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呈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的主体存在着问题
我国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在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越位”等现象。其中,这种“越位”的现象,主要指的是应该由市场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问题而被政府取代进行管理,就例如一些环境中水资源的配置问题;而“缺位”现象,则指的是应该由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而不进行监督管理,逼着市场给与适当的监督管理的行为。例如政策上透明度不够,政府服务不够等这些方面上的问题。
1.2 管理的理念方面存在着问题
相关部门对水资源的管理认识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仍然处在传统的计划体制管理方式之中,因此,对一些问题方面存在着不端正的态度,从而导致工作严重落后等问题。其次,受到经济发展的诱惑,人们跟过的将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开采和挖掘,从而导致许多资源的稀缺和落后,例如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度的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表土层下陷,形成漏斗形地表形状等问题。
1.3 政府内部行政管理存在着问题
针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涉及多个区域不同部门之间,不仅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更是水利、农业还有一些建设和保护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极容易出现权责重复,职权职责相互覆盖的现象,这样极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等情况,从而严重影响行政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本支出,严重拖后了水资源保护的后腿。尤其是在城市水的监督和管理中矛盾更加不容忽视。
2.1 从法律角度提供保护手段
法律是每个国家行政部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参考依据,我国更是如此。我国一直将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强调法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加强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就必须依靠法律的支持。首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将权责明确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法律行动的主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相关行政部门开展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其次,跨行政区域和跨流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尚待加强。在目前的体制下,必须加强跨行政区水资源立法,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协调、仲裁和处罚职能,并以行政契约等法律手段来保障。另外,对一些具体管理工作,都应出台具体的法规,使管理措施法制化。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要树立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观念。第二,完善执法体系,切实提高水务的执法能力,保证水利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有切实的法律支持而后保障;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双高的队伍,为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2.2 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要做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的动态协调关系应该而且必须得到维持和保障。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资源、经济、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指导原则,把宏观的水资源科学调配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原理的指导和具体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多项繁荣。此外,水利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者之间单独的研究上,把两者有机地媾和才是研究和解决水资源可续合理配置的正途。因此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既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它的流量特点,也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它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从整体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2.3 政府规划,统一管理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发挥水资源合理调度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非常的不均匀,一般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因此,加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通过各种工程和技术措施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例如兴建大型的调水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立足于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的现实情况,着眼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局面。这是绝对宏观意义上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但是在相对微观意义上来说,对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协调商议的基础上来解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困难更大,因为这需要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这种“通力合作”往往意味着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不同于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因此需要更大的协调艺术。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96-01
1 前言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使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无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和不足,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影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基于此,只有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职能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重视的热点话题。尽快解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和措施,加大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力度。然而,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水务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水务管理部门与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对工业生产用水的管理等问题,都没有妥善地处理好,进而导致相关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影响了水资源管理工作。
2.2 管理观念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就现阶段而言,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管理理念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健全,要求对水资源的管理观念也要随之改变,只有具备现代化、科技化的管理理念,才能与之相适应。然而,就目前来说,在水资源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依法治水的局面还没有形成,某些发达国家科学管理水资源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没有真正学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2.3 管理方法方面存在问题
水资源管理在管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是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还不健全,管理的方法还不科学,管理的手段还太落后。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涉及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又没有一套专门的、科学严谨的法律法规,加上管理方法的严重滞后,对水资源还没有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我国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距离。
3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实施依法治水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制体系是各行各业正常、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拥有一套完善健全的机制体系是确保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力度,第一:必须要有一套科学严禁的法律法规。因此,对现有的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进一步完善,以保证水资源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二: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三:各级政府还要有效的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开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3.2 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水资源短缺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大阻碍,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做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相协调,是各级政府水务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第一:水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编制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将我国现有水资源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与人口发展协调起来,进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二:水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会同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到需要水资源的相关部门,并做到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第三:水务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3 切实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而,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每一项水利工程,并切实加强对所有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使之发挥应有效能。第一:要做到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必须符合水利发展规划,严格杜绝重复建设;第二:是对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要科学合理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严格杜绝豆腐渣工程。第三: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严格杜绝“重建轻管"现象发生,努力使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发挥出应有效能。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水利工程的管理,切实解决好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使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能发挥出最大的规划设计效能。
4 结束语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赖以生存基本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因此,为了迅速改善这一现状,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 卓敏.浅谈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2(3):102-103.
