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培养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适应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一部分人才经过职业学校系统的学习,除掌握一定的技能外,还必须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根据中职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训课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构建“创新、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开展各种自主创新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营造“创新、实践”的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创新、实践”的育人环境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这里的人的环境主要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等;物的环境主要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教学设备等。这些环境对学生有巨大的陶冶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教学新观念。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成份相对复杂、问题学生相对集中、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现状,我们根据“创新、实践”的主题要求,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着重引导教师更新以下观念:第一,学生观。首先,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在思想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没有不成才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的教育观。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人。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问题很多,但教师不能就此丧失教育的信心,在教育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内在进步发展的需要和倾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承认他们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帮助其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其进步和发展。第二,实践观。职业学校的学生两年后就要顶岗实习,如果在校期间缺乏实践,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创造力下降。因为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我们近年来积极主动抓项目,争取国家或省上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建成装配18个实验室的省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综合实训楼,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在教学中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空间,并不断激励和强化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自主观。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培养具有进取性、创造性的人格精神。第四,多元观。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人们赋予的创新内涵过于狭窄,认为创新能力仅仅局限于功课全优者,相对而言,学业平平,但在其他方面(如人际交往、管理、组织等)表现得突出的学生则被忽视。显然,传统教育的创新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一元观。其实,创新具有多元性,既表现在学生学业上,又表现在非学业上。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发现并培养学生创新潜能所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他们多种多样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人才。
2.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教育条件。
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对教学楼门厅、男生公寓楼进行重新装修,对校园马路统一整饬、命名,拆除旧校门兴建现代化新校门。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达到了“五有五无”的要求,学校获市级信息化花园式学校、省级绿色学校荣誉称号。同时,我校实施“教学条件现代化工程”和“校园宣传网络工程”,装配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安装了校园调频广播系统和校园网系统;通过“校园之声广播”为主阵地的校园宣传网络,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职教动态、国内外时事、办学成就、招生就业信息、学生就业典型、校园新事等方面的内容,全方位营造校园文化生活氛围。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
近年来,学校大力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放下主宰者的架子;改变动不动就辱骂、变相体罚、甚至体罚学生的性子;改变一本正经、严肃有余的样子。让教师从内心里重新审视教育理念,由衷地体现新型育人观,自然地允许学生对课本、教师、优生等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宽容学生学习过程、纪律方面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行为”;理解学生学习中的感受、想法和要求;参与学生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参与评价。
二、构建“创新、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重视引导教师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努力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从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三个维度,重新构建“创新、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
1.“创新、实践”的课堂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突破单纯注重知识灌输和智力培养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各方结合现实,创新教学理念,在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习课服务和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基础性、实践性、创新性、现实性、市场化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和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了《文化课教学目标设计方案》、《专业课教学模块化设计方案》和《公共技能训练标准及考核办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共16科27个具体方案,明确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应知应会内容,技能训练基础课题、专业课题、综合课题模块,达到的标准,考核的办法,使其成为学校开展理论教学、技能训练、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模块化方案》指导下,建立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题库,形成了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质量评价的科学化;开展了以普通话、钢笔字、英语口语、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以技能比赛、操作表演、作品展示为一体的技能集中训练集中鉴定工作;强化了实训教学,优化了实训课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训条件,形成了教务处、专业组联手,专业课教师联动,学生之间互动,日常检查跟进,技能考核制度落实的实训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了专业课作业设计与批阅制度,由完成理论作业变为完成实习报告,注重过程,突出方法要领,提高实训效率。
2.“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们根据中职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结合各课程学科特点,收集整理提炼加工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课题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引导型教学法、五段教学法”等七种适合职教特点的新教法。学校将这些新教法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编印成册,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体会、领悟、试验、运用,更新了教学观念,放活了课堂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教师教学观由教师的单一型、绝对权威型向一专多能型、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学习观由被动接受、述而不做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小组化、个别化学习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加简单电化教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构建起了教、学、练相互促动,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创新、实践”的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运用录音、录像、VCD、电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故事引入、情境创设、图片图表、形象描绘、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目前,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正在开始改变我校课堂教学的面貌。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活了课堂教学,使传统的主要依靠教材和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逐步被充满个性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所代替。同时,网络、多媒体中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样化的信息给学生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设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探索“创新、实践”的教学评估模式
