中小型养殖企业是租赁经营,房产、土地、设备等有效固定资产不足,造成贷款难度大)、手续繁杂、审查周期长(据养殖户普遍反映,贷款落实到位一般在3~6个月);二是贷款期限短。一般贴息贷款在1~2a,不能满足畜禽生产周期需要;三是贷款资金量小,各种惠农贷款一般是2万~10万,而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正常周转所需流动资金量较大,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四是融资渠道窄。商业银行贷款难度大,其他私募基金贷款管理不规范且利率高,养殖效益绝大部分用以支付贷款利息,严重影响养殖企业的积极性;五是金融秩序混乱。银行乱收费、乱放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高息揽存、高息放贷,产业资本大量流向民间信贷,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难。

2.2缺乏大型专业交易市场和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

目前,庆阳市活畜销售主要靠小商小贩的贩运,销售过程中中转环节过多,互相压价、层层剥皮现象严重,一个萝卜几头切,致使养殖效益低下。同时,外地商贩入场入户收购对防疫也造成很大压力。另外,尽管庆阳市有肉类加工企业6个,但加工能力小,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仅1万头、肉羊10万只、猪30万头、肉鸡3600万只,冷藏库容5000t,绝大多数牛羊以活畜形式调往外地,产品附加值低,影响养殖业的效益。

2.3养殖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庆阳地区从事畜牧养殖业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回乡创业人员,二是从事传统养殖且具有一定经验的养殖带头人,三是大学生创业人员。前两类人学历层次比较低,专业知识极为匮乏,而刚从学校毕业的创业者没有在养殖第一线的从业经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营风险对养殖户造成了最大的威胁,畜禽乱用药、超量用药、盲目治疗等现象没有彻底杜绝,致使养殖效益低,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9]。

2.4良种体系不健全

庆阳市有供种能力的种畜禽场少,良种供应大部分靠外引,成本高,效益差。现有的70多个冻配点,能正常开展冻配改良工作的不到1/3,大部分黄牛冻配点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影响着品种改良工作。肉羊、绒山羊良种自繁能力不足,供种能力不够,人工授精技术应用范围非常低,限制了良种公羊的改良潜能,严重制约着肉羊、绒山羊的良种化进程。

2.5缺乏信息平台

养殖业缺乏信息平台,从业人员不能及时了解科学养殖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10]。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只顾养,不看市场需求,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致使出现宰杀母畜的现象,畜产品价格常出现周期性波动,养殖业风险加大。

2.6养殖小区重建轻管

近年来,政府、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农民经纪人利用技术、资金和营销网络等优势,创建了多种形式的养殖小区和合作社。但许多养殖场仓促上马,以套取政府财政补贴为目的,项目没有得到科学规划,造成许多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存在“空壳化”现象。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和农户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养殖圈舍建设上,等圈舍建好以后,缺乏流动资金,无力购买畜禽和饲草料,致使一些养殖场户的圈舍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3发展建议

按照“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畜牧业示范点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国家良种补贴和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甘肃省财政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等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着眼于实现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循环高效化,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强化畜牧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将庆阳市建成省级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样板。

3.1多渠道整合资金支持

畜牧业发展资金是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保障。应利用省上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

3.1.1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元投资

一是要强化信贷保险支持,大力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以畜牧养殖场(活畜、居民房屋等)为抵押的信贷业务,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加大对畜牧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引导相关保险企业开展畜牧业(特别是肉牛肉羊生产)保险试点(或以财政资金支持养殖保险),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畜牧产业,促进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形成。四是政府搭建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专门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解决养殖场户临时性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五是实行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养殖场户进行补贴或奖励。

3.1.2全面审计养殖专项资金

对养殖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严格审查资金安全,重点关注是否存在下级向上级虚报现象,或者上下串通、部门单位间串通虚报数量骗取、套取补贴资金;是否存在保险公司骗取保险补助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其次,要进一步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补贴政策需要平稳持续,母畜补贴、棚圈建设补贴、青贮池建设补贴以及机械补贴要根据各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水平而各有侧重。各种政策性补贴不仅仅要为养殖户带来实惠,更要对畜牧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发展予以有力支持。

3.1.3利用财政资金对牛羊猪产业实行

“四补一贴”应对牛羊猪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户种草和秸秆青贮、氨化进行补助。对投入养殖的企业贷款进行贴息,贴息由省、市、县和养殖户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贴息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3.2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贷款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出一批畜产品品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确实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要求,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三是加快配套产业建设,扶持企业或合作社建立畜禽专业交易市场(调运中心)、畜禽产品屠宰、仓储等设施,发展生鲜畜禽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实现收购、加工、包装、冷藏、批发、零售网络,促进养殖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3.3实施畜牧业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开展院地、院企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良种、饲养管理、饲草料种植加工、畜产品加工、副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把科研、试验、示范、推广、服务融为一体,推动养殖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3.4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拓宽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以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手机短信信息网络平台。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畜禽产业运行的监测预警,组建畜禽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实时提供国内外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服务。三是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组建养殖协会、屠宰协会、经纪人协会。四是重点围绕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治,形成上下贯通、部门衔接、跟踪问效的科学服务网络。

