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超声诊断学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诊断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诊断学重点

第1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

第2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心动超声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在诊断学教学中,心脏检查历来是教学的重点,而心脏听诊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正确的听诊可以获得重要信息,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以及一些临床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等机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因此心脏听诊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但是,心脏听诊的心音、额外心音,尤其是杂音部分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掌握。导致这种教学困局的原因可能为①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谱的改变,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心脏听诊病源明显减少;②随着心动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冠脉影像学的大量使用,临床医生越来越依赖辅助检查,对心脏查体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甚至个别心血管病专科医生查房时不带听诊器,这也给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③心脏听诊的本质是声音,声音的教学很难用文字、图表的形式讲解清楚,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录音来完成,毫无真实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④见习课时,一方面时间有限、病源不足,医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和仪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以上教学困境,国内外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以提高心脏听诊的教学质量。如:加强理论与多媒体教学[1];在心动超声指导下结合心脏结构理解心音的听诊特点[2];使用电脑模拟人来模仿心脏病患者的各种阳性体征[3]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均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如理论教学对听诊训练无具体直观的作用,超声学习需要周期,而电脑模拟人价格昂贵,又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近年,随着心音采集设备的大力发展,使得将心脏听诊的声音特点可视化成为可能,实现“听觉”向“视觉”的转变[4],这将大大促进医学生对心脏听诊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心音、额外心音、各种心脏杂音的收集和转化,结合图片、理论讲解、超声指导,建立心脏听诊的可视化数据库,有望成为心脏听诊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新的趋势和方向。

1数据库的建立

1.1收集、整理数据材料

心脏听诊过程中,采用心音采集设备收集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听诊资料,按照由正常至异常、由简单至复杂、由生理至病理、由心音至杂音的原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听诊资料转化为可视化心音图,变“听”为“看”,同时收集其心动超声图像,最后将所有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归类(包括以条文分类和以心音类型分类),将原始听诊音频数据信息、可视化心音图及心动超声视频数据储存在计算机文档中,并配以相应的讲解和说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极咨询相关心血管病专家、心动超声专家和网络专家的意见,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整理的合理性,为建立数据库做准备。图1为技术路线图。

1.2建立数据库

收集完善相关听诊数据资料后,建立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图2)。数据库拟划分为四大板块:知识学习板块、模拟练习板块、听诊考核板块、管理更新板块。知识学习板块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心脏听诊技能为出发点,介绍心脏解剖生理知识,详细描述正常心音及杂音形成机制,结合可视化图形、超声图像讲解各种心脏杂音的要点。模拟练习板块在数据库基础上选取部分心音、心脏杂音,为易混淆的心音对比提供鉴别训练平台。考核板块包括知识点考核和听诊技能考核。管理更新板块主要是教师管理维护板块。该数据库不仅包含诊断学中心脏听诊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而且计划增加部分不常见的杂音听诊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听诊经验。数据库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心音原始素材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声音的选择上注重收集典型的心音和杂音,保证声音素材来源的质量,一些罕见的、复杂的杂音可作为补充学习资料。

第3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结石,输尿管;超声检查

Applications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Ureteral Calculi were Analyzed

TANG Xiao-hong1,GAO Han-bin2

(1.Any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Anyuan 342100,Jiangxi,China;2.Anyuan County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Anyuan 342100,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ureteral calculi and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on the ureteral calculi. Methods 1078 patients with ureteral confirmed by the stone center.The gender,age and sites of calculi were characterized.Results Ureteral calculi most common in young adults,between the 15 to 44 years,with left,distal,and male predominant.Conclusion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ureteral calculi with a high rate of compliance. I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Calculus; ureter; Ultrasonography

输尿管结石一般均由肾结石向下移动进入输尿管而成为输尿管结石。临床以肾绞痛、腹部绞痛、血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输尿管结石易引起输尿管梗阻及肾积水,严重时可使肾功能逐渐丧失。本文收集了本院1078例输尿管结石病例,旨在探讨输尿管结石的发病规律并结合相关文献做简要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输尿管结石患者1078例,其中男600例,女478例。15~44岁518例,45~49岁400例,60岁以上160例。使用飞利浦HD-7、迈瑞DC-7、迈瑞DC-8超声诊断仪。