评价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研究等功能,正确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一改过去“以分论人”的做法,制定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标准,逐步探索“创新、实践”的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文素养 文本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36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让部分完成初中义务教育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岗前培训、运用当前职业教育理论与企业操作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我国企业一线造就合格产业工人。中职语文作为学生基础文化课程就是要减少语文学科本位内容,把职业教育特色显现出来,从听说读写上下功夫,务求真实,按照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中日常生活和工作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社会交际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正是这一目标的显现。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笔者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积极营造体验氛围,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让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要从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入手,让学生养成自我自主学习和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吸收语文的文学精髓,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在语文国学文化的熏陶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形成个人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应注意营造和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相吻合的教学氛围,也就是传统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情境。体验氛围的营造,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状态、角色,或如同身临其境,或心灵受到震撼,或激情澎湃……例如诗歌教学就可以通过音乐来营造氛围,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黄河大合唱》、《生命交响曲》作背景音乐,使学生从乐曲中感受那种豪迈气势,从而激发他们的激情,诵读时充分表现出了自信和豪情。
2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诚对话,促进认知,善于思考与创新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保护与尊重,心怀学生是主体,是教学中心,让学生各施其才、各尽所能、各有发展。这就是当前社会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让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促进认知。如我在教学《好学片片》(中职语文第一册)时引导要求学生仔细去阅读,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流浪老人形象的,从而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点和他具有的个性思想品质。学生就可以在文本信息中筛选出描写流浪老人的句子,把这些信息整理、加工、分析,为此把握笔下流浪老人的形象,让自己与文章作者寄予流浪老人的思想感情融汇贯通,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升华知识的同时又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 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敞开学生心扉,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职教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喜欢就得“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我在职高综合班讲授《胡同文化》时,结合课文中“北京人方位意识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我在同学们风趣的笑声中提问:“假若在我们龙泉,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说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创意的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如《再别康桥》一课中对“作别西天的云彩”,可以这样讲解:教学传统诗中一般别离诗离别的是人,而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让学生对生活中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千言万语叮嘱的俗套,给人独具匠心之感。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跃跃欲试,在教师期待的眼光中会留下精彩的话语,从而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 学生主体间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要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目标。阅读中的想象,就是要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如教学《为自己高兴》一文时,我在学生阅读时提出:有人认为“不要为自己定下不可触及的标杆”就是不要给自己压力,然而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在工作上没有进取心,最终落伍。这样观点对吗?作为一个职高生,你如何看待?”当时课堂交流活跃,很多同学都认为“不要为自己定下不可触及的标杆”就是不要给自己压力是对的,但人生总要有目标,有时需要压力,关键在于自己把握;有的认为人一辈子过得幸福高兴就行,给自己太多压力是自找麻烦;还有同学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光明前途,更有学生拿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进行论证……此时老师在学生思维充分打开时,就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交流与探究变得更深刻。
5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空白,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不确定性”和空白进行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让学生懂得“作品”与“产品”一样,帮助学生利用期待视野去填补“产品”空白,就能把自己理解推向更高的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思考能力。如阅读教学《喔,香雪》一课时老师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那位美丽淳朴的香雪姑娘在得到铅笔盒后回到自己村庄后她将发生什么变化?铅笔盒会与其他姑娘一起分享吗?”“通过学习该文后对你以后工作和就业以及人生处事会产生那些影响?”同桌为一组,一人提问一人回答,看谁想的问题多,看谁回答得更准确,答案越多也越说明学生读懂文本空白能力在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思考能力。
关键词:能力为本;工学结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 言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文件还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那么高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如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实现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这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不利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目前,高职公共英语常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词汇+语法”或者“段落解释+翻译”,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技能训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方法呆板,手段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从而限制了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课程的实践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难以实现。
2.学生现状
与传统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并且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高职院校从2000年扩大办学规模以来,生源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生源也较为复杂,大部分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对口升学的中职生,甚至还有技校生。纵观这三类生源,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极差,另外由于前期教学阶段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学生在高职阶段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等消极状态。有些高职学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他们的“不合作”给公共英语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阻碍了高职英语课程从传统的基础理论模式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