3.5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确保畜产品安全

饲草料是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是大力种植紫花苜蓿,在全市大面积退耕种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台塬地、庄前屋后空地种植紫花苜蓿,每个草食畜规模养殖场都要配套紫花苜蓿种植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全市20万hm2全膜玉米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按照1只羊青贮0.5t、1头牛青贮2.5t饲草的标准推广玉米秸秆青贮。三是抓好一年生牧草种植,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揉丝打捆”等秸秆加工利用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村能源(沼气)的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同时要强化畜禽疫病防控。按照“完善市级、加强县级、建设乡级”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防疫队伍建设,完善技术人员对本辖区内较大规模养殖场分片包干、定场定人负责制度,做好防疫监督、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重点做好畜禽重大疫病和常见病、多发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检测等综合防控措施。强化对活畜及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监管,防止外来疫情传入,实现“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和“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淑珍,杨发荣,吴建平.甘肃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12):82-85.

[2]张登辉.甘肃省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发展对策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08(3):75-77.

[3]白鹏飞.庆阳市畜牧业发展现状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5):27-28.

[4]马龙.庆阳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分析与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3):30-31.

[5]张晟,贺怀刚.甘肃省庆阳市快速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J].甘肃畜牧兽医,2015,45(6):9.

[6]昔红艳.庆阳市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4,44(8):14-16.

[7]何明渊,高宪儒.庆阳市畜牧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3,43(9):8-9.

[8]徐振飞,张武宏,刘雨田,等.庆阳市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2016,35(6):78-80.

[9]张秀珍,杨植,杨德智.庆阳市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1,7(3):17-20.

第2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县地处贵州北部,大娄山东麓。北与重庆的南川市相邻,东抵务川,东南靠凤岗,南邻湄潭,西南接绥阳,西北毗桐梓,东与道真县相邻。全县辖19个乡镇,144个村,6个社区,总人口585518人,其中农业人口549258人,县域总面积259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70.2%,耕地11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9.8%。有可利用的草山草坡161万亩,是一个农业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畜牧业的发展列为全县经济工作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提出了实施畜牧业发展“1113”工程(即:到20xx年实现生猪存栏100万头,牛出栏10万头,羊出栏10万只,禽出栏300万羽)和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的奋斗目标。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这一工作思路狠抓落实,使畜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xx年全县猪饲养量115.74万头,出栏55.48万头,存栏57.87万头;牛饲养量36.5万头,出栏3.1万头,存栏18.4万头;山羊饲养量20.3万只,出栏8.1万只,存栏10.15万只;家禽饲养量315.6万羽,出栏155.48万羽,存栏157.8万羽;畜牧业产值5.22亿元。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县畜牧业生产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科技水平跟不上等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为此,要发展我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以及“1113”工程目标,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

我县草山草坡众多,山塘水库较多,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优越,具备了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畜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到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一是要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二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发展养殖大户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作为工作主战场;三是多出台有利于畜牧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对外采取招商引资,对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活经营;四是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畜牧业的开发;五是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我县的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民增收。

二、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生态畜牧小区

我县多数农民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养殖效益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县畜牧业发展,重点要在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推进“畜——沼——果”、“畜——沼——粮”等科学生态养殖模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养殖大户到外县、市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推行“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大户养殖,统一防疫,集中服务”。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圈舍建设,饲养管理,逐步实现畜牧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狠抓养殖大户和畜牧养殖小区,逐步实现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三是培植和发展以大户、小区、重点乡镇为主的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典型示范带动,提高辐射带动效益;四是充分利用粮食、秸秆、牧草、草山草坡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五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兴办畜产品生产基地,搞好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六是结合我县农村“四在农家”、沼气池建设,大力推进沼畜工程,逐步实现畜牧产业化、农村沼气化。

三、力求创新,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正安养牛业历史悠久,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饲养牛,在长期的饲养选育过程中,不仅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培育了适应性较强的地方优良品种——桴焉黄牛,该品种耐寒、耐热、耐粗饲,蹄质坚实,动作敏捷,适于山区役用,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项目。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的畜产品中,草食牲畜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牛、羊肉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牛、羊肉被现代人称之为“人类的保健性功能食品”,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从销售来看,大到国际、国内市场,小到周边市县及本县的两家牛肉干厂,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因此选准主攻肉牛养殖对正安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而且潜力巨大。

选定肉牛这个项目,因为正安本身就是肉牛项目基地建设实施县,加上周边县市肉牛的饲养量都偏小,均没有形成规模,这正好给正安的肉牛发展提供了机遇。县内草场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无霜期长,光照充沛,牧草生长周期长,同 时还有田间空地,还可人工改良草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秸秆圈养肉牛。建立牧草繁育基地,积极推广良种牧草,引进一年生、多年生黑麦草、苜蓿草、芽茅等优良草种种植,减少养牛对天然林地和草场的依赖,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山林植被,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强化品种改良,完善繁育体系

