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1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转瞬间,两周的暑假实习即将结束,回首总结反思,受益颇多,小记以下几点:

一、从国际贸易到国际货代

与国际货代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是从国际物流这门课里的概念解释开始吧,国际物流里面最为重要的概念是“供应链”,即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于是从而引出其中起重要“穿针引线”功能的货代。这也是我来uml之前唯一对货代的认识。

经过近两周的认知实践,我对货代更添了许多的了解。宏观上,随着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发展,国际货运已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每一领域,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运的基本特点是受委托人委托或授权,代办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所需要服务的业务,并收取一定报酬,或作为独立的经营人完成并组织货物运输、保管等业务。微观上,我接触到外贸单证、进出口报关、报检、核销单、退税和许可证等等单证的实际运用,学会了许多货代基本概念和知识(nvocc,船东缩写…)也初步掌握了uml的op操作流程。

从国际贸易本专业理论到实际的货代企业运作,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理论很重要,国际贸易本专业是一个很宽广的知识大平台,虽然课本里概念理论繁琐,甚至啰嗦,但是实际上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通识,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这点基础上,接触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货代时,我们学得并不吃力,而是只扩展了国际贸易的一条分支罢了。第二,实践也不可小视,培训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规则其实还需要配合实际,许多规范其实还会有特例,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补缺补漏,才能形成经验。

二、从校园到职场

刚出校园,或多或少我们身上带着学生的书生气,初涉职场,虽然时间短暂,但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无疑,都是新鲜的。

开始的一周,我在客服部见习,坐的位置可以通览操作部的全貌,那50多平方米大小的操作办公室十几部电话不时的响起,以及op娴熟的回应,一天下来反反复复让我们厌烦起来,这样重复的生活并不是想象那般。

后来,我认识到其实这样的重复并不是表面这么简单,而正是职业人专业的体现,虽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在努力工作中却体现服务的不同,在重复中提高体现自身价值的不同,即使会有枯燥,也都被忙碌的脚步掩埋,只有对行业的艰苦性和挑战性有所准备,才能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有所认同。

除此之外,接触了职业操守,职业礼仪,行为习惯等方面,许许多多的细节仍需日后学习。

三、职业规划

职场人发展之路,其实就是在一个由自身擅长、追求的目标和自身兴趣构成的三角形中,去寻找能够保持平衡的中心位置。我对职业规划的理解是平时的全力以赴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和挑战的累积。

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大二分小专业时,我选择了国际贸易,目标就是在三十五岁前当上外贸经理,这一职业需要主要的三种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帮助我有意识加强了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规划让我努力很有方向。

与越来越多的职场人交流后,我体会到做职业规划是必须的,但是不需要把它设计得太清晰了,现实条件限制和变化太多了,竞争太是激烈了,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着眼于当下给自己设计的一个台阶,一个可以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合理目标。

第2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程中,电子商务给群众的日常消费和交易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需要我国国际贸易管理者加以重视,并且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深入国际贸易发展内部积极地探索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借助多元化的运用措施予以处理,强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效果,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进程。

一、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电子商务是我国国际贸易中常运用的一种现代化通讯技术,属于商务活动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借助经济成本降低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果,合理配置社会市场资源,以此来为国际贸易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电子商务引用到了我国国际贸易中,转变了群众的消费模式以及交易方式,给群众提供了更多信息共享的机会,并且借助信息生产、交流模式,直接或者间接的转换经济领域的生产、交换、消费模式,从而给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消费享受,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通常情况下,我国的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是借助网络技术优化企业经济活动,比方说,企业的销售、采购、交易活动等等,从而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其二是能够在与群众的互动中促成线上交易,从商品的订货、预付款、发货、收货、付款、电子凭证等方面实行电子跟踪,给群众提供相对优质的消费体验;其三是电子商务能够涉及到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领域,像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物流部门等等,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设施缺少,网络规规模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进程中,电子商务如果想要在其中有效地运用,就需要重视信息基础设置的建设,虽然说信息设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至少在信息基础设备上的设施方面至少要比发达国家差10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进程。而且网络规模较小,还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这就给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限制,非常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