3.教师现状
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所学的英语文学性和知识性比较强,虽然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但却缺乏专业知识,对高职学生的目标岗位更是不甚了解。根据同类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师资调查,有近90%的教师相关专业知识有限,部分教师仅是自学本专业知识,根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未能真正达到“双师”要求。对于大多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而言,“工学结合”、“能力塑造”、“职业培养”都是比较新鲜的概念,不仅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抵触。因此,师资队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师进行一次“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下公共英语教学理念的洗礼、课堂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产学研结合”,在培养专业性高职人才时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
4.教材现状
高职院校在选择英语教材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缺少与中学英语教材的有效衔接。有的教材内容过于简单,重复中学内容,难以达到高职培养要求。有的教材模仿本科学科性教材设计,主要体现文学性和西方文化,教材缺乏实用性和职业化场景设计,完全不能体现高职的教育特色。这样的教材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英语课上一味地记笔记、做作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训练。
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它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新型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较为广泛,例如:澳大利亚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等。
随着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在全球的推广和实践,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具体来说,“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在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人员所进行的活动内容、所需要的素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熟练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行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是要求学习过程体现工作过程,要以工作为中心体现工作岗位,将学习过程与岗位、职业相结合,同时要明确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要求。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教学改革中要体现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提出:高职英语的教学要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已不适应时代、社会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采用新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主题为中心)。在课堂上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由教师主角转变为学生主角。为确保“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首先必须让学生做主角,才有机会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和表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仿真的英语工作情境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训练,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习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整合和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根据语言学习规律,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从日常生活到社交活动,再到工作就业,因此,教学内容可划分为“生活天地”、“社交活动”和“工作就业”三大模块。“生活天地”学习模块的内容包括:家庭、节日、购物、食品、问路、医疗、天气、旅游;“社交活动”学习模块的内容包括:问候、约会、访友、邀请、点菜、聚会、送行、婉拒;“工作就业”学习模块的内容包括:求职、面试、培训、公司介绍、商务会议、商务礼仪、专业术语、行业英语。
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应让工作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设置以后从事某一职业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并引导他们逐一解决。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设置一些贸易洽谈、商业谈判的情境,提供话题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加以指导。针对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学应包括阅读机械结构的英文说明书等内容。
3.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技能强的专兼教师队伍,基础英语教师应做好向专业方向的转型。以下举措可以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职教能力:(1)开展培训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开阔教师的视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2)深入到相关企业锻炼,熟悉企业的运作、工作内容和各个岗位的能力需求。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3)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交流和沟通,提高课堂设计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同行听课、同行评教等,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4)深入到学生的专业课堂,学习专业知识。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向专业教师请教,最好能深入到专业教师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这样能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
4.高职英语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彰显的基本教育价值取向为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材要以全面落实职业活动导向为原则。编制教材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开发教学活动和评估课程的基准。
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可持续性,课程开发必须通过分析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得出职业对学生在口头交际、书面沟通和获取前沿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要求。然后针对职业能力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把这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贯穿起来,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社会能力安排到任务教学中。教材中加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丰富而全面的、结合职业情景的实训项目,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积极探究,培养实用技能,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5.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高职英语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鼓励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丁国声,2011)。教学评价应突出高职英语的特点即实用性,要摒弃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观念和只采取统一期末考试、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1)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将三者结合起来。(2)评价内容多元化。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付出的努力等。(3)评价形式多元化。例如可采取访谈、面试、写英文求职信或简历、用英实习实训报告等多种评价形式。
五、结 语
高职英语教学应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具有强大的变通能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高职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进一步改革英语教学体系,真正建立起具有高职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2]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国声.深化高职教学改革,谋求英语教学发展[Z].2011.
[4] 戴志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J].职业时空,2010,(8).
[5] 李丹.社会就业导向与高职《实用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5,(14).