积极发展外二元母猪繁育场,确保每年新增外二元母猪5000头以上,外三元商品猪10万头以上;进一步推进牛、羊冻输配技术,牛改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羊改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积极引进推广良种家禽,兴办良种家禽养殖场。提高良种覆盖率,形成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大力扶持,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对引进良种实行补贴。

五、强化防疫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强化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兽医制度和技术规程,完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诊断设施,建立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相互配套的动物防疫控制体系。明确职能,理顺体制,精简人员,提高素质,强化防检,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基层兽医服务体系,走国家扶持和自我发展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路子,建立起一支强壮的防疫队伍。

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形成以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为主,运输监督与市场监督相结合的动物检疫新格局,建立动物防疫责任追究制和防疫监督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推动动物防疫承包合同制,鼓励和支持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与养殖大户签订常年防疫责任承包合同,明确双方责任的奖罚,不断提高防疫技术服务水平,巩固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着力扶持畜牧业重点乡镇的防检疫点的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第3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1.1粪污处理现状互助县规模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畜禽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水难以用传统的还田方式处理。目前,除部分规模养殖场和部分养殖户实施沼气利用和集粪池处理外,大部分养殖场畜禽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流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养殖污染问题日渐突显,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互助县按照种植—加工—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首先是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分别在川水、浅山和脑山等不同地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个养殖场,示范发展粪污还田种草,以草养畜,从而达到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其次,针对我县优质饲草缺乏的实际,加大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力度,同时配套购置牧草加工机械,开展牧草加工,以市场化模式推动草产业发展;再次,积极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在扶持建设大中型沼气的同时,推广有益菌发酵还田技术。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规模养殖场230个,共扶持15家规模养殖场和32家,流转土地规模种植饲草0.19万hm2,全县种植饲草面积达到0.667万hm2,扶持建成和正在建设饲草料加工企业11家;引进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家2家,建有大中型沼气8家。同时,2万hm2绿色种植基地建设已通过省级审定,上报国家有关部委,绿色种植基地的认证,可为互助县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创建坚实基础。

2互助县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互助县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二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如我县畜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饲草料产业规模小,饲草缺口大,饲草品质差,饲草加工形式粗放,粪污无害化处理简单;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养殖场治理污染费钱费力,没有效益可言,政府如果不扶持,养殖场积极性就不高。五是母畜比例偏低、加大羔羊出售、牲畜周转慢、草场压力较大。六是互助县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比较低,品种结构单一。

3加快互助县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夯实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基础一是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整合各类项目,拉动民间资金投入,加大畜牧业投资力度,改善畜禽养殖条件,夯实生态畜牧业发展基础。二是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通过良种工程和政府扶持每年投资100万元,继续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工作,加强标准化牛改点建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的同时,通过良种推广和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个体生产性能,改善畜种品质,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面,推动全县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起点高、规模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决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层次浅的问题,尽快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肉制品、乳制品,以适应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四是减少牲畜总量,提高过冬畜群中母畜的比例,加大当年幼畜畜肥出,加快牲畜周,减轻草场压,增加经济收入。

3.2推进草产业开发

3.2.1进一步优化饲草料种植布局根据互助县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饲草种植,填补饲草料缺口,降低饲养成本。一是在地处浅山地区的蔡家堡、西山和东山三个乡建成高产优质燕麦品种引种生产基地3处,每年种植优质高产燕麦种子田0.07万hm2,年产种子4000t;二是在川水和浅山的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和蔡家堡乡、五峰镇、东山乡五个乡镇建设集中连片种植全膜玉米青贮生产基地333.3hm2以上,年产玉米1500t和青贮玉米1万吨;三是充分利用在脑地区的南门峡镇、林川乡、东和乡、丹麻镇4个乡镇弃耕地和退耕还草地,建成良种燕麦饲草生产基地0.333万hm2,年产青干草15万t;四是在地处川水地区的塘川镇、哈拉直沟乡2个乡镇套复种饲草料生产基地200hm2以上,年生产饲草1万t。

3.2.2培育和扶持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采取外引、内联等多种形式,扶持生产能力5万t的牧草产品加工企业1~2家,以加促种、辐射带动全县饲草料产业稳步发展。同时培育一批饲草加工中小型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和经济人队伍分布在饲草生产的各乡镇,负责饲草料的生产、加工和经营。二是通过扶持重组优化现有的县群相饲料加工有限公司,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将其培育成年产10万t以上的饲料加工龙头企业。三是支持饲草料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大型和中小型饲草料加工设备1套和5套,提高企业生产、加工、收获、贮藏等装备水平,打造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2.3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积极引进秸秆转化利用新成果、新技术,推广适合互助县的秸秆利用技术,在秸秆利用技术及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以规模养殖户及养殖小区(场)为重点,抓住互助县祁连山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新建2000立方米青贮氨化池10座,1000m3青贮氨化池20座,500m3青贮氨化池100座,容量9万m3,贮草2.3万t;在燕麦青草和紫花苜蓿重点生产区域内新建1000m2和500m2以上的贮草棚2处和10处;购置铡草机、秸秆揉丝机、青贮等饲草加工机械10台套。

