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共享空间设计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1.1国内大学校园建设发展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文化教育物质载体———大学校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浪潮的推进以及多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加强,一些社会学家和建筑师运用相关的环境行为理论和城市设计理论共同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因素积极影响着校园建设的发展。
1.2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视,出现了丰富的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外著名的美国规划专家理查德道贝尔在所著的《CAMPUSPLANNING》一书中提出了校园建筑及空间的一些设计准则,并强调了校园的规划应更注重其过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的《外部空间设计》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方法,对我国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式理论”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有效的指导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的意义首先,从大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封闭自我的一个群体,大学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含义。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证实,校园外部环境的更新与设计对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交往、学习、生活模式的重要影响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其次,从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现状来看,许多大学校园的外部环境出现了不适应新时展的要求的现象。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外部空间环境层次单一难以提供多元化交往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缺乏对人行为的考虑、外部空间设计脱离校园整体规划结构。长期以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为主的校园环境只被看作是由建筑切割出来的剩余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被忽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不断开始关注校园外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引发的多样性的交往活动。1.3.2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引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方法并由此引发对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正确认识和思考。
2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2.1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指出:“建筑外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作为校园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本文认为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可以引申为:是具有教学功能的建筑实体所围合的、人为创造的、有目的的人工环境;另外外部空间这个空间是相对于教学建筑实体而言,它是存在于教学建筑实体之外,校园环境之内的一种物质形态。
2.2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
芦原义信把外部空间领域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领域”。人的空间领域里又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止空间。克莱尔•马库斯在伯克利校园外部空间研究中采用基地空间(前廊、前院、后院)和公共绿地(入口广场空间和主要广场空间)。通常意义上,我们根据外部空间的使用性质或界面形态把外部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或根据空间的确定性把外部空间分为“肯定空间、模糊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根据卡克莱尔•马库斯的分界方法,把教学建筑外部空间分为基本空间(建筑外走廊、雨棚下的空间等建筑灰空间)、共享空间(公共绿地、中心广场、建筑中庭)、交通空间。这些空间在实际的设计中互相叠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整体。
2.3外部空间与环境行为
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其能够实现应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空间特性、空间设计原则以及空间设计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为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带来一定的参照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空间设计;空间特性;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设计艺术手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作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推动艺术设计,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工作效率,对艺术设计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因此,对于其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特性