[2] 杨杰.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170-170.
关键词:问题;对策: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我国农村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用水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农村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笔者拟就我国农村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缓解我国农村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有所裨益。
1 农村水资源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农村的缺水状况更加严峻。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农村8000万人口饮水困难,农业平均每年缺水300多亿m3,60%耕地无水灌溉,因缺水而导致粮食减产达350亿~400亿t。据5中国21世纪议程6估计,2010年全国人口为14亿,2030年为16亿,全国水资源将短缺1 40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将大量由农村向城镇或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水资源的缺口将更大。
1.2 地下水开采过度
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地表水资源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目光投到了地下从而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目前,农村已有区域性漏斗60多处,涉及面积达10万km2,很多地方原有水利设施因地下水位下降或因之产生地面下沉而被迫报废,农业成本成倍上升,农村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另外,过度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枯竭、耕地渍化等诸多环境问题。
1.3 农业用水效率低下
农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4%;同时还是费水大户,水的有效利用率平均仅为40%,在水资源匮乏的西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到总用水量90%,而灌溉渠系水利用率仅为30%~4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粗放型农业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据估算,我国1 m3水的粮食生产不足1kg,而某些发达国家1 m3水则达到2~3 kg粮食产出。农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生活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随处可见。
1.4 水污染加剧
由于缺乏必要的排水设施,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水污染。而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将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排入附近的江、河、湖等水域,出现了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恶化趋势,这无疑加重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而威胁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资料显示,全国50%以上的水体不符合渔业水标准,25%的水体不符合农业生产用水标准。
2 农村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造成我国农村水资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全球气候条件变化以及人口激增等。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水部门重复设置、协调难度大、制度建设缺少人性化等。为实现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2.1 建立统一的农村水资源管理机构
现行农村水资源管理中,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各管水部门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这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极为不利,也是造成农村水资源利用低效、污染严重和开采过度等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因此,必须彻底打破“多龙管水”的格局,将现有水资源管理部门统筹起来,建立统一的农村水资源管理机构,把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管理在空间与时间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开发与治理的统一、节约与保护的统一,并实行从供水、用水、排水到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水资源保护的全过程管理体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健全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
通过法律途径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意,同时为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也是水资源调配、节约、保护等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方向。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关于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防治水质污染和水害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对水资源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法的滞后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地下水的保护,公众参与农村水资源管理的资格获取,节水农业建设等内容的缺失。因此,必须健全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大水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水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依法治水”,并最终实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
2.3 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节水将是缓解我国农村水资源压力的唯一出路:节水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减少污水排放等。但是,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中普遍缺乏对节水的激励机制,大多数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观念不强,水资源污染治理低效,节水投入不足,因而,必须建立包括农业用水总量动态控制监测、水权转让、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取水许可等制度方面的一整套的节水激励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农村水资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
2.4 推进水资源管理的民主进程
现有的农村水资源管理主要通过水行政管理部门单方面的管理行为来实现,监督乏力、水资源信息不对等、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也是水事纠纷不断、水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广开言路、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的民主进程,这不仅能增强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及时化解各类水事纠纷,而且能够对水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促进水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继中央1号文件之后,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办法,去年省政府颁布了《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通知》,按照省分配给我市的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到各县区,同时以水利局文件下发了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控制指标。各县区尽快出台配套文件,将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取用水户,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控制指标体系。全面实行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办法。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当地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交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市“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下一步是如何落实的问题。研究制定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工作措施,加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强化定额管理。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构建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体系
切实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严控入河排污总量。今年省下达给我们的任务是水功能区达标率超过60%,我们目前实际达标率仅为33%,任务十分艰巨。加强水功能区水质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切实发挥在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
四、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全面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办法