1.2方法 超声检查双侧输尿管前,患者需适度充盈膀胱,扫查范围包括上、中、下各段,上段经腹扫查未见者应补充经背部和侧腰部扫查。中、下段段扫查应沿扩张输尿管的走行向下追踪扫查,必要时加压扫查。重点扫查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2 结果

1078例中,15~44岁所占比例为48.1%,45~49岁所占比例为37.1%,60岁以上所占比例14.8%。男性所占比例为55.7%,女性所占比例为44.3%,位于左侧输尿管所占比例51.3%,位于右侧输尿管所占比例48.7%,位于上段比例17.6%,位于中段比例3.6%,位于下段所占比例78.8%。结石0.3×0.3~2.1×0.8cm。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由于尿盐晶体较易随尿液排入膀胱,故原发性输尿管结石极少见。有输尿管狭窄、憩室、异物等诱发因素时,尿液滞留和感染会促使发生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临床多见于青壮年,15~44岁发病率最高,男与女之比为1.26∶1,结石位于左侧输尿管多见。输尿管结石好发位置与其解剖结构有关。正常输尿管有3个狭窄部位:①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输尿管跨髂血管处;③输尿管膀胱壁段。正常输尿管一般不易显示,输尿管结石只有在出现积水时才容易找到。无积水的输尿管结石除非甚大者,否则不容易发现。输尿管结石下降过程中,常容易在上述部位受阻,并引起腹痛。分段探查是快速寻找输尿管结石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扫查时上段、下段最易检出,中段较难。仔细检查髂血管上下段是提高中下段结石检出率的关键。超声检查具有无痛苦、无创伤、经济简便、可重复操作、图像直观和动态观察变化、检测结石是否排除等优点,而易被患者所接受,对外科、体外震波碎石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震波又弥补了X线对阴性结石不显影的确定。影响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因素有:①结石

总之,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对所有肾绞痛、血尿患者都应常规进行输尿管各段扫查,以免漏查、误诊,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184,1186.

[2]任卫东,常才.超声诊断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1.

[3]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19.

第4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超声诊断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着定量化、功能化、微观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1]。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学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同时,更要求教师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合理、更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思维与影像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使其成为顺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 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本文由收集整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转贴于

3.4 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 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 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第5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诊断学课程内容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提炼和经验总结。它既概括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成果,又融入了当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尤其是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问世,为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保证诊断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入了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使诊断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在前沿状态。这些新颖教学内容能高效吸引学员眼球,长效引导学员思维,有效内化学员能力,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使诊断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首个兴奋点。

2创建模块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技能

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是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配合“广义诊断学”教学模式实施,我们构建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急救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三个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旨在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强基础;通过“临床急救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培养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是诊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模块教学目标是使学员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在仿真人体上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十三项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方法。在模拟操作训练中,教员要对各项操作设置临床场景,重视操作过程中的医患沟通和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急救技能”模块。通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虽然学生已具备急救基本知识,但如果没有经过模拟培训就直接床旁操作,是医疗安全和医学伦理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采用医学模拟手段进行“临床急救技能”模块教学。本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主要是临床急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最新救援医学训练进展等。通过该部分学习奠定技能学习基础,掌握院内急救的国际诊疗指南标准。第二部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国际标准医学模拟训练课程。学员通过该部分的技能模拟动手实践,掌握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步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第三部分为高级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包括建立多种高级气道的技能,以及临床和创伤常见急诊病例的规范诊疗技能。授课方式是高级模拟人情景模拟技能练习及讨论。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初步了解急救相关的诊疗流程,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技能”模块。近年随着医疗纠纷增加和医患矛盾加剧,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因此,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构建“医患沟通技能”模块非常必要。本模块采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医患交流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特定角色或某种疾病病人与医生进行交流,并进行视频记录,使学生事后可以观察自己的沟通技能训练情况,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训,使学员明确自己与患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诊断,沟通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而且,能否熟练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不仅是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解决医疗危机和缓解医患矛盾的能力体现。