(二)网络安全问题较多电子商务能够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运用的基础条件就是网络的运行,其在较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交易模式带来的弊端,群众可以借助更为丰富的线上平台实施消费,或者是从事跨国经济活动,但是在电子商务的运用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可能会导致一些用户信息的泄露,或者是一些企业向客户提供虚假的产品信息,这就给客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中网络技术相对薄弱,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在遇到一些网络安全问题时,无法快速的解决,从而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进程。

(三)跨国电子商务会导致各种非合理避税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税收问题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不光能够给群众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还给我国以及其他各个国家之间的税收工作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跨境电子电子商务中,因为平台消费者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我国的一些贸易企业在与用户互动或者是国外一些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会伪造相关供货证据,从而骗取关税优惠,为国际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再加上我国电子商务手段相对薄弱,对线上交易模式的把控不全面,这就导致各种税收问题的出现,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物流运输模式不健全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的使用中,必须以物流运输为基础,虽然说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群众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消费,但是最终货物的交易则需要以传统的运输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国际贸易供应。但是在我国物流运输过程中,因为运输设施以及技术的薄弱,导致其在协助国际贸易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方说,物流运输模式的不健全,物流运输方式无法满足当下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物流部门涉及内容较多,物流设备相对不足,无法顺应当下市场智能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这弱化了物理运输模式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效果,非常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五)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不熟悉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线上交易模式,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持。在以前的商务贸易活动中,工作人员一般采用的是纸质交易模式,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我国国际贸易内部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线上交易活动,像电子交易凭证、电子合同以及电子签名等等,这些电子商务活动与传统商务活动不相符,尤其是在法律方面,缺少有关法律的支持,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国际商贸行业的发展进程,也给当下的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了极高的运行风险。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电子商务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的是部门割裂式的管理模式,缺少正规法律的支持,无法为我国国际贸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构建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给当下的国际贸易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经济环境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环境下衍生而来的重要产物,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与当下高精尖的技术紧密融合,从而应用到我国国际贸易活动中,强化电子商务的运用效果。但是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电子商务的使用需要一个更为优质的经济环境,以及更为便捷的宏观调控机制,并且立足于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运用的现状,构建电子商务发展框架,适当的添加海关、商检、金融、外汇、税务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优化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从而在此背景下,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效果,逐步增加电子商务政策的透明度和广泛性,推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给电子商务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发展环境。

(二)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干预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干预,在电子商务的运用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商贸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的监管,避免出现行业垄断以及工作重复实施的情况,而且在WTO的影响下,我国需要依照国际贸易的新规定,优化我国贸易环境,强化电子商务的运用效果,从而突显出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推动作用。

(三)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在我国商贸发展进程中,如果电子商务想要顺利的运行和发展,就需要有信息基础设施的依托,虽然说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较为薄弱,并且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商贸的发展,在整个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显得力量不足。所以说,我国商贸企业如果想要高效地运用电子商务,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推动电子商贸的顺利有序进行,只有在有关信息技术部门的支持和互联网企业的协助下,才能够强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商贸行业中的运用效果。但是在一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国贸企业管理者也需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引用,借助有效地竞争机制,逐步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效果,强化网络技术在我国商贸行业的运用效果。除此之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需要适当的进行升级和转型,争取能够在电子商务运行中发挥出其更大的优势,在互联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以及国贸行业的紧密融合中,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供应链,从而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强化物流运输效果。而且在此基础上,我国地方贸易部门还需要积极地引用关键技术,像网上支付技术、CA认证以及线上保密技术等等,逐步提升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为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安全运用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

(四)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法律保障机制我国商贸企业为了强化电子商务的运用效果,首先就需要在法律的健全方面加以重视,从而保障线上用户的信息安全,强化网络监管、经济交易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效果,逐步推进法律的修订效果,为我国商务贸易中的关税、税收、交易、版权以及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提供有关的法律政策支持,从而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强化商务贸易发展效果。另外,我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完善法规方面还需要立足于我国商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上,给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五)重视网络安全管理,保障线上交易安全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不光能够打破传统经济活动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了弊端,还能够优化电子商务环境,强化我国国际贸易的运用效果。但是在电子商务的运行过程中必须要以网络安全为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减少各种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进程。

