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理财观念 90后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校招生的改革,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父母抱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对教育进行投资,也让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但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还未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崇尚名牌”、“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等消费行为在大学校园并不少见,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又在校园中形成了不良的风气。
此外,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也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理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中,线上共回收问卷164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无效问卷17份,线下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0份,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无效问卷2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0.78%。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概括出大学生理财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大学生的经济水平及来源
在本次调查的被调查者中,47.2%为男生,52.8%为女生。且抽样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1.3%、27.6%、41.7%、9.4%。其中,大部分被调查者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由父母供给。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每月的可支配费用总体呈正态分布(中间大,两边小)的现象。
(二)当前大学生支出水平及消费结构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日常消费与支出水平与其所拥有的可支配费用相关,不同层次的人也决定了其不同的消费结构。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符合其可支配费用,也呈现正态分布现象。大学生的人均消费在1000~1500元之间,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结构差异显著。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他们的消费维持在低水平,每月的费用基本用在生活费上,较为重视学习方面消费,而月可支配费用在1000~15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喜爱购物,但消费较为理性;月可支配费用在1500元以上的大学生,在生活费方面消费相对较少,而在购物方面消费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三)当前大学生的记账习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3.8%的同学没有记账习惯,对每月的生活费有没有进行预算,这些同学之中又有一大部分的人会出现月末生活费不够用的情况;有24.1%的有记账的习惯,这其中女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12.1%的同学有几张习惯并且对每月的生活费都有进行预算,这部分的同学对自己每月生活费的开支都有一定的预算,消费较为合理。
(四)当前大学生对理财概念的了解
在调查中,有57.6%的同学对理财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付诸实践;有31.9%的同W对理财概念完全不了解;只有10.5%的同学对理财较为了解且参与了一定的理财活动。这个数据也反映出了我们当前对大学生理财观念培养的不足。
(五)不同性别大学生间的消费差异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财差异。由于女生对外表的追求以及其感性的消费态度,也使得近75%女生在购物方面的消费要明显高于男生。另外,有57.4%的女生也热衷于假期旅游,这一部分的比例也较男生要高,可见旅游消费也已然成为女性的热门消费,而网络游戏方面则是男生消费的重点方面。
(六)不同年纪大学生间的理财差异
在大学生年龄增长的同时,其可支配费用的来源、消费结构和理财观念也在悄然变化。刚入学的大一同学因为不熟悉环境,只有15.5%的同学到校外做兼职。因此,他们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家长供给,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且空余时间比较充足,有30.2%的学生进行校外兼职,有25.3%的同学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拥有了更广阔的经济来源。
(七)消费理念问题
由调查可知,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新颖,关注时尚,而且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浪费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有60%以上的学生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消费缺乏理性,自身意志力较差,导致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没有结余。
二、针对大学生理财现状的部分建议
(一)学会记账,明确资金的流动情况
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可以合理、有效地控制消费。记录下自己每天的消费数额,做一个简单的账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对自己每笔资金的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养成良好的记账习惯,学会针对自己每月的开支编制预算,从而保证不会有月初“富翁”月底“负翁”的情况发生。
(二)适当兼职,增加收入为理财提供资金保证
兼职是一项不需要预付任何资本的纯增值方式,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性。找一份合适的校外兼职,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还可以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是一种无形资本,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会适度花钱、合理消费
理财并不等于只知道存钱,也要学会合理的消费。学会花钱,不光要学会计划,同时也要学会花钱的技巧,要理性消费,不要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不要被所谓的“打折”、“促销”等手段所左右。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31-02
目前在我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品德的节约、节俭、节制的观念被淡化,大学生中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日趋严重,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在高校的蔓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将对他们养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消费与消费教育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义的消费专指生活消费。本文涉及的消费概念针对的是狭义的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它是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活动。
消费教育同样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上来说,消费教育就是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消费和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活动[1]。狭义的消费教育主要针对消费者,也可称消费者教育。我国对消费教育的定义为:消费教育是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科学、和谐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消费已从过去的生活支出和学习支出,演变为集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需求。除了基本生活和学习消费外,大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个人形象消费及其他消费。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一步分析研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分别组织了有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589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在有效问卷中,来自农村学生的有171份,来自城镇学生的有185份,来自城市家庭的有214份;男性受调查者318名,女性受调查者252名;一年级学生159名,二年级学生173名,三年级学生135名,四年级学生103名。
根据已有的参考文献,结合调查问卷及对大学生和学生指导员、辅导员的实际访谈结果,我们总结出目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攀比性消费行为严重
攀比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仿效和追求他人高水平消费的行为。在校大学生年轻好胜,虚荣心较强,往往不顾实际需要及家庭经济能力,一味攀比消费,追求时尚,比吃穿、比名牌、比时髦,达到自我炫耀、让人羡慕的目的,满足虚荣心。这样的攀比和炫耀导致学生消费不断升温,不仅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也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学习。