3改革诊断学考试方法,构建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

如何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教学问题。近年我们对诊断学技能操作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涵盖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及其评价指标12项,包括从医态度,职业素质,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二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技能操作考核标准,我们以“360度”考核评分法,制定了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其内容条理清晰、标准统一,既有各种正确操作方法,又有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三是进行“教师实践技能考核资格培训”,以避免不同教员、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模型考核情况下存在的评估误差,提高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和公平。四是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建立且完善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除此之外,作者等还进行了诊断学题库建设,并以此题库为基础开发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软件资源,其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课程,考试范围已扩大到各级医生培训考试、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每项考试都有“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两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可以保证上千人同时在线考试。

4总结

第6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胆囊占位性病变;彩色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ultrasonography in gallbladder neoplasms.Methods Ultrasonogram and color blood flow of 116 cases of gallbladder neoplasms confirmed with pathology were analyzed.Results Dotlike or linear blood flow was commonly presented in benign space occupying lesion,and the resistance index(RI)was 0.52±0.08,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 alignant group(RI=0.78±0.12),P

【Key words】Gallbladder space-occupying lesions(SOL);Color Ultrasonography;Doppler color flow imaging

胆囊占位性病变是指胆囊肿瘤或胆囊息肉样病变与原发性胆囊癌,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故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胆囊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文对116例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彩色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彩色超声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6~12月来我院B超体检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占位病变患者共116例,平均年龄43岁(27~62岁),其中部分患者时有右上腹隐痛、不适,部分反射至胸背部,少数有黄疸、纳差,大部分无明显自觉症状,在行B超检查时偶尔发现。

1.2仪器和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有PHILIPS-iu22 Vivid-7等,探头频率3.5~5 MHz。患者检查前禁食8 h以上,检查时取多种卧位,多切面检查,扫查胆囊时观察息肉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回声强度、部位、后方声影及有无随改变而移动等。重点观察病变的基底部、胆壁厚度,对可疑病变局部放大后微调彩色增益,并降低血流速度标尺,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血流色彩的分布状况,并记录多普勒频谱(PW),测量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诊断。

1.3统计学处理各项测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平均数比较用t检验,良恶性组间血流参数比较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用PEMS 3.1统计软件,以P

2结果(表1)

恶性组18例,病理分型为混合型、实块型、结节型、蕈伞型、厚壁型,肿块最小1.2 cm,最大5.5 cm,平均(3.2±1.06)cm;而良性组98例,其中包括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肿块最小0.9 cm,最大1.7 cm,平均(1.23±0.27)c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P

从表1可知胆囊癌血流信号显示率为88.89%,与胆囊腺瘤(χ2=1.8,P>0.05)、胆囊腺肌症(χ2=2.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胆囊息肉(χ2=30,P

3讨论

本组116例病例表明90%胆囊占位性病变为胆固醇肉,该病是胆固醇局部代谢紊乱造成胆固醇的局部沉着,并非真性肿瘤,无恶变倾向[1]。胆囊腺瘤为单发,其平均直径(1.26±0.28)cm,明显大于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DFI诊断技术出现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腹腔脏器肿瘤的诊断。它不但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特点,还可检测肿瘤供养血管的血流参数及其来源,这对于肿物良恶性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被称为“无创伤性血管造影”[6-7]。由于血管生成是肿瘤的物质基础,胆囊癌患者由于肿瘤内血管增生,血供增加,动脉及其分支往往增粗、扩张,血流量增加,形成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病理基础。本组资料中,恶性组血流丰富,以分枝状或杂乱状为主,表现为高阻型;而良性组血供较少,以点状或线状为主,且表现为低阻型,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影响胆囊肿块血流信号检出的因素:恶性肿块平均直径较良性大,其内部血流显示率除与恶变性质有关外,可能还与肿块大小有关,有报道胆囊良性肿块1.1 cm时,CDFI阳性率高达61.9%[8]。恶性病变中随着肿块增大、血流越丰富,表现更为明显,但胆囊早期恶性病变由于肿块小,新生血管少,血流难以显示,本文中有2例误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检测时应局部放大,降低血流标尺,加大彩色增益,以提高彩色灵敏度和能量输出,以达到检出低速血流的目的,从而减少误诊率。

通过本文回顾性的分析,彩色超声对于胆囊占位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辅助临床诊治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然而无论是超声声像特征还是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检查,良恶性病变之间均存在一些交叉重叠,需要我们了解临床病史、动态观察、综合分析,必要时做脂餐试验,运用胆囊声学造影及其他检查技术。相信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发展,及三维超声应用的不断深入,彩色超声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将会更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258-259.