[6] 黄朝晖,刘利平.基于“1-4-1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0,(14).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Mode of “Ability-oriented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ZHANG Lei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态度维度、情境维度等,从行为表现性的维度拓展到默会的、潜能的维度,从聚焦职业岗位本身扩展为职业群、甚至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1]。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2]。《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应着企业的仓储配送岗位,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对仓储配送作业进行操作,是一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微众,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职业与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3]。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笔者承担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获得校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支持,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本课程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经过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在线课程。文章基于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课程特点,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完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总结。
二、高职《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包含仓储商务活动、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在库保管、出库作业、配送作业六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点多,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该门课为56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受课时限制,组织学生对部分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更多的技能点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实时性差,教师难于掌握学生课外实践演练情况,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学中,基于“超星学习通”建设课程平台,在平台上展示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任务和引导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课前在线测试,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重点,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即可,更具针对性;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情况可以录制视频上传平台,教师更易掌握学生技能培训情况,实时点评,学生能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师生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网络环境和教学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比例达到100%,学校已经购买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在线测试、随机提问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情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课前对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的认知、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认知。调查发现,通过前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商品学和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仓储配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基于对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发现他们喜欢探究式学习、爱动手,愿意团队协作,不喜欢灌输式教学,愁死记,缺乏严谨细致的科学职业素养。
2.教学环境分析。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需要有功能强大线上教学平台、教室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课程所使用的平台是超星学习通,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课程资源、讨论交流、教学任务、学习通知、主题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平台也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在本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室,配备有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并建成仓储配送实训所需要的各类仓储设施設备、实训软件等,能满足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实践演练的需要。
3.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根据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仓储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群之一,培养目标为具有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基层管理和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仓储配送岗位进行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确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知识:熟悉仓储配送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仓储安全等知识;掌握商品的出入库作业流程;熟悉仓储在库管理、库存控制知识;熟悉仓储商品流通加工的项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业务的组織知识;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类型并掌握配送路线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3)职业技能:能开展仓储商务活动;能独立开展仓库的出入库作业;能开展货物在库管理以及仓库安全管理;能进行有效的库存控制;能根据配送订单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商品分拣和流通加工作业并为出库商品选择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业。
确定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要求,即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仓储配送管理、操作知识,具有独立开展仓储商务、仓储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仓储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备知识、技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学内容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选用国规教材《仓储管理实务》,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设置了六个教学项目:仓储商务管理、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组织、在库管理组织、出库作业组织、配送作业组织。并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设置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
依据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策略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加强行业指导、评价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的课后企业实践,并全程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Flash游戏、讲授、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超星学习通APP、国家教学资源库、动画、游戏、思维导图(Mindmaster)、微信视频连线、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答疑、技能实践评价、课后拓展教学中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
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首先确定线上学习和课题学习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学习和在线测试,掌握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以货物入库验收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置任务情境,设计两类货物验收项目,分别是模拟货物验收,掌握货物验收关键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实训室货物,随机抽取货物进行实物验收,虚实结合,锤炼学生实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三个引导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依据货物验收步骤,将任务分解,确定验收四步骤,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连连看、货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戏及绘制四维导图、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评价等方式,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所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拓展资源。通过实现各种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习的兴趣。资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学环境设计。线上的教学环境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所有的课程资源,线上任务和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下载APP利用手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平台实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答;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时点评反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利用物流实训室,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重难点讨论、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并利用实训室的仓储配送设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对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4.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演练、在线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实践演练完成专业技能点的训练,在线学习主要在课前课后完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预习新知,巩固知识和技能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实施
