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泡沫经济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泡沫经济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泡沫经济的启示

第1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日本房产;泡沫;经济特征;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98-02

一、引言

在2003年下半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典带来的影响,但在200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依旧在9.1%左右,属于从1997年之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不过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方说大规模投资和信贷扩张,能源、原材料以及投入价格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也成为了经济学者讨论的一项重点问题。日本在1990年左右,遭遇了经济泡沫破灭的情况,经济也渐渐走向衰退,在近十年都没有真正摆脱当时所带来的困扰。回顾这段历史,就好像是泡沫经济教科书一样,人们可以从中对经济泡沫的危害有深刻意识。而本文的目标就是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情况,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产生。

二、日本房产泡沫时代的经济特征与危害

在1990年,日本遭遇了泡沫经济破灭的状况,导致陷入长期经济萧条的情况当中,一直到今天,日本经济还没有真正挣脱泡沫经济破灭所带来的危害。泡沫经济从1980年开始,在签署了《广场协议》过后,日本银行为了避免日元升值速度加快,而进行美元的购买,导致货币投放量大幅度增加。在社会上,相对实体经济需求而言,总货币量数量较大,导致金融体系当中的现金以及准备金过多,放贷规模进一步过大。但在这个时候,日本央行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利率降低,导致公司借款成本大大下降,引起大量借款。然而因为当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企业没有较高的投资积极性,所以很多企业就开始将资金应用于金融资产以及土地资产,同时银行业开始进行抵押贷款的发放,进一步增强相关融资过程,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大上升。房地产的升值以及信贷规模扩大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发生,进一步对房地产泡沫产生以及膨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泡沫经济高峰时期,日本土地总之甚至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东京千代田区的土地价值相当于加拿大整体的土地资产价值。从资料当中,人们可以更为直观地对日本房价增长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在1987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所在地的最高临街地价的平均值相对1986年,有奖金20%的增长,这种增长幅度已经是去年的两倍。而到了1988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又变成了23.7%左右。1989年,增长比例在28%左右,1990年只增不减。这种较高的上涨率,是自因列岛改造计划之后,就没有出现过的,日本媒体将其称之为狂乱低价。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对地价和物价差距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在1989年的时候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种高速增长的价格,在1991年终于开始降低。在1991年,大都市圈当中,地价渐渐开始回落。1992年所公布的地价相对1991年有4.6%左右的下降。而到了1992年,地价下落速度大大加快。在1993年1月,相对1992年而言,公布地价有8.4%的降低。在大都市圈地价下降最为惨烈。将1983年地价作为基础,相对1993年地价而言,进行下跌率的计算可以发现:东京图有25%的下跌情况,大阪圈则有39%的下降,名古屋圈有20%的下降。到了这个时候,日本国民已经真正意识到了泡沫破灭带来的危害。此外,在国际当中,美国以及德国等经济大国有利率的M一步上升,日本长期利率的预期大大增加,人们开始看淡房市所带来的增长。以升值为预期的投资已经达不到目标,而过度膨胀的泡沫也已经渐渐崩溃。即使在这之后,日本政府采取了相关手段,但还是无法避免资产价格下跌的情况。日本在这之后进入了痛苦的衰落期,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十年左右的影响。

三、吸取日本房产泡沫时代的教训来规范我国房地产的对策

1988年左右,日本发生的房地产泡沫,严重影响了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生活,同时也是我国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如今,相对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时期而言,我国也有相同的特点,如果我国没有办法对这些情况加以应对的话,则很有可能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吸取教训,并采取具体措施,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

(一)防范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金融风险

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分析日本房地产发展的进程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日本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产生伊始采取的不正确措施,进一步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增加。所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制定策略,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一,加强银行内部资金控制。在全球经济危机发展进程当中,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不良资产的增长和坏账的发生。所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对内部资金加以控制,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出现。首先,我国银行应当同步房地产发展调查等工作,对房地产业的内容加以评估,让信贷监控加速增长,提升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应当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避免人情或者关系贷款等内容,避免坏账发生。银行必须要加强信贷队伍方面的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避免房地产金融风险进一步产生。

第二,应当进行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在如今房地产风险大大增加的状况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的确立,尤其是要有如下方面的工作:首先,我国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应当使放贷流程更加规范,使信贷担保机制得以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银行应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关能力,避免放贷不规范进一步导致的坏账发生。其次,我国银行应当遵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式,与信贷政策有一定的区别,进一步更好地进行信用评级工作,从而降低违约风险。再次,进行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这种系统的建立能够对贷款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并进一步规范银行工作人员行为。在确定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之后,可以充分查看企业信用等级,并展开相应的等级划分,进一步避免权钱交易行为的出现,使工作人员行为更加规范。

第2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汇率制度 泡沫经济 日元升值

日本在二战过后,迅速的崛起,但,泡沫经济的崩溃其深陷泥潭,时至今日也仍未能走出,其间汇率制度的变动,对于其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有着极大的作用。

一、 背景及时期界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按照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1年日元对美元汇率固定在360:1的水平上;第二阶段,1971~1985年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允许日元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下逐渐升值; 第三阶段,1985一至今,“广场协议后”日本“臣服”于七国集团的协议,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

二、 第一时期:固定汇率政策

该时期日本按照美国的“道奇计划”中的指令,将日元贬值到对美元的汇率在360:1的水平之上,并将此汇率固定了22年之久,期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的增长。

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内需拉动。战后重建,美国援助,对其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段时间日元并没有面对很大的升值压力。

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通过其低估的币值获取了大量的廉价原材料,降低了其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优势加强,出口激增,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日元也开始面临着升值压力。

三、 第二时期: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971~1985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了挽救其持续的贸易逆差,对日元的升值施压。标志事件是1971年12月签订的“史密森协议”,确定了308:1的标准汇率,并允许在此基准上上下可浮动2.25%。日元开始升值,随后随着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也就使日元的升值进入了实质阶段。