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是各种设备仪器与人员工作学习并存的小型公共空间,需充分合理的布置设计实验室空间,才能发挥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的优势与作用。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依赖其建筑空间本身而存在,其主要功能是为艺术设计的不同需求提供必要的相应空间,其空间应具有以下特性:首先是设备陈设。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如高性能工作站、计算机、服务机、三维激光测量仪、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高清录播一体机等设备,各种类型的设备由于操作方式的不同,在陈设时需根据其特性和先后顺序按照人体工学合理摆设,为设计实验人员的创作提供舒适的操作空间。其次是艺术氛围。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体现较为强烈的艺术设计属性,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和使用者群体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在其空间设计和艺术展示形式上应灵活合理地处理,在设计时应多注重实际使用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体验,有机融合历史和文化内涵,文化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文明和谐空间的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设计灵感。再次是互动交流。艺术创作是感性的创作,优秀的多媒体艺术设计更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个良好的空间设计有利于人员之间的信息互换与共享。一个具有包容、开放的实验室讨论区域,能够让使用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并接收他人的建议,使艺术设计创作过程得以顺利、轻松的完成。
二、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原则
1、功能布局“以人为本”原则
物理环境是实验室空间的物质基础。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所需的功能空间各异,若不能对实验室空间进行较为合适的布局安排,可能会导致空间功能和组织功能上的混乱,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一个实验室的合理布局,不但要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方式,也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喜好,通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使人们享受到舒适的工作学习空间,最大程度上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工作学习上带来的精神愉悦感。
2、空间比例关系协调原则
空间是由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光照、材质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好的视觉效果要求设计师对设计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处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获得更造型形态、空间结构和色彩的审美统一。在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中的空间比例关系,一方面是指功能区域空间比例的合理划分,它是一种开放、半封闭或封闭空间并存的空间形态,包涵了一种敞开式人际交流场所精神,如工作学习空间、公共空间、讨论空间等,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及实验室需求按照相应比例分配空间尺度。另一方面实验室空间过低会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过高会让人感到拘谨,这就需要根据室内空间的面积、顶棚的处理方式、门窗位置高低、采光等多种因素来整体筹划,从空间性质入手考虑如何组织放置办公家具及设备仪器,组织划分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理想空间设计,在功能和美学上达到协调统一。
3、安全性原则
实验室即进行实验的场所,是从事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的日常工作研究的场所。因此,除了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外,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的结构、布局、设备的存放位置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在设计时严谨求实,时时将安全放于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前将实验室中潜藏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设备仪器多为较精密的电子数码产品,电源的布设在满足实验室工作的同时,应尽量避开门窗、人员流动路线、水槽等区域,以免发生漏电短路。人员流动路线畅通,地面采用绝缘地板,墙壁采用绝缘吸音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仪器设备的陈设简洁,一些设备不用时可放于储物柜中,便于保存和打扫室内卫生。
三、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方法
空间设计可以看作比建筑设计小的概念,设计时可采用导向的手法是引导人们行动的方向,使人们进入该空间后随着陈设空间布置随其行动,从而满足实验室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法则构图,具有方向性的摆设作为空间导向的手法。此外,对于实验室空间划分,在功能区域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如遇临时情况我们也可以利用组合式家具、植物等来灵活处理室内空间,但要注意各空间之间要有明确的的区域和主从关系。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是光、色、环境、空间的综合考虑。利用视觉属性中的形状、尺寸、方位、采光、色彩等等也会影响到空间形态的塑造,将这些形态要素综合起来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设计时应注意统一中有变化,避免过于强烈的造型对比、色彩反差、超常比例等,造成较大的情绪波动,产生不佳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在设计中能够将四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处理好,就会设计出让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都满意的空间设计作品。