2.个性化超前消费盛行
由于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喜欢能体现自我风格的商品,因此,许多大学生正逐渐成为饭卡、银联卡、信用卡、购物卡及会员卡等“刷卡族”。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网络购物,这给信用卡流行提供了条件。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由48%的学生拥有信用卡,平均每月刷卡消费在2次以上的占16%。随着信用卡的流行,家境一般的学生会利用信用卡去消费一些承担不起的商品,以满足一时的物质享受。客观上,超前消费会给某些大学生“恶意透支”大开方便之门,引发校园内的诚信危机,最终导致整个校园的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和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2]。
3.消费行为两极化加剧
在对大学生月均消费的调查中,有17.2%的学生月均
消费为600元,有27.3%的学生月均消费在600~1000元之间,有36.4%的学生月均消费在1000~2000元之间,有10.6%的学生月均消费在2000~3000元之间,还有7.5%的学生月均消费在30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很大,两极分化严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差距是造成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严重的根本原因,“富二代”与“穷二代”大学生间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乃至人生观冲突日趋加剧,矛盾日渐增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渗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加之国际间合作的日益紧密,西方世界流行的消费主义观念传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思潮,一些大学生也加入到推动这股新消费浪潮的行动中。部分大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想痴迷,追逐物质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忽视甚至放弃精神追求,挥霍浪费、超前消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渐成其人生信条,进而产生崇拜物质利益的人生价值目标取向。
2.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欠缺
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合理预算,生活上开支随意,毫无计划性,导致经常是前松后紧,成为“月光族”,借钱过日子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很多大学生没有理财计划,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多数学生承认自己的消费已超出计划开支,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向他人借钱的经历,更有计划不周者在学期末需要借路费才能回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在回家前把钱花光,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储蓄意识。可见,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急需加强和培养。
三、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提出,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疏导大学生不适当的消费心理,提高其科学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在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时,充分认识自己的消费行为对家庭生活、学校形象以及个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有如下深层次意义:
1.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群体消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他人资助。对于如何消费这些资助也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消费观念,反映了对这部分“非自己劳动所得”的消费的观念、态度、思想情感与方法技巧。因此,一所高校的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必然反映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当中。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消费,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情怀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主要是以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的资助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也是对经济来源资助主体的尊重,大学生应怀有对父母亲人资助的感恩情怀。但许多大学生却将其消费视为必然,对于父母的资助视为自然,缺乏感恩情怀。因此,在高校中开设消费课程,进行消费教育,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经济的来源皆来自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辛勤劳动,来自于社会的热切关怀,进而产生回报父母和社会的感恩的心理,宏扬中华传统美德。
3.有助于保护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实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在消费过程中受到侵害。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明确消费者权利,掌握维护自己权利的有效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有助于使大学生掌握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筹划能力,通过理财,使大学生规划好自身的消费,从而进一步学会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生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途径
1.开设消费教育课程
课程具有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优点,开设消费教育课程可以以相对简捷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教育,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传播消费知识和技能,进行消费理财教育、消费审美教育、绿色消费教育及消费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合理消费的倡导者。
2.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
聘请国内外研究消费方面的学者或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讲授世界各国不同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的文明举止以及消费的注意事项等等,更主要的是向学生介绍社会现实中各种积极与消极的消费行为、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接受现实的消费教育,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创办消费网站,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
目前,大学生是网络上的活跃分子,利用消费网站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是一条便捷的途径。通过在网络上设计消费行为测试,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调查活动,从而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消费技巧和消费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戒除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还应设定一些评价指标,向学生提示一些不良的消费网站、消费商家等,让学生形成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的良好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陶美重.论教育消费的本质[J].教育与经济,2007(4).
[关键词] 杭州 大学生手机消费 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手机作为其代表之一,日益得到普及与渗透;而无收入,无职业却拥有无穷消费潜力的特殊消费群体――学生手族,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为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消费特点,我们对杭州市区、下沙、滨江等地十所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了223份问卷,回收223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合格率89.7%。其中大多数大学生已拥有手机,只有15%还没有。发现95%的大学生会选择诺基亚、波导、索尼等国外手机产品,只有极少数选择国内产品。同时学生收入越高,选择的手机价格就越高,功能越丰富,当然月费用就越多了。
一、影响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
1.外显因素
图1显示: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显因素即手机本身的特点,如质量就占了其中的55%,功能也占了16%。但同时也注重它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毕竟大学生是时尚人群,年轻人有追求时尚体现个性,对手机的选择也体现手机能显示个性的款式。其次看重的是价格。
2.潜在因素等其他方面