严格新增取水许可审批管理,把取水许可审批作为从根本上控制区域用水总量、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办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逐步将水资源论证作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批准实施的前置条件。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53-01
一、白水县水资源的现状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以北,境内年均降雨量为578mm,全县水资源极匮乏,人均占有量177m3,约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6,属于贫水区。近年来白水水利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水利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乡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为群众生活作出了贡献。然而仍在存在着水利设施落后且损毁严重,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等问题。
目前农业生产中缺水疑问很严重,农业生产面对很大的威胁,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人员激增和资本的耗费面对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对很大的压力。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少高效机制,很简单呈现资本浪费。水资源一向处于很紧张的状况,许多区域和职业呈现水资源浪费的表象。因此,白水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白水县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水资源需要量大幅度增加,但在节水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缺乏。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水费收缴起来相当困难,水的价格又偏低,导致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困难;水管单位机构臃肿。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管理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弊端。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管单位注重投资新建项目,忽视对已建工程运行、维修的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更无保障,失管失修的现象比较严重。水管单位的这些现象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资产概念不清,配套的制度和体制建设滞后;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2.水价改革不到位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水的价格偏低,水费在家庭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根本就无法谈到节水的问题,据专家研究发现,每个家庭的水费支出不足于引起人们在生活中对节水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水价只是占到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的很小一部分,难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节水技术的实施和节水设施的安装,无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的积极性。
3.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节水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不知道从根本上解决节水问题,认为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永远用不完的,没有必要节约。还由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对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各企业和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水资源利用率低。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白水县、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整个白水县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四、加强水利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1.依法进行水资源的管理
强化执法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水法》、《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涉水法律、法规,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的落实。要求各流域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流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对达到或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积极推进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做到依法足额征收。
2.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水资源统一化管理体制,实现全县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逐步建立高效、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3.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要做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的动态协调关系应该而且必须得到维持和保障。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资源、经济、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指导原则,把宏观的水资源科学调配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原理的指导和具体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多项繁荣。
水利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时间序列”(强调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和“空间分布”(侧重于区域环境内水资源分布、整体水资源的分布等) 两者之间单独的研究上,把两者有机结合才是研究和解决水资源可续合理配置的正途。因此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既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它的流量特点,也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它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从整体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4.发展节水农业
水资源的浪费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业在灌溉过程中不能节省用水,从而也大面积形成水的浪费,依据白水县的农业发展需求来看,开展节水农业是节省农业用水、减轻全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业增加方法、完成农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办法。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水资源缺乏,将会致使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水资源缺少是制约农业开展的首要要素,开展节省用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疑问。要以进步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依据各地的资本条件,合理装备水资源,实施工程办法与农艺办法相结合,传统技能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真正进步节省用水农业水平。
5.提高全民节水观念
在节水问题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让人们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制定白水县水利发展规划和利用水指标,增强人们在用水中的危机感,切实加强人们的责任感。努力做到人人关心水资源问题;强化计划取水、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取水和节约用水,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制定合理的水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水价偏低是人们不节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结束语
完整的水利资源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资源的浪费问题。鉴于白水县水利资源的现状,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去适应新的水利资源管理体制,为实现白水县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而努力,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同斌,朱红群.浅谈如何加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J].科技风,2010,(15).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存在问题;建设对策
1概况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平原中段,且辽河铁岭段河长占辽河干流的1/3,全市总人口达301.9万人,面积1.3万km2,境内湿地面积283km2。市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对整个辽河的水质和水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5.59亿m3,人均水资源量847m3,2013年铁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9.7%,部分河流水质较差,如招苏台河仍为劣Ⅴ类,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仍然十分突出。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铁岭市建设发展中,遵循人水和谐理念,是保障区域经济、水资源及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1水网建设成效显著