设计改变空间,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只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室不应再是冷冰冰的设备摆设,它是严谨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现代设计,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人们感受到空间设计魅力的同时不断迸发创意与灵感,推动促进艺术设计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易,《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沈百禄,《室内设计元素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3]何镜堂,陈文东.高校集群化实验楼初探[J].建筑学报,2007.
[4]孔敬,马明.普通卨等学校交件空间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7(4):1-2.
[5]左言平等.建筑空间流动性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4).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电话、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
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
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
关键词:展示空间;布置方法;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展示设计的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了室内设计方面关注的热点,展示设计活动是基于信息收集经过策划传播给受众的一种设计实现过程,其中包括图1所示的策划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通过受众的感官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目前的展示已涵盖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本文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对展示空间设计发展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这一研究对于室内设计在展示设计空间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图1策划设计
2 展示设计空间
展示设计的艺术当然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这样空间规划当然就是展示设计的关键因素,特别对于室内设计来说由于空间的限制器概念的明确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下面就展示设计空间的理念和设计原则进行相关的分析。
2.1空间理念
在室内设计中展示设计空间是一个4维的理念,即其将时间融入进了设计空间,应用空间的主观察觉将其与设计连接一起后,会让受众具备动态的展品观赏。另外在展示空间(图2室内展示空间)中还会具有流动性的理念,这是由于展示空间体现的是场地规划艺术,即在某一空间内受众人员处于与典型的艺术产品内,应用动态的陈列方法实现更好的流动4维空间感触。
图2室内展示空间
2.2设计原则
如上所述室内展示空间具备了很强的流动性特点,这样在进行室内展示空间时就应该遵循其必备的原则才能实现设计的合理、动态、突出的观赏感觉。首先展示空间的设计就应该符合相应设计的人体工程学特点,以人为基础;其次对展品的合理分配空间是实现展示最佳效果的基本因素,设计中应将空间与展品进行相关的合理分析;最后艺术的欣赏需要有合理的安全保障,在室内展示空间设计中对应用的相关电力设备和模型等,都应做好相关的空间安全保障方面的设计,同时对于残障人士的有效关爱也是完美展示设计空间应该考虑的问题。
3 展示空间设计方法
3.1 室内展示空间的形式
当前室内展示设计的空间的形式有很多,但他们基本条件都是以受众观赏角度为出发点,这些形式包括有:针对受众通道敞开单、双向型的空间形式;一展品为中心受众实现环形或半环形的环岛、半岛型空间形式;针对受众体验感官的外向与内向型形式,其中内向型空间形式由于在管理和体验感觉中应用发展较快。
3.2展示设计空间的布置方法
室内设计的规划核心就是策划创新设计,在展示设计空间中展示配置方法应从而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角度进行设计布置:平面规划的方法包括以核心展品为中心的中心布置发,以自由开放为感触的散点布置发法,以及如图3所示的摊位形式的大空间应用的网格布置法,此外平面规划中还有临墙、通道、悬浮等布置设计方法;在立体视觉方面展示空间的立面空间布置是对平面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也是进一步诠释展品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布置方法有以人的视觉指向为体验的横向、纵向式空间造型布置,以稳重内敛为表现力的应用普遍的三角形空间造型布置,以及线条式的圆形、曲线的展示空间布置形态。
图 3 网格布置法
3.3 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处理
任何有效的室内设计都离不了艺术表现力的处理,展示空间同样需要视觉、心里感染力较强的艺术处理方法,当前应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很多,创意不断室内设计中较为普遍的有:应用室内空间的窗户、门等的借景空间手法;应用展品具备的基本特点模拟真实环境的实景空间手法(图4典型的艺术手法);以“人看人,人看物”为心里要素的共享展示空间的处理方法;视觉触感实现错视的艺术表现力的空间手法,其应用中造成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力作用明显;以人格法手法实现展示空间生动的拟人空间手法。会让受众有更强的联想空间;动态陈列或加入艺人演示等的动态空间手法,这一艺术手法使得展示空间成为了动态空间;空间层次处理的母子空间手法,这一艺术手法实现了大空间的有效分割和丰富的沟通触感;应用神秘的戏剧手段的迷幻空间手法,可以实现动荡曲折的线条,抽象变形等艺术表现。以上可以看出,展示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为实现受众更好心理满足感和视觉效果而做出信息传递。
图4 实景艺术手法
4 小结
室内的展示空间设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设计方向,本文分析表述的空间布置方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在实际操作当中都应具体分析展品的基本特征,这样才能在更有效的实现展品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完成展示空间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胡海晓.对展示设计中空间问题的初探[J]. 商场现代化. 2009(03)