图1显示:学生买手机时还考虑手机的售后服务和手机卖场的环境的占6%。多数大学生会选择服务好、环境好的品牌店。知名度等其它因素也占2%,在学生手机中排名靠前的品牌中,份额较高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西门子等国外品牌,这些品牌无一不是知名度很高的品牌手机。
二、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特点
1.选购要求――时尚,实用和低价
本次调查发现52%大学生的手机月消费在50元以内,45%的在50元~100元之间,只有3%的在200元以上。且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16%在400元~500元以内,31%在500元~600元以内,31%在600元~700元以内,22%在700元以上。因此,大部分学生来选购自己真正喜欢的手机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经济收入,消费主要依靠父母。只能委屈自己,购买低价位且时尚、造型好看、具有较好功能的手机上。从调查结果看,支持率较高的品牌和整个手机市场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依然是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老牌的天下,其中诺基亚更是占据了将近56%的份额。
2.更换手机频繁,容易形成再次消费
本次调查发现37%的大学生一到两年内换次手机,26%和29%的2年~3年,3年以上换一次。可见很多学生买手机只是打算暂时用一下,被调查的学生大多表示等有钱或毕业工作了再买一个时尚的,这会很容易形成再次消费。
3.消费价格层次趋向中高档
虽然1000元左右的手机目前占在校大学生需求的最大比例,但大多数同学期望未来能够买高于1500元的中高档手机,等自己工作收入增加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将成为满足他们更高需求的保证。
4.选购时追求功能齐全,流行时尚
从图2中看出学生在购买手机时对手机功能更加关注,在手机的功能方面中文输入成为最为关键的属性,毕竟短信使用占较大比例。但大学生有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对新技术反应敏感,易与接受新事物,如彩铃、语音、拍照等功能。
5 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买手机一般是为了交流、沟通,用途多为发短信、联系亲朋好友及方便学习和求职。手机短信非常火热,学生生活单调,发发短信成了他们无聊时候的休闲生活;而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也主要依靠手机短信,毕竟手机短信比写信、发邮件、打电话等手段迅速又省钱。
但学生在选购手机时,爱面子和喜欢攀上。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信息交流很易受同学的影响,那些手机档次较低或没有手机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面子,认为手机是身份象征,所以他们购买欲望很强烈,更喜欢名牌产品。
6.购买渠道的多样性
学生购买手机途径多样,电视广告、报刊杂志、朋友介绍、上网、传单等各占一定比例。学生主要通过在离学校较近的手机大卖场和自己的品牌专卖店购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更方便、便宜,大学生也逐渐喜欢这种购买方式。
7.学生希望产品提供的利益
很多的大学生都希望手机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带来方便,在调查中,学生希望得到有关学习的功能,例如电子词典,以此来代替笨重的书本词典或者文曲星、诺亚舟等,这可方便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喜欢时尚,价廉,实用的手机,因此诺基亚等质量好的品牌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但大数学生都存在着攀比心理,虚荣心较强的学生往往不顾实际的收入水平,盲目的消费!个别严重的甚至将全部的生活费花在上面,以此向人炫耀自己的“地位”,而付出的有可能是三餐不饱等巨大代价。这值得吗?大学生应该要结合自己家庭经济状况适度消费手机,避免增加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比例逐渐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相应也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这些因素无形中也影响着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国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在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文化消费之于其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导致近几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内容的丰富性和对象的多样性
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旅以及人际交往消费等四大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目前热门的新媒体种类繁多,这些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对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得网络文化消费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影响着大学生对各类文化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消费渠道。
3.大学生文化消费注重理性与个性
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大学生虽然在心智上可能还不完全成熟,但也基本形成了自身的消费观,有着辨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能力,大多数大学生基本能够准确判断什么是自身所需,同时也在探寻适合自己需求、更能提升自身价值的文化消费形式。
(二) 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大学生文化消费虽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我国的文化消费起步较晚,文化市场的发展尚不成熟,文化产业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都导致了大学生文化消费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用于消遣和休闲的娱乐型消费较多,而用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型消费较少,内容层次上呈现出不平衡性。
2.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大学生文化消费发展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其还是消费市场的准生产者,消费心理和素质都未成熟,容易导致盲目的消费行为。
3.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质量低、浪费严重
所谓浪费,并非仅仅指被遗弃或被丢掉,也指当前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产品或服务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了偏离,当前的文化消费品实际用途往往被忽视。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图书馆、体育场以及放映室这类的校园公共文化场所都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也应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4.大学生文化消费西化倾向严重
大学生文化消费西化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方面来看,这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富有冒险精神,因而比较喜欢追求时尚、赶潮流、寻求刺激。另外,大学生仍处于社会化中期,社会角色不丰富,他们容易在西方这些游戏、动漫制品创造的虚拟世界中丰富自己的角色体验。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男女生在文化消费的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这主要是由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上网问题。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比例远高于女生,兴趣、爱好、性格问题虽然是其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男生对游戏的迷恋程度远高于女生。这也体现在上网时间的长短上:男生平均每周上网7.5小时,女生则为5.7小时。男生对网络游戏的热衷,使我们抱有一丝的担忧。
(二) 地域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以农村和城镇为划分,城市生源在文化消费的水平要高于农村生源。这些差异主要在于家庭经济条件,城市生源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文化消费水平就相对要高,但文化消
费水平并不随家庭收入水平同比例增长,原因在于:第一,某些文化消费支出具有刚性 (如购买参考书籍、辅导班学费等等);第二,随着收入的增长,大学生用于其它方面消费的增加要快于文化消费的增加(如:用于饮食、服装的支出);最后,学校及社会为文化消费的一些项目提供了便利,减少了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开支 (如:宽带入宿舍、图书馆书目的极大丰富)。
(三) 月生活费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还是较单一,而且主要来源仍然是父母。大学生的可自由支配费用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
(四) 年级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在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和绝对数上,年级差别是很明显,且随年级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在课外辅导班上的支出呈递增趋势。其中主要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增大,同学们日益感到 “充电”的重要性,所以参加辅导班成了大学生的热门选择;再者,随年级增加,一部分同学开始为自己的出国留学做准备,参加TOFEL、GRE、雅思的各种辅导班也就随之而来;总之,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为自身发展的投资更加个性化,务实化。
