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对保险的改造虽然来得比银行晚,但同样深刻。如今,保险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登记、交易等,都有了长足进步。而当科技不断改变金融,被改变的金融又不断影响生活,互联网保险到底要怎么做?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京东金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温京燕。
围绕京东生态系统打造“保险生态圈”
温京燕介绍,京东金融秉承金融科技公司的理念,依靠多年积累的海量用户群体和数据基础,充分分析用户的行为和习惯,通过用户画像等技术手段,将虚拟的网络账号具象化,从而指导产品设计及销售推广方案。
在保险领域,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和低频性,京东金融通过对用户的分析,将传统保险产品碎片化、场景化、通俗化,协助京东金融用户快速理解保险产品。“我们正在利用京东金融的科技力量,不断优化和改良传统保险的宣传和销售体验,京东金融保险要做的不只是保险,而是围绕京东生态系统打造‘保险生态圈’”温京燕说。
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到,2015年,京东将保险作为第六大业务版块并入京东金融体系。同期,京东金融还推出5款创新保险产品。这5款互联网保险产品分别是众筹跳票险、海淘交易保障险、投资信用保障险、家居无忧服务保障及30天无理由退换货险。京东创新保险希望立足于多维度的“碎片化”设计,希望能嵌入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交易环节和应用场景。
围绕用户体验深挖场景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大都挖空心思去做业务,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特别是在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体验经济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例如产品复杂用户难以理解,售后服务混乱。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在贴合客户需求形成一定业务规模后,还需要能够倒逼保险公司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客户整体的保险体验。
温京燕介绍,在京东金融,每一款保险产品设计方案的核心只有一个――用户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小到一个词的表述,大到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京东金融都会反复调研和推敲用户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不断优化产品方案及后续流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和深挖各个场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温京燕说。 温京燕,京东金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
在反复修改和不断完善中,每一款产品为京东商城上的消费用户保驾护航。例如,京东商城有海量的商品,每一个商品都是按照一定类目进行划分。用户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不同的用户购买需求,购买心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那么相同的地方就是一类场景,具体来讲,购买户外用品的用户,购买频率、品牌、消费金额、产品功能等,构成了一个户外场景。而这个户外场景,又会因为用户的年龄、季节、地域等而不同,进而产生细分的消费场景。有了类似的分析,就能针对场景及差异化的细分产品,给用户设计同类不同种的商品,这样,用户在购买的时候,就能体验到量体裁衣的感觉。
比如,消费者买手机,容易碎屏,针对这一痛点,京东金融保险适时推出了“碎屏换新险”,为京东客户量身定制包括3C及家电类产品的保障, 以科技金融的理念升华电商行业的购物品质,帮助客户解决传统方式无法覆盖的售后保障问题。
碎片化的保险可以改变人们对保险的认知,改变对行业的看法,进而奠定重新创造产品的基础。此前,行业内部有过争论,认为碎片化、高频的互联网保险其实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某种程度上,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产品找到一种更好地理解用户与用户交流的方法,从而重新思考健康险、投资性保险等传统保险的核心理念”温京燕补充到。
以技术驱动保险创新
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突破无不需要创新。但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归根结底还要依靠技术。遵循“科技金融”的定位,在技术大变革的浪潮中,京东金融于2014年开始布局保险业务。目前,京东金融保险板块主要有车险、意外险、旅行险、健康险、财产险、创新险。
在保险业务方面,传统的保险公司已经做了很多年,有非常成熟的团队,有非常好的经过验证的想法。“京东要有所作为,必须借助技术进步。”温京燕说,“技术进步保证了京东可以从消费者、客户的角度把握风控,实现金融产品和保险方案的普惠服务。”
事实上,致力于成为一家真正能为用户提供专业评估、咨询的保险平台,京东金融保险平台一直把呵护生命健康,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作为一项长期使命,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保险销售平台。
目前保险发展的前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保险要求有稳定安全的资金流,能够为用户提供除了银行、证券、股票的理财方案,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自己的理财方案;第二,保险的本质还是保障功能。用户对自身安全、健康以及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都可以通过保险产品来体现。保险产品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实现保险产品创新,互联网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京东的做法是通过对“70后”的理财规划和已有保险保障的补全,通过对“80后”人群保险需求的释放及培养“90后”在互联网上有保险产品的认知。
我很喜欢研究新的科技,因为新的科技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从而颠覆商业结构。从电子商务到物流,从传统四S店到汽修行业细分化的连锁店,从CP服务(内容提供服务)到SP服务(增值服务),从互连网到移动互连网,从单向传输到双向再到社交平台,从金融的统包到金融服务外包……这些跟科技创新都有关,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让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变化。