[2] 吴乃平.展示设计在会展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0(34)
[3] 朱建成,张贺.浅谈展示设计的功能与作用[J]. 艺术教育. 2010(01)
[4] 胡以萍.世博会展示设计中的文化符号研究[J]. 艺术评论. 2010(06)
[5] 李竞.论现代展示设计的新趋势[J]. 才智. 2010(22)
关键词:教学建筑;空间和形态;环境要素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119-03
处在高校校园整体环境中的教学建筑,其设计无一例外受到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环境要素是多样的,如广场空间要素,轴线空间要素,道路空间要素,相邻建筑空间要素,景观空间要素等。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空间和形态的影响有的表现为单一的环境要素,更多的则表现为多个的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
1 广场空间要素
以广西大学综合教学大楼为例。综合教学大楼位于广西大学东校园(原广西农业大学)的教学区中心――哺育广场的西侧,共6层,建筑面积10600m2,可同时容纳师生5960人。(图1)。
根据环境分析的结果,笔者构思了庭院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两种形态(图2,3)。经比选,确定采用集中式布局。集中式布局在哺育广场西面构成较为完整的建筑形态界定,整体性强,空间特色鲜明,与周围建筑环境十分和谐。11个阶梯教室围合一个2层高的圆形大厅,组成相对独立的体型;普通教室设计成简洁的外廊式,两者通过宽大的楼梯和走道相连,构成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又风格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成为最后确定的方案的基础。
圆形布置的阶梯教室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圆形大厅的45°对角上布置了4个阶梯教室,人数为150~200人,东西两端的采光不利位置布置了楼梯和卫生间,南北向则留出主要的通风采光面。方案设计时,圆形大厅一开始仅是一个概念,在深入探讨各功能的布置时,各种用房所在位置,所占弧度,大厅的半径及空间尺度等则需要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平面设计上,分析的基础是学生座位的尺寸,由此拓展可确定教室面积和人数,进而确定卫生间,楼梯间和走道的面积和宽度。最后以合理尺度的共享大厅将它们加以整合。对于300人多媒体大教室的设计,则颇费了些精力,最后决定将其“架设”在二层大厅之上,大教室南北向的墙面上作了切角以利通风采光,屋面则仍保持圆形。这样虽然不能取得采光中庭的效果,但大厅的直径已达25.6m,净高达8.4m,南北两面的采光也基本充足,因而并不感到压抑;另一方面,建筑功能的布局更为合理,空间形态也十分完整(图4)。
500m2的圆形大厅面积是本方案空间设计的主要特色,因为它体现了现代高校教学建筑基本的交往空间和理念。过去,师生们只能在狭小的走廊或门厅里停留和交往,现在则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同时,良好的空间环境对师生的教学心理也有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相辅相成。大楼建成后,师生们常在大厅里举办各种活动,这里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中心平台(图5)。
普通教室的设计相对而言十分“老实”;整齐的教室柱网一字排开,可以灵活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教室;东西两端布置了卫生间和楼梯间。为避免形成黑暗而互相干扰的内廊,南面的中段设计成外廊,外廊中部设计了一座梯段宽达3.3m的主楼梯,主楼梯在三层以下用通廊与阶梯教室的圆形大厅相连,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课间换课的交通压力。造型上只在楼梯间的部位设计成圆弧,并未刻意改变教室的基本空间去与阶梯教室取得和谐,两者都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在对比中构成了统一整体(图6)。
教学大楼的方案在广西大学70周年校庆上获得好评,竣工后也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肯定(图7)。教学楼张驰有度,变化有致的轮廊线更为哺育广场增添了新的景观(图8)。
2 轴线与建筑空间要素的组合
以广西大学物理资环楼为例。
物理资环楼所处的环境与综合教学大楼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处在两校园主轴线的西侧;二是与旧物理楼相连,与化工楼相对;三是室外空间相对局促。三个特点实际就是三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即轴线与空间的关系,新旧建筑的文脉关系,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方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总体布局上合理地分析和处理这些关系,而建筑的主入口布局则是总体布局的关键。
方案构思中,有三个入口的做法:即正东,正南和东南。正东的入口与广场的关系较好,但与校园主轴线和化工楼的关系较为生硬;正南的入口面对化工楼宽大的背面,显得较为压抑;东南的入口与校园主轴线和主入口的空间关系较为合谐,与旧物理楼和化工楼也形成了呼应;入口在立面形态上对新旧两楼既是平衡点,又是连接点,从构图上看也是新的统一体的控制点(图9)。
建筑根据功能的要求设计成围合的外廊式,南面和西面用房为资环系,东西和北面为物理系,在空间设计上考虑了三个重要节点。一是主入口:二是内庭;三是西面敞廊。主入口及门厅为两层高的开放式,入口上部利用大柱网设计了2个阶梯报告厅。(施工中甲方改为封闭门厅,门厅显得较压抑)。西侧的敞廊缓和了内庭的封闭感,与门厅形成对流的关系,有很好的导风作用,还可以远眺周围的湖光(图10,11)。
方案对新旧物理楼的关系也作了较好的处理,取消了旧物理楼原有的较为呆板的竖向分格,强化了原有入口,在建筑色彩和细部上作了统一设计,新旧建筑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环境特色,又有了新的突破(图12)。在室外广场完成以后,新物理楼脱颖而出,成为校园主轴线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与最初的总体构思极为吻合(图13)。
3 广场、轴线、道路与景观空间要素的组合
以桂林工学院教学楼为例。
桂林工学院教学楼位于学校主轴线一侧,南面为中心广场,北面为桂林市的风景点――屏风山,校园主轴线以校门为起点,以拟建图书馆为终点,原有的道路系统与建筑空间关系松散。