四、总结
[关键词]消费行为;恋爱不同阶段;变化;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63-03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消费水平日趋多样化。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他们渴望爱情,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此外,因其处在特殊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在恋爱花费上有别于其他消费群体。对于诸多商家而言,大学生情侣已成为极具价值的目标市场。所以,对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十分重要。
2文献综述
通过分析大量的学者对于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论述,现将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文献分为以下三类,即消费道德、价值观和影响因子,并总结文献的优势和局限所在,以便更好地开展本文的论述。
(1)消费道德的培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特有的消费理念。数据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激增至2000多万,消费量庞大,而恋爱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固定性消费,其影响和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武汉市某大学在校大学生恋爱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旨在客观反映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观,更期待大学生能建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念。
(2)消费观的形成。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中恋爱的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比较高。可浪漫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来维持,在攀比之中,“恋爱消费”水涨船高,有的甚至已经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观点和消费心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影响因子。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消费观、婚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恋爱消费观折射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他们的恋爱消费观影响以后个人的消费价值观和社会消费趋势。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消费,探究影响因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意义极其重大。
3主体
3.1理论框架
3.1.1对恋爱阶段的分析
参考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多数心理专家对于恋爱的理解看法,并结合恋爱所固有的特性,现将恋爱分为以下4个阶段,并进行简略分析。
(1)恋爱懵懂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比较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会在服饰打扮等方面比较注重,因而比较倾向于购买一些品牌服饰,以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2)恋爱成长期。进入恋爱阶段后,生活中不再是孤单一个人,吃饭、学习、上课等一些日常活动都有人陪同,心理上多了一丝安全感,因此,这一阶段,人们普遍会更加依赖对方,希望时时刻刻两人都能够在一起。
(3)恋爱成熟期。过了热恋期,感情温度有降低的趋势,双方不会如恋爱成长期那样的冲动,遇事会比较冷静下来思考,彼此间偶尔会出现一些摩擦,不过双方会尝试着努力解决,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段期间,双方会希望能够给彼此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间,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4)恋爱稳定期。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两个人彼此已经成为对方最亲的人,会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两个人自己的人生。此时,双方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促进成长。由于两个人的感情已经经历过了岁月的洗礼,加之前一阶段奠定的良好基础,因此,双方会更加努力为两人的未来幸福而奋斗。
3.1.2假设构想
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提出以下思想假设:
(1)假设1:随着感情的趋于稳定,奢侈品等一些不必要支出会减少。
(2)假设2: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的稳定,人们会更加务实。
(3)假设3:在特殊节日和纪念日,恋爱程度越稳定的情侣约会时间越多,因而其恋爱消费会增加。
3.2分析方法
3.2.1问卷调查法
线下调查主要仅针对本校学生,随机从大一至大四这四个年级的学生中各抽取一定比例的人数,对其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回收。线上调查主要针对除去本校的其他高校的学生,通过QQ、人人、微信等一些社交程序,邀请大一至大四的同学进行电子版问卷的填写,并回收。最后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以便于更好分析。
3.2.2深度访谈法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存在的一些误差,例如:有些同学的不认真填写或是对问题理解的错误等,同时,通过调查分析所得结果极有可能与原始的假设有偏差,因此在问卷调查法进行之后,再次采用深度访谈法,主要访谈的对象是问卷中填写的数据与原始假设相悖的被试对象,因此,能更加完善对数据的分析,降低误差。
3.3实证结果
(1)结果1:随着感情的趋于稳定,虽然生活必需品消费仍最高,但是奢侈品等一些不必要支出反而增加。
(2)结果2: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的稳定,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所转变,并且随着出席场合的正式及需要,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3)结果3:在特殊节日和纪念日,恋爱消费总体是趋于增高的,并且恋爱稳定的情侣的消费的确高于恋爱初期的情侣。
3.4实证分析
3.4.1基本情况的简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调查对象来自31所高校,实际回收179份,回收率为89.5%,回收的问卷中仅有14%为恋爱懵懂期,说明已经进入恋爱状态的同学有86%,因此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77%,可以预见,大学生恋爱对象的确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市场。
3.4.2对结果1的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对奢侈品消费量与不同恋爱状态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由于0.009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侣消费仍是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但是随着恋爱状态的稳定,奢侈品的消费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市场,其消费量呈现递增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消费多来自于家庭,父母所给予的生活费只会有增无减,因此开销不受制约;二是当今大学生多为90后,成长于商品经济中,具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对商品的鉴别能力;三是大学生受到环境影响,形成攀比心理,对于所购买的商品有品牌要求,因此不会选择不知名或是过于廉价的产品。
为了探究奢侈品消费量的预估与实际相差较大的原因,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情况,与10名处于恋爱稳定期的同学进行深度访谈。有8名同学持有以下的观点:一方面,两人关系基本确定,在购买奢侈品时没有顾忌,不用考虑过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思想的成熟,会比较倾向于价格适中的奢侈品。其余2名同学对于奢侈品消费没有什么固定倾向,只是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奢侈品因为价格昂贵,所以质量会优于廉价商品。
3.4.3对结果2的分析
根据问卷中恋爱成长期与恋爱稳定期的同学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出其中比较重视的三项后,经过加权的方式得到的比例图,在大学生恋爱消费中主要看重的6类就是质量、氛围和格调、价格、品牌、特色和他人的看法及评价,并且,随着恋爱程度的加深,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氛围和格调、质量及品牌。
如表3所示,大学生情侣倾向于在节假日进行消费,且他们的消费数额将随着节日的长短及隆重程度变化,并根据商家所提供的优惠活动而有所增减。
节假日会导致恋爱消费的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大学生假期中空闲时间较多,如果假期时间较短,回家又略显仓促;二是商家大多会选择在节假日加大促销力度;三是大学生一般学习生活较为清闲,而又值假期,自然不愿待在学校,从心理层面也有出门娱乐休闲的需要;四是倘若假期时间较长,而此时经济略有盈余,则情侣们比单身人群更倾向于考虑出行。
4结论
根据调查分析及总结,容易看出,大学生处于不同恋爱阶段,其消费的需求和数量也有所不同,恋爱的确能创造经济效益。而如今在大学生恋爱如此普遍的时候,商家更应该多关注此类消费者,必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毕艳玲.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
[3]陶亚文.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研究分析[J].现代商业,2008(17).