[2]林国和.胆囊腺肌增生症62例报告[J].肝胆胰外科杂 志,1996,11(1):840-846.

[3] Hirooka Y,Naitoh Y,Goto H,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gallbladder masses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6,11:840-846.

[4]Blumgart LH.Surgery of liver and biliary tract published ingreatBritain:Tumours of the gallbladder[J].Haimovici's Vasc surg,1998:819.

[5]Pandey M,sood BP,sShukla RC,et al.Carcinoma of thegallbladder role of sonography in diagnsis and staging[J].JClin Ultrasound,2000,28:227.

[6]唐杰,温朝阳,主编.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29-431.

[7]何婉媛,王文平,毛枫,等.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 流显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5):673-675.

第7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回顾性分析彩超诊断10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图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漏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行脾切除术后,彩超发现门静脉血栓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1~62岁;全部病例均因外伤后致脾破裂行脾切除术。

仪器及扫查方法,GE-LOGIQ7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常规扫查肝、胆、胰、肾等腹部脏器,重点检查肝门部及肝内门静脉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窝。

结 果

彩超可以及时正确诊断脾切除术后有或无门静脉血栓形成。

讨 论

门静脉系统解剖:门静脉系统的特点是两端都与脏器的末梢毛细血管丛连接,构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管腔内无瓣膜。门静脉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向右上方走行,在十二指肠球部后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继续上行至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进入肝脏。在靠近胰颈处有胃左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静脉汇入门静脉,在肝门处有胆囊静脉汇入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在第一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右支长约1~2cm,为门静脉主干略向右的延续,再分出右前支和右后支。左支较长,与主干呈接近90°角分出,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囊部。横部长约2~4cm,横部与矢状部呈约90°~100°。矢状部长1~2cm,囊部为矢状部末端的膨大部分,与肝圆韧带相通。门静脉左支向两侧发出外上、外下段支及左内叶支。

在钝性腹部外伤中,脾脏受伤的机会较其它脏器多:Schriefers等统计1476例闭合性腹部外伤中,脾外伤30.2%。特别是有病理性肿大的脾脏,质地脆弱,更易破裂[1]。脾破裂可以为单独破裂,也可为与其它脏器并发;可以表现为脾包膜下血肿,也可以为真性破裂。真性破裂是最为常见的类型。本组病例均为脾破裂后致失血性休克而行脾切除术。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1~10天,分析原因: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彩超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左右分支、脾静脉走行及结构正常,内径可增宽或在正常范围,二维超声可显示管腔内低―中等实性回声充填,与管壁分界尚清,CDFI:管腔内无血流信号。PW和CW探测不到血流频谱。

鉴别诊断:门静脉癌栓,原有基础疾病多为肝硬化、肝癌累及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完全或部分性阻塞后,在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枝静脉或阻塞后再通。二维超声图像显示闭塞部位的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的正常结构消失,或仅隐约可见。在肝门附近出现迂曲的呈网状交错的管状无回声结构,粗细不均,其圆形断面也交织其中,呈蜂窝状改变并沿门静脉左右支向肝内延伸,至较深部位。常有门脉高压的一系列表现,如脾肿大、腹水、侧枝循环形成等。CDFI:完全阻塞时门静脉内血流消失,在阻塞的门静脉旁蜂窝状结构内见深蓝色或暗红色血流信号侧枝静脉扭曲扩张明显是血流较多而呈多色血流交错状[2]。脾静脉阻塞综合症等鉴别。

彩超检查不足是受患者及腹腔胀气等因素影响,图像质量差,不能清晰显示肝门部结构。但彩超检查具有及时方便,无创,可进行床旁检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仍不失为脾切术后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资料与方法:

资料: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6月,经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均为女性,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43岁。

仪器与方法:使用GELq7 彩色超声诊断仪和东芝PV8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使用3.5MHz凸阵探头及5.0~7.0MHz阴式变频探头。凸阵探头受检者充盈膀胱。超声重点观察子宫、子宫内膜厚度或宫腔内病变情况。病变与肌壁关系。在清晰显示二维图像基础上,应用彩色多普勒显示子宫肌层和宫腔内病灶血供情况。