3.3开展粪污综合利用一是综合利用粪污。养殖场粪便干清处理后,堆积物经发酵,污水经厌氧发酵池处理后,用于周边的农田施肥种植牧草,形成一个生态种养链;二是粪污集中开发利用。引进和建设有机肥加工企业,将养殖场(户)产生的粪污回收,加工成有机肥还田。

第4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特色畜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58-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优势地位也逐渐显现出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以猪、家禽规模化养殖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上有了丰富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1]。但传统畜牧业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畜禽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畜禽产品品质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消费倦怠等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迫切希望吃上绿色无污染、口感品质好、特种及地方特有动物产品等特色畜禽产品。为迎合市场的消费需求,特色畜牧业由此诞生。特色畜牧业是指饲养地方特有畜禽品种资源、特种动物的养殖业的统称。特色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畜牧业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2-3]。现对无为县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对策。

1 无为县特色畜牧业基本情况

1.1 地方畜禽品种资源

无为县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主要有圩猪、巢湖麻鸭,现均已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另外,巢湖麻鸭是制作“无为板鸭”这一地方特色食品的独有原材料。

1.1.1 圩猪。主产于安徽南部,无为县也是圩猪产地之一,主要分布在该县牛埠、洪巷、昆山、鹤毛等乡镇。圩猪体型中等偏小,结构匀称,体质较细致。头部中等大小,额部皱纹纵横不一,深浅不等,大致呈“菱形”,额心长有长毛1丛,皱纹浅趋于纵行而嘴筒稍长的俗称“青鱼头”,额纹深趋于横行而有的发展到面颊及嘴筒的,其嘴筒较短,俗称“狮子头”,其中数量以青鱼头较多。耳大,耳根软、下垂、稍向前伸、长过口角。胸较宽,背腰稍下凹,母猪腹大下垂,妊娠后期多数坠地,臀微斜。前肢直立,系短而直,后肢多卧系。尾根粗,尾长达飞节,末端长毛丛生,俗称“扫帚尾”。全身被毛黑色,和发育良好,分布均匀,多成对排列。圩猪成年公猪平均体长122.50 cm,胸围111.60 cm,体高68.13 cm。成年母猪的体长、胸围、体高分别为112.75、107.21、61.01 cm。圩猪产仔较多,肉质好,但生长速度不够理想。目前,在无为县牛埠、洪巷、昆山、鹤毛等西部乡镇,圩猪饲养量4 500头,出栏2 500头,存栏2 000头,能繁母猪存栏500头。

1.1.2 巢湖麻鸭。巢湖麻鸭是巢湖地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中无为县也是主产区之一。巢湖麻鸭肌体皮薄骨细,肉嫩味美,且脂肪适中,具有野外放牧、觅食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潜水深(可达3 m)、抗病力强等特点,能适应以放牧饲养为主的各种饲养形式(如鸭稻共作饲养、鸭鱼混养等),能够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饲养。各种饲养形式下,巢湖麻鸭饲养成活率都很高,生产性能均发挥正常。公鸭“绿头粉裆”,母鸭“浅麻细花”。90日龄成年公鸭体重2.25~2.50 kg、母鸭2.0~2.5 kg;公鸭的全净膛率为75.7%,母鸭的全净膛率为76.8%;平均年产蛋量为180~200个,平均蛋重为70~75 g/个,蛋型指数为1∶1.41。巢湖麻鸭生长快,幼鸭饲养百日后,体重即可达2 kg。母鸭长大后,每年一般产蛋180个。巢湖麻鸭体型匀称紧凑,羽毛以黑灰杂自为主,富有光泽,趾蹼橘黄色,爪泛黑色,两脚结实有力。

1.2 特种动物养殖

近年来,无为县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该县饲养的特种动物有孔雀、火鸡、七彩山鸡、灰天鹅、豪猪。其中,无为县严桥镇浩然孔雀养殖场饲养种孔雀逾300只、商品孔雀逾2 000只、红盛特种畜牧养殖场饲养火鸡逾600只;昆山乡三昆山养殖场饲养七彩山鸡种鸡逾500只、商品山鸡逾6 000只;蜀山镇德和村村民周国富饲养灰天鹅逾1 600只;无为县安宇豪猪驯养场引进豪猪80头和果子狸30只。另外,昆山乡的无为县宝锋养殖场拟引进香猪进行生态养殖,现已引进种猪65头,2013年种猪存栏量达300头,年出栏商品香猪1 000头以上。