[4]位焕弟.对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6):33.
[5]王涛.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剑南文学,2013(1).
[6]程慧.恋爱心理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7]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大学生,膳食营养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营养是健康的根本,食物是健康的来源。正确的营养膳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基础和保证,然而青年人,特别是我们在校大学生对此十分忽略。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是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有序的生活及体育锻炼,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体能消耗加大,营养需求增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饮食作保证,将造成体力下降、精力减弱、抵抗力降低,进而影响学习。因此,借此项目得出大学生营养膳食的现状以及对待饮食的态度,并探究如何健康科学的搭配适合大学生的营养餐,让广大高校的大学生认识到营养与健康、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的重要关系。所以,此项目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认识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此项目的研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因为正确的营养观念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为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有针对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营养膳食结构,是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平。
我们对大学生营养膳食项目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全面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优化膳食结构,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各种慢性病。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成都10所不同的大学。
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报告(RNI)等,查阅国内外营养饮食研究成果衡量当代大学生的饮食状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网上问卷与现实发放问卷结合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用Microsoft Excel 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然后在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的具体目标
饮食是否科学,食物营养是否合理是人类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合理的膳食结构应包含两方面意义:‘首先是营养上主张的合理腾食(平衡膳食),指摄食者不仅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而且应该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种生理上的平衡,:其次要达到饮食方式及经济上的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膳食营养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当代的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大学生们近几年来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这次的课题。这次课题主要是想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1、了解成都各大学的在校学生们 的膳食饮食结构。
2、通过网上问卷与现场发放问卷结合,收集数据并且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大致了解成都各大学生的基本膳食营养情况。
3、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参考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此次调查的结果的进行一个总结并且针对性的提出对于成都各大学学生的膳食营养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4、希望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调查,总结,可以帮助解决到当代大学生关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问题。
四、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研究的原则。以国内外的各重大关于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科研成果,文献资料为根据,以明确清晰的目标对成都各大学的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且以确切的标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统计分析。
2、研究方法:a: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b:由小组成员对初步处理的数据进行汇总,编制表格。C:查询网上的信息与各种书本资料对汇总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d:小组各成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关于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e:对前面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淘汰。f:综合以上,得出结论。
五、阶段性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研究的阶段成果
从此课题开始以来,经过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问卷的设计与制作,发放与收回,其中调查问卷还包括网上问卷。在我们的综合考虑讨论下,我们选取了成都的十所大学,包括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标榜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中医药学院。最终,在小组成员和各高校的积极配合之下,我们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864份。
经过对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以后,我们经过上面所列出的步骤对现如今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文字性的论文总结,其摘要为,当代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出现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与对策。其关键词:膳食营养,保持健康,平衡饮食,保持健康。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由于初期选择的学校不多,选择的学生太随机,也太少,故代表性虽强,但是针对此次的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而言,还存在一定的误差。还有就是作为经济系的学生来说,我们对于膳食营养健康方面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具体,还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以确保得到更为科学的报告。
七、课题下一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对各高校的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2、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针对总结出来的综合信息,并参考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最终通过小组所有成员的交流,探讨,对此次的科研项目形成合理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报告。
3、最后在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工作下,将我们关于这次的科研项目课题《大学生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总结性结论报告转化为研究性的学术论文,并在有关的期刊上发表,为此次科研项目划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01、失败案例教训:根据推理得出的大学生的“碎片化消费理论”
大量的企业信奉一个外来理论“碎片化消费理论”,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是碎片化的,有的人甚至绘制了出了消费的场景图,包括:早点消费,中午吃饭消费,饮料消费,宿舍的零食消费,学习资料消费,培训消费,请客消费,恋爱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外出游玩消费等等。从2000年互联网行业爆发式发展以来,这样的理论逐渐形成,大量的围绕着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开始出现,但是发展的不愠不火,碎片化消费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
失败案例1:校园O2O
从逻辑上分析,校园O2O确实是有场景的,比如:大学生在宿舍确实需要买饮料和外出打饭等等,但是这样的场景应用的频率实际不会太高,大学生本身就是青年初期,外出社交的心态极为明显,一般不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待在宿舍中不外出的情况,即使是网游爱好者也不会出现高频的类似场景。
校园商业较为发达,一方面商家没必要开展O2O业务,本身就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校园O2O的品牌很难有深刻印象,导致成功过高。一个基本场景是:如果一个大学生需要商品或者饮食,完全可以通过美团或者百度直接下单,没必要使用校园O2O。
