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开放教育;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教学有效性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侵入高校课堂已成为日常现象,低头族的普遍化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强硬的制止学生使用手机从现实角度上来看也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_放教育的特殊性,开放教育学员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整体化学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以移动性等特点实现碎片化、移动化学习,将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融人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时间分配最优化,帮助开放教学学员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了开放教育构建智慧课堂所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综合现今国内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构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期为提高开放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2相关理论研究
1)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于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对于学生的学历、年龄、职业、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你想学、愿意学、用心学,在通过入学水平测试后就可以注册获取学籍,通过互联网登录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在线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开放教育学员还需定期的到学校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参加小组教学。在修满既定的学分之后,开放教育学员就可以获得国家认证的本专科学历证书,其中,对于达到学位条件的学生还将为其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2)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指在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从而有效培养、开发学生智慧能力学习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二是协作交流互动,智慧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而良好的协作要以良好的交流沟通为基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三是个性化内容推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推送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陛化学习需求。
3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必要性研究
3.1顺应时展趋势,提高教学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也不断入侵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根据网络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有率达34.5%,中国智能手机使用率高达74%。现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讲台上面声情并茂的讲课,学生在课桌下小心翼翼的玩手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犹如教师个人的“独角戏”一般。而为了制约这种现象,教师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往往效果并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时代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其一味的压制、制止学生玩手机,还不如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展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资源丰富性、移动陛来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趣味性。
3.2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1)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参与群体不管是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还是职业等方面都更为综合化、复杂化,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层次等需求也不统一。以专业课教学为例,部分学生专业课与其职业是直接对口的,因此本身对于专业课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其他学生由于从事的不是与专业课相关的职业,学习水平较低,若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的知识点,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成微视频、PPT等教学课件上传至移动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相对应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完善教师团队建设的需求
传统的开放教育是以远程网络教学和课堂面授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需要设计网络教学课程,身兼数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虽然想要兼顾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往往连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重构教师角色定位,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微课教学为例,教师之间分工明确,由微信公众号责任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微课程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以供学生进行移动在线学习,由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角色定位清晰,减轻教师所承担的职责,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助于集中各种教师资源使学生能获取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4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大多以翻转课堂、微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教学模式来创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在结合相关学者对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相关研究以及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开放教育教学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l。
如上图所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的构建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组成。在课前预习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同时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多媒体音频、动画等媒介资源制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等在内的微课程,并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以供学生的移动学习。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有职业的人,无法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全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间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最大问题。而教学微视频大多控制在5-10分钟,其短小精悍、目标明确的特点十分适合开放教育学员的需求,他们可以在上班途中的地铁上、公交车上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登录到微信公众平台,选取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微视频进行学习,抑或是在休息期间,完成相应的微习题以清晰了解自身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状况,从而实现时间分配的最优化,最大化满足不同开放教育学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部分,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大多很久才能与教师进行一次课堂面授教学;另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过程发生在课外,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一次好机会,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线移动学习过程中所积压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讲解以消除学生的疑虑。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开展小组协作活动。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学生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小组协作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贤ǎ心灵的碰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完结,课堂教学之后,教学还应为学生分配下一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馈的问题教师还应对相应的微课程进行优化补充,方便学生的课后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实现了开放教育学院个性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智慧课堂;大数据;动态学习数据分析;课堂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21-04