铁岭新老城区西部为辽河,北部为柴河,南部为凡河,东部为山区。柴河河道紧邻老城区北穿城而过汇入辽河,上游有大型水库—柴河水库。凡河河道由新城区南穿城而过汇入辽河,上游有大型水库—榛子岭水库。新区建设时引凡河水入如意湖,如意湖经人工河道天水河和莲花湖相连接,莲花湖水下泄至凡河最终汇入辽河形成完善的新区水系。新、老城区间水系通过柴河灌区灌溉干渠相连,实现了辽河、柴河和凡河之间连通的格局,水网建设成效十分显著。
2.2防洪抗旱供水体系初步构建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铁岭市以水利工程体系、防汛抗旱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四项体系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体系和稳定安全的供水格局。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日渐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50余条河流建有防洪工程,现有堤防总长度747.0km。供水格局稳定安全,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63处,解决了130.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2.3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近年来铁岭市政府围绕辽河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对违法排污企业清理整顿行动,关停了污染严重的稻草制浆造纸工段,7家糠醛生产企业工艺废水实现减排,取缔、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重污染、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的6家企业。2013年底,铁岭市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有明显下降,其中,COD排放总量为13.04万t,比2010年削减4.6%;氨氮排放总量为0.7万t,比2010年削减5.4%。
2.4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工作。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计划,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全力封闭自备井,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辽宁省水利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全省压采地下水计划的通知》,2013年全市总压采水量指标为2123万m3。
3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
根据辽宁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监测数据,2013年铁岭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9%,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2.3%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首先,外源污染威胁大。全市大、中河流的上游来水大多是域外来水,外源污染严重。其次内源压力不断增加。废污水总排放量由2008年的7500万t增加至2013年的8600万t。第三,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3年《铁岭市环境状况公报》,铁岭市COD总排放量13万t,其中来源于农业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86%,氨氮总排放量0.7万t,其中来源于农业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56%。
3.2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迹象
铁岭市水生态本底条件优越,水环境基础较好,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污染加剧,铁岭境内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总体生态质量出现退化迹象。凡河流域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影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态效能的发挥。此外,对铁岭主要河流的纵向连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除辽河干外,铁岭市主要河流的流纵向连通性较低。
3.3水资源管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善,饮水安全仍需加速推进。目前铁岭市区通过防洪工程改造,已将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提升至50~100年一遇,但辽河干流、柴河、凡河河段仍有一部分未进行改造,铁岭市新、老城区段没有形成封闭、完整的防洪体系,一旦发生较大洪水,将直接威胁市区安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在规范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但面向以“最严格”为主题的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求,如何尽快建立起相应的严格管理与支撑保障体系是未来一段时间水管理领域的首要任务。市域水资源管理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4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对策
4.1以截污控源节水减排为手段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加强跨境断面水质监测,缓解外源污染加强跨境断面水质监测,加大与上游区域在水污染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协调,降低铁岭入境水环境压力,从而保证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各水期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2)推行清洁生产节水减排,降低污染源强度加大节水力度,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确保农业节水取得成效;加强对耗水量较大的火电、造纸、矿坑排水等行业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大力推行中水回用;推进城市节水,加强节水宣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按区域水资源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水生态容量和水资源总量确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压缩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企业。(3)加强废污水收集和处理,减少入河污染负荷加强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提高工业污水治理效率和效果;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规划,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推进辽河及其重要支流清河、柴河、凡河等河道的综合治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健全河湖管理制度,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4.2以山-河-湖为纽带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建设
严守辽河干流Ⅳ类水质红线,建设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带。以辽河干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凡河、柴河、清河等其他重点支流生态建设,加快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推进辽河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凡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结合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政策保障,选择典型水生态功能区-凡河和清河,进行生态保育、生态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等综合示范,提高河流生态连通性,恢复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督、监测为重点,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3以防洪除涝城乡供水为主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防洪安全全面提高铁岭市防洪排涝能力,按照现有河流的防洪标准,城市段河道至少达到20年一遇,农村段均达到10年一遇。加固辽河干流、柴河、凡河防洪堤防,使银州区、凡河新城等重点区达到50~100年一遇,形成完整、封闭的新老城区防洪体系。(2)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建立水源地分级管理制度,以柴河水库、清河水库、南城子水库、诚信水库为重点,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保证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II类标准,二级保护区达到III类水质标准。保护饮用水源地地表和地下水安全,保证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3)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以新打井、新建井房、安装配套设备及铺设供水管网为主,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在此基础上,解决部分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集中式饮水源地达标建设,对农村取水、治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扩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范围。