2 无为县特色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品种资源优势不能够充分发挥

圩猪作为无为县的地方品种,尽管肉质鲜美,但由于其生长速度慢、饲养成本高,在无为县内饲养圩猪的养殖户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牛埠、洪巷、昆山、鹤毛等西部乡镇的散户小规模饲养,圩猪这一地方品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巢湖麻鸭作为肉蛋兼用的品种,其产蛋性能相对于其他种类蛋鸭并不突出,加之近年来市场对肉鸭需求低迷,目前无为县境内已基本上没有饲养麻鸭的养殖户,麻鸭这种地方特有品种的资源优势未能显现出来。

2.2 特种动物养殖规模小而散,技术含量低

目前,无为县饲养的特种动物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特种动物只是零星小户散养,规模小而分散,抗风险能力差,没有规模效益,无法进行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技术力量也较薄弱,从品种、设备、饲料药品到产品加工,只是围着经验转,没有突破创新[4]。

2.3 特种动物养殖跟风,突出盲目性

特种养殖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使不少养殖户盲目围着“热点”转,蜂拥而至,追求高效益,但结果却造成效益急速下滑,直至亏损。更有甚者,对于一些新奇品种,没有经任何市场调查和技术论证,仅凭一些单位和个人大肆宣传或高价“炒种”的信息介绍,就盲目上项目搞养殖,结果造成市场过剩。

2.4 特种动物养殖市场风险巨大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以猪肉、禽肉等传统畜禽产品为主,特种动物产品虽然与传统畜禽产品相比具有新颖、肉质特异的特点,但其价格高,且不符合普通百姓的消费习惯[5]。因此,特种动物产品市场需求较小,从而造成特种动物产品滞销,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3 无为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快品种改良,扩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饲养规模

针对圩猪生长速度慢,巢湖麻鸭产蛋率低的问题,结合无为县实际,加快对圩猪、巢湖麻鸭的品种改良工作,建立良种基地,提高圩猪的生长性能、巢湖麻鸭的产蛋率。畜牧部门要积极鼓励,大力引导农户饲养圩猪、巢湖麻鸭,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地方品种养殖龙头企业,充分发掘地方品种资源,促进特色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6]。同时,可依托“无为板鸭”这一地方特色食品平台,将巢湖麻鸭推广出去,壮大无为县特色畜牧业。

3.2 特种动物养殖,要以市场为导向,走商品化、规模化之路

从事特种养殖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信息意识,要发展大众需要的和当地没有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及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力创名牌产品。切不可跟着感觉走,盲目围着“热点”转,否则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对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品种可适度扩大规模,走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增加经济效益,抵御市场风险。

3.3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特种动物养殖业生产经营者多数未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只是依靠经验进行经营管理,不利于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常导致品种原有特性退化,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因此,各级专业技术部门在抓管理的同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认真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的素质。并从品种纯化、饲养管理、饲料配方、产品加工开发及包装增值等方面下大功夫,拉长产业链条,以获得更好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尤全胜,刘风民.滨州市特色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7):75-77.

[2] 王鲁.加快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 打造现代畜牧业战略高地[J].农业知识,2013(6):4-6.

[3] 阎晓东.常州市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4] 朱秋云,林敏.论四川特色畜牧业的发展[J].四川畜牧兽医,2009(4):11-13.

第5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威宁

中图分类号S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80-02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草地生态畜牧业是壮大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能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又可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毕节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威宁县结合实际,利用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该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威宁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威宁县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秋天多雨,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0.4 ℃,极端低温-15.3 ℃,极端高温31 ℃,年日照时数1 800 h,≥10 ℃积温2 486 ℃,年降水量960~1 100 mm,无霜期195 d。其位于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东经103°36′~104°5′、北纬26°30′~27°25′之间。东接贵州省六盘水市,南、西、西北与云南省的彝良、鲁甸、会泽、宣威和昭通相邻,东北与贵州省赫章县相连,属贵州省西北的乌蒙贫困山区;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平抬升,平缓开阔,有较完整的高原平地,平均海拔2 200 m,素称“贵州屋脊”。威宁县是长江上游乌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全县南北长105 km,东西宽116 km,总面积6 295 km2,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海拔2 300 m以上的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7%,分布有较大的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是全县畜牧业的主产区;海拔2 000~2 300 m的半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7%,是全县马铃薯、玉米的主产区;海拔2 000 m以下的河谷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6%,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气候温和,但山陡、峡谷深,是全县玉米主产区。

1.2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3 872个村民组,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占总人口的95%;全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25.2%,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21.7万hm2,占总面积的35.2%;林地211.3万hm2,占总面积的35.1%,畜牧用地117.5万hm2(国土部门数据),占总面积的18.7%。据统计,全县2009年农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纯收入2 553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 207元。威宁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草地资源状况