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讲,其唯一的痛点就是“价格”,选择校园O2O或者不选择,完全看价格,否则无法说服自己一定要用美团之外的创新平台。于是形成了一个“三国竞争关系网”:一个是校园O2O,一个是美团等著名O2O巨头,一个是学校内部的商业门店。如果同样的商品,谁家的价格低,大学生就会选择谁。对于校园O2O来讲只能在商品的价格和送货时间上做文章从而与其他两者展开PK。这点是极为艰难的,现在校园O2O采取楼长的模式较多,让大学生自己成为商品的货主销售给同楼的人等等。经历了大约一年时间的发展,整个行业明显是不具备真正的价值的,也很难获得收益。甚至很多知名的校园O2O直接提出未来的商业模式不是电商而是渠道价值。但是这个是无奈的说法,因为校园渠道更好的方式是直接免费赠送书刊给大学生,这样获得的黏性更强。
失败案例2:校园分期
校园分期建立在一个看似十分巧妙的理论上,那就是大学生很老实,不敢违约。这点看似很成功,有些确实获得了巨额融资,但是实际的运作发现,大学生其实是不确定思维群体,激情消费下,大学生也同样出现了不顾最后的后果。现在的大学生不像校园分期创业者想象的那么老实,近期出现的各种案例集中爆发,说明了大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创业企业的期待相差极大。
一方面,风控模型过于粗糙。大部分的校园分期居然过分要求获得分期合同的大学生必须是成绩上有一定要求,毕业证性质有一定的层次来区分是否存在风险,但是即使是正规的大学生也难免因为攀比心重而欠下债务,社会上的黑社会模式的追债的方式也不能直接用在大学生身上,因为欠债的不是因为故意不还,而是真的还不上了。
另一方面,校园分期竞争极度激烈。大学生其实没有真正的还款能力,真正优质客户也不会通过分期平台进行购物,创业企业明知这点,但是之所以进入校园分期市场,是因为市场上大量的P2P公司为了实现营收而没有太好的方式,很多进入到大学生新兴市场来寻求机会,属于抢占地盘的行为,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了价格上的PK。
失败案例3:校园娱乐
2016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诞生了一些针对大学生的APP,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女生美容和电商,大学生女生选美O2O,大学生视频女主播,大学生女生服装租赁等等。这些都是集中在了大学生女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这些创业企业从逻辑上看似十分完美,直接精准把握住了大学生的女生爱慕虚荣的痛点,但是其实忽视了一个本质问题:大学生女生由于虚荣,不可能在一个“针对大学生群体”的APP上,而是集中在“著名APP”中。举例来讲:大学生女生美容和电商这个案例,市场上有大量的APP都是针对20-30岁女性的化妆,大学生对此更加偏向使用市场上的巨头平台,而且美容跟是否是大学生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因为针对大学生的APP,大学生就会使用,而是得在关键环节上进行门槛的塑造。这些校园娱乐APP与大学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陷入了整个互联网的竞争之中。
校园娱乐APP忽视了“大学生普遍视角”,大学生使用娱乐产品的时候,完全与市场上的普通网民一样,所以市场上的成功的娱乐产品也不会明确的区分是否是面向大学生,因为这个没有任何意义。校园APP的创业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假象臆造”的创业思维中,主观认为专门为大学生一款大学生版本的娱乐APP就可以获得黏性,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总结:以上三个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创业者习惯性犯得一个弊病,那就是:因为试图解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以需求方的角度去考虑创业。这个是我国互联网界的一个通病。真正的创业者不会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角度,而是考虑整个环节中从哪个方面可以实现流量的爆发或者是营收的加强,创业者应该从行业背景去考虑落地,而不是从细微的需求下手,比如大学生市场,就要观察这个市场是否存在巨大的营收场景,而不是观察消费者本身。所以,聪明的创业者依靠后面的思维,成功的走稳了创业的道路,非常值得借鉴和思考。
02、成功案例经验:放弃理论推导用“接地气”的思维去创业
在校园的互联网生态中,最为经典额落地模式就是“地推”。包括上述案例中的校园O2O,校园分期,校园娱乐APP等,这些项目进校园第一个问题就是地推问题,包括京东投资分期的时候明确点出:校园分期最次也能帮助京东完成地推任务。也就是大部分的校园互联网平台都必须把大量的融资得来的资本直接给校园地推大军付费。也成就了目前的两大类型的校园互联网项目。
成功案例1:学生兼职平台
由于大学生的简单劳动的按时分配的特殊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企业需要大学生来完成的工作,比如展会工作,餐饮企业的服务员,传单派送,大型企业的临时兼职工作等等。在之前一直是企业自主招聘或者依靠校园的内部渠道校方安排等。
这就是诞生了一个需求,一方面企业非常乐意快速找到合适的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也有类似的兼职需求作为社会实践。2015年左右出现了很多类似的APP平台,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流量的营收。大学生兼职APP,涵盖了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兼职场景,对接企业效率更为迅速,企业也省去了自己招聘的成本和精力。
本质硬需成就了看似十分传统的兼职行业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升级,也就是说互联网并不是颠覆了这个行业,而是促进了这个行业。得到了三方(APP,大学生,企业)共赢。
成功案例2:校园地推平台
早在2010年后,就出现了一个校园地推的发展趋势,一家专门做女生宿舍的女性穿衣打扮的杂志采取免费赠送的模式,与校方渠道合作,定期把杂志放在女生宿舍的楼道门口,很快占领了中国大学生女生的市场,其杂志上的广告诞生了很稳定的广告业务。
随着校园APP的热潮,校园O2O,校园分期购物,校园娱乐等等的大量进驻大学的需求,必须组建和雇佣一支有较强落地经验的地推大军。所以校园地推平台在这个时刻诞生了,直接把地推进行标准化订单处理,完成企业的地推需求,而且除了互联网企业的地推需求,传统行业的地推需求更为普遍,餐饮,培训,留学等等地推需求大量的铺盖在校园里。
很多大学生有钱,但是很难接受任何“主动的商业”的形态,更多的愿意接受广告地推的模式,包括赠送小礼物,杂志,学习用具等等。这个基本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地推成为了大学校园最为强劲的环节之一,也就是较为容易实现商业落地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69-02
长久以来,中国大学生作为年轻消费群体的一部分,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人力资源,他们的学习和消费行为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较于国外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研究,国内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比较全面。消费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日常消费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门槛的降低,使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内容和主题呈多样化、全面化等特点,既有从整体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从大学生个体层面展开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领域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了研究。
1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综合体现了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对象。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不在少数,且研究的大方向不断向其消费心理和动机的等影响因素靠拢。
1.1 大学生消费动机
(1)情绪动机。情绪动机是消费者情绪所引起的消费欲望及消费行为。张立昆(2006)认为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性大学生将消费作为发泄,释放压力的方法,其特点有情绪性、冲动型消费,她们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2)感情动机。本文所指的感情动机是指顾客在主观情感层面上流露出的消费动机,也可以指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动机。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感情动机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感情动机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自我满足,这个类型的动机是关于顾客根据自己对产品或品牌的评价标准,进行选择和购买能够让自己得到满足的产品或品牌。二是追求美感,因为大学生受教育背景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购买商品时产生的艺术性动机,表现为重视产品设计、包装及华丽造型等。三是提高社会地位,大学生通过购买名牌产品或服务,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品味等,购买产品时产生炫耀动机。
1.2 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者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
1.2.1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从家庭角度,家庭条件的提高对子女对物质要求的高标准也会产生不理性消费的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会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约束。在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国民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这样的中国社会现状下,家庭经济条件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有一定联系的,也可以说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校因素。不同的高校,其教育水平、消费氛围和周边环境都有很大差别,所以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背景方面,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尚未重视,甚至盲目放任大学生不良消费的泛滥,这些都将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年轻消费群体的典型代表,表现出时而推崇个性化,时而从众的消费特点,使很多针对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企业难以琢磨他们的行为倾向。因此,从学校巩固实施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角度,提倡高校应对学生如何花钱,怎样花钱的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改善大学生的薄弱消费意识,而这正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媒体进入他们的视野。这种种的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众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对诱导和促进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效果非常明显。