4.4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规范化水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据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及辽宁省的有关规定,制订铁岭市各级政府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理顺铁岭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整合各项涉水职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节水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和服务业节水;强化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4.5以提升人居环境和培育水生态文明意识为重点的水文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水利管理;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水资源管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供需关系单一,管理内容较为简单由于人们对水利的需求日益提高,水资源管理工程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以往传统的供需关系明显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时代的发展,所以选取更加完善的供需措施是当今水利企业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今的供需关系明显趋向于复杂多变,向多层次方向发展,所以对供需关系的调整也显得更加困难,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思考,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部门来对这一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缓解这些问题。[1]较为突出的政策有水利行政部门的管理措施,主要针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整合管理技巧,操控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并做出严格规定,而且还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简单规划,提出如何合理用水的相关思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2水资源分配和调度不合理国家在对水资源合理调配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国民用水情况。以往仍旧处于探索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当中,水资源的调配权只在少部分人手中,他们操控水资源的利用。然而在现今社会主义体制当中,水利资源属于公有关系,应该受到全体公民的监督,并且如果要取得水利资源的使用,必须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核,才能够获得使用权。在一定区域内,往往会有很多施工单位需要很大程度的用水量,在水利分配方面难免会产生分歧,所以国家要加强这方面到位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调配,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用水情况下进行分配,管理水利资源。[1]在不同企业的纠纷当中根据相应的章程制度进行管制,解决问题。如果恰巧出现干旱情况,就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减少企业用水,保障当地居民用水不受到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水资源。1.3环保意识不强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在水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多个人或者企业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严重破坏着水资源,这也是因为我国未出台大力度的审查措施导致的国民意识还不够。造成大范围的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如果要使得水资源破坏问题得以解决,就应该正确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坚持实行水利管理方案,增强国民的节约资源意识,对水资源进行严格调配,控制用水量,增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进行。努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奋斗。调控用水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加深对水资源节约意识的提升。不断寻找新型水资源,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奋斗。1.4相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当下有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管理力度仍然不够,这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同水质特点进行准确分析,合理思考,建立一个更加完备的措施制度,给各地区谋发展,促进企业进步,增强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做出针对性的方案,与管理体制相结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体制监管工作。[3]
2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势在必行
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必须与当下时代特点相结合,符合当今时展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以水利资源管理为中心,与行政管理体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案。完成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增进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利用结构的强化。2.1搞好水资源行政管理应从强化法制入手首先应该加快水利资源建设,建立良好的管理方案。然后在遵循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体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促进城市水利资源工程全面开展。做好水利资源评估工作,形成完善的管理方针,促进水利发展。最后要对具体方案进行准确实施,完善资源管理工作。2.2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困境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水利资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第二,供水分配不合理,很多地区存在浪费现象;第三,水利企业存在严重亏损;第四,忽视了水利资源的调配,存在运输浪费状况。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或者没有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在当下供水体制当中,国民只是将用水当成一项必须的生活特征,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国家经过调配的结果,这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最重要的原因所在。[4]所以,必须建立良好的节水观念,树立良好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以及节约工作。
3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应该从这种角度来思考: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分析,提高管理方案,增强管理技巧,提高政府部门调控力度,保证政府管理制度能够准确实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化规划,实现水资源优化管理。3.2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城市水务进行整体化管理,合理整合水利资源,将水利资源和城市化管理进行统一结合,推动城市管理方案发展。3.3水利管理改革水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水利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定。能够促进水利资源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化利用,树立良好的市场风气。确立管理体制,优化资源改革,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考量,逐渐形成良好的水权发展制度。3.4合理提高水价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一定范围之内提高水价,做好市场评估,水利资产审核工作,准确核查水价成本,做好调配工作。在迎合市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允许水价的提高,适应于国民承受限度之内,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3.5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实施水资源管理政策在某些地区水资源的利用过程当中,严重违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原则,以及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努力引导国民的思想工作,建立良好的供水价格标准,完善水资源体系,根据供需关系进行进一步调整。3.6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在经过国家管理体制的调整之后,水价就是衡量供需关系的必要条件。有相关数据表明,家庭用水的利用随着水价的提高而降低。所以,合理调控水价,能够提高人们的节水观念。所以,政府要加强相关规定的思考,建立完备的水利结构,调整供需关系,不同地区制定合理的水价,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把握市场份额,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大幅度控制用水量,建立良好标杆,为建立新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做出进一步思考。[6]
4结语
从以上几点情况来讲,水资源行政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求,管理体系必须得到进一步完善。现今国家应该做到调控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制度,根据当今情况,制定适合的政策,提高水利管理效率,调控水价,增强国民节水意识,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状况下,全方位降低水资源提供,促进供需关系平衡,给水利管理工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南.水利技术创新与水利管理能力提升浅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12:26-27.
[2]刘永胜.浅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地下水,2015,03:128-129.
[3]陈俊红.浅议平原井灌区水资源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20:59-60.
[4]闫刚强.浅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J].陕西水利,2009,05:137-138.