威宁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在建国初期草山草坡面积3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98%;1959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山草坡面积减少到30.7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53%;1985年经县土壤普查资料统计,草山草坡面积2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22%。到目前为止,全县天然草地面积为19.1万hm2,主要分布在凉山和半凉山地区。全县境内牧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35个科,150多种牧草品种;有丰富的玉米、荞麦、豆类等农作物饲料;灌丛放牧地4.3万hm2。威宁县天然草地和灌丛放牧地平均鲜草产量为4.5~6.0 t/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45~75 t/hm2;天然草地上的主要牧草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羊茅、细叶苔草、西南委陵菜、画眉草、早熟禾等,而人工草地种植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聚合草、鸭茅等。全县人工草地保苗面积达1.877万hm2。多种类型的草地资源与独特的气候特点,形成了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2.2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状况

威宁县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畜牧之乡”的美誉;“威宁火腿”享有盛誉;威宁四堡黑山羊,肉质细嫩且无膻味,广受欢迎;威宁黄牛是贵州省的优质地方品种;威宁还是贵州半细毛羊的主产区。畜牧业是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威宁县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县各种牲畜存栏206.6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36万头,出栏6.5万头;猪存栏92.7万头,出栏65.9万头;羊存栏47.9万只,出栏29.3万只;家禽存栏202万只,出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7.97万t;禽蛋产量0.24万t。

2.3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

威宁县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民对草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种草养畜先进的管理技术已有初步认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六五”期间,国家农业部在威宁灼甫飞播牧草取得成功,此后连续5年飞播牧草达0.7万hm2,威宁县承担了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有关项目。国家科学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甘肃兰州草原生态研究所蒋文兰博士等在威宁灼甫进行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多个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并创建了南方种草养畜的著名“灼甫模式”,将科研、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以专业户为主,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威宁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刈割饲养、绵羊宿营改良草地”等先进的种草养畜技术深深扎根于农户中。“七五”以来,先后引进国际凯尔组织、香港乐施会的发展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西兰政府援华的草地绵羊生态农业系统项目。近年来,“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优质肉羊”项目、“贵州黑山羊保种”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优质家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在这些项目的拉动下,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以草定畜等技术,使草畜配置更加合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规模化程度低

威宁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户居住分散,长期以来形成的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散户饲养较为普遍。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占全县牲畜饲养量比重很小,效益较低。

3.2养殖水平不高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工业饲料入户率低;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牲畜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高[1-2]。

3.3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3.4基础设施薄弱

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3-4]。

4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深入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全局看待草地生态畜牧业,用扎实的工作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努力提高草地生态畜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服务方式方法,在畜牧业产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1制订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发展规划

①肉牛产业带:主要在草地资源丰富、土地宽广、农民养牛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经济意识强的乡(镇)开展。积极推广冻精输配、胚胎移植等技术,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牛养殖和短期育肥为主,提高肉牛出栏率和商品率,使肉牛生产形成集约化、规模化,进而带动全县肉牛养殖的发展。②肉羊产业带:在地势开阔、气候凉爽、灌木林和宜牧草地较多、群众养羊经验丰富、养殖水平较高、羊存栏较大的乡(镇)开展。要搞好品种选育,利用优质肉羊品种波尔山羊,有选择、有计划地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增强个体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贵州黑山羊品种选育,建立核心繁殖场,保存优良基因,保持贵州黑山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膻味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③贵州半细毛羊产业带:主要规划在凉山地区,重点是加快贵州半细毛羊的发展步伐,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扩大县种羊场种羊核心群的数量,增加种群体系,进一步加快对全县绵羊的改良程度,提高个体生产性能。④商品猪产业带:大力推广混合饲料,以饲养瘦肉型品种为主,力推以杜洛克为父本,生产“杜×可”二元杂交母猪,再以长白或约克为父本生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满足全县河谷地带育肥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抓好本地可乐猪的保种与扩繁,扩大内三元生猪养殖面。

4.2抓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①夯实优质饲草饲料基础。首先要抓好人工种草和加大对已退化的天然草场的改良力度,实行林草间作、粮草间作及“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其次,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优质饲草小黑麦、绿肥及地方优良牧草品种洋萝卜,以解决冬春季节草料短缺问题;另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微贮等,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力度。②实施优良畜禽品种工程:坚持自繁和外引相结合,积极培育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农村养殖大户、民营企业兴办良繁场,开展有偿服务,业务部门加强品种改良步伐,逐步形成县有良种场,乡有良繁场,农户有核心群的良种繁育体系格局。③建立或引进龙头企业:以建立基地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市场+业务部门+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确保发展资金到位,达到种畜“放得好、管得住、收得回、滚得动、做得大、致富快”的目标。在优势产区培植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组织畜产品深加工,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④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在全县动物疫病疫情防治网络、防疫队伍建设、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管理。⑤增强投资拉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招商引资等,积极加大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创新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贷款、社会投资、农民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⑥抓好项目示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立示范基地,借助项目实施,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体现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增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5小结

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是威宁县大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农业结构调整的热门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达的畜牧业体现了农业的完整性。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相对落后,县委、县政府提出由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展畜牧业在全县的支柱产业作用。“十一五”期间,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畜牧强村建设、扶贫养殖等项目为载体,着力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积极实施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努力实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大提升,进而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6参考文献

[1] 崔关苑,周明秀,张生庆.果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青海草业,2003(2):19-21.