依据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货物入库验收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细化,课程任务分解,通过课前感知、课中演练、课后提升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1.课前感知。教师将提前一周通过教学平台任务,上传教学资源,设置课前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微课、教学资源,完成在线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到企业体验验收,拍摄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建立讨论主题,学生分享课前体验入库验收个人感悟,形成对货物验收的感性认识;教师查阅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完成的任务视频和讨论情况,分析学生对货物入库验收的感知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演练。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排。课中演练的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8分钟):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顺利完成此批货物的验收,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对项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子任务。
(2)任务解决(3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师将入库验收任务分解成核对单据、确定验收比例、验收实物、异常处理四个子任务;设置“是不是所有货物入库前都要验收呢?货物验收需要验些什么呢?出现验收异常应该如何处理呢?”三个引导问题,并通过《验收流程拼图游戏》《货物验收比例连连看》《货物质量来找茬》等小游戏、知识点口诀归纳、企业专家连线、绘制货物验收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专业技能,实施过程通过由易到难,强化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游戏,自我反思,完善思维导图并展示。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异常处理的方式,并强调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做到诚实守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各小组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由学生汇总分解任务,完善情境任务方案,上传平台,教师点评打分。
(3)仿真实训(1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检验其最终验收方案的正确性。学生登录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体验货物入库验收操作,如果某一环节操作错误,系统将自动给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完成货物入库验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演练(20分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物流实训室设置多组具有不同异常情况的货物,并制定货物验收评分表。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组货物完成验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异常处理是否妥当、现场是否做到7S,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互拍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师生、校企专家同步评价。
(5)点评总结(12分钟)。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演练情况进行小结,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总结。
(6)课后教学拓展与反馈。课后教师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编制课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课后测试,并参与合作企业、学校仓库、食堂入库验收工作,巩固提升专业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整个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況实时调整。考核环节采取学习平台打分、仿真软件自动评分以及小组、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与客观,以“货物入库验收”为例,教学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后座谈等方法,完成对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问卷显示:(1)98%以上的学生认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能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9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分享学习情况,提高了自主能力,线上的预习新知让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后拓展学习可以更好拓展知识面,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明显。(3)85%学生认可当前的评价体系,不再唯期末考试作为最关键的成绩参考,可以督促同学们平时加大对于课程的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解决课程项目任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环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课前、课中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在课后测试成绩提升明显,参与企业的实践演练操作规范,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好评率更高。
(二)教学特色与创新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多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勤思、明辨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前在线学习、体验工作过程、课上学习重难点、完成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演练,课后参与企业实际的仓储配送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培养学生思学结合、学行并重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五、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启示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教学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双功能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把“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功能。我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谈谈个人看法。
一、打开心门,主动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打开了心门,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师生之间在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彼此打开心门,相互交流,进行情感沟通,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碰撞出心灵上的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门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老师要主动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本着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的原则,充分走近学生的心灵。其次,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做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最后,做学生忠诚的好朋友,与学生沟通一定是一对一进行,心对心的碰撞,且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彼此成为好朋友。
高一政治课必修一教材是《经济与生活》,由于同学们对一些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在课下搜集了和经济有关的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比如:同学们作为消费者去购物的心理,有关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状况的事例,学生应当如何去理财,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意探究。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这些事例进行合作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我也找到了答案,“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的心理,为我讲“价格的变动”打下了基础。如何花钱,如何攒钱,为我讲“投资理财”做好了铺垫。探究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家庭背景,知道了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关爱学生。既学习了经济生活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
这是师生打开心门,心灵相通的结果。真挚的友谊,师生情谊,是师生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快乐起来。
从心理学上讲,满足内在需求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源于个体内在的需求,内部的唤醒状态。需要的形式和转化是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个体内在需求的主要途径。
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这个引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的观念,树立自己是领头人、引路人的思想,把课堂这一主阵地还给学生。首先,老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其次,老师上课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及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意见。再次,用眼神、语言和手势等及时对学生听课好的状况作出激励和表扬。最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思绪飞扬,快乐起来。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有合作探究与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课堂沉闷、死板的气氛。学生们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得到满足,从而对明天抱有憧憬,不断努力奋斗,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三、身教胜于言教,洒向课堂都是爱。
教育心理学的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我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有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着个体观察谁、观察什么,所以做教师必须深知身教甚于言行。