第3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方法 课程 改革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国际贸易课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确保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从国际贸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国际贸易课是由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内容构成。因此,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是,在具体讲授时又常常出现理论深度不够,结合实践不到位,教科书和理论知识赶不上实际业务的发展等问题。同时,国际贸易理论在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业务也不断更新,知识老化速度加快。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学生们就会发现,几年前在教室里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按教材讲授,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解题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来获取知识,最后通过考试来考核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是目前高校中主要的授课方式。如果也按照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国际贸易课,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从教学现状看,国际贸易课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单一讲授的问题。

3、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在国际贸易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技能的倾向。其实,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理应将理论与实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的高校虽然也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作保证,从而使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落实,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 从国家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需要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将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领域与国际接轨。为适应这一新形势,为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事业培养更多的既懂得新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规则,又了解国际贸易运作具体程序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实施改革。

2、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程,其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法则与程序,并能从事外贸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课程也必须实施改革。

3、从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外贸经济持续发展,对外经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着要求标准高、多元化且竞争激烈等特点。外贸人才市场往往更青睐复合型、知识型、外向型、技能型、学习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必须加快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适应国家对外贸易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快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此,笔者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根据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案例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课程的案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相当丰富充实,如果选择恰当,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案例教学法关键是案例的选择。作者认为,选择案例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和价值性等原则要求;二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一个好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使案例教学法得以顺利进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大学商业学院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学生入学以后,除了在大一集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外,其余时间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大学期间每个学生可掌握近500个典型案例。中国的阿里巴巴网、海尔集团等多个成功企业的经验都成为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内容。

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主动性、参与性,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切忌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一言堂”,而是要善于通过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生动活泼地开展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使教学相长。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风的转变,虚心向受教育者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新一代人的迅速成长。

2、课堂讨论法。对于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案例,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讲授“出口合同的执行”时,可采用课堂讨论法来组织教学,教师需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案例小组,小组人数可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寡来决定,一般以6人为宜,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大家准备10分钟后,由每组选派代表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随时发言提出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这样,针对一个案子,同学们积极参与、勇跃发言、集思广益,既可避免出现冷场,同时也可以考察和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在采用此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控制好讨论的节奏,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把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在该课程的结业成绩中去,以激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讲解分析法。国际贸易课程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对于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以讲解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妥当。对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如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贸易逆差、贸易壁垒、出口配额、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WTO的基本原则等等,不仅要给学生讲清楚,力求讲深讲透,而且要通过具体实例,举一反三,使广大学生真正掌握,并会具体运用。讲解分析法的优点是比较节省时间,针对性强,突出重点,教师容易操作,有利于把握教学的节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缺点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一些讨论,以便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录像等形式讲授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热情、兴趣以及求知欲望。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是否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5、实践教学法。所谓实践教学法,就是将课堂教学从教室搬到外贸工作的实践中去。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安排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总体教学课时中予以落实。还应定期安排学生到进出口企业、海关、航运等部门实习,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践锻炼。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之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当然,全部实践活动都应在教师的参与、组织和指导下进行。

6、模拟实验法。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跨国界的商品贸易,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可采用建立外贸模拟实验室来达到实践的目的。要引入外贸模拟软件,通过电子模拟的手段,将外贸基本实践的过程,其中包括信息收集、市场预测、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对比报价、结算制单、合同履行等关键业务环节知识整合起来予以掌握,从而对如何做一笔外贸业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同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要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单据的制作、填充及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和指导下,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角色,比如进出口商或有关银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其中包括商务谈判、基本函电、信用证的审核、各种单据的填制等。一轮业务进行完后,可以相互交换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熟悉各个角色,掌握外贸工作业务的全过程、诸环节。

当然,良好的实验场所和外贸模拟实验室有关设备的质量,是确保模拟实验完成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按外贸工作实际流程的标准要求,建设好模拟实验室。

7、双语教学法。实行双语教学,是由《国际贸易》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该课程是冠以“国际”一词,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国际贸易活动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外贸活动的具体各环节需用英语,外贸工作人员需整天同英语打交道;不仅结算的所有单据全部用英语,而且需获取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与外国人沟通和交流协作等也都离不开英语。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熟练地用英语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能力。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双语教学必须灵活掌握,即双语教学中的中英文比重应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实际需要而定,切忌脱离实际走过场。

【参考文献】

[1] 冯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当代经济,2009(10).