[2] 文香,吴阿迪.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青海草业,2002(1):9,16-18.

[3] 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加速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09(10):148.

第6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建议

培育和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是促进畜牧业变革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不断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笔者对全县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枞阳县,古称宗子国、蒲州、蒲城,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东经117°。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与安庆市的宜秀区和迎江区相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相邻,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1]。枞阳县总面积为1473平方千米,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81万。枞阳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加之拥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生物资源、先进的农业,这些都为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枞阳县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把培育和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据本次调查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养殖大户发展到94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62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7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20个,全县累计创建县级示范场42个、市级示范场22个、省级示范场5个、部级示范场1个;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个;畜牧业家庭农场发展到104个;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16个、县级龙头企业17个,共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作用。

2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

2.1土地约束,制约扩大规模

全县规模较大且示范能力强的养殖大户,为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从而需要更多的土地,但是目前土地供给紧张,用于畜牧业养殖用地出现有限的情况,这就导致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壮大缺乏基础;加之土地流转期限短,枞阳县大多数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定,很多养殖大户不愿也不敢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严重影响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2融资困难,限制发展步伐

在全县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养殖大户都有扩大养殖规模和升级养殖模式的意愿,但他们缺乏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存在着贷款融资困难、申请手续繁杂、社会资金投入偏少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明显限制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步伐。

2.3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养殖大户对新型畜牧业经营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认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是畜牧业的高度生产力,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的代表。此外,畜牧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且75%以上的养殖大户大多为45岁以上的农民,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存在严重的专业人才匮乏隐患。

2.4政策滞后,落实效率不高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有效激发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扶持政策存在灵活性不够,衔接不畅现象;政策落实效率不高,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等。

3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3.1加快土地流转,满足发展需求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让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疑虑,转变思想,自觉自愿参与土地流转。二是完善平台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需交易平台,畅通土地流转信息渠道,解决流转信息不对称、交易无场所问题,使那些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户和耕种有困难的家庭能够及时找到土地流转出路,让想扩大养殖规模的畜牧业经营主体及时找到有土地流转意向的对象。三是保障养殖用地。在非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相关部门要灵活运用政策,鼓励优先发展畜牧业,简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效率。

3.2加强信贷扶持,缓解融资困难

通过小额信贷可以缓解贫困农户的资金问题,降低农民对农业信贷的担忧,支持个体发展,促进新型畜牧产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养殖收入[2]。根据当地情况的经济政策,积极开发新的畜牧业,加强开发阶段进行科学计划,并合理布局开发模块,发展新型畜牧产业,促进畜牧养殖收入的增加。积极探索信贷基金,并支援贫困养殖户缓解产业的开发模式,依据地区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的发展,缓解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为畜牧养殖经济的有效增长而提供支撑[3]。

3.3积极培育引导,壮大发展力量

一是加快培育畜牧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积极开发特色畜牧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品牌,如枞阳县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白荡湖”牌咸鸭蛋、安徽翠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公山”牌枞阳黑猪等;积极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与支援周边小型畜牧养殖行业,缩小养殖差距,明确龙头企业的开发目标。二是积极培养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新型畜牧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畜牧业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拓宽畜牧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发大规模高质量的客户,提高畜牧产品的市场价值,为畜牧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而努力。此外,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以及电子商务交易的广泛性,拓宽交易范围,积极宣传当地的特色新型畜牧产业[4]。

3.4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发展效率

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由于枞阳县当地农民传统的分散畜牧业生产模式,很难确保畜牧产品的产量和数量,也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畜牧农产品品牌。因此,积极促进农民成立新型专业养殖合作社,独立组织中等规模的养殖团体,积极申报农业项目实施是实现当地新型畜牧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从而帮助困难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5,6]。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好对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畜牧业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扶持,提高政策效率。三是加强服务力度。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抓手,落实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对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贴身服务,增强服务实效。

第7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型主体经营;结构调整;问题;对策

1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现状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培育畜牧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诸城市注重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本次调研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664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1个、潍坊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48个、畜牧业专业大户6322个。在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有力地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经济正不断向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能力继续增强。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71.4亿元,同比增长9%,占农业总产值的63.9%;全市人均牧业纯收入1394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9%。

1.1 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速 通过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实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农户集中到一个基地和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规模生产,加速了畜牧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快速突破。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市场、品牌优势,改善畜牧业生产环节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艺,提升养殖户的从业水平和技术水平。

1.3 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提升 新型畜牧业生产主体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有效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投资成本,通过提供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民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提质提价增收、降风险减成本增收、增值返利增收的目的。

2 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情况

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步伐加快,据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6300余个,建设畜禽养殖园区125个,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85%以上。自2008年国家实行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登记备案制度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经登记备案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30000余亩,其中百亩以上的备案项目占地面积22000余亩,约占适度规模养殖项目的73%。