日元的升值其根源,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于其购买力的增长,即日本经济的发展,因此,日元的升值是必然的。

这一时期,经济平稳增长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日币的升值平稳缓慢,其间由于内需的饱和,政府通过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

日币的升值,对出口企业来说,增加了其生产成本,同时也促进了日本的企业的技术革新。

四、 第三时期:完全浮动汇率制

1985年至今,日本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其标志是“广场协议”的签订。

日元开始疯狂升值,曾一度升值到79:1 ,并伴随着汇率的剧烈波动。

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完全开放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国内利率要高于国外的利率,使国外的热钱大规模流向日本。

由于日元的升值,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大规模耗能的企业不得不到国外办厂,一方面,使日本的就业形势恶化,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资金找不到合理的出路。这也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1985~1990年期间,日本实行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泛滥,这一时期日本的出口并没有因为日币的升值而过分的消减,使得货币供给增多,银行大举放贷,政府同时也加大投资修建各种公共工程,导致土地价格大幅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就转移到了房产和土地上去,使日本的泡沫经济正式形成。

其后,日本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政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过渡,89年5月开始紧缩银根,同时提高利率.90年年初又加大了对地产等不动产的贷款限制,紧缩的经济政策刺破了泡沫经济,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之中,1997和1998年的GNP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泡沫经济的刺破,直接导致了本国居民企业的大幅损失,抑制了国内的需求,企业大举迁往海外投资,本国的失业增加,银行等深陷金融危机不能自拔。

泡沫经济破裂至今,日本仍旧未能从经济泥潭中走出,国家也制定了许多刺激需求的计划,但大都不见成效。

五、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元的升值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它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日元成为国际货币,日本成为国际上的经济大国,甚至是日本金融市场的健全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同时其也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经济泡沫并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应对,其能吸收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它是能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

但是由于日本过急过快的信贷紧缩,使过热的日本经济丧失了“软着陆”的机会,也造成了日本经济的现状,因此政府政策的失误是导致日本经济趋冷的主要原因。

汇率的升值使日本的企业外迁,失业增加,使日本的外贸环境恶化,影响了日本的出口和经济的增长。同时,它也为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的升级,也促成了一大批性价比高能耗低的优势企业出现,为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日本的金融市场的以完善,也对日币成为国际货币形成推力。

六、 结论

我国现在也仍旧面对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的升值是必然的。日元升值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

1、 稳定汇率,要依靠灵活的手段,前提是要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使人民币有步骤的,稳定的升值。

2、 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加强外贸产品的技术密集度,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金融机构,加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

3、 扩大内需,完善我国的社保制度,医保制度,健全金融市场,完善融资渠道,在当前通胀状况下可以,适当通过虚拟的资本市场来吸收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同时也能增加人们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卢 彬 《日元升值及调控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D]暨南大学 2008

第3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日本 经济泡沫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日本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崩溃是近年来泡沫经济事件中的一个典型,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的日本经济代表着奇迹,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水平, 90 年代后出现的泡沫崩溃对于日本经济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自从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由此可见,对于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机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我国目前经济中也存在着其他一些和日本当时相似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性过剩

(2)人民币升值压力

(3)房价上涨

三、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

应该说,现在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与当年日本泡沫经济形成过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现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存在流动性大量过剩的问题,尤其是自金融风暴以来,政府四万亿的扩张性财政的实行,经济中货币的发行必然会过剩,这也是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如此严重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均衡造成的。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 要调整出口导向战略,有效控制外贸顺差。

目前我国政府喊扩大内需,以拉动内需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已经好几年了,可是内需增长依旧缓慢。但是主要依靠出口的政策对我国已经明显不适应了,随着我国顺差的增多,这些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因此近几年中其他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我们要改变以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就要狠下决心,系统清理和调整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限制低级加工贸易,这虽然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国一直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发展加工工业以此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随着南亚一些国家经济逐步走向正规,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条件下也要求我们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更应该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势力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我国应该加大公共服务的支出,使财政政策作用的方向偏向于国计民生方面。

在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日本政府暴露出了很多的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应该说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宏观调控相互结合是比较好的。政府主要应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要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自由竞争。

我国目前的财政中要降低固定投资的规模,比如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可以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我们要将财政用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加大对人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像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住房难房价高的问题,应该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并且各级政府要主动降低土价,还利于民,要加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要应该加大力度,要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问题,尤其是看病贵老百姓不敢看病的问题,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还会对我国的内需不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第三、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努力降低老百姓的损失,减少他们受到的影响。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随着企业利润的下降,生产的萎缩,人们的就业也变的没有保障,日本国内的失业率也在逐步升高。并且这是日本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已经崩溃,但即便是这样,相比于银行或其他投资机构,日本国民从股市、楼市中受到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例如以股市为例,在股市泡沫崩溃之前,股市中的资金只有不到 15%是来自于个人和家庭,可见这些资金在整体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因此在股市崩溃的时候日本国民受到的打击其实不是很大。并且在经济泡沫崩溃之后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尽快从危机中走出来,实行了实行了降低利率的刺激性货币政策,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无疑也是很好的消息,毕竟在这一时期买房可以受到更多的利率优惠。

第四、 我国政府一定要警惕“无泡沫经济下的经济停滞”这一恶果的产生。随着经济学界对泡沫经济的如此长时期的密切关注以及中央对房地产等市场的不断打压,也许中国并不会出现所谓的泡沫经济,而只是在个别领域出现经济泡沫。如果情况如此,我们仍然不需要多么的和庆幸和乐观。因为我们仍有可能陷入类似于日本的经济停滞。因为我们国家经过长达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至到现在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这就使得我们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受到国外因素的干扰,显的不是很稳固。并且如果我们的内需拉动不起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这是很不利的。其次目前我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且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也长期存在,这些对于经济的发展都是隐患。如果政府没有能很好的解决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问题,我想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矛盾会日益变深,越来越多,不可逆转,导致经济停滞。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是否出现滞涨的局面也未可知。这是需要我们产生足够重视的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依旧不明朗,我国应该对经济发展采取谨慎态度,即要使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泡沫经济的困境,又要避免出现经济停滞。