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当今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美国许多高校和基础教育领域十分重视大数据的应用,2012年美国国家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我国也有不少学校和教育软件企业进行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探索。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改进学习行为,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构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慧课堂的提出及发展
人们对智慧课堂的理解总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从教育视角提出的,另一类是从信息化视角提出的,本文所使用的概念是后一类。在英语中,关于“智慧”的表达有三种,即Smart、Intelligent或Wisdom。2008年,IBM最早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随后出现了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课堂等概念。IBM使用及广泛推广的“智慧地球”是“Smart Planet”。因此,现在人们所说的“智慧课堂”是智能化课堂(Smart Class),主要是从信息化的视角理解的,即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和课堂的智能化,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智慧化。
基于信息化的视角来分析,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从早期的辅助手段向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传统课堂向信息化、智能化课堂发展,对智慧课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目前对智慧课堂概念的定义也有多种类型。比如:有的学者定义“智慧课堂”是物联网和教育云端等新技术于一体的智能课堂;[1]有的认为“智慧课堂”重点在课堂中的应用,是通过云计算、网络技术、应答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展开;[2]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系统,具有课前多媒体电子教材预习、课中互动教学、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等功能,为实现“颠倒的课堂”和学生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全面支撑[3]等等。
实际上,智慧课堂的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与融合而逐步发展的。当今社会进入教育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改进学习行为、变革传统课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里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概念。
二、智慧课堂的概念
所谓“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的提出与发展既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产物,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不断变革的结果。
对上述智慧课堂定义的理解,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智慧课堂的构建依赖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
数据改变教育是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说,数据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最为显著的指标,比如:学生识字的准确率、作业的正确率、多方面发展的表现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次数、时长与正确率,师生互动的频率与时长等。在课堂教学中生成了海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挖掘和分析离不开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智慧课堂从依赖于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转向依赖于对海量教学数据的分析,一切靠数据说话,依靠直观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实现了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
2.智慧课堂基于全过程动态学习评价和智能推送
传统课堂上每位教师常常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很难及时把握和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智慧课堂基于全过程动态学习评价和智能推送,有效地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过课前富媒体预习材料和作业,进行预习测评和反馈,深化学情分析,优化教学设计,便于精准教学;通过课中推送随堂测验,进行实时检测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课后作业数据分析,实施针对性辅导,为学习者即时推送合适的个性化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智慧课堂采取“云+端”的教与学服务方式
智慧课堂的实施基于云计算技术、采取“云+端”的服务方式,部署和应用智慧课堂的信息化平台――智慧教室,其主体由微云服务器、端应用工具、云平台等组成。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提供学习资源管理与服务、教育信息管理、多元化评价等功能,通过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的无缝连接和智能化运用,打破了传统意义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时空概念,具备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功能,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使传统课堂发生了结构性变革。
4.课堂是翻转课堂进入2.0时代的最新成果
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基于教学视频的应用将传统教学流程颠倒过来,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大数据时代强调数据分析和应用,基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持,从一般性观看视频转变为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及反馈,从“先学后教”转变为“以学定教”,从对课堂的控制转向基于数据的动态学习分析、即时反馈及据此实现的教学机智,已经从早期的“流程颠倒”的翻转课堂1.0转变为“结构性变革”的翻转课堂2.0,从而实现了大数据时代的“智慧课堂”。(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与智慧课堂的关系见表1)
三、智慧课堂的信息化平台架构
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前提是具有先进、方便、实用的工具手段。为此,需要构建基于学习动态数据分析和“云+端”应用的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应用功能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功能由从下至上的四个层次构成,主要包括:
(1)资源管理与服务层:主要是进行学习资源的管理和提供服务,包括课程标准、全科电子教材、各类题库系统、教学动态数据和教育管理信息。
(2)多元评价支持层:提供对学习和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服务,包括测试系统、GPA综合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动态评价分析系统。
(3)端应用服务层:提供智能终端的学习、管理和应用功能,包括微课制作与应用、学习资源推送、端应用工具、第三方APP应用等。
(4)用户实现层:提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应用程序和方法,最终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信息支持。
四、智慧课堂的教学结构模型
智慧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实现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不断改进的结果。大数据及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们从与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对比来分析智慧课堂的教学结构模型。
1.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的是“5+4流程”结构,即包括教师“教”的5个环节和学生“学”的4个环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共同组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了教学持续改进的过程循环。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课前环节
(1)教师备课:教师依据上一次课学生作业和教学经验进行备课。
(2)学生预习:学生对上一次课堂上布置的预习内容进行预习,但预习结果的反馈要到上课时间。
课中环节
(1)授课实施:教师依据备课方案进行讲授,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听课。其间,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部分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实现了部分互动。
(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的作业和预习任务。
课后环节
(1)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第二天或下一次上课时递交给老师。
(2)批改作业:老师在收到作业后完成作业批改,批改的情况往往难以及时反馈到下一节的备课中。
(3)评价反馈:老师将作业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通常需要两三天之后。
2.智慧课堂的教学结构
智慧课堂教学采用的是“8+8流程”结构,即包括教师“教”的8个环节和学生“学”的8个环节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共同组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了教学持续改进的过程循环。智慧课堂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课前环节:
(1)学情分析: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提供的学生作业成绩分析,精确地掌握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学情资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教师向学生推送富媒体预习内容(微课、课件、图片、文本等),同时推送预习检测的内容;
(3)学生预习:学生预习教师推送的富媒体内容,并完成和提交预习题目,记录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
(4)课前讨论:针对预习中的问题,学生在论坛或平台上进行相关讨论,提出疑问或见解;
(5)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学情分析结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预习检测统计分析和讨论的情况,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课中环节
(1)课题导入: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主要通过预习反馈(对学生提交的预习检测统计分析)、测评练习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导入新课程,提示或精讲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2)展现与分享:学生展现课前自学成果,围绕新课导入进行演讲展示、分享观点,并重点听取在预习中理解不透的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新任务下达:教师下达新的学习探究任务和成果要求,并下达任务完成后的随堂测验题目,推送到每个学生终端上;
(4)合作探究:学生开展协作学习,主要包括分组合作探究、游戏教学等方式,教师设计活动,为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后提交成果并展示;
(5)实时测评和反馈:学生课上完成课程导入和新任务后,进行诊断服务,完成随堂测验练习并及时提交,得到实时反馈;
(6)精讲与点评:基于数据分析,教师根据测评反馈结果对知识点难点进行精讲,对薄弱环节补充讲解,重点进行问题辨析,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新任务中遇到的问题;
(7)巩固提升: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弹性分层作业和任务,对所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运用巩固,拓展提升。
课后环节
(1)个性化推送:教师依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课后作业,推送学习资源;
(2)完成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提交给老师,得到客观题即时反馈;
(3)批改作业:教师批改主观题,并录制讲解微课,推送给学生;
(4)总结反思:学生在线观看教师所录解题微课,总结所学内容,在平台或论坛上感想与疑问,与老师、同学在线讨论交流,进行反思。
五、智慧课堂的主要应用价值
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对传统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特色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构建建构主义理想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理论,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智慧课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非常好地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所提出的较高要求。智慧课堂按照知识建构螺旋上升的特点,围绕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闭环,利用多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智能设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立体化沟通交流,有利于开展协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
2.促进课堂形态的重大变革
智慧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深度应用,使课堂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新技术、新媒体和智能终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与支撑环境,为师生建立了更为开放的教室和课堂活动。例如,云端智慧教室无传统的讲台与黑板,课桌以分组讨论方式摆放,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的交互协作方式,教师面向学生教学并直接融入小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手中的任意移动终端设备(手机、PAD)实现书写并向教室内大屏幕投射,教师常用的PPT不仅仅可以一帧一帧展示用,而且可以进行任意的手写、标注、推演等,传统的课堂已经变成了数字化的“体验馆”、“实验场”。
3.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颠覆”。从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能力培养;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望屏解读”向师生共同使用技术转变,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立体化,无障碍地进行即时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实现富媒体化、智能化、碎片化,按需推送、实时同步。课堂结构发生了变革,教学进程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习与智能测评在前,教师依据课前测评分析,有的放矢,分层教学,通过微课吧、分组讨论、精讲点评、分层练习等方式组织更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能够给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作业,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4.构建全过程学习评价体系
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的诊断评价和反馈。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提供测评练习,教师能够快速地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做出诊断评价。例如,通过智能评测系统实现数字化作业或预习预设的问题评测,收集、判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自动数据分析与反馈,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及时、准确、立体的信息,据此实现有的放矢的备课,选择适应的教学策略。通过随堂练习及评测系统,进行实时测评、统计,快速分析与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内容,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展示了教学艺术。基于数据的分析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依据,通过课后作业数据分析和反思评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
5.实现智慧课堂的常态化应用
智慧课堂取得实际成效的前提是常态化应用,常态化应用的前提是具有先进、方便、实用的工具手段。通过开发应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提供“微课”制作与推送功能、动态学习评价与数据分析功能、灵活方便的智能终端应用功能等,实现常态化教与学的应用。例如,“微课制作与应用平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视频制作和应用工具来说,更加简单、方便、实用,使得智慧课堂的实现,不再只是表演阶段,因为技术足够的简单与方便,教师能快速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随堂录制的微课,因为其足够的“小”、足够的方便,让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实现了常态化。师生“端应用工具”是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教学工具,支持包括苹果、安卓、windows在内的多应用平台,可以实现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立体沟通,同时师生间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随时随地问答、讨论与教学交流,保证了基于“端”的教与学应用常态化。
参考文献:
[1]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中学版,2014(4).
一、搭建智慧校园教育教学平台,实施智慧教学
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区别在于,数字化校园重在软硬件搭建,而智慧校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重在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整合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打通软硬件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智慧校园发展。为学生、老、家长构建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管理、便捷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及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智慧校园采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贯穿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只有一位老师进课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首先,教师可以带着手机终端或平板,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将学习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进行播放。其次,互联网上有大量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的课堂实录视频,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可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所利用。教师可以在课前对这样的视频进行剪辑,做成“微视频”在自己课堂的某个环节处加以穿插播放,“邀请”这些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出面”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事先与他们取得联系,通过网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实时对话、互动。如下图:
二、建设在线学习平台,促进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个性化学习已越来越成为可能。学生对课堂上知识的学习也会慢慢地减少依赖,转而更多地向互联网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时,可能提前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相关的知识。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发生变化。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学校在线学习平台,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将会在学生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线平台功能,学生学习的路径将会更加多元,学习空间将会更加多样化。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的教学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课堂内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关注课堂外学习空间的教学组织。学校也将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营造更广阔的校园文化,把教育教学工作延伸到更广阔的平台。比如,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线向教师请教问题,实现“一对一”个性化学习,或与同伴交流学习心得等。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及时性,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帮助无疑将是巨大的。
三、构建家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移动APP的家校互动平台是一套应用于教育系统的高科技信息互动平台,它是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可实现学校与班级动态查询;学生到(离)校刷卡,平台自动将学生到(离)校信息发送到家长的手机,有效地解决了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和忧虑,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老师还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考试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既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解决孩子任何时刻出现的问题,又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共同分享孩子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使孩子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它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三代“班班通”
第一代 多媒体设备“班班通”。这个阶段强调的是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机、幕布(硬软)、视频展台、中控,为放置设备而必须有的铁制讲台及校园的网络部署。实现的功能是利用班级内的计算机调用服务器课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此阶段的特征是:以设备为主导,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率及设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第二代 人机互动“班班通”。这个阶段聚焦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大屏上,在多点触控技术以及一系列教学工具类软件研发上有所突破,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和很好的感受。此阶段的特征是人机交互,较好地避免了第一代设备用户体验生冷的缺陷。
第三代 智慧课堂“班班通”。此时的“班班通”已经完全脱离了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而是从应用的角度对“班班通”进行重新定义。“多维度”,其服务范围既有宏观的均衡教育,也有微观的个性化学习,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深应用”,即资源的深度挖掘,可实时生成微课程,既可供教师教研、反思,又可向学生个性化推送。“转主体”,以学生为设计主体,增加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甚至由学生完成教学主导。“巧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跟踪,为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未来教室的4大关键性趋势
第三代“班班通”时代的到来,为未来教室建设指明了方向。以下是未来教室的4大关键性趋势。
个性化。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人力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无法为每位学生定制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未来教育将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使得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协作化。受空间的限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单向传输为主要形式,师生和生生之间鲜有协作。网络的出现,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学习也由个人的、机械的记忆转变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未来教育的协作,不仅发生在教室内部,也发生在教室与外部、教室与教室之间。
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是教育与外部的互动,一方面,新型课程资源不断涌现,慕课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更多的人——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互动。未来教育必然会引入更多外部因素,使得教育更加多元化。
泛在教育。无处不在的网络和触手可及的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为未来教育增加了泛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
未来教室的整体解决方案——“智慧课堂”
[摘 要]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以生命作为终极关怀对象,着眼于生命健康、积极和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总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元素。因此,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实现解读过程中自由与严谨、开发与保护、尊重与引领、生动与有效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文本解读 个性化 辩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7
“文本解读个性化”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命题和实践共识,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境界,“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基于生命、始于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它以生命作为终极关怀对象,着眼于生命健康、积极、可持续的发展。然而,教学现实中,我们总能在“文本解读个性化”课堂上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细节,感受到有些不和谐的氛围。尤其在新课改思想潮席卷教学之时,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急于“照葫芦画瓢”,于是课堂自由了,拓展了,温情了,却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严谨、保护、引领和全效。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度”,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其实,我们应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努力实现解读过程中自由与严谨、开发与保护、尊重与引领、生动与有效的有机统一。
一、自由与严谨的统一
自由是人精神的本性,把自由的精神贯穿、融合于课堂教学,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根本诉求。黑格尔说:“只有消除人精神的束缚,精神才能生长。”自由体现在与知识的“相遇”中,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喜悦和由此激发出来的创造欲;体现在与教师的“相遇”中,就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自由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自在、和谐、安宁、怡然。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由。这种自由是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民主思想的解放、创造心灵的飞翔。人只有处在放松、自由状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创新的灵感,流淌创新的思想。然而,若是自由“过了火”,是否演化成“松散”“散漫” “涣散”呢?“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倡导自由,于是自由的精神在课堂遍地开花。一些教师似乎理解为把一切的条条框框抛弃掉,就是还学生以自由了。可是,这样的自由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想说就说,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倾听;想学就学,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自觉;想动就动,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稳重……这种过度、过火的“自由”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是终身的,是不可弥补的。正如克雷洛夫提醒的那样:“不要过分的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其实,对课堂教学而言,自由与严谨并不矛盾。“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正是需要建构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实质应该是自由的,而其形成应该是以“严谨”为保证的。严谨并不一定意味着约束、限制、捆缚等,严谨的真正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自由的梦想,由“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自由而严格,规范而解放,课堂将引发智慧有节律的碰撞,萌发思想有韵致的声音。