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核心就是热爱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是课堂,老师要把爱洒向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他们就会喜欢上你和你的课堂,你所教的学科也会成为他们的最爱。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他们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当我走向课堂时,我会面带微笑,展现给他们最有朝气、最为活力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人活着就应当有追求,有梦想。当他们犯错误时,我当然也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讽刺和挖苦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改了就好。当学生有病时我也会送上一句温暖的话语,送上一些药。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爱,学生自然会给你一片天。哪怕是一个的手势,一个热情温柔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温暖,获得无穷的力量。让他们鼓起勇气,去战胜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研究更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渗透教学中,方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学生。
一、初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在时间上比较长久,在空间上来说内容比较丰富,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含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也有那些比较有趣味的风俗习惯或者地方风情。历史课程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者特色,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比较有兴趣,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历史老师讲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够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热情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动力。然而,假如学生仅仅将历史课程当做一门娱乐课、一门休闲课,而不能够领会到该课程的灵魂或者重点内容,就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或者水平,与此同时也就不能够达到历史课程开展的目的。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以及研究,发现现在我国国内的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者漏洞。
历史教师以及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以前的升级考试过程中,有些地区并没有将历史课程作为其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就可能使得有些教师或者学生觉得历史课程不是特别重要,从而使得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时间安排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将历史课程安排在下午的时间,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走神或者犯困。
由于学校以及相关的任课教师对历史课不够重视或者关注,所以学生就会放松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或者研究,有些学生在历史课讲述过程中做其它作业,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老师讲述的相关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待。
二、部分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同时也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部分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或者对教师的考查方法,甚至对学校的考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可能使得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历史成绩,从而让学生对于某些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如此可能会使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创新思维方式。
三、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相应的历史教师迅速转换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历史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在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改革或者新型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能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或者热情,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或者教学质量。
2.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3.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或者探究能力
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加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教师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分析,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主动的探究能力。
总之,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路喜亮.试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J].学周刊B版,2010(05):45-57.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语用能力;跨文化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社会对高等级实用型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意义相对于其他科目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是英语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方面,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不够重视。由此当学生离开书本走出校门后,在工作中无法较快地应对国际化交流的需要,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级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予以阐述。
一、语用能力的教育
教育家Thomas(1983:94)将语用能力定义为:“the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a specific purpose and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context.”(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这里包括了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分别涵盖了对语言的语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应用的掌握。只有综合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语言使用者自如的运用所学语言,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学生们必须同时学习和掌握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才能够真正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两者互相结合,才能使高职英语教育真正被称为“应用英语”。
1.问题
当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对语用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熟,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盲从使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的重点过多的落在了基础阶段,而教师也缺乏对实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充分实践。
(2)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较为明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还是以期末的笔试成绩为准,很少有针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这样就难以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
(3)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普遍较弱。相对于语用语言能力而言,高职学生们对于在实际情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的经验十分缺乏。他们即使能在选择、判断等测试题型上表现良好,但是当遇到写作题时,经常是语法错误百出。
(4)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普遍缺乏。这里的普遍缺乏不仅指的是学生在认知上的缺乏,也指教师授课中在这—方面的认识或能力上的缺乏。英语文化与中文文化有很大差异,对于背景文化的误解或者认知的缺乏将导致语用能力的削弱。
2.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的思想观念。基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高职英语教育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原则都是以实用和应用为本,因此,高职英语也应把指导思想从普通教学转变为专项教学,通过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改革测试系统。只有多样化、可变型的测试才真正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现今的考试把重点集中在基础语法知识上,并且大部分的题型是选择、判断之类的客观题,难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考题中应当增加听力、写作题的分值,才能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口语考核中,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发言情况予以计分,取代单一的期末测试形式。
(3)转变教学模式。现阶段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并且相对较为过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课程设置应该有所改变。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但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平衡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机会。其次,教材应该更新。教学所用的教材应该符合思想性、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代性并重的原则。课本中所选用的材料应该包括针对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社交实用范例和相关专业应用内容。另外,教学方法也需要转变。转变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从语法型教学向任务型教学——即“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转变。
(4)教师素质需要改善。不仅包括提高教学技巧,还包括了教师本身知识面的扩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接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应该更多的吸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跨文化意识的教育