1.2.2 自身特性
除了以上所述的外部影响因素之外,作为内部因素,大学生自身特性也是影响其消费心理的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的喜好、性格、心态三个方面:
(1)喜好。很多大学生在对某些事情或物体产生兴趣时,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而这个结果会根据其年龄、性别因素表现出显著差异。
(2)性格。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其消费心理也各不相同,且其表现的差距较大。可以把所有大学生消费群体按性格因素的不同区分成稳重型、礼让型、过激型以及较真型四种类型,并对其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环境下的不同性格的大学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决策。
国内学者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生活习惯,把大学生分为四种消费类型:激动型;谦和型;反感型;持重型,总结后清晰的分析出不同了类型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特点。
(3)心态。国内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消费者心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消费者心态类型的不同,其消费行为以及特点都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时消费方式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2 大学生消费行为
针对普通消费者和大学生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普通消费者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个方面的需要而在一定动机的驱动下,以其现有货币或虚拟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因为大学生消费群体在年龄段、教育背景及社会现状等因素上与其他消费群体存在一定区别性,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该群体的消费特点。
2.1 消费行为类别
国内很多学者都针对大学生这个细分市场的不同方面,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研究,也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国内学者张志祥(2002)将大学生的消费分为六大类:炫耀型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虚荣心基础上的;豪华型是盲目追求的“高大上”不切实际;情绪型是大学生以自己的心理情绪为消费指导;早熟型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畸形型是指消费过快,超额不良的消费;悬空型大学生只图一时之快,不顾后果盲目进行的消费行为。
2.2 消费行为特点
大学生消费行为因为受到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消费的成人化。丁家永(2008)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更加趋向于成人化。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休闲、娱乐的消费以外,把更多的消费投入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另一方面追求名牌,使自己着装像成人化打扮。
第二,重视提高自身能力的消费。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提高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以及现代的就业压力不得不使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的竞争能力。具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每个月都会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消费200元以上,甚至有很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自身的投入大于400元。他们更愿意把消费投入到升学、资格证以及外语等方面。
第三,情感消费。经研究表明,大学生消费体现成人化特点的同时,其情感交流的消费也随之增加。如:生日、朋友聚餐、约会都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相比于小初高中的学生生活,大部分大学生既认为也坚信大学校园里的人际交往消费是不可或缺的,也相信消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网。与此同时,对于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恋爱消费是情感消费最大的部分。
第四,消费模仿。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化模仿的特点。如:男生学习抽烟、喝酒,女生学习化妆、首饰等。此外,大学生对体育、娱乐明星的模仿消费也是不遗余力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的消费研究内容有大有小,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上升为理论,呈现出更深、更广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对顾客感知价值与大学生餐饮品牌偏好、重购意向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大学生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勤,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道德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物质财富的丰富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的提升与改变。而这一变化,在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消费领域得到了凸显,并且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家庭及经济背景的不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水平和模式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作为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纯粹消费者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已经与社会公众接近,并且在消费领域中显露出与已有经济收入的新富群体靠近的趋势,而这种高消费的行为出现在了无收入或者低收入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超越于自己学生身份的消费现象值得每个人关注和深思。高校和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阐述了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在当今经济、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消费的生力军,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公布的《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不同于一般公众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他们每学期的平均支出为4819元,而经常性的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他们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9000元之间。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消费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在一万元以上,超过了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这里仅仅是平均水平,由于南北方地区经济的差异,南方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还要高一些。在学生群体中,这种高消费(不仅是高档消费品,还包括高级消费模式等)已经不是新鲜事。所谓的大学生新三大件(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刚刚成为旧事,要求学校为学生开辟停车场的话题又一再出现,当然这里指的是轿车。“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是扮酷,四五千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其实是很多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具体来说,大学生消费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提高自身的能力而再充电不惜钱
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已经不满足于自身专业,为将来在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可以获取证书的学习班和等级考试或资格考试,而参考书、培训费、资料费、报名费等相关费用加起来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但通常在这样的消费项目上,家长是最支持的。
(二)为“吃、穿、住、行”而花钱不算账