结 论

在目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国外经济条件下,应该努力避免重走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的老路,并且要极力关注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防止,它们对经济造成更大的破坏。一定要对经济泡沫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向适应。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关系国计民生方面,这样既可以不使经济太过热又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增进社会和谐,并且建议在应对泡沫经济时要更多的关心普通的民众,不要使他们蒙受太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高柏. 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7

[2] 肖崎.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累积[J]. 国际金融研究,2010,(8):3-5

第4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是泡沫终会破灭,现在日本的住宅价格还丕到泡速时期的一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的施压下,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给日本对外出口造成负面影响。为防止经济下滑,日本政府多次下调官方利率。日元升值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加上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银行的过度保护、金融监管存在漏洞、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风险意识淡化等因素,大量资金被释放出来,并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推高了股价和地价,房地产泡沫逐渐形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东京的地价市值就上涨到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地价,足见这一时期日本的地价飙升到近乎荒唐的地步。

然而,是泡沫终究会破灭,只不过当你身处泡沫之中时,常常会被浮躁和奢华所诱惑,从而迷失了方向,正如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言,“只有当泡沫破灭后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1990年3月27日,大藏省了“金融机构不动产融资总量限制”的通知,开始对不动产融资进行限制,这一措施的实施后来被称为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引火擎”。随后,日本各大银行开始大幅度减少发放有关房地产的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率,并开始征收地价税。这些措施对抑制房价上涨产生了效果,日本房地产泡沫走向破灭。1991年以后,日本几大都市圈的地价开始明显下跌,现在日本的住宅价格还不到泡沫时期的一半。

战后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导致对泡速缺乏警惕,多数人相信“地袖话”会继续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缺乏对泡沫经济的认识和警惕性。战后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又大大助长了日本的自信心,对于80年代后期的资产迅速膨胀,很多日本人形成错觉,认为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这也是为何在房地产泡沫时期日本政府和媒体一直没有人公开表示过对泡沫破灭的担忧,而民众更多看到和听到的是“土地升值”、“银行不倒”、“三菱并购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等令人鼓舞的消息。多数人也相信,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等会支撑“土地神话”的延续。

在这种沉醉的氛围下,加上1990年6月日本房价开始出现拐点时,制造业设备投资、对外出口及国内销售依然活跃,无论政府还是国民都没有意识到房地产泡沫开始走向破灭,更没有想到的是,日本经济从此会进入“失去的二十年”。很多人认为,地价下跌只是暂时的,至少跌幅不会这么大,银行也是抱着这种希望而搁置已经出现的不良债权问题。支撑这一想法的理由除了对“土地升值”的信念外,还有一个是: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日元不断升值的形势下,为促进出口,政府会增发货币来拉低日元汇率。随着日元对美元汇率逐步回归,日本经济就会保持稳定增长,房价也会随之恢复,并存在上涨的可能。所以,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地价下跌的初期,没有多少人急着出售手中的房产,社会总体处于稳定的常态。

民众对房地产市场丛益望逐渐走向绝望的时候,日本整仝社会也没查出现太的波澜独动荡

如果说泡沫破灭之初,日本国民在对房地产市场抱有回升的希望之中不断消化地价下跌的事实,那么,当1991年第2季度后日本实体经济转入萧条、国内失业人数增加、国民持有的股票和房屋价值大大缩水、民众对房地产市场从希望逐渐走向绝望的时候,日本整个社会也没有出现大的波澜和动荡,这其中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日本是一个法治国家,也是一个诚信社会,国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契约意识。孩子从小就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要遵纪守法,信守承诺。在日本,进行房地产交易时,卖方会事先把各种风险及其后果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买方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和责任,双方才有可能成交签约。这样,买卖双方对自身的权利和风险、责任等都有充分的了解,而一旦签约,遵守契约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成交之后出现问题和纠纷,可以诉诸相关法律,对各类违约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其次,房价下跌对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的影响有限。日本人对房地产的买卖、持有和转让都需要缴纳一定的税,如房地产取得税、印花税、固定资产税、所有权转移登记税等。如果将房屋作为财产留给子女的话,还需要缴纳赠与税和继承税。购房的税收成本和负担,成为日本人在买房时需要权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日本的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一般买不起房,有钱人也不会出于投资目的而囤积多套住房。另一方面,在日本,有很多人靠租房生活,年轻人结婚时租房现象也很普遍,而租房者往往是低收入阶层,地价、房价下跌也会推动房租下降,使他们可租到更便宜的住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在泡沫经济尚未形成之前,业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能够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这也有助于抵御经济危机和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泡沫破灭的启示;市场经济下不存在“土地神话”,房俭不可能只涨不跌

当前,围绕中国房价的讨论十分激烈。毋庸置疑,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其直接的表象就是大量资金脱离了实体经济,流入房地产市场,引起房价异常上涨,幅度已经明显超出了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也大大超出了民众的支付能力。那么,中国是否会像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那样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这是近两年来一直被各界关注和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土地资源有限,房价有自然上涨的压力;购房者以自我资金为主,面向房地产的贷款规模有限;中国的外资较多,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难以得到广泛支持,所以,中国不会出现像日本那样的泡沫破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现状与当年的日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出口导向型经济、人民币升值、产业结构转型等,中国可能会像日本那样出现房地产市场崩盘,甚至会比日本更严重。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不管何种观点,从这些观点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泡沫形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与二十年前的日本相比,当前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一方面,在欧美日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增大,加上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巨大的投资市场和利差的存在,对热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经济国际化日益加深,资金跨境流动日益频繁,投机性因素增多,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热钱很可能会大量涌入新兴市场。而且,我国地广人多,虽然一线城市的住房刚性需求逐渐退潮,但二三线城市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不能忽视可能隐藏的社会问题。