记得很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大人说,日本人很喜欢抄袭,但是日本人可以把产品做的比原创者还好。小学时,老师们也时常大声疾呼喊着:“爱用国货,支持国货”。可是老师却忘记了,其实他的手表还是日货。这一方面,韩国人更厉害,自我感觉更良好,全世界的好东西,“必定”发现会有韩国人的身影。对于韩国人来说,模仿更是理所当然,如记忆体D_RAM,硅晶半导体,平版电视,手机等等。抄袭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抄袭做到世界第一。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先生提过:企业一定要先模仿,再创新,最后超越。(原话我不确定是不是真出自郭董)。所以抄袭无妨,山寨也行,超越才是王道。
那么,我就先来说说山寨文化。其实,我对于山寨文化心里是极度赞成的,为何呢?因为只有山寨,才会让这个世界进步的速度加快。山寨文化是很“生猛”的,它代表的不一定是抄袭,我反而认为它代表的是对产品或公司的检验关卡,产品够好,就不怕山寨;公司够好,也不怕山寨。最近互联网上一直说腾讯是山寨之王,核心竞争力就是抄袭,真的如此吗?如果抄袭就可以变成腾讯,那就再抄袭出一个“腾讯”,让我佩服一下……这就说明腾讯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是抄袭,精品公司或产品也是无法被抄袭的。核心竞争力,更多是取决于您对行业“本质”的理解。1%的人因为理解行业本质,所以会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很可能得到最好的机遇。30%的人会因为看到创新者的价值从而进行跟随,依旧能享有甜美利润。50%的人会被市场的潮流推动向前,虽不红火发展,但至少安全。剩下看热闹的人,我就不好评价了。
马云在公开场合提到过,内容大概是表达他认为中国的市场充满管制,充满抄袭,充满危机,但也是这种环境,未来中国会诞生出最伟大恐怖的商业模式。这段话让我思考许久。那我们的金融呢?管制多,同质性高,也是充满危机,我记得去年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报导,有位专家高声疾呼说:“投资银行的人,VC,专业投资者,总是说别人的商业模式怎么怎么样,为何不想想金融业自己应该也要检讨自己的商业模式”。其实,作为这一行业中的一员,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金融商业模式并不是很多专家所想象的落后,外国的金融演变确实值得借鉴,但是却不适合抄袭,这不仅是文化差异问题,而是“速度”问题。我解释一下速度的意思,现在满街都是苹果4S的手机,假设有一个从来沒有用过4S手机的人,他想把手上十年前NOKIA手机换掉改玩苹果机,他并不需要从苹果2G开始到3G再到4S,他绝对可以直接用4S,这就是速度问题。国外经验的产品链也许很完整,但却不一定是飞速发展的中国所需要的东西。行业的本质理解,决定发展的广度,执行力则决定发展的深度。
最近两年,中国的银行业大量建置财富中心或者私人银行。我经常想起一个人,就是我以前网点最强的那位理财经理(我上课时提到的宝珠姐故事的理财经理)。她总是喜欢把客户的“事业”资源进行整合连结,比方说:汽车天线制造厂的老板介绍给汽车零组件贸易老板认识,装潢设计师介绍给地产公司认识。我说她很聪明,很懂得客户需求,很懂抓客户的心,但是她给我的答案非常前卫,她说:“如果只解决客户投资的问题,那投资银行比她厉害。如果只解决税的问题,那会计师比她厉害。如果只解决资金问题,那国有银行比她厉害。如果只解决事业问题,那同业公会比她厉害……但是银行资源多,如果全部都能在我手上整合,那一对一,我肯定就比上面这些人都厉害”。确实,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更清楚知道金融服务业的价值:超越客户对资金以外的期待。私人银行的建置,如果只是现阶段的“升级版”的理财经理,其实对客户帮助是不大的,但如果真真正正把银行内部资源整合利用,那这块市场一定会有巨大的潜力(有些私银理财经理已经先于银行尝试了)。中国金融业,也会非常“生猛”。
【关键词】金融英语 词汇 特点
金融英语作为ESP的一种,在词汇的理解和翻译中不仅要了解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还要兼顾该领域中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了解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是金融英语学习和翻译的第一要义,只有了解了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才能避免望文生义正确地理解和翻译金融英语。
一、形态特点
为了表达特定的金融概念,新造词大量出现。例如Dow Jones Index(道琼斯指数或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金融事件也为金融英语创造了大量词汇。例如,BitCoin(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随着比特币最大交易所Mt.Gox被盗一空且宣布破产,各种利用比特币洗钱或非法交易的报道频现报端,这个词被广泛使用起来。
使用连字符构成新词是复合词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构词能力非常强,在结构上有诸多优点:简练灵活,含义清晰;逻辑关系明确,避免歧义;重点突出,便于理解(王树槐,张霞,2004;胡文捷,2010;等)。如Non-life insurance draft directive(非人寿保险命令草案), low-interest loans(低息贷款),the year-to-date turnover(截至今天为止的成交量),等等。使用连字符代替定语,尤其是后置定语,和从句,保证了金融英语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缩略词以其高度的简洁性和专业性成为金融英语词汇的一大特点。首先,缩略词大量出现在金融机构的名称中,例如CCB( China Construction Bank,中国建设银行) ,UBS(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瑞士联合银行集团),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再次,货币单位多用缩略语,如CNY(China Yuan人民币), USD(US dollar,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术语采用缩略词,例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些缩略词有多重含义,例如,FDI在金融领域的含义为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如果在其他领域FDI还有飞行方向指示器(Flight Direction Indicator)和世界牙科联合会(Federation Dentaire Internationale)的意思。因此对缩略词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分清领域。
在金融英语中有些词汇“就地取材”,通过词性的变换得到新词。有的词是进行了动词性转换,即将名词转换成动词,例如invoice(给……开发票)和credit(贷记其账户)。更多的词是进行了名词性转换,将动词和形容词转换成名词,例如outstanding(未偿还债务),low(最低价)和sell(宜卖股)。这种变换符合英语名词化的特点,表述也更为简单客观。
二、语义、语用特点
1.反义词。反义关系有三个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等级反义,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胡壮麟,2013)。金融英语词汇中也存在这样的反义对应关系,对含义的理解有互相参照的作用。金融英语词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其反义对应关系在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方面比较典型。