二、开发与保护的统一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粹”,天生蕴藏着巨大的道德潜能和智力潜能。但由于教育环境和种种条件的制约,人的潜能往往处于“半醒”状态,即人类自身的资源,只不过被开垦和利用了小小的一部分。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技巧和艺术,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潜能开发,理应成为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价值取向,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潜能开发的要义在于使学生具有热爱创造的自由意志,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独立自尊的人格力量。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呵护、关怀并张扬学生的生命冲动意识,使其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而起,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潜能的充分、自由而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理想境界。发挥优势,发挥潜能,发展个性——这样的开发是必要的。然而,开发也应该适度,切不可一味地关心眼前、当下的利益。急功近利的开发是短命的,带来的是“后劲不足”,或许最终收获的只是“昙花一现”的伤感与吁叹。成尚荣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是的,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小露珠那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表现欲和创造性,无微不至地保护学生的人格、自信、勇气、兴趣等。一句话,教学的保护,是对学生想做“好孩子”的愿望和意识的积极稳妥的扶植。保护的对立面是“挫伤”“扼杀”“泯灭”,我们切不可盲目追求教学的“立竿见影”“简单速成”,让教学这支“双刃剑”封杀学生的可塑性发展。基于保护的开发,要求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原谅学生目前的落后,并用真诚的期待、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任何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追求,都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其实,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文本解读个性化”也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三、尊重与引领的统一
教学的本质不在传授,而是激励和唤醒,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缺乏引领的教学,会导致自由精神的禁锢,独立个性的压抑以及创新思维的摧残和健全人格的没落。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是基于智慧的智性引领,是基于尊重的德性引领。一说到“尊重”,有的教师就不敢否定学生,不敢纠正学生,怕背上“伤害”“冒犯”的罪名。事实上,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尊重”是对学生的表达不置可否,这是对“尊重”的狭隘理解;如果对学生的偏颇解读不加以引领,让学生错误的思想泛滥,这是对“尊重”的人为扭曲。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谬误也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学生想对没有,说对没有,做对没有,这些都是需要直面和评判的。对孩子作出的任何无关痛痒的迁就、低俗的认可和廉价的表扬,只会让学生的认识领域和精神天地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给他们精神世界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责任。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应成为对话中的价值引导者。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呼唤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尊重,更渴求教师必要的、科学的、睿智的价值引领。精神唤醒、精神培植、精神建构,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教师理直气壮地用智慧引领智慧,用人生感召人生,用真理启示蒙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应该通过对学生生命至真至诚的关怀,细致入微的体察,促使学生生命之魂发生质的转向,从而无愧于“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无愧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
四、生动与有效的统一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迫切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微变革微创新,对课程改革进行深思考、新理解,促进教育智慧生成。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寻找智慧优教之“道”,应立足变革,寻找智慧优学之“道”,应结合校情,寻找智慧优质之“道”。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育智慧 优教 优学 优质
作者简介:蒋玲,女,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教学智慧体现的是一种透视实践、改造经验、提升自我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核心由实现正确结果和知识解析转变为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活动也由关注表现形式转变为关注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课堂就事论事、对学科缺少整体性思考转变为重视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发展学科思想与方法,课堂教学由更多的基于知识解析的单课时教学转变为系统的单元整体设计。在此教学改革形势下,笔者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试图更快融人到这个体系中来,在学科教学中努力探索教育智慧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寻找智慧优教之“道”
1.教师需要丰富知识。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科学发展个性的学科,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丰富知识。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质、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必须具备专博相济、深广结合的知识结构,如历史学、文学、法学、心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再次,需积累相当的教育理论知识,用教育理论去正确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合理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
2.树立以德树人的教学观念。首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和了解学生,要从平时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还应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把握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道德脉搏,开展个性化教学。其次,课堂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激情入境,点燃参与课堂学习的火花;精心预设,增强参与课堂的意识;“两头”兼顾,唤醒参与课堂的热情;诱发认知冲突,激发参与课堂的动机;引入竞争机制,带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再次,从学生视角设计活动。教师要擅于创设“以生为本”的绿色课堂,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关注一个学生成长到关注一群学生成长,从关注学生成绩质量到关注学生健康、生命。在此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还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剧场、心灵体验、主题活动等情感体验式学习,都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二、立足变革,寻找智慧优学之“道”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带来了大量的鲜活问题,给我们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例如,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怎样在课改大潮中做一个智慧教师?以下是笔者在智慧教育下的一些探索。
1.“小课堂”变“大世界”,教师教法变了。在学习八年级“自我负责”这一内容时,笔者选取部分班级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学习该内容的前一周,笔者把课件发给四个组组长,让他们组织本组学生对课件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然后指定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该组修改后的课件,发言人从对课本知识点的重新归纳,时政热点、背景材料、音频资料的更新变动,作业形式的改动,课件、动画效果的改动等等进行述说,每组给十分钟时间,最后五分钟,教师再把本课内容总结一下。这样的课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兴趣高,成就感强烈,知识掌握扎实,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等也得到提高。
2.“小问题”变“大家论”,学生学法变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开学第一课时前,笔者布置学生把寒假期间的国内外重热点新闻材料找出来。学生动起来了,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视频,出彩中国人精彩片断解说,索契冬奥会赛况播报……学生边播放边谈自己的认识,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同时,更使自己获得更强的自信心和价值感。这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自觉转变成“我要学”,自觉探索问题,自觉归纳知识,实现问题驱动学习。