跨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一样,在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Hanvey(1979)将跨文化意识定义为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Tomalin&Stempleski,1998)。语言根植于文化之中,了解文化基于理解语言,而对文化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对于语言的了解。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实际社交活动中,学生们常会犯下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错误,甚至会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而导致无法沟通。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减少进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1.问题
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不足。影响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所包括的不仅是狭义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信仰、习俗、道德、心理等,以及日常用语、常用词汇、习语肢体语言等。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长期的培养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原因主要在于:
1)语法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词汇解释和句型分析上,这样就使得教师忽略了主动接收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新信息的意识。
2)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应试教育的要求所限制,根据教材备课,在课堂上教授语法知识占用了过多时间,造成了教师没有多余精力放到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上。
(2)课堂上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不足。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英语水平有着直接影响。高职英语中关于跨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因素的不足。教师在教授文化因素时往往从词汇句型、语法、文章等方面人手,而忽视了服饰、娱乐、日常交往等学生们熟悉并感兴趣的细节。
2)文化对比上的不足。文化对比是跨文化意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比包括了共同点和不同点,但是教师往往讲授更多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另外,学生们也对不同点抱有更大兴趣但实际上,两种文化间的共同点能使语言学习者们产生共鸣从而更陕的熟悉所学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
3)课堂交流活动不足。交流是语言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课堂上的交流活动往往不是时问不够,就是学生表现的比较被动。
2.对策
针对造成问题的这些因素,关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教学改进:
(1)在课堂上创造跨文化学习的环境。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总体趋势对于英语教育十分有利,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有多种活动可以选择。可以给学生们起英文名字,并告诉他们自己英文名字的含义,在课堂上的时候就能够以英文名字互相称呼。也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在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2)把注意力放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可能与英语学习分割开来,文化背景包括了多个领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丰富了知识。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它们准确并且具有时效性。许多英语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知识十分过时,有的文章甚至已经多年没有更新,比较好的办法是从最新的英语电影和电视中,以及新闻里获取信息。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交流机会。只有多练习实际情景的英语交往,才能够培养语感,加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应该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诸如英语角或者英语晚会,既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又能促进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浏览英文网站,或者交一两个来自英语国家的网友,这些都是锻炼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英语交流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师 多维能力 素质修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维能力。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广州白云江夏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讨。现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努力应做到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争辨。当然一个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语文老师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第三,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最后,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3)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维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包括:直观性点拨、情境性点拨和联想式点拨。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迁移式点拨也很重要。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2)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3)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试问: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三、结语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我们要从学生角度研究相应的教学法,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教师的多维能力培养和教师的修养问题。双管齐下,我们的新课改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 《仓储与配送实训》 课程定位 设计思路 实训项目 “行动导向”
《仓储与配送实训》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原来实训的内容采用物流软件模拟商品出入库操作,而物流软件在进行仿真模拟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譬如仿真模拟的流程过于简单,不能体现真正的岗位工作过程,不能体现高职物流专业的“策略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学团队从仓储配送岗位工作出发,凝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与实施,重新架构“以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育理念的改革方案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明确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应掌握职业岗位(职业群)工作过程的技术理论和劳动过程的知识,能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具备职业岗位要求的通用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并且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和功能。
《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主要针对仓储配送中心的业务员岗位、出入库操作岗位、库存控制岗位、运营管理岗位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通过“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掌握仓储配送中心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及策略管理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见图1。
2.确定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联合本地区物流企业,强调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紧密联系与结合,分析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研究解读“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全面把握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3.设计“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
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按企业仓储配送部门的实际岗位来开发教学项目。《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通过六个项目,十三个任务,共计28个学时的教学,具体项目及任务见表1。通过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来训练学生,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掌握仓储配送岗位的工作流程,力求实现高职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4.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4.1模拟企业生产和工作氛围,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利用校内物流实训室模拟仓储配送岗位工作过程的情境,把学生模拟成企业员工角色,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教师则“退居二线”,是学生的“引路人”,是不同小组的“裁判员”,做解惑、评价等辅工作。
4.2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每个任务的教学过程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下面以“任务十一配送路线优化作业”为例进行学习过程的说明,见表2。
4.3完善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案,统一标准,力求体验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打破了单由教师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现状,而是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内容及多样评价的方式。以任务十一为例阐述评价体系,见下表3所示。
采用多维评价指标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予以评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操作技能,同时还注重对职业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考核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为目标,从而有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5.结语
《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方案组织与实施能力,思维活跃,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