等级反义常包含形容词,例如hard currency/soft currency(硬通货/软通货),long position/short position(多头/空头)。互补反义关系中成员彼此互补,对一方的否定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肯定,如,Clean bill of lading/dirty bill of lading(清洁提单/不洁提单),static analysis/dynamic analysis(静态分析/动态分析),solvent/insolvent(有偿付能力的/无偿付能力的)。反向反义关系中的成员并不构成肯定、否定的对立,而只表现两实体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如,supply/demand(供应/需求),bull market/bear market(牛市/熊市),surplus/deficit(盈余,顺差/赤字,逆差),consignor/consignee(发货人/收货人),payer/payee(付款人/收款人),drawer/drawee(出票人/受票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金融英语反义对应词的一些特点。等级反义以短语为主,通过中心词的等级反义关系形成整个短语的等级反义关系。反向反义关系中的成员若为某项金融活动的当事人,则发出此活动的当事人构词以er/or结尾,而接受此活动的人以ee结尾。有些反义对应词中的一个成员加上否定前缀即构成其反向反义词,如depreciated cost/undepreciated cost(折余成本/未折余成本)tangible assets/intangible assets(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还有些对应词词根相同,词缀不同,如appreciate/depreciate (升值/贬值),nostro account/vostro account(我方帐户/你方帐户)。
2.关联词。还有一些词汇彼此相互联系,也存在着对比意义,因为表达同一类金融概念,被称为关联词。例如,fiscal policy/monetary policy(财政政策/货币政策),irrevocable L/C/confirmed L/C(不可撤销信用证/保兑信用证)等等。
与反义词不同的是,关联词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成员还可以增加和改变。例如信用证相关的关联词中还可以加入Time L/C(远期信用证),Standby L/C(备用信用证)等。而在technology intensive/capital intensive/labour intensive(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的)这一组关联词中,还可以再加入knowledge intensive(知识密集型的)。
3.一词多义。一个普通英语中的简单词汇在金融英语中可能有专业释义。例如,acceptance在普通英语中是接受的意思,而在金融英语领域是承兑的意思。在金融领域,有些词汇的含义也不止一种,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含义的理解都依赖语境,在某个语境下只有一个含义能够适用。还有许多核心词汇出现频率高,构词能力非常强,使用非常灵活,如banking,bill,offer,account,capital等。例如advance一词有多重含义。(1)放款;(2)垫款;(3)预支款;(4)上升股证券市场行情表中表示价格上升的股票等。且advance还可以与其他单词组合构词,如advance draft(预付票据),advance payment(预付),advanced bill of lading(预借提单)(英汉国际金融大词典,2009:28-30)。
一些在普通英语中的词在词义缩小后变成金融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例如:box在普通英语中是箱子的意思,在金融英语中专指保险箱;right在普通英语中泛指各种权利,而在金融英语中专指认股权;slip在普通英语中有纸条的意思,在金融英语中专指存取款单;deposit本指寄存品,在金融英语中专指存款;等等。
一些金融英语词汇的含义由其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引申而来,与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trust在普通英语中有信任的含义,引申到金融英语中指信托,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之义。方梦之(1998)认为科技语言和文学语言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因此也要注意在专业英语中的修辞。金融英语中一些词汇是由其在普通英语中的意象引申而来的。例如money-laundering(洗钱)是一种暗喻手法,借用了launder“清洗”的含义,指把非法所得通过一系列手段合法化的行为,即将“黑钱”清洗为“白钱”的犯罪行为。maturity 在普通英语中是发育成熟的意思,而在金融领域这种“成熟”指的是到期日,偿还日,可看作是保单、债券等偿还时机的“成熟”。以此句为例:Customers are told what their policies will be worth on maturity, not what they are worth today.此句中联系上下文中“customers” “policies” “worth”得知这个句子是金融领域中关于保单价值的,maturity应取其在金融领域中“到期日”的意思。
一些单词在金融领域的含义与在普通英语领域的含义大有不同,甚至毫不相关,这样的单词要特别注意它在金融英语中的含义。例如hedge在普通英语中意为树篱,在金融英语中是套期保值,pledge在普通英语中是发誓、保证,在金融英语中是典当、抵押等等。
三、句法特点――向心与离心结构
向心结构是指该结构的分布在功能上相当于它的一个或多个成分,即一个词或词组可确定为“中心”或“中心词”(胡壮麟,2013:59)。例如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这个词组以account为中心词展开,前面的单词都作为定语起修饰作用。名词连用的词组金融英语中是金融英语的一个特点。
离心结构和向心结构正好相反。离心结构是指一组句法上相互联系的词语,词组内的任何一个词在功能上都不等于整个词组,也就是说,在词组内部没有确定的中心或中心词(胡壮麟,2013:60)。例如asset stripping(资产剥离/拆卖)中两个词是并列关系,没有中心词。
总之,金融英语的掌握需要学习相关的英语、金融等专业背景知识,还要兼顾金融领域中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金融英语学习和翻译的第一要义就是了解了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避免望文生义地理解和翻译金融英语。
参考文献:
[1]范家骧.英汉国际金融大词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8-30.
[2]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王树槐,张霞.金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
[4]胡文捷.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探索[J].文学界(理论版), 2010.