结果:

一、子宫略大于绝经年龄,宫腔内变化不明显1例(8%)。

二、子宫浆膜完整9例(69%),其中子宫体增大、内膜增厚、肌层回声粗糙、无明显血流信号1例(8%),宫腔积液、肌层回声粗糙、无明显血流信号2例(15%),宫腔占位、与肌层分界不清、少量积液、可见血流信号6例(46%)。

三、卵巢、盆腔受累3例(23%),其中双侧卵巢增大伴宫区回声粗糙1例(8%),盆腔包块伴宫区回声粗糙2例(15%)。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好发于50岁以上的妇女①。80%发生在闭经后②。子宫体腺癌分期:Ⅰ期:未侵肌层。Ⅱ期:未侵浆膜。Ⅲ期:向卵巢或输卵管转移。Ⅳ期:转移到盆腔及盆外③。

通过13例子宫内膜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我们认为:1.无论从腹部超声或经阴道超声对有些早期内膜癌的发现仍有困难④。2.病灶未侵及子宫浆膜时,多表现为内膜增厚呈局灶形或弥漫性不均匀混合回声,当病变累及宫颈或癌肿脱入宫颈管引起阻塞时,可出现宫腔积液。3.当病变累及肌层时,局部内膜与肌层界限不清,与周围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4.向卵巢或输卵管转移时,多表现为卵巢增大,可见囊实性团块。5.转移到盆腔,可在宫旁出现混合性低回声肿块。6.彩色多普勒:子宫内膜内或内膜基底部可显示无数个条状或点状彩色血流信号。有肌层侵犯时,受累肌层局部血流信号增多,血供丰富,可根据此彩超表现辅助判断肌层侵犯程度,以便选择手术方式和估计预后。7.频谱多普勒表现内膜内,内膜基底部以及受累肌层处可检测到异常低阻型动脉血流频谱,RI:

综上所述,根据二维图像特点结合彩色血流分布情况可提示肌层浸润程度,有助于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方式,指导放疗化疗。是目前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较好方法。但对于Ⅰ期内膜癌而言,声像图变化可不明显,超声诊断仍有困难。

参考文献:

①陈敏 朱世亮 妇科与产科超声图谱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 2008 04;P22-26

②郝玉芝 王勇 腹部肿瘤超声图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 10;P311-312

③吴钟瑜 新编使用妇产科超声学 2007 01;P281-284

第9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84例月经过多、不规则子宫出血和绝经后子宫出血以及另有一部分无症状(仅在妇科普查中发现)的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内膜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特征、蒂部及与子宫内膜关系、彩色血流情况及测量病变处阻力指数等,所有病例均为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共84例,其中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息肉4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4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5例。结论 经阴道超声可对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  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

阴道出血是妇科疾病中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内膜病变是引起阴道出血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0年6月期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4例子宫内膜病变超声检查资料,以不断提高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找出子宫内膜病变漏误诊的原因、鉴别诊断的要点及其了解子宫内膜病变与妇科其他病变共存情况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患者共84例,年龄40~74岁,平均57岁。其中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息肉4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4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5例。临床表现主要有月经过多、不规则子宫出血和绝经后子宫出血,但有一部分无临床症状(仅在妇科普查中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hd11 xe及acuson 3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5~6mhz,经腹探头频率3~5mhz。经腹检查主要观察对较大子宫及子宫两旁包块范围估计等,作为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补充。二维超声观察子宫大小、内膜厚度、肌层回声及两侧附件情况,重点观察子宫内膜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特征、蒂部及与子宫内膜关系、肌层浸润情况;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血流情况并检测阻力指数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

共23例,误诊3例,漏诊1例,其中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钙化伴宫腔积液,1例误诊为子宫肌瘤,1例误诊为内膜息肉,1例漏诊仅提示宫腔少量积液;在23例子宫内膜癌中9例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见图1),其中1例子宫内膜略厚,绝经后子宫内膜厚仅约5mm;14例表现为肿块型;在23例子宫内膜癌中5例合并子宫肌瘤,4例合并卵巢囊性肿瘤,1例合并输卵管囊肿。图1 子宫内膜癌呈内膜增厚表现