[5]郝钊,董秀颖.浅议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市场化工具[J].中国水利,2006,09:35-37.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运维管理;监控体系
0引言
湖北省作为全国7个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省份之一,在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过程中,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顶层设计,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大保障力度,初步建成了取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并完成了能够支撑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业务协同及贯通国家、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湖北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湖北国控项目)于2015年9月进入全面推广试运行阶段,同时也进入项目运维阶段,不同项目特点不同,运维机制也应有所不同。为保障项目建成后,监控数据具有较高的到报率、畅通率、准确率,监控平台应功能完善、性能稳定、操作便捷。结合湖北省现状,以试运行期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管理制度、运维经费、人才队伍建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种运维机制探讨能有利于项目后期的运管工作,更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生命周期。
1项目建设成果
1.1监控体系建设
湖北国控项目主要完成取用水、水功能区、水源地监控三大监控建设任务。取用水监控体系通过对146个重要取用水户、358个监测点实现在线监测,实现了对湖北省颁证取用水总量的78.43%重点用水户的在线监测;水功能区监控体系改造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黄石、襄阳、十堰、荆州、宜昌、黄冈、孝感、咸宁和恩施等9处湖北省水环境监测分中心;水源地监控体系实现对武汉、黄石、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随州等8个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在线监测。三大监控体系将监控数据传输、汇集到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1.2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
湖北国控项目在湖北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机房的政务外网上,部署数据采集工控机,应用Web、数据交换、目录服务器,以及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硬件设备。取水量监测信息和自动水源地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自动采集与控制单元,将采集到的流量或水质数据以3G/4G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到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并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中央、流域、省三级共享。水功能区人工巡测数据由各地市水文局通过湖北省水资源省级信息监控平台,录入每个月人工采样的水功能区监测数据,经省级业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数据入库并交换至中央。
1.3信息平台建设
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调配决策支持等系统,业务应用、公共信息等门户,以及移动管理平台等的功能开发,还包括中央下发的三级通业务管理系统二次定制开发工作。平台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湖北省本地化需求,遵循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的顶层设计,执行统一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与中央平台系统的对接要求。目前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完整,系统整体风格统一,界面友好,满足省、地市、区县三级用户业务需求,主要实现重要取用水户的取用水、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国家、流域、省三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网络在线处理,实现上级对下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动态监管,实现三级水资源管理的业务协同,使水资源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初步实现红线能显、现状能监、管理有措、决策有助的建设目标,使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成为湖北省水资源管理的枢纽和核心,成为湖北进行水资源管理的监控、数据、管理、指挥和应急的中心。
2项目运行维护内容与机制
2.1项目运行维护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项目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的“五个转变”之一。加强项目运维管理,可保障水利信息化项目良性发展,从而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成效,实现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湖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湖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作为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湖北省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制定湖北省各管理部门的运行管理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负责湖北省运行维护费用预算、技术文档管理和人员培训。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与监测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每年从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中立项列支,费用标准遵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执行。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基础监控设施和管理软件建设,因此项目运行维护主要包括基础硬件和业务软件维护2方面工作,其中基础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国控水量、水质监测站点监测和机房服务器、工控机等设备维护,业务软件维护主要包括软件改正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目前基础硬件和业务软件运维都还在承建单位的3年质保期内,暂时由承建单位负责运维。
2.2项目试运行问题分析
在试运行期间,湖北国控项目共出现界面优化、用户配置、需求变更、系统性能等7方面问题,共计60余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需求变更问题。如取用水户监测信息展示模块,主要统计有独立取水许可证的取用水户监测水量。但实际业务中,需经常统计某个自来水公司或水务集团下某个水厂的取用水量,由于一些水厂没有单独的取水许可证,因此取用水户监测模块无法自动计算该水厂的取用水监测值。为解决这一需求变更问题,在取用水户监测功能模块增加取用水测站监测功能,通过水厂名称查询到对应测站后,系统可自动累加得到水厂的监测取用水总量,从而实现水厂取用水量统计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体验缺陷问题。如系统中涉及查询的功能模块,可通过对象名称进行模糊查询。在系统使用过程中,为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了对象名称关联查询,对所输入关键字的对象采用下拉列表的方式展示供用户挑选,增加搜索便捷性,提高用户交互性。3)界面优化问题。如系统业务应用门户的首页地图模块,最初采用静态地图,经多次优化,给地图边界设置3D立体效果,当鼠标点到地图上,湖北省行政区地图从动态蓝色波纹的湖面缓缓升起,增加了美观性和生动性;为突出湖北省的特点,页面中的Logo图标包含了本省水利行业的很多元素。另外,试运行过程中还出现监控体系建设方面问题,因数据采集不稳定及监测站点地处行政区分界处导致监测数据缺失,出现负值,或其他奇异值、测站信号漂移等现象,经过反复校核调试,并多次和移动运营商沟通,这些问题已及时解决。