科技与金融的关系:未必是融合
通过知网或类似的期刊搜索引擎,可见很多以科技与金融融合为题的文献。但追溯当年较早提出并大力推动科技金融专项工作的时任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公开讲话中大量使用的却是“科技与金融结合”。虽然大可不必过多纠缠“融合和结合”是缘于作者的用词刻意还是轻率,但从语义上理解融合和结合的差距,可能在不同程度会影响到科技金融的遵循路径和实践取向。
首先,融合的语义是存在形态的一体化,一般体现为交融混合。而科技和金融实际是分属于不同产业(行业)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两种资源向量,更可能是一种匹配或叠加关系。也正由此,在监管层面才会有所谓的“部际协调”机制。
其次,相对于传统金融或间接金融手段,多数科技型企业(尤其初创型)作为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的“三无企业”,受到可操作性限制,其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近些年来规模暴增的股权投资中。在现实中,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务投资策略是游离在产业之外的,在股权投资中一般遵循“不控股”原则,一般情况下不会介入和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以此保护经营团队和研发队伍(专利持有人)的专业性和积极性,且是“为了退出的投入”。对于投资人而言,在投期间,迫于需要,因持续追加投资直至自身“融合”成了被投企业的总经理,常常等同于宣告投资失败。
最后,金融与科技更多是在不同阶段分分合合的关系转换。如果分工明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那么交互跨界偶赶时髦尚可,更可能导致错位混乱,“电影散场各回各家”“不串行”才是常态。金融与科技,各行其是、各安其责才是最佳的角色感。如此,才最有益于维持投资人的金融属性和经营团队的科技创新空间及意志。
科技金融的范畴演化:可能超越产业瞄向
早年,有学者曾将科技金融置入产业金融的范畴进行了比较贴切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产业金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承揽和胜任科技创新的商业模式全程演进:(1)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构建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体系。(2)构建两方共赢机制,为技术和资本指引最有效率的利益归宿。(3)参与三个阶段,即前期的资金融通,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解决资金的融通;中期的资源整合,运用融通资金培育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后期的价值增值,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资本运作放大价值。(4)实现四项资本化,包括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
对此,另有学者质疑“高新技术产业”的命题本身需要证伪。佐证以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以纳米技术织造的服装显然冲破了原有的产业界线。更有甚者,多年来孜孜以求、倾力扶持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诸如多晶硅及太阳能板等,很快沦为重复建设、过剩产能、低端徘徊、库存积压的整顿对象。按此,科技金融的产业瞄向便有了含糊的味道。无独有偶,曾一度高歌猛进的科技银行申办进程,也以开办特色业务的科技支行等形式暂时权宜折中。
我们对是非暂且不论,当时作为一种积极应对,很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以金融地理的视角进行延伸,另外提出了蓝色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概念。时下风起云涌的“特色小镇”、科技金融小镇理所当然地占了一席之地。作为一种园区服务经济的平台模式,小镇成了最得心应手的集成和凝练环境、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组合的抓手和形式。为此,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以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城)的专项政策。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同等显要
科技金融是金融对科技创新提供的服务和支持, 可有效推动新成果新技术的产业化,提升科技贡献度。金融科技(Fintech)则是科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可显著提升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其要义是,利用新兴技术改造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此进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并提高支付清算的效率等。金融科技本身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可以扩大金融服务的对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其中,最受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所催生的区块链金融,具有自定共识规则、自动实施规则、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用的能力。通过“共识协议”和编程化的“智能合约”,可以制定和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可以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管控制节点,确保价值交换符合契约原则和法律规范,避免无法预知的交易风险。该功能可以创造信用,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能够容纳更多的金融从业者,因而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核心基础技术尚未达到工业级的要求,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解决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可靠性与安全性、不同技术对接、与不同系统对接、技术标准与技术规则、法律与监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大众知识普等问题。
科技金融的行动准则:以破解市场错配为责
就科技金融的操作层面而言,实践者经常要面对和回答:市场和政府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正确体现各自作用?在科技金融的主导机制中,如何科学确立政府和市场的主次关系?如何恰到好处地在适当适时修复市场缺位的同时兼顾不越位?基于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作用机理,如何妥善处置和解决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禀赋差异和供给端的错配问题?
在政府主导的阶段或模式中,应切实设计和实施财政性科技投入(如各地科委科技局的科技三项费等)或政策性金融的一揽子制度化安排。同时应留意,长期推行政府主导模式,可能会伤害市场分配资源的自发机制和原有功能,市场化禀赋会因此暂时休眠甚至退化。除了市场公平的丧失,市场参与者会因此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和“合成谬误”,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从科技资源到创新资源:科技金融是关键推手
科技源于创新。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因此,科技金融的基本内核一定是推动金融服务于基于创新的科技。
诚然,科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与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是不同概念。科技中心不等同创新中心,科技资源转化成创新资源,科技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功能叠加都需要特定机制和制度安排。能够最高效、有机地集成和凝练这些机制和安排的,科技金融无疑是首选的推手。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科技金融无论作为一种资源平台还是一套政策组合,能够很好地整合并协同各类要素。实践证明,在近些年地方政府争相建设各类中心的比拼中,流动性要素和非流动性要素的优劣和比重决定了最终的胜负。
虽然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成为中心,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建设金融中心,就是一个城市间的竞争过程。在这个竞争中,地方政府,本地化的企业、居民、区位和资源等非流动要素,以获取更多的价值收益为目的,吸引和转化流动的金融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与其他城市展开竞争。显然,这种竞争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产品市场层面的竞争和非流动要素层面的竞争。这些非流动要素试图营造产品市场竞争的环境,提升当地吸引资源的能力,提升当地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
科技金融的发挥空间:可支配资源的边界
需要明晰我国金融资源的现有格局和可得性分布。金融业在中国的高垄断特征不仅表现在牌照审批机构监管门槛高设等方面,而且金融可支配资源的高度集中和银行业在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先发优势仍然是目前其他融资路径和渠道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
财政性科技投入的机制创新要务实。引导基金和天使基金的责任和使命应是在投资阶段中尽量前移,政府资金应以示范和引导为责,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团队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提高识别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敢于面对并承担一定风险。应合理确立与社会资金的合作地位和契约关系,客观把握财政性投入在风险池的补偿轮次,妥善处理官员问责的包袱问题。
部际协调的发力点应着眼于金融监管部门。到目前的阶段,从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度和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建设协同情况综合考量,金融部门的监管和产品创新在部际协调工作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制度化建设和监管模式升级,吸纳借鉴先行国家和地区针对特定行业的沙盒监管经验,为科技金融体系不断营造宽松环境、持续输送有效的金融资源。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问题。也即财政引导金融,推延至中央引导地方、技术引导资金的机制设计和绩效评估。金融创新,从监管到机构,要考虑其可能面对的市场体系内带有示范性、引导性的财政性资金,应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市场中的金融活动财政化或行政化,传递错误的配置导向。同时,财政科技投入的创新应借助互联网金融手段,发挥其撮合效率、成本控制以及透明度等优势,优化原有的投入方式和给付渠道,实现效率提升和风险控制。
值得科技金融期许的供给端:VC和PE
本世纪初,我们曾不遗余力地激烈争辩过Venture Capital(VC)应译为“创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硝烟尚未散尽,Private Equity(PE)潮起潮落,用了不到十年的光景便在规模上彻底淹没了前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已突破11万亿元,备案私募基金逼近5万只。纵观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地域分布,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18306家,按注册地划分,北京有3575家,上海有3964家,深圳有3692家。其余大多集中于浙江、江苏、广东(除深圳外)、天津等沿海地区。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北京有28家,上海、深圳分别有21家,天津有10家,广东(除深圳外)有9家。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既包括中科招商投资、北京君联资管基金等成立十余年的老牌私募基金,也包括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圳市招商国协壹号股权投资基金等成立不足一年的新基金。另外,北京、上海、广东等地2016年均有多只百亿规模的私募基金诞生。
如果将VC定位为偏重中早期投资,PE为中后期甚至是拟上市企业,在梯形融资模型中,科技金融面对的资金链条在理论上是比较完整和齐备的。而实际情况是,目前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除了中国风险投资公司等少数机构外,专注VC的投资公司日益减少。更常见的是二者兼营混营,以分解和平衡风险收益。从规模上看,PE早已远超天使基金和VC。对于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而言,企业初创期(天使轮或A轮)的资金供给端仍然是比较薄弱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和一部分天使投资来解决。