第5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在经济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仅以虚拟经济中的股票市场为例,截止 2015年年末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

所有上市公司流通总市值达到 430257.3亿元,相当于当年GDP676707.8亿元的63.58%。虚拟经济泡沫化主要是受其自身运行趋势、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公众宏观预期的影响,其次是受科学技术水平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最后依据分析出的虚拟经济泡沫化的原因,分别从市场预警、调节流动性、加强金融监管、促进科技进步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泡沫波动性高风险性防止过度泡沫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虚拟经济在经济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较发达国家仍较小。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时间较早,且发展速度迅猛。美国 2003-2006年仅股票市场的平均年市值就已经为美国 2003-2006年年平均GDP总值的 1.36倍。由此可见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我国虚拟经济仍需也必将继续发展。

然而虚拟经济随着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为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甚至出现了与实体经济一定程度上背离的现象。虚拟资产资本化定价与实物资产成本、技术定价的不同,成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根本原因。虚拟资产资本化定价与人们对市场有限的预测能力使得虚拟资产的价格极具不稳定性,也就造成了虚拟经济的内在波动性及高风险性。又由于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的增大,虚拟经济的这种内在波动性及高风险性,极易给整个经济造成重创。从日本上世纪 80年代房地产及股市泡沫破裂后经济的一蹶不振以及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现在经济复苏的疲软,便可以看出,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危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虚拟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防止其由于内在波动性出现过多的资产泡沫,将其对宏观经济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虚拟资产的定价方式为资本化定价,其价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脱离其所代表的实物资产的价格,变成完全由观念支撑的价格。即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时,人们预期未来经济仍将持续维持这种状况,则虚拟资产的价格将会继续上升,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纵观上述日本危机可以看出虚拟资产泡沫的形成均是在宏观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人们过于积极的预期会催生虚拟资产泡沫。

可以将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概括如下:

市场利率的下降、外汇储备的上升、汇率的上升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大增。在技术进步缓慢,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条件下,过剩的流动性少量的流入实体经济,大量的流入虚拟经济,造成虚拟资产价格上涨。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公众积极预期以及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推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如此循环,从而虚拟经济泡沫形成。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外汇、期货市场发展规模仍较小,各市场的流动储备量,主要的为房地产、股票其次为银行间市场,剩余的期货、黄金现货、及其他如收藏品等市场所占比例甚小,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有限。本文以各市场流动储备量的大小衡量其在虚拟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考虑各个市场在虚拟经济中的比重及数据的可得性。因此要建立的虚拟经济泡沫预警体系从房地产、股票、银行三方面进行构建。

虽然三个市场在一定期间内波动情况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各市场对经济变化的反应速度,反映程度不同,可以看出股票市场的反应在剩余两个市场之前。但三者均在金融危机前后出现大幅度上升与下降。说明在虚拟经济泡沫达到一定程度时三者均有相同的反应,因此可以采用三者的综合得分进行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虚拟经济综合指数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业的权重向量与其相应的综合得分相乘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借鉴虚拟经济综合指数,在其快速上涨并超出正常值范围内时,认定其开始泡沫化,并发出预警,以便于更好的应对。

虚拟经济主要受其自身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即虚拟经济是由观念支撑的经济。人们一般依据过去及现在下降的趋势,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则人们一般会预期股票未来的价格也将会上涨,而此时股票价格将上涨。这也就说明在治理虚拟经济泡沫问题上,应该以预防为主,因为泡沫一旦形成,将依照其趋势发展,捅破泡沫也难以软着陆。因此不应该“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成本以及效果是不佳的,要以预防为主。

市场流动性及科学技术水平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是产生影响的,市场流动性对虚拟经济产生正向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对虚拟经济产生负向的影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止流动性过多的流向虚拟经济,是从根源上解决虚拟经济泡沫化的问题。防止流动性过剩也是防止虚拟经济泡沫化的有效方法。

依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依据虚拟经济泡沫预警体系进行预警;

2.调控市场流动性;

3.金融自由化应与金融监管同步发展;

4.提高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 04:80-90+207.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经济界,1999,03:4-9.

[3]刘维刚,张丽娜.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6,15:12-14.

[4]王国忠,王群勇.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动态化过程[J].当代财经,2005,03:5-10.

[5]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04:60-69.

第6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

一、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表现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失衡

自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近年来虽增长加快,但仍远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速。2003年以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见表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使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银行不得不将大量资金借贷出去,而这些资金被借贷出去后更多地进入了虚拟经济中。

(二)出口增长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输入我国

“9・11”事件后,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加上人民币汇率制度正处于渐进改革中,全球流动性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成为目前境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币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而央行的公开市场冲销能力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外汇占款,货币供应量因此高速增长。

(三)低利率政策加剧了我国流动性过剩进程

自2003年我国经济走出通缩并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央行只小幅调高了一次再贴现率,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利率、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及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则维持不变。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利率下浮因素,基准贷款利率的上调可能并未给实际贷款利率带来明显变化。去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紧比率,但总体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体外循环资金的贷款利率则在10%以上)加快了流动性膨胀。

二、虚拟经济繁荣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影响机制分析

(一)“博傻”过程中的虚拟经济与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超过它的理论价值以上的部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投机,这正与我国现阶段逐渐呈现出的投资过热,投机心理过度的特点相符合。很多投资者并不是看中股票背后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是认为可以低买高卖,在价格差额中获取收益。由于大家都具有相同的心理,加之虚拟资本价格不同于实体资本价格的变化规律,在投机心理的作用下,其价格越高,买者会越多,由于买者越多,价格会更高,形成一种不良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博傻”。在其作用下,会导致虚拟资本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二)资产价格泡沫存在下,虚拟经济繁荣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理论分析