3.“小课件”变“大展厅”,师生互动方式变了。学习八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公民”中“要培养良好的民主意识”这一内容时,笔者问:“请大家分享一些你听过看过的表现具有民主意识的事例”。许多学生马上举手说:两会期间,北京月坛中学学生李艾等三位同学去两会代表委员驻地,送上了《减少阴霾天气,大力推广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的措施》的建议;杭州两位小学生给市长写信建议地铁建设的细节……这时笔者装着很茫然的样子,想知道详情,于是几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多媒体设备马上找出相关材料和同学们分享。
4.“小活动”变“大社会”,个性化作业形式多了。智慧教育助推作业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的个性化作业形式。
其一,展示自我,动手画像。初一新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学校,需要尽快了解和认识。结合初一思想品德的第一课“认识新朋友”的相关知识,教师布置了电子名片制作比赛,要求学生在信息课上,用个性化形式制作电子名片向身边的同学介绍自己,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当场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学生在这种富有个性的展示中“推销”了自己,也从中更快地认识了新同学。之后,在学习“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关的礼貌交往、理解与宽容、竞争与合作等知识时,笔者会找机会让部分学生即兴为身边的同学“画像”,教师在电脑上马上记录学生的表述,然后由该学生课后为其制作新的电子名片。前后的名片对比,相信对学生的心灵是有触动的。
其二,课前五分钟时政播报。笔者课堂的前五分钟的主角必定是学生。课前学生通过信息媒体搜集国内外重热点新闻及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新闻,每节课由两位学生简洁明了地脱稿播报。这样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进行增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会重视自己的音量、举止,无疑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
其三,搜集励志视频、名人名言、故事。学习自尊自信、自我负责、明辨是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等知识前,笔者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搜集名人名言、格言、励志故事、视频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如播放仅存上半身的残疾人“力克·胡哲演讲”、“无腿励志歌手”陈州传奇故事等视频,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查找的关于自尊自信的诗歌,展示查找的与人为善的格言……学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与鼓舞。相信上台展示的学生们是一辈子难忘这一刻的。
其四,制作主题手抄报。在教授“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时,恰逢全国交通安全日,就布置了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手抄报。确定“文明交通”主题后,教师要求小组分工协作,上网查找相关材料,然后根据合作情况、版面设计、内容等进行评奖。这种形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又把课程中竞争与合作、自我保护等知识进行了有效地运用。
其五,记录美与发现美。不少独生子女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种倾向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基于此,初二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布置学生每天记录欣赏、赞美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活动进行三个月之后,笔者开展了一节对生活课堂、生命课堂探索的活动展示课,学生在“记录美、发现美、绽放美”三个环节中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尽情表露出来。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出谁每天认真做了记录,谁受到欣赏赞美的次数最多,哪些事情最受同学们关注。这种富含正能量的学习方式,相信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结合校情,寻找智慧优质之“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九年一贯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我校提出“九年一贯,提供更好的教育”的办学主张,提出“九年三段制”。三个学段教育目标一致,呈递进式教育体系。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其优势是可以打通中小学段之间的教育分割,学科教学、学生培养、资源调配等可以做到整体设计、前后贯通、上下衔接。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是低、中学段品生、品社课程的延伸与发展,低、中年段的品生、品社课程是初中学段思品课程的启蒙与基础,做好这三个学段相关课程的无缝衔接对“一以贯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良好品德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将对这三门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智慧地建立起优质的校本化思想品德课程。
我们整合课程的思路是:首先是课程目标上整合。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建立起统一而又递进式的学科教学目标。低学段重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中学段重在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高学段重在引导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思想品德发展。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整合。三学段分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生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开展适宜的如阅读、搜集、访问、讨论、辩论、制作、观察、调查、项目研究等教学活动,达到认识、体验、感悟、提升能力等教学目的。再次是教学资源的整合。把原来分布在三学段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共用,建立学科资源库。
这些教育实践中的微变革微创新,反映了教师对课改的深思考、新理解,是教育智慧生成和培育的途径。
1.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系统内部之间符合非线性关系,能因果联结、交互作用、远离平衡态,那么系统可能会从一个均匀、平衡、简单的状态变为一个有序、非平衡、复杂的状态;同时,其经过涨落的诱发进入自组织状态,这是系统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不断层次化、结构化的过程。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开放,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充分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的交换,这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先决条件;第二,远离平衡态,因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能量分布相差较大,因此,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态,它是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第三,非线性,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来自于开放的不平衡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交互和自发的矛盾运动,从而使系统形成相干效应和协同效应,推动系统有序化发展;第四,涨落,即系统内部对平均值的偏离,它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2.教师教育智慧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处于“他组织”状态中。“他组织”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项被赋予的任务。在“他组织”状态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自身所在组织的牵制,教学过程强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内容强调高度的细节化和完整化,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和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其所从事培养人的活动更具个性化和复杂性。教师成长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性。所以,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理应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多维解读。
二、自组织理论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解读
教育智慧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的学识、机智、敏锐、精神等个性化的东西向外的喷涌和投射,表现为一种状态、品质和境界。
1.追求于自由的生存态度
教育智慧归根结底是教师的一种自由的生存态度。在实用主义的支配下,知识等同于信息,教学等同于考试,科研等同于职称,发展等同于“荣誉称号”。人们在自得于自己履历表上一项项“标志性成果”的同时,却患上了“职业倦怠症”。智慧型教师摆脱了教育职业的谋生工具属性而达到了自由的境地,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实现自我。智慧型教师具有探索教育问题的强烈意愿,拥有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不仅把教书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把教育教学看作是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
2.表现为创造性的行为方式
教师教育智慧还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方式,这意味着教师对教育常规的打破和超越。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教育观的不断更新,包括准确地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树立新型师生观以及教学观等方面。这是缘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第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缘于时代呼唤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第三,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这是缘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迷恋和追求,缘于教师创造的激情和热情,缘于教师进取的志趣和努力的热忱。