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技金融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从顶层设计到贯彻落实,已经积累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其中,以城市或小镇、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特定产业或行业为单元和瞄向的各类政策、经验和做法值得全面梳理和择优推广。另外,应加强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例如,从金融监管和资源配置角度,按地域、按产业抑或直接按产品层面设计,实施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的效率最高、效果最佳。因为,地方政府在金融(包括财税方面)领域的作为空间是有限的。
科技金融落地:与时俱进是基本原则
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先进先行家和地区的经验模式,借鉴德国、日本、英国以及兄弟省市的做法。结合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客观需求,及时改造,优化资金供给端。这些都应及时地体现在地方政府层面科技金融落地的一般架构中,包括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和设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推动相应的服务和产品创新。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成都、杭州等地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均掌握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招法套路以及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板。
科技金融的战略高度:应切实践行
不宜再发明创造更多的新口号新战略,逆转脱实向虚,回归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最理所当然的引擎和增长极。用新科技萌发新动力,有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如此等等。即如,人民银行和工信部等多部委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中国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的中长期金融支持,积极拓宽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型、多元化融资服务,着力加强对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四基”企业的融资支持。要合理安排授信期限和还款方式,支持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和智能化升级。积极运用信贷、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高端装备领域突破发展和扩大应用。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区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在客户准入、信贷审批、风险偏好、业绩考核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过犹不及:警惕金融过度对产业的额外冲击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结合所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和问题,在工作或生活中尝试国际金融方面的结算和交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是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国际金融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不仅与一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紧密联系,而且涉及到一国的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涉及到国际经济金融的协调和合作。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1.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范围不断扩大,国际金融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拓宽,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国际金融的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新动向,理解、吸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老师应尽的责任。
2.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顺差,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3.应用性。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的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经济事务、涉外企业管理等工作所必备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理解和应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并没有缩小这一事实,如何调节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4.创新性。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瞬息万变,如何创新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保持外汇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各国金融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创新的思维。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扩大教学的视角,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多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性地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常规化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理论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真实案例,讲解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及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汇率改革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又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案例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熟悉业务,胜任工作。
2.模拟教学情景化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通过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模拟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如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实务操作内容时,如套汇、套利、期货、期权等的交易知识,我们也可采取模拟交易教学。以三角套汇为例,我们可以模拟交易市场(虚拟现实市场),由学生观察交易市场的外汇行情变化,在三个模拟“地点”,同时下单进行外汇买卖套汇,最后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多次买卖操作计算其盈利,然后根据盈利额大小进行排名,亏损的亮“红灯”并要求其重新操作。
(2)条件许可的学校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在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教师点评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外汇交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实践教学多元化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社会实践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与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参观、讲座、论坛等,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熟悉“汇买、汇卖、中间价”的使用及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直观的印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和“金融顾问”;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各级“挑战杯”、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等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加强学生对市场资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用经济实践来说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聘请知名金融管理人员开展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论坛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缩短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4.网络教学互动化
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金融信息更新快、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跨时空的网络正好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网络教学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更新快捷、互动性强、直观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优点,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利用浏览国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交易所网站、查看国际货币图样等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浏览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网站,参与国内外金融论坛的讨论,模拟金融交易,利用实时通讯工具(如ICQ、QQ)开展交流等方法,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在讲外汇即期交易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某些银行公布的外汇实时行情,结合一些背景资料,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外币的走势做出预测;结合社会金融热点和难点,如“中国国际收支今后发展趋势”、“人民币升值”等开展网上讨论、辅导和答疑,这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5.双语教学规范化
双语教学是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在要求。通过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术语、基本知识能规范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理论阐述,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和时事动态,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业务操作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我们的课程教学必须围绕能力培养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千方百计为学生掌握知识及能力培养创造各种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欣,赵红梅,王彤彦.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2003,(12):86-87.
[2]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58-60.
[3]杨娟.《国际贸易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索[J].课程改革,2007,(4):42-43.