随着我国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其对经济的运行方式的影响力度也在逐步加强,大量的货币资金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迅速转移。资产价格泡沫也已在虚拟经济领域已开始逐步显现,而资产价格泡沫在虚拟经济的传导下,进而直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加大了其运行风险。由于虚拟经济以资本化定价的方式为基础,因此,其具有很强的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随着虚拟资产的规模、范围和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随着投资者对未来资产收益预期的群体波动,其通过传染机制和放大机制来影响宏观经济风险。

三、路径选择

(一)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高效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能为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和不良资产处理提供途径。因此,一方面要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资本市场容量;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证券市场行为。

(二)培育金融衍生市场,推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

培育金融衍生市场将是我国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选择。鉴于中国目前金融创新经验不足,我国衍生市场的发展首先要从运用金融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创新金融工具、发展场外交易开始,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场内交易。

(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中介机构的自律规范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也是完善我国虚拟经济的必由之路。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达到规范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运作的目的,并积极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系统,防止由于国际金融势力侵入国内金融领域而触发的泡沫膨胀。

(四)坚持高效与适度相结合的发展原则

在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应当注重创造和建立内生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合理运用国内和国外的金融资源,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

在当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应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虚拟经济,在繁荣虚拟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得去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减少资产价格泡沫的过度膨胀,不仅将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将对我国的经济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蓓华,刘爱东.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2、刘维刚,张丽娜.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6(15).

第7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虚拟经济,衍生市场,新兴市场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离得太远。这里有一个常识的判断,泡沫是非常脆弱的,泡沫的破灭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灰飞烟灭。

衍生产品与虚拟经济

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

最底层的标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抵押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应该带给有信用的人。但是,次级贷款把一个信用产品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零首付,比如,延迟本金还款等等。次级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

基于这个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以及各自近万亿的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超过美国4.3万亿的国债市值两倍。一旦那些一厢情愿的假设,比如房价不断涨、利率长期低发生变化,次贷违约率上升,危机就爆发了。

价格泡沫和市值泡沫的制造与巨大的杠杆交易放大资金泡沫密切相关。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面的凯雷基金,泡沫高峰期间,其6亿多的资本金,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杠杆倍数高达32倍。当市场下跌3%,凯雷基金面对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黯然退出曾几何时还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历史舞台。

我们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些也冠名为“产品”的东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并没有创造任何真实的财富。产品链越长,越不知标的为何物。次贷衍生品数万亿上十万亿的市值,是被虚拟货币托起的泡沫,是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价值。”奥尼尔对金融市场的观点以及其为金融市场制定规则的重要的职责,挑战了金融机构的巨大利益,这可能是其被迫从财长位置上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格泡沫结局是危机

我们已经看到,次贷泡沫最后只可能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泡沫破灭,瞬息之间,数万亿数十万亿的虚拟财富消失,化为乌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几乎摧毁华尔街。次贷危机从新世纪抵押贷款公司的关闭开始,次贷违约,沿着次贷产品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债券市场、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消费信贷证券化产品直至债券保险公司,都深陷危机。贝尔斯登倒闭,把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到红色警报,几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陷入了次贷危机的漩涡。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已经成为贝尔斯登第二,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的经济的失败。试想,如果不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可以随心所欲发美元,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完全可能重现1997年泰国一天关闭58家银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

次贷危机把另外两大经济主体拖入衰退。受次贷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英国政府对其实施了国家收购。因为直接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欧洲成为重灾区。虽然欧洲央行的大规模注资,使欧洲所有金融机构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因次贷延伸影响,一般滞后美国一年的欧洲经济已经开始面对衰退。日本经济也重返了负增长之途。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高了石油粮食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超过70个发展中国家通胀超过两位数。美国的通胀已经5.6%,欧洲的通胀大大超过警戒线,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处于经济放缓与通胀的两难之间。全球通胀是否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还要拭目以待。

新兴市场发展应“脚踏实地”

次贷泡沫使华尔街伤筋动骨,使全球经济陷入深重的危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连华尔街都难逃劫数,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础和相应金融体系不足以与金融资本一较高下之前,切不可以身犯险。

新兴市场多是初级市场,或者是不成熟的市场,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是初级市场的根本大计。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是,新兴市场最应该夯“实”的基础,就是不要远离实体经济,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新兴市场要扎扎实实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有效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不同层次的市场,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三板、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只有以上市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发债公司的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的市场,才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的市场,才能分享企业和公司的成长,才能分享经济的成长,而不会被过度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第8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日元汇率 固定汇率时代 浮动汇率时代 启示

一、美国如何对待日元汇率的历史回顾

1.“固定汇率时代”的日元汇率

日本经济学家吉野俊彦在其《日元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日元的历史无异于日元的悲剧史”,事实确实如此。1949年4月下旬,盟军总司令部决定采用单一汇率并设定为1美元=360日元。该汇率作为美国操纵下的产物,日本政府没有自主地制定稳定货币的政策。1美元=360日元的汇率维持了22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金本位体系保持的20年还长。在漫长的22年间,日本为了维持该汇率而不断“抛售日元购买美元”,致使大量过剩流动性推动物价水平上涨,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尤其在1968年之前,对经济脆弱的日本来说这种代价更为惨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工业国都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战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各国遵守该体系的基本规则,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60年代,自由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在维护“IMF――GATT体系”方面,充当了旗手的角色。美国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如此积极地推行自由贸易?原因是此时的自由贸易对美国有利。美国在当时是工业发达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高技术的产品能够大量出口,所以对其他国家的产品采取了开放本国市场的政策。

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转折点是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这一时期日本、联邦德国等新兴工业国的出现,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并且其出口产品以农产品为主。而日本主要是尖端技术工业品的出口。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最高时1962年的18.3%,降至10%左右,而日本则由3.4%急剧上升至将近10%。在此情况下,日美激烈的贸易摩擦在所难免。日美贸易摩擦的产生,贸易保护主义再度被使用,也正说明了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衰退。