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心广场,校园主轴线,相邻道路以及屏风山景观对建筑的影响,采用了不对称的建筑布局。建筑主入口台阶内收作为人流集散的缓冲过度,主入口大厅是一个四层高的有盖顶的共享空间,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并成为南面与之垂直的校园干道的视觉焦点,主入口大厅北面与屏风山相通,把城市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之中,隐寓着桂林山水通透的灵性。
建筑南立面的西侧延续了原有教学楼严谨稳重的柱廊形式,东侧以弧线造型作为对比,中部的楼梯面适当拔高作为制高点,打破建筑平直的天际线,赋予建筑鲜明的个性。(图14~17)
关键词:空间 园林化 绿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居住模式的不断发展,园林与建筑的关系无论在空间构成还是文化意象中都显得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好现代城市中建筑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许多有益的探索中,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
我国古代园林与建筑的共融
我国皇家园林的雏形为商周时期的“囿”,秦汉时期开始成形,一直延至明清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江南园林则是我国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园林与建筑连成一体,园林内的楼、台、亭、榭、轩、堂等建筑元素是园林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了建筑就不成其园林。此外,我国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住宅为主,而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都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内向性组合,庭院可以视为一个室外的房间,组织起建筑的空间序列,也组织起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建筑空间园林化的兴起
我国近代的建筑设计以经济、美观、实用为原则,建筑物从外形到室内空间都相对简朴,部分低层的宾馆和机关单位也有采用园林式平面布局的,但多高层建筑中的园林绿化设置则并不多见。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慢慢的受到了重视,这与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是我国设计先驱的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1982年广州白天鹅宾馆内的“故乡水”就是岭南园林室内化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其次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发展商不断的为楼盘提出新的卖点,而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成为了突破口。反映在建筑单体中,陆续出现了顶层复式的园林、架空层绿化、高层入户花园、大露台绿化区等的处理手法,市场需要成为了居住建筑园林化的主要推动力。
另一个促进建筑园林化发展的元素则是近年流行的生态建筑的概念。从理论上讲,生态建筑与建筑园林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态建筑讲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更关心节能、环保、可持续等问题,包含了很多深层次的概念,而建筑园林化是更为具体的一种实体处理手法。生态建筑的潮流对建筑园林化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源至于人们对生态建筑的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建筑师特意让人得到的一种感受,事实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无法看见的概念,而为了使这个概念可视化,建筑师运用了园林化的空间作为生态建筑的标签。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标榜为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无不把建筑的园林化部分设置于建筑立面的显眼位置,以突出其“生态性”。这种做法的可取性值得商榷,但带来的建筑园林化则并没有坏处,它使得城市中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出现了许多园林化的空间,为人与自然的接触提供了一种渠道。而这些尝试,则为建筑空间中的园林绿化环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在建筑中创造园林绿化空间
在建筑中创造园林绿化空间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问题,重点在建筑与园林两者的共存关系上,综合而言,可将其分成三类:室外型、半室内型及室内型。
室外型
室外型指的是设置于建筑物外表面的园林绿化类型,按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屋顶花园和墙面绿化两种。
屋顶花园。最早的建筑园林化手法之一,优点是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顶空间,其遮阳隔热的功能可有效的提高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如果在城市中大规模的进行屋顶花园建设,还可以对城市“热岛”、“干岛”、“混浊岛”等不良现象起到消减作用。
由于屋顶花园的这些优点,无论屋顶是否经常使用都可以考虑进行屋顶花园的设计。不经常使用的屋顶适宜设置粗放型的屋顶绿化,种植抗干旱且生命力强的苔藓、景天、草坪地被一类的植物,低养护,免灌溉,且荷载很小,主要取其生态作用。经常上人的屋面可设置密集型绿化,随喜爱搭配种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还可设置亭台楼阁、池塘喷泉等小品形成真正意义的园林。
墙面绿化。(图1)建筑园林化外观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优点是实施简单,有一定的防尘、隔音效果。墙面绿化使建筑体量本身成为园林化的元素,将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但由于只是片状的绿化,形式也比较单一,故更多的起着暗示性的作用,无法达到真正的园林效果。墙面绿化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可以利用地植或盆植的攀藤植物直接攀附于墙面之上,这种做法比较简单,但需等待攀爬的过程,且效果的可控制性较低。另一种方法是在墙面设置嵌板式墙面造型基盘,植物直接种植在基盘上,以种植景天类及草本类植物为主。这种方式的经济投入较高,需要一定的维护及管理,但由于不受植物生长的限制,且对效果的可控制性较高,适合于有一定造型要求的建筑立面。