深化科技金融发展的实践逻辑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因此,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实践逻辑:
有助于促进科技需求结构和金融供给结构的对接。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需求的性质与规模各有不同,不同金融供给方式的成本与收益也有显著差异,在一个阶段有效的资金供给方式可能不适应另一阶段的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促进从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乃至衰退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需求结构和政府投入、银行机构、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和资本市场等科技金融供给结构的动态对接,其中促进重技术、轻资产、高风险、高成长的初创期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供需对接是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关键,而这取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的多样性、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丰富程度。
有助于解决科技融资过程中的收益和风险不匹配。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阻碍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一是科技企业创新风险与创新收益不匹配; 二是银行机构经营风险与所获收益不匹配。由于两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一方面使得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强烈,融资难、融资贵,缺乏“雪中送炭”机制支撑; 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乐于投资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成熟期科技企业,不愿意“锦上添花”般投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促进金融体系中多层次保险及担保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完善抵质押制度,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发展多层次的风险分摊体系和多样化的风险控制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分散科技金融系统中的各种风险。
有助于缓解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除了具有普通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特征之外,中小科技创新企业通常更缺乏有形资产、未来不确定性更大、更多依靠技术和智力等无形资产创造利润,在没有取得商业成功之前,金融机构难以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经营风险。在现有市场环境下,银行机构想要客观、科学地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经营风险,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交易费用,这是银行机构在科技金融中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股权、债权约束以及完善的金融合约(例如,以科创企业较多拥有的知识产权、股权为抵押物的抵质押贷款以及第三方担保),缓解科技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需要在银行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担保机构、政府部门和科创企业等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
有助于协调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发挥。科技创新本身需要市场化运作,但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无法完全由市场机制完成,所以科技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市场机制运作和政府推动引导双重作用的结果,必须把让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避免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上过度干预,合理确定政府职能的边界,以免妨碍市场机制、降低经济效率。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协调好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发挥。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科技创新大国都大量使用政策性科技金融工具或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科技创新。虽然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政府支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我国情况来看,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组织来黏合科技创新和商业性金融,采用财政科技投入、优惠贷款、贷款贴息、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政府引导基金入股等方式,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发挥服务、引导和辅助功能,实现科技金融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融合。此外,科技金融中的政府职能还体现在制定法律法规、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施税收优惠措施以及建立科技企业资源数据库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上。
武汉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效果评价
近年来,武汉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着力探索实践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机制,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供需对接
商业银行等加快设立科技专营机构,并实施科技金融专营机制。截至2016年10月末,湖北省共有科技信贷分支专营机构21家,主营科技担保的融资担保机构13家,主营科技信贷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15家,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200家。此外,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泰康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已在武汉挂牌成立,以“科技金融”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湖北首家民营银行――“武汉众邦银行”也已获批筹建。
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解决风险收益不匹配
一是扩大科技信贷抵质押物范围。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重技术的特点,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股权、保单、仓单和订单等抵质押物,积极推广“专利权+应收账款”“专利权+订单”“专利权+担保”等混搭式组合质押贷款。
二是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依据科技企业生长周期和资本市场特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萌芽贷、三板贷、上市贷、并购贷、补贴贷、助保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切实对接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信贷融资需求。2016年前三季度,武汉城市圈科技型企业贷款新增141亿元,同比多增48亿元,增长51.6%。
三是扩展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覆盖面。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第三方信用评级+银行贷款+保证保险+政府补贴”的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效解决科技企业贷款有效担保抵押物不足的融资困境。
推动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创新科技信贷新模式
2016年4月,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为全国5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投贷联动试点(“我投我贷”型投贷联动)地区之一。2016年10月,武汉“我投我贷”型投贷联动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建立投贷联动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了风险专项补偿基金,并制定投贷联动风险专项补偿基金细则。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汉口银行签署了“投贷联动”合作框架协议,三家试点银行给予第一批三家科技企业共1.15亿元资金支持。同时,未进入首批试点范围的银行以及已进入试点范围但尚未设立投资子公司的银行通过通道模式、产业投资基金模式、财务顾问模式等方式积极开展“他投我贷”型投贷联动业务,努力满足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难以满足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拓宽科技创新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全产业链融资服务
一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湖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三板上市挂牌再融资迅猛增长,四板市场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建立由500家企业组成的拟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IPO上市,武汉股权托管中心创新设立全国首个“科技板”,设置和引入符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安排,拓宽相关融资渠道。截至2016年10月末,全省新增三板挂牌企业114家,同比增长45%;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登记企业2667家,挂牌交易企业1921家,其中“科技板”挂牌企业728家,挂牌数量和交易额均居中部地区第一位。
二是引导创业投资资本参与科技企业融资。湖北省先后设立省、市、县等多级创投引导基金以及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和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导创业投资资本参与科技企业融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吸引了各类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10月末,全省已登记各类股权投资类企业912家,注册资本合计546.69亿元;设立天使基金42家,规模达11亿元。
三是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截至2016年10月末,湖北省已建立包括7000家企业的武汉城市圈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后备企业库,加强对科技企业债券融资的辅导培育。同时,支持汉口银行获得银行间市场B类主承销商资格,为扩大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提供有利条件。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
一是建立科技企业融资网上对接平台。武汉东湖高新区积极打造“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聚集创投资本、金融机构等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网上对接服务,进而高效实现网下融资对接,重点解决科技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资本进出渠道不畅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目前,该平台汇聚科技型企业12000余家、各类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400余家、金融产品600余种,成立以来累计促成中小科技企业融资6.8亿元。
二是搭建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建立“东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光谷信用网”,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为中小科技企业搭建全方位信用服务和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征集4.1万家企业各类信用信息数据239.8万条,完成企业信用评价和评级6000余份,帮助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29亿元。
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是科技金融以银行机构为主,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直接融资机构还不够多,融资结构中信贷所占比重过大,对科技企业的权益性融资支持仍显不足。
二是金融机构在产品服务多样性、人才和技术、发展观念及体制机制方面还难以满足科技金融需求,尤其是银行机构在投贷联动业务的专业人才、业务运营、价值发现、风险抵补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是地方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和工作推动机制不够全面、协同程度不够,与科技金融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完全匹配,尤其是对初创期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政府缺位现象。