[2] 申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当代经济,2008(9).

第4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非国贸;《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是输送到工作的第一线,因此高职教育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设置不同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就围绕国际贸易业务来展开,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贸专业必修课。从这意义上讲,《国际贸易实务》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在相关联的专业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管专业、会计专业等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大家知道《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先修课程作铺垫,国际贸易这概念对他们是非常陌生,如果仍然是按照国贸学生的教学模式,上课的结果要么是睡觉、要么是玩手机、要么就是在神游恍惚中度过一堂课。以下是我通过对非国贸学生的授课而得出的一些心得谈谈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一些浅见。

国际贸易从事的工作是涉外的,所以外语是必备的工具。《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很多英语,如果讲授《国际贸易实务》不涉及外语,那其实不叫国际贸易了,应该是国内贸易了。外语就是非国贸学生学习的障碍,这是我们老师在对非国贸学生讲课时碰到的最大难题,我来一一分析非国贸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是外语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不是国贸专业或外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多学生都比较差,他们一见到英语就怕,学生对我说的最多就是“我一见到英语脑袋就发胀”,“我一听到英语就就不想听了”。从《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内容来看,其中的磋商环节、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开立审核、单据的缮制都是离不开英语,这对于一见英语就害怕的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法学生根本学不进去。

第二就是对国际贸易的认知零基础,没有先修课程。我给物流管理专业、财管专业、市场营销、会计和金融专业上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第一堂课我问的问题是“你们听过国际贸易这个词吗?你们知道国际贸易是做什么的吗?”少数学生的回答说听过,其他的回答是没听过,当然对国际贸易是做什么也不知道了。《国际贸易实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全新的东西。有个营销专业的学生课后跟我说:“老师,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好深奥啊”。这是我讲完合同数量条款后对我说的话,这条款我是用中文讲解的。她说他们本专业的课程开始也是听不懂,后来专业课上多了,就慢慢听懂了,因为她的头脑了有了一定的营销专业课知识,所以后面开设的课程就听起来有感觉了。

第三就是学生对非专业课不重视。有个教财管专业的老师课后跟我说他们班有个有些学生很拽,课上这个学生没有好好听课在睡觉,老师叫他不要睡觉,他是这样回答老师的“我只对财管专业课感兴趣,其他一概不感兴趣”。虽然这是极端个别现象,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对非本专业的课不重视确实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提起他们的重视,也是我们老师授课时首先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要在非国贸专业学生中上好《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就要找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存在以上问题,我认为在教学过程要这样进行:

1、对学生对非专业课不重视的情况,授课老师一定要把国际贸易实务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关联起来,强调其重要性。把《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重要性摆出来。其实这些相关专业跟国际贸易还是联系很紧密的。比如市场营销对内就是国内营销,对外就国际营销,国际营销就是做国际贸易了;财管会计专业,外汇收汇核销就是跟他们密切相关;物流专业,运输就跟他们密切相关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

2、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是侧重点要不一样,比如营销专业侧重点是磋商和合同签订环节,物流侧重运输报关保险环节,财管会计侧重结汇环节。这样讲授的课对他们才有意义

3、大量引入案例讲解知识点,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知。案例本身就是外贸业务,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毕竟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就很抽象,如果照着书本上的说法去讲解未必能理解未必能学进去,所以一定要使用大量的案例解释基本概念,并告知他们在业务中如何使用,同时通过案例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4、要与学生互动。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所以与学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学完一个知识点要让学生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老师要把业务中容易出错的或碰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或者是在讲解问题是通过引导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来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

第5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6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外贸经济