半室内型
进行园林化的半室内空间指的是包含于建筑物体块内,形成了一定的空间体量,但至少有一个围合面直接与室外相连的建筑空间。由于直接与室外相连,植物选择及造园手法比较灵活。半室内型的建筑园林化可分为三种形式,包括内院、空中花园及架空层绿化。
内院。与传统合院式民居类似的建筑园林化形式,无顶但四周有围合,在一些西方的小住宅设计中把它比喻为室外的房间。内院与屋顶花园的设置条件相似,但由于空间形式不同,在设计手法上区别较大。内院需更多的考虑处于室内的使用者的视觉感受,而且增加了围合面、门洞、窗洞、廊道等景素,对空间设计的要求较高,大型的内院可考虑绿化的立体设置,但内院空间一般还承担着采光的功能,故小建筑中的内院植物不宜过于密集。内院经常运用在小建筑中,作为内向性的交流空间使用,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一种尝试。
敞开式空中庭院。(图2)这是生态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建筑园林化形式,它可以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构成一个灰空间,形成气压差,从而引导气流的运动,达到空气交换的效果。而且它可以使建筑“绿色”化,有很好的标签效果。敞开式空中庭院还是很好的交流空间,它虽然置身于建筑内,但与外界之间相连,为过多的停留在室内空间的城市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享受新鲜空气的机会,是提供健康的空间。
架空园林。常运用在商住楼的裙楼与塔楼的过渡层中,也是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的一种园林化手法。随着城市用地的越发紧张,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并没有真正的“小区”含义,只是在大面积的商业群楼上建起的多栋塔式住宅。这一类小区没有足够的地面空间来建设小区绿化环境,为了提高楼盘的品位,经常会利用裙楼与塔楼之间的架空层来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既满足了小区绿化的需要,又方便管理,使用率相当高,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创新。由于层高关系,架空层内无法进行较高的植物配置,但考虑到商业裙楼的投影面积比塔楼大,一般将架空园林与外面的屋顶园林连成一体,即可设计出搭配丰富的园林效果。
室内型
室内型园林常见的是在建筑内部创造的共享绿化空间。此外,一些设计师巧妙的把传统意义上的室外园林绿化空间纳入室内,也取得了很好的造型及空间效果。
中庭共享绿化空间。中庭共享空间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联系建筑中的各个功能空间,常配以园林绿化,而这种共享绿化空间也成为了建筑园林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共享绿化空间的设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非常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他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中,把多个共享绿化空间垂直分布在49层高的塔楼中,使整栋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邻近的共享绿化空间。我国广州白天鹅宾馆裙楼的中庭是一个集中式的大空间,功能空间围绕中庭设置,达到共享的效果。中庭内设有名为“故乡水”的山水园林,是在室内岭南园林设计的典范。
室外绿化室内化。(图3)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建筑改造中把原来处于室外的绿地部分地划入室内,也可以是在设计过程中把传统概念上的室外绿化空间设置于建筑的内部。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许多设计师都通过将室外绿化室内化而获得很好的效果。日本某住宅设计把宅前绿地室内化后与起居室连通,构成了带有自然绿化的室内起居空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欧洲某厂房建筑进行功能改造时把两栋建筑间的园林绿化以玻璃体围合,既把两栋建筑一体化,又为新建筑创造了共享绿化空间。这些都是建筑园林化的成功尝试。
结语
建筑空间的园林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设计问题,它涉及到丰富的园景设计理论和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构成问题,是多学科的交点。随着园林化理论的成熟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建筑与园林、人与自然之间也将再一次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可以期待的是,建筑空间的园林化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谭琦 姜洪涛译,《屋顶、墙面绿化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0-7
朱向红,姜增彬,《打造屋顶花园,改善居住环境》,《南方金属》,2002年总128期
关键词 卫浴空间 私密 开放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824 文献标识码:A
1卫浴空间的形式
1.1私密性
传统的卫浴空间比较注重私密性和独立性。在都市生活中,繁忙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时候会令人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可以令自己完完全全放松身心的环境,美美地泡上个热水澡。因此,卫浴空间的布置与设计,不但要看重浴室的功能性,更要特别重视氛围的渲染与整体格调的搭配。
1.2半私密性
对于浴室这样私密的空间,人们更加渴望能置身于毫无拘束的氛围当中,没有浓墨重彩的粉饰,让沐浴更贴近自然。因此,半私密性的卫浴空间逐渐被人们接受了。在这样的卫浴空间里,自然风格就变成了简单的概念,情趣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即便在浴室里,一切带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会给枯燥的空间带来无限生机。
1.3开放性
现今欧洲非常流行将卫浴空间、卧室一体化,将卫浴的元素融入到卧室或更衣间内,有的用透明玻璃间隔开,有的甚至二者无任何墙体间隔,将最讲究私密性的卫浴空间彻底开放。
2开放式卫浴空间设计元素
2.1人性化
卫浴空间是家庭住宅里非常重要的空间,也是住宅中功能最多、使用最频繁的空间,同时又是最能体现住宅是否人性化的空间。如今,卫浴空间换上了百变的面孔,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娱乐性、方便性、审美性的人性化设计成为设计的重心,也是评价住宅是否有格调、有档次的标准,亦是衡量住宅设计是否完美的尺度之一。
在空间设计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室内外的沟通,达到光线、视觉、空气透畅,如阳光浴室、透明天棚、露天浴室等形态;另一方面要提高视觉、听觉上的舒适度和休闲性。音乐的进入、家具的进入、绿化的进入,其中还有小型更衣空间、化妆空间,甚至小书房;墙面、顶面、窗户等做趣味的变化。