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
根据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从实际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下一阶段,武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相关政策措施包括:支持非上市科技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创新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在武汉城市圈设立科技创业证券公司等试点;申请武汉试点科技企业股权众筹,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优化支持创投发展的税收政策,争取在天使投资个人所得税抵扣等方面实现政策突破。
继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除了继续支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施科技金融专营机制以及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民营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以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优化银行科技信贷管理模式,推动银行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以及治理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逐步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信贷服务机制。二是全力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动银行转换经营理念与模式,尽快建立适合投贷联动业务的信贷模式,引导银行加强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完善投贷联动业务中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三是继续大力推广科技贷款保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进一步开发科技保险产品,在科技企业初创、融资、并购以及战略性新型产业供应链等方面拓宽服务领域。
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会计、法律、投资咨询、财务顾问、资产评估、保险、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融资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完善科技金融监测评估制度。将科技金融综合统计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范畴,全面统计监测科技企业融资情况和科技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发展情况,对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动态评估。三是完善科技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综合性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利用分散在科技、工商、海关、法院、质监和税务等部门有关科技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等信息,引导银行、证券、信托、创投基金、担保公司和投资机构等扩大信息共享范围。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统计 数据集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合,把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计算机系统改造成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成为金融机构向现代商业银行改制,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管理集约化和经营规模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完成数据大集中工作,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及交通银行等也陆续完成了数据大集中,针对当前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数据大集中的热潮,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进行数据大集中是必然趋势和选择。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大集中是指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由总行设置金融统计数据服务器,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金融统计数据库,采集和处理所有金融机构上报的金融统计数据,生成和查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上各层次金融统计报表和数据,并实现金融统计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和共享。 在现行模式下,中央银行对金融统计数据是以“两条线”的方式进行汇总的,一条线是基层金融机构向同级中央银行报送,再从央行系统逐级向上汇总;另一条线是基层金融机构逐级向上级行汇总,最后再由上级行汇总到中央银行。央行实行统计数据集中后,报送方式将出现根本改变,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总行建立安全网络通道的,可以通过网络登陆人民银行数据采集服务器进行数据上报;没有建立安全网络通道的,则将数据传送给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由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通过内联网传送到人民银行总行数据库。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以迎接央行统计数据大集中。
1、技术上要保障。数据集中后,原来的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的数据接口程序将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金融机构需要开发新的数据接口程序与人民银行进行网络连接,以建立起与人行的安全网络通道。这需要金融机构科技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技术和设备支持。为降低成本,商业银行应先尽可能对原有系统进行优化,如果仍不能满足人民银行数据集中要求,则需重新开发接口系统。
2、增加人员配备,提高人员素质。央行统计数据集中后,金融机构总行(局)统计人员工作量将增加,工作任务会更加繁重,对统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已经实现数据集中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对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已有所作为,尚未实现数据集中的金融机构应通过培训或招聘高素质人员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为自身数据集中和人行数据集中做好准备。
3、加强统计标准化工作。金融机构对金融统计指标的认识和理解保持一致,是保证统计准确性的关键。目前,虽然各金融机构的指标体系与中央银行的指标体系由于使用目的不同而并不完全相同,但长期以来已经能与央行指标体系进行良好衔接。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在进行数据大集中过程中为了与国际接轨和适应未来金融创新需要,对原来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一定调整,随着数据大集中成为各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指标体系的调整也成为必然,这就可能出现金融机构之间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及与央行统计指标体系衔接不畅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应格外注意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标准化的问题,密切关注央行统计指标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央行在统计指标标准化方面的新进展、新举措。
4、强化部门间的配合。统计工作和会计工作联系紧密,商业银行应强化会计(营业)部门与统计部门的配合,共同完成人民银行数据集中的相关工作。会计部门调整会计科目后应及时通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会计(营业)部门应根据统计部门的合理要求,提供相关数据。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同样离不开科技部门的支持,数据集中后,庞大的数据量对系统承压能力、数据安全和灾备的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试运行阶段乃至正式运行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统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沟通,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以保证数据报送准确及时。
5、统计工作归口管理。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统计人员常常身兼数职,不能集中精力进行统计工作,导致数据审核不及时或不仔细,对央行数据报送要求理解不透彻,给央行统计工作带来困难。数据集中后,对统计数据质量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商业银行要深刻认识到报送给央行的统计数据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绝不能等闲视之,应积极整合行内资源,制定相应的归口管理办法,规范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等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报送数据修正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建宁,黄东略.数据大集中对金融统计工作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2
1.1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
从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看,2002-2013年金融学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近几年随着金融专业的持续热门,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因招生规模较大,学院虽然可为部分学生推荐毕业实习单位,但无法为全部毕业生安排毕业实习单位。因此,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从2002年招生开始就采用毕业生“自择实习岗位”的实习模式。
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
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些知识与其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起来,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但从毕业生所写的毕业实习报告可看出,毕业实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毕业实习报告中主要反映出以下一些现象:
第一,毕业实习报告抄袭现象普遍。
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造成毕业实习与考研学生复试的时间冲突,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实习,但为了交毕业实习报告,在没有认真实习或根本没实习的情况下,随便到网上摘抄一些毕业实习报告,提交上来的毕业实习报告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报告,只改了个名字或实习地点。
第二,毕业实习内容与专业完全没关系。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习生往往较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实习岗位,再加上我国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由于自身行业特性的限制,一般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核心部门实习。因此,一些毕业生找不到金融机构实习,就随便找一些单位或公司实习,甚至有学生到养殖企业去实习,与其专业完全不相关。
第三,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因各种原因,一些学生甚至没有到金融机构实习,往往是学生自己有亲戚或朋友在相关金融机构,就由其帮忙写个实习评语,盖个金融机构公章,毕业实习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无益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毕业实习方式单一
现行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方式主要是“自择实习岗位”的方式,而“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等方式较少。这就造成一些毕业生家里有资源的就可以较为容易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而一些没有资源的毕业生则比较难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随便找家单位实习,或根本就不参加实习,从而造成毕业实习效果低下。
2.2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
如前所述,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习,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提交实习报告也是应付老师,老师碍于学生要毕业,有时不管其实习报告质量如何(严重抄袭除外),都给“及格”以上的成绩,对一些认真实习并提交优质实习报告的学生不公平。