3.实现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现象学代表人物马克思•范梅南指出,教育智慧的核心指向,在于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关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着各种境遇和挑战,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真正去关心学生,采取适切的教育行为使教育情境具有教育意义。智慧型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强调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智慧型教师在课堂中会正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不是运用权威武断地控制或消极地搪塞学生,他们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更多地融入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思考。智慧型教师应把自己对生活饱满的热情和人生阅历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体悟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悟逐渐生成的。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经验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借助观察、反思、顿悟和总结,以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教育智慧不是教师在某一阶段就能形成的,它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伴随着教师自身体悟形成的教育智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育智慧是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因每个教师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性格特点等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每个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独特的、个性的,它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大放异彩。第二,教育智慧是教师独创而不可模仿的。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操作指南,也没有工作细则,是不可教的。它是教师在教学自由状态下表现出的随机应变。第三,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智慧型教师不仅能按照事物的固有尺度来衡量和评价教学,也能从美的视角来观照教学活动。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1.开放性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
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是一个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通过内外相互作用而达到内部重组织的过程,开放性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处于自上而下的学校行政权力体系中,教师接受外部指令进行教学,处于“他组织”中。而教育教学工作是情境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灵活地处理教育事件。只有打破科层体制的界限,以各种形式进行自组织,打破各自的利益堡垒,才能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首先,政府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完善政策导向,以法规的形式具体确定教师交流的方式、时间、程序、评价等,确保教师交流有章可循。其次,建立教师自主交流的综合激励制度,对交流的教师可采取住房补贴、评职称优先等政策倾斜。最后,各学校可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间的互助和分享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2.远离平衡态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
一个有活力的教师群体必定是一个非平衡态的、差异大的、非均匀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群体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远离平衡态包括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的非平衡。对教师个体而言,生成教育智慧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与行动研究。教育智慧很难普遍化为一种法则或行为方式,只有通过教师主动地反思与探索,才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经验是一种雏形的智慧,经过教师自觉主动地反思,经验会逐步升华为教育智慧。应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科层制度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很少与他人进行信息的交换。教育智慧作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资源,教师往往会因为职位晋升、专业发展等因素而不愿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因此,学校可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对愿意分享的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激励,使整个教师群体偏离平衡态,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内部条件。
3.涨落是教育智慧生成的直接诱因
从系统的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衡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看,这种偏差是发展过程中的非平衡性因素的表现,是同一之中的差异。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处于绝对静止的平衡状态。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涨落。首先,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会作用于教师而不断地产生一些小涨落。教师可适当地利用这些小涨落,通过非线性作用发展为巨涨落,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其次,面对课堂内出现的突发状况,教师要勇于尝试新方法,积极利用好各种偶然现象,不断地“转识成智”。彰显教师教育智慧的课堂并不是提前安排的,不是在预设中生成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上突发的状况,不断提高课堂教育智慧的水平。
4.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动力
[中图分类号]C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21-01
要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仅仅做知识的传授者已远远不够,必须跃升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教书育人的新内涵,是教师带有划时代意义的角色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创新人才的培育者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它取决于能否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解脱出来,实现教育思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的转变。因此,教师重视自己的“教”是无可非议的。绝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好。而如何指导学生“学”,大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指导不力。重教轻学必然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的活动多于学的活动,甚至让学生围着教师转,由于教师教的内容来自教材,进而又让学生围着教材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更不可能摩擦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得再好也只是一种外在力量,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化,这个内化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成为这一过程的引路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敢于向教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在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里纵横驰骋。
一、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要成为智力资源的开拓者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智慧价值高的知识。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授方法,给人以智慧。这里所说的方法,是指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思维方法尤其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潜能,只要着力加以开发,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就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创新能力的人。