一、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圈”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其中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利用其地理、环境和自身优势,逐步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步伐。廊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廊坊各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地满足主流用人单位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本地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为廊坊外贸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廊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2010年廊坊地区外商直接投资49070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廊坊市有三资企业542家。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必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践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密切注意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调整,注重教学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使命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带,廊坊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六大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台湾最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富士康和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更是加速了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变化,并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结合廊坊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引领学生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廊坊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谋划策。

2.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开设模拟实验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以廊坊的主导产业为例,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单据、合同履行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业务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廊坊国际贸易洽谈会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提高国际贸易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3.双语教学

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国内龙头内资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方式,达到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英文表述方式甚至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可以引用外文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同时丰富的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本地化

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为廊坊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的案例、数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并从中得到启发,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比如在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可以廊坊企业为例展开,2009年以来,廊坊实施建设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项目占2/3以上;其他进口国会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对廊坊出口产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廊坊开发区有很多内资企业在出口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选择廊坊本地企业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领学生为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廊坊本地需求,结合最新经贸政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廊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廊坊的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涛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第7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标准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与此相应,标准壁垒也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往往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标准先行。

一、标准与标准壁垒

我国在GB39.5.1《标准技术基本术语》中对标准做了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该定义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1.制定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或概念”。虽然制定标准的对象早已从生产、技术领域延伸到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并不是所有事物或概念都能够标准化或者能够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规范,而是那些比较稳定的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才是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2.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这就是说,标准的产生不仅是对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这些成果与经验都要经过分析、比较、选择、综合,反映其客观规律性,这样的“成果”才能作为标准制定的基础。

3.标准在产生过程中要“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这就是说,标准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应该是与各有关方面协商一致。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能考虑各方面尤其是使用方的利益,才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

4.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这就是说,标准是“由标准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的统一规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基本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做出了统一规定。1991年,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年第6版),给“标准”做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的最佳秩序和效益”。并且该指南进一步说明标准应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的基础上,并以实现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该定义明确阐述了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关于标准的目的、基础、对象、本质和作用等。由于它具有国际权威性和科学性,所以是目前被最为广泛接受和共同遵循的一种理解,尤其是ISO和IEC成员,这种遵循已经成为一种义务。

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层级分,标准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照强制能力分,标准可分为强制标准和建议推荐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建议推荐标准也具有很大的强制力,尤其当它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时候。按照标准化对象分,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发展到今天已经日益系统化、全面化,已经从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规定扩展到对产品材料、设计、生产、报废、回收等整个过程的规定,同时,现代标准更多地体现了对环境保护、人类健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进行规范,已经演化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规范工具。

二、国际贸易中的标准措施与标准壁垒

标准措施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产品的质量、性能、环保要求、制造过程对劳工权益的保护等等方面利用标准进行规范。标准措施的实施是对国际贸易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但不应视为是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必然的阻碍,构成了标准壁垒。这是因为,当标准措施被采用,该标准措施对符合其要求的产品的贸易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主要体现在便利市场交易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方面。

标准壁垒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涵盖了狭义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中的重要内容,是对上述非关税壁垒中的标准部分的归纳和提炼。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标准是对产品特性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非强制性规定,因此由此形成的贸易壁垒应纳入标准壁垒的范围。绿色壁垒是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组成的,是属于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范畴的一种非关税壁垒。从其主要包括的类型看,绿色壁垒中的国际性区域性国别性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属于标准壁垒研究的范围。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贸易摩擦高峰期,发达国家正积极搜寻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劳工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问题也随之成为热点问题。综上所述,所谓标准壁垒是指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标准壁垒、绿色壁垒中的环保标准壁垒、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壁垒、包装与标签标准壁垒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壁垒、企业社会责任和认证标准壁垒。

三、标准措施与标准壁垒的关系

就标准措施与标准壁垒的关系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标准措施都是标准壁垒,两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标准措施在设计之初都申明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不受侵犯、防止欺诈、鼓励提高产品质量等目的,所以标准措施的实施有其合理性,为规范国际贸易、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改善环境等有积极作用。标准措施只有起到了下述作用时才演变为标准壁垒。一是拒绝国外产品的进入,即绝对壁垒;二是提高国外产品的进入成本,从而降低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可称为相对壁垒。标准壁垒的本质是通过一些看似合理的标准措施的采用,实质上起到了阻碍外国商品进入或削弱外国商品竞争力的作用,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阻碍。