在吃上,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消费已经超越了温饱的标准,讲究气氛、档次和时尚。校外聚餐的费用和名目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在穿上,普通消费向品牌消费、甚至是奢侈品转变,衣服、化妆品、首饰等单件动辄上千元。因为当代的大学生不再是两个人的独生子女,而是父母和祖父母六个人的孩子。同样,在住上,也不愿住在学校十个人左右的大通间,而是住进了高级公寓。在行上,以往校园简单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被打乱,校区的扩大,使得学生的出行必须有相应的交通费的支出,出租车、高级轿车在校园门口越来越多。另外,泡吧、K歌、蹦迪等成人消费在大学生中也广有市场。
(三)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费用暴增
在网络市场,最忠诚的消费者就是大学生,宿舍里有时间和照明的限制,而独立自由的的大学生更多的愿意呆在网吧里。学校周边的网吧是不会担心挣不到钱而倒闭的;校园里频繁更换新款手机的学生大有人在,通信费自然不会低。手机、电脑、DV等让工薪阶层购买前都掂量再三的“奢侈品”,如今在大学生中见怪不怪了。
当然,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 现了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追求高消费,“贵族化”的趋势不容乐观,这种现象一旦成为校园中的常态,对个人、家庭、社会来说都增加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它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它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亲人间的感情,对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在资源巨大消耗的社会中,谋求社会经济,家庭和谐、个人成长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引导、教育大学生进行适度、适当并合理的消费。
低碳经济下引导、教育大学生科学消费的重要意义
消费道德即消费伦理,是指在整个消费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来评价在消费行为中的价值取向以及消费者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原则的总和。它一般通过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在知晓善恶、是非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消费传统和习惯,从而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道德对人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消费道德作为社会一般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内容无疑会随着人们消费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社会道德的变化而变化。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在消费的数量、内容和方式上,人们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影响。
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更经济、更讲究生活质量与消费性价比的经济,是一种基于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从生活理念到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革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虽然持续、快速的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依赖于资源的极大消耗,现行的消费模式下消费者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影响了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关系。由于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奢侈消费、挥霍性消费、面子消费、透支消费以及一些不健康的的消费有增无减。造成了大量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和浪费,使我国的资源压力不断增大,甚至消耗过度出现结构性危机,这将必然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就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模式,无论是高端消费,还是中低端消费,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理性成分。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文化娱乐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具体行为很多都与低碳经济的基本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发展低碳消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是中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国家、企业和公民的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低碳消费下科学消费道德的引导与树立
(一)培养和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理念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消费领域的变化并非是自然形成的,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经过消费者不断克服长期形成的消费模式、消费倾向惯性,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引导,近年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不断理解并接受低碳消费的科学理念,培养文明的低碳消费方式,但仍然有部分人对低碳消费观念还存有疑惑或者不赞成,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经济、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低碳消费等科学知识,利用媒体、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引导每一个人构建低碳消费意识,了解低碳消费的内涵,使人人都认识到节约资源、生态环保、低碳消费对自身的重大意义,让每一位消费者回归理性消费,改掉以往不良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成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二)培养大学生的消费道德从自身做起
低碳消费其实需要的先是一种态度,然后在个体行为的实施上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最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定型为一种价值观而最终成为指导个体消费行为的理念。在大学生的群体中,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范围相对简单一些,所以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枝末节做起,改掉不良的消费习惯。如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不购买过多和昂贵的服装;不吸烟、少喝酒;坚持步行上下学,出门少打的;随手关灯,使用环保购物袋,不用一次性餐具;尽量少去泡吧;废旧物品再利用等,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低碳生活的具体表现,其实它就呈现在我们生活周围。
(三)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消费和多元化消费的有机统一
在这个崇尚和彰显个性的时代,物质资料的丰富使得大学生是最有个性的群体,自然也是个性化消费的主体,他们正处于社会角色变换最频繁、自我彰显、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时期,以传统模式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去要求他们“节约”消费,显然与他们消费的时尚,消费的青春和活力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财商”,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基本素养的要求。“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和能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在消费中,敢用钱并不难,难得是发挥钱财在某一事项中的最大功用,而这种恰恰是生活阅历不深的青年学生所缺乏的。他们往往具备消费的冲动和能力,但缺少消费的合理和适度,即消费理性。常常发生自不量力的消费(也就是所谓的“透支”消费),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财产的统筹安排,实现个性化消费和多元化消费的有机统一,应成为现代大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四)建立健全低碳消费政策与创新的政府导向
低碳消费要落到实处,政府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消费行为的影响,政府部门通过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将部分科学的低碳消费制定为政策,鼓励企业和公民进行低碳消费,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生产和制造节约能源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在企业贷款、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学校中,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创造一些更加简单实用并节约资源或能源的产品、方法等也可以由政府或者给予奖励,并予以推广。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建设之栋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消费道德,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有着经济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卢嘉瑞.消费主义在中国:表现、危害及治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4)
2.付允,马永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苏恩.低碳消费新主张[J].中国纺织,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