二、教师要讲好每一堂课,更要善于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当我们向传统教育挑战时,切不可误认为不要讲授。我们反对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无的放矢的讲授、满堂灌的讲授,而不是否定讲授。相反,我们提倡教师认真地讲好每一堂课,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热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寓科学方法于讲授内容之中,有意显示自己的思维方法。这样的讲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智慧,学生从教师讲授中不但获得了科学的结论,而且能受到方法论的启迪。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讲授,因为这种讲授本身就是向传统教育思想挑战。做到这一点虽已不易,但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把给人以智慧的讲授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学生思维的扩展、知识的内化、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形成,是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是讲授者,更应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三、教师要重视统一性的教育,更要重视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情智课堂;情智交融;情智奔涌;古诗学习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它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与美感。在古诗的历史长河中尽情欢快地畅游,在古代圣贤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们踏着时代的气息,继续徜徉在文学瑰宝的洗礼与滋养中,拥有更加诗意的美好人生。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不足六十篇,所以,要扩大小学生的古诗阅读量,就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殿堂,使其感受古典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语文教学要根植于课本,又不能囿于课本;立足于课堂,又不能局限于课堂。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能力。
一、情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古诗年代久远,有的语言深奥晦涩,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教师,如何巧妙地创设情境,应当拉近学生与诗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热爱古诗的学习与赏析。经过钻研、探究,我采用反复诵读、创设情境、自学诗意、合作探究诗情、配乐升华诗情诗境、表演再现古诗情境等多种情智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情智教学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古诗词积累和感悟加工能力,这样在古诗课堂的教学中才会有灵气、有号召力。
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反复琢磨、探究出灵活多样、激趣生情的情智教W策略,不断发展创新激发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着力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更加智慧。
1.反复诵读,重在指导读出诗词的韵味
古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又耐人寻味。所以,诗词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指导学生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策略,王崧舟老师说:“吟诵就是理解、就是对话、就是以心契心,吟诵使诗人重新活在了我们的心上。”课堂上,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赛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加强古诗词的朗读指导和点拨启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诗词朗读能力,也能增强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情趣。
2.研读词句,重在将文本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画面
我们常说“一诗一画面”,古诗通过精妙的语言文字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形态各异、情趣盎然的画面。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入情入境的音乐,激发学生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在学生们大胆、合理的猜测与想象下,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加入各自感悟和想象的个性独特的画面。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小令,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五幅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乡村画面:溪前茅檐、微醉翁媪、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和小儿卧剥莲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象,因而课堂就出现了个性鲜明、赏心悦目的精彩画面创造。
3.补充资料,重在深入感悟“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诗情诗境
古人留下的每一首诗词都寄托了诗人或悲或喜、孤寂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怀,因而具有独特迷人的魅力。这些独特不一的情感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诗歌的情感、情怀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与人生遭遇中的自然流露。如南宋词人李清照后期笔下的经典词作大都是她南渡后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生活的真实写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只有十个字却全面概括了她的悲惨遭遇。所以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恰如其分地把这些课外资料适时地插入具体教学中,这对诗情诗境的深入把握和体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古诗情智教学的一个大智慧。
二、情智交融,点燃学生拓展古诗的激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将课内所学古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古诗的阅读中去。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本首诗词的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学期一本教材就只选取四首古诗,这和浩瀚如海的古诗词作品相比、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都相差甚远。所以古诗词教学我们必须进行同类主题古诗、同诗人其他作品的资源整合、补充拓展,有助于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鉴赏诗词方法拓展迁移到课外。拓展延伸,重在以诗激趣、抛砖引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比如,我在教王士G的《题秋江独钓图》时,拓展补充了《江雪》和《渔歌子》两首同主题的诗词,在巧妙的对比赏析中,挖掘渔翁的不同形象,从而感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怀和诗境。这可谓是在情智的互融中,点燃学生拓展延伸古诗课外学习的激情。
三、情智奔涌,培养学生运用古诗的豪情
孙双金认为情感为智慧的生长提供动力支持,并且把握着智慧的方向;智慧则为情感寻找深刻的内涵,并且提供着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啊,情感和智慧的共生,激发了学生古诗学习的潜力,也鼓舞着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1.浅吟低唱,开展古诗诵读比赛活动
现代教学新理念倡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这是学生与诗歌、诗人的对话,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学生个人见解和智慧的真实抒发。古诗的学习重在朗读,在反复吟咏、低声传唱中体会感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开展古诗比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与激情,同时,对其他学生古诗的诵读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和激发意义。
2.以读促写,征集学生的片段情景剧、诗配文、诗配小报、诗歌创作等个性化创意大作
诗歌的学习,重在理解与感悟,重在启发学生想象补充诗词的空白,让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更加迷人。征集学生的片段情景剧、诗配文、诗配小报、诗歌创作等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发挥学生的创作潜能,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诗意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曾说:“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孩子们也不例外。语文学习就是为了生活,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铺垫。那么学习古诗,我们就得学会用诗中诗人睿智的思想、乐观进取的态度来调剂指导我们的生活。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起舞弄清影的苏轼,他们都在人生天地间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诗意,每一缕阳光,每一条小溪,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个活跃跳动的音符。所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用心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古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粹。教师通过课堂上对古诗的情智教学,以情激情、以智激智,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古诗学习热情,进而不断点燃学生古诗拓展延伸的激情,并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在古圣贤积极进取或乐观豁达等情感的感染与熏陶下,热爱生活,诗意生活!
参考文献:
[1]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林波.上好语文课: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雷 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