2.2舒放感
洗澡可以消除人们一天的疲劳,差别只在于有没有舒放的意识而已。一般情况,大部分的人泡在浴缸里时都会有舒放感觉的。
想要获得舒放感,首先必须要有适度的卫浴空间,和浴室外的宽阔空间。有了能够让身体自由伸展的空间,就不会让自己有狭窄寒冷的感觉。
想要让自然光直接照入浴室是非常困难的,必须顾虑到来自屋外的视线和防盗问题,所以应有效地进行窗户的设计要是能够考虑到太阳的移动方向,同时根据夏季和冬季太阳所照射的时间来设计窗户的位置,那么入浴将不再是晚上的例行公事,而是能够享受休闲气氛的活动。
2.3透明化
在家居设计中,透明也正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从透明的厨房到透明的卫浴,家居中可透明程度越来越高了。
作为一种流行趋势,透明卫浴空间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当你撤掉浴室繁琐的门,换成玻璃隔断或干脆什么都不要,再把梳妆台搬进去,甚至让电视、音响也置身其中的时候,它就成了完全的休息地带,和卧室一起,打造家中只属于你的私密空间。
3卫浴空间的生活乐趣
3.1娱乐
浴室已经不再属于单纯的清洗身体的场所,也不再只是除去身体污垢的空间。目前已经朝着独立的室内设计之方向前进,是深具魅力、可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
浴室是由许多复合要素所组成的,所以在设计上越简单越好。水对整个浴室结构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想要享受到多种机能,就必须要有与水相配合的空间。简单地说,浴室的空间应该让人能够产生悠然自得感觉才行。
3.2消压
利用入浴的方式来纾解身心的疲劳,必须使用没有刺激而温度适当的热水。
一般人都将洗澡视为是一种享受,数十年前,大家还经常前往公共澡堂洗澡,健身房的浴室也不是单独的一间。和家人或亲诺的人一起入浴,固然是一种愉快的事,但几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却毫无舒适可言。可是,要是有像起居室那么大的空间,就不会产生局促感。大家一起在宽阔的浴室内,比一个人单独地在浴室内入浴,还要愉快得多。
4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花在浴室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浴室在居家空间的地位也慢慢的提高,甚而堂而皇之的与卧室相结合在一起。如此全面开放性的设计概念,相对提高了活动的流畅性,也符合都市一族的生活习惯。
现代都市家庭,包括房地产开发,都改变了以往建筑设计布局格局。开放性的卧室卫生间是现今家居设计的发展趋势,也会成为未来建筑的一个潮流。
参考文献
[1] 伊坂元延.浴300[M].日本ニコハウス出版授权中文版,2000.
关键词: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fort and space sense,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high-rise buildings public space problems are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building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ublic space, and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and the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for the public space point, fo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designer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public space;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 言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建筑业不断朝着高层化、集聚化以及大型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对于现代的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的利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师的密切关注。目前,建筑的公共空间直接与城市的空间相连,因此对整个城市发展和空间环境的规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现代社会加强对人文素质的发展,其中城市的空间发展也是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标志,而这些人性化的需求也全部体现于所居住的环境之中,因此建筑物的公共空间设计在人们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1 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的基本概述
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的概念早期是由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现代空间体系设想,它是主要将公共空间分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四个部分组成。但是按照建筑物的公共空间的性质和使用功能特点,建筑物的公共空间应该是指属于建筑物本身,但是又不同于城市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公共活动区域的空间,这样一来整个公共空间主要分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等部分组成。一般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比较有限,而且整个空间具有很强烈的合围感,经常这种空间由居民使用较多。对于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利用建筑的表面和城市的街道等不同的平面而限定出来的,一般这种附属空间的属性比较模糊,而且用户的人群也是比较广泛。建筑物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一般是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连接线,同时也是两者的分界点,它是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进行有效转化的中间桥梁,并且这种空间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