除了使用贸易保护主义以外,是向日本推行资本自由化。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的跨国公司向国外直接投资日益活跃。美国必然将日本市场作为其世界战略的重要目标,通过推行资本自由化打开日本市场。美国在60年代向日本推行资本自由化共有两次,分别是1967年和1969年。1971年6月4日,针对美国等国对日元升值的压力,政府召开紧急阁僚会议,提出了“8项日元防卫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输出,以对抗美国资金的流入。当年7月,日本36名经济学家提案,建议采取日元价格小幅调整,采用比价零星调整政策,避免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冲击,阻止投机性短期资金流动和“早收迟付”现象。该建议既符合IMF协定,又增强了日本政府决定汇率的自主性。但是,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再三施压,政府拒绝了该建议的实施。8月15日,出现了“尼克松冲击”,政府不得已仍按固定汇率干预市场,持续了11个营业日,动用资金4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外汇储备的一半。之后又在3个月内增加了30亿美元,4个多月共向市场投放了70亿美元,相当于GNP的3%。12月18日的《史密森协定》,进一步导致许多阻止日元过快升值的有效措施的放宽或取消,致使日元升值16.88%,达到1美元=308日元。但这一系列对日元汇率施压的措施,并未减少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

2.“浮动汇率时代”的日元汇率

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接近了临界点的100亿美元,当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美国停止黄金与美元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崩溃。在“尼克松冲击”下,8月28日日元实现“第一次浮动制”,年底恢复了固定汇率制,1973年2月又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值得注意的是,浮动汇率制下的日元汇率本来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美国并没有放弃影响日元汇率的走势,其手段仍然是迫使日元直接升值和金融自由化。

20世纪60~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出现过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在“固定汇率时代”的1968年~1972年,以纺织品为主,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是日本的比较优势产业对美国衰退的产业(纺织品等)构成威胁。美国政府制定了限制纺织品进口的措施,并于1972年以归还冲绳为抵押,签订了《日美纺织品协定》。

在“浮动汇率时代”的1977年~1979年是第二次高峰,以钢铁和彩电为主,原因是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钢铁和彩电等市场受到日本同类产品的冲击。本来美国的钢铁业和汽车业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就出现了贸易赤字,在受到日本产品的冲击之后,贸易摩擦就必然产生。日美在1977年分别就钢铁和彩电制定了《进口最低限价制度》,签订了《维持市场秩序协定》。在美国的逼迫下,最终是日本主动限制彩电出口,而钢铁的价格以当时生产率最高的日本的生产成本为基础,确定美国的进口下限价格,日本完全屈从了美国的立场,贸易摩擦宣告平息。

第三次高峰是1980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以汽车、半导体和高性能通信系统为主。美国对日贸易赤字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20亿美元,增至1985年的497亿美元,占美国1484亿美元贸易赤字的三分之一。与前两次贸易摩擦不同,美国市场受到的冲击并不明显,主要是美国为预防其产业受到日本产品的威胁提前采取了措施。如汽车业,自1981年~1983年,美国要求日本对美出口的数量自觉限制三年。之后又作为暂定措施,1984年出口规模为185万辆,1985年~1989年分别为230万辆。缓解这一次贸易摩擦的实质,仍然是以日本的退让为前提。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钢铁、汽车、纺织品和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美国政府赞成外在原因“美元高估”是主要的,不承认来自其经济结构等内在原因。反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由于有效地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中心由以钢铁、石油化工、汽车为代表的重工业,转向以信息高度集中和传输为特征的电子工业的新产业群,实现了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重大转变。虽然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同样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但正是其经济转型比美国、西欧先行一步,迈向新的产业领域,其损失要小得多。可见,这一时期日美贸易摩擦的必然出现,根本原因是此时的美国经济仍陷在石油危机的泥潭中。而要使自己减少损失,逼迫日元升值又是打击日本经济的首选。

1980年里根就任总统以后,为了承诺创造“强大的美国”,一方面,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积极推行美元升值等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实施减税等财政政策。这些经济政策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在短期即使出现经常性收支赤字,也被认为是美元升值下的必然结果。但经常性收支赤字的不断增加,是美国政府不能接受的。于是,一贯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美国,再次高筑起贸易壁垒。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不是简单的通过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而是当美国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时,采取向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手段。目的是为弥补巨大的贸易逆差,通过增加流入美国的资金,并对此进行再投资获得投资收益,以此控制对外债务的增加。

1983年开始美国要求日本开放金融、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服务性产业。里根政府将原来限定在贸易领域的对日市场开放,扩展到金融资本交易领域。目的是美国希望以其高利率反映出的高预期投资收益率,诱导日元向美国投资,从而解决日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最充分的反映美国在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实现自己经济目的的是1985年9月22日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通过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成功地使日元和美元以罕见的速度朝着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推进。在《广场协议》达成之后的一年零五个月间内,日元对美元升值了55%。并且在1988年1月4日,上升至1美元=121.65日元的水平,比《广场协议》升值前的1美元=240日元共升值了96.7%。《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增加了外汇风险。仅1986年七大人寿保险公司,以外币计算的损失累计超过1.7兆美元,这一损失是七大人寿保险公司对外证券投资余额的23%。日本银行干预市场,在纽约市场上“抛售日元购买美元”,在东京市场上转为“抛售美元购买日元”。当日本银行“抛售日元购买美元”时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日元资金大量流入国内金融市场。《广场协议》的执行,加速了向不动产的贷款速度和扩大了贷款的规模,以及大量资金投向证券市场,这就为其后泡沫经济的形成准备了资金条件,埋下了泡沫经济的祸根。