2.2 子宫内膜息肉

共42例,误诊5例,其中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1例仅提示宫腔及宫颈管实性高回声占位,1例仅提示宫腔实性低回声占位伴钙化,2例提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在42例子宫内膜息肉中22例合并子宫肌瘤,4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合并卵巢肿瘤,3例合并输卵管化脓性炎;3例宫颈及宫腔息肉并存,2例宫腔内多发息肉(见图2)。图2 子宫内膜息肉伴宫腔少量积液

2.3 子宫黏膜下肌瘤

共14例,误诊2例,其中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在1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中4例合并子宫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1例合并卵巢肿瘤,1例合并两侧输卵管积水(见图3)。图3 子宫黏膜下肌瘤

2.4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共5例,误诊2例,其中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在5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中4例合并子宫肌瘤,1例合并卵巢肿瘤。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癌

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80%以上发生于绝经年龄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与长期雌激素刺激有关。病理子宫内膜癌肉眼检查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肿瘤仅累及部分子宫内膜,呈息肉状或状,病灶虽小,但易侵犯肌层。弥漫型肿瘤累及大部分甚至整个宫腔的内膜,癌变的内膜明显增厚呈不规则的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1]。

本组共(19/23) 例,符合率82.6%,误诊3例,误诊率13%,漏诊1例,漏诊率4.3%,分析误漏诊原因主要为:(1)系因子宫内膜癌病灶小、其回声、形态难以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息肉等鉴别;(2)当子宫内膜癌灶表面有钙化时,往往仅注意钙化强回声,而忽略其周围的微小变化;(3)子宫内膜癌早期仅表现为内膜略增厚时,极易漏诊;(4)当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宫腔显示不清时,易误诊为肌壁间肌瘤。鉴别要点:子宫内膜癌局限型时,表现为宫腔内病灶回声稍高,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弥漫型时,除宫腔内病灶外,肌层内可见回声稍降低区域,与肌层分界不清,彩色超声显示病灶区域血管扩张、分布紊乱、阻力降低[2]。

3.2 子宫内膜息肉

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纤维间质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一种带蒂的瘤样病变,它不是真正的肿瘤,以40~50岁妇女多见[1]。

本组共37例,符合率88%,误诊5例,误诊率11.9%;分析误诊原因主要为:(1)子宫内膜息肉与妇科肿瘤共存时,易忽略内膜小的病灶;(2)子宫内膜息肉较大者声像图呈囊实性占位时,难以与子宫内膜癌及黏膜下肌瘤囊性变鉴别;(3)子宫内膜息肉占据整个宫腔时亦难以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鉴别。鉴别要点:一般子宫内膜息肉的回声较高,内部可见扩张小腺体形成的囊腔,但囊壁较薄且清晰,黏膜下肌瘤的回声往往较低[2]。

3.3 子宫黏膜下肌瘤

本组共12例,符合率86.6%,误诊2例,误诊率13.3%;分析误诊原因主要为:黏膜下肌瘤变性(囊性变或玻璃样变性)时难以与子宫内膜癌及内膜息肉鉴别。鉴别要点:一般子宫肌瘤呈稍低回声区,回声相对较为均匀,形态规则,与内膜分界清晰[2]。

3.4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本组共3例,符合率60%,误诊2例,误诊率40%;分析误诊原因主要为:子宫内膜复杂型或不典型增生过长时难以与子宫内膜癌及内膜息肉鉴别。鉴别要点:(1)一般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仅表现为子宫内膜层厚度的增加,内膜层回声均匀,可见正常宫腔线,内膜与肌层分界清晰[2];(2)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内膜增厚为均匀性增厚,边缘较整齐,呈梭形,周围可见一圈较细的低回声晕[3]。

总之,经阴道超声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无创伤性的诊断技术,能够仔细观察病变部位的边界、形态及回声特征,并敏感显示病灶区血流情况,是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诊断首选检查方法,结合病理诊刮可筛查出子宫内膜癌的高危病例及判断肌层浸润程度,并结合临床,可提高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率 。

【参考文献】

   1 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