2 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随着近年来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设计理念的更新,在高层建筑中这种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从各种使用功能和特殊的性质进行着较大的改变,因此,要做好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就需要对各个部分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找出各部分的设计的要点和注意问题,从而使整个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下面主要从建筑公共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2.1 内部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在高层建筑中,内部空间设计一般主要包括大堂、内院、屋顶花园及中庭等部分。大堂主要是位于建筑的主入口后面部分,一般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短暂的休息和等候空间,其显著的特点是集聚性和分流人群的重要功能。它是属于建筑后的第一大空间,因此大堂的设计具有景观和引导作用。但是近年来在高层建筑中一般是使用底层架空的设计方式,主要是将大堂和过渡的入口空间进行结合,尤其使架空的空间形式丰富,还颇具较强的适应性。对于这种架空的空间在大堂的使用功能上,大大的提高了绿化和交通以及小品等外部空间的使用功能和完善了服务的基本设施,从而缩短了整个服务的距离感和减小了气候对整个服务的影响,并为整个公共空间的活动提供一种最基本的服务。
关于内院与屋顶花园它是属于整个主体建筑的外部空间,但是内院一般有围墙限制,并且与城市的空间具有相互渗透性,一般面积设计相对比较自由。屋顶花园主要是在对建筑物的本身的景观和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一般具有特殊作用,这种种设计需考虑建筑的屋顶承重和防水等问题。内院与屋顶花园一般能够使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具有公共性和观赏性,它是体现整个建筑的设计水平与设计特色的重要空间部分。
中庭一般包括建筑内部的走廊、房间合围而成的向心性、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在现代化公共空间设计中,中庭是一种休闲的空间,在进行设计时,为了增强中庭的景观性和层次感,一般根据用户的心理行为进行自然化的设计,包括色彩、形态以及采光等等方面设计。在进行中庭的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方式有贯通主体式和顶部式以及分散式几类。关于贯通主体式的设计一般主要在建筑的内核位置进行设计与建筑通高的中庭,围绕中庭布置休闲设施。而顶部式的设计主要是结合电梯厅进行设计,从而构成一个重要的交通转换功能和容纳空间场所。分散式这种设计主要是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散在建筑主体的某些部位,一般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度较强的共享空间之外,同时还能满足一定的生态效应。
2.2 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外部空间是整个公共空间具有流动人群较大的空间,一般建筑的外部空间包括步行街和沿街的公共绿地以及建筑的滨水空间等等。而步行街一般是利用传统的街道进行改进,它是属于高层商业建筑的一种附属空间,设计中尤其注意除了具有较强的商业功能外,还需要具有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展现城市的良好风貌。关于沿街的绿地和滨水的空间主要都是为用户提供具有生态化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在进行这部分的空间设计时,注意设计的风格要和建筑的风格和城市的环境相互协调,并且能够体现出整个建筑的活力和亲和力,最重要的是设计既可吸引人群,又可以改善整个建筑的外部与城市空间的环境。
2.3 过渡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的过渡空间一般主要包括入口的空间和通道的空间两大部分。对于主入口的空间除了是空间的场所之外,更重的是它还是建筑物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经常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场所,一般主要包括雨篷、门廊、前厅、台阶、坡道以及景观绿化等等。对于这部分的设计重点是依照用户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将空间由动到静和由公共到私密的过渡的设计。在平面布置的形式上,主入口的空间一般包括平面式的入口和凹入式的入口以及凸出式的入口三种形式。平面式商务入口一般是外墙直接进行开门,设计需要保持建筑的整体性。凹入式的入口是在建筑的局部向内凹进,设计过程中采用对建筑进行施加减法的方式。凸出式的入口一般是入口进行突出建筑的主体。在竖向布置的形式上,一般分为水平式入口和上升式入口以及下沉式入口。而水平式入口一般是室内外基本上不存在高度差,上升式入口是指将入口抬高,一般室内的标高要高于室外的标高。下沉式入口是指将入口降低,室内的标高要低于室外的标高。由于不同形式的入口一般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身体感受。
对于通道空间的设计一般需要注意加强对车流和人流的引导。在进行此部分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应坚持人车分流原则保证交通行为安全、有序地进行,人行区域与车行区域应独立而互不干扰。其次,应在妥善解决用户停车需求的基础上,应协调停车位置与出入口的关系,做到交通便捷流畅的同时,又不影响视觉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不仅需要建筑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物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符号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加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的满足及用户的心理需求的满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类型以及使用功能也会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和现代化,因此,做好城市的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还需要建筑设计师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顾勤芳,张健健.现代建筑公共空间类型分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 官学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S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