3 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畜牧专业合作社271个,其种动物类95个,生猪类122个,蛋鸡类15个,肉牛类12个,其它畜禽类8个,合作社成员总数2万多人,合作社数量、入社会员人数都较2011年有了较大增长。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一村一品发展,还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合作社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4个,无公害畜产品1个,惠及畜禽养殖户3万多户,占全市总养殖户数的70%以上。促农增收效果显著。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400元。

4 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情况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目前,全市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畜禽产品27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兽药GMP生产厂家3处,年产值2.4亿元;全市饲料生产企业60家,固定资产6亿元,工业饲料产量183万吨,销售收入37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41.9万吨,同比增长2.3%。畜牧业品牌发展快。目前全市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1个;潍坊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5个,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7处,潍坊市级13处。畜牧龙头企业队伍逐渐壮大,目前我市发展畜牧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潍坊市级35家。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得利斯公司依托自身销售、品牌优势,发起成立了得利斯合作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引导300余户养殖场(户)入社,年购销生猪10万多头,产值1.2亿元。

5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土地资金制约 大多数新型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土地因素,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土地作为支撑,由于受到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制约,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依然面临无地可转的困境。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5.2 农技服务体系滞后 在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过程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是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情况并不乐观。同时,现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面临老龄化,受人事、编制、职业特点等因素制约,注入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力量较弱,面临青黄断档局面。这些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5.3 政策支持存在偏差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实施时间缺乏时效性。

6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需要采取的措施

6.1 加快生产要素支撑 要合理规划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用地,对适度规模养殖、合作社深加工等与畜牧产业紧密相关的用地采取灵活政策,予以优先支持。在金融政策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资金互助社发展,鼓励支持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建立农业信贷网点。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完善小额信贷产品,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在财税政策方面,要积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减税和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合作社要积极加快示范社创建,加大资金奖励。

第8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82-2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我国畜牧业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建设的进程。

1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2 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3.2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3.3 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3.5 科学管理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参考文献

[1]闫港.浅析我国可持续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承德学院学报,2005,(03).

[2]韩光明.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06).

第9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字:山区,畜牧业,现状,发展对策

 

当前,山区的畜牧业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通过抢抓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即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畜牧经济持续增长。但也必须看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建设山区现代畜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山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牧生产仍处于家庭副业地位

山区畜牧生产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畜牧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大部分,但没有畜枚生产的位置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山区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个“山”字,搞活一个“水”字上,忙于开山造林,兴办小水电。对发展山区畜牧生产吸引办不大。因此,几年来在领导的议事日程上畜收生产挂不上号,对农民伺养畜禽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2.山区的交通条件较落后

山区的交通条件有限, 乡镇配备的畜牧工作者不能利用有效的交通工具进行代步, 有时在进行两处畜牧工作指导之时, 要从一家到下一家的路程远、耗时长, 使得大量的工作时间被浪费, 山区畜牧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也因此而降低。

3.山区畜牧养殖方式粗放

相对于先进的城市的集中式动物养殖方式来讲, 山区动物养殖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山区的动物养殖总量不多, 且每一位动物养殖户所养殖的动物规模较小, 分散性业较大,这为统一管理和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山区的从业者主要习惯于传统饲养,水平偏低山区的畜牧主要靠千家万户饲养,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喂猪一锅煮,喂鸡一把米, 放羊到处跑,有啥吃啥”的老办法,生产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生猪出栏率,虽从1990年的  %提高到了2015年的  %,但是远远低于其他平原地区。基本上还处于“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习惯

4.山区畜牧从业者的防疫意识不足

每一个畜牧从业者进行动物养殖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中营利, 而一些山区的畜牧从业者将从动物养殖工作中取得经济效益作为从事畜牧业的唯一目标与要求, 这就使得其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甚关注, 也不愿意浪费财务在动物防疫工作上, 这些畜牧从业者思想上的不配合给山区的动物防疫人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畜牧从业者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了解和不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面对动物疫病的时候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二、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拓宽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要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保障市场供给,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二是要优化产业链结构,一些山区乡镇的畜牧养殖到销售缺少统一的链条,主要依靠外来人员的整只收购来售卖养殖的动物,这种处于链条最初级的生产方式虽然简单,但是获取的利益相对来说也是最少的,所以要努力培育从生产到加工的一条产业链,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2.打造亮点,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乡镇在畜牧业发展中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强弱项,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定位,怎么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问题。只要抓住整体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个或几个亮点做实、做大、做强,使亮点更亮,把短板补强,就能做出特色,提高效益。

3.改变观念,打造大众品牌

山区乡镇地处偏远,村民相对来说思想较为落后,对品牌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即使有部分地区发展了品牌,但是品牌的名气不够大也会对整体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作为山区而言,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此要主打发展绿色、生态、富硒、有机品牌。同时,更要加强对地方资源性品牌的推广,因为这种品牌的养殖经验丰富、货源多、运输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省整体成本。要利用自己的品牌、特色,通过品牌建设带动特色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为产业链建设提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