二、美国如何对待日元汇率的启示

在回顾了美国如何对待日元汇率问题以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贸易的双方或多方带来利益,这样的贸易关系也才是持久的。但每当发达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总是采取政治经济的种种手段打击发展中国家,并要求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为基础制定贸易规则,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为代价,去解决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而不是首先从自身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发达国家决不能以消除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为代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从比较优势中获利的,并且是互惠互利的。解决贸易摩擦的正确途径是贸易双方共同遵守WTO规则,而不是附加其他的政治条件。

第二,一国货币制度中的汇率制度安排,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因为,汇率制度体现着一国的货币。如果汇率制度安排不能体现自己的货币而听任别人的摆布,就必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运行良好的国际贸易体系的维持,需要一个平稳运行的汇率制度。但各国的汇率制度因其社会经济实际不同而可以有多种类型,决不意味着强权的一方去决定另一方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过程,是为了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主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的改革过程。人民币汇率改革将沿着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适应于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日)金子胜:经济全球化与市场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9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 日本 个人理财理财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5-042-04

一、引言

近年来,个人理财热潮在中国迅速兴起,国民对理财的需求日益旺盛。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对个人理财业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理财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媒体对理财的宣传报道日益增多;理财培训日益受到青睐。

日本是个人理财业发展比较早的国家,1980年代,在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在日本兴起并迅速发展。个人理财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及状况有很大关系,考察个人理财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与当时的日本有类似之处。如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国民财富的迅速积累,客观上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务压力,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养老的担忧;金融改革和创新涌现出的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使个人家庭难以选择;利率汇率的波动、证券市场的动荡、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风险暴露等因素催生了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分析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动因

日本的个人理财业于1970年代萌芽,1970年个人理财最早诞生于野村证券株式会社,其主要标志是设立理财中心以促进证券的销售;1977年第一劝业银行成立理财部。保险业理财发展相对晚一些,1987年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住友海上财产保险株式会社成立理财中心,从而分别开启了个人理财在日本的证券、银行、保险等各专业金融领域的先河。到了80年代,日本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个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个人理财进入启蒙阶段。90年代个人理财在日本迅速普及。进入21世纪,日本个人理财走向繁荣。考察日本个人理财业,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推动。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1970年代以来,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见图-1),2007年日本人口出生率全球排名220位(WHO,2008)。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生活条件改善和医学进步,国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日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于1994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见表-1),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日本用了24年,而西方国家一般都需40年-100年以上的时间。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日本已成为全球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老龄人口比例世界第一,平均寿命世界第一。据不少资料预测,日本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趋势仍将持续。从长远看,人口老龄化可能造成社会生产力下降、储蓄率降低,从而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此外,日本战后婴儿潮一代人已开始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社会保障基金将承受巨大的支付压力,养老金制度可能难以为继。而且老年人口庞大的医疗护理费用也将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推动了日本国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

(二)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行,众多金融新产品的涌现和金融服务的创新。1970年代后期,受起源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影响,日本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80年代金融自由化改革加速。金融自由化改革内容主要包括:1.利率自由化。主要措施有:放松对可转让定期存单(CD)的存款额度和利率限制;逐渐取消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小额定期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自由化;取消存款期限限制。2.放宽金融机构业务限制。战后日本的金融体制是在美国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不同金融机构有明确的业务界限,业务管制很严格。从80年代初开始,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放宽金融机构业务限制的措施。如1983年,商业银行、长期信贷银行和信托银行获准经营政府债券业务;1984年,商业银行和信托银行可以经营私募债券;证券公司获准发放以各种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的消费贷款;放宽各类银行的贷款额和担保额;允许商业银行办理货币市场存款单业务;允许商业银行经营长期存款业务等。此外,还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和经营业务的限制。3.资本流动自由化。1980年12月实施《新外汇法》,外汇交易由原则上禁止转为自由进行;1984年6月取消对日元转换的限制,欧洲日元市场的交易逐渐自由化;放宽国内外部门在欧洲市场发行日元债券的管制;允许外国部门在日本国内市场发行外币债券等。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推行,淡化了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界限,增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大量金融新产品和服务不断出现。

(三)日本国民收入的提高和个人金融资产的积累。1955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高增长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赶超;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成功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冲击,保持了高增长低通涨的局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日元大幅升值,股市和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日本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金融资产迅速积累(见图-2)。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客观上催生了对财富管理的强烈需求。

(四)泡沫经济刺激了国民的投资欲望。在日元大幅升值、宽松货币政策、金融机构不动产贷款过多的作用下,1985年-1989年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股价和地价飞涨。日经225指数从“广场协议”之前的12500点大幅度上涨到1989年最高的38915点,市盈率高达70倍。土地价格从1985年9月到1990年9月上涨了4倍,在房地产泡沫最大的1989年,日本房地产总值是美国房地产总值的4倍多,而其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股价和地价的飞涨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的投资欲望,泡沫经济对日本个人理财业发展起了助推器的作用。

正是80年代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变,日本国民开始积极关注个人金融资产的合理利用、节税、遗产继承和事业继承等问题,与此同时,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引入理财系统,不动产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引入理财,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开始组建理财中心,日本掀起理财热潮。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迫使日本国民对生活进行长期总体规划设计,理财更受人们关注,由此推动了日本个人理财业的持续发展。

三、日本个人理财业的特点

由于理财需求不断增加,日本理财协会(Japan 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lanner,JAPF)于1987年11月成立,1992年日本与国际注册金融理财师理事会(International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Council)签署了协议并于1993年向241名日本理财协会会员颁发了CFP资格证书,从1998年开始,日本CFP数量迅速增长,至2010年,日本CFP数量达17109人,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全球第三。日本理财协会于2002年4月开始在全国设立分会,现在JAPF的地方分会已遍布日本。作为非盈利性团体,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JAPF逐步制定出一系列较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透视日本个人理财业,最显著特点如下:

(一)实行分级的理财师职业资格制度。美国是个人理财起源和首先走向成熟的国家,美国拥有众多的理财职业资格,这些理财职业资格由不同的理财团体认定和管理,不实行分级制度。相比而言,日本的理财职业资格较少。日本认定理财师资格的团体有两个:一个是社团法人――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举办的“金融理财师”资格考试,应试资格要求在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因此难度较高,但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另一个是日本理财协会举办的资格考试,其理财师资格分普通资格(Affiliated Financial Planner,AFP)和高级资格(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两个级别。日本的CFP准入标准非常严格,获得AFP认证的人大约只有10%能通过CFP的考试。取得日本理财协会的CFP资格者,可以被认可为具有国际资格的理财师。

(二)保险在理财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1970年代以来,日本在人口数量增长、高储蓄率、家庭小型化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代,日本保险业达到了一个高峰。1994年,日本的保费收入(6060亿美元)、保险密度(4849美元)和保险深度(14.4%)指标均为世界第一。但到了1990年代后半期以后,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政府长期实施超低利率政策以及证券市场低迷等原因,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大幅下降,加上保险公司破产增多,加大了投保人对保险业的不信任感,担心将来得不到约定的投资回报,有不少投保人开始退保,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影响下,日本保险市场出现萎缩。2009年日本保费收入为5180亿美元,比最高峰1995年的6376亿美元大幅下降,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相应下降为4074美元和10.18%。不过,日本保险市场依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2007年保险和养老金储备资产占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比重达26.2%。保险早已根植于日本国民心中,在日本国民理财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个人金融资产运用相对保守。受泡沫经济崩溃、证券市场长期低迷、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国民在个人金融资产的运用上趋向“安全资产”,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呈现保守性特征(见表-2)。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安全资产的比重明显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日本国民选择储蓄的最重要因素是安全性。目前,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绝大部分掌握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手中,这些人深受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影响,一般很少将资金大量投入股市,通常都会选择存款、国债、保险等安全性很高的金融工具。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主要形式是现金、存款、保险和养老金储备等相对安全的资产,约占个人金融资产总额的77%,而股票资产仅占个人金融资产的5.9%,这在发达国家中所占比例是非常低的。股票资产比重低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市持续低迷有很大关系,日经指数从1989年的38915点跌至2010年底的10228点,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股市的高风险更加大了投资者的担忧。

(四)注重理财人才的培养,较好地解决理财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兼容问题。日本在其个人理财发展过程中,很重视理财教育。日本理财协会在培养理财师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年来,日本理财协会培养出30余万名理财师,为日本个人理财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此外,日本在理财市场的培育和理财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很好地解决了理财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兼容问题。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法律、税收等制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理财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中,如何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理财理念和技术时与本国的制度、文化等有效结合是富有挑战的课题。日本理财协会在1992年引进CFP资格时,不是简单地将CFP课程体系进行移植,而是依照日本的国情加以改进,如考虑到不动产理财在日本的重要地位,在CFP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不动产理财。同时,将CFP资格与日本的传统价值观、文化以及法律、税制、社会保障等逐渐融合,较好地解决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国情”的结合问题。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日本理财协会已构建起相对成熟的理财教育课程体系。

四、启示

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加强理财教育。个人理财在中国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但高素质的理财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从日本个人理财的发展来看,日本理财协会培养了大量的理财专业人才,为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目前,中国个人理财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高等院校的理财教育。个人理财课程在高校出现的时间仅短短几年,目前,全国仍然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正式的个人理财课程,还没有高校设立个人理财本科专业。高校的理财教育现状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理财知识的需求。二是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内部培训。这类培训比较注重与本机构的理财业务结合,实务性更强。三是理财培训市场,包括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如上海理财专修学院)和国外理财团体(如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授权的机构提供的理财培训。相比而言,这类培训比较兴旺。

目前,中国的个人理财教育还很不成熟。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理财协会,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Council of China,FPSCC)在理财教育上还存在不足:一是理财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还在探索。FPSCC已经于2005年7月加入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成为在中国大陆地区唯一获得授权认证并颁发CFP职业资格的协会,并推出了分级的理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但从考试用教材来看,还远没有解决好本土化和国际化兼容的问题。二是FPSCC在理财培训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没有成为理财培训的主导力量。因此,如何借鉴日本理财协会的经验,加强理财师的培养,解决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理财教育问题,是今后一段时间FPSCC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依据本国国情来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引导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向。根据注册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Board of Standards)的界定,个人理财核心内容包括:投资计划、风险管理和保险计划、员工福利和退休计划、税务计划、遗产计划。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简单,个人税务筹划的空间有限,因此个人税务计划在短时期内不会成为个人理财主要内容。另外,中国的遗产继承制度比西方发达国家简单,而且遗产税暂时不会推出,因此,遗产计划也不会太受关注。中国个人理财业务重点应定位于投资、保险和退休计划。由于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使得中国居民对投资理财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而且,中国的中高收入阶层正在快速增长,迫切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财富管理服务。而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日益凸现出退休计划的重要性。相对而言,保险在中国个人理财规划中很不受重视,这与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此很不相衬。2009年中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分列世界第7位、第64位、第44位。从国内来看,保险业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也很不突出,保险业资产占金融业资产比重不到5%,而银行业资产比重超过90%。因此,当前中国个人理财业应注意将保险作为发展重点,通过保险的发展为快速增长的国民财富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同时也为退休养老提供有效的储蓄手段。

注: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1703)、教育部特色专业(TS12058)、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03JYQ0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兵.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J].上海投资,2005,(3):25-28.

2.陈兵,Alfred Wong. 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发展与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27-29.

3.雷雨林. 日本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业务的运作和理财师的培养[J].金融论坛,2003,(9):56-60.

4.童适平. 战后日本金融体制及其变革[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Inobu Nakagaw, omoko Shimizu. Portfolio Selec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by Japan’s Households―Why Are Japan’s Households Reluctant to Invest in Risky Assets?Bank of Japan. Aug.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