为什么标准措施会演变为标准壁垒呢?尽管WTO强烈反对把上述有益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绿色贸易措施等演变为一种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希望这些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工标准不会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导致在对外贸易中面对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的标准措施时,不能顺利跨越,从而使部分标准措施演变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标准壁垒;更重要的方面在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竞争力而采取歧视性的措施,或使国外产品不能享受国民待遇,采用双重标准;或滥用标准,制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以保护人类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劳工权益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导致很多标准措施演变为阻碍贸易的标准壁垒。

第8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32-02

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集实践性、操作性和涉外性为一体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训练,为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借助英语进行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只有进行双语教学才能解决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既懂得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需求的外贸人才。

二 目前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对今后在工作中需要大量接触英语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懂得如何用英语与国外的同行进行有效的接触和交流。因此,如果条件可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而实际中,往往受师资教学状况、学生的英语基础、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从教学中看,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水平受限,对双语教学认识和教学方法不足

我国许多高校目前缺乏双语型教师,现有的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英语,尤其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实际上,大部分能够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专门的英语教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又有限,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绝大部分院校专业教师没有外贸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双语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2.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影响教学效果

从招生角度来看,目前由于高校的扩张,一般院校招收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要弱于重点院校的高分生源,招来的生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听力水平和较大的词汇量。目前的教学状况是,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按教学要求将英语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和外语水平的双赢;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连累了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在短期内两败俱伤,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客观情况决定了一般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

3.双语教学的教材和参考文献较少

实际中,真正具有适应形势发展、具有学科特色、有利于进行双语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比较匮乏,为数不多的国外原版教材难度大,学生在使用时比较吃力,直接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很多高职类教材只是把母语教材原原本本地翻译成外语的教材,或是把外语教材翻译成母语的教材。这类教材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材料不充分,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供学生查阅的相关参考文献较少,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 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议

1.解决双语教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外语基础较好,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去进修外语,培养出合适的师资。学生的畏难情绪及因为英语水平不同而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方式表示欢迎,而一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则表现出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2.课程设置中要正确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实务在整个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要进行科学安排,既要对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又要对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帮助学生去认知建立整个教学知识体系。如商务英语阅读、泛读、口语等课程专业英语知识类课程和其他商务类专业课课程应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开设,函电、商务写作等方面课程最好紧随其后或同时开设。总之,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将会直接影响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3.结合实际,正确应用双语教学的方法

双语教学不能理解为简单地用英语教学,而应依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循序渐进,简单渗透。开始时教师用英语讲授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学会怎样用英语来表达内容。第二层次是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对内容的不同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熟悉,但是国际贸易实务讲授的一些专业术语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因此在授课初期要用英语讲解一些常用词汇与短句,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后再逐渐增加使用英语的频度。在实践教学中加大英语应用训练,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中多采用汉语,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课堂上也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需要补充和更新的内容。教学网站可以满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信息量大、贸易热点问题多、案例、实例分析多的特点,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自主训练。

4.整合教材资源

在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用非母语的语言去学习掌握陌生的知识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选择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国外教材内容丰富,叙述严谨规范,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反映了学科的前沿,大多配有多媒体课件。还大量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鼓励学生到外贸企业熟悉正在使用的各种英文单据作为教材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第9篇: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语言不熟练,或者没有经常性使用时,每要表达一定意思,总会出现先出考虑语法对不对的现象,这样反而妨碍了思想的表达。为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被曲解,就不纠正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试错、负强化等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正强化,总结等方式来传达正确信息。

4.严格使用学习评估方法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态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依据这种理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文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强化课堂学习的直接动机。

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是教师使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点的内容组织,系统并赋予连贯性的师生互动下收到实际效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示平台,各个教师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把其作为处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形成与系统专业知识讲述的大原则,有助于组织起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瑾:双语教学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王振宇邓弘: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5]马小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4).

[6]陈燕: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