2.3项目试运行期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试运行期间项目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户需求变更,对提交的系统需求变更申请,按照变更控制的流程进行处理,对变更造成的时间、资金、系统稳定等变化进行评估,确实需要更改或升级的,应在不影响系统稳定及业务使用的前提下选出最优方案;其次,加强系统应用,对不同角色和权限的用户在系统交互型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及时发现系统功能缺陷,提高平台性能、通用性和友好性;再次,对于监控管理体系常见的问题,应加强对监测数据上报率、到报率、及时率、准确性的检查,并根据数据上报的情况合理安排监控站点的巡检工作,确保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
2.4项目运维管理机制建议
除了解决项目本身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确保项目的长久、高效运行。为此先厘清项目特点,主要有以下2个特点:1)站点多,分布广,位置偏。目前该项目监控点范围覆盖湖北省17个地市,当站点出现故障时,及时响应解决是当前运维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2)运维队伍需专业化。专业化包括2个层次,一方面需要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湖北国控项目运维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在监测设备、机房服务器、软件平台上,需要有电子通信、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多个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应对不同类型故障。基于项目特点,需要健全完善运维管理机制,在运维管理机制中应明确运维主体,确定运维服务模式,下拨专项运维经费,以此保障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措施如下:1)出台相关运维管理制度。应结合行业法规和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组织制定本省各级管理部门的运行管理规范、专业技术标准及各种规章制度,并提出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的管理措施,满足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组建专业化运维队伍。项目运行管理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定权,组织一支专业全面、素质过硬的运维队伍,如果水利行业抽不出专业运维队伍,也可考虑服务外包的形式,交付给市场专业运维单位,但业务管理部门需加强运维督导,从数据到报率、上报率、及时率、准确率上考核。3)落实运维管理专项经费。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是项目运维持续的基本保障,应根据国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和有关财政预算标准规定,落实项目年度运行费用的申报和下拨。结合年度运行维护实际工作任务,细化运维经费预算,切实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3结语
湖北省国控项目运行维护是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有效延长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使项目发挥长久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水资源监控管理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加大对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人力、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运维管理机制,保障水资源监控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安全、可靠、持久、高效运行,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雷.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9:6-9.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湖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R].武汉:湖北省水利厅,2013.
[3]李文军.水利信息化工程运行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13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内涵就是实行红线控制,“三条红线”的控制实质是取水、用水、排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水资源论证则是“三条红线”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水资源论证这个基础作支撑,“三条红线”管理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水资源论证可有效控制用水效率目前水资源紧缺问题已经凸显,在面对有限的水资源需要对其加强管理,实现高效利用,水资源论证是通过项目现状以及规划水平年的用水水平进行分析,评价项目的用水效率,并于国家、地方或者行业的用水定额进行比较,在分析项目自身所采取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最终确定建设项目的合理的取用水量,由此可见,水资源论证可以实现建设项目在投产运行后就能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从提高用水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向高效领域引导。
2.水资源论证可有效限制水功能区纳污水资源论证中退水影响分析重点所要论证的就是建设项目退水对水环境以及水功能区的影响分析,首先根据水功能区管理要求对排污口的设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于不同的受纳水体水功能区所排放的标准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对于排入Ⅲ类水体的污水应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中一级标准,对于排入Ⅳ、Ⅴ类水体的污水应满足二级标准,这些规定可以有效的保护水体的正常功能。另外通过对流域纳污能力的核准,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也是实现将来水环境逐渐恢复改善的有效途径。如《松辽流域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2012年)中间成果中规定第二松花江“松原市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区”,CODcr纳污能力为10830t/a,氨氮纳污能力为553t/a。
二、水资源论证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论证在对水资源实施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水行政主管部分取水许可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还较短,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导则过于笼统,应细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重点是对生产过程中取水进行论证,由于建设项目种类繁多,每个行业的取水特征和用水特定存在较大的差别,论证的重心各不相同,因此应制定不同行业的技术导则,比如对工程降水进行水资源论证时就不能按照现行导则进行编写,但目前尚未制定此方面的导则,既不利于编制单位,同时在项目评审时也缺少技术规范作为判断依据。
2.论证项目范畴存在局限,应扩大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从标题就可看出水资源论证的局限性,限定为“建设项目”。《水法》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这一重要的、从源头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尚未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予以推行。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