2.3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老师和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3提高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3.1毕业实习方式多元化
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除了“自择实习岗位”方式外,还应增加“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等方式。其中“校外集中实习”方式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院可以鼓励学生跟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一些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一开始学生就对企业有所了解,并在学习专业课时,金融专业拿出2~3门课程进行改革,直接针对金融机构运营所需的知识进行讲授,甚至可以考虑请相关金融机构具有较高资质的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大学三年级时,学院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进行短期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个阶段也是金融机构对学生进行初步考察阶段,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毕业实习就不再困难。金融机构为了能从学生中发现人才,缩短由学生变成员工的周期和成本,往往会派专人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指导、培训。毕业实习结束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实习单位对学生择优录用,没被实习单位录用的学生,由于经过了较严格的实习锻炼,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一些。
3.2毕业实习期可考虑前移
基于前述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的问题,笔者建议可考虑将毕业实习前移,特别是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要进行重新设定。但是时间的安排并非易事。可考虑在毕业实习时机的选择上有所改变,找一个专业学习开始后的时段,既能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检验所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既能够解决学生将来能做什么的迷茫,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能力,从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需要弥补什么,进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毕业实习前移落实的最佳时期应是整个寒暑假期,时间不够则可以运用弹性的学分制优势适当延长参加实习年级的开学时间,名称可以改为“综合实习”。实习的最佳时段、时机应当选在专业基础课开始至最后一学期之前的“大三期间的寒假和大三结束后的暑假”2个假期。因为,只有专业课程开始了,才会促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己将来往何处去,研究专业的哪个方向更适合自己,自己适合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等问题。
3.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
一、硅谷银行模式
高科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升级和转型的意义重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是因为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的协调统一,而科技型企业却带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商业银行对于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和科技成果的价值很难做出有效的评估和判断。
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凭借支持早期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成为科技银行中的典范。硅谷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它基于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开拓了特色化的投融资服务模式,尤其针对具有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期。硅谷银行将企业划分为初创期企业、成长期企业和全球化企业三大类,并针对这三类企业的发展特点提供了SVB加速器、SVB增长以及SVB企业金融的金融服务。
硅谷银行的盈利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吸收科技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存款,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赚取其中的利差;二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其他金融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三是为存款客户推出投资类产品,获取投资收益。
二、我国银行同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举措
招商银行通过借鉴硅谷银行的经验,在风险投资机构实施股权投资的基础上,以债权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形成股权投资和银行信贷之间的联动融资模式。另外,招商银行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了单项信贷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实行专业审批。
兴业银行重点针对“三高六新”类中小企业,即具备高成长、高技术、高增值性以及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的中小企业,推出了“兴业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全力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兴业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将整合风险投资机构、政府、担保机构、保险、私募基金等各方资源,开展多方联动,建立一个风险分担的多元化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北京银行为有效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在“科技贷”项下推出了“风险补偿金模式贷款”,利用财政资金的增信作用,结合一定的逐户担保措施,按照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进行贷款额度放大,对双方认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批量开发。
南京银行对于科技型企业贷款给予较低的利率定价,并针对该类企业的特点专门推出了“两高两低”的信贷原则,即“效率高、容忍度高、准入门槛低、综合定价低”。其中,“效率高”体现在南京地区所有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贷款统一由科技支行进行准入、评级和审批,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容忍度高”即给予科技贷款较高的不良容忍度,对出现的在适度范围内的风险由南京银行总行承担。
浦发银行将发展科技小微金融作为中小业务的重中之重,该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各注资5亿元合作成立了“浦发硅谷银行”,并推出“科技金融α模式”,以契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全程金融需求为主线,以整合全社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为支撑,打造一个多方共赢、多元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方位、立体化、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模式。
天津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行业特性、产品类别、营销模式、融资需求以及资金周转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特点,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制定了一对一、个性化的商业模式,以期通过集中授信、单户定额解决融资难题。此外,天津银行还与天津市科委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根据科委平台推荐,在自主审贷的基础上,为纳入天津市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利率优惠和无资产抵押、无企业担保的准信用贷款融资服务,并推出了“科技展业贷款”。
三、我国商业银行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对策和建议
1.借鉴“硅谷银行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完善经营机制
硅谷银行的特色化经营主要体现在:(1)硅谷银行拥有熟悉科技专业的服务团队,凭借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行业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为客户提供切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2)硅谷银行在投资过程中,从客户的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创业投资资本,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收取较高的借贷利息,并且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收取部分股权或认股权,实现降低风险,提高银行收益。(3)硅谷银行允许初创期的企业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为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担保方式。(4)硅谷银行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之处在于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硅谷银行为风险投资及其投资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风险投资则为硅谷银行提供专业支持和推荐优质的客户。
首先,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分析和借鉴“硅谷银行模式”,将人才战略和科技金融创新紧密结合,加强自身的专业化人才团队的建设。初期可以引进外聘专家,对银行内部员工的专业经验加强培养和提高,并逐渐引进在高科技领域、专业风险投资等方面具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使得人才队伍既懂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控制,又对科技型行业的特点、经营模式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清晰地判别,贴近客户,挖掘优质客户,降低银行风险。
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创新利率收益和担保方式,加强与政府、科技园、科创基金等多方的联系,基于区域的科技创新优势行业和产业,对高科技产业展开研究,了解行业,捕捉行业的发展态势,为自身的专业化服务积累经验。对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业务的收益与企业的成长发展相结合,在抵押、担保、信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大抵押品的范围,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另外,由于我国银监部门对银行的监管较为严格,商业银行不能像硅谷银行一样直接投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但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有着深度合作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综合金融服务、财务顾问以及曲线直投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提供服务。
2.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推出相应的融资产品
硅谷银行成功的核心在于根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针对性的投融资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可以依据科技型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分析企业的风险特征以及融资需求,设计不同的融资产品。
具体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及市场风险。起初,企业大多需要周转资金,银行提供的是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且在初创期企业的资金用途主要是进行产品研发,购买生产设备和开发营销产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此特点,采用机器设备租赁融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新产品已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并被逐步认可。这一阶段银行可以通过引入担保机构、或供应链担保的方式为企业融资,也可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型贷款等。
在成熟期,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产品逐步进入成熟期。此阶段,产品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均趋于明朗,原有的高风险也逐渐降低,银行可以通过信用贷款帮其实现融资。
企业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需要进一步进入资本市场,就需要银行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理财产品,IPO前期财务顾问,投行业务等。
3.完善环境建设,构建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